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论李瑞清书法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3 17:41
标题:
论李瑞清书法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论李瑞清书法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zt]
内容摘要
:李瑞清开创了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新纪元,其在书法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教育思想,对我国近现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书学先贵立品”、“学书必从学篆始”、“融碑化帖、碑帖结合”的书法教育思想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
:李瑞清;书法教育思想;启示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江西临川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清亡后隐居上海,以卖书画为生,书名大振,有“南曾(农髯)北李”之称,曾任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著名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清史稿•列传•文苑三》有记载。
李瑞清是第一位值得纪念的艺术教育家。①在1906年他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曾创设图画手工科,首开书法课并亲自授课,开垦了20世纪中国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处女地”,播下了高等书法艺术教育的火种。从此,我国的传统书法改变了私塾式的传授方法,成为高等学府艺术学科的一部分内容,这使得接受书法教育的人能够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和广阔的视野,翻开了中国现代书法教育的重要一页。②李瑞清通过书法教育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教育思想,虽缺乏系统性著述,仅散见于其各种书信及论书札记中,但无论是他在世时还是去世后乃至今天,都对我国近现书法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李瑞清的书法教育思想,对于探索我国当代书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书法教育的新出路,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书学先贵立品”的书法教育思想是当代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
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书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者。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李氏在此开章明义提出学习书法必须突出人品气节,并对此进行深入的阐释,着重指出学习书法贵在多读书,至于读什么书,李氏在此没有细说,但从其遗著中我们不难看出所指的即是经、史、子、集等,也即是今人所说的“字外功夫”的涵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氏虽然十分注重学生书法技能的训练,但更注重读书、注重学问,注重艺术的全面修养,注重字外功夫。他这种以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为教育宗旨的书法教育思想,不仅对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们以深刻的影响,就是在中国书法教育史上,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才成就了他的弟子们。如: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胡小石,著名画家张大千、吕凤子等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艺术上取得非凡的业绩,更是在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上为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德艺双馨的一代艺术家。
随着我国30年来书法热的持续升温,当代书法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但掀开热闹的面纱后,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存在,功利性笼罩着当前书法教育。其突出表现在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学习书法是想使其获得一门技艺,将来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而教师教授学生是为了能获奖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技法的训练以提高学习者的书写水平,而忽视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特别是现在不少高校教授书法,完全撇开了其文化性,单纯地重视写字时的技巧,反复地强调用笔规范和与之相应的书写效果,甚至为了让学生写出某一具有特殊效果的笔画而刻意去描画成字,这是极不科学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教学方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所说:“现在的很多学校过于强调书法的美术化、艺术性及个性的张扬和情趣的抒写,不注重作品本身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和章法布局,更不注重文学的修养和文化的积淀。”这种重技巧、重形式、重雕啄,轻学识、轻修养、轻人品的教学理念将彻底消解了书法内在的精神之美,这样的功利性即意味着书法本体的失落,意味着书法艺术自身的推动被减弱,意味着书法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笼罩着功利性的书法教育,其实就与“应试教育”相类似,只不过应试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取得高分为结果,而这种书法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取得一手之“技”而已,其实质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形,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美育,与真正意义上的美育背道而驰。书法教育的这种功利性正遏制和蚕食着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教学又怎能让学习者获得艺术真谛呢?
历览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他们无不毕其半生甚至一生的光阴而成就其在书法艺术领域的地位,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滋养自己,从各个方面修炼自己的字外功夫,从而将自身的整体素养提升到最佳的境界。正如黄宾虹先生对林散之先生所说的“以格调入字,以学识入字,实乃书法正途也。”对于今天这种笼罩着功利性的书法教育,特别是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如何走出功利性的阴影,李瑞清先生“书学先贵立品”的书法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它应成为当代书法教育,特别是高等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为此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要自觉转变观念,把培养高尚的人格思想作为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并把它落实到宏观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方案计划中。要注重人品、学识的教育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表现力、创造力为出发点,以书法艺术的本质及美学原理为底蕴,做到书法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学书必从学篆始”的书法教育思想为当代书法教育入门途径提供了借鉴
李瑞清提倡学习书法要从篆分入手,其《跋自临散氏盘》全文:“容恢五弟年始三十,饱更忧患,自南洋归,气益静,行益谨,多购书籍,将力学海外。近复学书,问笔法于余。书法虽小道,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从篆入,犹为学之必自经始。余近写《郑文公》,好习《散氏盘》,因为临之,他日学书有悟,当知古人无不从鼎彝中出也。”历代不少书论家都主张学书应当从篆隶入手,但往往难以自证其说,而李瑞清并非只是个空头理论家,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来验证。正如其《自临毛公鼎跋》所言:“伏处沪滨五年于兹矣,今年余年五十,远道门人集资欲为余辑刻著述诗文以传。余知术短浅,学殖荒落,生平偶有述作,固无可观者,国变以来,散佚亦略尽矣。近亦间有所作,多诙诡荒唐谐谑卮言而已,讵可以示通人硕士?近鬻书因临《毛公鼎》一通,影印之,以塞诸门人之望,使知学书必从篆始。”此为李氏天命之年的心得感悟,此时其书法已达到“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为此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李瑞清这一书法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其弟子,其后学者如李健、胡小石、张大千、凌云超、魏乐唐、张隆延、李希仁、李振兴等都能从篆书入手,顺流而下,掌握书法源流、特点,书写各体,尤其李健、胡小石、张大千传承了李的衣钵,被世之评为李瑞清三大高足。
面对当前日益升温的“书法热”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局面,书法教育应从何入门问题却不得不引起大家的忧虑。据统计,目前大多数书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都是从单一的楷书入手,且多是“楷书四家”——欧、颜、柳、赵之类,似乎除此之外便别无他门了。因此学习书法从楷书入手,在书法界以外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然而当前,这一约定俗成的常识却在书法界内颇有争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洪厚甜先生在关于“全国楷书创作的情况”普及讲座上提出:“楷书其实最难,它并不是其他书体的基础。”“目前,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大力推行楷书,把楷书作为范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实用书体,要写出能认识的字,楷书是个很好的选择。”洪厚甜说:“但是,老师对学生要求的规整、美观,已经让颜体、柳体变得程式化。为何如今的书法展上不可能出现颜体,就是因为颜体在学习中被庸俗化、糟蹋了,一开始写楷书就是对书法的制约。孩子还要被大量地扔进去写楷体,实际上只是泯灭他们对于艺术的感悟和灵感。”其实学习书法从何体着手,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前“学书先入楷、学楷先入唐”一统天下的思想已显得不合时宜了。
书法教育应该从何种碑帖出发,何种字体入手其实有着诸多的讲究,李瑞清“学书须从篆隶始”的书法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这里我们并不是提倡学习书法一定要从篆隶入门,而是要倡导书法教育入门途径的多元化。我想作为任何一门教育学科,最重要的是应当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唤起学习的冲动和信心,才能自觉挤出时间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最终取得实效。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一味往下灌输同一思想、同一模式,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喜欢雄强,有些学生却不喜欢,但教师如果“一视同仁”不做调整,肯定不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大多数学生还可能会因情绪低落,导致半途而废。因此在书法入门教育中是不能搞一刀切的,楷书、行书也好,篆书、隶书也罢,都应该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拿出多种字体的帖子让学生自己挑选,而老师则要因势利导,从中帮助学生选择一种字体、一种碑帖,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书法教学必须尊重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用个别原则来保证这种尊重的存在。”③
三、“碑帖结合”的书法教育思想对于当代高等书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清末民初的中国书坛,碑派书风以它的全盛态势昭示着中国书法所拥有的高度与辉煌,而李瑞清高举碑学大旗,被列入这个时期碑学的中坚代表书家之一。有清以来的碑学大家大多在理论上独尊北碑,而将晋唐元明帖学放在一边,在实践中又往往追摹篆隶,而极少涉足行草书。但李瑞清有别于其他碑学大家,他不但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帖学的研习中,还主张以碑之笔法入帖并积极实践。为此他诸体兼善,对于篆隶六朝文字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对于二王、宋四家行草也潜心研究,走出了一条书秉金石,融碑化帖,碑帖结合的独特的路子,成为独辟蹊径、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其书学理论及书法教育思想通过其弟子、再传弟子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薪火百年的金石书派”。
“从书法教育的历史来看,一直遵循两条主线:即南派书法与北派书法”。④这里说的就是书法教育历史上的尊碑与崇帖的问题,也即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碑帖间互相贬斥的问题。唐、宋、元、明时期,帖学兴起,北碑受到冷落,书法教育产生很大的偏向,碑学教育几乎一靡不振,而到了清代,碑学重新兴起,帖学遭到贬斥,书法教育又产生新的偏向,帖学教育产生了断档,直到现代的书法教育界才逐渐认识到必须遵循碑帖结合的书法教育新路子。而以碑帖结合为教学内容在高等学校的尝试,李瑞清则是第一人。
当今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窝蜂”、“一本帖”、“一个教师”、“一个思想”的现象,简单的教学内容和机械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导致学生对书法艺术失去兴趣,已严重影响了书法教育的成效,阻碍学生个性的张扬,并且使学生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歪曲性的理解甚至负面看法。从书法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个问题是极为严重的。书法教学中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广为传承和探索实践是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李瑞清“以碑化帖、碑帖结合”的书法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书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当代书法教育在碑帖结合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当然这里有着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主观上看,即是广大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对于碑帖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无法从包容兼收、创新书风的高度上来认识。从客观上看,一是学校书法学科的教育教学计划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特别是教学大纲的制订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包容性;二是书法教师自身具有局限性,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三是书法教材的编写落后于现实要求,在临摹与创作的相关教材中缺乏碑帖结合的具体内容。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在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中,既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高度重视书法教育的学科建设,又要积极主动融入碑帖结合的教育思想,在编写书法教材、制订书法教学计划、确立书法教育教学内容时以及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自觉做到碑帖结合。
【注释】
①陈振濂《民国书法史论》(下篇),《书法研究》1993年第3期(总第53辑),第80页。
②陈振濂《近现代书法史》,《大学书法教材集成•近现代书法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③陈振濂《书法教育学》,西泠印社,1992年,第77页。
④傅爱国《金石书风 一脉相承》,《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第113页
清道人(1867-1920)教育家,
美术家
,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临川人。
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经他努力,使两江师范成为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学府。辛亥革命之际,南京达官显宦相继逃遁,而李瑞清“日督诸生上课如常”。为确保学校不受战火之灾,他毅然接受署理江苏布政使,庇护两江师范学生
安然
无恙。民国二年(1913)他辞去职务,着道士装,自称清道人,移家上海,以读书卖字画为生。清王朝覆灭后,李瑞清致力于文化艺术人材的培养,杰出画家张大千、金石书画家胡小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逝世后,葬于南京牛首山,墓边植梅花三百株,学生集资建“玉梅花庵”作纪念堂。
www.findart.com.cn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
书法
。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偏爱北碑,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他自己说是“喜学鼎彝汉中石门诸刻”,他的北碑书法有着极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篆和隶。以篆隶笔法人北碑,字写得遒劲、生涩、疏朗、有金石味,笔道老辣而富有古意,与“南宗”的
曾熙
流丽圆通的书风,形成较强烈的对照。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
www.findart.com.cn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绘画涉猎广泛。山水师法原济、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所绘松石、花卉意境独特,尤擅画佛。
著有《围城记》;经门人整理遗稿,1939年中华书局
出版
了《清道人遗卷》,共计文、诗、跋、书论四卷。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