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辑帖:70后书家雄风起兮!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19
标题: 管季超辑帖:70后书家雄风起兮!
管季超辑帖:70后书家雄风起兮!

北京
            尹海龙,1970年生,黑龙江庆安县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邮编:100029。宅电:010-65595676。
            崔勇波,1971年5月生,山东淄博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南苑95997部队政治部宣传科。邮编:100076。手机:13801362274。
            翟丽艳,1971年11月生,河北保定人。中国书协会员。现居北京。
            杨  涛,1971年生。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现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书法硕士学位。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邮编:100102。
            李  晖,1971年12月生,北京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科技大学35栋10072号。邮编:100083。电话:010-62334476。
            赵蒂嘉,1974年1月生,山西大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朝阳区广渠路31号北内集团。邮编:100027。手机:13522658281。
            虞晓勇,1974年9月生,江苏溧阳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博士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市五四大街文物出版社第三编辑部。邮编:100010。
            解小青,女,山西人。中国书协会员,书法博士。地址: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邮编:100037。
            衣雪峰,1974年生,山东人。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山东艺术学院。邮编:      
。手机:13021921166。
            常金英,1974年生,北京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平谷迎宾街南巷4号。邮编:101200。
            胡小刚,1975年生,江苏淮阴人。中国书协会员。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鲁迅美术学院。邮编:      
            。手机:13021184466。
            彭育龙,1975年生,湖南人。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邮编:100102。
            王京涛,1977年生,北京平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北京厂桥小学。邮编:100034。手机:13901370783。
            薛  峰,1979年生,湖南人。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本科。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邮编:100102。
            杨金亮,1973年生,河北定州人。现居北京。
            许元庆。地址:北京大兴区26278信箱。邮编:102600。手机:13051806117。
            林浩湖,1978年生,福建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        。手机:13661150886。
            
上海
            高申杰,1970年生,上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上海浦东新德路558弄1号601室。邮编:201200。电话:021-58986311。
            吴秦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
            
福建
            沈惠文,1970年6月生,福建诏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漳州市金冠花园16—508室。邮编:363000。手机:13015612938。
            连明生,1971年5月生于福建将乐。中国书协会员,在读中国画研究生。地址:厦门大学团委。邮编:361005。宅电:0592-2181885。
            林景辉,1971年生,福建石狮人。中国书协会员。
            庄绍英,1971年生,中国书协会员。
            方正禾,1971年11月生,福建云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云霄县第一中学。邮编:363300。电话:0596-8510410。
            陈胜凯,1970年6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厦门市演武路大学城座1101。邮编:361005。
            黄榕城,1971年12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漳州团市委。邮编:363000。
            吴国雄,1972年3月生,福建惠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福建省惠安县广益苑教师新村603。邮编:362100。电话0595-7891861。
            郭建强,笔名杨凡,1973年2月生,福建上杭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上杭县政府办公室。邮编:364200。宅电:0597-3842033。
            柯学刃,福建福清人。福建省书协会员。地址:福清市虞阳医院。邮编:350307。
            胡温平,1978年12月生,福建惠安人。书法获八届中青展一等奖。地址:惠安县黄塘中学。邮编:362101。
广东
            李  静,1970年10月生。内蒙古通辽人。中国书协会员。讯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邮编:518000。电话:0755-83823599。
            李树秋,1971年8月生,广东汕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汕头市金园区岐山街道下岐窖仔十六巷7号。邮编:515064。手机:13802712637。
            柯振炎,1971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汕头市下蓬中学。邮编:515000。电话:0754-8338895。
            吴又华,1971年生,广东始兴人。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城中街1幢6号。邮编:511400。
            鞠稚儒,1972年1月生,吉林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深圳市红荔路园岭新村29栋402室。邮编:518028。电话:0755-82268989。
            赵永金,1972年3月生,江西赣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深圳市嘉宾路都市名园A-12C。邮编:518001。电话:0755-82483623。
            廖炳训,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
            李明生,广东省书协会员,普宁市文联副主席。地址:广东普宁市流沙赤华路西市文联。邮编:        。电话:0663-2243807。
            李  平,1972年生,湖北荆州人。广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广州市昌岗中路185号金昌大厦B座1802房。邮编:501250。
            许子韩,1972年生,广东澄海人。广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昆美中兴路侨服宿舍F栋501室。邮编:515800。
            孔繁兴,1974年9月生,广东南海人。广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南海市黄岐龙园9座502室。邮编:528248。
            冯才权,1976年10月生,广东徐闻人。地址:徐闻县国营友好农场中学。邮编:524131。
            
安徽
            周拥军,1970年6月生,安徽当涂人。安徽省书协会员。地址:当涂县水利局。邮编:243100。
            张晓东,1970年7月生,安徽临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临泉县田桥沙埠口212号。邮编:236400。
            白  鹤,1970年11月生,安徽太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安徽省太和县书法协会。邮编:236600。
            欧阳兵,1973年12月生,安徽无为人。安徽省书协会员。地址:无为县鹤毛中学。邮编:238361。
            马春燕,女,1975年生,安徽滁州人。中国书协会员。
            
广西
            蔡梦霞,女,1972年生,广西南宁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邮编:100102。宅电:0771-5842801。
            唐楷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现居桂林。
            黄文斌,1973年10月生,广西南宁人。中国书协会员,广西青年书协主席。地址:南宁市植物路49号广西军区政治部69栋。邮编:530022。电话:0771-5310754。
            陈永静,女,广西书协会员。
            
河南
            一  了,本名朱明,1970年生,甘肃皋兰县人。现居郑州。电话:0393-4824321。
            王忠勇,1972年5月生,河南陕县人。中国书协会员,三门峡市书协秘书长。地址: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72000。宅电:0398-2938632
            张宏伟,1972年11月生,河南柘城人。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地址:禹州市白沙水库管理局人事科。邮编:461691。电话:0374-8187836。
            张永刚,1973年生。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
            薛明辉,1973年生,河南登封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登封市崇高路88号。邮编:452470。
            陈晓东,中国书协会员。
         
黑龙江
            曲庆伟,1970年5月生,黑龙江延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延寿县第三中学。邮编:150700。
            葛世权,1970年8月生,黑龙江佳木斯人,赫哲族。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主编。地址: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青少年书法报社。邮编:154002。宅电:0454-8572153。
            李敬东,1970年生于黑龙江富锦县。黑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邮编:150500。
            梁广林,1971年11月生,河北武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佳木斯市青少年书法报社。邮编:154002。电话:0454-8225419。
            孟宪华,1971年生,黑龙江鸡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鸡西大学理工系。邮编:158100。宅电:0467-2329398,8688325。
            刘艳东,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佳木斯市工商局档案室。邮编:154000。
            刘凤荣,女,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庆
            聂书春,1972年5月生,黑龙江鸡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鸡西市人民政府。邮编:158100。宅电:0467-2360100,13054324777。
            张俊东,1973年生,黑龙江林甸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庆石油管理局团委。邮编:163453。宅电:0459-5756299。
            吴修德,1974年生,黑龙江鹤岗人。黑龙江书协会员。地址:黑龙江鹤岗书画院。
            卢海娇,女,1978年4月生。黑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邮编:150500。
         
辽宁
            李继东,1971年1月生,辽宁大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93号楼2-3-2。邮编:116021。电话:0411-4301766。
            阎  
            峻,1970年5月生,大连人。辽宁省书协会员。地址:大连市金州区拥政街道古城甲区19号楼。邮编:116100。宅电:0411-7808633。
            张恒奎,1971年7月生,吉林大学书法硕士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邮编:116029。电话:0411-6520581。
            刘  汀,1971年生,辽宁阜新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阜新市书画院。邮编:123000。
            刘  鹏,1972年11月生,辽宁葫芦岛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葫芦岛市水泥小学。邮编:125001。电话:0429-2160776。
            黄海林,1978年生,辽宁人。中国书协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地址:丹东市振兴区和馨园24-1-708。邮编:118002。电话:0415-3138121。
            
吉林
            徐涛,1970年12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吉林省四平市中央西路邮局书店信箱。邮编:136000。电话0434-2227533。
湖北
            周志刚,1970年8月生于湖北新洲。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创作研究员。地址:武汉市阳逻镇正街71号青少年书法培训中心。邮编:430415。电话:027-86975707。
            向爱东,笔名向蹇,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湖北枝城董市财政所。邮编:443200。
            白  爽,1974年4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武汉市水果湖横路4号书法报社。邮编:430071。
            刘    凯,1975年6月生。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创作研究员。地址:武汉市黄陂区旅游局。邮编:430300。宅电:027-85939180。
            
湖南
            胡紫桂,1970年4月生,湖南张家界人。中国书协会员,张家界市书协副主席。地址:张家界市技工学校。邮编:427200。电话:0744-3228398。
            文雨浪,1970年4月生,湖南汨罗人。湖南省书协会员。地址:岳阳市鹰山北环路工商银行。邮编:414014。
            宋祥发,1970年5月生,湖南常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常德市湖南柴油机厂政治处。邮编:415127。
            冷柏青,1970年8月生,湖南祁东人。中国书协会员,湖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地址:衡阳市公路管理局。邮编:421001。宅电:0734-8247385。
            李新辉,1971年2月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湖南湘乡水泥总厂报社。邮编:411423。
            鲍明红,1971年11月生,湖南常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常德市鼎城区南坪原种场三组。邮编:415116。
            王奇志,1972年1月生,湖南湘乡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湖南湘乡师范学校。邮编:411000。
            陈文明,1972年生,湖南省书协会员。地址: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邮编:410006。
            
江苏
            刘 春,1970年2月生,江苏滨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江苏滨海中学高知楼608室。邮编:224500。电话:0515-4229710。
            陈拥军,1970年2月生,江苏江宁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职业中学。邮编:211121。电话:025-2690597。
            黄继革,1970年2月生,江苏海门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海门市汤家镇寂修阁。邮编:226126。。
            林再成,1970年3月生,黑龙江绥化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邮编:215008。宅电:0512-65525121。
            郭列平,1970年4月生,江苏盐城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盐城市凌桥小区10号楼504室。邮编:224001。电话:0515-8302276。
            张东明,1970年6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徐州市中山北路190号金属集团。邮编:221005。
            陈百柯,1970年8月生,上海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徐州市云龙区骆驼山东新村15幢1-104室。邮编:221004。电话:0516-7711317。
            马一超,1970年10月生于南京。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常熟市琴湖4区23-2室。邮编:215500。
            杨文涛,1971年3月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市博物馆。邮编:215001。宅电:0512-68240234。
            陈  曦,1971年3月生,江苏金坛人。地址:金坛市东园新村201幢505室。邮编:213200。
            戈伟言,1971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常熟市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邮编:215500。电话:0512-52811584。
            赵成建,1971年7月生,安徽无为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海军指挥学院院办。邮编:210016。手机:13512532463。
            陈建平,1971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2001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手机:13016973018。
            朱圭铭,南京艺术学院2002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薛龙春,1971年11月生,江苏高邮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服务导报》文体部。邮编:210029。宅电:025-6664986。
            顾振祥,1971年11月生,江苏张家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张家港市花园南村49-501室。邮编:215624。手机:13962205519。
            何连海,1972年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连云港市海昌南路17号博雅轩。邮编:222004。宅电:0518-5190959。
            王卫军,1972年生,江苏泗阳人。江苏省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南京虎踞路21号武警江苏总队宣传处。邮编:210024。宅电:025-2612690。
            罗  荣,1972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通市柳家巷4号附8号。邮编:226001。电话:0513-5100771。
            陆昱华,1972年4月生,江苏昆山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昆山市科博中心昆仑堂美术馆。邮编:215300。宅电:0512-57352526。
            陈宇,1972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徐州市空军后勤学院政工教研室。邮编:221000。宅电:0516-7830595。
            纪  伟,1972年11月生,江苏沛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沛县樊巷街99号。邮编:221600。电话:0516-4630260。
            顾  琴,女,197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本科毕业。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无锡市惠盛路66号101室。邮编:214000。
            许  强,1972年11月生,江苏铜山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铜山县潘塘中学。邮编:221111。宅电:0516-3290456。
            王学雷,1973年6月生,江苏苏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大学宿舍螺丝浜8号。邮编:215006。电话:0512-65243253。
            顾 工,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地址:昆山市花园路文静苑3-203室。邮编:215316。宅电:0512-57782008。
            朱天曙,1974年2月生,江苏兴化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徐  燕,1974年生,江苏张家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6号江苏省书协。邮编:210024。手机:13815872718。
            居永良,1974年生,江苏昆山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昆山市正仪中学。邮编:215347。
            李志炜,1974年生,江苏太仓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江苏太仓市中国银行,邮编215400。电话:0512-56782335
            吴海峰,1975年1月生,江苏泰州人。南京艺术学院1999级书法硕士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赵彦国,1975年3月生,南京艺术学院2002级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孙  超,1975年4月生,山东淄博人。南京艺术学院2001级书法硕士生。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李双阳,1975年8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苏州市金门路金之枫花园17栋504室。邮编:215005。手机:13915502451。
            卫剑波,1975年9月生,江苏通州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通州市唐洪街道001#信箱。邮编:226300。
            薛治洲,1976年4月生,江苏海门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526号18-7室。邮编:210016。
            薛  飞,1976年10月生,江苏江都人。南京师范大学书法本科毕业。地址:南京市虎踞路175-1省国画院书法研究所。邮编:210013。
            汪能江,1977年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连云港市开发区诸朝中心小学。邮编:222067。电话:0518-2341739。
            张挥,1977年7月生,江苏淮安人。江苏省书协会员。地址:淮安市淮阴区营北开发区清芝阁书法班。邮编:223300。电话:0517-4939423。
                  
江西
                  黄阿六,1971年11月生,江西都昌人。江西省书协会员。地址:都昌县农业发展银行。邮编:332600。
山东
                  巩海涛,1970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山东东明县石油化工集团化验室。邮编:274500。
                  郭  强,1970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青岛市徐州路77号。邮编:266071。
                  陈同龙,1970年2月生。山东省书协会员。地址:山东省聊城日报社。邮编:252000。电话:0635-8511016(办)8514090(宅)。
                  齐爱君,1970年6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文化中路37号市书协。邮编:277102。宅电:0632-3385852。
                  孔浩, 1970年11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中区长乐西路2-80信箱孔浩书画艺术工作室。邮编:277101。电话:0632-3535147。
                  毕红文,1970年12月生,山东东明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东明县清水桥街29号。邮编:274500。
                  徐俊峰,1971年2月生,山东临邑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商河县人民医院。邮编:251600。电话:0531-4872889。
                  丁寒冬,1971年生,山东潍坊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潍坊市幸福街邮政所。邮编:261041。宅电:0536-8227156。
                  李洪岳,1971年生于山东东明。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东明县文化馆。邮编:274500。
                  翟建平,1972年1月生,山东平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平阴县教育委员会。邮编:250400。电话:0531-7872843。
                  马德田,1974年4月生,山东滕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青少年宫。邮编:277100。电话:0632-3226081。
                  方建光,1972年生,山东临清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临清市卫河酒业公司。邮编:252600。
                  杨中良,1972年生,山东蓬莱人。山东省书协会员,蓬莱市书协副主席。地址:蓬莱市慕湘藏书馆。邮编:265600。电话:0535-5665228。
                  陈  健,又名傅东,1973年4月生,山东曲阜人。中国书协会员,曲阜市书协秘书长。地址:曲阜市文化馆。邮编:273100。电话:0537-4423393。
                  潘  政,1973年4月生,山东省书协会员。地址:聊城市国家税务局。邮编:252000。
                  孙光磊,1974年7月生于山东胶州。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胶州市福州南路27号大同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邮编:266300。宅电:0532-7201127。
                  陈  靖,1975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济宁市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中心。邮编:272021。电话:0537-2898159。
                  成文政,1975年4月生,山东荷泽人。山东省书协会员。地址:荷泽市第二十二中学。邮编:274000。
                  王正阳,1976年11月生。山东枣庄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枣庄市胜利路惠工村二区9号楼3单元5号。邮编:277100。宅电:0632-4072258。
                  李令唐,1976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聊城市文轩中学。邮编:252000。
                  杨  雯,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滕州市善国中路27号滕州市书协培训中心。邮编:277500。手机:13969498668。
               
山西
                  冯建东,中国书协会员。
                  王建魁,又名克伟,1971年生,山西新绛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山西新绛县二中。邮编:043100。电话:0359-7528729。
                  吕林健,1972年9月生,山西介休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太原理工学院人事处。邮编:030024。电话:0351-6189595。
                  李渊涛,1975年生,山西大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大同市云泉里17-1-15。邮编:037006。手机:13935201321。
                  
陕西
                  童    辉,女,1971年6月生。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高校青年书画协会副主席。地址:西安市南郊陕西教育学院美术系。邮编:710061。电话:029-2329323。
                  冯亚君,1974年生,陕西宝鸡人。陕西省书协会员。地址:陕西宝鸡师范学校。邮编:721006。
                  
新疆
                  马亚飞,1970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疆昌吉州一小。邮编:831100。电话:0994-2342013。
                  乔中石,1972年生,新疆书协会员。
                  张立玲,女,1977年10月生。锡伯族。中国书协会员。现于西安美术学院进修硕士课程。地址:西安市和平门周家巷3号外文楼。邮编:710001。电话:029-7567681。
                  
浙江
                  金  翔,1970年2月生,浙江安吉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邮编:313300。电话:0572-5029907。
                  王柏君,1970年2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南明小学。邮编:312500。电话:0575-6022748。
                  何涤非,1970年4月生,浙江诸暨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诸暨市东一路29号图书馆。手机:13506857382。
                  吴文胜,1970年6月生,浙江金华人。地址:金华市洪源人寿巷15号。邮编:321001。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浙江永嘉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地址:杭州市滨江区西环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邮编:310053。电话:0571-
                  87788090。
                  吴一桥,1970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宣传部。邮编:310037。电话:0571-88035560。
                  王江松,1970年生,浙江昌化人。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临安市文化馆。邮编:311300。
                  金  琤,女,1971年3月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杭州市中国美院成教分院。邮编:310008。
                  胡朝霞,女,1971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地址:宁波市交通银行。邮编:315000。手机:13056834880。
                  南剑峰,1971年7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温州市财政局。邮编:325000。电话:0577-8521687。
                  王义骅,1971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建德路9号浙江省书协。邮编:310006。电话:0571-87020393。
                  蓝跃军,1971年7月生,浙江金华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浙江武义柳城镇畲族镇政府。邮编:321200。电话:0579-7662442。
                  朱勇方,1971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绍兴县实验小学。邮编:312030。电话:0575-4312680。
                  潘怡见,女,1971年10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瑞安市万松花园4-2-401。邮编:325200。电话:0577-85811253。
                  马国庆,1971年10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慈溪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邮编:315300。电话:0574-83012251。
                  吕永辉,1972年4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青年路小学。邮编:312500。电话:0575-6022301。
                  梁浩毓,1972年8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绍兴市娄宫梁氏皮业制革厂。邮编:312044。电话:0575-4011260。
                  宗绪升,1973年2月生,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国书协会员。讯址:浙江杭州市909邮政信箱。邮编:310009。手机:13614693060。
                  沈  浩,1973年4月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南山路220号国际培训中心。邮编:310002。电话:0571-87079178。
                  翁志飞,1973年5月生,浙江丽水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72信箱。邮编:321004。电话:0579-2118683。
                  王国明,197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绍兴市第三中学。邮编:312000。电话:0575-8010711。
                  沈乐平,1973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文苑路109号沁雅花园9幢3单元401室。邮编:310012。手机:13906515351。
                  鲁大东,1973年12月生,山东蓬莱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中山中路211号中国美院留学生楼尤丽沙转。邮编:310002。电话:0571-87794404。
                  何国门,1973年12月生,浙江新昌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天姥路109号。邮编:312500。宅电:0575-6132882。
                  张斯鸿,女,1974年2月生,浙江嵊州人。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新昌县电视台。邮编:312500。宅电:0575-6132882。
                  周  振,1974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杭州市朝晖六区16—2—401室。邮编:310007。电话:0571-85236346。
                  楼晓勉,女,1975年10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浙江省书协会员。地址:温州市水心杨一幢501室。邮编:325000。
                  黄国光,1976年生,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温州师范学院第二初等教育学院美术组。邮编:325400。手机:13057889929。
                  季  琳,女,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杭州市昭庆寺里街22号青少年活动中心。邮编:310007。
                  朱艳萍,女,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毕业。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古籍出版社。邮编:310006。
甘肃
                  郑  睿,1973年8月生,甘肃天水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天水市秦城区建设路178号天水书画院。邮编:741000。
                  
河北
                  范冬琴,女,1970年3月生,河北邢台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邢台市凤凰街6号供电局。邮编:054001。
                  庞涌湃,1970年3月生,河北衡水人。地址:衡水市第二职业中学。邮编:053000。
                  贾  徽,1971年8月生,河北南皮县人。河北省书协会员。地址:沧州市西环中街88号文联书协。邮编:061000。
                  周  天,1971年10月生,河北隆化人。地址:承德市民族师专中文系。邮编:067000。
                  张  骞,1975年5月生于河北安平。地址:河北安平电力局家属楼1-4-201。邮编:053600。
                  李松涛,1975年10月生,河北邯郸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邯郸市罗一生活区20栋15号。邮编:056001。
                  李钧长,1976年8月生于陕西眉县。地址: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邮编:063000。
                  
重庆
                  解  勇,1973年12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暨华中学。邮编:401120。电话:023-67827044。
                  李 瑞,1975年4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市文联《重庆文艺》编辑部。邮编:400015。
                  梁    平,1975年8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江北建新北路76号。邮编:400020。电话:023-67852615。
                  聂 辉,1976年12月生,重庆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重庆市南坪南城大道197号。邮编:400061。电话:023-62907100。2
                  
香港
                  墨子,原名林建荣,曾署笔名林墨、林秦岳, 1971年3月生,福建漳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
                  香港九龙官塘邮政局信箱62378# 。联系电话: 00852-95778139。
                  毛秋瑾,女,1976年9月生,江苏无锡人。香港中文大学书法史硕士研究生。
                  汤晓燕,女,1978年12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部33号。邮编:518048。手机:13805222819。
                  
台湾
                  陈一郎,台北市人。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地址: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二段129巷3-1号2层104。电话:886.2.5065309。
                  
海外
                  高  翔,1973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中国书协会员。现于美国塔夫茨(Tufts
                  University)大学营养学院暨美国农业部老年营养中心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讯址:30 Berkeley St. Apt.
                  1, Somerville, MA 02143, USA。Email: Xianggao1973@hotmail.com
                  --------------------------------------------------------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各位书友核查、指正,以方便广大书友间的联系和交流!截止时间:2005-0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24
我对书法的一些认识
林再成

  学习书法算起来已有将近二十年了吧,回忆起个中滋味,感慨颇多,感受亦深。自从踏上书法创作这条路,我就十分的投入。如何创作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书法作品,是一直困扰着我们当代书法家的现实问题。笔者也在不断地求索,深知书法创作之难。但是有些人根基较薄而又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显然是不妥当的。我认为风格的形成是熟能生巧、水到渠成的事情,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系统训练和刻苦修炼。如果急功近利、蜻蜓点水,视“入选”、“获奖”为目的,忽视传统技法的临习与传承,终将事倍功半的。李可染先生曾有一句至理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惟有打进传统师法古人,才能够勇敢地创新,才有可能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书法学习的第一步当然就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临习过程。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当然也很艰苦。有时候一个书法家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临摹的,因为临帖就是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从经典的古代作品中能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知道古人是怎样用笔和用墨,怎样安排字法和章法,怎样写出来的书法才更具有法度,更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家建立自身的自信心。历史上很多书法名家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的,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象老米、王铎都是这样学习书法的。只有“以古为镜”,才能为我所用,进而化古为我,才能对比出自已的差距和缺陷,找到自已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就是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尽管创作可以从模仿入手,在模仿创作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后,就可以举一反三,逐渐转入自由的创作阶段。但如果要化古为我,融会贯通,这一过程就必须讲究一个“悟”字。惟用心思考,认真体悟,才能够有勇气从传统中打出来。如果用笔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搬照抄古人,即使达到乱真效果,但并不高明,没有创新就奢谈艺术。如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领悟,就是在观渔夫摇橹一波三折的情况下,想到书法笔法的曲动和涩进,从而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行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善于使用临摹得来的基本功,这就是继承传统;但又不能为基本功所束缚,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内涵,有创造性的发挥。《老子》云:“善行无辙迹。”学哪家碑帖、学什么风格,均要知道变化,否则亦步亦趋地照葫芦画瓢,终究难有作为。

  第三步最难,即任何书法创作最终均要进入自由的创作境界,才能创作出技法内涵俱佳的作品。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畅情舒怀,挥运自如,无法中有法,,这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的书法家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些朋友刚临摹字帖不到一两年就想进行所谓的创作,并且在用笔上任意放肆,不加节制,喜欢标新立异,这其实是十分危险的行为。自由并非胡来,是需要建立在长期的修炼基础上的,惟有技法纯熟,方能运用自如,达到任笔使情的境界。

  开始的时候我对于魏晋书法的临习十分专心,晋书消散自由的性格我十分心仪,这使得我的书法学习一开始就从古人入手,并未胡乱地东奔西闯。进而我对宋四家的书法开始日夜临习,在不断的解读与剖析中细究其笔法结构,领会其精神内蕴,终有些许体悟。其中尤其对于老米,我更是手摹心追,不做到形神兼备不罢休。在这样的苦苦求索之下,终于领悟到书法创作的一些内在实质,在其后的创作实践中运用起来就比较顺畅,也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从此点来看,我真的要感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但生命力旺盛,而且常常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因此我觉得学习书法,一定要找到能适合于自已的学习方式,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已的立足点,然后下苦功夫,化古人的笔法为已用,食古而化,沉下心来,一定会找寻到属于自已的东西,从而使自已下笔成自然,展露自己的豪情与率真,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25
林再成:书法是个绕不开的弯


林再成的工作室里满是古典家俱,会客区、创作区,茶艺、书法作品,连空气中都飘散着徽墨香。工作室的一扇窗玻璃是透明的,“我希望学生从这里走过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气氛,我想让他们知道,他们有朝一日也可以这样。”

记者○李剑彬
缘结书法
林再成自己是一个特别顺利的人,一切仿佛都是早早安排好的,学书法、上中国美院、当教师、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被艺术公司买断作品,每一步他都没费过什么神,只是好好地写字,好好地活在当下,甚至以一种“懒惰”的态度去面对书法以外的事务,以至在书法以外的领域都是弱项,包括生活上,好在,娶了位贤内助。能让他振奋精神的便是对毛笔的控制欲,亦即与线条的游戏。
林再成最初接触书法,除却书法本身外,还因为靠写字可以换来漂亮的毛笔,“上中学时,父亲单位里一位字写得非常好的工友参加比赛得了奖,奖品是一套漂亮的毛笔,那时稀奇得不得了,觉得写字怎么就能有笔的呢?”这一巨大发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吝于发现新大陆。鉴于对毛笔的向往,林再成便对着那位得奖工友所给的《王羲之草书字贴》埋头临摹起来。“现在回头看,作为入门的摹贴,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就是这最初单纯、质朴的动机领他走上了书法之路。
也许天赋,不费多大力,林再成便在比赛中获了三等奖,父亲于是引他拜了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老先生为师,林再成便一发不可收拾,但凡参赛,第一名就非他莫属,如此一来,也带来负面影响,致使林再成偏科严重,数理化成了他最不愿碰的学科,但尤是如此,成绩还每每保持在全班前十名内。
高一时,为了逃避一项理科的摸底考试,顽皮的林再成竟装病缺考,转而躲到新华书店里看他心仪的字贴去了,就是这次逃避,却间接促成他日后报考了中国美院。书店中,一位一面之缘的书友闲聊间对他说:“你大学志愿可以填报书法专业哪!”这句话让为数理化头疼的林再成似抓到救命稻草般:“天下竟还有这样的专业,是真的吗?”经过查询,非但有,而且,巧的是中国美院1985年恢复的这一隔年招生的专业,在他毕业那年正好招考,于是,林再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经过精心准备,如愿以偿地考入该校,主修书法。

蛰伏五年
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林再成新的迷惘不约而至,那就是,名校的出身令他觉得自己在专业上并没有多大优势,甚至还不如业余书家。这一发现,令他万分苦恼,于是,他选择蛰伏,这一寂寞,就是5年。
“这5年里,我没跟外界联络过,连文联的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林再成回忆那段少人问津的真空般日子,竟带有丝丝的眷恋,“那段日子,我晚上基本都不睡的,通宵写字、临贴。因为我的课时少,所以,有大量的时间来研习书法。一到晚上,我宿舍的灯就亮了,通宵不灭,边听轻音乐,边写书法,真是享受啊!因为我宿舍的灯总是通宵达旦,还造成了个误会,令保安人员以为这边有什么非法的勾当。”林再成笑道, “后来我和他们都成了好朋友。”
5年的沉寂,锻造了林再成的书法成就,以至有天,趁时任苏州书协副主席华人德来校讲课之际,他将自己的《林再成书法篆刻集》给递了上去,华人德惊讶于苏州还有这样未被发现的书法人才,当林再成回访华人德时,“寒暄没几句,他就叫我回去准备资料,直接向中国书法家协会申请会员资格。那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已停了好多年吸收会员,而且,那是当届申请期限的最后半天。就是这么无心插柳,我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就是那次,我才知道了文联的门朝哪儿开。”
虽然林再成说得轻巧,但这之前他的作品已多次入选国展,“我每次拿去参展的作品都不是有心而为的,我从来是为自己准备作品,而不是为了大展。我觉得艺业就像铸剑,需要一层层地锻造直至达到吹毛断发的锋芒。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把书法比喻成游戏,它就像打通关的游戏,你可以知道最后的结局,但需要一关一关地去打,没有捷径,只有过关得快些或慢些的区别,每一个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享受,会魂牵梦萦,以至上瘾。是的,书法是一件很上瘾的事。”林再成这么说着,眼神里透出一种迷幻,仿佛已经握笔、添墨,徜徉于工作室那一方完全自我的天地中了。

继续造梦
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林再成始终记得大学班主任,也是国内第一代博导章祖安教授第一堂课中的训诫:“开办书法这个专业是为了保存业已消失的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的传统。”当林再成已获得一定的荣誉、地位、知名度时,他还是谨记这句话,很安心地做着教师这一职业,并感谢这一职业给了他沉浸下来的空间。“中国的文化都是‘熬’出来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文化的断代让我们这劫后培养出的学院派人将所习、所得传承下去,是首要任务,至于开拓、创新,那是后话,三代才产生贵族,只要有了传承,其它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林再成作为教师身体力行之一便是他对书法持之以恒的锤炼和研习。“我每天至少有十三、四个小时呆在工作室里,留在那儿我就安心,离开得久些,我就心心念念。”
谈及书法是否是一个有“钱途”的事业,林再成沉思一下,诚恳地说:“很难,这不是你想要怎样就能怎样的。不是你的不要强求,但是属于你的一定要努力,比方说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是变数,无法左右,但自己可以左右自己。”同时,林再成也很坦白地说:“到现在,我在物质上已没有太大的欲求,我特意将工作室的一扇窗玻璃装成透明的,就是希望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们看到他们的未来,让他们知道:通过努力,他们也会有这样一天。”
在为学生造梦的过程中,林再成也在圆满着自己的梦,正如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王伟林所言:“从中国美院书法本科毕业至今的十余年间,林再成一直徜徉于经典法贴之中,……经典书法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经典成为他挥之不去的一个梦,也是其书法风格追求的梯航。”
虽然林再成展现在人前的常常是出世的状态,但他也有入世的时候,他善品茶,满满一柜子好茶,也关注NBA,喜欢火箭队,是姚明的Fans。至此,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林再成看去更真实、更自然、更纯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3
薛龙春
薛龙春 1971午11月生于江苏省高邮市。幼从父训,学颜柳字。1992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书法史专业,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论文十余篇发表于学术杂志,第五、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获奖。出版有《王宠》、《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等,为《中国书法全集—王宠陈淳誊》副主编,2005年在《书法报》开设批评专栏。书法取径汉魏六朝,转益多师,见贤思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浪书社社员,《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道》等曾专题介绍。
2006年3月,薛龙春博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1.88万美元资助。其申报的课题为《王铎与晚明书法》,是9个获得资助的人文科学课题之一,也是书法史方向唯一获选课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当代书法 > 薛龙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5
什么是书法的经典?薛龙春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白谦慎著,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清初以来,以二王法帖为取法对象的经典体系——帖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它的一个契机是金石考据学的昌盛,一些文人发现并倾力发掘汉魏碑刻中的古拙朴质之美。新鲜的样式与趣味受到书法家们的欢迎。至晚清碑学大炽。1889年,三十一岁的康有为在政治活动受挫的情形下,写出《广艺舟双楫》,大力褒扬碑刻之美,以为碑学乘帖学之坏,蔚为风气。他甚至不尽客观地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何其工也?”循着这一逻辑,凡考古出土的“无名氏”书刻都成为人们的取法对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敦煌文书中一些很不成熟的书迹包括一些学童的习字被一些书法家奉为至宝,他们为这部分书迹戴上一顶“民间书法”的帽子,频频出版并大肆鼓吹,以为这是书法获得新变的“诺亚方舟”。
游学美国多年的白谦慎先生在他的新著《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切入这一问题的角度。作者无意于加入具体的争论,他关心的问题更为宏阔,他为争论的双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的平台:什么是书法的经典?一种本不属于经典的文字书写在何种情况下有可能成为十分的经典?
作为一位以17-18世纪中国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白谦慎对碑学是如何兴起的有着更为系统的认识。事实上,碑学最早的鼓吹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山,他是比较早的讲究篆隶古拙趣味的艺术家。白谦慎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史实,傅山不仅对学童书写与成年武夫的书写十分激赏,他甚至可能临摹过那样的“奇奥”之作。不过他也曾经说过,那些“大散乱”、“奇奥”、“天倪”的趣味是不可合,不可拆的,文人无法“代为整理”。傅山所激赏的“趣味”正是今天崇尚“民间书法”的人们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然而,白谦慎通过众多的个体实验——包括对今天的儿童和中外成年的书法初学者的观察,以及对当代普通人书法——那些发廊的招牌、小饭馆的通知、工地上的标语、街头公共厕所的指示牌的实录,与提倡民间书法的人们奉为圭臬的敦煌杂抄书迹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进入楷书系统以后,只要是学童或者成年的初学者,古今的书写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那些字可以说是“无古无今”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与古为徒,为什么不去学今天的普通人的书法?在这本著作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王小二的故事”,来揭橥书法家、书法家协会在面对千千万万的王小二们(人人都会写有趣味的字)要求进入体制内并且享受体制优待时的矛盾、愤怒与恐慌。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引发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未必不存在。古代的王小二们已俨然成为经典,被人们欣赏、学习、膜拜,今天的王小二们为什么不能?很显然,尽管今天的王小二的书写可以与一千年前的王小二的书写互置,但并不能马上被我们接纳。因为如果承认今天的王小二们都是书法家,他们的涂鸦都是经典,那么以精英自居的书法家们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胁,利益必然会被要求分成。这是他们不情愿的。
问题还没有结束。如果说只是青睐于那些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为什么要紧紧攥着“民间书法”这个概念不放呢?提倡者声称“民间书法”体现了“平民精神”。在书中,白谦慎仔细剖析了“民间书法”这一概念的来源、使用者所企图涵盖的文字遗迹,指出这个概念的名实并不对应,而且漏洞百出。如果从书写者的社会身份来判断何为“民间书法”,古代许多无名氏的书法并非都出自社会底层的人们之手。如果以书写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来作为标准,则古代那些被今人视为“民间书法”精华的砖瓦铭文并不为当今一般民众所熟悉。那么,为什么不寻求一个更准确的概念呢?关键在于,使用“民间”的前缀可以冠冕堂皇地利用历史记忆资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拉近与当代文化背景的距离——“平民精神”不仅具有现代人文色彩,更容易获得有购买力的大众的好感,从而顺利占据文化市常“民间”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修辞策略!
不过,白谦慎的研究似乎也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作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他可以使用纯艺术的语言来讨论“民间书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科学出身的艺术史学者(由比较政治转行学艺术史),他又不可避免受到艺术社会学的影响。因此,他在书中似乎一直力图在两个不同学术传统中寻求平衡。当他以纯艺术的语言来讨论书法时,审美的判断似乎是纯粹的,有自己的规律,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当他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书法界的“与古为徒”的现象时,他又对社会体制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艺术是一种社会统治的手段,它时刻受到经由政治、经济中介而带来的文化权力的制约。正如书中两次引用的杨小滨《博物馆》一诗中的诗句所说:“但是活的群众从来不被收藏/因为他们太不整齐,毫无经典性/那时的青春,那时的劳动/饥饿在观赏中变得美丽。”当浸透着普通人的青春和劳动的普通物品成为过去的时候,它上面的汗水干了血迹也褪了的时候(成为“古董”时),象征权力与财富的收藏活动才会向它抛去眉眼,人们从中发现了“美”。一块普通人书写的“娟娟发屋”的招牌引起了白谦慎的兴趣,他用相机拍下了它,并成为他的思考、研究、写作的契机。但在经典形成的问题上白谦慎却遇上了这样的问题:过去那些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在今天成了经典,而今天随处可见的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却弃之如敝屐?不过,白谦慎在激赏今人“不规整、有意趣”的书写时,他实际上已经承认这种书写虽然还不能进入艺术的经典,但完全可能在当代人的眼中变得美丽。那么,这究竟是美的规律还是社会的权力在起作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7
薛龙春


个人简介

  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
  1992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4年获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2006年-2010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2008-2009获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ACLS) 所颁研究奖金,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部主任,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沧浪书社社员。


学术研究  在《文献》、《读书》、《艺术史研究》、《书法丛刊》、《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美术史与观念史》、《新美术》、《(新竹)清华学报》、《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等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篆刻学》(合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等。
  获全国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十一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已完成第十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王铎与晚明书法、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王宠研究》。 
  参与国内国际讨论会:
  Wang Duo’s (1593–1652) “Say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Image in an Innovative Format of Calligraphy,亚洲年会(夏威夷,2011)
  《有关王铎临帖的几个问题》,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2009)
  《郑簠与清初的访碑活动》,豪素深心:上博藏民遗民金石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2009)
  《应酬、受书人、观看-表演:关于王铎应酬书写的思考》,笔墨之外:跨领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台北,2008)
  《王铎与“奇字”》,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苏州,2007)
  《激赏与嘲弄:清初书家郑簠的遭遇》,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济南,2007)
  《论北魏洛阳体的成因》,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郑州,2004)
  《元明清印论中的印史观述略》,西泠印社百年社庆国际印学讨论会(杭州,2003)
  《试析弘一法师的心灵历程与书法分期》,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石家庄,2000)
  《论清代碑学以振兴汉隶为起点》,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杭州,2000)


书法创作  临池20余年,广学汉魏以来碑刻法帖,擅长行草、隶书。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请指教:沧浪书社台湾作品展等,曾获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创作成果为《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国书道》、《艺术文献》、《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专业媒体介绍。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清华美术》、《书法世界》、《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大量书法作品。参与组织“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学者书家作品展”(南京, 2009:12)、“达其情性——六元学社作品展”(南京美术馆,2005:5)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8
薛龙春先生答书法江湖网友问
1,请先生谈谈王铎研究的心得。先生已经发表了多少文章?还在写作哪些?和以往的研究有什么区别?
2,网上见过您的展览,很欣赏。请谈谈研究和创作的关系。您是否主张研究和创作分家?
3,还有一个问题:您觉得看原作和印刷品的差别在哪里?对于那些不太能够接触到原作的人们,您有什么建议?
答:1,谢谢你的关心。从计划做王铎选题到现在已经5年,目前发表了5篇文章,主要是关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和应酬书写的。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有关王铎的刻帖、临帖、集字碑的研究,以及王铎与董其昌、王铎的降清、王铎著述版本等。估计年内能将王铎研究的主体部分完成。当然,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修改与打磨。研究王铎最大的感受是,深入到一个书家的生活与内心,是何其难,又是何其有趣。但是,只有当你与研究的对象成为朋友,你甚至知道他每天在干什么,你的研究才能体现真正的同情。以往的研究对我有种种启示,但同时也提醒我,王铎这样的个案,浅尝辄止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所以,在完成王铎研究的课题之后,我希望继续编一本《王铎年谱长编》,再点校一本《王铎集》(包括大量的辑佚),为将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
2,创作与研究的关系至为密切,但二者的分家,目前看起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日本已经很明显,台湾也有了端倪。但是我个人主张做研究的人必须懂创作,否则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一个研究者如果没有从事创作的切身感受,他对于图像本身的解读、对于书写行为的重构难免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同样,对于古代文献中的一些重要的材料也难有敏感,即使发现了,使用起来也不容易恰当、充分。
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我正在参与筹划今年年底在南京举办的一个关于古代书法创作研究的学术讨论会,我们将邀请大陆、台湾、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地28位学者在会议上发表论文,同时约请大陆、日本、美国、台湾、香港等地8位专家作评论人与学术总结人、3位专家作专题演讲。与此同时,举办一个学者书法的展览,意在促进研究者的书法创作。这个会议对社会开放,同时将为50名在读研究生提供食宿赞助。
3,前不久,我再一次去拜访收藏家翁万戈先生,翁先生对我说,做艺术史研究的人,看懂作品是最重要的,纸张、装裱、印鉴固然也重要,但能看懂作品是第一位的。他的意见非常好。所以,大家不要放弃任何可能的看原作的机会。原作与印刷品的最大区别在于,你可以真切感知纸笔之间的浑融、熨帖,换句话说,原作提供的是用笔的细腻感受,而不是结构。而这个,在我看来是书法的核心。

石门汉子:
薛教授好
很高兴能向薛博士请教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中国书法中的两个传统,一是学者传统,一是艺术家传统。这两个传统有不同的艺术观念与形式特征。”
能简要说说两个传统的主要有那些不同艺术观念与形式特征?
从欣赏到的图片看,胡小石书法与米芾书法的差异是不是就是这两个传统的差异?如果不是胡和米有什么差异。
2,有人说道写字中的“改笔”(是不是也说“补笔”)的话题,不是说书法作品要一次完成吗,这样做是什么原因?
最后一个问题
薛老师提到张瑞图腕力惊人,王铎也常常被称神笔,从技术上来说笔力与那些因素有关,练篆隶出笔力有道理吗?
谢谢薛老师!
答:1,这是方尔义先生的意见。在我看来学者与艺术家的分途只有在清代才表现的最为明显。你去看翁方纲与钱大昕的作品,再去看金农与郑板桥的作品,会明显感到某种差别。一般而言,学者更重视作品风格的自然养成,其风格特征也相对显得含蓄;而艺术家对于风格与个性有更强烈的具有表现性的追求。至于胡小石与米芾,一般我不会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一个是碑学,一个是帖学,在追求上本来就有很大差异。胡小石临摹的王字,可以说没有一笔是二王法,他有完全不同于米芾的认识。简单的说,胡追求力量,而传统的帖学,则讲究滑翔般的巧力。
2、《吴江舟中诗》中“夫”字的补笔,我不认为是米芾所为。这件作品中的枯笔极多,如果说米芾对于枯笔很不满意,何以只完整的改了这一个字?还有“鬥”字经过描画的勾画,也相当拙劣,从框结构内部的部分来看,这个勾画的墨色不应太枯,何以米芾要重复描画这个笔画?米芾其他作品中的补笔,我没有留意过,如果谁能举出一例如“夫”字或“鬥”字勾画这样糟糕的补笔,那么我马上可以放弃自己的见解。至于王铎题画中的补笔,我们很清楚的看到:a,整个题跋用的是画笔,王铎或许认为有不能从心之处(这个是有文献可以支持的),也就是说,结构上或有不到位的地方,补笔是希望修正原有的结构;b,所补的短横与原先的笔画是不完全重叠的,重叠的描摹显然没有生气,正如前面说的“夫”字。
3,对于视觉力量的追求,确实是明代后期开始的风气。这与字的放大有关,书写的技法也因此有所改变。据我所知,王铎、黄道周有少量隶书传世,张瑞图、倪元璐则没有。所以,我不认为力度与篆隶的训练有必然的关系。但是,清代碑学以后的篆隶实践,对于书家追求力度之美,有促进的作用。所以当今以力量擅长的书家,大多有学习晚明书法与清代碑学的经验。
你提了很好的问题,谢谢。

尽善无求:
请教薛教授,对于书艺传统文化,技法,个人情性三者哪个更重好,假如三者必须有所取舍是你会怎么样选择?
薛老师好请多指点
答:我觉得更重要的,其实是自然。
《圣教序》临的不错,执笔不要太紧。米字左右可以收拢点,尽量不要通过提按来取得粗细的效果。唐寅诗《扇面》中的“發”应为“髪”。以后要慎重。

水木秦淮一书生:
薛老师:一别将近一年了,遥祝一切安好!请问孙过庭与王字比“差近前而直”是什么意思?
答:谢谢你的问候。你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也许不是我可以解答的。米芾《书史》中关于孙过庭的这段话的原文是:“(孙过庭)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我个人理解,米芾所指的“落脚差近前而直”,是指孙过庭的执笔较低,因此指掌的腾挪幅度就小,点画形态则相对较直。也就是说,王羲之用笔的发力显得大刀阔斧,而孙过庭则气度不及。这个仅供你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参照。曹宝麟先生是米芾研究的专家,也许请教他,会得到更满意的结果。意大利学者毕罗的博士论文是孙过庭研究,今年冬天我和他见面时,可以问问他是不是有更好的解释。
墨山斋:
薛老师您好!您能到【书法江湖】来做客,是网友们值得庆幸的大好事!!!我能提三个问题吗?
1,您对二王一脉的书法深有研究,作品厚重,老辣。您想怎样更上层次地突出您的个人风格呢?
2,您对当今书坛倚老卖老的“美到丑时便是美”的“流行书风”有什么看法?
3,您对“今楷”的探讨有何高见?
答:1,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喜欢汉魏碑刻,后来到了南京,又开始学习二王一派的行草。这两方面我都得到过很好的指导。在较大的行草书中,我试图将这两方面的经验加以糅合。但是风格的养成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我并没有特别的计划。在目前阶段,我只做到这样,有天资的限制,也有时间的限制。
2,在信息畅达的今天,地域书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土壤。以某种书风为集合,或打出某种“主义”,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占位的考虑。
3,这个讨论我没有留意过,抱歉。
雨阁:
薛老师您好:久闻您在书法史料学方面的成就,能不能请您谈谈,我们在确定好一个选题之后,该如何着手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敬谢!!!!
答:谢谢你的问题。其实我只是就很少的个案来搜集资料,比如郑簠、王宠、王铎与伊秉绶。至于书法史料学,去年夏天的苏州讲坛中,白谦慎先生有精彩的讲解。将来讲坛的文献出版后,可以找来阅读。
一般情形下,我们并不是先确定选题,然后再搜集资料。而是先接触资料,在掌握了相当部分之后,认为有研究价值而且有可操作性,才会确定这个选题,之后再集中搜集资料。拍脑袋定下的选题,往往会出问题。研究价值主要指这个选题能否开掘出新的议题;可操作性则包括选题的素材是不是充分或者过于庞大,已有的研究已经解决或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有错误和缺陷等等。
做研究就像做菜。先要有好的材料,光有青菜萝卜是不能做成一桌菜的。所以,搜集资料确实是书法研究中很重要的步骤,只有先到菜场采购回一堆菜,才谈得上如何取舍、搭配、烹调等等。
就我个人的体验,书法史的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已有研究成果。这个主要是通过阅读研究著作、查阅论文来获得。研究生们都过于依赖中国期刊网,其实很多好的杂志并不在这个网络之中。像《文物》、《书法丛刊》都做过总索引,查阅起来就比较方便。但大陆很多期刊都没做过索引或总目,需要一本本去查。台湾的《故宫学术季刊》与《美术史研究集刊》,国内现在出的连续出版物《艺术史研究》、《美术史与观念史》、《艺术学研究》等都有相关的文章,应该留意,海外的一些博士与硕士论文也要尽量争取读到。这样对于所研究的选题的学术前沿会有全面的把握。
2,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直接资料、第二层位的古代研究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史书、方志、家乘、笔记、别集等。我个人比较重视别集,别集是艺术史研究过去关注不多的。以王铎为例,他的诗文集有好几个版本,北图的、上图的、社科院的、河南省图的、天津图书馆的,都不一样,每一个都要精读,同时清理出他的关系圈,再去查阅那些人的文集,总有一两百部,总有你需要的东西。至于第二层位的,除了后代的笔记与文集之外,书画著录也很重要。那些作品也许今天不存,但对于这些作品信息的记录都保存在著录中。比如《十百斋书画录》就是非常重要的著录,对研究明末清初的书法很有作用。关于这一方面,你可以去读汪世清先生的书,我受他的启发最大。
3,图像资料。这里只简单谈书法作品的搜集。一般而言有这样几大块,一是国内博物馆收藏,二是国外博物馆收藏,三是国内外机构与私人收藏,四是民国出版的图录,五是拍卖会图录。当然搜集这些资料需要一定的条件,很多出版物在小的图书馆并不容易找到,如铃木敬所编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及续编、《欧米收藏书法》等。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是有心人,资料就会源源不断的向你集中。通过图像资料的搜集,可以基本掌握你所研究的对象的存世作品。图像不仅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内容、上款、纪年、地点、印章、鉴藏印、题跋、签题甚至装裱,都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史料。

汲古斋主人:
刚刚看了先生的一篇关于王铎对唐人草书的分析,详细讲述了怀素是由于学者不得法,不是王铎对其书法有异议。我看了觉得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王铎在上海博物馆,日本的藏本都直接的说明还有张旭,高闲等等,明显收到米芾影响,包世臣就谈到唐草是中劫和晋人笔法不一样,我想请先生能不能给我讲一下
一,什么是晋人笔法?
二,晋人笔法与唐人笔法有什么根本区别?
三,唐人变晋人笔法的动机(主动与被动)。
四,王铎师二王实质是不是就是求晋人笔法呢?
五,米芾是宋人唯一能得晋人笔法的宋书家
我没有看到先生对这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探讨,深层次的给我普及一下王铎对唐草非议的真正原因。
答:谢谢你的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过于庞大,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我仅仅就王铎对怀素的批评作一些补充说明。
王铎声称自己非怀素恶道(野道),除了你所说的两个例子之外,我起码还能举出7则题跋,内容大同小异。但是,王铎从来没有说明,怀素为什么是野道?为什么没有晋人法?你提到王铎受米芾批评怀素的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王铎造这样的舆论,或许更多的是以“区分”来获得艺术领域的占位。通常情况下,所区分的对象越强大,这种占位就越易获得成功。就王铎所处的时期而言,与其说他是与怀素角力,不如说是和董其昌角力。董和王是晚明最具历史意识的艺术家,因此,尽管王铎在董其昌生前对他甚为恭敬,但后来却一直以颠覆董其昌的艺术观念为目标。王铎批评怀素,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而董其昌恰恰认为张旭、怀素与二王乃“一家眷属”。关于王铎以董其昌为竞争对手和超越对象的例子很多,我在《王铎与董其昌》一文中会有细致的引证与分析。
正因为如此,追随王铎二十年之久的彭而述在《破门书怀素帖跋》中的一段话,就尤为值得回味:“吾乡王尚书觉斯书法中龙象也。尝谓我曰:彼怀素恶道也,不可学。应之曰:怀素非恶也,乃学者恶之耳。古今甚大,书法如林,怀素能以一钵传,岂意流毒至此?尚书曰:是也,但学怀素无佳者耳,皆怀素罪人也。”虽然董其昌也认为明代学怀素书法的,很少能得其趣,如徐有贞、祝允明、张弼、莫方伯、丰坊,各有所入,得其一班,但狂怪怒张,乃失其本。而王铎与彭而述的对话中,所批评的“怀素罪人”则显然也包括董其昌。因此,我倾向于认为,王铎对怀素的批评,有其与董其昌进行“区分”的成分在。

至于王铎批评怀素,是不是完全没有技法上的诉求,我想也不可能。虽然王铎没有明示,但通过一些文献,约略可知王铎认为怀素的作品中缺少他所理解的“用笔的转换”。这个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
薛先生,
喜欢您的隶书。请谈谈学隶书从和入手不计较好,是否应该追求剥蚀的效果?
答:谢谢。
学隶书应该从汉碑入手,清代整个碑学就是从学习汉隶开始的。
我觉得隶书的审美应以朴素淳古为主。剥蚀的效果当然可以学,只要不做作就好
快雪时晴:
欢迎薛先生。
近期写钟繇的小楷,想听听先生对学习他的小楷在用笔结体上面的见解,谢谢。
Nxyantian:
同感,关注!
答:仔细揣摩钟繇小楷结构,是通过怎样的用笔方法达到的,而不要依样描画。也就是说,在书写手法与结构形态之间存在着一个必然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我个人认为,钟繇小楷的用笔不是以单个笔画为结束的——就像我们通常所感受的唐楷那样,点画之间意态上的连贯性,是临写时必须加以重视的。换句话说,你要研究的,如何发力、力点在哪里、每一笔通过怎样的取势可以自然连接。
仅供参考。

汉画大概包括两个方面:汉画像石和汉画砖,您是否有这方面的偏爱?能谈谈您的高见吗?
答:很喜欢。汉画与汉碑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体现出铺陈之美。画面中有时排布这各种情节,出行、庖厨、六博等等,密密匝匝的。汉碑也一样,讲究茂密。所以隶书不能写得凋零。汉碑与汉画都体现出那个阶段的民族文化-心理。

先生写字对纸张要求高不高?
我们写字的时候,是否不择纸笔?
答:我来的时候带的纸不多,经常用报纸练字。纸不在乎贵,能适用就行。
纸笔选择的恰当,无论临摹还是创作,心情会好的多。。。。。
不然,会怀疑自己的“功力”。哈哈。

薛龙春先生您好      
     1. 请您谈谈对"金石气"及对应笔法的理解?
     2. 请您谈谈您对隶书的认识?
我自己感觉隶书应简洁古厚为佳,不应过多夸饰.应在古厚茂密并稍具动势中见一种静雅与恬淡.不知这样认识是否正确,请您给予解答!!
    3.请您给推荐几部书法研究的理论书籍.
      谢谢!!

很喜欢薛先生的隶书
请问薛先生,学习隶书最好从哪个帖子入手?另外,从清人入手好么?
谢谢薛先生
答:汉碑都可以作为入门。《乙瑛》、《礼器》、《曹全》什么的都行。起手最好不选太整饬或太含混的,如《熹平石经》或《杨淮表记》。
不要从清人入手。你直接学汉人,和清人能当兄弟;若去学清人,就成了儿子。
供参考。
昨天晚上读王铎临阁帖,觉得他的转折出棱角其实是挺多的,而且提按的效果很多。
这种方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答:你说的应该是王铎的册页或低卷。
我觉得王铎在放大书写时比较有创造性。
至于基本接近原大的临摹,你不必学他,直接去学《阁帖》。

薛老师先在苏州,南京学习,现在又到美国访问
可否请薛老师简单谈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美国艺术史研究?
另外,你认为美国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和国内学者有什么不同?
答:我学的不是美国艺术史。我只是有机会来了解美国的艺术史研究。
美国的艺术史研究中,不太有纯粹的理论研究或美学研究。但他们又不止步于考证,而强调读解与重构历史的不同角度。
因此,他们的艺术史研究都体现出很好的理论素养。
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往往会结合着某种当代趣味。

再问一个问题:
您研究书法的时候研究绘画吗?
书法家能够从绘画中得到营养吗?比如说用笔用墨?
答:研究明清书法,很难不涉及到绘画与篆刻。它们大多被作为文献而使用,但有时也会涉及到风格。比如王铎的绘画,我搜集到70多件,他的绘画与书法,有某种共同的观念存于其中。这个必须花时间去摸索的。
书法当然可以从绘画中获得营养。近代以来的大书家中,很多都是大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
至于用笔还是用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去取。

梦想秦汉:
这是我用六尺整张仿张瑞图笔意写的一幅,感觉很过瘾,不知现在是否适宜学习他,能否作为主攻方向?请薛老师指点!
答:你有很好的书写节奏,但也许是对结构不够熟悉的原因,有些字如“断”略显勉强。张瑞图的字一意横撑,气势撼人,相比之下,你的临作略显单薄。张是风格极为强烈的书家,一般情形下,我不主张以这类作品为范本,因为写的像容易,将来想写不像就很难。就学习而言,我们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基本的游戏规则。
又看到你临的《姨母帖》,写的很好,“羲”、“姨”等字都很耐看。对于点画之间的关系,不妨再多体会。

xinrui
薛教授
1.请谈谈“八分书”与“隶书”的区别。
2.概述当代隶书的审美取向。
谢谢薛老师!
答:1,关于这个问题,唐人就争论不清。《书断》罗致了三种说法:a、像是“八”字左右分散,横撑取势,是成熟时期的隶书样式;b、割篆书八分,减小篆之半,指篆隶过渡间书体;c、指字的大小“方八分”。我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在元明以后的书学研究中,“八分书”与“隶书”基本是一个意思。
2,当代隶书创作显现出两极化的审美追求。一种以含蓄、温润、古朴为目标;一种以荒率、粗糙、奇肆为目标,都有很好的书家。一般而言,在艺术创作中,把握风格走向的两极,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但就写隶书而言,无论哪种取向,如果离开了自然淳古,都是失败的。刻板拘泥、蛮横无理、过于流利、故作抖颤,是隶书创作中应当避免的。供你参考

明清调大字书法艺术符合现代展厅视觉,近来关注傅山,请问薛老师:学习傅山书法要注意什么?
答:这个有机会最好去问白谦慎先生。
傅山的应酬作品有很多是很粗劣的,学习的时候需要辨明。不能将粗制滥造当洒脱,

墨山斋:
薛先生能为我的临作,提一些努力的方向吗?真诚感谢!!!!!!!
答:写字必须形成自己的书写节奏,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感”中的主要部分。就像弹琴与击鼓,得找到节点,得找到发力与滑翔之间的间段。临摹古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节奏训练,整体节奏把握的好,字的轮廓也会显得比较“像”,所以,我反对一味描摹。那样临的再像,都不会形成自己的“手感”。尤其是草书,点画的展开,是一种“钩锁连环”的态势,上一笔的结束,就是下一笔的开始。所以你临王铎,要研究取势的向背,研究发力的力点,研究起始、转换、收笔的点画形状(这个形状何以形成?),也就是说,这一组字的内在组织方式是什么?如果在读帖时对此有所洞察,离临的到位也就不远了。到位,并不是与原帖完全一致,毕竟每个人指掌的肌肉机能不同,当中肯定有差异,但一些大的规则不能违背。总体上说,临帖时与其如履薄冰,不如放手一干。谨供参考。


Chncxb:
请教薛老师:
书法论述中处处提到的“向背”一直理解不了,能详细讲解一下吗?谢谢
答:“向背”说的是因取势不同带来的点画走向的不同,在形迹上体现为任何一个点画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弧度。在晋唐法书中,一个点画,从a点到b点,不是一个平拖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提按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力”与“尽势”的过程,这个力点有可能在起始,有可能在末端,也可能在中截。即使是一个“点”,孙过庭也要求“殊衄挫于锋芒”,显然,“点”并不是毛笔按在纸上就能完成,它也有用笔。我们再来看“永字八法”中的形容。“努不得直”,是说纵向的点画不是垂直的,而应像弓弩一样,有一定的弧度,但是这个弧度又不是靠视觉来确定,而体现为用笔的取势。你看颜真卿的取势和米芾就大不一样,一正、一反的视觉形态,是由他们不同的取势造成的。一组动作,前后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违背自然的生发链,出现明显“拗”的点画,那古人就会说“势背”。所谓“纤微向背,毫发生死”,正是古人对于用笔、取势与点画、结构形态之间必然关系的描述。
一萧一剑:
薛龙春先生您好
1. 请您谈谈对"金石气"及对应笔法的理解?
2. 请您谈谈您对隶书的认识?
我自己感觉隶书应简洁古厚为佳,不应过多夸饰.应在古厚茂密并稍具动势中见一种静雅与恬淡.不知这样认识是否正确,请您给予解答!!
3.请您给推荐几部书法研究的理论书籍.
谢谢!!
答:1,“金石气”是清代碑学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审美取向。书家们从三代以来吉金贞石的遗文中发掘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二王帖学系统的美学趣味。显然,帖学的审美主张是精致、流畅与优雅,在北宋以后,它成为“书卷气”的主要内涵。发踪于铭刻文字的“金石气”,则是与“书卷气”相对待而言的范畴。如果说“书卷气”指向人文,“金石气”则指向“自然”,但这个自然不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主要是指风化剥蚀、沙石磨宕所造成的模糊感、体量感以及对于浑厚敦实的错觉。为了追逐这种趣味,书家们使用羊毫与生宣,发展出以中锋、藏锋为基本笔法,以厚重、残缺、迟涩为主要目标的书学新趋。当然,主张“金石气”的书家,也有“尚光洁”与“尚斑驳”的不同,但他们皆以“中锋”、“藏锋”为无等等咒,从而颠覆了帖学精巧缜密、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近代李瑞清的书法,则可视为“金石”派的末流,因过分强调“积点成线”,他的大字作品总体上显得僵化与造作。
2,你的看法,我完全同意。请参见我对xinrui所提问题的回答。
3,近20年来书法研究的优秀著作很多,如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七卷本),曹宝麟《抱瓮集》,华人德《六朝书法》,周汝昌《永字八法》,傅申《书史与书迹》,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黄惇《从杭州到大都》,丛文俊《书法史鉴》,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中国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傅山的交往与应酬》,刘涛《书法谈丛》,陈振濂《篆刻艺术纵横谈》,孙晓云《书法有法》,祁小春《迈世书风》,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等,我都从中获益。

笔意一词如何解释,请赐教。
答:笔意就是字中有笔。孙过庭批评画字的人“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或者说“聚墨成形”,都是说他们字中无笔。
所谓字中有笔,是指通过毛笔的自然、有序的运动与调整,来组织点画与字形。

Zjz:
薛老师好!
请教学习不同书体(篆隶、行草、大楷小楷)应选择什么样的笔、纸更利于练习。
搬砖头:
薛先生,
您上面说的笔纸的适当问题,什么叫作适当,怎样判断适当,是否有些规律可循?
答:我自己的经验是,篆、隶、大楷用生宣-纯羊毫;小楷、小行草用硬毫(或兼毫)-熟宣(或半生不熟宣);大行草用兼毫(或纯羊毫)-半生不熟宣(或生宣)。换句话说,你如果学习较为精致的范本,应尽量选用硬毫(或兼毫)-熟宣(或半生不熟宣),反之,则用羊毫-生宣。材料选择正确,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临摹某一范本前,不妨花点时间,揣摩一下原作可能用的是什么工具。谓予不信,可以试试用长锋羊毫在生宣上临写《兰亭序》,看看是什么结果。有人也许会说,这是功力的象征。果真如此,我们全用脚写字算了。

谢谢薛老师写大篆可以八面出锋吗
答:我想如果着眼于风格的创造,没什么不可以。晚明以来,赵宧光、傅山、八大都有这样的作品。
但是清代碑学以来,浑厚凝重是主要的追求,大篆也不例外。我们今天学篆隶,很难逸出清人对古代书迹的重新诠释。
仅供参考。
艺林小草:
欢迎薛老师坐客书法江湖!
我一直练米体字,但不知米字与那个帖结合能走出一条路?有的说与二王结合能走出一条路,但是与大王结合呢?还是与小王结合呢?有的说与苏字结合能走出一条路?众说纷纭,不知所措?下面是我的字,请你分析分析,给我指条路?在此深表谢意!
答:你学米字,写的很熟练,但今后可以注意一下米字发力的力点。像“落”、“如”、“处”等字,之所以不够像,是因为你没找准那个点。至于米和谁能结合,这个说不好。我觉得学习古代书法,没有一成之迹,应该以你自身的兴趣为主导。你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久而久之,你所学的种种东西慢慢会统一于你的笔下。不必因如何结合、和谁结合这样的问题而烦恼。

请问《述书赋》中的“如后生之可畏,实气盖于前哲”一句,是指“实气”,还是“实、气……”?
您是如何理解的。
答:你注意,这是对句。“气”应与后文连读。
将“如”、“实”去掉,后生可畏,气盖前贤,这下不难理解了吧。


薛教授好!
你临的最多的是什么帖?古人中谁给你的影响最大?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研究王铎的?
谢谢!
答:我读大学时,四年都没学过行书,所写的都是汉碑与魏碑。后来到了南京,才开始学行草。行书中对王、颜、米皆所留意,草书则多写阁帖。如果说对我的影响,汉碑与王羲之应该是最大的。
我虽然没有老老实实学过王铎的字,但王铎对于明末清初的影响是不言而喻,这一时期的许多风气都是由他开启的。王铎诗文宏富,交游极广,他的作品传世量大,且多具岁时与上款,这些对于研究,都有一定的便利(当然也是挑战)。而且就其政治生活而言,也不乏素材,这样一位以忠荩自命的明代重臣为什么会在最后一刻选择投降?晚明文化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我关心的。


王伟楚狂:
薛老师好,请教老师三个问题:
1,王铎对怀素颇有微词,自称草法为张芝柳诚悬拓而为大,是否不满于怀素一味圆转的草法而以方折之笔救济之?弟子观察王铎草书手卷往往圆转与方折并用,即使一字之中亦兼有此两种笔法,故有此问.
2,王铎条幅多是行书和临阁帖,自作草书喜以手卷出之,这仅仅是个人习惯,还是有着更深的原因?
3,个人感觉王宠行书结体与八大山人有一点点神似,这是否跟他们在肩膀转折的地方多用圆转有关?
弟子愚鲁,先生必有以教我者也.再拜.
答:王伟弟你好,毕业之后多年不见,希望你一切都好。
1,你的观察非常准确,王铎批评怀素,当有这一方面的原因。请参看我对汲古斋主人所提问题的回答。王铎认为怀素不善转折,或如你所言,只有转,没有折。而王铎通过刻帖中的张芝(其实《冠军帖》后人是有怀疑的,但王铎一直为之辩护)、王献之,及唐代柳、虞等人的行草,得到关于点画起承转合的认识。他认为这个方法与怀素是有所矛盾的。
2,这个情况确实存在。王铎的立轴,临阁帖多为草书,创作多为行书。手卷则没有明显的偏重。草书创作中立轴样式较少,其原因除了篇幅以外,可能也因为王铎并没有找到最好的表现手段。但是你注意一下,王铎立轴行书中有相当部分是行草,也就是说,他有意识地在立轴行书中增加草书之意。
3,过去我只隐隐觉得八大曾学习过王宠。但今年二月,我在佛利尔美术馆看到了八大山人临摹王宠和黄道周的作品。因此,八大受王宠影响,应是毫无疑问的。



请问 薛先生:
      您怎么看南、北方书风差异? 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往年的全国书法展中,为何北方(辽、吉、黑)的省市书法作者获奖的寥寥无几?
                                     ...
答:在古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不畅,加之家族、师友、乡邦文化圈的存在,地域书风(尤其是元代后期以来)是存在的。地域书风应该与文化地理、地域性格等也有一定的关联。
但今天的社会,地域书风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
你说的展览,我没有关心过。抱歉。


薛师好,
我还想请问您,我近来爱临的平复帖,不知是否合适。这个帖值得深入持久地搞么?谢谢!
答:当然值得。古人说:一字已见其心,况且平复的字不算太少。
我记得储云先生最早就是从《平复帖》中得到启发,他花了很大的功夫,也终身得其滋养。

美国的艺术家大多很穷么?美国的老百姓怎样看待严肃艺术呢?
我知道在澳洲,老百姓看不起阳春白雪的东西,真看不起!
答:我所知道的,都过的很滋润。当然是不是进入主流,是不是当令,其遭遇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过去喜欢说“老百姓喜闻乐见”,将之作为艺术优劣的标准。显然,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是有鸿沟的,只不过在每一个时期表现有所不同。
今天的网络和艺术市场,为年轻人提供了成名与获得身份资本的平台。我觉得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稳定地持有这个名、这个资本,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特喜欢二王书法,以我这样的功底现在学习二王行吗?学习二王以哪一种帖入门较好?
您是如何将二王书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再请薛老师给我所临点评一下!!!
答:当然没问题。没有谁规定,先要写什么,写到如何程度,才能学二王。很多人入手就是二王。王字范本很多,都可以学。一般认为行书可以从《圣教序》开始,因为字数多。学王字,最好写成与原帖差不多大小的,因为大字、小字的用笔不同,动作的幅度与书写的节奏也不同。同时,工具也要选取最贴近的,用硬毫、光洁而不滞笔的纸。我临的王字谈不上好,如果说有心得,1,有空时多看帖,多揣摩;2,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临写时不去描摹字形。宁愿得笔,不要得形。
你临的《九成宫》已经很好,可以不写了。一直这么写下去,反而会带来僵硬、拘束的弊病。如果对楷书有兴趣,不妨多学北魏和隋代的墓志。供你参考。


请问薛先生,您认为读书和写好书法有关系吗?
如果说,读书能帮助写字的话,为什么现在有些博导字写得很差?有的著作写了不少了,可字写得很俗。为什么?
答:我坚定不移的相信。
但是,读书只是书法好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比如,他仍然需要像其他人一样,花大力气来练字——如果不是白痴天才的话。无论是谁,想要成书家,必须要懂得写字的游戏规则,这是骗不了人的。
读书很重要的作用,是让我们有一个渠道接近“雅”。读了很多书,字还是俗,这说明,书没有真的读进去。中国人讲的读书,不仅是胸罗万卷,还有践行。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他的俗是娘胎里带来的。


Sky1973:
学习赵孟頫,请给点建议,谢谢
最近在临写赵孟頫的小字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高峰和尚行状》等。感觉赵字笔法精纯、熟络。
发几张临作,请薛先生指点。
答:临的很好,能见笔意。有几个意见供你参考。
1,不要用很绵的毛边纸,机制毛边纸可能更适合临写赵孟頫。
2,字临的偏大了,每行争取临到10个字。
3,赵孟頫一步一还原,指掌的动作很小,你的临作动作偏大。
4,赵孟頫的字整体上是横势,不是纵势。你只要比较一下你的临作和赵氏原作的横画角度,就明白了


很喜欢王铎的字,一段时间坚持临着!
难得有此机会,请薛老师点评下我的临作,再写时注意哪些?非常感谢!
答:要更果断、更沉着。王铎曾经说,为人不可狠鸷深刻,作文不可不狠鸷深刻。他的书法也一样。这句话送给你。
薛老师好
作品怎样体现“笔意”呢?
答:就是去揣摩用笔的方法。这个方法,在帖学与碑学中是不一样的。每个书家也许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但是你需要掌握的,是一种普遍的法则。比如,碑学讲究逆入平出,万豪齐力;帖学则要求起承转换,发而中节。具体的方法,我在前面的帖子中谈过“发力”与“取势”。供参考。


放下便是:
请教薛博士
1,董其昌的这个作品虽用淡墨书写却笔力惊人,感觉笔是“粘”在纸面行走,是不是和他只发笔尖有关系?
2,米芾的这件作品也是用淡墨书写,行笔速度应该不会很慢,他是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沉着痛快”的呢?
答:1,我想是这样的。
2,淡墨、速度快,你说的完全对。之所以显得“沉着痛快”,你只要仔细看他的起笔、转换与收笔,爽利而笃定。当然,老米的用笔还很狡猾。。。。。。


请薛老师就自己所知道的目前中国书法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方法作个客观的评述,这个问题几个江湖的朋友都想问,谢谢!
答:他们的教学方法我还真不了解。即使在南艺,我也不参加书法本科生的教学。


再请问如何才能体现出笔意呢?
例如:用行书笔意写张猛龙碑?
答:用行书笔意写《张猛龙碑》,对于你的魏碑与行书根基,都有很高的要求。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汲古斋主人:
薛先生我还有一个关于王铎的问题,王铎就是投降清朝是由于被农民抓住鞭打最后一刻感受到死亡的恐惧,还是由于自己的忠心没有得到理解,还是钱谦益的鼓动,还是自己的弟弟的原因,我想了好久,没有明确的答案,请薛先生明示。
答:你说的除了钱谦益的鼓动我没有证据外,其他都是存在的。我觉得他和弘光及马士英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导火索。但是最重要的,我想还是王铎的现实人格。他不是黄、倪那样的理想主义者。
还有,乙酉五月的暴乱中,打他的不是农民,也不是鞭打。


薛老师好!
据说古人临帖讲究临、摹结合,熟摹后再临,今人好象摹的人少了,是否可行呢?如果可行的话,没有了摹的过程,字型更不容易掌握,如何弥补这个缺陷呢?
答:古人也说摹书易得其形,临书易得其神。我是同意这句画的。多临,形自然会接近。人面不同,所以形也不必完全一样。


三醉轩主:
向薛先生问好!
请教您几个问题
1.我现在开始学《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听人说由于是勾摹出来的,起收笔许多是假笔画,不可学,不知道薛先生怎么看?学冯承素的摹本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一直想学《集王羲之圣教序》,但由于圣教序是刻本,,怎么也临不像,写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现在在兰亭和尺牍中找感觉,请薛先生就如何学习《圣教序》提点宝贵意见。
3.草书在书写中如何发力,想听听您的高见!
答:1,你只要把握一点,落笔瞬间在纸面留下的痕迹,是某个细微指掌动作的结果,但绝不能当作点画来对待。
2,我认为《圣教序》是很好的范本。因为有刊刻工艺在,所以你在临写时不要刻意强化那些方折的点画就行。你写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就不愿放弃了。
3,米芾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的就是还原,但这个还原不是一般字帖中“空心图示”的那种僵化的还原(那样会将点画写成一个“哑铃”)。前面我曾说过,草书中,一个点画的收笔就是下一点画的开始。每一个点画都是一个发力-滑翔的过程。在一组点画中,就会形成一个节奏。所谓发力,是指瞬间的指掌动作,你重要看一个点画最粗的地方在哪里,那个就是力点。但是要注意,这个“力”是巧力,不是蛮力。发力与取势是伴生的,所以研究发力的同时,还要辨明点画的走向。这是点画顺序展开、有条不紊的保证。我所理解的发力,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蓄势待发,顺势而行。前者是孙过庭说的“淹留”,后者则是“波澜”。


薛老师你好,
想请教一下执笔的问题,古人执笔有说腕动,有说指动。写字过程中是绝对的动腕或动指,还是可以两都结合?
另外想请教一下学习魏碑是从造像入手好还是墓志入手好,现在正在写墓志,感觉墓志多流于单薄 ...
答:1,郑杓有句话,大意是说,寸以内字,发在指掌,寸以外字,法在腕肘。并说指掌之法是常法,肘腕之法是变法。我想他说的其实是大字与小字的差别。总之寻求便利的方法,而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2,墓志因埋于圹中,故新发于硎。造像则相对粗糙。你不妨根据自己的风格追求,择其合性情者加以临写。“墓志多流于单薄”,这个可能是你个人的感受。像张黑女、崔敬邕、元腾妻冯氏墓志,都是历来公认的好的范本。
供你参考。


我喜欢行草书 但有很多年我感到都没有进步了也许是不怎么练的缘故 或是书外工不到请指点下一步
答:你自己已经找到原因了。所以接下来,多练、多看书,自然会有进步。


从宋人开始(苏轼,山谷)把楷书奠基为草书的基础,直到清人钱泳,都持此说,但汉末晋人草书(小草)未必如此,王铎草书是否有颜柳楷书的支撑?
答:确实,草书就其形成而言,与楷书没有关系。但宋代以来形成了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观念,王铎自不能


那麽,现在的书法教育会不会有重技术的倾向呢?
技法是非常当下的,进步可以比较快的显现出来,读书的效果是长时间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这就是很多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写的很好,然后很快就走下坡路的原因。我一直认为,书法不应是一个专业。

薛老师好,我是南艺首届书法社会自考的毕业学员,我看过徐利明,金丹,季教授,包括您在内的好多书法作品,发觉有的擅长草,有的喜欢行,有的楷行篆隶都行。我想问一个问题:专精一体与诸体兼善是后天的个人好恶或是 ...
答:《书谱》说“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当然,我的理解是用笔方法的全面,而不是擅长多少书体。否则擅长一体,与擅长一百体没有区别。


請教薛老師:
寫隸書石門頌
用筆方面應注意什麽?
答:碑学用笔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就是“逆入平出,万豪齐力”8个字。《石门颂》因为是摩崖,书丹与刊刻本来就不容易,又经风雨剥蚀。所以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波挑装饰,粗细也基本差不多。如果认为这是你要追求的风格的话,那么在临写时注意多用羊毫的锋颖部分写,在起止形态上也应该多吸取篆书。


淡墨、速度快,你说的完全对。之所以显得“沉着痛快”,你只要仔细看他的起笔、转换与收笔,爽利而笃定。当然,老米的用笔还很狡猾。。。。。。
薛先生说的“狡猾”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笔法变化多端,时出意 ...
i
答:神龙见首不见尾。很难勘破他的真实的用笔轨迹。你仔细看“转”字和“皆”的第一笔


也请教一个问题。
您认为中国书论中“逸格”是否是为冲破儒教思想的束缚,超于“神格”的“逸”?
答:逸品高于神品,是北宋确立的。虽然李嗣真《书后品》已经提出逸品,但在四品之末。北宋人将之置于神品之上,有其时的社会文化原因。总体上说,每个时代、每个阶层都有制造舆论的诉求。而北宋恰恰是一个最喜欢制造新标准的时代。


请问学教授,网上好多人都在讲用墨,用磨的墨条写字要比用现行的墨汁写字更具艺术性,您以为呢?我认识的好多国家书协的同道基本上都是用普通的墨汁搞创作的。对于这种现象您有何高见,请教导我们!谢谢
答:字写的赖,再好的墨也没用。我觉得练字的话,一般墨汁就行,创作时一得阁之类就很好了。如果有条件磨墨,当然是幸福的事(但磨的这个墨,质量是不是一定比墨汁好,这个很难说啊)。


薛老师您好!请问“信笔成字”和“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区别!谢谢了!
答:这个好像很困难说清楚。因为机窍就在有没有法,苏轼再讲无法,他还是有自己的“法”的。他所强调的,只是不为古人之“法”所束缚。就像踢足球,除了守门员,谁都不能用手接触皮球。这就是“法”。


薛老师您好!
  我是一个退休的老文化工作者,今年66岁。退休前曾担任文联付主席兼秘书长,本是个画画的,是国家二级美术师。从八十年代中期热爱书法,开始以柳楷入手,后转益多师,遍临百家,自感收益良多,临这个 ...
答:茫茫沧海只取一瓢饮。要学会舍,有些坏的要舍弃掉,好的也要舍弃掉。不然会炒杂烩。
就你贴的字而言,我觉得实有余而虚不足。有时是要虚晃一枪的。。。。。。


谢谢您的指点,米尽量不要通过提按来取得粗细的效果,那用什么方法来取得粗细的效果呢?谢谢
答:学会瞬间发力。多用提按,你会发现点画细的地方是缺少过渡的,如果你表现出了这种过渡,那么你的速度与节奏就会受到影响,是这样吗?


好多墨是磨得黑的,这我知道的!真的哦!
我的感觉是墨法很大程度取决于笔法
初见薛龙春先生的墨迹,墨色流动,非常精彩,以为是磨墨书写,
后来被告知是用一得阁!

请薛老师帮我评评拙作!指条路!
答:你写的很好!用这样的方法,去临摹其他的三代文字,或者不妨也写写隶书与汉金文。


薛老师好!
我向您请教两个问题:1,学习行书是不是一定要先学好楷书?
                    2,学习二王的行书是否可以直接从唐摹的二王手札入手?
[ 本帖 ...
答:1,不一定。汉代简牍中就有行书,其时楷书尚未定型。记得吴振立先生答网友问时,曾说过,行书是可以单独练习的。我同意他的意见。
2,当然可以。自己觉得好的都可以学。我反对神秘的阶梯论。所谓先从董其昌入手,然后再一直上溯到王羲之,都是欺人之谈。一辈子能将董弄明白,就谢天谢地了。由于王羲之简札都是摹本,所以不妨参看孙过庭草书与米芾行书,他们都很好的体现了二王法。
供参考。


1、请问您在明清书法历史研究中,是否积累些关于书法教育的资料?例如王铎的。
2、网络对当代书法教育是否有些积极影响,记得白先生提过“书法E考据时代”,是否也可能有“书法E教育时代 ...
答:1,古代没有今天的书法教育这个概念。如果说文徵明给王宠做个示范、送个摹本,或者王铎告诫他人写字要尊古,不得从今,这些也算书法教育的话,这样的资料还是很多的。我没有有意识积累这样的资料。
2,我想你说的E教育已经存在了,网上很多人在招生啊。。。


薛老师,如何理解字的发力的力点
答:记得前面我说过。一个点画最粗的地方。


答:1,郑杓有句话,大意是说,寸以内字,发在指掌,寸以外字,法在腕肘。并说指掌之法是常法,肘腕之法是变法 ...
答:谢谢你的关注。1,郑杓名气不小。《衍极》是有名的文章。2,我之所以拿郑杓而不是王铎说事,是因为,郑杓准确把握了“法”之转换与字的大小的关系。你能在元以前的文献中,找到一句有关运腕、运肘的话吗?但这些说法在徐渭以后书家中的论述中,却比比皆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39
华人德先生主持书法艺术报告会
1013上午930,东吴书画研究院院长华人德先生在校本部红楼会议中心主持了书法艺术专题报告会。中国书协会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薛龙春教授开讲了题为《从点画到线条——晚明书法的小大之变》的报告。我校“飞翔”水墨社、“诗韵”书画社、“精正”书画社、“云天”书画社的会员(学生)和我校书画研究会会员(教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薛龙春通过对明季书法流行的相关要素(家居环境、立轴、绫绢、毛笔、站姿)剖析、名家作品的视觉特征和笔画运作分析以及配以大量的文献举证,有力的阐明了传统书法艺术从“毫发决死生”的点画艺术至晚明演进为“钩锁连环”的线条艺术,为当代书法实践和创作指明了二者兼求的艺术旨归。

报告结束后安排了20分钟的互动答疑。


华人德作了最后点评和总结,对报告全面、科学的探索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薛龙春是我校文学院92届校友,在校担任学生书画社社长,对书法艺术的酷爱和不懈追求使他在毕业后的20年间无论在书法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和骄傲的成绩。此次报告会特地邀请薛龙春来开讲,就是希望以此育人,激发和鼓励在座的学子以他为榜样,传承文化,弘扬国粹,不负学校的教育和培养!



薛龙春书法作品

(东吴书画研究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40
薛龙春 教授
发布时间:2011-12-22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1992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1997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2004年获南京艺术学院文学博士。2006年-2010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2008-2009获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ACLS) 所颁研究奖金,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部主任,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沧浪书社社员。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郑簠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7)、《篆刻学》(合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等。获全国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十一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已完成第十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王铎与晚明书法》、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王宠研究》等。
         临池20余年,广学汉魏以来碑刻法帖。作品曾参加第七届中青展、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沧浪书社作品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省书法晋京展等重要展览。曾获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创作成果为《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国书道》、《艺术文献》、《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专业媒体介绍。参与组织“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学者书家作品展”(南京, 2009:12)、“达其情性——六元学社作品展”(南京美术馆,2005:5)等。



进修
2008-2009 访问学者,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美国ACLS奖金资助)
2006-2009 博士后,南京大学历史系(优秀)
奖项与荣誉
2011 第十一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政府)
2010 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批评奖三等奖(中国文联)
2010 南京艺术学院薪火计划骨干教师(南京艺术学院)
2009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8 江苏省高校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厅)
2008 第六届南京市政府文艺奖金奖(南京市政府)
2007 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6 入选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厅)
2006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2004 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

课题
王宠研究,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2006:12—2011:11
王铎与晚明书法,第十届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6:3—2011:4
郑簠与十七世纪中国书法,江苏省教育厅基金项目,2006:9—2008:9(已结题)
著作
《篆刻学》(合著),第四章“中国古代印论史”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郑簠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中国书法家全集-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004年以来的主要论文与书评
《古今的融合与隔阂:论王铎的古帖临摹》,《中国书法》,2011:10(1万字)
《郑簠隶书与清代碑学观念之演进》,《中国书法》,2011:4(1万字)
《王宠门生及追随者考》,《美术与设计》,2011:3(1.5万字)
《王铎临帖活动研究》,《美苑》,2011:3;2011:4(2.2万字)
《崇古与炫博:王铎临古的一个面向》,《书法》,2011:3(6000字)
《论王铎<银湾宴集序>及王、梁二氏的交谊》,《中国书法》,2010:11(7000字)
《明季诸名公赠王文安公画扇册考》,《中国书画》,2010:11(1.5万字)
《有关王铎临帖的几个问题》,《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万字)
《欧阳询三题》,《论文集》,荣宝斋,2010(5600字)
(译文)《十七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白谦慎书法论文选》,荣宝斋出版社,2010(2万字)
《书法应酬与王铎的人脉网络——以受书人中的河南地方官与清初新贵为例》,《清华学报》第40卷第3期《笔墨之外:中国书法史跨领域研究论文集》,2010年10月(2万字)
《应酬与表演:关于王铎书法创作情境的一项研究》,《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第29期,2010:9(3.4万字)
《王铎大楷书作考论》,《书法丛刊》,2010:4(1.5万字)
《明末“三株树”考论》,《新美术》,2010:4(1.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11:1
《王铎刻帖考论》,《艺术史研究》第11辑(2009,3.5万字)
《谈学术论文的选题》,《中国书法》,2010:10(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
《王铎文语的文本与形式》,《中国书法》,2010:1(9000字)
《常识与思考力》,《中国书画》2010:1(书评)
《法无定法》,《中国书法》,2009:11(创作谈,作品专题)
《“娟娟发屋”对当代书坛的追问》,《中国书法》,2009:10(书评)
《孟津王氏的收藏与观念》,《中国书画》,2009:8(1.5万字)
《王宠散考五题》,《中国书法》,2009:7(8000字)
《乱而能整:祝允明书法摅论》,《中国书画》,2009:2(7000字)
《王铎的应酬书法与社会网络》,《江苏文史研究》,2009:2、3(2万字)
《王铎与集王字碑》,《美术与设计》,2009:6,《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10:2(1万字)
《论清初贰臣的自我开脱与相互回护——以书家王铎降清为中心》,《艺术学研究》第3辑(2009,2.2万字)
《王铎应酬书法的统计研究》,《艺术学研究》第2辑(2008,1.5万字)
《王宠散考五题》,《书艺》第五卷,2008, 69-75(7000字)
《王铎与“奇字”》,《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4万字)
《王宠人生经历和书法风格解析》,《美术史与观念史》第5辑,2008,279-321(3.5万字)
《文献学:一个王羲之研究的新角度》,《艺术史研究》第10辑(2008);台北《历史月刊》,2008:1(书评)
《郑簠交游活动考述——兼论集中于郑簠的“八分书歌”现象》,《艺术史研究》第九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127-164
《崇古观念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艺术学研究》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73-214
《郑簠与朱彝尊》,《中国书法》,2007:11,66-71
《没有体制约束的学术》,《读书》,2007:8,76-82 (书评)
《艺术的独立与学术的尊严——谈沧浪书社对中国书坛的意义》,《中国书法》,2007:8,82-84
《郑簠隶书流派钩稽》,《美术与设计》,2007:4,29-34
《王宠的作伪与伪作》,《中国书画》,2007:10,56-63
《忌目治而尚实证——评曹宝麟<抱瓮集>》,《中国书法》,2007:4,89-91(书评)
《激赏与嘲弄:清初书家郑簠的遭遇》,《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93-110
《“上博”本为文徵明<停云馆言别图>原本商榷》,《美术与设计》,2007:1,89-91
《尘世的史迹》,《读书》,2007:1,51-58(与白谦慎合作,书评)
《从对野道的理解论及王铎与彭而述之交谊》,《中国书画》,2006:7,35-39
《论王宠的“以拙为巧”》,《东方艺术》,2006:5,48-67
《清初书法家郑簠的访碑活动》,《文献》,2006:4,43-50
《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书学观念》,《美术与设计》,2006:1,32-39
《张怀瓘的书法史学》,《东方艺术》,2006:1,94-101
《王宠与木板气》,《中国书法》,2005:12,35-39
《素材:书法切入当代艺术的方式》,《苏州工艺美院学报》,2005:4,53-54
《王僧虔<论书>管见——兼及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本义》,《书法研究》,2004:4,83-94
《论北魏洛阳体的成因》,《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4)
《论<采古来能书人名>的作者归属》,《书法丛刊》,2004:4,9-13
《当下书坛的畸形景观》,《书法》,2004:4,16-17(评论,笔名:嘉树)
《从韵味到姿态:<阁帖>的传播与书法语境的转换》,《中国书画》,2004:2
《张怀瓘生平考》,《美术与设计》,2004:2,44-48

国际国内会议
《王铎与<兰亭><圣教>》,《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故宫博物院,2011)
Wang Duo’s (1593–1652) “Say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Image in an Innovative Format of Calligraphy,亚洲年会(夏威夷,2011)
《有关王铎临帖的几个问题》,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南京,2009)
《郑簠与清初的访碑活动》,豪素深心:上博藏民遗民金石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2009)
《应酬、受书人、观看-表演:关于王铎应酬书写的思考》,笔墨之外:跨领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台北师范大学,2008)
《崇古观念与王铎书作中的“奇字”》,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苏州,2007)
《激赏与嘲弄:清初书家郑簠的遭遇》,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济南,2007)
《论北魏洛阳体的成因》,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郑州,2004)

讲演
苏州书法史名家讲坛:图像资料的搜集与利用——以明清书法史研究为例(2010-7)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系:中国书法的用笔(2009-5)
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王铎“文语”(2009-4)
香港艺术馆:书法传统与现代的对接(2005-11)
南京美术馆:郑簠的访碑活动及其隶书观念(2005-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40
论北魏洛阳体的成因
● 薛龙春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揭橥六朝时期的南北方书法判若江河,“南派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虽说其时南北方在经济、学术、文化上所处的进程不一样,北方一切师法中原古制,保守落后,南方则先进得多。南北书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用不同载体不同功用的碑和帖来进行南北书法的比较,虽能更大程度地彰显不同之处,却不尽科学。这与阮元的时代少见南方的碑刻与敦煌石室写经不无关系。所以,搜集到许多南朝碑版的康有为不同意南北书派的说法,认为阮元“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
刘涛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对阮元比较方法的“显同昧异”有深入的讨论。在对东晋铭刻书迹双重处境的研究中,刘涛先生对南北书法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认为,“这类以‘斜画紧结’为共同特征的新体楷书(刘涛先生称之为洛阳体,详下),楷法遒美庄重,接近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和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的楷书。”[ii] 在我为该书撰写的一篇短评中,我谈到在南方新体与北魏洛阳体之间建立起承袭关系,是非常大胆而新颖的推测,但也值得讨论。刘先生显然将“一拓直下”的用笔与“斜画紧结”的结构视为南方新体的专利了。[iii]
客观地说,南北书法所处进程并不相同,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由于北方章程书与行狎书的缺失,又在客观上加大了比较的困难。刘涛先生的思考与研究给我许多有益的启发,促使我继续深入下去。我认为南方新体与北魏洛阳体之间并不具备可比性,洛阳体的形成与当时的写经书法有很大关联,在体式的形成上,“刀势”也是洛阳体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一 不可比的理由
1 南北书风的不同企向
魏初重崔、卢之书,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在在十六国时期即以书著名,他们的书法代代相沿,世不替业。崔学卫瓘,卢习锺繇,并习索靖之草。应该说南北书法的源头并没有什么两样。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北方世族只学篆隶书,崔玄伯“善草隶行狎之书”,崔浩也常受人之托写《急就章》。《魏书·崔浩传》云:“浩书体势及其先人,而巧妙不如也。”这说明北方大族的书法代代相袭,保守而没有突破。与这种守旧的作风不同,南方士人将书法当作一门巧艺学问来展现个人的风采,不惟在技法上详加研究,对自己的书名也极为看重。王洽与王羲之书云:“俱变古形,不然至今犹法锺张。”庾翼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王献之每有佳书与谢安,谓必存录,谢安辄题后答之,有时裂作校纸,献之以为恨。这些例子表明,东晋士人对个性与书名的不朽都有自觉的追求。这使得南方的书法风气与北方划出了一道鸿沟。
特别是崔浩在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被杀,几家大族连坐之后,北魏的书法向什么方向发展,并没有可靠的传世名家书法足徵。我们一般认为,北方的行草书尚停留在西晋十六国的草创阶段,未能像南方那样取得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书法的主流。今天遗存下来的是大量的北朝碑版,一方面,沿袭汉代、西晋的风气,北魏“以孝治天下”,且不像南方那样禁止立碑;另一方面,北方崇佛,造像之风弥漫一时。北魏碑刻中的大宗就是为先人设立的墓志与祈福发愿的造像记。它们之间与南方新体会有什么样的关联?
2 书手身份与载体不同
刘涛先生认为,“太和以来,随着一批南朝士人书家投奔北魏,北魏书家的构成发生了
变化,由书法背景不同的两个群体组成:世居北方的书家和投北的南方书家。北魏的南士书家所传的书法与北方书家必有所不同,当是南朝新妍的书风。随着北魏‘汉化改制’的完成,南方的新书风大受欢迎,迅速传播,北魏相沿已久的保守书风便悄然发生变化。”[iv]如果果真如刘先生所推测,那么北方人,起码是北方贵族对二王的书法并不陌生。何以在王褒入关以后,贵游子弟翕然学褒书?王褒入关对北方书法的刺激之巨,史书述之甚详,何以与其一样重要的东晋、刘宋书家投北,却没有同样的喜剧效果?史载北魏决定迁都洛阳,目的是为了与南方对抗,南方投靠的人未必一来就受到重用。就书法而言,投北南人如果字不太好,自然不会影响北人,颜之推的书法在北方就没有什么影响。学习最高门的书家的作品,南北并无差异,魏初学习崔、卢二族的字,不仅因为他们的书法有来历,跟他们是高门大族亦有很大关系。
退一步说,南方的一些善书者投北,也在局部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不会如刘先生所说的那样强大:“(北魏)不再以旧体古法为主流,而是洛阳体楷书成为正体。这是北魏书风出现重大转折的标志,表明新书风已经形成气候。”[v]这个新书风“就是仿学南朝王书的体式。”[vi]第一,书手的身份不同,他们的文化圈、交际圈并不交叉或重叠。就像崔玄伯,“自非朝廷文诰,四方书檄,初不染翰。”[vii]他的字也不太可能在闾巷流传,毕竟不是字书。南方更是如此,东晋以后,士流播迁,北来的世家大族皆高标郡望,以自矜异。士庶等级,盛极一时,不唯婚姻不相通,膴仕不相假,即使是起居动作也不相侪偶。二王尺牍的流传主要是在贵族豪门,而书法的传授也主要在父兄子弟亲戚之间。在书史上留下痕迹的,都直接或间接得到过他们的传授。下层庶民不可能接触他们的作品,更没有可能向他们请教书法。所以由匠人刻凿的东晋墓志,大多是还是隶书,且因技术上的不熟练,显得比较粗糙刻板。我们可以设想,东晋刘宋投北的善书者,影响了他们周围的一些士族子弟,但这些人与在龙门开凿石窟雕刻造像书写刊刻题记的工匠们又有多少联系呢?第二,载体不同,社会要求与评价不一样。1,不管是宫观题榜还是述死者功绩的墓碑墓志;是纪功扬威还是刻经造像,祈福穰灾,铭石书都要求庄重——朴素而少起伏,辅以装饰,其要求类似于今天的美术字。现今各地开会悬挂的横幅一般只用美术字,而不请书法家来写,就是为了庄重。铭石体以规矩为鹄的,而不像相闻书可以施展书法家的个性才情。2,铭石书须有古意,在字体上往往比手写体的演进要慢一拍。碑额、墓盖上的字有时比正文还要古拙。北魏许多墓志志盖上的题字多为篆书美术字。锺繇有三体:铭石书,章程书,相闻书。虽是以功用分,而不是以字体分,但什么样的功用往往对应着特定的字体。如果说龙门造像题记可以采用南方二王新体楷书,为什么在曹魏、西晋、十六国和北魏平城时期都没有将锺繇的章程书施之碑刻,而是三体并行?
二 洛阳体成因探溯
1 从北凉体到洛阳体的形成
在十六国时期的铭石书中,沿袭三国西晋的隶书体依然很盛行,与汉隶相比,在用笔上,横画起笔的折刀头特征非常明显,这在东汉末年官样隶书(如《熹平石经》)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其装饰(美术)性,以显示庄重。事实上,折刀头的点画形态并不具备书写性,更多的是镌刻过程中一种程式化的巧饰,它的出现与波画收笔的形态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下面还要谈到,它暗示着某种潜在的榫接关系),这样的特点在曹魏时代的《曹真残碑》已见端倪,西晋的《皇帝三临辟雍碑》(278)【图1】、《左棻墓志》(300)中显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这样的装饰并不能挽留隶书的古意。除了用笔之外,隶书匀称茂密的体势也是古意的保证之一,但在后赵隶书碑刻《鲁潜墓志》中,我们发现,它的波画与捺画已经少有从容安祥的意态,如“赵”、“建”长捺的陡峭,“丁”、“于”等字波画的逼仄。
铭石体书法一方面具有保守性,它的演变进程比较缓慢;但另一方面铭石书迟早要受到当时书法风气的影响,对流行正体进行程式化改良,以适应碑版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从两京碑刻与简牍的演变中并不难发现。十六国时期也是如此。我们选择当时的写经书法作为参照,因为它们同属比较庄重的正体字,且都与佛事有关。在西凉抄经《藏初分第三卷》(416)中,横画中楷书斜切起笔的用笔方法出现了,但同时收笔继续保留了挑笔,而且一字之中常常出现“双飞”,为了取得用笔上的连贯性,楷书中的撇画与勾画也同时发生,撇画与勾画同隶书中的波画的区别在于,它不再回锋收笔。这一方面与斜切起笔的形态相呼应,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书写的速度。在甘肃出土的北凉《酒泉马德惠石塔刻经》(426)、《酒泉高善穆石塔刻经》(428)【图2】、《酒泉田弘石塔发愿文》(429)、《酒泉白双咀石塔发愿文》(434)、《酒泉程段儿石塔刻经》、《敦煌□吉德残石塔刻经与发愿文》(426)、《敦煌索阿后石塔刻经》(435)、《敦煌岷州石塔刻经》、《吐鲁番宋庆石塔刻经》以及《吐鲁番沮渠安周造佛寺功德碑》(445,北凉流亡政权)等大量铭石书迹中,这种写经书法的体式被完整地吸纳了。出于庄重的需要,横画的上凸弧度被减弱,起笔的斜切角度与收笔的上挑角度也略微收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是北凉铭石体的偶发现象,写经与刻经都是佛教的产物,它们的目的都是做功德,在不重义理而重实行的北方都是相当普及的礼佛活动,我们不能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
北魏的铭刻书法与北凉是一以贯之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北凉地处边陲,毗邻西域,国中尊崇佛教,“村坞相属,多有塔寺”。[viii]与北魏国俗相同。《魏书·释老志》:“魏有天下,至于禅让,佛经流通,大集中国,凡有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寺三万有余。”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北魏庙宇之盛:“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与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ix]另一方面,百工伎巧向来是战争移民的主要对象。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后,将凉州僧徒三千人,宗族、吏民三万余家迁徙到平城,这中间就有许多高僧与擅长刊刻造像的工匠。主持营造大同石窟的就是来自北凉的昙曜。北魏对百工的管制十分苛严,他们的子息只能习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x]相信那些移民自北凉的石匠是参与开凿云岗石窟的主要技术力量。而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营建龙门石窟的也主要是那些工匠的子孙。作为一种家传的技业,雕制佛像的技术有一定的稳定性,书刻造像记也所如此。现藏于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的《魏文朗佛道造像碑》【图3】,立于北魏始光元年(424),其发愿文的书法是北魏迁洛以前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它采用的也是左右同时翻翘的体式,与北凉体有所区别的是,它的翻翘十分夸张,而且为了适应横画的翻翘,字画的撇、捺、竖等下引与旁引的笔画也向两边翻翘,整体形态呈四边向内凹的“ □ ”形。这说明造像记的书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是处于变动状态的。
龙门石窟中纪年最早的一块造像记是位于古阳洞的《牛橛造像》【图4】,刊刻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也就是迁都的次年。《牛橛造像》被认为是开北魏“洛阳体”先河。我们不认为《牛橛造像》的体式与北凉以及北魏平城时期的刻经、造像碑上的书迹是无关的。即使我们承认这一时期投北的南方士人可能影响到北魏士人的书法,也没有理由就此认为,南方新体就与龙门造像记的书写有什么实际关联。华人德先生在《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一文中,已经雄辩地指出:“开凿洞窟建造佛像都由功德主出资,这些功德主只需要刻上姓名和祈愿文字,既已达到目的,对书刻的优劣并不关心。”[xi]这就象东晋北方乔迁士族设立墓志只是要起暂时记识的作用,“像王、谢等豪门士族亲戚子弟中的书法好手是不会因为这种暂设的埋幽标记亲自书丹的,而是让工匠凿刻。”[xii]因此,龙门造像题记的刊刻很可能是书手与工匠自在的行为。这些书手和刻工的技术都是世代相传的,所以必不能抹去龙门造像题记的书刻与北凉刻经、造像碑记之间的联系。
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看待龙门造像题记的刊刻何以发生了方斩的斜画紧结的变化。
2 点画形态的斜切式促成斜画紧结的形成
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北凉铭石体与西晋、曹魏时期的一些不同。就主笔横画而言,北凉体左右翻翘,就结构而言,仍呈方正,在视觉上比较别扭。如果在除了主笔横画的翻翘以外,其余的横画也要表现翻翘特征以获取统一的话,那么字形结构本身的稳定性就要打破,它要求其余的如波、捺、竖、勾等因顺势榫接,也要按照横画的向度相应地发生变化,以回应某种视觉平衡。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魏文朗佛道造像记》一样。但是,这样的体式虽然调皮,却有失庄重。那么变革只能从横画本身出发。
榫接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笔画之间的连接除了连贯而不背势以外,形状上也相应地有自然榫接牢固的要求,不管是铭石书还是手写体,这样的内在要求一直没有被取消。如果榫接得不自然,会被人指责为“抛节露骨”(转折)、“钉头鼠尾”(起笔和收笔)、“蜂腰鹤膝”(点画的中截)。从这个角度说,龙门造像题记中的斜画紧结是完成自然而牢固的榫接所必须具备的,亦即是一种内在的要求。其前提是斜切起笔的出现,它比回锋写出或圆或方或如折刀头的点画形态要简洁得多。简洁是书体演变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演变的归宿。在书体演变终结之前,铭石书也不能外。
华人德先生在《论魏碑体》中认为,斜画紧结的结构特征与造像记刻在石壁上有关,“将笔书欹侧,会更觉顺手顺势。”[xiii]在研究古代书法史时,是否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是考量书写与刊刻方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但是书写姿势的改变还不是斜画紧结的唯一原因,《马振拜造像记》、《广川王造像记》刊刻于古阳洞洞窟的顶部,但确是斜画紧结的,汉代的《石门颂》、《杨淮表记》刻于摩崖,却是横画宽结的。更重要的依据是,公元五世纪中叶的写经书法已经出现成熟的“斜画紧结”的体势。我们认为只有从点画以及点画的自然榫接出发,才能更清楚地解释这种变化。
以横折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笔画为例,在早期隶书中,其榫接方法为“ 在“”” ,在东汉晚期成熟定型的隶书中,其榫接方法为“” ” ,这个改变与其横画起笔由平头转为蚕头的变化是一致的。带有浓重装饰性的折刀头和斜切的横画起笔出现后,其榫接方式仍然延续了汉代隶书,这使得曹魏、西晋一直到北凉的铭石体一直没有在形式上实现和谐。一方面,简洁的起笔方式被吸纳,另一方面,笔画的组织方式以及组合结果仍然没有摆脱八分书的藩篱。而《魏文朗佛道造像题记》的改变又使得书刻并未变得更方便,且腾挪过甚,不合碑版庄重的社会要求。南方的《爨宝子碑》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揣摩当时的书手与刻手是否有意识地对点画的榫接方式进行了改造,但写经与北魏龙门造像题记在保留简洁的斜切起笔的同时在榫接上确实找到了一种最恰当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横画收笔与起笔保持同样的角度,或者将收笔的波挑由钝角变为近似直角——多少保留一点隶意,前者多用于横折笔画,后者多用于单独的横画。横画收笔与起笔保持同样的角度,使得笔画类于一个平行四边形,下引与之榫接的折画自然也是一个同样是斜切起笔的纵向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是横折勾,几乎是一个三角形的勾也很自然地与折画榫接起来。点多呈三角形,它就是横画或竖画的起笔部分。如果我们更简化一点来说,龙们造像题记几乎就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样的顺序榫接。由于单字的重心向右上转移,只有将右角耸起,右下的笔画才能被安排得比较妥帖。这在客观上全然改变了隶书结构的宽博匀称,而是代之以中宫紧收、峻拔一角。北魏许多造像记常给我们稚拙的趣味,除去刻工的因素外,它们无一不令人觉得局促而不舒展。《郑长猷造像题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原因在于,既运用了斜画,却是宽结的。
龙们造像题记的体式并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北魏平城时期的碑刻《太武帝东巡碑》【图5】、《晖福寺碑》等已为嚆矢。只是这两件作品中斜画紧结的程度有逊于龙门,隶书意味也相对浓重一些。北凉刻经、造像碑—平城碑刻—洛阳龙门造像题记,正是北魏碑刻书风变化的脉络。这与写经体的演变轨迹几乎是一致的,写经体的变化出现得更早,应当是影响源。
相对于前面的铭石体传统,龙门造像题记是新书风,流行一时,邙山墓志也多使用这一新兴体式,蔚为风尚,直到北魏末期。鼓吹魏碑的康有为称之为龙门体,刘涛先生因这一体式主要在洛阳使用并波及其他地区,故称之为洛阳体,[xiv]指的都是这种斜画紧结的北魏新书风。但相对于南方新体,魏碑又是守旧的,这不仅是铭石体的载体特性与书写社会要求决定的,北朝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南方,也是值得重视的。
3 刀势与笔势
从米芾开始,就对学习石刻表示怀疑,他告诫人们:“石刻不可学。”[xv]他所说的石刻还主要是唐碑。一般认为,唐碑与后来的刻帖一样,刻工还是比较遵照范本原样的。北魏碑刻的书刻要复杂得多。沙孟海先生专门著文谈魏碑的书手与刻手,当时还是碑学的狂热期,“穷乡儿女造像无不佳者”被学人们普遍接受,他们甚至希望因藉于一块不知名的碑刻来锻造自己的风格。沙孟海在谈这个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潜台词:提倡碑学的人说阁帖翻刻失真,那么,那些被粗劣的刻工加工过的魏碑,就不失真吗?[xvi]
魏碑肯定有刻工加工的成分,这是不容怀疑的。比如《元鉴墓志》【图6】,前八行较粗,而且显得方棱,后十一行却精细温和。结构出自一人之手,刊刻之后风格差异竟然如此之大;《元晖墓志》左上角数行字笔画较粗,而结构与其余部分相类,也是同一人所书,但经过二人刊刻,效果大不一样。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确定,魏碑的方笔全是刻工随手乱凿出来的,本来写得很圆润,被刻工一概弄方硬了。北魏抄经俱在,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方笔是可以写出来的,而且还很快速。2002年夏天,笔者在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考察163窟保存的西秦建弘元年(420)的墨书题记,那段发愿文因为缺字太多,文意难通。题记下方两排供养人,并有题名,“□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比丘道融之像”等【图7】都是典型的方笔楷书,与龙门造像题记很接近。而且我们还可以清晰地辨明用笔之迹,那些方笔显然并未经过描摹,而是一次运笔完成的。我们不能因为用长锋羊毫在生宣纸上写出方斩的笔画是件困难的事,就否定方笔在方寸书写中的存在,那是碑学的产物。碑学是对汉魏六朝碑刻文字的重新读解,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用当代趣味来逆推古人的实际情况,难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换个角度说,正因为魏碑书写时对方笔的强化,才促成了石工对方笔的夸张。方笔比圆笔刻起来要省力,更何况都是些平行而规律性极强的笔画(或相对均匀、或由细到粗、由粗到细)。于是,如同华人德先生揭示的那样,石工常常是将同一向度的平行线刻完,再去刻其他笔画。由于刊刻的惯性,一些次要的笔画和细微的用笔变化往往被忽略,刻成的字常常像是双勾轮廓。这样一来,所谓的笔势在造像题记书法中其实是不存在的,这与写经书法拉开了差距。那么,是什么使得造像题记的书法仍然具有某种节奏感?我们认为是刀势。刀势的体现并不通过顺序的完整来体现,也不以笔意的传达为旨归。有篆刻经验的人会知道,刀势其实就是结构的张力。在龙门造像题记中,横撑的平行线,呼应的三角点,撇捺的对峙,紧收的中宫,体态的峻拔,这些因几何原理产生的对抗与平衡,使得每一单字都具有书写的错觉。由于刀刻对方、硬、斜的强化,使得龙门造像记在后人的读解中,获得“雄俊伟茂,极意发宕”的赞誉。之所以说是刀势而不是笔势,是因为我们一旦用毛笔去模仿这种方斩峻拔时,不仅会觉得力不从心,而且即使如弘一早年所模拟得那样维妙维肖,也难免刻鹄之讥。由于刀势的客观存在,那些石工即使是文盲,(如《郑长猷造像》、《显祖嫔成氏墓志》缺画犹多,刊刻者根本不识字。类似者极多。)但藉助程式化的成熟刀法,造像题记的书法仍然在整体上显得十分统一。
唐代以后,碑刻多为名家作品,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巨手都留下了大量碑刻作品。由于是名家书丹,刻工也十分讲究,这一时期的碑刻多能准确传达笔意,丝丝入扣,刀刀中节。正因为失去了稚拙、带有偶然性的刀势特征,康有为才不将唐碑划入碑学的取法范围。但唐代的一些非名家碑刻仍然沿袭北朝传统,以刀势取代笔势。在洛阳近郊的《千唐志斋》保留了大量的这一类的作品。如果不是碑文中的纪年提醒,我们会毫不犹豫认为那是北朝的碑刻。
三 洛阳体与写经体及南朝铭石体的关系
1 和写经体的关系
六朝以来最流行的典籍,都有明训,写经抄经,受持诵读,有极大的功德。如《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受持诵读既有极大功德,故魏晋以来写经与抄经在僧侣与居士中都十分盛行。
关于写经书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华人德先生在《论六朝写经体》中认为:“僧尼经生和信众在抄经时,须依照旧本体式抄写,不羼入己意。这样,魏晋时的写经书体就一直沿袭下来,变化很小。”[xvii]郑汝中先生则持相反的意见:“写经是一种古代的书法形式,敦煌写经是遗书中的一个内容,它本身并未形成书体。写经的书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的书体。”[xviii]我们认为,两位先生都看到了写经书法的一个侧面,华人德先生着眼于写经的保守性,郑汝中先生则看重其间的变动性。作为层层相因的写经体貌,无疑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滞后性;但是从总体上说,写经书法确实又存在由隶书向楷书的嬗变过程。
写经体胎息于汉代竹木简书,西晋写经体势多取横画宽结,有浓重的隶书意趣,用笔露锋着纸,撇竖首粗尾细,点横捺的收笔明显加重,以示收束,而泯去了左波右磔的对称开阖。如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的《诸佛要集经残卷》【图8】,包括写本《三国志残卷》也是这种风格。这种简便的写法在后来的抄经(包括其他经籍)中流行一时,如写于东晋的《法华经残卷》、《三国志·吴志·步騭传》、前凉升平十二年(368)的《道行品法句经卷第三十八》。从十六国到北魏前期,与北凉铭石体很相似的体势在抄经中也有出现。如西凉建初十二年(416)的《律藏初分第三卷》尾题及款字,北凉承玄三年(430)的《金光明经卷二》的标题、经文、尾题,北凉太缘二年(436)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下》标题与题记,北凉承平十三年(455)的《沮渠封戴墓木表》【图9】,北凉承平十五年(457)的《佛说菩萨藏经卷第一》,北凉的《优婆塞戒经残卷(二)》(无确切纪年),北魏天安二年(467)的《维摩诘所说经一说不可思议解脱佛国品第一》的标题,都很典型,横画左右翘起,“月”、“闻”等字左画撇出,勾画十分明显。
北凉承平七年(449)的《持世经》【图10】是来自丹阳的张烋祖所写,是经尾题出现了斜画紧结的楷书,类于炳灵寺169窟的墨书题记,且欹侧之势更为明显。南朝的抄经中,这样的体势十分流行,如南齐永明元年(483)的《佛说欢普贤经》(款书尤为突出)【图11】,梁天监五年(506)的《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梁天监十八年(519)的《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梁普通四年(523)的《华严经卷廿九》等。由于南北交流中,佛教徒的穿梭相对自由,所以南北佛教抄经有很多相似之处。北魏前期《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无确切纪年),太和十一年(487)的《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十二年(488)的《金光明经序品第一》等仍属北凉体势。但献文帝皇兴以后,北魏写经书法也出现斜画紧结的体势,用笔方严庄重,过于南方,如皇兴五年(471)的《金光明经卷第二》【图12】。正始元年(504)的《胜曼义记》,其卷尾似为练字,对勾、捺方笔的用心可见一斑。延昌以后,这种体式的抄经占据了主流。1992年第一期的《书法丛刊》尝发表《北魏写本佛经残卷》【图13】,是为北魏后期抄经的典型的成熟样式,与早期的抄经有很大区别。东西魏以后至唐代的抄经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从略。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抄经样式的变化出现在前,铭石体则要迟缓一些。
2 和南方铭石体之关系
东晋碑禁较严,加之南来北人还指望收复故土,所以权以建康为假葬之地,墓志内容简单,对书法也不关心,已出土的东晋墓志大多书法双刀平切,书刻粗率。华人德先生《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辩”》述之甚详。而远在滇南的《爨宝子碑》(405)与北凉体却相当接近。刘宋大明二年(458)的《爨龙颜碑》、八年的《刘怀民墓志》(464),书风接近于北魏太延五年(439)的《大代华岳庙碑》和太安二年(456)的《中岳嵩高灵庙碑》,饶有古意。但元徽以降,南朝墓志风气突变。因为“视同碑策”,墓志撰文者身分很高,其书丹必由当时的好手来担任,以相符称。江苏南京出土的刘宋《明昙憘墓志》(474年),镇江出土的南齐《刘岱墓志》(487年)【图14】,《吕超静墓志》(493),以及萧梁《萧敷墓志》(502)、《萧敷墓志》(502)、《王慕韶墓志》(514)【图15】轻灵雅致,柔和妍媚。刘涛先生以为,“其字体与当时的名家楷书,近乎南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我们认为,南朝碑志虽有士人参与书丹,如《南史·颜协传》:“荆楚碑碣皆协所书。”但书人身分普遍不高,如梁代始兴忠武王萧憺、安成康王萧秀二碑的书人是职位低微的奉朝请贝义渊。南京西善桥发现的陈朝名将黄法氍的墓志为江总与顾野王撰制,书人却谢众只是一位冠军长史(属中级军府官佐),也不是显职。19王献之、王僧虔等豪门书法的流布情况如何,是否在社会下层普及,都很难判断。即使从书刻遗迹上判断,它们在形态上也不具有必然的关系。
南北朝的铭石书法都可能受到写经书法的影响,只不过南方的铭石体偏于精制、秀雅,而北方则浑穆峻拔,这与南北两地的社会风尚有关。就书法而言,北方较为保守,保留了较多的汉分遗意,刀势对魏碑体式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魏碑与北魏写经书法的差别所在;而南方新体的掩压性胜利潜在地对社会书写追求有所影响,我们看到,永徽以后的碑刻几乎将隶意排除殆尽,在刻凿上也比较纤巧。但必须辨明的是,南方新体并未直接影响南方铭石体,更不存在一个南风北渐,影响北魏迁洛以后碑刻书法的过程。仅凭王献之《廿九日帖》【图16】和王僧虔《太子舍人帖》【图17】中几个肥重的楷书,似乎还不能遽下定论。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宝南第九》。《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5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
[ii]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43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iii] 参见薛龙春《看似寻常最奇崛》,《书法报》2003年6月23日。刘先生是十分严谨而谦和的学者,在后来一封给笔者的信中,他对自己的观点,以及可比性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论述:在南方,铭石书完成了隶书向楷书的转变,据目前出土的资料论,大约在刘宋时,不晚于五世纪70年代,而且80年代出现了十分接近手写楷书那种“斜划紧结”的铭石书。这时,正是王献之书法掩压其父而大行于世的时代。北方的铭石书,也有一个由隶书向楷书转变,而且楷书体的姿态也在发生由“平划宽结”向“斜划紧结”变化,就目前所见的北魏书迹看,这两个转变几乎是同步完成,都发生在公元五世纪90年代。我们看到,南朝前期墓志上的楷书与手写体的楷书趋近,有柔和而刻工精细者竟与墨本楷书相差无几。而北魏迁洛后的“洛阳体”也与许多北魏的写经楷书相差无几,只是字大些,刻得方硬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所以,我认为它们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因为字迹是同一种书体(也属同类),而且多是按“礼”的要求所作的正规书写(又是同类)。还有字的形态特征和由此判断的基本笔法,也类似。这样“采样”的比较,主要是为了明晰北魏“洛阳体”是学习南方的结果,而南朝这类铭石楷书源自手写的楷书。我以为,那时楷书遗迹的比较,既不能划地为牢,更不能信口开河。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因为,既然都是楷书(同类),就存在比较的大前提。通过对比南朝手写楷书与铭石楷书的异同,可以发现二者的源流关系。综合刘涛先生的意见,他认为,斜画紧结的楷书(包括行草)首先在南方手写体中出现,南方的铭石书在公元5世纪80年代就开始模仿这种新体楷书。而北魏铭石体由隶书转变为斜画紧结的楷书则要到公元5世纪90年代,较南方为迟。因为同是楷书,又都写得正规,所以,二者具有可比性,从中亦能窥见南北书法的流变痕迹。
[iv]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445页。
[v]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445页。
[vi]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298页。
[vii] 《魏书》卷二十四《崔玄伯传》,第623页。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
[viii] 《魏书·释老志》,第3032页。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
[ix]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言第1页。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2月版。
[x] 《魏书·世祖纪》,第90页。中华书局1974年6月版。。
[xi] 见《中国碑帖与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56页。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2001年版。
[xii] 华人德《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辩”》,收入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201-202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xiii] 《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第4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xiv]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435页。
[xv] 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36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xvi] 沙孟海《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收入《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
[xvii] 华人德《论六朝写经体──兼及“兰亭论辩”》,收入《兰亭论集》,第286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xviii] 郑汝中《敦煌写卷书法钩沉》,《敦煌写卷书法精选》,第3-4页。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19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西善桥南朝墓》,《文物》杂志1993年第11期。南朝碑刻分撰文、书丹、上石、刻字等多道工序,不同的人各司其职。如《梁故始兴忠武王萧憺神道碑》末镌“东海徐勉造,吴兴贝义渊书,房贤明刻字,郜元上石。”造即撰文、制文之意,则任昉、王暕为《萧融墓志》与《王慕韶墓志》的撰文者,而非书丹者,明矣。又,《梁书·高祖三王》记梁武帝孙萧乂“尝祭孔文举墓,并为立碑,制文甚美”,亦指撰写铭文而言,非关书法。
六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论文。2004.3,河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43
薛龙春 从对“野道”的理解论及王铎与彭而述之交谊
顺治三年(1646年),王铎(1592~1652年)在张天政《草书杜甫诗》卷后有这样一段识语:

  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①

  此则资料论者常常加以引用,以说明王铎对于怀素等人草书的不屑。诚然,王铎一直认为晋是书法大源流之一支,而唐宋只不过是小陂土,无论虞、柳还是米、蔡,都发源于二王。在王铎大量的题跋中,他一再声称自己“独宗羲、献”。确实,从他遗存的作品来看,临二王帖(比如《淳化阁帖》、《兰亭序》和《圣教序》)占了相当的成分。而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他也十分自信地以王羲之为参照。《与謖莹》有云:“书二长卷以酬足下,数百年后或有人曰,此王氏换鹅帖也,未可知。”(王铎《拟山园选集》文集,卷五十五。以下凡引用该集文字均随文注出卷数,简称“《拟》文〈诗〉,卷某”)王铎的崇古学古观念,其实就是学习二王法书。

  晋代以来的书家中,王铎对米芾也相当推重。在为郭公望所藏米芾《吴江舟中诗》作跋时,他说:

  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②

  《跋米元章告梦帖》也说:

  书于晋人有功,如飞仙御风,得《兰亭》、《圣教》逸意,迈宋一代。……予经见内府米真迹书启约千余字,洒落自得,解脱二王,庄周梦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拟》文,卷三十八)

  在与董其昌的一封信中,他又说:“米襄阳帖洒脱,无郁噎形屈者。”(《拟》文,卷五十)这不仅因为米芾接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古法,且能不受二王羁束,洒脱动人,与那些只能规规模拟者相去奚啻千里。因为米芾不满于张旭、怀素与高闲等人的草书③,故有学者认为,王铎对怀素等唐人草书的批评,或受到米芾的影响④。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王铎这番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知背景。然而,王铎究竟是从什么样的意义上来斥责怀素“野道”的,似尚可从另外的材料加以探讨。

  彭而述(1605~1665年,字子鳊)《破门书怀素帖跋》云:

  吾乡王尚书觉斯,书法中龙象也。尝谓我曰:“彼怀素恶道也,不可学。”应之曰:“怀素非恶也,乃学者恶之耳。古今甚大,书法如林,怀素能以一钵传,岂意流毒至此?”尚书曰:“是也,但学怀素无佳者耳,皆怀素罪人也。”⑤(彭而述《读史亭集》,文卷十八。以下凡引用该集文字均随文注出卷数,简称“《读》,文〈诗〉某卷”)

  这是一段王铎与彭而述讨论书学的对话,从文义判断,王铎“恶道”所指似乎并非如米芾所批评的那样“不能高古”—这是一个审美判断,而是从学者取法的角度对怀素加以否定。因为在他的经验中,历来学怀素绝无成功者。王铎似乎更是在指责那些学习怀素草书的人,他们都是怀素“罪人”。亦即是说,怀素本身并不“野”、不“恶”,因为人们学不好,学成了“野”和“恶”,所以坏了人们对怀素草书的印象。在这个意义上,怀素是不能学的,与羲、献父子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不具备取法价值。

  彭而述的这段题跋为我们解读“野道”所指提供了一个颇为新鲜的途径。彭本人并不擅长书法,《书李鉴湖藏孟津先生墨迹后》云:“孟津觉斯先生尝为予言:‘君读书不多,复不好临池,故书不工。文若诗恰好后之。为子鳊桓谭者,无如王痴也。’”(《读》,文卷十八)但他的一个僧人朋友破门酷爱怀素草书,且颇为得法。《赠破门》云:“……云间两佳士,伟哉董与陈。破门与之交,水乳相为亲。历落四十年,一棹洞庭滨。……笔下写怀素,有草不须真。黑蛟搏白绢,百丈复千寻。”(《读》,诗卷三)破门是苏州僧人,与董其昌、陈继儒交善。晚年卜居湖南,栖衡山南之下火场。平生“爱怀素书法”,彭禹峰尝得阅其数纸,以为“居然怀素”(《读》,文卷十五)。彭而述与王铎辩论怀素书法是否“野道”,或有为破门正名的用意在。  


前引文中,王铎称自己是彭而述的“桓谭”,桓谭是汉光武帝时的诤臣,光武颇信谶纬,桓谭极言其非。王铎以彭而述的“桓谭”自喻,可知二人乃直谅之友。但是,彭而述何许人?与王铎又有着什么样的交谊?历来似未引起王铎研究者的重视⑥。本文拟对此作简要的梳理,以期有裨于王铎周边关系的研究。

  彭而述少王铎13岁,先世自临江徙河南南阳之邓州,居禹山之下,因自号禹峰,州人目曰“楼子彭家先生”。明崇祯十三年成进士,释褐知阳曲县事,然绌于不知己。崇祯甲申(1644年),丁母忧归。入清之后,仕途屡起屡踬,终官广西右布政使。

  在人们的记载中,彭而述长身修髯,声若洪钟,一饮酒能尽数升,一食进一彘肩。性情豁达而多雄才大略,目不可一世。少时抱有事功之志,读书不事章句,为诗文操笔立成。曾对身边人说:“丈夫幸而得志,当驰驱边塞,取封侯之印,如前世威宁、靖远两王公之为人,有如不遇则闭户著数十卷书,亦足以豪矣。”⑦又说:“丈夫龙骧虎奋,应策功竹帛。”(《读》,毛奇龄序,集前附)他晓畅戎事,为举子时,曾为督师熊文灿招张献忠,极言擒贼之计,但熊文灿卒不能用,最终导致失败。顺治初,以英王阿济格疏荐督学三楚,补分守永州道。定南王平以荆湘既定,用师川桂,复举荐彭而述为贵州巡抚,予兵三千入靖州,适逢降师陈龙友反叛,彭而述以一旅羁贼数万,相持达岁余。永州失陷,巡按御史以不救永州的过失弹劾他,遂遭落职。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得赴经略洪承畴长沙幕府,洪氏表其为衡州兵备道,旋即移桂林,复擢升为贵州按察使。吴三桂征水西土司安坤,彭而述为他出谋划策,吴用其计,得诛杀安坤,于是又迁广西右布政使。其后,吴三桂欲荐为云南左布政使。但彭而述自忖从军二十年,立功立言迄无所就,十分失望,故于康熙四年七月(1665年),请求归老,著书以娱暮年。三桂知其意,挽留不及。恰好这时朝廷有诏召其改调,“遂行,逾省城三十里,一夕无疾卒,年近六十”。⑧

  这样一位颇有事功之志的豪士,虽历仕两朝,却未能铭勋疆场。王原序《读史亭集》以为“公之才抱,盖未尽展也”。(《读》,集前附)赵进美也认为他“贯甲鸣镝,万夫皆废。人皆谓班定远、马伏波之俦,而造物者抑之”。(《读》,集前附)然而正如他自己所预期的那样,遇则建功立业,不遇则闭户著书。因为不能如汉楼船暨两伏波故事,他长叹说:“生即逢高帝,而自知骨相不称,不能割茅土,仍不若退为文章,犹得比封君与万户侯等。”彭而述最终“以铅椠显”,毛奇龄直以“文豪”视之,以为“事功未竟,反得藉文章而事功以传”(《读》,毛奇龄序)。中州之地素以王铎与彭而述的诗文并称,张芳《刻禹峰先生文集纪事》:“诗文二集先后告成,海内读公全集,景中州文献,公与觉斯先生媲美。”⑨

  据彭而述自己的记载,他少而孤,训于母氏,十五即好古文辞及诗歌,弱冠之后乃始专家为之,但性情豪侈,嗜骑射,颇欲立功边塞。即便如此,他少年时就以时文名,既以诗名,又既以古文词名,而时文蔑略。彭氏著述颇夥,然多散亡。《南游文集自序》有云:

  计有生所作诗文,凡三刻,而两失之矣。一失于泽潞九仙台,在先朝之甲申;一失靖州,在今上之戊子。兹所存者,则数年来此物耳。

  聊以自慰的是,“庾信制作,世所传正是入周以后”(《读》,文卷三)。因而他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汪琬称其军中稍暇喜读史书,故发而为诗文“辞气雄浑壮丽”⑩,施闰章亦对其从军之作十分激赏。毛奇龄与彭而述季子彭直上尝同馆官督学两浙,因得尽读其文,为之击节激赏:“浑浑噩噩,几于薟穆,此亦兀卮奇桀。”

  (《读》,毛奇龄序)

  王铎与彭而述相识于明清鼎革之际,直至王铎去世,交谊长达二十年。崇祯甲申(1644年)正月,王铎避乱南徙,自河南辉县移家浚城(今河南浚县),客寓故友通政参议刘尚信府上。时彭而述丁母忧,李自成破京师,中原大乱,遂麻衣走太行,抵大蔪,与王铎相会,友人张文光与他同行。《读史亭集》文卷十《日记》:

  先是国变,甲申春,予自山右抵辉县,流寇渡河,上党、覃怀草木皆兵,予与张(文光,字明)倾盖共城,遂成刎颈,连辔避乱山东。


彭而述《同张云斋避乱南徙,自共城行道二百里寻觉斯先生舟于黎阳,联楫而进,裁诗见投,依韵奉答》诗亦纪其事,其五有云:“失据黄河水,难凭露布言。试看淇卫草,血带马蹄痕。”(《读》,诗卷十)二月的河北,是一副不堪的景象,黄河失据,马蹄溅血,军队败退,但不断传到朝廷的却是自欺欺人的捷报。在浚城与王铎相见之后,彭而述出示所作诗文,王读之大惊。彭而述《王觉斯先生集序》:“尔时述乃出驴背一帙质先生,先生展未终卷,大惊曰:‘不图今日复见钜鹿之战。’”(《拟》文,集前附)彭而述所示或即《崛叶集》,王铎有《读穰地禹峰崛叶集》诗,云:

  逢君诗不薄,意内若云流。定使三辰轨,独居百尺楼。飞岑伍苑别,崛树晋三秋。奋力无穷业,舜臣有皂游。(《拟》诗,五言律·卷十四)

  因为相互间的欣赏,二人相得甚欢。前揭《同张云斋避乱南徙,自共城行道二百里寻觉斯先生舟于黎阳,联楫而进,裁诗见投,依韵奉答》,其二有云:“东南堪避地,鸥鹭待平墟。”正像彭诗所说的那样,故乡草木皆兵,保全之计只有选择南逃,于是相见次日他们即携手作吴中游。与他们一同买舟南下的还有张文光及其二子张则、张亮,王铎有《贼獗,冒险栖浚,将买楫南下,路苦涩,禹峰彭、云斋张二道友,子伯则、仲亮数百里避山击贼,来订携行,惊喜良深,即鼓螦联进,楫中赋》诗纪事(《拟》诗,五言律·卷十七)。又,彭而述《米明诗序》:

  甲申仲春,铁骑渡河,烽传上党,予晤谯明共城,连镳南下。既而孟津少保复聚于蔪。予三人者,旅店晨昏,丛狐跃马,鹤膝犀集,备历险阻,乃达江淮。(《读》,诗卷九)

  张文光也曾回忆起与王铎、彭而述一同避难山左的经历,《斗斋诗选》自序:“曩与觉斯、禹峰避寇东行,出没于天雄、清源间,暮霭孤帆,风声鹤唳。”

  王铎一行的逃亡路线是先往山东观览泰山,然后自济宁沿京杭运河经江淮至瓜洲,渡江后从京口前往苏州。有良朋作伴,当然可以消释羁旅之苦,一路上,他们或联舫,或并辔,议论今昔上下成败。一方面,他们对明王朝的振兴已经失去了信心,王铎《云斋、禹峰过舟中论海屿》云:“情殷知道胜,兵溃念途穷。拂袖蓬莱阁,飘风海岳鸿。”只有逃避到无人的海屿,日日送汐观潮,才能“军远少惊飚”,从而过上平静的生活(《拟》诗,五言律·卷十四)。王铎是时颇生隐逸之志,《拟山园选集》诗卷六收《詆禹峰用晦义》一诗,卷十四《舟中柬禹峰》其二亦有“把臂入霞林”之句。是年二月,王铎在逃难途中以隶书书近作五律诗六首赠翼隆社兄,其中即有《云斋、禹峰过舟中论海屿》、《期禹峰、云斋海边卜筑》诸诗。

  但另一方面,乱世的北方颇不太平,王铎的《甲申,与禹峰、伯则、仲亮仗剑走东南旷野中,赵邢警报时至,路遇强寇驰走,不无嗟及》、《阻舟行,避寇入清源,忽修闸阻舟,时同禹峰》等诗都真实记述了旅途中不断出现的险情。(《拟》诗,七言古·卷八)《期禹峰、云斋海边卜筑》更述说着身心的疲惫:

  发白无方改,浮生病后身。随舸皆客子,透骨是酸辛。土锉蛮同种,霜畦蜃作邻。薄才今得所,幽眷岂能陈。(《拟》诗,卷十四)

满腹酸辛的客子们一边南下,一边还在关注北方的形势,然而,焦灼的期待最终却是失望,彭而述《湖心寺步觉斯先生韵(甲申)》其二云:“不见北来信,空余南下情。”(《读》,诗卷十)其时彭而述数向王铎言其梦,王因之颇忧时事(《禹峰数言梦,予忧及时事》,《拟》诗,五言律·卷十四)。在颠沛的乱世,即使是寻求避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王铎《柬云斋、禹峰》发出了“诋刀休望岁,恐负采莲期”的浩叹。(《拟》诗,五言律·卷十四)

  从山东转道江南,张氏父子未再同行,另一位友人朱五溪加入进来。《夏镇录》记载是年二月王铎一家与彭而述、朱五溪走汶上,至济宁,买舟南下,到达夏镇时,为数千贼下闸围困,但终得放行:

  不知何贼数千下闸,周之以大炮,旗戟四塞,不令行矣。予谓彭、朱二君曰:是岂第困辱汉使者而已哉。予占之曰:先震后吉,不逾时也。岸贼卒持矛相向,舟中人面如土,后二十舟皆暗泣,无敢出气者。……忽一骑持小红旗曰:此真尚书王君也,勿击,开闸纵之行。忽北风大作,鼓帆饱风而南。……偕者朱五溪、彭子鳊。(《拟》文,卷四十二)

  他们的船刚刚离开,忽闻后二十舟绵哭震天,于是王铎又帮助其他受阻的船只脱险。三月间,王铎一行抵达瓜州,渡江至镇江,登金山寺(《偕石平、子鳊、素臣、五溪登金山寺》,《拟》诗,五言古·卷六)。有二朋际就,王铎虽得寻访仙茅(《谢禹峰、五溪言其所处》,《拟》诗,五言律·卷十五),然终究“停舟无可语,泪堕故园春”,在悲歌纵酒中,彼此眼中看到的都是“憔悴人”(《禹峰、五溪共饮》,《拟》诗,五言律·卷十五)。在丰、沛舟中,王铎曾为朱五溪作隶书长卷,后刻入《拟山园帖》卷四。多年以后,朱五溪给彭而述的来信还让他回想起甲申逃亡途中的伤心旧事。

  逃亡途中朝夕相处,彭而述对王铎的性格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他的印象中,王铎“负夙慧,能言前世事,读书一过辄上口,乃孜孜如下学,焚膏继晷,宵昼不辍”。二人避地青徐之时,王铎十五乘鹿车蓬蓬然装的都是图书,其中有许多是彭禹峰生平所未见者。每到旅店,王铎蓐食趺坐,手持一编,稍无倦怠。要不就磨墨吮毫,作诗作文,诗起码要作40首,若是写文章,也不下三五篇。每天日上三竿,王铎才开始接谈宾客与外事,或者为友人作书,刺刺不休。在与王铎的交往中,彭而述觉得他与人交无城府,不喜深中,取人之长而弃其短。有时他们两人也会因观点不同发生龃龉,王铎反而因此“喜其不阿”。按照彭而述的说法,他之所以为海内所知,与王铎的提携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先生从此私有一禹峰,海内亦颹颹有一禹峰矣。”(《拟》文,前附彭而述序)除了提携,王铎这位直谅之友还经常对彭而述的作为进行适时的规劝。因此,在王铎逝后,彭而述唁其里,哭之恸,并感叹地说:“此以后谁复规予者?”(《书李鉴湖藏孟津先生墨迹后》,《读》,文卷十八)

  甲申三月,朝廷擢王铎为礼部尚书,王时在杭州。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称监国于南京,推王铎为东阁大学士,王于六月十三日到任。是年夏天,王铎向他的挚友、苏州巡抚祁彪佳推荐彭而述,希望能给他一官半职,但彭氏以读先慈礼谢去。

  入清之后,王铎从朋友那里得到彭而述因被弹劾而落职的消息,对他的现状深感不安,他在《(许)香岩言禹峰近况》一诗中写道:

  闻汝长沙返,萧条寄首丘。乱山红叶寺,孤杖白苹州。万死奔驰哭,千秋著作酬。情期飞念远,大海纵神虬。(《拟》诗,五言律·卷二十)

  于是他再次向朝廷举荐彭而述,彭氏因得以赴经略洪承畴长沙幕府。数年之后,王铎、彭而述、张云孙在葵庵总戎席上再次相遇,此时的王铎已是“颓然自放”,他写道:“不期还聚合,百战有周旋。深笑如前梦,相看异少年。灯明羞痋带,妓舞媚花钿。未定扶身醉,月光几时圆。”(《同禹峰、云孙饮葵庵总戎席上》,《拟》诗,五言律·卷二十四)迁逝之悲与感伤情怀跃然纸上。

  顺治辛卯春,皇帝遣诸大臣祭告天下名山大川、古先帝陵墓,王铎得秦蜀。是年十一月,游华山,作记并诗数首寄长安。回到孟津后,王铎曾过访彭而述,时王铎已病甚,分手之时,彭而述令楚医徐陵虚随北。其《吊王文安公》云:

  归来一棹沧浪岸,访我双扉白水陲。短发频催烛武老,久游今见长卿疲。邮亭萧□深相念,杯酒殷勤不忍辞。药里犹临少伯寺,星轺好付大堤医。谁知一别马南郡,何处更寻萧望之。(《读》,诗卷十四)

  王铎的好友汤若望善天官家言,壬辰(1652年)岁正月,语所知曰:“文星匿耀,当王文人不禄。”是年三月十八日,王铎卒于孟津里第。彭闻讯往哭之恸,三月二十日,有《哭孟津诗》五首,诗中回忆起瓜洲避乱之行:“流血江中欠一死,至今犹忆甲申年。”由于自己情性疏狂,久与尘世相嗔,只有王铎爱己,时时提携。知音的去世对彭而述打击很大,他甚至因此“笔砚欲焚还戒酒”(《读》,诗卷十五)。癸巳(1653年)三月,彭禹峰遣子往孟津,儿子回来后细述王铎葬处的情景,彭而述情不能禁,又作《再哭王孟津》三首。(《读》,诗卷十五)

  先是,王铎辛卯(1651年)冬奉使蜀道的途中,经新野尝哭康庄、九逵二公于其第,回到孟津后,于次年正月以诗四章寄给与他有四世交谊的张冢君、云孙二公,诗后跋有“禹峰知必属和,共成一卷,悬之祠中”云云(《拟》诗,五言律·卷十四)。王铎逝后,彭而述吊唁归来,张云孙即寄王铎诗索和。彭因和之,哭二公兼哭王铎,其四云:

  如公亦复死,枉自哭诗魂。散矣长安雨,伤哉白水村。攀藤来鸟道,策杖过龙门。岂意中台拆,华堂酒未温。《读》,诗卷十)

顺治乙未(1655年),彭而述前往北京,与周亮工等相聚(《乙未冬燕晤周元亮》,《读》,诗卷十二)。时王铎次子王无咎正督石工为王铎镌所为诗歌尺牍之类,都是先生流传旧交家者,他花了数年时间征集,并付刻石。彭而述读之再三,掩袂黯然。他再次回想起自己从王铎游20年,受其奖拔不遗余力。而今铩羽日久,泥途莫振,倘使先生尚在人间,有他的呵护,自己怎么会郁郁久居?在萧寺的孤灯下,彭而述更作长歌《吊王文安公》,“爰谱平生,潸然流涕”。(前揭《吊王文安公》序)

  在清理王铎交游圈时,我们发现他有着浓重的乡邦意识,他的很多至契都是河南人或是宦游河南的人,在弘光朝他举荐官员也往往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同乡,并因此受到非议。王铎与彭而述的交谊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二人的乡邦关系及类似的气质与经历上。在彭而述的笔下,王铎也是“伟貌修髯,望若神人,能弯弓数百石,常有封狼居胥之志,而困于珥笔”,二人的志趣和“不遇”十分相似。彭而述认为,明祚不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崇祯不能用王铎之言。譬如,与杨嗣昌廷争用兵,王铎疏凡数十上,“欲借尚方宝剑,斩张禹之头”。亲知皆摇首丧魄,恐旦夕不测,但崇祯帝知其忠心,王铎并未因此获罪。然而他的建议也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采纳。倘若王铎之言有效,那么也许事态的发展又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了。不能见重于朝廷,王铎退而为诗文,乃是不得已而有言也,他自己认为是件很不幸的事(《拟》文,前附彭而述序)。这段关于王铎心理的阐述又几乎是彭而述的夫子自道。

  仕清之后,王铎老承明庐,优游卒岁,但他自己又以为是不幸的。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的降清在同年进士倪元璐、黄道周的殉国守节面前,都是不折不扣的道德上的侏儒。王铎深知自己必将背负的骂名,因此尽管新朝给他待遇优厚,自己却于心未安,晚岁寄情于声色,颓然自放。同为历仕两朝的贰臣,钱谦益颇为王铎的变节讳,《故宫保大学士孟津王公墓志铭》:“既入北廷,颓然自放。粉黛横陈,二八递代,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为叔孙昭子耶?为魏公子无忌耶?”叔孙昭子与魏公子无忌是春秋与战国时的贤人,皆因不得其志,饮酒作乐而死。同为贰臣的彭而述,也处处为王铎(同时也为自己)辩解,《祭孟津王觉斯先生文》:

  迨夫皇舆败绩,仓皇江左,司马云亡,管夷吾其何补?赵氏中绝,文信国以难支。以故与道污隆,一时明太公之志;随时消长,九畴见箕子之心。

  过殷墟而作麦秀之歌的箕子,虽身在周朝,却深怀故国感伤。彭而述称誉王铎的箕子之心,其意昭昭。在《吊王文安公》中,彭而述更将王铎比于忠心耿耿、历艰险而不言功的介子推:“不谓大行皇帝去,忽叫天末老臣悲。清谈旧薄王夷甫,险阻还遗介子推。”

  因为王铎与彭而述不寻常的患难之交,在王铎逝后不久,王无咎即写信给彭而述,称“先大人存日,与君善且二十年,漂泊东南,流离江左,死生患难,唯禹峰与俱”。王无咎以为父亲虽然知交遍天下,但每与人言,独篼篼道禹峰不置,将彭而述视为李梦阳、何景明一流人物。因此,在《拟山园集》梓行之际,特倩彭而述为作弁言(《拟》文,前附彭而述序)。在彭而述的序言中,除了历叙王铎与自己的交往,对其诗文书法占地之高亦十分赞赏:

  于周秦以上,不专一家,而断断以唐以下戒学者勿读。(文)

  诗以少陵为宗,而别将李白,余子碌碌矣。(诗)

  海内之知先生者,止知其工书,以为掩晋人而上之,真行草三百年书法之大成,而篆籀八分则上蔡中郎犹且为难,第世鲜知之者。(书)

  王铎诗文皆取法唐以上,书法则自晋上溯篆隶,取径高邈,与时人尖薄琐琐之风气有很大差别。尽管彭而述对王铎诗文评价甚高,以为星宿,“海内仰之不减昌黎。”《读》,文卷二)。但是王铎为后世敬重的还是他的好书数行。在彭而述当时的记载中,已经是“四十年来,荐绅士大夫绮疏,无先生一字,则以为其人鄙不足道,琬琰照耀,光被四远”。而他虽不以画名,但“至其溢而为山川禽鱼怪石枯卉之类,政有专家之士所不能到,云林、大痴诸人方之篾如也。”(《拟》文,前附彭而述序)。评价虽不无溢美,但却是对王铎所奉行的文以载道观念的认同,王铎一向认为,专家之画只有趣味,而画中寓“道”,才真正有了可观处。

  彭而述是追随王铎达20年之久的重要友人,尽管他本人并不以书法见长,所记述者亦并非都关书学,但是,对于其与王铎交谊始末之清理,无疑会丰盈有关王铎品格、行迹、心态、志趣、文艺观念诸方面的史料,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王铎,或有所裨益。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教授)

注释

①王铎《草书杜甫诗》卷,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1991~2003年版)第四册178页著录。张天政为张鼎延(字玉调)子,王铎次女王相幼年许配给张天政,但她于崇祯戊寅(1638年)“将归张氏子而夭”,年十六。参见王铎《女相墓志铭》,《拟山园选集》文集(影清顺治十年王镛王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卷六十七。
②米芾《吴江舟中诗》卷前王铎题,现藏日本。
③米芾《论草书帖》:“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恶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④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台北石头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⑤彭而述《读史亭集》,影清康熙四十七年彭始搏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00~201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⑥有王铎研究学者甚至不知彭而述(禹峰)其人,将王铎的《柬彭禹峰》误读为《东彭禹峰》,更将诗题解释为“彭禹山峰的东面”。见Zhang,Yiguo,“The Meaning of Wang Duo’s Line:A Study of A Scroll of The “Tang Poem”(Ph.D.disserta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2001)第三章注132:“东彭禹峰(East Pengyu Peak),1429。”第75页。
⑦汪琬《彭公子鳊传》,《钝翁前后类稿》(影清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27页),卷二十。
⑧⑩《彭公子鳊传》。又见《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二百四十七,第2487页。
⑨彭而述撰,张缙彦、夏嘉瑞评《禹峰先生文集》(清顺治十六年张芳刻本胶片),集前附。
《与彭禹峰》有云:“先生行矣,潇湘云梦之间波涛拍天,鼓角动地,风悲马鸣,极目万里,于此时横书磨盾,短歌见志,即不及曹氏父子,当虎视王粲从军诸什。”施闰章《愚山全集》(清康熙刻本),卷二十七。
《拟山园选集》诗集,七言古·卷八《甲申行》:“甲申春月离辉州,东行避寇夜啾啾。”五言律·卷十三《居浚》小序:“甲申闻寇警,降兵复叛,移家浚城,多难仓皇,不暇安居。”文集卷十八《诘甲申事》:“甲申之春,河北乱,予自苏门山走浚,买舟而南,复入吴越。”清熊象阶修、武穆淳纂《嘉庆浚县志》(清嘉庆七年刻本)卷十六《人物》:“刘尚信,字还朴,(刘)荣子,明神宗四十四年进士,官徽州知府,迁通政使参议。……顺治初,官通政使,年七十余卒。”
张文光,字谯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举进士,任曲阿县知县,迁丹徒县知县。入清,任吏科给事中,顺治末年出为江南池太道副使。见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徵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版),卷一百三十四。
关于当时的军队通报朝廷的虚假捷报,樊树志曾作过细致的研究,《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三章《“无可奈何花落去”:明朝的覆亡》。
王铎,《投素臣、子鳊》:“江乡欣此会,相遇一轩渠。”《拟山园选集》诗集,五言律·卷十五。
张文光《斗斋诗选》(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自序。
彭而述《悔赋》:“亡何北堂既颓兮,既泪洒于潘舆,度羊与孟门兮,浮母氏之一坯。逢相国于大蔪兮,且决职与岱宗。”《禹峰先生文集》卷一。又,《拟山园选集》文集前附彭而述序有“东望岱宗,南达淮泗”之语。
齐渊《王铎书画编年图目》(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王铎《拟山园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181页。
彭而述《读朱五溪来书忆及旧事》:“底事伤心问甲申,元黄战血腻征尘。江东王气天心去,惹得儿童说孟津。”《读史亭集》诗集,卷十六。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七十九:“十七年三月,擢礼部尚书,未赴。”
彭而述《仕楚记》:“崇祯先皇帝之甲申,北都构变,予时丁先慈艰,避乱姑苏、武林间。是年夏,金陵拥戴弘光,粗具文物,朝士邻集。孟津尚书王铎推予于苏抚祁彪佳前,欲官之。予以读先慈礼谢去。”《禹峰先生文集》,卷一。
清蒋光祖修、姚之琅纂《(乾隆)邓州志》(清乾隆二十年刊本),卷十五《人物》:“尚书王铎荐其可大用,时洪承畴开府长沙,命而述赴军前补衡州兵备副使管云南右布政事。”但《清史稿》彭而述传及《读史亭集》毛奇龄序、王原序皆以为彭而述此行乃尚书王文通公(永吉)荐。
清张凤祥《王文安公墓表》,据扈耕田先生提供原刻手抄本。
有关王铎与汤若望的交往,参见黄一农《王铎书赠汤若望诗翰研究—兼论清初贰臣与耶酥会士的交往》,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二卷第一期,第1~30页。
《王文安公墓表》。
《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六三“顺治九年三月己丑条”。
《彭公子鳊传》亦称其“性落落难合”。
检讨王铎的友人圈,在他去世后,所作悼念诗文最夥的就是彭而述。除了上述诸诗,《读史亭集》诗卷十六还有《尹村再看王孟津画石》六首。
关于王铎自以为不幸的心理,参见《觉斯长兄家报》:“若夫生不逢时,无论在朝在野,皆不得谓之达,皆不得谓之不穷。”可资佐证。清王《大愚集》(影清康熙四年王允明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24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卷二十附《诸同人尺牍》。
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三十,见《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3~1105页。
《禹峰先生文集》卷十九。关于入清后王铎耽于声色之娱,还有较多记载。清张镜心《王文安公神道碑》:“间召青楼姬,奏琵琶月下,其声噪唳凉婉,辄凄凄以悲。”氏著《云隐堂文集》(康熙十二年序刊本)卷十四,与扈耕田先生提供原刻手抄本略有差异。《王文安公墓表》:“出则召歌儿环侍,设粉糟蟹都酒,唱吴骚而和之,忽歌忽泣,卜夜为常。……归或呼青楼,杂沓桐阴梧月间,琵琶声噪唳凉婉。”
彭而述与王铎的子辈也有交往,参见彭而述《王藉茅诗序》,《读史亭集》文卷二。
关于王铎的载道思想,在其题跋中比比可见。如《跋吴道子佛像》:“夫书画之淫巧者,徒荡心散朴,无益也。画出语言不用之秘,能令人沉冥有会,……如以画论,千古第一绝技,其可窥者,止足顶礼,至于无像无形无语言,而精神生动,在其下矣。画之可摹,可思议者,又其下矣,况于荡心散朴者乎?”又《跋米海岳山水图》:“即海岳一画而道存也,但以画视画,恶足以知之。”《拟山园选集》文集,卷三十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0:43
《郑簠研究》和书法史料学(代序)

白谦慎

王国维先生曾把甲骨文、敦煌文书、西北汉简等在近代的发现称为汉代以来中国学术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是孔壁中书和汲冢之书)。傅斯年先生更有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虽然不见得所有的史学研究者,都持相同的史学观,但史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艺术史意义上的中国书法史研究起步甚晚。由于这个领域年轻,处女地多,选择研究课题相对比较容易。但同样由于学科年轻,它的积累不够,我们对许多艺术家的基本史料有多少,心中并没有底。因此,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傅斯年先生提倡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数年前,某出版社约薛龙春写一本关于郑簠书法的小书。郑簠虽为清初的隶书名家,但他本人没有留下文集。所以,以往对郑簠的介绍和研究,使用的材料都十分有限。薛龙春在最初决定研究郑簠时,曾经和我讨论过如何开展这个课题。虽说我在研究过十七世纪的书法时对郑簠有所关注,但是,我对清初南方文献的接触,主要是那些和傅山有过直接交往的南方文人的文集,对到底有多少和郑簠相关的资料并不清楚。幸运的是,明清艺术史研究的前辈汪世清先生,数十年来在明清史籍中收集和艺术史相关的文献资料,不但解决了历史上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案,也为我们这些晚辈如何收集史料树立了一个典范。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书法史的资料收集,和王国维所讲的史料有所不同。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经常是批量出土的,相对集中。而明清书法史的资料常常散落在许多并不起眼的史籍中,我们需要翻阅大量当时和稍晚的文集,并从公私收藏、地方志、宗谱、当代拍卖目录、各种图录中细心搜寻相关的资料。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收集也和研究此前的书法史不同。研究唐宋书法史有《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之类的书籍。大量的明清文集并没有现代校勘排印本,即使近年出版的几部丛书收入了不少影印的明清史籍,也依然有许多明清文献尚未收入。要比较详尽地收集一个明清书法家的史料,你必须到各地的图书馆去看书,注意各种出版物刊登的资料,有时还要到一些明清书法家生活过的地方去直接收集那些和他们相关的石刻文字。所以,研究明清书法史,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这花时间的死功夫你愿不愿意下?

这死功夫,薛龙春是老老实实地下了。三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清初史籍、后世的著录和现代的图录,收集到郑簠的书法作品近百件,直接涉及郑簠的文献资料四五万字。这些史料的发现,既出乎薛龙春本人最初的预料,也令我们惊讶。正是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他钩沉辑佚,阐幽抉微,将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名气很大、但我们对之又不甚了了的艺术家的生平、艺术实践和文化环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明清书法史的材料虽说常常相当零散,但汇集起来就显得比早期的书法史料丰富得多。这里说的“丰富”有两层意义。其一,种类多。由于种类多,许多史料可以帮助我们重构一个艺术家生活环境和艺术生涯不同方面的种种细节。其二,数量大。这里说的数量是指同样类型和性质的资料,会反复出现。虽说,有时一两条史料就能把我们的思路引向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当相同的记载在不同的文献里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这些记载就有了统计学上的价值。比如说,根据反复出现的同类资料,薛龙春向我们揭示了清初书坛一个十分特殊的八分歌的现象。他查找到的清初人歌咏郑簠隶书的八分歌,不是一二首、三五首,而是十七首!这个数字,不但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郑簠在清初书坛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隶书在清初的复兴。
薛龙春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对郑簠生平事迹的考订和不同时期书法特征的描述上,他还把这一个案置于更为宏观的书法史背景下加以考察。《郑簠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书法由清初向清中期的转变中,郑簠书法的遭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在清初享有盛誉的郑簠隶书,在乾嘉时期则受到了诸多严厉的批评。这一鲜明的反差折射出碑学本身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念的变化。薛龙春所论虽为观念的演变,使用的却是翔实的史料。

近年来,国内书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有些高校的书法研究生专业并未把书法史料学作为学术训练的一个部分。一些书法史的学位论文由于史料开掘不足,影响了学术水准。所以,我郑重地向年轻学子们推荐《郑簠研究》,希望他们能从中得到治学态度和方法的启发。
2007年秋于波士顿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美术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江苏省教育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目前主持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课题《王铎与晚明书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王宠研究》。

http://blog.sina.com.cn/xuelongchun
荣宝斋出版社,2007:12,18万字。
《郑簠研究》和书法史料学(代序)

白谦慎

王国维先生曾把甲骨文、敦煌文书、西北汉简等在近代的发现称为汉代以来中国学术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是孔壁中书和汲冢之书)。傅斯年先生更有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虽然不见得所有的史学研究者,都持相同的史学观,但史料在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则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艺术史意义上的中国书法史研究起步甚晚。由于这个领域年轻,处女地多,选择研究课题相对比较容易。但同样由于学科年轻,它的积累不够,我们对许多艺术家的基本史料有多少,心中并没有底。因此,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傅斯年先生提倡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数年前,某出版社约薛龙春写一本关于郑簠书法的小书。郑簠虽为清初的隶书名家,但他本人没有留下文集。所以,以往对郑簠的介绍和研究,使用的材料都十分有限。薛龙春在最初决定研究郑簠时,曾经和我讨论过如何开展这个课题。虽说我在研究过十七世纪的书法时对郑簠有所关注,但是,我对清初南方文献的接触,主要是那些和傅山有过直接交往的南方文人的文集,对到底有多少和郑簠相关的资料并不清楚。幸运的是,明清艺术史研究的前辈汪世清先生,数十年来在明清史籍中收集和艺术史相关的文献资料,不但解决了历史上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案,也为我们这些晚辈如何收集史料树立了一个典范。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书法史的资料收集,和王国维所讲的史料有所不同。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经常是批量出土的,相对集中。而明清书法史的资料常常散落在许多并不起眼的史籍中,我们需要翻阅大量当时和稍晚的文集,并从公私收藏、地方志、宗谱、当代拍卖目录、各种图录中细心搜寻相关的资料。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收集也和研究此前的书法史不同。研究唐宋书法史有《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之类的书籍。大量的明清文集并没有现代校勘排印本,即使近年出版的几部丛书收入了不少影印的明清史籍,也依然有许多明清文献尚未收入。要比较详尽地收集一个明清书法家的史料,你必须到各地的图书馆去看书,注意各种出版物刊登的资料,有时还要到一些明清书法家生活过的地方去直接收集那些和他们相关的石刻文字。所以,研究明清书法史,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这花时间的死功夫你愿不愿意下?

这死功夫,薛龙春是老老实实地下了。三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清初史籍、后世的著录和现代的图录,收集到郑簠的书法作品近百件,直接涉及郑簠的文献资料四五万字。这些史料的发现,既出乎薛龙春本人最初的预料,也令我们惊讶。正是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他钩沉辑佚,阐幽抉微,将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名气很大、但我们对之又不甚了了的艺术家的生平、艺术实践和文化环境呈现在我们面前。

明清书法史的材料虽说常常相当零散,但汇集起来就显得比早期的书法史料丰富得多。这里说的“丰富”有两层意义。其一,种类多。由于种类多,许多史料可以帮助我们重构一个艺术家生活环境和艺术生涯不同方面的种种细节。其二,数量大。这里说的数量是指同样类型和性质的资料,会反复出现。虽说,有时一两条史料就能把我们的思路引向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当相同的记载在不同的文献里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这些记载就有了统计学上的价值。比如说,根据反复出现的同类资料,薛龙春向我们揭示了清初书坛一个十分特殊的八分歌的现象。他查找到的清初人歌咏郑簠隶书的八分歌,不是一二首、三五首,而是十七首!这个数字,不但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郑簠在清初书坛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隶书在清初的复兴。
薛龙春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对郑簠生平事迹的考订和不同时期书法特征的描述上,他还把这一个案置于更为宏观的书法史背景下加以考察。《郑簠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书法由清初向清中期的转变中,郑簠书法的遭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在清初享有盛誉的郑簠隶书,在乾嘉时期则受到了诸多严厉的批评。这一鲜明的反差折射出碑学本身发展过程中审美观念的变化。薛龙春所论虽为观念的演变,使用的却是翔实的史料。

近年来,国内书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有些高校的书法研究生专业并未把书法史料学作为学术训练的一个部分。一些书法史的学位论文由于史料开掘不足,影响了学术水准。所以,我郑重地向年轻学子们推荐《郑簠研究》,希望他们能从中得到治学态度和方法的启发。
2007年秋于波士顿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美术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江苏省教育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目前主持教育部霍英东基金课题《王铎与晚明书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王宠研究》。

http://blog.sina.com.cn/xuelongchun
荣宝斋出版社,2007:12,18万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1:34
学术背景与书法史研究   薛龙春VS白谦慎(《美术报》)


2006年4月,美国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的《傅山的世界——17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中文简体字版)作为《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之一,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此书的出版,得到学界的普遍好评。6月间,白谦慎教授回国讲学,我们就学术背景与书法史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现将之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薛龙春(以下简称薛):您在北京大学读本科时,学的是政治学,到了美国,也曾攻读比较政治学。因为您在国内时,一直很喜欢书法,曾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书法竞赛中获一等奖,后来转到耶鲁大学而攻读艺术史博士,中国书法、篆刻、绘画史成为您主要的研究方向。您已经出版三部中文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关于中国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傅山的交往与应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与《傅山的世界》,研究视角引起国内学者异常关注,请您谈谈政治学出身对您的研究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美国学习、工作整整20年了,西方现代学术对您的研究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白谦慎(以下简称白):我是1978年考上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在中国恢复了中断近30年的政治学专业后,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政治学专业的毕业生。当时社会上不了解情况的人,常以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是教政治课的老师。其实不是的,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是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行政管理等。我出国前是北大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986年到美国罗格斯大学政治系留学,主专业是比较政治,副专业是大众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我是1990年转学艺术史的,从1978年到1990年,前后学习研究政治学12年。由于这一背景,至今每天早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看新闻,特别是政治和社会新闻。而我关心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也主要是艺术社会史的问题和方法。
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中,我很关心社会体制(如博物馆)对艺术的影响,在《傅山的世界》中,则很关心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至于西方学术对我的影响,主要是我平时注意了解西方学界关心哪些问题?为什么关心这些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些问题和方法能否给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以启发?这里既有关心也有选择,还有转换,因为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艺术、西方语境中的学术讨论并不见得都适合于中国艺术的研究。所以,应该是思维上的启发,而非简单的移用。在《傅山的交往与应酬》一书中,我谈到中国艺术中的应酬和修辞现象。这首先得益于近20年来西方艺术史界对艺术社会史的关注。但把艺术作为应酬在西方并不是很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在中国却十分普遍。我在北大时的老朋友龚继遂,首先提出了“应酬画”这一重要概念,我接着做了更为细致的工作。台湾大学毕业的何炎泉先生在他关于张瑞图书法的硕士论文中,更进一步地推进了对书法中的应酬现象的研究。艺术史的研究就这样一点点地进步了。

  薛:学术视野与知识背景有时是一个学者能否达到某种高度的决定性因素。在阅读您的著作时,总能感受到您的思维个性,很想了解,这一个性的长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学术掘进力与您的知识背景、友人圈之间的关系。
  白:我想一个诚实的学者不应也不会去刻意追求个性,一味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可以,这样心态下的学术成果,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学术应该有新意,有创新,但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在波士顿大学,我对我的研究生的要求是,学风稳健。写学期论文时,真的发现问题了,有新的想法,很好,把它写出来。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想法,没关系,不要感觉有压力,好好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写一篇综述和评论他人研究成果的文章,我不强求他们有自己的新观点。
  我本人的知识结构由这样几个板块组成:一、社会科学。主要是12年的政治学训练。我还学过社会科学的计量分析方法,人文学科的学者很少有这个背景。二、西方学术的背景。我在西方用英文写作,我的研究也被国内学界归入西方汉学的一部分。关心问题的方式和叙述的方法多少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所以,对国内的艺术史研究者来说,可能有些特点。三、创作的背景。我本人会书法和篆刻,和国内的艺术家一直有很密切的关系,对创作的过程比较了解。我在美国一直教一门书法课,这门课一半的时间是学书法的历史和理论,一半时间是拿毛笔学写字。我要求我的研究生要上这门课。当我们熟悉艺术创作的过程后,古代的作品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总之,对研究的对象要熟悉,观察要细致,这样就能发现问题。说起我的交往圈子,主要是学者,各个学科的都有,大家相聚在一起,不同思想进行碰撞,有很大的益处。

  薛:有朋友告诉我,《傅山的世界》出版发行刚满一个月,三联书店就决定加印5000册(第一次印刷为8000册)。对于一本纯学术著作来说,这是很幸运的。网上有读者说,此书好读。能谈谈您的叙述方法吗?
   白:我从不认为自己有文学的才华。但我很重视写作。书是让人读的,就应该为读者着想。西方学者在写作时,是比较注重叙述的。在《傅山的世界》一书的致谢辞中,我提到了两位西方学者,一位是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他的著作以文笔流畅优美、具有故事性著称。我在耶鲁大学上过他的课,他也是我的博士论文委员会的成员。另一位是我的好友、艺术史学者李慧闻博士(Celia Riely),她也非常重视写作,她曾仔细修改我的英文书稿。所以此书的英文版就在西方学界得到了“好读”的评价。这本书的中文版最初由台北石头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初译由两位研究书法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完成初译后,我花了一年多时间修改。自知写作能力平平,我就一遍一遍地改。改写完后,我还专门请中央美术学院的刘涛教授润色。刘涛是我的老朋友,文字非常简洁流畅。总之,此书的写、改、编都比较认真,这大概是现在被人们认为好读的重要原因。

  薛:在国内,不少艺术家与学者常常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权威生涯,然而,既然是权威,不仅会赢得较多的社会尊重,也因此成为社会资源的掌控者与分配者。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权威对于年轻人以及年轻人的进步往往是不屑一顾,甚或是视而不见的。当然这里面有体制的深层原因,但也反映出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缺乏一种艺术(学术)雄心和自律精神。恰恰相反,您的著作对于年轻人的创作和研究十分关注,对于他们的进步更是抑扬有加。这是您个人的选择呢,还是缘于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
 白:我想您讲的现象可能是一时的现象,是近些年来的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不清楚。其实我们中国读书人里有好的传统和好的榜样的。我是研究清初艺术的。大儒顾炎武就是那时候的人。他早就成名了,但到晚年还一直在修改自己的著作《日知录》,说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才有定本。大概在1981年的时候,我的好友曹宝麟带我去拜访他的老师、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当年拜访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到王先生家时,他正在伏案工作,见到我们来了,站起来寒暄了几句,就又坐到椅子上工作了。我们到里面的屋子里和夏老师(王夫人)说话。这时,又有一个报社的两个记者来访,我们能听到王先生和他们说话的声音。等记者采访完毕,我们也从里面的屋子里出来告辞时,看见王先生已经又在伏案工作了。还有我经常请教的汪世清先生,86岁去世,去世前不久还经常到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室抄资料。前辈的这些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
对年轻人的著作是否关注,大概也因人而异。不过,西方的学术制度和规范是鼓励援引其他学者的著作的,不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话,是会受到批评的。这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在援引他人的成果时,我考虑的只是成果的好坏,而不是作者的资历,所以没有所谓是否权威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有些学科还是做的很好的。可能艺术史研究中有些问题。

薛:《傅山的世界》出版后得到了不少好评,您自己觉得还有遗憾吗?
白:当然有。主要有两方面的遗憾。一是技术上的。比如说,有些图版质量不是很高,它们是我在一些收藏家的家中拍的,当时拍摄的条件不是很理想,以后,收藏家也未能为我重拍。艺术的书籍,能做得精美些比较好。今后若有再版的机会,希望能够换好的图版。二是学术上的,有些学术观点没有展开。比如说,第四章谈碑学兴起后草书衰落的问题,我本计划从人的内在时间感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但在出版期的压力下,未能如愿。还有,我本来还想从雅与俗的互动、精致文化受到冲击后的反应等角度来进一步探讨碑学的起源。但这个想法比较大,要加进这部分内容,还要做许多研究,所以决定先出这个版本,听听读者的意见。不过,我把自己所有的著作都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今后还会再修改,甚至做比较大的修改。而在修改时,也会更多地学习和参考学者们对明末清初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别人的研究成果看多了,自己的思考更成熟了,修改时看起来在这里那里只做了些许改动,但有时些许改动都可能使原有的著作变得更厚重、更圆通。外行不见得看得出,但内行是看得出的。

  薛:在国内学习时,您是当时北大书法社的中坚成员,1986年您又参与了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的评审工作,在当时国内的书法界相当活跃。请您谈谈您在国内学习书法的情况。现在您生活在很难理解中国书法的西方社会,您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继续从事创作?脱离了国内艺术创作与市场效益紧密联系的环境,您的创作动机是否更为单纯,这对您的风格有何影响?
    白:我是在1973年、亦即“文革”的后期在上海开始学习书法的。1990年能够从政治学转到艺术史,应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否则是进不了耶鲁大学的。在上世纪70年代学书法,动机十分单纯,就是因为喜欢。那时的娱乐活动少,又不鼓励早恋,书法就成为了主要的精神寄托。那时写得最多的是楷书,上大学后,开始写小楷,写了不少。在北大时参加书法活动,结识了一些朋友,如今有些已经是当代中国书坛重要的学者和书法家。1982年以后开始写行书。1986 年出国后,开始很少写字,因为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但我在西方一直教书法,所以毛笔还是经常动的。1990年到耶鲁大学读艺术史后的最初两年,也很少写字,因为要修日语课,那时我的年龄已经不小,学外语要花很多时间,所以没时间写字。1993年到1994年,写了一些作品,那时心境很好,所以写了些今天还看得过去的作品。但1994年开始写博士论文,时间又少了。后来又找工作、教书,直至2004年我在波士顿大学获得终身教职后,压力小多了,我又重新恢复每天临帖的习惯。我觉得创作书法和学术活动一样,心态很重要,杂念要少。我每天写字,很愉快,既不卖字,也不参加展览。最近我写了一篇短文,谈我和华人德兄的交往,文中专门提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写字的初衷。那初衷是什么呢?很简单,爱好。这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国内学习的物质条件好多了,但是主观的条件却不见得好,杂念太多,很多有才华的中青年书法家,崭露头角后,很快就退步了。我写字并没有预设的目标,在写字中获得愉快就好了。从各方面来说,应该说我的条件都是很好的。一、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能看到海内外大量的古代真迹,甚至拿在手中把玩。二、在我生活的环境中,应酬很少,能够比较安静地思考问题。在我写的几本书中,我自己最满意的是《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写作的时候,头脑干净得像一池清水。我希望我写字的时候也能调整到这种状态。至于我的艺术达到了哪个层次,那是由别人来评说的事了。

    薛:您一直十分关注国内的创作动态与艺术史研究动态,《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中国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可以说是一本直面中国当代书坛现状的著作。有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因为您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是置身当代的书家们所无法逃避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艺术史研究寻求的是对历史的合理诠释,而不应当牵扯到当代,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疑问?
  白:有些艺术史的研究和当代的艺术创作关系不大。有些研究则涉及艺术史上的大问题,出现在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的大问题。比如说,当社会发生剧变时,人们的艺术品味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会出现争论。《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讨论的“书法经典”的问题,在明末清初出现过,在当代也出现过。所以,我就把古今的现象一起观察,讨论为什么有些过去不是经典的文字遗迹后来变成了书法的经典,这其中的社会机制到底是什么。

  薛:藉由沧浪书社这一大陆民间书法学术团体,您参与策划了“《兰亭序》国际书法学术讨论会”与“常熟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两个讨论会以其学术规范和学术水准深深刺激了国内书学研究领域。我们通常以为,引文注明出处就是规范的全部。请问在艺术史的研究中,规范究竟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它的深层意义又是什么?
  白:我想学术规范的内容应该比注明引文出处之类要广。我们为什么要引文,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引文呢?其实我们在提倡这些看来表面的形式之后,有一些其他的关怀。引文是为了对前人和当代人的学术成绩的尊重。通过引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作者对他所从事的领域的研究状况的熟悉程度。学术的推进是应该建筑在前人已有的成果之上的。有了引文,也就有了学术对话。引文遵循一定的格式,是为了方便读者。比如说,注明卷数和页码,对有心的读者核实原文、查找相关的资料都有益处。学术规范还有其他的方面,仅从这么简单的两点就可以看出,学术规范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推进学术的进步。

    薛:近几年,国内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迅速增长,这可能与大量扩招有关,似乎显现出学术的繁荣景象。但问题是,许多导师往往都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他们的角色不仅是学者与导师,他们要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个人)事务的应酬之中。相应地,他们很少有时间真正坐下来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来授课,或者与研究生讨论学术。在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很难想象会有导师多少投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白:在国内出了名的人应酬太多。应酬又和实际利益有关,所以尽管很累,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会影响学术进步的。我想你提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这和老师的责任心有关。比如说,吉林大学的丛文俊教授对学生就很严,无论是给学生开课,还是审核学生的选题,阅读学位论文,都十分严格。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出了名的学者花在应酬上的时间是比西方学者多。社会对著名学者的期待也不一样。打个比方,在美国,一个著名的学者一旦担任了院长之类的行政职务,他或她就不太会在自己过去从事的领域内继续发言,也不再继续带研究生,专心搞行政。可国内,越是系主任、院长,在自己从事过的领域越有发言权。但这个问题和一系列其他的问题有关。要改变这个现象,既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有些观念要慢慢树立。比如说,忙的名人通常很少自己作研究,喜欢作主编。在西方,主编和教课书所得到的学术承认是不如专著的,今后在中国也应该如此,有创见的专著才是评定一个学者成就高下的主要标准。此外,既然当了行政领导,就不应该再在学术上发表言论,行政职务不应作为在专业领域中发言的一种资格,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改一下。媒体要请学者发言,最好要请仍在进行前沿研究的人员。国内许多从事媒体工作的人素质不太高,参与炒作,因此有些报道有误导作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1:41
没有体制约束的学术(《读书》2007年第8期)
薛龙春

  在为汪世清先生编著的《石涛诗录》所撰序言中,黄苗子先生称汪先生为“京城第一读书人”。偌大个京城,读书人成千上万,以黄先生的见识,能如此称誉,当属不易。然而,这位读书人一生低调,圈外人对他鲜有了解。
汪世清先生1916年生于安徽歙县,1935年高中毕业后,为北师大和北大两所名校录取。他向往北大,但考虑到经济条件,遂选择了北师大物理系,第二年又同时入北大哲学系。抗战爆发后南归,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十年。抗战胜利后,他于1947年返回北师大完成学业。他的本行是物理学史,生前是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但青年时代的汪世清受乡贤汪采白先生的熏陶与黄宾虹先生的影响,对徽州书画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发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拓展到整个明末清初书画家的研究。
友人曾向我形容汪先生读书的情景:离休前他每个周末到北图善本室看书,数十年不间断。离休后他每天早晨都乘公交车去北图看书,直到闭馆,再坐公交车回家,中午只吃简单的快餐。白天用铅笔所抄录的资料,晚上再用毛笔恭楷重新誊录。日积月累,集腋成裘。2003年汪先生逝世时,留下了他手抄善本古籍及整理集录的文献资料140余种。
《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正散考》(以下简称《查疑》)以明末清初徽州地区书画家的生卒、行迹、交游、作品研究为重心,兼及其时其他有影响的艺术家。本书虽没有宏大的框架,也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所显示的积学工夫令人敬畏。汪先生熟谙善本,精于考证,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明清艺术史上许多模棱两可的问题,廓清了不少张冠李戴的错误,一些历来以为无从稽考的人物、事件也有了明确的答案。这样的工作费时费力,不少人视若畏途。不仅如此,人们甚或以琐碎零散而轻视之。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至今为人们称道的乾嘉学术,就不难看出,对古代名物制度不厌其烦的细致考证,正是乾嘉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些看似琐碎的精致考证,为更为宏观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乾嘉学者集体呈现的考证成果,后来学者莫不得其沾溉,其价值实不容置疑。如果我们把汪先生的研究放到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起步不久、尚很粗疏这一学科背景中去评价,其意义就更显得重要了。
《查疑》以讨论书画家生卒生平问题的为多,辅之以家世、行迹、交游研究。如1960年代以来,南昌青云谱道院创立者朱道朗即是八大山人的观点曾一度甚是流行。八大山人究竟是不是朱道朗,汪先生有三篇论文讨论这一问题,在考察八大山人在国破家亡后的行踪之后,他发现这一说法与八大山人的生平事实不符。在顺治癸巳至康熙辛酉近30年间,八大山人与朱道朗始终分居两地,且相距百里以上,所以朱道朗不可能是八大山人。再如《董其昌的交游》,详考了董氏与5个类别99位友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这些友人从出生于1509的陆树声到出生于1609的吴伟业,时间跨度长达一个世纪。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对于一位艺术家人脉网络最为细致的研究范例。交游与艺术家眼界、趣味之养成关系十分密切,在董其昌和歙县收藏家吴廷交游的个案研究中,汪先生指出吴廷收藏的法书名画不仅供董观赏,还比较长时期地置于董其昌身边供他临摹。那么余清斋的收藏品与董其昌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就颇值得关注。
当然,汪先生主要的学术兴趣还是艺术家生卒与生平的考证。生卒考证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却能引发艺术史研究中的其他重要问题。比如生卒疑问中的蛛丝马迹,有可能是解决风格、真伪等问题的切入点。在清初安徽画家孙逸的研究中,论者常将《歙山二十四图》作为其作品进行风格阐释,因为在张庚《国朝画征录》“孙逸”条下,明确记载着:“歙令靳某所雕《歙山二十四图》,是其笔也。”靳治荆所纂《康熙歙县志》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越二年刊刻行世。汪先生通过考证孙逸的卒年,发现其时孙逸已去世三十多年。《歙山二十四图》的作者其实是另一位歙县画家吴逸。根据《歙山二十四图》来分析孙逸的艺术风格,不免离题万里。再如八大山人有两幅《三友图》传世,作品画面不同,题识的位置也不同,但所题内容除署年外完全相同。其中一幅署年“己巳”(1689),另一幅署年“丁丑”(1697)。画是送给一位沈先生的,八大山人在题识中记沈自言“麟今年六十有八”,可知此人为沈麟。根据两幅作品的不同署年推其生年有二:天启二年壬戌(1622)和崇祯三年庚午(1630),故必有一伪。汪先生根据沈麟友人王原《东皋尚齿会记》的记载,考其生1622,卒1692。则署年“己巳”的画作正好相合,而署年“丁丑”,沈麟已去世5年。
汪先生自言其从事生卒考证受到汪宗衍先生的影响,汪宗衍先生著《疑年偶录》,曾与陈援庵先生就疑年问题论学。疑年学的魅力在于,人只有一生一死,生卒时间只能有一、不可有二,对它的考证最能体现科学精神。汪世清先生的这些考证论文,单独一篇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但数十篇聚于一书,且每篇都有坐实的结论,相信读者会为之敛衽。汪宗衍尝评价陈援庵《释氏疑年录》“考证精严,组织缜密,辞约而意赅”,而这正是汪世清先生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考证离不开资料,在美术史研究中,人们总是较为关心画史画论著作,而很少留意艺术家同时人的诗文集。汪先生《查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使用诗文集,其资料开掘工作具有文献学意义与示范价值。就艺术家传记而言,他并不十分信赖那些晚出的画史载籍,因为时代相隔造成许多不实之处。而诗文集中常会有同时友人为他们所作传记,而且不止一篇。有些诗文集,作者既不著名,亦不能经见,但汪先生百般搜求,披沙拣金,往往有意外的收获。如程邃生卒,通常的说法是生1605,卒1691,年87。但这明显与程邃同时人陈鼎《垢区道人传》“卒年八十六”的说法不合。汪先生从李念慈《谷口山房诗集》、费冕《费燕峰先生年谱》、王撰《揖山集》中搜得三则材料,确定程邃生于1607,卒于1692。又如,在考证石涛好友“岱瞻”时,汪先生首先根据一件石涛为岱瞻《画扇》作品中“江氏子孙世守”的收藏印,得出岱瞻江姓。从沈大成《学福斋集》卷14《江氏先友尺牍跋》,又知其为“新安”人。再据江登云《橙阳散志》,知“江世栋,字右李,号岱瞻”。从闵华《澄秋阁集》卷2《题江右李表母舅楷书册子后》,考得江世栋为歙县江村人,以书法名于江淮间。“岱瞻”这样一个后世无闻的名字,汪先生却通过文集考证出他的生平。虽说小人物的生平,似乎无关宏旨,但石涛有四封写给他的书信,若没有对其生平的考证,这些书信很难在研究中被充分使用。更有意义的是,汪先生考出了若干像岱瞻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在讨论石涛行迹时,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
汪先生广搜清初文集,许多文集中的史料都是由他首次使用的。这些材料我们不熟悉,也常常被人忽略。汪先生的搜集工作围绕艺术家交游圈展开,其基本方法是艺术家本人诗文集、艺术家友人诗文集、友人诗文集中所及人物的诗文集、艺术家同时同里作家诗文集,一圈一圈扩大开去。当然最须关注的仍是艺术家及直接友人的诗文集。如程邃《萧然吟》孤本,卷首《良友赠言》收程氏50岁以前知交37人的赠答诗50首,见于诗题的人名又有170多个,这无疑是程邃前半生社交活动的记录。根据《萧然吟》所及人物,再去搜集文集,定然会有不少相关资料,汪先生《程邃年谱》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成的。
清人选集也被汪先生视为美术史资料之渊薮。今人选今诗,在清初的百余年中蔚为风气,仅面向全国的选集,就有数十种之多。如《诗观三集》,《国朝诗的》,《扶轮广集》,《岁华纪胜二集》,《国朝诗正》,《名家诗永》,《宛雅三编》,《诗最》,《国朝诗乘》等。这些选集中常收有作家集外诗,一些未有诗集传世的诗人作品更是赖此以存鸿爪。在为谢正光先生《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所作序言中,汪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很喜欢翻阅诗选集,特别是清初诗选集。因为从那里,我常常找到我所期望找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这往往又是别处所找不到的。”汪先生的考证确实从选集获益殊多。如在倪匡世《诗最》中姚有纶《祝汤老师七旬寿》,题下注“师字岩夫,乙丑九月初八日诞辰”,据此可确知汤燕生(字岩夫)的生年。在刘然《国朝诗乘初集》中又有沈思纶《哭汤岩夫师》,刘然评语云:“岩夫为余老友,壬申歿。”汤岩夫的卒年又有了下落。倘若汪先生没有从选集中发掘出这两条资料,汤燕生的生卒也许至今还是悬案。
宗谱也是汪世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的资料。宗谱对于人物姓字、名号、世系、籍贯、辈行、事迹等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其收藏一般较为偏僻,不易罗致。如清初诸家曾为一位叫为“中翁”的人作书画册,在考证“中翁”名姓时,汪先生不仅使用汪济淳《脉望公集》等孤本文集,还使用《潜川金紫汪氏敦[目+击]门支谱》,来确定“中翁”家族世系与兄弟姓名。在《江韬不是江一鸿》一文中,他比较了万历《重修济阳江氏宗谱》与乾隆《新安东关济阳江氏宗谱》中的细微差别,否定了江一鸿祖父辈迁居杭州的陈说。一般情形下,宗谱较为可信,但那些修纂时间较晚的,也会杂入不实的材料。如讨论八大山人世系问题时,汪先生认为《江西朱氏八支宗谱》乃入清八十余年的雍正年间所修,而又重修于民国己巳(1929),辗转传抄,多有缺漏错乱。他根据八大山人从侄朱堪注、直接友人朱观、间接友人李驎的诗文,结合朱元璋子孙的命名特点,雄辩地推翻了《宗谱》的错误说法,指出其为“统”字辈,是宁藩朱权九世孙。
文字资料之外,传世的书画作品中亦蕴藏了许多信息,这些也是艺术史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如石涛《丁秋花卉册》,其中有三开抄录“格斋诗”。格斋何人?汪先生在李驎《虬峰文集》中发现了他的踪影,其人卞姓,“素负艳才”。但是遍查清初选集、志乘,并无其他消息。他偶然翻到《至乐楼书画录》,在清代之部著录了禹之鼎《写古于夫子于亭图轴》,上有江都后学卞恒久敬题五古一首,钤“恒久”、“格斋”二朱文印,可知格斋乃卞恒久之号。又从王仲儒《西斋集》与朱观《岁华纪胜三集》卷前选诗人与参阅人中,获知卞恒久字梦龄。看起来,找到《清禹之鼎写古于夫子于亭图轴》这个关键性的证据具有相当的偶然性,但这正是汪先生长期关注书画作品的结果。在谈论石涛绘画时,汪先生经常将之称为“史画”,他认为石涛为好友所作的画,题跋均有故实,详加考证,即可得知石涛与好友交往之迹。其实,不仅石涛,清初许多画家作品中的纪年、上款、印章、题跋(诗)都具有史料价值,而过去,我们习惯于“但以画观之”。
黄苗子与薛永年先生在《石涛诗录》与《查疑》二书的序言中,都不约而同谈到汪先生考证工作的两个学术传统,一是乾嘉以来的朴学统绪;二是他治物理学史,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学思维。秉承着这样两个学术传统,汪先生搜集资料不嫌其多,不避其杂;而考证过程中又十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他强调任何历史事实的考证只有依靠直接而确凿的证据和科学的论证方法。证据必须具有三个品质,一是直接,必须与论证的命题直接相关,汪先生打了一个比方,可以用作论证八大山人有没有道家思想的证据,即使有上百条,却绝不是论证八大山人是否朱道朗的直接证据;二是可靠,尽可能使用第一手资料,他提醒读者在引用第二手或晚出证据时尤其要慎重;三是准确,证据只能有惟一的解释。准确的可靠论据才是确凿的证据。只有根据直接而确凿的证据,才能得出准确无误、符合事实的结论。
在有关石涛生卒研究的力作中,汪先生具体而微地解析了他的证据观,完全可视为他为读者所作的示范。他举出有关石涛生年的五条证据,前四条为石涛手迹,后一条为石涛友人李驎《清湘子六十赋赠》。五条证据都直接、可靠,但最准确的却是李驎的诗歌。前四条材料都不能确定具体年份,都有一种、两种甚至更多的可能性,无法从中得出单一的结论。而李驎的寿诗作于康熙辛巳,“出腋知君岁在壬”句中的“壬”,只能是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关于石涛的卒年,李驎《哭大涤子》第一首后注“前年八大山人死”,第二首夹注“交恰十年”,八大卒年与李、石订交时间都是确切的,故其卒必为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至于其余文献——如著录中的绘画,其价值都不能与李氏挽诗相提并论。“我们只能根据李驎挽诗来证明这些说法的不可信,而不能用这些说法的证据来证明李氏挽诗的可疑。因为他们丝毫也不能证明八大山人不是卒于康熙乙酉,李与石涛订交不是始于康熙戊寅。”由此可见汪先生在证据搜集、辨别、勾连与解释中的科学精神与过人的思维能力。
汪先生用以论证的材料都是从文集、方志、选集、宗谱、书画、著录中一条一条爬梳而得,远非一般的索引书籍可以提供。即使是翻读原书,如果仅仅浏览目录也不能一下子发现,许多看似无关却十分紧要的材料必须逐字逐句阅读才能辨别其价值。没有地毯式的细致搜索,掌握如此丰富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汪先生的研究中,大量的材料乃是第一次进入美术史研究的视野,它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而能够这么做,既需要作者学术上的定力,也需要时间保证。
但是,反观当下的学术体制,却常常不能为学术定力和时间予以保障。在目前大部分院校与专业研究单位中,硕士、博士生要在三年内完成学位论文,此外还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教师的科研考核也完全是量化的,每年年终都要填写著作、论文、课题等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表,这直接关系到当年的岗位津贴。大学重视课题,虽说课题能带来一定的经费,但同时也意味着严格的时间表。各种课题在申报时都有言在先,如果不能按时结题,申报者不仅要承担后果与责任,其所在院校新课题的申报也将受到连累。这样的学术体制逼迫你不断地努力制造学术成果。当人们为应付考核和获得学位、职称、经费来写文章时,体制使学术成为一种量化的产业,体制内的学者或多或少受到“截止期”的干扰,很容易产生体制性的浮躁。
相比之下,汪先生的美术史研究比体制内的学者有着更长远的目标,而少了许多直接的紧迫感与功利心。除了应邀参加学术会议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篇论文之外,他的写作通常并没有截止期。只有当他觉得某个问题到了可以解决的时候,才会动笔,这时间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几十年。由于功夫做得到家,问题研究得彻底,那些带有结论性的成果能让人们一劳永逸地享用。从这个角度看,没有体制约束的学术活动,倒也显出它的长处了。

(汪世清《卷怀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艺苑查疑补证散考》,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6 11:43
学术的尊严与艺术的独立:谈沧浪书社对中国书坛的意义(《中国书法》2007年8期
薛龙春

  
    二十年前的12月21日,沧浪书社成立于苏州沧浪亭畔,首批会员24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向政府登记的民间书法社团(登记时间为1990年)。二十年来,书社召开了6次年会,在台湾、美国、香港等地举办了6次展览(其中2次为主要提供作品者),出版了4本作品集(其中1次以书社书家为主),举办了两次国际讨论会,出版了1本论文集。社员从当日的24人增加到43人(其中2位去世,1位已退社)。秉持着“艺术的独立与学术的尊严”这一结社宗旨,沧浪书社在海内外赢得良好的声誉,亦成为民间结社的一个典范。
    熟悉清末民初艺坛的人可能并不陌生,结社在当时曾掀起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苏州一地就有艺术社团50多个。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样的风气在五、六十年代却消息了。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力量开始复苏。沧浪书社这一跨地区自愿结合的民间书法团体的成立,可以说正是结社雅集传统的恢复。
    书社成立的198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及各省、市的分会早已成为书法活动的主要组组织者,但是书社社员觉得单一的体制内的组织,不能完全满足书法发展的多元需求。民间组织更有利于推进横向联系,倡导自由探讨、平等民主的风气。作为书法活动、交流、研究和提高的有益组织形式,民间书法社团应该与体制内的组织多元并存。
    书法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从事书法,不应再将它作为业余消遣的小技,而应将它作为一种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这是沧浪书社社员结社之初的共识。在书社成立伊始,就有社员向总执事华人德提出建议,书法、书社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组织的附庸,沧浪应是一个独立的、严肃的艺术研究团体,要无所依傍,不受左右,才能在书坛发挥其功能。并建议要扫除将一个民间社团的理事、主席看成官的陋习,因此书社只设执事与干事负责日常工作,且这些职务不对外宣传。
    在书社章程中,还明确规定社员之间一律平等,社员可以对书社的工作提出建议与批评,在社内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有退社自由。书社的成员可能有着不同的知名度、不同的领域成就,但都应该放平身段,平等民主地交往。华人德在书社成立会上的发言中特地强调了集体观念,要求社员能经常联系,交流信息,要做到资料共享、知识共享。各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专长、技术为大家服务,有些难得的资料要翻印后转交各位社员。社员有一己之得,也常常会公诸同人,白谦慎在一封写给书社的信中,提出大家应有意识思考一下中国书法在观念、技法、材料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问题。他特地介绍了由郑丽芸所翻译的《日本现代书法》一书,建议书社同人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正是书法热潮空前高涨的时期。要在鱼龙并下的情势下立定脚跟,获得社会的注意,举办展览和编辑出版物几乎是所有书法社团与个人努力的目标。沧浪书社当时的活动方式也不例外。他们除了集会、品评作品、观摩古代书法遗迹之外,也在寻求一切机会创造条件办展览、出集子。在书社早期的社员通信中,这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他们对于先办展览还是先出集子,办什么样的展览,展览作品如何装裱,各场馆的费用信息等等,各抒己见,各献其才。王镛在写给华人德的一封信中,建议书社最好办主题展,这样易于为出版部门接受;或者办小品展,可以省去装裱费。如此细致的考虑今天已经不多见了。书社社员一切都从大局考虑,而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
    书社成立后,无论是日常开销、开年会、编通讯,还是联系展览、装裱、拍照、印刷,都要花力气,都要花钱。苏州社员潘振元、朱大霖、卫知立、张士东等人承担了许多琐碎的工作,毫无怨言。八十年代后期,艺术品市场化未成风气,因此筹措书社的活动经费难上加难。书社的经费除了社费之外,主要靠社会捐赠与销售作品、图书。1989年6月21日,言恭达在写给华人德的信中说到社员要为集体多作牺牲,多作贡献,自己正在到处托关系觅寻资金。而白谦慎除了帮助书社在台湾的艺术杂志进行宣传,联系在台、在美展览之外,还要为筹集赞助费奔波。在1988年12月8日写给华人德的信中,他提出将书社的作品集运到美国销售的打算,同时表示募款和联系到美办展是他这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有时,一位社员好不容易联系到了赞助单位,所有社员都会分担书写作品的义务。从书社召开几次年会的情况看,除了社员在笔会上书写的作品之外,承办地的社员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贡献更多的作品。但是为了书社的集体利益,没有人计较这些。
    书社的集体观念与民主意识还体现在制度的建立上。比如他们要求社员注意介绍优秀的新社员,新社员必须品行端正,并有相当的书法创作与理论水平;要经过两位社员的介绍,由三分之二以上社员通过才准予入社。后来加入书社的新社员,无论名气大小,都经历过这样的民主程序。在1998年书社的第五次年会上,已担任两届总执事的华人德,提出自己将不再担任新一届总执事。他认为民间社团尤其不应该搞终身制,一个人做的时间长了,书社就会变得暮气沉沉。培养、建立一种制度,其影响力要比某个人的影响力大得多。通过民主方式选举出新的社务机构,书社才会更有活力。他的这一要求得到社员们的赞同,在此次年会上,言恭达当选为总执事。
    沧浪书社不讲求做大,而立足做强。因为发展过速,摊子过大,容易流于形式。时间一长,书社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可有可无的聚会。因此书社一直将提高大家的的创作水平与学术水平放在首位,在书社内部倡导民主平等的交流与批评,以认真严肃的艺术态度和研究精神来开风气。社员在在集会或通讯时,总会直陈社友作品的种种不足,或提出自己的意见。社员余国松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参加书社,深感“高层次”的压力,自己的字不顶上去是不行的。1987年开完苏州年会回到安徽后,他在一封信中谈到自己所受到的冲击,觉得自己过去只是在胡闹,而现在的作品却有了突破。
    在当时书坛杂志的评论中,谀词颂歌不绝于耳,既无益于世,亦无益于被捧之人。华人德希望同人能扭转这样的风气,相互间展开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使被批评者能接受、思考,并有所改进。他将自己首先推到了被批评席,“乞同人剖析,切吾要害。苟能儆世,此余之愿望,万勿有所留情。以通讯为月旦,请自人德始!”《沧浪书社通讯》至今保留着书社社员之间互相批评的文本:余国松批评华人德讲求静而忽略动,批评曹宝麟点画过于清晰;华人德批评余国松框结构的折角太过;白谦慎批评华人德追求含蓄,反不如过去开张;潘良桢批评沃兴华变形过度,而储云擅长短线,长线略显逊色;华人德批评沃兴华支离破残,显得不自然。在1989年的徐州年会上,批评言恭达与沃兴华的作品甚至成为会议日程中的重要一项。
    并没有人去计较这些批评是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大家明白,所有的批评都是真话,都饱含着社友间的情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个道理总是不错的。沧浪书社有很多社员在全国的重大书法篆刻展览中获奖,有些还成了全国展览的评委。相信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书社整体环境与社友间不顾情面的批评,对于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可小视的作用。今天的书坛,吹捧之风有增无减,当年的那些真诚批评显得弥足珍贵!
    社员间除了书法作品的批评切磋之外,学术上的争论也时掀波澜。潘良桢在撰写《汉学与今隶》一文时,曾请华人德提意见,华人德讲了一些看法,其中一部分为潘良桢的论文所吸取,但是对于汉代隶书的成熟时间问题,他仍有保留意见;潘良桢还与余国松就书法“丑”问题进行讨论,他认为余国松将“丑”等同于“自然”有欠准确,余国松在《与良桢论书》中称赞潘良桢的批评绝非敷衍塞责;白谦慎在准备一个会议发言时,曾写信给潘良桢,谈到八大山人书法与碑学的关系,潘良桢在一次常熟聚会上与华人德谈起这件事,华人德认为白谦慎的观点有误,于是驰书辨之。随后白谦慎在致华人德的信中,表示对于碑学要有宽泛的理解,碑学追求古朴稚拙,清初八大山人与郑簠都有这样的审美倾向。其后,潘良桢作《书白谦慎答华人德书后》,亦承认郑簠、邓石如等人都是碑学的早期实践者。碑学形成非一朝一夕,酝酿已久。
    沧浪书社成立后,不定期编印一份《通讯》,共出了20期,每期并不很厚,后来装成了5册合订本。除了书社新闻、社员动态、通信、诗词题咏、书社经费之外,时常会拿出很多版面刊登社员的学术论文与书法批评文章,如穆棣《怀素〈自叙帖〉中“武□之记”考》、《米芾“参政帖”帖文考》,张士东《隶书源头辨析》,潘振元《王宠的生平与书法艺术》,余国松《书“书肇于自然”辩》,陆家衡《关于当代隶书创作的思考》等,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书社对学术的重视。事实上,书社不仅集中了一批书法创作的好手,也有一些在全国有很高知名度的书法史专家。一些社员参加了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华人德、曹宝麟、黄惇、刘恒等人还分担了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四卷的撰写工作,该书获得第六届中国图书奖。正是由于学术与艺术并重,书社社员在两方面都取得累累硕果。
    书社还有意识地引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曾成功举办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995年)与 “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这两个会议以其一视同仁的办会精神与严格的学术规范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在常熟举办的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是首次由民间书法社团主办的国际会议,这表明民间社团已进入了国际学术交流阶段。会议所有论文都是特约的,除了书法史专家之外,书社还有意识地约请了一些古籍整理、文字学、考古学领域的专家,研究具体问题,展现考证方法的魅力。当时在常熟担任人大副主任和书画院院长的言公达,利用其在常熟广泛的人脉,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做了所有物质上的准备,会务工作相当周到细致。所有的与会者只有一个身份——学者,没有海内海外、职务职称、新老亲疏的区别,他们在吃住等方面的待遇完全一样,书社不对任何人作特别的照顾。而国内一般学术会议常常将与会者分成三六九等分别对待,这样的反差使得书社在学术界建立起良好的信誉。
    四年之后,书社又取得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与其联合举办以王羲之《兰亭序》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向基金会提交了正式计划书之后,沧浪书社以基金会与书社的名义向海内外学者发出邀请。值得一提的是,邀请书中除了详细说明引文注释方式(包括作者、书名或文章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页码等)之外,还要求学者在准备论文与宣读论文时能够考虑以下4个问题:1、您为什么选择这一论题,在您所研究的书法现象中,您的关怀是什么?2、您是怎样处理和您的论题有关的史料的?3、你所提交的论文和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的关系。4、您的研究对书法史的研究有没有超出一般个案分析的意义?我们认为,这不仅是论文质量的一个保证,也保证了作者在宣读论文时,会议听众可能得到更多的启发,看起来只是几个问题,却关系到会议的实际效果。因此,这个细节也应该被视为学术规范的一种具体体现。遵循和完善学术规范,是沧浪书社很有现实与历史责任感的一种努力,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努力,台湾著名学者傅申才会毫不吝啬他的赞美:这次会议是国际上同类性质会议中一流的!
    真诚地从事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并带动一种良好的风气,这是沧浪书社结社的目的所在。坚持了二十年,并且在书法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早期的社员当年意气风发,如今已是两鬓成霜。回首书社的历史,他们可以对所有的付出感到慰藉。沧浪下一个二十年会是怎样?再下一个二十年又会是怎样?爱惜书社的声誉,坚持书社的宗旨,切实提高创作与学术水平,我们期盼走得更远、做得更强。

  
附录:沧浪书社社员名单
周持、白煦、刘恒、白谦慎、王镛、刘石开、朱大霖、王歌之、潘振元、张少怡、卫知立、张士东、陆家衡、包伟东、华人德、王建平、周玛和、储云、胡伦光、穆棣、卞雪松、陈浩金、余国松、曹宝麟、郑必宽、恽建新、薛龙春、吴振立、黄惇、言恭达、孙晓云、马士达、沈培方、乐心龙、潘良桢、沃兴华(已退社)、马奉信、王冰石、郭子绪、徐本一、于明泉、王乃钦、许雄志
(发表时略有改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23
心灵的印迹
——徐鸣浩书法艺术简评

文/徐志波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件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纵观中国历代书法,由于汉字的特殊性,使汉字在书写的过程中具备了美感的形式——“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在一代代书法家的努力创造下,使这种具有美感的形式进一步蕴含了意境、情感、个性和趣味。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这既使得现代的书法家们在清晰地看到不同时代书体沿革流变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在追寻古时的韵味,使之传统的法度观念深植于心。这些人注重手上功夫,平时一点一滴地苦学积累,由量到质,由渐悟到顿悟,最后由技入道以至成家,从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济南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徐鸣浩先生就属于这样的书家。他在多年的学书实践中,既坚持对古代优秀墨迹的学习和理解,又能做到不因袭前师,刻意求新;这既是他学书的实践过程,也是他对书法艺术审美情趣的不断延伸。
    徐鸣浩入手学书,最初由唐楷立基,行草由颜真卿“三稿”入手,上追魏晋残纸,除以“二王” 为宗外,对历代德才兼备的书法家如苏、黄、米、蔡和王铎、康有为、谢无量诸家心追手摹,并遍临历代碑帖名迹,多所涉猎、广采博取。多年来,徐鸣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师古不泥,融冶求变,故其书能兼融众家之长,巧妙地将刚与柔、沉着与轻盈有机地统一起来,尽量本份自然,表面上虽没有雄浑奔放的笔触,但每一个字都不失内在的力度。他力求笔画交代清楚,使字形虽简约而有法度,于平面的笔画中显出立体的意味,露出飞动的神情。从而形成了格调高雅,布局谨严,洒脱率真,峻峭中见骨力,实在中求生动的艺术风格。
    鸣浩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这期间,他得以进修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高级班,从而使他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不断的充实与滋养。多年来,鸣浩已把书法的学习和吸收,当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他对传统中的优秀经典作品爱不释手,尤其是对《西狭颂》、《石门颂》、《石门铭》、《龙门二十品》等汉魏碑刻用功尤勤;对当今书坛的优秀书家也虚心学习。他认为艺术的高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成果的创造本身就包含着炉火纯青的技巧高度,而艺术技巧的获得离开勤学苦练则别无他途。当然,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历来都很重要,但抄近路、贪捷径,恰恰会造成浅尝辄止与浮躁,永不能成大器。以方法而论,即使是前人已总结出来的经验或做法,也必须通过自身刻苦练习,才能体会其中真谛,才能获得真知并变为自己的经验为己所用。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几千年来,书法一直被视为“心画”,即字是人的心灵印迹。因而,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因人的个性特质不同而区别的。书法必然反映创作者的性格、学养和经历。正所谓“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在鸣浩的书法作品里,我们似乎也能悟到“书为心画”的印证,亦可窥之他的作品秉此性情,不急不噪,温润闲雅,结体端庄,线条流美,意态爽秀,呈现出一种儒雅蕴籍和沉静悠远的晋唐风度。
    近年来,鸣浩在书法艺术上已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重大展览,曾获文化部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金奖、山东省第五届青年书展一等奖、.2006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等。或许这在有的人看来,会认为是由于其长期孜孜以求古人,集各家之长之功,但在我看来,鸣浩的书法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臻完美则更多地来源于他的灵感与天赋,并更能充分地展现他的才情与标新的创造精神。
    我们可以预言,在未来的征途上,鸣浩的书法艺术道路定会更加宽广,艺术成就将会更加辉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54c6d01012msl.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26
http://bbs.china-shufajia.com/thread-176095-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27
前   言


    从20023月在苏州美术馆举办首次“70年代书家提名展”至今,一晃十年过去了。当时年轻的我和友人陆昱华在主持一份民间小报《篆刻批评》(曾改名《批评界》),以批评家的身份策划了这个提名展。这个展览有几项创新:一是“70年代书家”是个全新的概念,当时除了文学界,还没有以年龄段来划分作家的,“70后”、“80后”的提法也是后来的事;二是“提名展”在书法界是新鲜事物,当时书法展览的多样性和策展的创新性普遍不足;三是这次展览开创了书法展览在展厅和网络同步展出的先例,开幕当天所有作品即在“中国书法批评网”(现已停办)同步展出。
    现在看来,“70年代书家提名展”在书法界产生了巨大的、持久的影响。不仅这个展览多次调整人员、更新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出版了多本作品集,而且“70年代书家”概念深入人心,按年龄段研究当代书法家的方法被广泛仿效。近年来,河南、陕西、安徽等省相继举办了本省70年代书家作品展览,江西省书协举办“60年代代表书家提名展”,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举办“80榜样提名展”,这些都说明了这种展览模式的生命力。
    “70年代书家提名展”策展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机制是作者的选拔方式。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通过公开提名、小范围投票的方式增选作者。在公开提名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专家推荐、艺委会成员推荐,也可以自荐。而参与投票的人员,最初由三部分人组成:60年代出生著名书家、书法媒体人员和批评家、被提名的作者。当提名获得通过的作者成为展览艺委会委员之后,投票工作就固定在艺委会内部进行,由艺委会委员来投票。多年来,所有参展作者都要经过提名、投票程序,无一例外。这种选拔方式是我们权衡了多种方案之后做出的选择。
本次南京展览名为“70年代书家提名展十周年特展”。与以前的11次展览相比,本次展览有许多特殊之处:
首先,“十周年”是一个不太短的时间跨度,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艺术展览或者艺术流派,能够坚持活动十年以上的为数并不多。“70年代书家提名展”持续举办了十年,这批70年代出生的书法精英,十年来与这个展览共同成长,仅这一事件本身就可载入现代书法史册,成为研究当代书法展览时不应忽略的课题。
    其次,作为“特展”,本次参展作者人数最多,新老作者总计达到40人。以往增选作者,每次仅一二人。为了在“特展”中全面反映70后书家的最新成就,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我们组织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提名和增补。被推荐和自荐的作者有50多位,其中绝大部分都曾经多次在全国大展获奖,都是各省市青年书坛的代表人物。经过提名和投票程序,按得票高低选出15位新作者参加本次特展。其中8位作者得票超过半数,成为艺委会成员;另外7位入选展览的作者,则需在今后通过票选,才能进入艺委会。
    第三,本次展览把“新提名作者”作为独立单元来展出作品,十年来唯此一次。25位老作者因为已经多次参展,本次列为“邀请作者”,甘当“绿叶”,每人只展出一件作品。而15位“新提名作者”每人展出三件作品,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也是观众注目的焦点。
    希望本次南京特展和创作研讨会,得到书法界师友的批评和指教。如何保持这个展览的代表性,如何保持在同龄人里面不掉队,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顾工
                                                        20124月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全国70年代书家提名展十周年特展
新提名作者(15人,按年龄排序):
鞠闻天,1970年生于黑龙江肇源县。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内蒙古自治区书协副主席、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满洲里书画院院长。作品曾获九届全国展提名奖,五届全国楹联展二等奖,二届全国隶书展提名奖,第八届、九届内蒙古文学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
梁文斌,1971年11月出生于浙江新昌。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生,师从胡抗美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兰亭书会副会长、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作品获十届全国展获奖、首届全国扇面展二等奖、全浙书法大展金奖,被评为第二届“兰亭七子”之一。
方建光,别署寄芸堂主人,1972年生于山东临清市。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二级美术师、聊城市书协副主席。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八届全国展“全国奖”、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全国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
刘元堂,1972年生于山东乳山。现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生,师从徐利明教授。系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八届全国展提名奖、二届全国行草展二等奖、首届全国青年展获奖。
许文林,1972年生。2002年结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煤矿书协理事、山西省书协理事、山西省青年书协理事、潞安集团书协副主席、长治市青年书协副主席。作品获八届全国中青展三等奖、五届全国楹联展三等奖。
蔡佰虎,1972年12月生,陕西黄陵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书协创作委员、黄陵县图书馆馆长、县文联副主席。作品获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获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三等奖。
杨建荣,1973年10月生,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苏州市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二届全国草书展三等奖、二届全国青年展三等奖、“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大赛一等奖、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获奖提名。
陈靖,1975年5月生,山东济宁人。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山东印社副秘书长,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篆刻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五届全国篆刻展二等奖、六届全国篆刻展一等奖;书法曾获三届全国楹联展银奖。
李锐,1975年生于安徽泾县,曾任泾川书画院院长。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院创作员、深圳市书协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获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银奖、全国首届手卷展获奖、全国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
吴勇,1975年出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字亦咏,别署南轩、平复庐。师承沈之珍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六盘水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获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一等奖、2008年中国(天津)书法节“书法十杰”、贵州省第四届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栾金广,号林远,1976年生,黑龙江林口县人。现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大庆市书协副主席、牡丹江市国画院副院长、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五届、六届全国楹联展三等奖,十届全国展获奖。
杨雯,1976年12月生,山东滕州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滕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在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获奖、十届全国展获奖提名、三届全国青年展获奖。
卿三彬,1977年9月生于四川成都。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温州市书协理事。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二届全国青年展二等奖,首届、二届全国草书展三等奖。
李洋,1978年6月生于辽宁辽中县。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生。作品获八届全国展提名奖、九届全国展三等奖、二届兰亭奖提名奖、二届全国草书展二等奖。
徐强,字海庐,1979年10月生于山东日照。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三等奖、第四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
全国70年代书家提名展十周年特展

邀请作者(25人,按年龄排序)
林再成,1970年生,黑龙江绥化人。1995年中国美院书法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苏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苏州市青年书协主席、苏州工艺美院书法教师。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
胡紫桂,1970年生于湖南慈利。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事业部主任、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永和书社社员。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提名。
沈惠文,1970年生,福建诏安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福建省青联委员,福建省书协理事,漳州市政协常委、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漳州画院专职书画家,漳州市书协副主席,漳州市青年书协主席。曾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十三届群星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获奖。
张东明,1970年生,祖籍山东微山。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徐州市书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金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
陈圣凯,1970年生,原名陈胜凯,字柏元,福建南平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省书协理事、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厦门市书协副秘书长。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二等奖。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浙江永嘉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为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主席团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师,浙江省高校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
冷柏青,1970年生,湖南祁东人。现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衡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衡阳书画院副院长、二级美术师。曾获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银奖。
李静,1970年生,内蒙古通辽市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深圳市书协驻会副秘书长、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青年书协常务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六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首届正书大展获奖。
张恒奎,1971年生,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书法博士。现为辽宁省美术馆副馆长,辽宁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
朱勇方,1971年生,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绍兴市书协理事、绍兴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曾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银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二等奖。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2008-2009年获美中学术委员会研究奖金,赴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为访问学者。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沧浪书社社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
徐鸣浩,原名徐俊峰,1971年生,山东临邑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书协理事、济南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书法金奖。
鞠稚儒,1972年生,吉林人。现为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深圳市书协理事、深圳印社社长。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
何连海,1972年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在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南京印社副秘书长、连云港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二级美术师、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系特聘教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篆刻作品获全国首届林散之奖书法传媒三年展“林散之奖”。
王忠勇,1972年生,河南陕县人。广州美院艺术硕士。现为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
王卫军,1972年生,江苏泗阳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一级美术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获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银奖。
赵永金,1972年生,江西赣州人。中央美院书法硕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深圳市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青年书协主席、深圳书法院院长、中国艺术出版社艺术总监。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大赛优秀奖,首届、二届广东省“南雅书法奖”。
顾工,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书法博士生,师从言恭达先生。系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协理事,昆山书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金奖、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获奖、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奖。
鲁大东,1973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国美院书法硕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
何国门,1973年生,浙江新昌人。杭州师院中国书画专业毕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新昌书画院副院长、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齐白石奖”中国画金奖、西泠印社“百年西泠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会”一等奖。
嵇小军,字苑珍,1973年10月生,山东莱阳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市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最佳探索奖”、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创作奖、第二届CCTV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全国首届林散之奖书法传媒三年展“林散之奖”、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朱天曙,1974年生,江苏兴化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论文曾在全国第五、七届书学研讨会,西泠印社第二、三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获奖。
李双阳,1975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苏州市书协副主席、二级美术师。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二等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一等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
李渊涛,1975年8月生,山西大同人。别署介石居、清吟斋。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系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大同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二届新人展,第五、六届中青展,第六、七届全国书法展,首届手卷展等。
黄国光,1976年3月生,黑龙江呼兰县人。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大专班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温州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石魂印社副社长、会文书社社员。篆刻作品入选第六、八届全国中青展,七届全国展,第三、四、五届全国篆刻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29
观【水墨玉峰】第11回全国七十年代书法家提名展有感:
                               扬清书屋

林再成
书韵郁勃承东坡
笔势苍茫渡海波
魏晋唐宋挥如是
点画精微世不多
胡紫桂
古韵英风笔下捉
洋洋洒洒任凭说
墨阵铿锵一挥就
飞鸿舞鹤紫气升
沈惠文
枯藤劲铁撼神威
机缘笔墨古韵追
风掠须发寻仙逸
一任大方笔见颓
张东明
碑帖兼容出新风
魏晋探骊铭心铮
潇洒云飞书剑气
纵逸笔墨动乾坤
陈胜凯
汲汉化古寓出新
拙雅相生不自矜
桃李不言奚下事
我书我法会知心
戴家妙
篆隶分韵砺笔端
银钩铁笔书意欢
畅怀若道风正劲
汉家气象妙可传
冷柏青
狂放不羁任遥逍
颠张醉素意中飘
使转腾挪古气象
动中求静气冲宵
李  静
气格高古自碑殊
可掬灵韵雅气出
书意淋情抒己意
造化天成德不孤
张恒奎
修文论道法可依
行行草草婉如溪
恒心求得翰逸纵
洋洋洒洒著文章
朱勇方
法追二王砺古风
笔兼明清藉韵生
化帖绮丽遒墨动
浩浩云烟纵乾坤
薛龙春
古隶静穆气象庄
巍峨岑寂梦汉乡
书到遒逸学不厌
满庭桃李竞芬芳
徐鸣浩
简中求静砺新风
烟霞满纸呈古生
一鸣书翰浩然气
云山满纸踏新征
鞠稚儒
铁颖挥运古韵勋
朱白方呈气浑穆
金石可镂雕心气
铿锵精微撼青云
何连海
任笔逍遥法中求
遒逸从容志不休
书纵长宣灵管动
墨香挥运毕芳秋
王忠勇
任笔逍遥法中求
遒逸从容志不休
书纵长宣灵管动
墨香挥运毕芳秋
王卫军
临池拟古肖法书
清雅无穷意自出
郁勃苍润撼劲铁
墨海英姿标新初
赵永金
高貌蕴藉玺鼎妍
陶铸博大始浑然
造像意率虔心相
柔毫纵横古今诠
顾  工
书承二王元明清
笔墨清丽遒逸兴
砚田舞墨扬古意
挥去直上鸿鹄惊
鲁大东
造法心源草隶然
笔意冲淡古逸涵
自然有象出胸臆
造化天工灵管翻
何国门
诗书画印吟古风
剑胆琴心抚馨声
笔墨丹青逸云翰
凌虚岑宇纳群英
嵇小军
雅逸品超时人风
大拙籍雅承古生
书宗高格荡豪气
寓思空灵传古声
朱天曙
雅逸品超时人风
大拙籍雅承古生
书宗高格荡豪气
寓思空灵传心声
李双阳
栖虹墨花舞长缨
胸襟诗意圣人惊
行行草草风雷动
淋漓写退满天星
黄国光
古意幽然纵云烟
真草隶篆墨花妍
性灵超逸春意荡
灵管长毫寓大千
观第十一回全国七十年代书法家提名展书法作品有感
阿奔
林再成;风樯阵马融笔端   锋扫八面宗米颠
胡紫桂;天马行空任驰骋   唤得风雨八面风

沈惠文;浓墨重彩生云烟   奇肆灵动韵古贤
张东明;气象万千笔墨间   风流雅儒势飞扬
陈胜凯;古意盎然气息雅   结体奇崛势开张
戴家妙;意取秦汉索高古   气若飞鸿舞大千
冷柏青;明清晋韵意绵长   纸上挥洒似云烟
李   静;天然奇趣笔下生   洒落宕拓涵其中
张恒奎;疾笔纵情英雄气   仪象幻化君子风
朱勇方;逸笔无畏碑帖间   清远旷达入笔端
朱龙春;信手拈来气象涵   骨气洞达通古贤
徐鸣浩;清雅出尘写心胸   魏晋风骨是精神
鞠雅儒;瀚海纵横不随流   吾师先贤法率真
何连海;方寸之间玄机生   人天合一足见珍
王忠勇;二王血脉一线天   散淡心远蕴万千
王卫军;笔画劲挺似弯弓   收放自如八面锋
赵永金;书宗羲献苏米颠   绞锋使转势飞扬
顾   工;精心散淡似神仙   不加修饰任自然
鲁大东;语自天然意境新   浮华落尽论古今
何国门;万法归一取真谛   古貌奇崛写素心
嵇小军;魏晋雅儒之风流   宋人尚意似神飞
朱天曙;字法拙中见巧妙   行草灵动见古法
李双阳;晋唐气象明清杨  古道通今论风骚
黄国光;庙堂高朴涵其中   行云流水计白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0
全国70年代书家提名展十周年特展

邀请作者(25人,按年龄排序)
林再成,1970年生,黑龙江绥化人。1995年中国美院书法本科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苏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苏州市青年书协主席、苏州工艺美院书法教师。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
胡紫桂,1970年生于湖南慈利。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湖南美术出版社书法事业部主任、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永和书社社员。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提名。
沈惠文,1970年生,福建诏安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福建省青联委员,福建省书协理事,漳州市政协常委、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漳州画院专职书画家,漳州市书协副主席,漳州市青年书协主席。曾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十三届群星奖,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获奖。
张东明,1970年生,祖籍山东微山。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徐州市书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金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
陈圣凯,1970年生,原名陈胜凯,字柏元,福建南平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省书协理事、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厦门市书协副秘书长。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二等奖。
戴家妙,1970年9月生,浙江永嘉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为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主席团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师,浙江省高校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
冷柏青,1970年生,湖南祁东人。现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衡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衡阳书画院副院长、二级美术师。曾获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银奖。
李静,1970年生,内蒙古通辽市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深圳市书协驻会副秘书长、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青年书协常务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六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首届正书大展获奖。
张恒奎,1971年生,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书法博士。现为辽宁省美术馆副馆长,辽宁省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全国第五届、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
朱勇方,1971年生,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绍兴市书协理事、绍兴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曾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银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二等奖。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2008-2009年获美中学术委员会研究奖金,赴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为访问学者。现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沧浪书社社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
徐鸣浩,原名徐俊峰,1971年生,山东临邑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书协理事、济南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书法金奖。
鞠稚儒,1972年生,吉林人。现为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深圳市书协理事、深圳印社社长。曾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
何连海,1972年1月生,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在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南京印社副秘书长、连云港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二级美术师、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系特聘教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篆刻作品获全国首届林散之奖书法传媒三年展“林散之奖”。
王忠勇,1972年生,河南陕县人。广州美院艺术硕士。现为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
王卫军,1972年生,江苏泗阳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一级美术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七届、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获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银奖。
赵永金,1972年生,江西赣州人。中央美院书法硕士。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深圳市书协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青年书协主席、深圳书法院院长、中国艺术出版社艺术总监。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大赛优秀奖,首届、二届广东省“南雅书法奖”。
顾工,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书法博士生,师从言恭达先生。系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协理事,昆山书画院院长,二级美术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金奖、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获奖、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奖。
鲁大东,1973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国美院书法硕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提名奖。
何国门,1973年生,浙江新昌人。杭州师院中国书画专业毕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新昌书画院副院长、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一等奖、第二届中国美术“齐白石奖”中国画金奖、西泠印社“百年西泠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会”一等奖。
嵇小军,字苑珍,1973年10月生,山东莱阳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市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最佳探索奖”、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创作奖、第二届CCTV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金奖、全国首届林散之奖书法传媒三年展“林散之奖”、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朱天曙,1974年生,江苏兴化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论文曾在全国第五、七届书学研讨会,西泠印社第二、三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获奖。
李双阳,1975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苏州市书协副主席、二级美术师。曾获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二等奖、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一等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
李渊涛,1975年8月生,山西大同人。别署介石居、清吟斋。199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系中国书协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大同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二届新人展,第五、六届中青展,第六、七届全国书法展,首届手卷展等。
黄国光,1976年3月生,黑龙江呼兰县人。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大专班毕业。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温州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石魂印社副社长、会文书社社员。篆刻作品入选第六、八届全国中青展,七届全国展,第三、四、五届全国篆刻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1
尹海龙,地址: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邮编:100029。
            崔勇波。地址:北京南苑95997部队政治部宣传科。邮编:100076。。
            杨  涛,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邮编:100102。
            李  晖,地址:北京科技大学35栋10072号。邮编:100083。电话:010-62334476。
            赵蒂嘉,地址:北京朝阳区广渠路31号北内集团。邮编:100027。手机:13522658281。
            虞晓勇。地址:北京市五四大街文物出版社第三编辑部。邮编:100010。
            解小青. 地址: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邮编:100037。
            衣雪峰,地址:山东艺术学院。邮编:     
            常金英,地址:北京平谷迎宾街南巷4号。邮编:101200。
            彭育龙,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邮编:100102。
            王京涛,地址:北京厂桥小学。邮编:100034。手机:13901370783。
            薛  峰,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王镛书法工作室。邮编:100102。
            高申杰,地址:上海浦东新德路558弄1号601室。邮编:201200。电话:021-58986311。
            沈惠文,地址:漳州市金冠花园16—508室。邮编:363000。手机:13015612938。
            连明生,地址:厦门大学团委。邮编:361005。宅电:0592-2181885。
            方正禾,地址:云霄县第一中学。邮编:363300。电话:0596-8510410。
            陈胜凯,地址:厦门市演武路大学城座1101。邮编:361005。
            黄榕城,地址:漳州团市委。邮编:363000。
            吴国雄,地址:福建省惠安县广益苑教师新村603。邮编:362100。电话0595-7891861。
            郭建强,地址:上杭县政府办公室。邮编:364200。宅电:0597-3842033。
            柯学刃,地址:福清市虞阳医院。邮编:350307。
            胡温平,地址:惠安县黄塘中学。邮编:362101。
            李  静,讯址: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邮编:518000。电话:0755-83823599。
            李树秋,地址:汕头市金园区岐山街道下岐窖仔十六巷7号。邮编:515064
            柯振炎,地址:汕头市下蓬中学。邮编:515000。电话:0754-8338895。
            吴又华,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城中街1幢6号。邮编:511400。
            鞠稚儒,地址:深圳市红荔路园岭新村29栋402室。邮编:518028。电话:。
            赵永金,地址:深圳市嘉宾路都市名园A-12C。邮编:518001。
            李明生,地址:广东普宁市流沙赤华路西市文联。
            李  平,地址:广州市昌岗中路185号金昌大厦B座1802房。邮编:501250。
            许子韩,地址: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昆美中兴路侨服宿舍F栋501室。邮编:515800。
            孔繁兴,地址:南海市黄岐龙园9座502室。邮编:528248。
            冯才权,地址:徐闻县国营友好农场中学。邮编:524131
            周拥军,地址:当涂县水利局。邮编:243100。
            张晓东,地址:临泉县田桥沙埠口212号。邮编:236400。
            白  鹤,地址:安徽省太和县书法协会。邮编:236600。
            欧阳兵,地址:无为县鹤毛中学。邮编:238361。
        。
            黄文斌, 地址:南宁市植物路49号广西军区政治部69栋。邮编:530022。
            
           王忠勇,地址: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邮编:472000。宅电:0398-2938632
            张宏伟,地址:禹州市白沙水库管理局人事科。邮编:461691。电话:0374-8187836。
         
            薛明辉,地址:登封市崇高路88号。邮编:452470。
         
            曲庆伟,地址:延寿县第三中学。邮编:150700。
            葛世权,地址:佳木斯市中山街105号青少年书法报社。邮编:154002。宅电:0454-8572153。
            李敬东,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邮编:150500。
            梁广林,地址:佳木斯市青少年书法报社。邮编:154002。电话:0454-8225419。
            孟宪华,地址:鸡西大学理工系。邮编:158100。宅电:0467-2329398,8688325。
            刘艳东,地址:佳木斯市工商局档案室。邮编:154000
            张俊东. 地址:大庆石油管理局团委。邮编:163453。宅电:0459-5756299。
            吴修德,地址:黑龙江鹤岗书画院。
            卢海娇,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呼兰学院艺术系。邮编:150500。
         
辽宁
            李继东地址:大连市西岗区白云新村93号楼2-3-2。邮编:116021。电话:0411-4301766。
            阎
            峻,地址:大连市金州区拥政街道古城甲区19号楼。邮编:116100。宅电:0411-7808633。
            张恒奎,地址: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邮编:116029。电话:0411-6520581。
            刘  汀,地址:阜新市书画院。邮编:123000。
            刘  鹏,地址:葫芦岛市水泥小学。邮编:125001。电话:0429-2160776。
            黄海林,地址:丹东市振兴区和馨园24-1-708。邮编:118002。电话:0415-3138121。
           
吉林
            徐涛,地址:吉林省四平市中央西路邮局书店信箱。邮编:136000。电话0434-2227533。
           
湖北
            周志刚,地址:武汉市阳逻镇正街71号青少年书法培训中心。邮编:430415。电话:027-86975707。
            向爱东,地址:湖北枝城董市财政所。邮编:443200。
         
            刘    凯,地址:武汉市黄陂区旅游局。邮编:430300。宅电:027-85939180。
           
湖南
            胡紫桂,地址:张家界市技工学校。邮编:427200。电话:0744-3228398。
            文雨浪,地址:岳阳市鹰山北环路工商银行。邮编:414014。
            宋祥发,地址:常德市湖南柴油机厂政治处。邮编:415127。
            冷柏青,地址:衡阳市公路管理局。邮编:421001。宅电:0734-8247385。
            李新辉,地址:湖南湘乡水泥总厂报社。邮编:411423。
            鲍明红,地址:常德市鼎城区南坪原种场三组。邮编:415116。
            王奇志,地址:湖南湘乡师范学校。邮编:411000。
            陈文明,地址: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邮编:410006。
           
江苏
            刘 春,地址:江苏滨海中学高知楼608室。邮编:224500。电话:0515-4229710。
            陈拥军,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职业中学。邮编:211121。电话:025-2690597。
          。
            郭列平,地址:盐城市凌桥小区10号楼504室。邮编:224001。电话:0515-8302276。
        
            陈百柯,地址:徐州市云龙区骆驼山东新村15幢1-104室。邮编:221004。电话:0516-7711317。
            马一超,地址:常熟市琴湖4区23-2室。邮编:215500。
            杨文涛,。地址:苏州市博物馆。邮编:215001。宅电:0512-68240234。
            陈  曦,地址:金坛市东园新村201幢505室。邮编:213200。
            戈伟言,地址:常熟市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邮编:215500。电话:0512-52811584。
            赵成建,地址:南京市海军指挥学院院办。邮编:210016。手机:13512532463。
            陈建平,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手机:13016973018。
            朱圭铭,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薛龙春,地址:南京市《服务导报》文体部。邮编:210029。宅电:025-6664986。
            顾振祥, 地址:张家港市花园南村49-501室。邮编:215624。手机:13962205519。
            何连海,地址:连云港市海昌南路17号博雅轩。邮编:222004。宅电:0518-5190959。
            王卫军,地址:南京虎踞路21号武警江苏总队宣传处。邮编:210024。宅电:025-2612690。
            罗  荣,地址:南通市柳家巷4号附8号。邮编:226001。电话:0513-5100771。
            陆昱华,地址:昆山市科博中心昆仑堂美术馆。邮编:215300。宅电:0512-57352526。
            陈宇,地址:徐州市空军后勤学院政工教研室。邮编:221000。宅电:0516-7830595。
           
            顾  琴地址:无锡市惠盛路66号101室。邮编:214000。
            许  强,地址:铜山县潘塘中学。邮编:221111。宅电:0516-3290456。
            王学雷,地址:苏州大学宿舍螺丝浜8号。邮编:215006。电话:0512-65243253。
            顾 工,地址:昆山市花园路文静苑3-203室。邮编:215316。宅电:0512-57782008。
           
            徐  燕,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6号江苏省书协。邮编:210024。手机:13815872718。
            居永良,地址:昆山市正仪中学。邮编:215347。
            李志炜,地址:江苏太仓市中国银行,邮编215400。电话:0512-56782335
            吴海峰,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赵彦国,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孙  超,地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邮编:210013。
            李双阳,地址:苏州市金门路金之枫花园17栋504室。邮编:215005。手机:13915502451。
            卫剑波,地址:通州市唐洪街道001#信箱。邮编:226300。
            薛治洲,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526号18-7室。邮编:210016。
            薛  飞,地址:南京市虎踞路175-1省国画院书法研究所。邮编:210013。
            汪能江,地址:连云港市开发区诸朝中心小学。邮编:222067。电话:0518-2341739。
            张挥,地址:淮安市淮阴区营北开发区清芝阁书法班。邮编:223300。
          黄阿六,地址:都昌县农业发展银行。邮编:332600。
               巩海涛,地址:山东东明县石油化工集团化验室。邮编:274500。
                  郭  强,地址:青岛市徐州路77号。邮编:266071。
         
                  毕红文,地址:东明县清水桥街29号。邮编:274500。
                  徐俊峰,地址:商河县人民医院。邮编:251600。电话:0531-4872889。
                  丁寒冬,地址:潍坊市幸福街邮政所。邮编:261041。宅电:0536-8227156。
                  李洪岳地址:东明县文化馆。邮编:274500。
                  翟建平,地址:平阴县教育委员会。邮编:250400。电话:0531-7872843。
     
                  方建光,地址:临清市卫河酒业公司。邮编:25260
                  陈  健,又名傅东,1973年4月生,山东曲阜人。中国书协会员,曲阜市书协秘书长。地址:曲阜市文化馆。邮编:273100。电话:0537-4423393。
                  潘  政,地址:聊城市国家税务局。邮编:252000。
                  孙光磊,地址:胶州市福州南路27号大同塑料包装制品有限公司。邮编:266300
                  成文政,地址:荷泽市第二十二中学。邮编:274000。
     
                  王建魁,地址:山西新绛县二中。邮编:043100。电话:0359-7528729。
                  吕林健,地址:太原理工学院人事处。邮编:030024。电话:0351-6189595。
                  李渊涛,地址:大同市云泉里17-1-15。邮编:037006。手机:13935201321。
            
            
                 
浙江
                  金  翔,地址:安吉县吴昌硕纪念馆。邮编:313300。电话:0572-5029907。
                  王柏君,  地址:新昌县南明小学。邮编:312500。电话:0575-6022748。
                  何涤非,地址:诸暨市东一路29号图书馆。手机:13506857382。
                  吴文胜,地址:金华市洪源人寿巷15号。邮编:321001。
                  戴家妙,地址:杭州市滨江区西环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邮编:310053。电话:0571-
                  87788090。
                  吴一桥,地址: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宣传部。邮编:310037。电话:0571-88035560。
                  王江松,地址:临安市文化馆。邮编:311300。
                  金  ?,地址:杭州市中国美院成教分院。邮编:310008。
                  胡朝霞,地址:宁波市交通银行。邮编:315000。手机:13056834880。
                  南剑峰,地址:温州市财政局。邮编:325000。电话:0577-8521687。
                  王义骅,地址:杭州市建德路9号浙江省书协。邮编:310006。电话:0571-87020393。
                  蓝跃军,地址:浙江武义柳城镇畲族镇政府。邮编:321200。电话:0579-7662442。
                  朱勇方,地址:绍兴县实验小学。邮编:312030。电话:0575-4312680。
                  潘怡见,地址:瑞安市万松花园4-2-401。邮编:325200。电话:0577-85811253。
                  马国庆,地址:慈溪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邮编:315300。电话:0574-83012251。
                  吕永辉,地址:新昌县青年路小学。邮编:312500。电话:0575-6022301。
                  梁浩毓,地址:绍兴市娄宫梁氏皮业制革厂。邮编:312044。电话:0575-4011260。
                  宗绪升,讯址:浙江杭州市909邮政信箱。邮编:310009。手机:13614693060。
                  沈  浩,地址:杭州市南山路220号国际培训中心。邮编:310002。电话:0571-87079178。
                  翁志飞,地址: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72信箱。邮编:321004。电话:0579-2118683。
                  王国明,地址:绍兴市第三中学。邮编:312000。电话:0575-8010711。
                  沈乐平,地址:杭州市文苑路109号沁雅花园9幢3单元401室。邮编:310012。手机:13906515351。
                  鲁大东,地址:杭州市中山中路211号中国美院留学生楼尤丽沙转。邮编:310002。电话:0571-87794404。
                  何国门,地址:新昌县天姥路109号。邮编:312500。宅电:0575-6132882。
                  张斯鸿,地址:新昌县电视台。邮编:312500。宅电:0575-6132882。
                  周  振,地址:杭州市朝晖六区16—2—401室。邮编:310007。电话:0571-85236346。
                  楼晓勉,地址:温州市水心杨一幢501室。邮编:325000。
                  黄国光,地址:温州师范学院第二初等教育学院美术组。邮编:325400。手机:13057889929。
                  季  琳,地址:杭州市昭庆寺里街22号青少年活动中心。邮编:310007。
                  朱艳萍,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古籍出版社。邮编:310006。
                 
甘肃
                  郑  睿,地址:天水市秦城区建设路178号天水书画院。邮编:741000。
                 
河北
                  范冬琴,地址:邢台市凤凰街6号供电局。邮编:054001。
                  庞涌湃,地址:衡水市第二职业中学。邮编:053000。
                  贾  徽,地址:沧州市西环中街88号文联书协。邮编:061000。
                 
                  张  骞,地址:河北安平电力局家属楼1-4-201。邮编:053600。
                  李松涛,地址:邯郸市罗一生活区20栋15号。邮编:056001。
                  李钧长,地址: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邮编:063000。
                 
重庆
                  解  勇,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暨华中学。邮编:401120。电话:023-67827044。
                  李 瑞,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市文联《重庆文艺》编辑部。邮编:400015。
                  梁    平,地址:重庆市江北建新北路76号。邮编:400020。电话:023-67852615。
                  聂 辉,地址:重庆市南坪南城大道197号。邮编:400061。电话:023-62907100。2
                 
香港
                  墨子,原名林建荣,曾署笔名林墨、林秦岳, 1971年3月生,福建漳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
                  香港九龙官塘邮政局信箱62378# 。联系电话: 00852-95778139。
                  毛秋瑾,女,1976年9月生,江苏无锡人。香港中文大学书法史硕士研究生。
                  汤晓燕,女,1978年12月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书协会员。地址: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部33号。邮编:518048。手机:13805222819。
                 
台湾
                  陈一郎,台北市人。曾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地址: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二段129巷3-1号2层104。电话:886.2.5065309。
                 
【国展精英】通讯录
惠风堂主:  曾繁波,  通讯地址:营口电视台专题部115000    电话:13304171165
黄山四绝 : 石海松 电话:13855077556
我本楚狂人:熊峰       通讯地址:湖北省公安县教育局
     联系电话 0)13886609660 (手机)     0716-5235121  (办电)
申伟:     地址: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电话:0573 8282558 8231199 8230528 013600559926
张良: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郑州市花园路21号质监大厦405室  邮编:450008
          电话:0371-5929382(办)  手机:13592589190
听雪 :  杨宏朝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钢铁学校(054000)
          电话:0319-2391971
          电子邮件:yzyd2003@yahoo.com.cn
bzlzh:     刘朝辉,  河北省霸州市职成教育总校     电话:13833670204
陈陀 :   通信地址:山东省兖州市通信公司人事室  邮编:272100
          电话:0357-3681048
刀墨居士:  吴奇   通联: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桥南新街8号  邮编:224131
          电话:0515-3362415 13814307988
贫斋:     潘伟城     通联:安徽省利辛县审计局    邮编:236700
          电话:0558-8812736(办)8819116(宅)
童德? :   童德?(昭)   地址:408000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
          电话:(0713)8618815 (F) 8618886(H) 13508659358
静虚居士:  程卫(大卫苦庵)        地址:江苏省邳州博物馆   邮编:221300
          电话:0516--6690168  6227168    (0)13952195168
张家益: 通联:400016   重庆市长江二路174号学员旅
          电话:023—66864799(小灵通)  68571109   68750658(办)
          Email: zhangjiayi_197@163.com     zjy197@mail.china.com
我是害虫:  段宏煜     邮编:451191  河南郑州新郑双湖开发区1号  
          电话:0371 2563192   13837148475
董洪涛   通讯处: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局党委办公室(163001)
          电  话:0459-6655318(办) 5886846(宅)13945953077
玄斋主人:  李纪永         安徽蚌埠   电话:13905521975。
?庐:     张明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化工有限公司
          邮编:314500     电话:0573_8100311     13004217065
天涯      王涯   地址;浙江省浦江县中山路农行宿舍6303,邮编:322200。
          电话:0579--4316905{办}。4182613{宅}。手机:13868919961
妖刀      仲伟迅      地址:黑龙江日报社《生活报》   邮编:150010
          电话:0451_55927016   
赖坤文(白萧)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文联书协  邮政编码:364000
          电话:0597-2234678       手机:13515910388
钱丁盛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关弟中学,邮编:315104。
          电话:0574--88382581{办}。88209866{宅}。
          手机:13008962342  13600620055
几可斋    汤忠辉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头道街--20号421
          邮编:150080    电话:(0451)86301195      13091865130

清素堂主  张利  地址:江苏邳州市农村信用联社  (221300)
         电话:0516-6234450
天行      马云     联系电话:13381025068,
刘若溪    刘波,  山东莱西市月湖小学   266600
          0532-2068565  8461250
玩月轩    刘顺华    福建省泉州市聋哑学校   362000     0595--2257025
wj        王健     221700   江苏省丰县向阳南路王健广告公司
          0516-4466601   13775809070
吴国雄    吴国雄,     单位:福建惠安职业中专学校美术教研室
          家庭住址:福建惠安广益苑教师新村603室 邮编:362100
          电话:0595-7380861   0595-7891861
淡斋      邓砚光   通讯地址: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二十五小学西校教导处   邮编:132011  
          手机:13596386068  宅电:0432-4870860
丁捍东    丁捍东   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幸福街5路13号楼389628信箱.邮编:261041,
          电话:0536-8738811
贞庐主人  李锐   通讯地址:山东省巨野县工商局麟城所
          邮编:274900 手机:13061551569
一谷      耿广敏        江苏徐州市环境保护局。 邮编:221005
          电话:0516-3751467   
抱一      刘文成          通讯地址:山西省平定县文联    邮    编:045200
          电    话:0353 6063604  13191234717(手机)
苗太林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行政服务中心
          邮    编:236014     手    机:13866201822
忧天      吉凯丰: 通讯地址: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书法教研室  邮编:252100
          电话:0635-4222010
无心心自安   蔡伯虎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政协办公室    邮编:727300
          电话:0911—5563758    13991770892
李得胜    李哲    湖南娄底市二小  417000
          电话  0738-8511319     13135385739
阿清      黄湖清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油城四路大地广告有限公司     邮编:525000
南山道人  韩宗祥    地址:贵州黎平一中。邮编;557300。电话:13096858089
自由自在  刘灿辉   河南伊川酒城南路锦天公司   邮编:471300
风雅居    李守卫,地址: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爱民路9号市特殊教育学校
          电话:0517-3948908(宅)0517-3286835(小灵通)
赏石斋主  王兴国     地址:404000    重庆三峡学院科研处
          E-mail:wxguo123@yahoo.com.cn
          电话:023-58102357或023 58137072
黄健松   (238300)安徽无为县委组织部  电话:013865210808
伯绍刚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北一东路110号   邮编:110025       电话:13889150789
李明       地址:安徽怀远县委宣传部          电话:13855291277。
空中巴士  李焕元,  电话:13885183131、0851-6571060
          邮箱:lihy@joume.com
          邮编:550001   地址:贵阳市延安中路77号新中元大厦8楼
火火      宋琰    宁夏党校马列所 750021       13909502560
西夏一品  关宁国      地址:宁夏银川湖滨街体育巷一号银川商校
          电话:0951-8292205      电子信箱:sxgng@126.com
四桥      汪能江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教育团委 222067
          0518——2659478 (小灵通)     0518——2344598(办)
BEISUWANG  王北苏  浙江省淳安中学   311700  
      电话135488333640 0571-64818242

无花居士龙杰      地址:河北省河间市华北石油采油三厂运输公司三大队办公室
         邮编:062450      手机:13833993655   办:0317-2586424
jmjjsh   江锦世    通信地址: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国画教研室,
         邮编:710062,电话:029-88065617。
平水散人  张胜伟     地址:陕西省子洲县委宣传部  邮编718400
          电话13992282659   (0912)7231039
揽仁:    李锐   地址:安徽省泾县泾川书画院。邮编  242500
和斋      许沛波,    联系电话0754-8853145  13531269049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涛庄东区23幢806室    邮编515041
西山居主  王绍祖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邮编718000  电话(0912)5883988
李翠      通联  西安市和平门周家巷一号外文楼画院(710001)
          电话029-82062186

xiaochuan  叶晓川       528100广东省三水西南镇第十小学
          电话0757-87552312         013058328378
淮南子    廖亚辉    安徽淮化集团新闻中心邮编232038          电话13309642012
   野棠      李佩俊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海事局 232007
          电话:0554-2672149  13805542283

富秋菊子  邹富秋    通信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邮编:236001
          电话:0558—2239738
jjsly     沈浪泳   通联:(310053)浙江杭州浙江中医学院
          电话:(0571)86613610,
                (0571)85114779

栾金广       电    话:(0459)4602685    13936749232
          地    址:黑龙江大庆东新一小得闲草堂
          邮    编:163311
黄涛       电 话:13946135848
文钦堂   高宏    通联;浙江省平湖市剧院       邮编314200   小灵通0573--5339575
刘石     通联:山东省定陶县职业教育中心  274100  
        手机:13954025810
逸法阁主谷国伟,     通讯地址:郑州市学院路1号
                  郑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邮编:450064
         电话:0371-7863430(办)  手机:13598872002
艺品轩主人  刘存铭         电话:0393-4891821   13903932205
绍兴肖慧     通联:(312030)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国银行浙江省绍兴县支行
           电话:0575-4130669  8326826  13305759993
牛帅兵:     通联:400038 重庆沙坪坝第三军医大学校报编辑部  
    电话:023-66128880   68771119
小钢炮     李凤林,       电话:13054209990
应天书局   柴天鳞     通讯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书局   电话:2165363
朱讲用,别署薛原、雪苑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书局   手机:13837090502
一山       祝冰,     地址: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
           电话:0527-6223832 手机:13196889230
           E-MAIL:zbys_558@163.com
停云轩主   王鸿儒       通讯地址:江苏省睢宁县元府东街170号
           电话(手机):13952101199
           E-MAIL:baidingsn@163.com

王少杰     邵玉祥   地址:101117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紫运园小区2-5-552室
           地址:100070北京市丰台区马家楼56-8号
           电话:010-86268601  13621327878  

田夫       孙元富     山东日照正阳路113#海曲书画院  276800
           0633-6316168   8256108
           13606339896
内洞人      陈东河     福建省南靖县教育局 363600          13606976328
            E-MaiI:chendh33@sina.com

吴洪春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解放南路45号市群艺馆    邮编:224001
            电话:0515 8060399(小灵通)    05158389102(办)
                  013770289299

黑白分明    赵炳坤:          联系地址:福建省永春县文化馆〈362600〉
            电话:0595——23779966(小灵通)
                  23882645(办)
田小华      田小华      联系地址:湖南省安化县奎溪林业站
            邮编:413500            电话:13973766101

饮墨斋主    刘文超,        地址;河南省永城市农业银行        邮编;476600
            手机;13608645013
东蒙居士    庞华清    山东省平邑县供电公司       电话0539-4286307
无为之      吴吉万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科技局
            邮编:611730       联系方式:13981760730
吟风斋主    邓进   江苏省太仓市文联,邮编:215400
            电话:0512-53523710.
虚室        刘家新      地址:四川宜宾上走马街50号附16号            电话 0831)8247811
青龙山人   李家铭    安徽淮南市委政法委(232001)
宗明志           0792-8493229    0792-8615875  
江上渔翁   姜玉波     地址  山东省陵县县委党校  253500
          电话  0534—8222175(宅)8182348(小灵通)13953415551(手机)
艺仁       宝国           吉林省吉林市二小学,  电话:13596383030
刘绍典     刘绍典河南省禹州市文联.
           电话:0374-8184722(办)8183962(宅)8991397(小灵通)13837496979
无痕居士   祝凤永       江苏省徐州苏源供用电有限公司市西分公司
           电话:0516--5728044(办) 50851809(宅)    2206259(小灵通)
河南人郑志刚      地址:郑州市经八路邮政大厦9层经济视点报社总编室
             邮编:450003     手机:13838146027     电话:0371—3862303
无逸堂主   李洋   电话:13596393031
大缶       毕红文     山东省东明县清水桥29号  邮编:274500 电话:0530-7210183
我想我是海 雷东升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工会  邮编:163001
           电话:5805136(办)  5195786(宅)手机:13059099255  
谭晓昌    潍坊市奎文区大虞街办.邮编:261041.
           电话:0536-8236523
香草美人   黄国光   地址:浙江省温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邮编:325400 电话:0577--63712535 小灵通:0577-82390105
黄麟又     黄来斌    上海杨浦区鞍山路5号1007室 邮编200092
           021--65620120  013916169088
杨秋平     地址:山东定陶卫生防疫站   274100
           0530——2212597
白洋      河南省确山县文联  邮编463200,      电话:13503962233
厦门刘涛     电话:13178259518  MSN:lt0515@hotmail.com
           地址:厦门市湖滨南五里11号202室  邮编:361000
wang朝晖      地址:301800天津宝坻区宝平景苑11栋1门401室
            宅电:(022)82663883
            电子邮箱:wangzhaohui@sohu.com
ahhbhh      陈辉.安徽省淮北市委政法委
            邮编;235000.电话:0561-3198918.13705610662
贾明选     地址;山东省章丘市明水锦绣花苑小区东区9号楼403室.
            电话;0531-3900008
山阴墨奴    周鹏程
             通联: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古城小学  邮编:312032
            电话:13587330699 0575-4381247
谷国伟      郑州市学院路1号 郑州科技职业学院中专部  450064
            手机:13598872002
未庄        季咏,讯址:蚌埠市公安局巡警支队        电话:05523316031
一味斋主    李想,   河南永城市开源路58号 邮编476600
            电话03705116575 手机13837075722  
            电子邮箱miaoyin666@126.com
蔡太师    电话:13055423116
凑凑热闹    李志伟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地方税务局  221700
            0516-4220500  13952128308
关关        关向阳    讯址:宁夏银川市光华职业中专学校   邮编:750001
            手机:13007999791

彭烨峰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邮编:201620
            电话:021-67732481*8007
太湖小舟    胡迪权,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富城商楼南区B座5楼
                 浙江中维丝绸有限公司
            电话:13305720118     邮编:313000
束其虎     地址:江苏洪泽东风路79#9-406室  邮编:223100
            电话:0517—7223079  13016591712

刘晓明       地址:河北省黄骅市黄骅中学教务处     邮编:061100
            电话:13131738904
狼湖        郭晶     通讯地址: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向仓路56号1栋4单元501#
            邮编:413001            电话:07374314216   手机:13327278228(家)
                  13308420207(校)

zhushumin113 朱树民    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
             邮编:215004      电话:0512-8620351  小灵通:62206506
古逸       0736-6108160    3225765         sjhn2000@163.com
jdma       马俊达       通信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荣吉街6号天津移动公司计费中心
           邮编:300090
丁国朝     通联:河南安阳宾馆  画廊  邮编:455000
           手机:13183156339
           永久地址:河南滑县上官干前107号 邮编:456472
           电话:0372-8320328
未名轩主人刘东      吉林省吉林市哈达大街16号一实验中学微机室
           13331600225
一抹       李翔宇  陕西省纪委   邮编:710054
             电话 ;029  85582390
白菜疙瘩   谭伟,山东省潍坊市委党校,邮编 261041,
           电话 0536-8218898
         
梁宏伟     梁宏伟,辽宁辽阳市云山画苑,邮编111000
           电话:13332333600
竹风       刘柱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太白路76号  金海花园B3---16号
           电话:13320696858    宅电(新房暂时未装)
张3023      张华武 江西省南昌县城建局  邮编330200
          手机13870693355
        0791-5712678
四更堂      张立玲,    通联:西安市和平门周家巷一号外文楼画院(710001)
许爱明     讯址:江苏省宝应电大(泰山桥东首)   邮编:225800
            电话:0514—8223943〈办〉8201863〈宅〉8111863〈小灵通〉
                  13852761830(手机)
方斋        邱健彬      通联: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四小学(528031)
            电话:0757——82385736、82273305
童辉       通联:陕西省教育学院美术系(710061)
ygx770208   杨国欣         电话:13302016881.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观园公寓22-4-601.邮编:300191
林石主人    田永昭       电话;13892598829.
            邮编;714000.地址;陕西渭南市供销联社.
充实之谓美  史建军            电话;13399239629.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崇凝镇段村二组.邮编;714009.
张春        张春            地址:江苏省涟水郑梁梅学校小学部美术组
            邮码:223400         小灵通:0517-2228181  
李德海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西湖道竹径里1-3-504    邮编:300073
            联系 电话:27415698,81322358,13920419638
杨国欣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观园公寓22-4-601
            邮编:300191
            电话:13302016881
许力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凰家阳光园2号楼1单元102室
           电话:0319-3365707   邮编:054000
           E-MAIL:xtxuli@sina100.com
叶国庆    地址:浙江省浦江县书画街33号.邮编:322200
王   涯---322200   浙江省浦江县塔山丽都2幢1单元301室
                            电话: 0579--3315503[小灵通]    013868919961
金   弋---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辅成小学
                            电话: 0573--2993610[小灵通]    013666764387
王大禾---325800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政法东路13号
                            电话: 0577--64706137    013057966378
黄建水---325600   浙江省乐清市双雁小区45幢303室
                            电话: 0577--62581700    013968759625
何玉峰---325603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农行
                            电话: 0577--62886750    013968770720
肖   慧---312030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山阴路299号中国银行绍兴县支行
                            电话: 0575--4130590[办]  8326826[宅]   013305759993
李   利---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文昌路小学
                        ,    电话: 0573--2932958[小灵通]
张   明---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经济开发区桐乡市化工有限公司
                           电话: 0573--8100311 [宅]  013004217065
张   永---312400   浙江省嵊州市委组织部(嵊州大厦1201室)
                           电话: 0575--3027480[办]  3012113[宅]    013357553988  
申   伟---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学前路12号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电话: 0573--8282558    8231199
周鹏程---312032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古城小学
                           电话: 013587330699
邵路程---321200   浙江省武义县溪里小学校长室
                           电话: 0579--7739322   0579--7640282[宅]   013516905852
叶国庆---322200   浙江省浦江县书画街48号
                           电话: 0579--4121466    013157912081
方钢军---322200   浙江省浦江县文联
                           电话: 0579--4124221    013362958722
贺东祥---325200   浙江瑞安市虹桥路钻石楼四单元201室
                           电话: 0577--65076171    013868821158
林   峰---325200   浙江省瑞安市周湖新村6幢2-201
                           电话: 0577--82650017[小灵通]    013967774317
巴利平---311300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临天路9弄72号
                           电话:  013968037258
高   宏---314200   浙江省平湖市当湖公园吴一峰艺术馆
                           电话: 0573--5339575  0573--5127477[办]   013706585325
王北苏---311700   浙江省淳安中学
                           电话: 0571--64818242 (宅)    013588333640
邱朝剑---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海滨机场北路385号
                           电话: 0577--86374496   28888028    013806698463         
许   栋---314200   浙江省平湖市青少年宫
                           电话: 0573--5313078 
徐   强---325011   浙江省?州市???海??校
                           电话: 013857755247
陈传敏---325600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学校
                           电话: 013819770644
胡迪权---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富城商楼5楼中维丝绸集团
                           电话: 0572--2216837(办)   013305720118
钟   声---323700   浙江省龙泉市江滨楼四单元606室  
                           电话: 0578--7127585(宅) 7122572    013905785616
费秋华---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
                           电话: 0573--8284696   8172970   8063812
徐国强---314500   浙江省桐乡市振兴东路副食品批发市场管委会
                           电话: 0573--8370333    8112633    013605833539
谢权熠---210012   浙江省杭州市万塘路杭师院美术学院20信箱
                           电话: 013588472633
阮继良---
王   昕---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罗东花园3—-204
                          电话: 0577--81633028   86376204   13806693028
施华锋---312030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小学柯北校区     
                          电话: 013065766022
程文波---317511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海角书画院  
                          电话: 013105665363
陈良敏---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昌国路15号 0
                          电话: 0580--2752011[办]   2752036[宅]   013325906968
王泽玖---
卢心东---
                          电话: 013357051196
吴文胜---
                          电话: 0579--2345765  013084658866
朱胜斌---
                          电话: 0579--5257149  013362916579
周扬辉---325400   浙江省平阳县中心小学
                          电话:013736981601
张逸天---325608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虹杏路129号
       电话:0577--62311667    013868788518
张   欣---250001   济南市纬二路48号农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会计科   
                           电话: 0531--86116492[办]     013953109349
郭   庆---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铁西幸福路成龙艺术学校
                           电话: 0372--5161024
刘   波---266600   山东省莱西市月湖小学         
                           电话: 0532--88461250   013105191828
石海松---233100   安徽科技学院宣传部
                           电话: 013855077556
李俊杰---441001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运管所
                           电话: 0710--3925528(小灵通)   013871629268
樊利杰---450011   郑州市鑫苑名家11号楼河南文艺出版社《名人传记》下半月 
                           电话:  013838557195
李家铭---232001   安徽省淮南市委政法委
                           电话: 0554--6665466[办]   6651156[宅]    013855465135
牟君诚---724400   陕西省宁强县文化馆
                           电话:  0916--4224620    013309166934   
张家益---400016   重庆市长江二路174号
                           电话: 023--66864799
龚小膑---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警钟街87号2幢3单元6-18
                           电话:  0816--8757177[小灵通]  013088263361
米   刚---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曙光小区国泰公司二楼
                           电话:  0372--5184731
李胜春---234000  皖宿州市联络街车桥厂宿舍1楼1单元402室
                           电话:0557--3182932   013805577669
肖海森---352259   福建省古田大桥镇牛峰村公馆38号
                           电话:  0593--3659268    013850329800
王   冰---350011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福马路36号天城小区4#202  
                           电话:  013055423116
伯绍刚---110025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北一东路110号   110025
                           电话: 013889150789               
连长生---365000   福建省三明市乾龙125-806室
                           电话: 0598--8673868     013385072199
徐启刚---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商务局
                           电话: 0852--8820061
邹方臣---255071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沣水南沣门诊
                           电话: 0533--8371405
刘建明---751100   宁夏吴忠市利通一小
                           电话: 0953--6513333   13995053333
王同伟---257500   山东省垦利县振兴路88号同伟书画社(县法院对面)
                           电话: 0546--2527260
叶华洲---211600   江苏省金湖县卫生监督所
                           电话: 0517--6800853   13852492285
邵   勇---215500   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书法艺术教育中心
                           电话: 013962342080
刘胜民---252300   山东省阳谷一中   
                           电话: 013969566819
吕   昕---135300   吉林省柳河县第一中学
                           电话: 0448--7229081[宅]   2773363[小灵通]
彭   飞---350600   福建省罗源县溪尾路6号?工商银行?
                           电话: 0591--26831821    013600862919
周继中---238100   安徽省含山县周继中书法作坊
                           电话: 0565--4310516   3114516
吴洪春---224005   江苏省盐城市解放南路45号市群艺馆
                           电话: 0515--8060399[小灵通]  6012136[办]  013770289299
刘乃明---525011   广东省茂名市滨河北路6栋503号
                           电话: 0668--2231999   013828672515
殷旭明---225600   江苏省高邮市新闻信息中心(文游中路176号)
                           电话: 0514--4683105  013952583377
罗   强---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银行
                           电话: 013328738329
刘朝辉---065700   河北省霸州市职成教育总校
                          电话: 013833670204
白   鹤---236600   安徽省太和县书法协会
                          电话: 0558--8629288    013305582205
王春?---236000   安徽省阜阳市颖州区文化局
                           电话: 0558--2199325[办]   013955805968
叶发础---350501   福建省连江县?头镇壶江南江新村1-203
                           电话: 013600877072
薛伟东---250001   山东省济南市纬一路71号市外经贸局
                           电话: 0531--86251313    86911363
李   健---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文化馆(401120)
                           电话: 023--67158160    013068320144
陆舍无---432100   湖北省孝感市文昌中学
                           电话: 013607295596
李洪波---111000   辽宁省辽阳市144-7号
                           电话: 0419--2153652    013941990036      
黄健松---238300   安徽省无为县委组织部(邮编238300)
                           电话: 0565--6310577[办]  6315048[宅]   013865210808
潘伟城---230001   合肥市屯溪路272号安徽省审计厅机关党委
                           电话: 0551--4678355  4678272    13637088648
胡庆恩---
                           电话: 0317--5462780  013366725350
吕铁元---061001    河北省沧州师专美术系
                           电话: 0317--2087887  013832720229
李   洋---               辽宁沈阳东陵区望花中街146号--鲁美国画系(北校区)05级
                           电话: 024--25966266  82041238  01301936626
姚   杰---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梅绽坡B-F-602信箱
                           电话: 0792--2180680[办]   013707929159
纪   伟---221600    江苏省沛县樊巷街99号
                           电话:0516--5227721
李良东---330200    江西省南昌县地税局
                           电话: 0791--6597011   013870096033
吴   奇---224131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同仁街16号
                           电话: 0515--3976415[小灵通]  3362415  013814307988
姚小平---332400    江西省九江修水东津水电厂工会
                           电话: 0792--7056525   13979251618]
邱天义---162650    内蒙古扎兰屯市文联(市委大楼)
                           电话: 0470--3211896[办]   3240982[宅]   013514706016
刘顺华---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东街8区5幢202室
                           电话: 0595--22857025
朱宇华---435000   湖北黄石供电局变电分局   
                           电话: 0714--3958327[小灵通]
蔡   宁---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建设东路76-28   
                           电话: 0518--5591403     013338985012
李志航---055450   河北省柏乡县广播电视局  
                          电话: 0319--7716196
陈   捷---213161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艺术办公室
                          电话: 0519--5590099    013861021728
栾金广---163311   黑龙江大庆东新一小得闲草堂
                          电话: 0459--4602685 013936749232
董洪涛---163001   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局党办
                          电 话: 0459--6655318办  013945953077
马云鹏---125200   辽宁省绥中县公园小区11号信箱  
                          电话: 0429--6132919   013898964107
宋   咏---215021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商业区苏华路18号
                          电话: 0512--65195600   013013884615
李凤林---163311   黑龙江大庆市东风新村义耕.世纪广场文化街H7-2号墨华苑
                          电话:0459--6199955  5378717   013054209990
甄建军---054000    河北邢台钢铁公司焦化厂
                          电话: 0319--2045885   013833957838
陈   靖---272100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宣传中心
                          电话: 013805371693   013505477070
嵇小军---246000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书协
                          电话: 013853543031
武   威---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五爱街55----17
                          电话: 013998846797
王义军---              四川省成都美术学院国画系
                          电话: 028--89164990   13758212921
卫钢民---              河南省洛阳南洋学校美术组   
                          电话: 0379--66191180  65326993
吴自标---223300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盐河新村2--103室
                         电话:0517-4911557   013651542917   3213886(小灵通)       
李   锐---242500   安徽泾县文体局   
                         电话: 0563-5029427办   5101729宅  013856333310
杨   剑---334600  江西省广丰县委大院贞白书画院
                         电话: 0793--26551722  2652426  013907931280
张华武---330200  江西省南昌县城建局  
                         电话: 0791--5712678[办]   5727968[宅]  013870693355   
胡中良---330200   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中心小学
                          电话: 013037214611
关宁国---750001  宁夏银川光华英豪职业中专学校(文化二组)
                         电话:0951-6019922   8292705(小灵通)
黄海林---118000  辽宁丹东055号邮政信箱     
                          电话:01086871444      013611009638
许沛波---515041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涛庄东区23幢806室
                         电话:0754-8853145  3659488  013531269049 
龙   杰---062450   河北省河间市华北石油运输大队办公室
                          电话: 0317-2586424 (办)     013833993655
李   沾---100720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四号550室
                          电话:010--66350026(办) 66351416(宅)    013801151408
杨宏朝---054000   河北省邢台市钢铁南路钢校巷30号钢铁学校
                          电话:0319--2391971
詹逸然---523400   广东东莞寮步镇教育路169号东南大厦4D
                          电话:013712228699
许贻群---362200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同文书店
                          电话:0595--85558082   013004869696  
张青山---474350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师范学校   
                          电话: 0377--65322464(宅)  65330274  65325974 (办) 013838758429

李国月 河北省易县体育场工会二楼易水书画社
李良东 江西省南昌市地税局
鞠闻天 内蒙古满洲里市南区花园小区2-6-202#
刘建新 乌市碱泉街154号天府花园1号楼2单元202室
二等奖(10人)
张晓东 安徽临泉县田桥乡沙埠口村
庞夫玉 安徽省宿州矿建中学
陶  鸿 河南固始人大常委会
曹端阳 江西省都昌县文联办公室
陈焕生 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文体中心
吴鸿发 广东省惠州市麦兴路35-4
童孝镛 北京1229信箱政治处
苏国强 河南省社旗县同兴新村90号
张青山 河南省南阳宛西中专
欧新中 安徽省巢湖市巢湖人民广播电台
三等奖(21人)
岑  岚 贵州晴隆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李  明 济南历下区科苑小区北区25-5-602室
冯东志 河南省商城县西大街安置楼2-3
欧阳柳枝 北京市3918-1201信箱中国书协培训中心
李原野 安徽淮北矿业集团铁路运输处工会
杨文浏 安徽省长丰县委党史办
韩秀峰 河南省新密市长乐路东方苑小区
向爱东 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财政所
金泽珊 哈尔滨利民经济开发区学院路万邦中学
刘兴贵 安徽省界首市人民东路67号
荆  戈 新疆喀什汇城小区18号荆戈书法院
周继中 安徽省含山县中国书道网
李方振 山东省夏津县水务局
贺  勇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湖滨东街83号5层
张兵民 安徽省宿州市矿建中学高中外语教办室王闰转
李  峰 河南省原阳县城关镇西干道151号
李  建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2号核建大厦
刘晓霞 河北省沧州师专书法教研室
丁兆德 诸城乐都小区7号1401室
金  弋 嘉兴市辅成小学
李  利 嘉兴文昌路小学
优秀奖(110人)
徐玉田 淮北秋艳公司财务科
孙  ? 河南省项城市公安局
李向军 河南省济源市第一职业高中
王同毅 山东省新泰市新矿集团文体中心
葛光鹏 高密东方艺术艺术学校
周始照 海南省陵水县椰林镇建设路17号
裴元庆 江苏省睢宁县威尼斯商城E2楼502室
张贺春 河南省项城市永丰乡政府
杜思吾 河南永城市永兴街站南
张兴华 山东省德州市青龙潭小区D楼1单元102号
游建新 江西省都昌县幸福路286号
薛伟东 济南市经四纬一路71号
罗朝建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39-1号青清大厦608B室中国美术创作院
郭友华 山东省临沐县老年大学
张  玉 安徽固镇县大营路今古斋
曾庆福 湖北省五峰县广电局
何应喜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海河路西段郾城区总工会
楼子海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戚志敏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准能公司文联
魏宝玉 山东省费县政协
叶道亭 上海浦建路76号楼7楼
张志刚 湖北省罗田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宋士军 河南省新乡市文化路静心书画社61-8号
纪  松 江苏泰州师专外语系团总支
王玉民 山东省临沂市委组织部
温  刚 黑龙江省鹤岗市文联
马行健 江苏省张家港市亨通花园59幢601室
马耀信 河北省馆陶县畜牧局
张  磊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砚池街40号瀚海画廊
王建民 河北省邯郸县文化馆雪驰路
武玉平 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街431号
王和俊 费县人大
蔡兴洲 黑龙江省望奎县翰林书苑
王  刚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东街26号金鑫金行
谢国强 甘肃庆阳市长庆南路129号农牧局
王宝菊 河南省平顶山市公交总公司
孟繁全 北京昌平南环东路一号区总工会
黎兴华 番禺市基城市花园金盛苑11座301
李修明 费县财政局
王志立 河南省安阳市委办公室社会科
何维斌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田洋路振兴小区6幢251室
胡文辉 湖北省黄骅市房产管理局
邢占一 沈阳市于洪区鸭绿江街10号
苏芬兰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东堂子胡同61号
杨开飞 江西上饶市青少年宫
许利平 山东省费县南张庄乡教委
王金春 昆山市图书馆前进中路353号
张日安 黑龙江省鸡西市书画院
褚志伟 费县影剧院
张  照 安徽省宿州市淮海南路凤池新村对面兰亭广告公司
庄文杰 费县方城镇诸满村
田雨潇 河北省沧州师专书法教研室
张伯祥 淄博市张店区共青团路62号荣宝斋445室
刘克军 安徽省临泉县邢塘中学
张  欣 济南市纬二路48号农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会计科
朱银富 上海罗秀路1980-69-903
冯泽松 贵州福泉市金山北路职工新村
王羲吾 河北省秦皇岛市亚都书店建设大街237-6号
张华武 江西省南昌县城建局
关德柱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西里建东苑小区1-4-501
徐鸣浩 山东省商河县人民医院
姚  峰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路98号(花意坊)
苑本民 黑龙江大庆龙凤区文化局
聂  清 北京建内5号
薛晓东 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包公路328号
李振高 费县方城镇东古城村
吴昌军 贵州省贵阳市大庆路26号8-4-4-2
许  坚 山西曲沃县水利局
王旭初 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建民 河北省邯郸县文化馆雪驰路
李敬伟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委宣传部
徐右冰 北京朝阳大黄庄绿岛苑4号楼1502室
张卫东 上海市黄兴路1999弄2号6A
吴德胜 江西省都昌县文联办公室
闫树章 山东省费县费城镇下河头村7084015信箱
罗燕柳 江西省都昌县阳峰中心小学
袁升业 青岛市新泰安路27号1307室(如意大厦)
董水荣 福建长汀县龙宇中学
邬江弯 长沙汀府路泰祥苑A-614
饶  苏 成都市花牌坊街西林巷14号
张  勇 安徽省天长市园林小区131信箱
孙  冲 江苏省泗洪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冯少鹏 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文委
邱  红 安徽省固镇县大营路今古斋张玉转
彭思翔 山东省费县刘庄镇刘庄村
姚  强 上海市杨高中路2168-32-601
张颖昌 费县一中图书馆
赵会科 陕西省宝鸡市文联组织部
孙  健 北京市密云县东大街富民新区写字楼八层天龙广告
王官平 黑龙江省鸡西市书画院
邵馥萌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与从意路交叉口世贸大厦A座15楼
徐复楼 河北省黄骅市司法局
夏碧波 湖南省安化县平口镇林业站
缪广力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科学技术局
李虎林 济南回民小区15号楼
陈士恒 安徽固镇县人大常委会
李俭波 青岛市城阳区和阳路343号(城阳区总工会)
闫勇宏 河南省项城市公安局宣传科
段宝林 深圳龙岗区中心城尚景欣园E栋1615室
蒋乐志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吕剑贵 福州市湖东路173号民生银行办公室
吴成宝 枣庄市峄城区委宣传部
黄伟坚 广东省佛山顺德区龙江镇人民北路71号翔兴百货
吕伟涛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马庄供销商场
鲁  望 陕西省咸阳市玉泉路怡心家园北院
郝全成 新野县人民医院
郭亚林 河北省沧州市95949部队24分队
伍日云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东埠头1号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
李  欣 山东省临沂矿务局中心医院
杨道顺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晶华大道1号新城宾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4
鞠稚儒,字在庠,号绳斋,别号铁篆头陀、梅林外史。别署至毂堂、盛心园、耦耕榭、磨兜鞬馆、玉梅堂、菴摩洛迦花馆、匠石山房、一千片两千石三千金厂。
  又名:大鞠。深圳电视台《鞠说好看》栏目主持人。1972年生于吉林。师承刘廼中先生;精研书画、篆刻、诗赋、文辞、考据、题跋、鉴赏。
已出版《七O年代代表书家·鞠稚儒卷》、《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印章》、《绳斋集》、《元朱文印技法解析》、《绳斋书法集》。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深圳印社社长。


作品入选  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

  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

  西冷印社第三届篆刻评展
  全国中青年篆刻精品展


作品获奖  西冷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
  西冷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
  西冷印社第二届国际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七届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
  东湖印社全国篆刻大展
  文化部群星奖


作品集出版  《七十年代代表书法集作品集--鞠稚儒卷》、《鞠稚儒书法作品集》、《鞠稚儒篆刻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7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与年轻的篆刻家鞠稚儒一席谈
在GOOGLE上,打出鞠稚儒的名字,会搜出一大串他的获奖记录。比如篆刻作品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优秀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大展优秀奖。书法作品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大展“西泠印社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鞠稚儒身份很多,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吉林玉琢印社社长、深圳卫视《盛世收藏》制片人兼主持人外,他最新的一个身份是深圳印社新掌门人。
他自称“小鞠”,言辞流畅,表达清晰,口若悬河,能够想见他在电视上主持的风采。他不太愿意提以前的苦,但一直在感谢在困苦里帮助过他的朋友。“都说深圳是个淘金的地方,我来深圳没有淘到金,但我在深圳淘到比金子还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朋友。”他这样说。
我在深圳淘到的金子叫朋友
关键词:大匠文房《刘乃中书法篆刻集》
鞠稚儒是吉林人,1994年,22岁的鞠稚儒来深圳。当时没想在深圳定居和发展,当时的前提是想在深圳淘金,因为当时已经联系了中央美院去学习,但没有学费。可他没有料到一脚踏进深圳的热土,就被裹胁进物质的洪流里,那时候他生活困顿,“衣食不保”,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久。他特意提到当时有个冯姓朋友借着在报社工作之利,曾经特意和他约些书画作品,并且及时给予稿费,他说,那可真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讨生活不易啊。”但朋友情意在那样的日子更是弥足珍贵。“那时候的稿费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简直就是救命钱。”
即使如此,鞠稚儒也不能回头,因为当年他的异乡闯荡,之前并不为亲友看好。尤其是他的恩师刘乃中先生。刘先生知道他要南下,极力反对,老师认为他学业未精,到了物欲横流的深圳,怕他会为了生计而丢掉艺术修为。但年少气盛的鞠稚儒怎么听得进这样的劝告,他想,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谁,都是要“为稻粱谋”的。那么既然人人都要为稻粱谋,为什么不去外面闯闯。虽然艺术不能从众,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去深圳,是因为深圳一定是有其吸引人之处的。没想到他来到深圳,却差点被深圳抛弃。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书法创作。打了一段时间的工后,他感觉这样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后来发现深圳的书画市场比较红火,就想租一个房子裱画。当时郊区的房子便宜,所以就找了远离城区的门面,有次一位画商通过联系找了过来,结果看了看他们的简陋地方,转头就走,鞠稚儒起初不解,后来才想明白,画商是怕他们把画卷了跑路吧!鞠稚儒咬咬牙:去城里。
1998年5月,鞠稚儒的第一块阵地“大匠文房”开业。《大匠文房》牌匾为大师启功亲题。那是个艺术品和文房用品的专营门面。取其名是因为鞠稚儒很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也是在那时,鞠稚儒为自己取号“绳斋。”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他并没有料到这个开了两年半的“大匠文房”构筑了他自己的生态圈的第一个链条。开始有些书法界的朋友汇聚过来帮助他,他说当时有个比较有影响的乔姓画家特意买了一万多元的文房四宝帮衬他。可店小货少,一时凑不齐,画家也不介意,把鞠稚儒用了的画笔也抓过来当商品。鞠稚儒再次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还是很感动,他觉得这些都是自己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虽然开了店经济没有明显改善,但对人生的经营、理解、学习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他说:“人其实真正的进步,并不是读什么大学受什么教育,真正的进步,是内心的重视,真正的学识都是在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而来。”
这时候,一个由来已久的念头又浮现出来。他要为自己的老师刘乃中出一本画册。
刘乃中是吉林省的书画篆刻名宿,以学问精纯而享誉艺林。这个今年88岁的老人为鞠稚儒在篆刻的道路上花费了不少心血。这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视鞠稚儒为己出。刘乃中师从启功先生,一生坎坷,直到1979年才摘掉“右派”的帽子,但苦难没有让老人消沉,老师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的豁达和骄傲,让鞠稚儒受益无穷。“我在恩师身上不仅学到了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他那学会了做人的真谛,他这方面对我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对我艺术领域的指导。不能简单说是报师恩,我老师身上的学识和成就,如果能够从我手上推广出去,那是大贡献。”
在2000年的教师节,《刘乃中书法篆刻集》出版完成。这本书的诞生,鞠稚儒用了3年多的时间,而其中甘苦,他说“书出版后,我们全家所有的家当不到2000元,而每个月2300的房租已经拖了好几个月没交了。”
艺术家要有眼界,而眼界从哪里来,从鉴赏中来!
关键词:西泠印社盛世收藏
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广纳贤才,不依本位;法宗高雅,不次时韵,百年而演为名社。西泠印社也被称为篆刻界最顶级的组织,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篆刻人士毕生的神往。2000年鞠稚儒以不到29岁的年龄成为西泠印社最年轻的社员,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细朱文印章,铁线篆书法,为广东省拿回了唯一的国家级篆刻金奖和西泠印社奖。而这个金奖,也是深圳建市以来,首次获得的殊荣。也还是这一年,他被深圳市政府作为特殊人才调入深圳。
鞠稚儒的归属感得到空前满足,他维护深圳的形象,热烈拥护深圳“文化立市”的大方向。鞠稚儒说:“深圳是个好地方,我对这个城市满怀感激。我爱这个城市,它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发达的城市,并且生机勃勃,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奇迹,而它的社会结构、服务体系乃至深圳的创造精神都是有目共睹并且首屈一指的。
在深圳这个节奏快经济发达的城市,要想从事传统的篆刻艺术,那需要超乎寻常的把持力。这时候的鞠稚儒开始被朋友发现鉴赏眼光不凡,并且名气日盛。当时,深圳卫视想找他合作一档电视节目《盛世收藏》,这无疑是个很有创意的想法。《盛世收藏》栏目是在深圳“文化立市”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代表性栏目。开始,鞠稚儒不仅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同时负责策划,文案,资料收集,联系嘉宾等。2005年开始在北京录制样片。2006年元月7日开播,当年就被深圳广电集团评为10大优秀电视节目之一。即将到来的5月13日上午11点10分,我们会在深圳卫视上再看见鞠稚儒一袭长衫,用专业知识的本色主持。他以藏品故事为讲述主体,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很有些说评书的味道。节目把文化和历史知识,借收藏为载体,有滋有味地传播给大众。当年节目播出后,安徽、山东等很多地方台过来取经。现在鞠稚儒已经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了。“艺术家要有眼界,而眼界从哪里来,从鉴赏中来!”他说。“收藏包含了太多珍贵的文化历史积淀,解读收藏,其实是在强化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做这个栏目最大的收获,不只是社会影响,而是社会关系的建立。”
深圳给了每人成功的可能,只要你有才华。
关键词:深圳印社《全国篆刻艺术大展》
今年3月3日,在深圳新宝城举行的深圳印社换届仪式上,原社长黄开稼说:“我把印社交给年轻一代是因为年轻人有活力,能带领印社发展得更好。”接过印社的就是鞠稚儒。说起深圳印社,他除了感谢老社长的胸襟宽广外,还一再表示:“我很感谢深圳的,在深圳无论你原来是怎么样,都要重新开始,但深圳也是非常客观的,你的成绩同样会被认可,没有内地那么多沉重的东西。如果我在内地,也许在论资排辈中就磨耗了我许多时间,而深圳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也正是它的可爱之处。”
3月18日举办的200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春季大型拍卖活动中,在中国当代篆刻专场,鞠稚儒让人叹服,他的作品成交价为13.2万元,是全场之最。而当日成交的价格绝大多数是在2万以下。第2名也不过是4.18万元。
这个四月底,他的新书《绳斋书法集》精装本,由中国国家画院策划、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五本书。
作为深圳印社的新掌门人,鞠稚儒把印社的办公地设在美丽的荔枝公园,“能够把中国传统的篆刻书印地点安置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让南来北往的同行朋友来到深圳交流沟通的同时,既有美景养眼,又可磋艺养心,实在是相得益彰之举。”他说很感谢荔枝公园的负责人对此事的支持。今年鞠稚儒还有个大举措,他想明年在深圳举办第6届《全国篆刻艺术大展》。他踌躇满志地说,如果能够如期承办,这将是广东省首次承接全国艺术大展。
鞠稚儒简介
鞠稚儒,字在庠,号绳斋、盱堂,又号印虫,铁篆头陀,梅林外史。别署匠石山房,盛心园,廪古室,盭摩洛迦花馆,一千片二千石三千金之斋。1972年出生于吉林,师承刘乃中先生。又得高式熊、江成之、徐家植、王贵忱诸先生指点,书法深研四体,篆刻古艳雍容。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圳风书法推进组成员、深圳印社社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39
何连海的刀笔人生
来源: 连云港广播电视报  发布日期: 2008-7-25  

    【连云港传媒网】何连海 :1972年1月生于江苏连云港,毕业于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南京印社副秘书长,连云港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苍梧印社社长,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系客座教授。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展,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兰亭奖等,获首届全国林散之奖大奖。
何连海
    记者采访何主席的时候,他正在位于兴业小区的工作室里创作《何连海刻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集》。在此,记者看到了一些当代书画界名人的名字:现为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的孙晓云;人大教授陈传席;江苏国画院薛亮、管峻等。何主席告诉记者,此集的出版可以借力造势,为宣传连云港及具有连云港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家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
    漫漫求艺路
    说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法篆刻艺术,何连海笑着说:“我小时候,由于家中弟兄多,不好管教,父亲便从单位要来笔墨,又找来些废旧报纸,把家中的吃饭桌当成书案,让弟兄几人开始临摹《中学生字帖》。”
契凿工
    何连海告诉记者,他的三哥当时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从一名普通的职工调到了工会,从事宣传工作。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也坚定了他学习书法的信心。而且幸运的是,在他十岁时进了市少年之家书法班,进行了一段正规的启蒙训练。从而,接触的字帖多了,写的书体也多了起来。尤其是在不同层次的书法比赛中取得了各种名次,更增加了他学习的动力。真正带他走进书法篆刻之门的是上初中时的美术老师苗季子先生。随苗老师学习书法的同时,他还迷上了篆刻。后来,我上了高中,在那里,在赵斯武,周庚如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何连海的书法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不断拜访了许多名师,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一所部属单位做宣传工作,使得他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书法篆刻的学习中,经过几年的摸索,觉得还是没有真正入门,便产生了去美院深造的念头。经过一番准备,终于在1995年迈进了美院的大门,在那里,他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勤练不辍结硕果
    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经过教授的推荐,他去了深圳。在那里,虽然有着闲适的工作以及优厚的待遇,但因为没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一年后,他回到了家乡。对他来说,家乡是一块艺术的沃土,将军崖岩画、西汉界域刻石、孔望山摩崖造像都是他留恋的地方。
    回连后,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学习与创作上,将军崖岩画以独特的构成与造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篆刻风格,通过长期实地考察与研究探索,他近年创作的作品风格有了较大地改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语言,引起了国内外艺术评论家的关注,有的评论家甚至将这种风格与西方绘画大师米罗、克利的作品相比勘。全国几大专业书法网站还进行了广泛地专题讨论,这期间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项展事,并多次获奖。2001年,作为江苏惟一青年篆刻家,入选并出版了被列为国家图书出版计划的《当代青年篆刻名家精选集·何连海卷》的个人专辑。2002年,被全国专业书法篆刻家组成的评审团提名为“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2004年11月,在江苏省政府主办的“首届全国林散之奖”的评选中,获得了三名大奖中的惟一篆刻金奖(这也是江苏惟一获大奖的作者)。这是一次规模大、品位高、影响深的国际性艺术展览盛会,全国各大媒体均给予了广泛的报道。
    何连海就读于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时,得到了诸多名家教授指点。他所治之印大都中规中矩,这些源自他的气质、个性、学养和审美选择。学院式严格系统的训练使他同时对印坛新潮保持敏感,对一些独创性很强、面目又较新的印风亦不抱成见。他喜欢书印相互参照,认为书法意境与篆刻神理相通,何连海追求这两方面的中和。依照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之说,何连海以各种古文字、古器物、敦煌之汉魏简牍及出土的楚墓残简等新资料为对象,展开精密深邃的研究及合理的变用。他的印作多以先秦文字入印,字法奇特,体现先秦文字符号的意趣,线条圆通挺劲,表面虽无奇特之处,但“以自家语言,写异调别趣”的迹象在其作品中则处处可察,表现出古雅灵动的审美基调。
    何连海的书法也是独到的,主清正、典雅一路,正草隶篆皆精,且都有鲜明的个性,更以其执著的摹古功夫深受同道推崇。他对自己的临摹要求极严,有时,他的临品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曾有人戏称何连海的一件书法作品是“克隆”古法帖,这种说法,他本人也乐意接受。确实,他的书作颇有古人神性气息,他深知功力、火候、时间积累的重要性。当一般书家致力于“创新”的捷径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之时,他却默默无闻地执着于传统的艺术追求中。
    超越自己 培养新人
    何主席还告诉记者:“为艺者甘苦自知,成绩的背后,一方面是我个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众多师友们的教导和帮助,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不断创新出佳品。
    一日后,当记者再次见到何主席时,他正在辅导几名大学生和高中学生学习书法篆刻,他说:“几年前我开始带一些学生,全心培养下一代。有的学生经我辅导,已经在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担任了专业教师,还有的大学在读,这批学生今后无论是回归家乡还是在外发展,无疑都会对连云港的文艺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报记者 董自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1
书法家 王忠勇 王忠勇答网友问






王忠勇 又名无逸,1972年5月生,河南陕县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
书法作品参加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展,第二、三届全国楹联展,第二届全国正书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展。
获第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
..更多去博宝艺术家网
  今天中午,纪委张老师发来短信,让我上网看一看“王忠勇答网友问”。在此转贴,并感谢张老师、感谢中国书法家论坛提供的这么好的学习资料...
  
  
  【眼球不可错过!】王忠勇答网友问暨王忠勇临历代各家楷书长卷

  
  【王忠勇简介】
  又名无逸,号木斋,1972年5月生,籍贯河南陕县,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徐利明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讲师。出版有《王忠勇书法集》、《当代中青年书家长卷——王忠勇》。书法论文、评论多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2004年5月于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曾九次获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展览大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一等奖;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奖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提名奖
  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 金 奖; 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三等奖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二等奖书法;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三等奖
  【写 在 前 面】
  各位深爱着毛笔的朋友:
  大家好!当我回复完最后一道帖子的时候,手已经写麻了。许久没有练过这么长时间的硬笔书法啦。我至今仍不会玩电脑,所以当老齐同志把我的帖子发出后,我只有在妻子的帮助下打开电脑看看,每次都憋着很多话,无奈只好等到此时一吐为快。
  在此我先向大家表达我的歉意。好多朋友提出问题后迟迟未见我回复,可能会有所埋怨,但真正的原因是我想留一点时间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回答朋友们的每一个问题。这次我对大家的回复只是我一家之言,我的知识面也很有限,所以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海涵。另外,我还要深深地感谢关注我、支持我的每位朋友,同时也祝福各位在2009年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心情、有一份好收成!
  那晚老齐兄和我在木斋中把茗长谈,兴酣时他打开电脑示近作让我看,当时令我很是吃了一惊。我记得他写王铎,另外他的硬笔字也写得很漂亮,但仅仅是好感,没有很深的印象。这两年我也很少见到他的字。这次我真地激动了,他让我看的几张尺牍,写得古雅淳厚,一别往日的明清调,并隐约可见钟、王意趣。他走后我很纳闷:怎么一下子就那么有才呢?过了几天我整明白了:整天在书法江湖上跑来跑去,见多了呗!
  我真心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有进步,都能获个大奖,都能写字换点碎银子。说穿了吧,认识一群穷朋友要吃没吃,要喝没喝,那多不好玩呀。倘若我的朋友们都过得好起来,该有多好啊!
  王 忠 勇
  二00八年十二月一日夜 于木斋
  ●请问忠勇老师,我由于之前喜欢硬笔书法多年,最近几年开始转向,但始终摆脱不了硬笔的束缚,仿佛拿起毛笔在写硬笔字,请问怎么能转变出来。
  ★硬笔书缺少丰富的笔法,你先要分清那个硬梆梆的泊来品只能画棍棍,不能生“奇怪”。咱中国的毛笔则不同:可上可下,可轻可重,可聚可散,可干可湿。多好呀!建议:熟临书谱三十通,一点细节不漏过,则去此病。
  ●1、您平常喜欢站着写字还是坐着写?小平尺的都是坐着写的吧?习惯用多大的笔?能否推荐毛笔的品牌?
  ★小字(大概鸡蛋大小以内)坐着写,大字站着写。小字贵闲雅,静坐方得从容不迫;大字贵雄肆,站立方能恣意挥洒。
  关于毛笔方面,我纵览整个网友的提问,对我所用的工具关注的朋友不少。在此我多说上几句,另外关于纸方面我也啰嗦一下。我对笔和纸的钟爱,凡是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先说笔。我最喜做工很好的狼毫笔。自从参加工作后,我每到一个城市,至今仍保持放下行李,直奔文房四宝店的习惯。每次都热情高涨地搜寻着,只怕自己的所爱不能得到直至临行仍静静地躺在那里……。虽然我知道并不能每次遂意,但仍乐此不疲。我和我的警察妻子开玩笑时说:我这一辈子有三大爱好:毛笔、香烟、美女。哈哈……
  正因为学费交足了,我的木斋中现存鱼龙混杂之笔不下万枝,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好笔首先是做工,其次是毛料。有人会问:应先是好料才有好笔呀!这就是误区。按常理是先要有料,但我经常会遇到选料一般而用起来颇顺手的笔,也会用到毛料特好但难用的笔,因为是配方不好。现有常见的毛料不同古人,唐以前多用野兔脊梁之毛,且是小笔,选料做工非今人能为;现如今常见之毛料多为羊毛、黄鼠狼毛,以及尼龙丝。我曾想不知米老父子用尼龙加健会有何感慨!
  事实上我们大可不必厚古薄今。现在字越写越大,没有尼龙还真不行。羊毫的弹性差,稍加尼龙会撑起脊梁;狼毫已非前些年东北大寒时野生黄鼠之利锋,就像缺营养的头发,发质差便会发软而卷曲。因东北之黄狼长不到年龄便被笔工所用,虽有其形而无其质也。黄狼尾也要加健,若你花上百元买了真正不掺一点硬料的“纯狼”,那真叫残啦!那种笔在纸上的感觉既像泥鳅,又像水蛇腰一样扭得厉害,根本不好用。
  所以,好笔的概念便是好用之笔!何为好用?弹性适手,杀纸性强,提按随心、聚散如意。如何得?一曰交学费。买多用多便有免疫力;二曰交朋友。一定要和值得信任的做笔师傅交朋友。多送几张字,多花点小钱,一来二往,他们心存感激,良心发现,便把偷偷攒了十几年的好料拿出一点点来掺进为你订做的笔中……
  周虎臣、李福寿,你们国营的现在的质量为什么就不行了呢?亲爱的王一品呀!你做的好笔为什么全都跑到小日本那儿去了呢?留在国内市场上的竟都是老弱病残,一落纸便像烂泥一样瘫下去而就起不来呢?好在江西、山东的老乡勤劳致富,就像兰州拉面馆一样流通全国……
  再说纸。我自己的体会是最好用的纸莫过于毛边纸。手感好,线条有肌理。有人问:难道红星不好吗?好啊,将来画画用。我一直都纳闷,那么多做纸师傅,整个安徽不下数千人,难道就没有一个想过为书法人研制出一些好用的宣纸?说不客气的,我们用的纸都是画画用的!墨色好、净白、洇化好等等这些好听的词与写字何干?真正好用的纸就应该用宣纸材料做成而具有毛边纸的手感!除非是现有的画纸放上五十年后,那时大概我们都是爷爷啦……因此,我用纸的习惯是,先找颜色花纹漂亮的,遮丑呗!什么花笺、粉彩、龙马图之类的。有时用绢,那要等作品换点银子后。生宣只有写大字时不讲什么笔法啦,纯以墨色变化作呼悠。卖字的朋友可要记住了,不要光图毛边纸好用便把用毛边纸写的作品拿来卖,那样买字的商家瞧不起你!尽或你写得很好,但用不起“宣纸”呀!
  另外木斋绝招小露一点:可用过期牛奶或豆浆和点水装入喷壶,把红星平铺毛毡上一喷,那效果,嗯!有才呐!
  ●2、尺幅之内写那么多字,还要讲究开合有度,您是如何把握的?纯靠激情和随机还是有一定的规律?
  ★靠经验,靠审美感觉,没有定律。我作品的章法处理不少朋友们都认可,我深表感谢。南齐谢赫《六法》中,有一法便是“经营位置”,我总结为排兵布阵。将在哪,哪是主力,哪是伏兵,大概要心中有数。阴阳生、混沌开。要做到有虚有实,有近有远。
  ●3、请简述您的学书之路,学过哪些帖?从某帖中取了什么,弃了什么?
  ★关于我的学书之路,此处暂不一一赘述。待到木斋共饮再长叙岂不快哉!有一同道这样评价我的字也许有理:“王忠勇的字目前远没定型,忽古忽今,即古还今,立足王、颜,以楼兰残纸、汉代草简以通其势,并且对近代如白蕉、陆俨少、谢无量等帖学名家都有所吸收,然后率性而发。”这里“率性而发”四字我比较赞同,所有你学过的帖,只有在率性而发时才能检验是否学到手,而对于帖的扬弃也便是率性后在纸上是否有所表现的问题了。有便是扬,无则是弃。
  ●4、对于走帖学一路的学书者,您有何忠告,或有何经验可让我们共享?
  ★这些年我于帖学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盖因十年前便深知我的手性近帖的缘故。经验有一些,可与同道分享:一、学经典。二王父子、颜、米、怀素、张旭等等都很好,随便深入一家都受用终生。二、学民间。如果从经典我们学到的是技术、气质,那么学民间便是明理再好不过的良药。因民风质朴、古意残留,虽彪悍但率真,如果用从经典学来的技术再去雅化民间书风的粗疏,保存那份质朴,那才真是杠杠地!三、书路宽。不要纯写帖,要写点篆隶北碑。不同路数,不同美感,可相互滋养。否则很容易写得流俗。
  ●我是个刚学书法的,临的圣教序。请问老师应用哪种笔和纸最合适?再一个应该怎样临,临到啥程度为好?假如圣教序临到家该临谁的?
  ★临《圣教序》最好用精良的狼毫小笔和半生熟纸(不要太化水的)。我写了很多年圣教,到现在才明白其实圣教虽好但不适初学。原因如下:一者因圣教是集字,往往初学易得字形而不懂如何把本不相关的字穿成串,即通气;再者圣教无墨色、速度的细微变化,这对初学者感受“帖味”不直观;三者因圣教为唐人所刻,已渗入唐意,对初学者理解魏晋古意有干扰。建议学二王尺犊及魏晋残纸后再学之。
  ●王老师您认为楷书是哪家入门比较好点?行书很多人认为赵孟頫入门比较好,您认为呢?写二王手札用什么笔比较好点?王老师能不能推荐几款笔?
  ★1、楷书入门的好帖很多,最好从初唐以前的入手,如《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等。这类帖个性不是十分强烈,也不容易感染坏习惯。有基础后可写六朝墓志、钟、王小楷。2、赵孟頫确为大家,但不适合入门。因甜俗之气易受感染。3、对于毛笔问题请参考前面回答。
  ●请问王老师一个问题,当我们在临某一字帖时,以祭侄文稿为例,是不是把它的整幅的样子也临下来,如第一行多少字,第二行多少字,临的时候一定要不多不少;字距,行距等,也要和原作相近,说白了,也就是我们又给复制了一本,是不是这样的?
  ★这个朋友的问题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问到。我觉得根本不必要那样。我们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为我所用,学传统碑帖时这个观念不能忘。将来你成为书法家时也没有人会责问你《祭侄文稿》你是否通临过,是否能临像,而是看你的字中有没有那个颜味儿。建议:找帖中最有感觉的几个字反复写,手下有点热乎时再写平时不大写的字,最后通临时,可打破原先格式,自由发挥,自然为好。但不能丢气息,也不能丢颜行固有的用笔特点。
  ●请教王先生,书法有二个层面:一个叫写字,一个是书法艺术,二者之间如何界定?我很迷惑,启功先生的字很好,他说自己是在写字。还想请教您用笔时,你握笔的劲大还是劲小还是顺其自然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关于书法和写字的含义的界定,有些老书家一辈子也没解决。我在美院为学生上课时这是第一课。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都借助于汉字,无论学书法和学写字都是为了今后要用;不同点最重要:一、学习书法最终是我抒我情,表达心声;学写字只图一手靓字以备日常应用。二、书法中对汉字是借助其原形,而后适度夸张变形,艺术处理,这一切都以笔法为核心来展开;而写字仅仅是追求唐代以后约定成俗之俗形,熟练运用罢了。三、书法中既然运用艺术处理手法,便有“美化”之处理和“丑化”之处理,如《曹全碑》为美化,而《张迁碑》为丑化。写字则没有“丑化”只有“美化”。这样一来,无“艺术意义之丑”便只能是应合大众审美之俗了。朋友开玩笑说:我现在才明白,我老婆说我这张字写得好便完了。哈哈!一味漂亮、应合世俗的字是简单和谐;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是制造矛盾并化解矛盾后的高度和谐。
  有的书法家的字属于雅俗共赏的。启功先生便是。名气太大这与先生在当世其它方面的影响也有关系。
  至于握笔松紧问题,我的体会:写字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力,不断放松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发力时手指必须紧,发力后一定要放松。犹如体育运动的原理一样。
  ●请问王老师:如何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叙?如何创作?学习兰亭叙成功的书家都有谁?
  ★最好不要初学便写《兰亭》。因为我们见到《兰亭》没有一个是真的。且个个都有唐人俗意渗入,离魏晋古风远甚。若真要学,建议先从二王尺牍入手,尤其对《姨母》、《丧乱》好好学,有基础时再以取舍之眼光学习《兰亭》。单学《兰亭叙》成功的书家我恕我寡闻,至今还不知有谁。
  ●网络上有八届国展获奖作品的帖子,看到王老师当时获奖作品以〈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基,请教王老师如何临习该帖?当中注意什么?现在您的作品跟八届国展时的变化挺大,请您谈谈如何看待该帖?该帖在学习“二王”法书中的作用?
  ★请该朋友参考前面有关《圣教序》的回答。我八届展中那张获奖作品其实是张平日的摹拟性创作。我的学习习惯是无论什么帖,学了便以该帖笔法、情调创作。所以这些年有很多面目出现。我当时印象中是临了王铎所临的《圣教》而非唐刻。至于现在同当时比变化很大,我想无非是我如同演员在上演不同角色,换了个形象而已。而真正的自我也许五十岁、也许六十岁……
  ●我比较喜欢当代书法名家的字,认为并不比古人差,甚至比古人写的更完美,王老师怎么看古人和今人的书法?
  ★是啊,有句话便是“不信今时无古贤”嘛!当代确有很多高手在技法、审美观念上已超越前贤,令人激赏。但似乎都感染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流行病:缺失古贤在作品背后之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撑。这样以来,书法在不久地将来会沦为纯视觉艺术,离古人的自然流露、文气迭出之境界会越来越远。所以,我们的重任不仅要练字,还要读点古书以遮羞,更要追慕古贤之林下之风以养气。虽为强求,可医一时之俗气。
  ●喜欢忠勇老师的作品,不管是楷还是行,或是草都喜欢。借此难得机会,想请问忠勇老师,不知考你门下学书,有那些要求?要考几门课那时可报名?谢谢!
  ★谢谢关注!我暂时不带学生。欢迎到木斋喝茶。
  ●请问王老师,你一开始写字临什么帖,哪一本字帖对你的影响最大?
  ★我最先基础在褚遂良。正是那点童子功使我的字中如今依然有内秀的成份。对我影响最大的帖不止一种,主要是晋唐的帖学经典和魏晋残纸。
  ●请问临帖向创作如何过度?自己在创作作品时常常出现所谓的俗笔(结体不规范,用笔不到位等),在写行书时整体章法易散,还是加入一些草字调节,如何处理?
  ★临帖向创作最好的过渡法为摹拟性创作。即笔法、结体等要素尽量忠实原帖,以此来检验所学是否用上。你所谓的俗笔是因字法、笔法不熟练。没关系,只要认识到不好便指日可解。写行草整体散乱的原因:一因不贯气,二因不熟练。四字良药:随势生发。
  ●想请教王老师,我书法总是放不开,这是我的最大问题,怎样才能放得开?
  ★写字放不开原因主要在于:一、改正不良的执笔姿势,发挥身体、臂、腕作用,不要纯用手指;二、下笔要果断,不能迟疑,创作时一往无前,不怕失败。当然临帖刚开始时,可慢、可紧,而后较熟练时一定要放胆;三、解放思想。要想着“奶奶的,豁出去了”,而不是如履薄冰似地担心这不像帖,那不像帖。
  ●我是一学生,业余经常临习众帖,硬笔在临圣教行书,请问在学习王书中如何实现“腕随心动”,总是感觉手腕僵硬,无法运笔自如?
  ★不能挥运自如盖因字法不够熟。熟能生巧嘛!你看那打麻将的高手把牌搅得忽啦响,一点都不乱……
  ●你如何思考八面出锋的问题和节奏的的变化?
  ★八面出锋实指笔法丰富。细临怀素《自叙帖》三十通可得也。,书法中节奏的变化,你就想像成李娜的《青藏高原》,旋律有低有高,有疾有缓。哪有一首歌毫无起伏,哪有一首歌从头至尾高潮迭起?所以把自己的感情注入毫端,随我心而起伏,随我心而迭宕。
  ●1、落笔问题,王羲之多以尖侧锋落笔,颜祭侄多以篆榴落笔,而王老师多以直接尖锋落笔.该当如何认识和处理?
  ★落笔有顺逆之分。在行草书中,晋唐人都以顺锋直入,颜也不例外。你所说的篆籀落笔,是指逆锋吧?细心临一临《祭侄文搞》可知颜书并非逆锋落笔,只是线条圆浑,模糊了你的判断。可以这样说,写帖为主的行草书最好以顺锋杀纸为主,并留心笔势的连贯;写篆隶北碑意味则可以逆锋涩行为主,以求点画之毛涩古朴。
  ●2、临帖与创作问题,我临帖比较得心应手,但临得杂,每帖临一两次,就帖基本特征相似,而后将帖往一边丢.创作则难以顺心,总是没有临帖的笔墨情趣,该怎样解决?
  ★大凡初学的朋友易犯的问题便是觉得临像便了事了。这样做岂能深入?因光学字形是靠不住的,没有学到原帖的用笔及帖味,创作则难以顺心。方法:首先体会原帖细腻的笔锋转换,哪怕两三行字学上一个星期,一个小动作都不放过;即得则留心结体习惯以学到“手势”;再随意捡些帖上没有的字来以此手势写出。如此一往则得矣!
  ●3、行笔快慢问题,字的取势问题该如何理解。
  ★行笔快慢无定法,一人一习惯。但临帖时最好慢点,太快易漏动作。创作时随心所欲,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字势多悟自然界众生相,无论如何不能千篇一律。单字要有姿态,整篇要有动感。
  ●1、您写行书用的笔是软毫,硬毫,还是兼毫?
  ★我习惯用硬毫短锋。因我写字速度较快。
  ●2、陆俨少书法用的笔是软毫,硬毫,还是兼毫?
  ★陆俨少先生的字以我的经验,应也属硬毫短锋笔写出。
  ●3、陆俨少的书法好在什么地方?如何借鉴,应注意些什么?
  ★陆俨少先生的字我很喜欢。我认为他和谢稚柳先生等是近代画家中最精通帖学笔法的大家。谢多用绞转,笔法得自张旭;陆多用皴擦,盖自杨风子得法,又融入自家画法用笔而成。学习陆俨少应多体悟他如何将字写得古拙、生动,但不能纯取之结体,往往风格明显的结体一旦留在手上,将来甩都甩不掉。
  ●我想请教一下,你平常临摹大于创作呢,还是创作大于临摹?
  ★我平时临摹多于创作,且依一帖之味随意编造、篡改的游戏更多。
  ●1、我8月份曾拜访贾长城老师,贾老师的人品和艺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多次提起您,说您对董其昌也曾下过一些功夫,我在您06年前后的一些作品(如手卷),不仅看到有浓郁的魏晋潇散之风,在整体的气息把握上,确能在隐约中感受到董其昌的某些影子,不知是否是暗合。
  ★董书之气息高雅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是非常出众的。我很少临董,因为我不喜欢董书的结体,觉得有点俗气。只是感受得到那份淡淡的悠闲、贵族气,也许这种感受不自觉地会流露在手下。
  ●2、我现在也在零散的写二王、颜真卿、米南宫及董其昌等,在临写这几家的作品当中,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取舍,如何在创作中将这几家能做到很好的糅合,统一在一件作品中并能保持很好的自然性和书写性。
  ★无论临王还是颜、米,重要是“得笔”。即各家用笔习惯要熟悉。可在临过这几家后做实验:有意把王写古朴而去峻爽;把颜写洒脱而去迟涩;把米写萧散而去凌厉。如此反其道而行之。有这样的体会,渐渐就自我一些了。即得自信,书写性自会在笔尖化出。
  ●3、书法的“书写性”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我也看到一些高手,可能结字精到,线条干净,也就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就从书法的更高的艺术性来讲,书写性和艺术性似乎都很不够,但这样的作品在大赛中却相对很容易入展,而有些作品虽具有一定书写性和较好的气息,却未必能入展,是因为线条或某些细节上的硬伤吗?这里面的矛盾出在什么地方,又如何化解?
  ★当代的展览要的是夸张用笔和刻意制造墨色变化以取宠,而不是流露!你真流露了、自然了,评委也许并不当回事!所以这位哥们千万不要以展览论英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假如获过一次奖的最好不要暂下结论是高手,要获也要三连冠以上。忠告:展览写展览字,自我追求是另外一码事。另外,一张优秀的作品尽管没有入选,也很正常,千万不能因展览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请问忠勇老师,一个帖临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另外一个帖?我一直临书谱,总也舍不得换,一是觉得我还没有临到位,再就是怕在没临到位的时候换帖会影响到笔法上的纯正,可不换帖,又会厌烦,我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
  ★厌烦时最好换帖,岂能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啊。世界大得很呐!方法:先找近亲,如孙过庭的先辈是二王,后辈有贺知章、康里子山、陈海良……,均可揣摹;再找远亲,如汉隶、章草等,以求正源。这样一下子你便走出“铁岭”啦!
  ●我是一个临《书谱》的票友,在尝试创作时常有,别人说我太碎,于是我又去临《大观帖》,这样可行吗?你有更好的法子吗?
  ★光写书谱也不行。孙过庭什么都好,就是不自然,因为他满脑子都是王羲之的形。书谱本身就不贯气,失自然,你的作品当然就会碎了。在我看来,《书谱》只适合学草书的人入门用用。要想有大出息,写张芝、写二王、写怀素。建议:可上手临怀素《自叙》三十通。放开临,三五个字一串当一个字写,可医此病。《大观帖》在后期可临,但要把对学习墨迹时的感受套进去。
  ●写二王一路的行草,用什么毫和什么宣纸最好?所谓的中锋用笔,是不是要把笔握成约90度吗?
  写二王小字用狼毫小笔和半生熟纸。熟练后放大写则另外一回事了。中锋用笔指笔锋能裹起来,即裹锋,也即“万毫齐力”,因辅毫、主毫裹在一起,“齐”心协力的效果。这点还是问老齐,他家的事情让他来解决。我记得他那忽悠学中有。如果把笔握成90度写字可能书法史上就没有王羲之了。
  ●学行书有一定基础后(能入选省展还不能入国展),结合当今书展趋势,是专攻一家提高的快还是博采众长提高的快?
  ★要想迅速入展,就要专攻一家(专攻李双阳、王义军、龙开胜哪个都行),因为学古人太慢;要想获“兰亭奖”,就要博采众长,如王、颜、何绍基、于右任等等都要学,那从现在起也许还要十年以上……
  ●2、您的函授培训班还在举办吗?如何报名学习?
  ★我一直不带函授班。因近两年太忙,生活不稳定,广州不好混啊!也许以后会带点学生,到时咱们一块玩!
  ●学习二王先学什么帖好,王手札,圣教,米,赵,王铎,是喜欢那个就可以学那本,还是有先后次序。
  ★至于学二王先写哪个帖,依我看,哪个你最动情就写哪个,不会有问题的。
  ●怎样将碑刻写成帖味儿?
  ★去掉碑刻刀味,还原刻以前时的书写状态。因毛笔和宣纸与锤子、凿子是两码事。要追求刀味最好学篆刻,而不是学碑刻。
  ●王老师好:古人讲写字要有骨,肉,血,气,色,请教您是怎么理解这几点的?
  ★哈哈,古人所讲的“骨,肉,血,气,色”,我如果从正面解释,无论如何也说不清了。不如这样比喻,好字如同妙龄女子,不施粉黛,依然靓丽,因为有自然之美足够了;孬字正像半老徐娘,尽或脸上厚粉一层,也遮不住岁月的印记。因为已缺失了骨,肉,血,气,色啊!
  ●能帮我介绍一些新的作品章法吗,特别是国展上一些八尺条幅的章法。真心求教。
  ★作品的章法方面最好备几本国展作品集,那里面什么花样都有,可比我有才多了(开玩笑了)。我说一点真心话,章法比起好字的本身已微不足道,清水出芙蓉嘛!
  ●对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书,我认为我现在的小字写的还可以看看,但我不知道如何将小字转化成大字,听说要通过隶书来转换,我现在也在试着练隶书,但还是不得其法,我想知道就是如何用大字来表现二王一路的风格,包括毛笔的选择。
  ★这个问题涉及到笔法的演变问题。魏晋小字用拨挑侧切法,故灵动峻爽;后来写大字笔和纸都不同往日,所以笔法最先要变。经验告诉我,生宣上写大字最好用绞转逆顶法,所以建议可临张旭、林散之等这方面大家的作品。另外运指还要转换为运腕、运臂,且莫斤斤计较原帖小字的细微,因为放大后工具不同,动作不同,原有的细微我的祖宗王羲之老人家也未必能做到,何况你我?大字要重气局、力感,其它已为其次。无论大小,二王帖味儿不能丢。
  ●请问王老师您写大字也用狼毫吗?有大的狼毫笔吗?我看您的小行草作品都是写在色纸上的,是不是在生宣上不好写呀?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使用生纸写书法呢?
  ★关于毛笔方面,前面已答,恕不再言。我少用生宣写小字,因为我侧重表现晋唐一路的细腻精微的笔法在生宣上难以体现,各人选择而已。并非生宣不可写小字,林散之先生的字不论大小我想还要依靠生宣,因为他以墨色为重。生纸写大作品还是很有效果的。
  ●1、什么是使转?古书论说的不多,难懂,看张旭光的视频讲座,唯此讲的最少,片语代过。
  ★论坛使转有两层含义:一为使,即因势利导,往往在字的转折处用(犹如开车在拐弯时方向盘要顺势转动)。弯要拐得自然,否则就要翻车了。二为转,转字也有拐的意思,但更有转换笔锋的含义。转锋又有换锋(即调换笔锋方向)和绞转两个意思。绞转是最重要、最高级的笔法,前面在讲中锋问题时已解释,故略。
  ●2、如何避免字俗?
  ★脱俗问题太大,这牵扯到艺术感觉敏锐与否的问题,更牵扯到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是否深入的问题。我没法用只言片语解释清楚,请谅!我有土方可一试:每个字的结体都离唐楷味(尤其柳体、庞中华等)远些,病情可缓。当然,用笔也很关键,丰富的笔法可以掩盖一部分俗意。然而气质上的脱俗,最终需要心灵的净化。
  ●3、学书:笔法字法皆可学,唯意难求,如何得意?
  ★“意”说白了就是韵味。这种余音绕梁的玄外之音只有多看帖、多品味,也许能感受到。作品的气息正如人的气质一样,它令你之所以感动,是因为扑面而来的大感觉会让你迅速亲近。丰富的用笔技巧从表面来看可以解决点画的准确与到位,但假如在挥运时增加虚实、节奏感及空间营造等艺术处理,加之“随性而发”的自然书写,所谓的意自然定会有所体现。
  ●请教王老师,宋以前的法书一般字比较小,是否有必要放大临写?因为现在经常要写大字。另外,有哪些字帖不适合放大临写?有没有什么标准?
  ★一定要放大临写。但前题是在忠实原大临习有一定基础后,逐步放大。从道理上讲,没有一本字帖不适合放大写,因为放大的本意并非忠实原先的小字字形,而是通过展大后锻炼虽略变其形仍不失其意,再加上线质、气局等因素的改变从而获得新的审美内涵。
  ●看到您提按使转的高超技艺,想请教一下王老师,假如在写一幅(较大)作品时,是把墨足量调和好然后书写,还是在书写过程中随写随调呢?
  ★墨要随写随调,只有经验,没有定法。
  ●请教个问题。还是从你的一件作品说起吧。“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这是米芾论书的名句。张旭、怀素堪称草圣,多数书家认为,旭素的草书虽狂颠但也是不失法度的。米芾的书法成就,主要的还是行书,在草书上并无建树。你是如何理解米芾的这一论断的?
  ★米芾的草书本身写得很好,后世评价草不如行是就风格不太强烈而言,并非说它不好。从米芾现存草书作品来看,他对二王理解不是一般的深,但为何草书的风格并不强烈?真是不太好讲。以我自身为例,我平时在草书上用功很勤,但真正创作时大多为行草,因为其中有很多适合自己表现的行楷造型割舍不下。米芾喜作行草,是否也有如此情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草书理解不深入的人是写不好行草书的。因为草书为渊源,行草为流变。正因米芾对草书有这般理解,所以他的行草虽个性十足但却甚得魏晋风度。拙见以为:米芾是后世极少数能真正表现出二王遗风的天才书家,无论从笔法或气质上。但从米芾的行楷书的结体、造势上已若隐若现地渗入唐以后的俗意。这是时代使然,虽为小疵,仍遮不住他在书史上的万丈光芒。
  ●请问王老师一个问题,我在创作中经常没有性情的流露,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写出性情,一个人的性情可以培养吗?是不是这跟性格,修养有关呢?我创作的是楷隶作品,学习四年了现在在大三。希望能得到王老师的点化,在次不慎感激!
  ★作品中缺少性情最主要的原因是积累不厚(其中包括笔法不熟,结构生疏等技术问题)。手熟自能生巧,更敢胆大妄为。另外要多思考传统意义的书法本体,应以达其哀乐为至归,流露情性才是真正的目的。
  ●王老兄,我学书是出于爱好。我现在主攻隶书,写过曹全,现写张迁。按我自己看写字的结构总掌握不准,不知应从哪方面入手才好。我现在除了写隶书外,还写写圣教序、篆书行吗?
  ★隶书结构以横势为主,但字的框架不能依楷书习惯去处理,那样会很俗气。建议临一些西汉带有篆味儿的简牍,或直接临篆书,一定要弄清篆生隶的演变过程。可做此实验:先写一标准小篆,如“马”字,再写一隶书“马”字,然后添上篆隶之间的过渡型。这样以来,很多道理就明白了。行草书当然要写,这样更能增加字中的灵气。
  ●1、书斋生活需要融合,您是怎样融合书斋生活的?您的木斋很有趣味,这种趣味对理解古人感悟古人有几分的作用?
  ★木斋的趣味缘于我个人爱好,正如我穿衣喜户外休闲而不喜西装领带。朋友讥为“美院色”:远看要饭的,近看收破烂的,仔细一看是广州美院的…
  我骨子里恋旧,常常会独自品味岁月的轮回刻在心灵深处的那份苍桑,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另外,雅与俗的概念因人而异,“木斋”的田园风也许能仿佛几分古人的林下之风,并且可以使我在纷乱的广州找回昔日在古陕州的那份清静……
  ●请问忠勇老师:我感觉在临帖中结体容易掌握,但用笔总写不像,提按还略懂一些,但绞转、裹锋等笔法术语却太难理解,大家都说笔法是书法的灵魂,得笔法者得天下,但究竟什么是笔法?藏锋、回锋我理解,但中锋、侧锋写出的笔画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如果没有笔法的困惑,我的字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是临柳的,后来临过米、王。期待您解惑。
  ★看来大家对用笔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个大好事。“得笔法者得天下”实出自我口,盖戏謔之语也。关于用笔的绞转问题在答其他网友时已答过,请查看。中锋问题前面也解释过。侧锋主要指顺势杀锋入纸,贵在凌厉,所以要有一定的速度感和灵敏度。中锋能使线条圆劲,侧锋可致线条爽快,各具美感。最合理的用笔法应为中侧并用,以中为主:“即中即侧,即侧即中,复归于中。”(董其昌语)
  ●鄙人对“空灵”、“灵动”一直理解不深。请王先生举一幅作品为例,细教之,谢谢!
  ★“空灵”指空间感,“灵动”指活泼感。如《韭花帖》疏朗开阔的章法为空灵,而其中细腻多变的笔法为灵动。
  ●学书谱应如何解决千人一面问题?
  ★出现千人一面的问题主要是看当代人的字太多。我觉得如今我们眼中的古帖已被常常看当代人的字所带来的视觉疲劳所污染,已经不是原有的面目了。现在展厅里很多人的作品盖住名字就像一个人写的,是因为大家互相参考。建议顺《书谱》上溯羲、献,再往章草上用用功,定会有别往日。
  ●怎么样从临帖过渡到创作
  ★从临帖到创作的方法最有效的是摹拟性创作。前已回答,恕不赘言。
  ●1、您是如何理解二王帖学里的绞转笔法的?
  ★绞转实指笔毫裹在一起后连续“拐弯”,前面已答。
  ●2、你认为近现代继承二王帖学比较好的书家有哪些?对笔法的学习你倾向哪一家?
  ★正统笔法上沈尹默功力最厚,气韵上白蕉最佳。另林散之先生秉承帖意而以碑骨出之,堪为大师。对书史贡献当在沈白之上。因有新意故也。王、颜为帖学两座高峰,深入一家便可受用终生。
  ●4、在书法创作中,隶书和草书对行书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影响吗?
  ★隶书、草书均为行书之源头,建议读书法史。
  ●5、给我们讲讲行书字法的使用?如写二王一路的,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该注意些什么?
  ★这个问题恕我无法全面作答,犹如有人喜川菜,又有人喜日本料理。所好不同,所取必然不同。不过有一点,写二王一路在结体上最好奇正相生,奇而不怪,不要违背自然之美而过于夸张变形。
  ●6、游历给你的书写带来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触景生情,寓情于笔下。
  ●请问王老师:如何解决结体的问题,我指的是,如何结体才能避免流俗,才能表现心中想要表现的那种意境?
  ★结体脱俗问题前面已述。还是那句话:离唐楷的习惯性结体远些。
  ●在作品中怎样体现作品的气韵和连贯性?很无助现在,希望能得到您的解答。
  ★气韵和连贯性还是需要解决手熟问题,熟能生巧。另前面已作答,请查阅。
  ●王老师我临帖时大多注意的是笔画质量,养成了看一笔(或几笔)写一笔的习惯,而不能看一字后临一字,导致了对临还可以,可是背临就不记得字形了,这样一直临下去行不行,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不但要训练看一字写一字,还要训练看一串写一串,最后达到背一串。如果手不熟,印象不深,岂能自如?再加油吧!
  ●1、草书宜先写大,还是小?
  ★草书要先临小,再展大。
  ●2、如何才能增大笔毛与纸的摩擦力,写出的线条厚实,圆润、立体感强?
  ★增加笔和纸的摩擦力我有如下体会:1、深刻理解中锋用笔的好处;2、逆顶法亦可使线条涩感增强;3、速度感的训练;4、坚持临一段时间篆书。啬啬增长率。
  点击进入:【萧疏旷士风】2008年的冬天----王忠勇状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2
王忠勇论书(二)  很少写米字
  我说实话,对米字我基本就没有好好写过,我很少写米字,因为当我真正的懂得二王是一个高度的时候,对米字就基本不关注了。有人说我的字象米,可能是笔性与手性和米字较吻合。
  当代写米字的高手:魏启后
  真正的米字是不好找规律的,以米芾不寻故常的性格,很多字都感觉是胡来,越胡来你却越觉得神采飞扬。当代写米字的有一位高手:魏启后。我对他真是顶礼膜拜!他首先艺术思想就比别人高,他以米为本,然后上朔王、隶、汉简,那么大的年纪了还写得风流非常。我敢断言,魏启后先生在后世定被写入史册。虽然当代对他的关注远远不够,好像已经淡忘,但真正能入古出新、得魏晋风流者,当代恐怕就是他了。
  当代中青年一辈写隶书的高手:徐利明、鲍贤伦
  写隶书不能失去古味、失去自然状态下的质朴。当代隶书写得好的,老一辈的有沙曼翁,中青年一辈有徐利明和鲍贤伦。你再怎么说人家思路高远,人家的想法就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去写,而不是做隶书。隶书在明清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快、光、古,现在是一个方向。但我做不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隶书学礼器学曹全最难,相当于行草书里的《圣教序》,一不留神就写俗,你稍微加一点自己的小聪明又巧了。不像《张迁碑》那样可以装点傻、装糊涂,能遮丑;像《石门颂》那样可以伸胳膊撩腿。隶书的气格,多参汉碑;隶书的书写状态,多参汉简。你在汉人上面有加有减是知己知彼,你在明清人上面有加有减那是越走越远。不能再沿着邓石如、吴昌硕那条路走下去了,否则那可能是当代隶书的一个误区。应该把一切的东西都抛开,然后站在一个
  点上、源头上去深入。
  说说白蕉
  白蕉的字我很喜欢,看得多。但白蕉的声名,现在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对故人的一种迷。这个迷应该把它拨开。白蕉的字得在哪?得在笔势上,包括那种淡淡的风流,那种自然书写过程中表现出的风姿绰约,非常吻合《丧乱帖》和王字的手札等的书写状态。就是那么一种状态很让人迷恋。但他对当代书坛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大都把白蕉作为进入二王门径的参考,可是他在集成王字方面是一个名家,在破坏王字方面却是个顽固份子。破坏能力超群的康有为,即便我不是很喜欢,但人家确实是开宗立派的。写书法史你没法把康有为抹掉,但如果有沈尹默,你完全可以把白蕉抹掉。论基本功的扎实程度,白远赶不上沈,就连潘伯鹰他也赶不上。只是沈比较入世,没有白的意境,没有白的闲散,没有白的气韵。
  近几年的获奖作品大多畏畏缩缩
  近几年展览推出的如李双阳、陈海良、王金泉,包括前几年推出的薛养贤、刘彦湖,水平都不错,这都是积极的一面。凡是连续获奖的作者你都不得不对他们关注。偶尔获一次奖的现在太泛滥了,那包含着一种运气,获奖以后,也许以后几年的状态都差了,这都有可能。当代获奖作品与这几年的导向有关,前几年写碑获奖的多,现在跟刘正成时代比恰恰相反。刘正成时代是在考你的想法,你只要有创新精神,有新面目,哪怕离传统很远都有可能获奖。现在的展览是考你作品内在的含金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是进步了。当然优点是耐看,缺点是畏畏缩缩的多了,没有一件让人感觉到彻头彻尾的震撼。包括我在内,我这些年的获奖作品都是精心打扮过的,度数、味道都精打细算,怎能风流?况且有那样的作品我也不会送,因为风险太大。我不否认评委有很高的眼光,但现在的展览众口难调,就像做菜一样,你最起码得不咸不淡,过于咸过于淡你的危险都很大。我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家里尝试各种类型的创作,适不适合自己的都尝试,而参加展览就必需去猜当代展览的机制,如估计得到多少评委的票数,用什么形式如纸张、书体等,都分析过。我行草展为什么都写横的?跟你说我就是分析。尽管现在展览横幅的展厅里很难挂,同时还有很多册页,但你都写成竖的和册页的就显不出来了,我曾经得过奖我就没有压力了。兰亭奖那么重要的展览我干嘛送白纸?也是算来算去决定的。现在色纸太多了,都是色纸你就跳不出来。这次我是算准了。当然也有算错的时候。
  辛酸史
  说起学书经历,我还真很少跟别人提起过。我是真正走了一条艺术人生的道路。我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八岁就接触书法,模仿能力特强,村里的老先生知道了,就提供一本集柳体的《为人民服务》(文革时印的),内容大概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什么的,但我一看就不喜欢,觉得太刻意。我叔叔又找来颜真卿的字帖,说人家都说这个好,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但我也不喜欢。我最喜欢褚遂良。现在得到验证:你小时候在哪本帖上用功最深,可能一辈子跟它都脱不了干系,就像我现在的字中仍有禇的成分一样。到十三、四岁时接触了《兰亭五种》,纳闷一代宗师怎么都写得那么“不漂亮”?看不懂。《祭侄文稿》觉得更丑了,更看不懂。天下第一的都看不懂了,天下第二的自然更看不懂。书法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啊?把人都搞糊涂了,很痛苦。所以现在我觉得从事艺术的人,见巧望朴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人都是喜欢漂亮的靓仔的,等到你对于朴的东西发自内心的接纳了,那么你就进门了。这是一个坎。我学行草书是先学颜,颜能脱俗。但用颜的笔法一写二王,而用笔又跟不上二王的时候,就俗,特别是一写圣教就俗。这也是许多朋友喜欢二王但一直写不进去的一个原因。这跟学别的不同,你学康有为可能一、两天就惟妙惟肖,而一写圣教可能就恨不得把笔扔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觉得就是积累。话说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书法就很狂热,觉得上天让自己来到世上就是为了书法,特有抱负。当时我的文化课很棒,可是后来全给书法害了。我把毛笔后边的一端削了,就拿着这么长的一个笔头,上课时在前面摞这么高的一桌书,把大衣往头一包,就在那里临《兰亭叙》。而我父亲呢也很喜欢看我写字,他在家是一边看一边喝彩,搞得我真是神魂颠倒!现在我回忆那种状况,真的是不寒而栗。我跟你说我现在只会一些加减乘除,其他的都不会。就算是后来认真学了一两年,但天生反感,全忘光了。结果后来,我就从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变成了全班成绩最差的学生。记得当时首届神龙书法大赛,张小弟得了全能一等奖,我得的是少年组一等奖,但没有老师理我,因为他们痛惜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学生全给书法毁了。到初二下半学期,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自己跑回家呆了两个月。那两个月,我母亲成天哭哭涕涕的,校长也来找我做工作,我才又下决心再回学校,复读初一。那时的毛笔全不知道给搁哪了,全力学习。结果初中毕业报考师范还是差12分,后来批卷的老师发觉有那么一个学生,试卷里面的字写得真漂亮,就反映给校长,校长一看是我,就骑着自行车来回几次到豫西师范反映情况,在豫西师范当场写字,就破格通过了。这是我首次用书法敲开了大门!后来豫西师范给机会我深造,就到了南京艺术学院,分到徐利明老师一班。徐利明老师又高又瘦又不笑,他把凡汉以前的隶书都示范一下我们就跟着过一遍,我开始感觉完了。头一个月,很痛苦,我当时的篆隶书是一片空白。但我一看人家整天的板着脸,就怕了,咬着牙挺过去。不过还好,我后来交的几张作业得到了系里面的一些老师的表扬。从那个时候起,徐老师也对我更好了点,觉得我这个孩子心性好,跟别人不一样。就在他和南艺其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稳稳当当的走到了今天。如今回想起来,徐利明老师真正算是我的恩师。我现在的学书理念皆来源于他。他正直的人品,严谨的治学,洒脱的书风至今影响着我,也许会影响我一辈子。
  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南艺对笔法的教学很实用,学生一般拿起笔来就可以创作、入展。国美教20个学生,有18个到毕业时可能还糊里糊涂,甚至以后越写越差,偏偏就是有那么几个能成大材。国美对形式感、技法的训练比南艺细致得多,而在创作时易失去一种自然书写的感觉,流于造作。南艺强调书写性,反对做作,这一点很重要,是与传统书学思想相吻合的。我也认为老祖宗都做了这么多年了,不应该背叛。
  篆隶放大写
  南艺主张把篆隶书放大写。放大写容易学到丰富的笔法,而且放大了之后你不得不考虑笔纸之间的磨擦关系和笔墨相互生发的那种书写感觉。多那样练习你的笔就留得住了,同时隶书的结体和笔势又给行草书的突破埋下了基础。比如我现在没法不关注汉代的草简,没法不关注楼兰残纸。隶书发展到后来,手写体越写越快,变成符号化,一加快,就成了草书的源头。你看章草那个浓浓的隶意,其实章草的那个尾巴是很装饰性的一个东西,你把那个尾巴按掉,他还是章草,原因是它还保留着隶书的横势,就和隶书瓦解了篆书同理。
  一比一临摹
  手札等最好是一比一临摹。主要是能锻炼手指细腻的动作变化、笔锋方向的变化,包括体会一些流畅的和涩性的线条都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些只有一比一才能做到细致。你要是放大了就不是用手指,而是用腕和臂,跟原作的情形是两码事了。
  不一定小笔写小字
  所谓的小笔写小字,我不习惯,笔小发不上力呀。大笔只要你根据笔锋因势利导,就能出来好效果。就算笔是秃的,我也会动脑筋把它写得有锋芒。
  张旭和怀素
  旭、素都高,高下分不出。以我的分析,从当前的书写工具的改变以及展览需要来看,写张旭将来的路子比较宽,因为张的用笔使转比较丰富,特别是绞转。这非常适合羊毫以及较差的毛笔。学怀素容易俗,那么干净的线条你很容易写流滑,要写不流滑得用半生心血。
  外拓和内擫
  外拓、内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笔势,一方面是形态。古人太厉害了,仿佛能在字里发现一个人活生生的血液流动的那么一种感觉。外形上如欧体就是内擫,好象肚子吸进去了似的一种很紧张的感觉。它的流弊(欧是源,张瑞图、沈曾植等算是流)是失去自然书写的状态。例如沈曾植的字我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很别扭。当然,现在什么时代了,不要太局限。或者是颜或者是柳或者是碑是帖,分得那么清楚,没那个必要了。现在只要是好东西我们都要时不时的在手下自然的泛出来。沈说“古今杂揉,异体同势”。你是写行草的,就要吸取篆隶的营养,写篆隶就要吸取行草的流动,篆隶跟楷书也存在血脉关系。你写行草书,稍微向隶书上偏一点,你的手性就能偏到隶书。稍微向楷书上偏一点,立马就变成楷书。所以说我的艺术人生最好是能把五体打通。这是我今后的一个方向、一个追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4
滥觞高远    吐纳壮大
           曹宝麟
  当今书坛,固因流派纷繁而鱼龙混杂,但总体使人欣慰的是,以新生
一代的迅速成长和崭露头角为标志,已呈现出一派清新活泼的生机。这与
学术界的断层之虞迥然不同,恰可证明书法虽蒙摧残然而仍薪火未绝的优
势所在。书法这一古老且绵远的传统,正如大江长河,回肠九曲却永不枯
涸。
  赵永金,一个憨厚执着的江西青年,就是我十分看好的新生代中的一
员。他本身即像我前面取譬的江河,滥觞于水草丰茂的高远之地。但是,
如果没有足够的动量和势能,一泓清浅难免蒸发殆尽的命运。他正是毅然
走出高山丛林,才看到了不断吐纳壮大的前景。永金先是在西泠圣地得到
高手的发蒙,继而投身学子向往的南京艺术学院黄敦教授的门下。在风来
堂诸生中,我觉得他称得上是最不辱师门者之一。黄敦兄的理论研究自可
不论,即以课徒的书印二道,亦是艺林之高标鹄的,老师的强大,从正面
的意义上来说,能使学子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取一瓢饮已足果腹,但
负面影响则很可能濡染而深受牢笼。大师子弟如吴、齐二家鲜有自奋自立
者即为殷鉴。风来堂门人中亦不乏以学得一支半节而沾沾自喜者,他们或
以此标榜系出名门,但较多或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这当然不是明师愿
意看到的结果,更不是教学的初衷。赵永金就较有清醒的认识,他的篆刻
至少没有轻易剿袭黄先生借鉴碗底的新样,而是汲取其风貌精神,除了少
数几方尚能一眼窥透黄门余绪外,大多已能遗貌取神。颇有些自家的艺术
语言了。从他印章的样式丰富性上,也可体味到他广采博涉的用心。
  篆刻毕竟依托于书法。写不好字而刻印,工匠而已。赵永金的书法兴
趣虽偏重于行草,但他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段同样作用于篆刻而呈现出巧
拙互见且耐人寻味的意趣。下笔的感觉如何,往往体现出书写者的天赋。永
金带有碑意的行书,下笔便现松秀,几乎从第二笔起就很快找到感觉,一
路直下,随势生发,欹正轻重,各得其宜。从碑而出的书家,胶柱鼓瑟者
常见故作迟涩和矫为稚拙的通病,而永金大多数作品的表现,度的把握皆
较有分寸,因为他临池的心态是轻松的,所以也少见怒张的一偏之失。在
书法上,他与乃师黄先生的距离拉得更开,可以说是淘洗几净。当然,其
中也有一些稍堕流行恶道的粗野之作必须引起充分的警惕,这与其说是不
成功,还不如看作是因人道未深必致的不成熟。
  总之,赵永金是一株可望长成冠盖亭亭的幼松。他目前植根于深圳这
块移民的乐土上,一边鬻艺,一边探索。但愿这株剌头草棘的幼松蒸蒸日
上,欣欣向荣。
                     
                                   壬午酷暑于暨南大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5
深圳书法家赵永金
参加国际书法大展
王光明
  【深圳商报讯】(记者 王光明)由国际书法家协会和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0中国涌泉国际书法大展”于9月16日至18日在淄博市博物馆举行,著名书法家、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受邀参展。他此次特意为国际书法展创作了一副尺八屏行草条幅。
  据悉,国际书法家协会于2005年12月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是第一个聚集各国书法精英的国际性民间书法团体。国际书法家协会拥有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家协会作为团体会员。此次展览将展出书法作品322件,其中中国191件,其他各国131件。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饶宗颐,著名学者、鉴定家黄君实和傅申,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中国著名书法家谢云、林鹏、孙伯翔、王镛、韩天衡、徐本一、曹宝麟、黄惇等书法名家也为国际书法展提供了力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7
大鬍子趙永金

丁正
        本文的標題是借來的,因此有必要作一番說明。今年六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書畫篆刻史鑒”編輯會議上,與會代表就如何撰寫藝術家的評傳,介紹詞條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種意見認爲:應該充分發揮撰著者的思維能動性,體現作者的價值判斷;反對者則認爲作者持論必須客觀,只敍述事實而不作論修評判。事實上,這仍然是史學界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爭,即史觀與史料的關係問題。從書籍編撰的體例上來說,採取怎樣一種著述方式,當然是有著嚴格的區別的,但從學術的角度而言,史觀與史料是不必,也不可能絕然地分開的。評介一位人物,總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資料)基礎之上的。孟子說“知人論世”,若不能佔有一定的客觀事實,斷難作出主觀的評價,撰著者立一論必有一定的依據,亦既是說,客觀的史實、史料是主觀判斷的基礎;另一方面,即使是純粹的事實、史實、史料,如何編排,如何取捨,也必然會體現撰著者的思想,也就是說,不可能有純粹的客觀。由是我想起了清代著名學者阮元,他在撰寫《國史儒林傳》時,獨創了一種著述體例,頗值得我們在評價書壇人物的借鑒。阮元撰 有《儒林正傳》、《附傳》有數十人,館中修史,例必有據,儒林無案據,百餘年來人不能措手,而阮元卻能駕輕就熟,皆能持文學、宋學之平,毫無門戶之見。其實道理也很簡單,他認爲“群書即是案據”,故阮元在撰寫時博采群書,更妙的是每一傳全是裁綴集勾而成,不自加撰一字。但作者在資料的取捨時,都是惠心獨具,其思想觀念、價值判斷盡現其中。不著一字,卻盡得風流。今阮元《》中尚百戰百戰存有《蔣士銓》一篇,其獨創的集勾之式,觀之可想。我于阮氏的著述方式,雖不能至,竊心向往之。今撰此短文,本擬採取諸家對大會的評論而綜爲一說,但思之再三,若完全爲集勾,不雜以拙見,終恐難以成文,且不負抄襲之嫌,只好順其意而已。故文章的題目,就借用了大會的友人肖文飛的原題。
        趙永金的大鬍子,頗有名氣,人謂似金冬心,我也留有小鬍子,就從鬍子說起。“人不可貌相”,外表、行爲與內心世界,有一定的關係,但不可絕然劃等號。中國人似乎向來頗留意“鬍子”問題,其實老外也有不少留鬍子的,這當中大概也有一定的學問及文化內涵,於此不深究,實亦無力深究。唯一知道的,古人有“蓄須明志”一說,例子很多,衆所周知,一生注重儀錶的周總理也曾留過鬍子。、曾見一份書法雜誌上有人撰文嘲笑蓄須者實大可不必。大金緣何蓄須, 我未深究,也不必。至於我自己,去年有一段時間很忙剃鬚刀又壞了,於是鬍鬚長了,適小女爲我畫了一張速寫,很傳神,就捨不得這“頜上三毛”了,至今已一年有餘。因曾惹了一些麻煩,我幾次對女兒說“爸爸要見老師,要見你爺爺,把鬍子剃了?”但女兒不依,她說:“那就不像了。“事情本這麽簡單。聽大金說,他兒子看見他未蓄時的照片,也說“那不是爸爸”。穿什麽衣服、留什麽髮型、寫什麽字對於自由藝術家說還是不要說三道四的好。只是就我而言,是教師、是學生,師父皆不蓄須,倒是有幾份的不自在,大金就自由多了。
        我是與友人吃飯時認識大金的,當時的印象是他是一印人,師從黃十字先生。後來大金從北京來過幾次電話,想托我幫他買一張名人的字,以爲我同這些名人很熟,雖然他願意出高價,很誠懇,但我實在無能爲力。爲了不至於讓他誤解我不肯幫忙,讓他找我的一位朋友,這位朋友真幫他求到了名人的字,也算是我幫了他一個忙。今年年初廣東省書協元霄節雅集,與大金第二次唔面,已是好幾年不見了。他贈送了一本《書法篆刻集》給我,並托我帶幾方他爲朋友刻的印章,這是我認識大金的書藝、印藝之始。自是我頗關注大金,常於報刊見到有關他的報導和介紹。月前,大金曾與我又一次唔面,談數時,並觀其書、印近作,讀各種有關他的資料,算是對大金有了深入一層的瞭解。
        大金與我皆爲貧家子,南北漂流,爲衣食而謀,爲事業而奔走,頗有同情。但他的成就實令我豔羨,常自歎弗如。大金訪西冷、遊金陵、北上京華,出入名師之門,頻頻入展、獲獎,學業有成。隻身闖深圳,創立了很好的一份家業,事業有成。成功的喜悅,人所共見。但背後的辛酸,恐怕只有少數象我們一樣的貧家子方能心知肚明。
        關於大金其人及書、印,曹寶麟、崔自默、顧二、方建勳、肖文飛、陳方金、邱才楨、鞠雅儒諸人皆有所評論,於此就不“集句”了。今補充幾點:1.大金爲人、爲藝誠懇、踏實,這一點很可貴。現今不少書法中人爲人不誠實,爲藝更不誠實。舍短就長,爲藝者都能做到,但誠實卻很難。2.大金有良好的藝術感覺,最難得是一個“清”字,也就是“乾淨”,乾淨是一種境界,乾淨才能做到清雅。3.大金學習的方式有獨到之處,學傳統,但不象一般人死臨貼,與時俱進,但不學流行。他臨貼習古,爲的是找感覺,雖然多是淺嘗輒止,但只要一找到感覺,便會沿著這種感覺深入下去。是一種有效的深入傳統。當然有時不免在外在的形式與他人相似,但這是源於其自己的心得,與學流行的式樣不同。4.大金尚有待進一步昇華其藝術感覺,在保持良好感覺的基礎上,使線條更凝練一些。5.大金遊學四方,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于師于友,只宜汲取人之所長,且適合於自己的東西,注意不要盲目被他人所影響。就我的觀察而言,無論是藝術感覺還是在功力上,大金絲毫並不亞于某些名義上他的“老師”,但遺憾的是他已受了一些不良影響。當然,象西冷陳默、羊城曹寶麟、京華王鏞、金陵黃諸先生之優秀藝術,大金還是要  學習的。6.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大金目前的精力主要放在創作上。希望大金也不要忽視學術研究,能夠象他的老師黃十字、曹寶麟、邱振中諸先生那樣,齊頭並進。
        曹寶麟先生說:“趙永金是一株可望長成冠蓋亭亭的勁松。”作爲虛長幾歲的朋友,我希望趙永金早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並且相應在不遠的將來能夠變成現實。當然,這尚有待他一如既往,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2003年國慶前二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48
赵永金印象
向虚
  赵永金书法作品(局部)
  两挑剑眉,浓髯过颈,气定神闲,一身墨华的他,即使在人群中,你也很容易被他的气质所吸引,或从那一袭随意但却洒脱的穿着中辨出他的与众不同。他,就是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赵永金。
  有人说深圳是人才汇聚、藏龙卧虎的地方。这说明深圳人才济济,赵永金便是其一,像赵永金这样辞去公职独闯深圳,刻苦努力,以艺养艺,于深圳乐业安居后负笈南京艺术学院、并再度北上京城于中央美院历经春华六载,曲肱而枕、青灯黄卷、以苦为乐、一以贯之而获得成功的人,在深圳艺术界还是不多的。
  我曾认为,中国的书法,以晋唐为最佳,比如:晋的二王(行)、唐的怀素(草)、颜真卿(楷)、虞世南(小楷),以及《董美人墓志》……等等,都是很好的书法珍品。而到明清,又是一座书法高峰,如董其昌、徐渭、傅山、王铎、金农、八大等。清以后的书法,多受馆阁体影响,没有自我的变化,要么就是“个性化”的笔画太多、太张扬,缺乏内涵。
  现代书法的特点,在于掌握中国书法流变,力避宿弊,注重内在的变化,有些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但由于处在探索、继承、创新时期,往往显得生龙活虎,春意盎然。对赵永金的书法,方家已有定论,如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部主任薛永年就评价为“恣纵奇逸”,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的定评是:“意出杨(铁崖)金(冬心)徐(青藤)三家奇逸之风。”……
  而赵永金早期的书法,深受乃师黄惇先生影响,主要取意于晋人,露锋起笔,稳稳行进,多提笔少按笔,作品中流露的是秀骨清相之美。这一对晋韵的准确捕捉他都能涉笔成趣,写出味道。这,精于笔法是首要,如舍笔法,必难得萧然静谧、淡然尘外的风韵。自赵永金负笈京城后,中央美院开放而严谨的学术风气,令赵永金的书路走向雄阔,先前二王书风的儒雅气象减弱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宋人的跌宕激越之姿。而渴笔飞白的运用,似更切于晚明书风的感觉。在形式方面,他将书法的点、画、线条与墨法种种看成一个视觉对比关系,这显然是从一个大美术的视觉来切入书法,这种开放艺术理念的合理化运用,较少蹈袭前人,而又不失传承,流转之间,完美的将古代书法精华和现代视觉冲击性融于一体,无疑平添了其作品的文化厚度。
  苏东坡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意思是书写前不刻意求好,字才写得好,才有自然天成的佳作。蔡邕也说“欲书先散怀抱”,心中无挂碍,诸事放下,情绪清逸,就能够得心应手。若心猿意马,过度雕饰,矫揉造作,难免匠气十足。王羲之、米芾、苏轼、蔡襄……他们写字,都没那么多讲究,即便尺牍,然畅所欲言,信笔挥洒,甚至随写随改,失乎规矩准绳,并不刻意于“章法”。而用笔遒峭,叙事简洁,却精妙绝伦,令人叹服,多为后世捧为圭臬。总之,写字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不必刻意为之。
  所以,写字是因为喜爱,喜爱与成家,是有距离的。平时轻松以对,玩摩写得好的碑帖、手稿和书信,增进自己的修养,养成多用毛笔书写的习惯,心情保持恬淡,没有功利之心,以写字为自游息也,这大概就是古人对书法的态度。“了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离成家的道儿也就不远了。赵永金谙悉此道,身体力行,将书法生活化,故此,有识者誉称赵永金为“现代文人型”的书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0
 
顾工,1973年生,书法篆刻家,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顾工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卞雪松、篆刻家祝竹二位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吴印社副社长、昆山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昆山书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作品与荣誉  作品曾获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的“世界华人书画展”书法金奖,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现代金陵书法传媒展”提名奖,参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四、六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第四届国际篆刻评展,全国首、二届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同一方印——近十多年中国青年印坛精英人物作品展,全国细朱文篆刻邀请展,传统与现代对话——正大书风展,第二、三届流行书风展,2005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等。
  发表书论、印论30万字,论文入选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获奖)、全国隶书学术讨论会、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七届全国展创作理论研讨会(一类论文)、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奖),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收藏家》、《美与时代》、《书法》等刊物。编著有《艺概丛书·顾工》、《顾工论书文选》、《水墨玉峰书画作品集·顾工》、《70年代书家》、《篆刻批评·当代卷一、二》等多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1
顾工书法网络展读后絮话
     因为爱好的关系自己留意书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顾工的字当然也在其中,听书评论好的有作品集,赠送我也按耐不住了,索性也来凑个热闹!
     知道顾工这个名字很早了,我这个人,这几年记性不怎么好了,老是把人和作品对不上号,老以为顾工的字是个老爷子写的,也在印象里留下了个老爷子的印象,总觉得是到了花甲之年的人才写这样的字.
     我在中国书法家论坛安家有一段时间了,看了不少的作品,今天写的这些仅仅是个偶然啊!闲暇闲逛时就不自觉逛到中国书法家论坛了,没办法谁叫今天撞上了.我一口气看完了顾工网络展发布的20多幅完整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很沉静,不浮躁,当今的社会以及当代书法现状就是60/70/80年代在为了生活的好点,想着法充斥这个传统的行当,顾工有这个平静工稳的心态和创作状态很难得.
    看顾工的字,一直都很恍惚,说不出来有谁的影子或者靠近谁,用句老齐的话说就是:"只是觉很旧”。这和当下中青年书法家那种国展写法、近亲繁殖的“新”书风是不一样的,这种“旧”应该是个人性情、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一种抒发,也应该是长期钻在故纸堆里面慢慢滋养而成的一种书法的“包浆”吧。在一个重视创作、个性张扬、形式、技法至上的时代,能够潜藏个性、以学养书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默默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实在是很不容易,这需要自信和耐力。
    看了顾工的字,没有善变的形式和现代拼凑,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打眼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却又在平淡里多了几分的耐看!对了就是这个字眼,我觉得我要形容的我眼里的顾工字,用这个词语再合适不过了,回顾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那些今天依然供后辈学习和汲取营养的那些经典作品不正是因为耐看的缘故吗?
     顾工的字质感很好。当然平淡东西少了质感的支撑,那就要另当别论了.顾工的字不事雕琢、不做大的开合与伸展,不做奇侧险怪,然而无论结构的内敛还是线条的厚实,颇让我感受到那种“结实”的硬度。这可能跟他生活环境和性格有很大关系,我的老爷子字老说写字是是写心性,心性如何你画出来的道道就如何,这个是心性的流露。
   要是把顾工的字让我归个类,那还真有点难为我,现代派,流行派,拟古派都不是,毕竟顾工还年青70年代生人,要说是我的学长了,对于一个80后的后辈在这里放词可能有多方的非议,我一开始就说,顾工有一份常人没有的沉静和工稳,这是顾工的雪球是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的,那么耐看就是以后若干年的方向了,人书具老是每个书法人都要经历的,80岁或90岁拿起毛笔不能自己的时候,都要经历,顾工的书法路还很长,30几岁已经拿到书法硕士的学位,这是让人羡慕的,如果非要我把顾工归到书法的那一类,那么我想新文人书风应该可以概括.
                                       自由艺术评论人
                            若雪堂安小波
                            2010年1月15日晨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6
宗绪升对话鲁大东硕士



宗绪升:大东兄涉及的领域太多,而我又实在浅薄,还真不知道从何谈起以及谈什么好了。那就先从摇滚乐吧,你的与人乐队之前的那个乐队叫什么?为何解散?

鲁大东:没解散。乐队叫甜蜜的孩子(Honeys),现在在上海,并以五年一张的神速出正版专辑(正式出版发行的哟),我算是组建者之一,后来退出了,因为九十年代中期我正在搞隐居,搞摇滚等于破戒。后来我又被一个画山水的拉进现在的乐队——“与人”,与时俱进以德服人的缩写,又开始乐此不疲玩高雅音乐了。

宗绪升:当时国内很多摇滚乐高手都曾与你有交往,介绍一下如何?

鲁大东:和任何一门技艺(书法、摇滚、木匠、相声之类)一样,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高手,都是从菜鸟到大侠,或者菜鸟到老鸟。很多粉眼里神一样的人物,当时不过是一起喝喝酒、玩玩琴的哥们。所以要警惕,我们身边经常暗藏大师。

宗绪升:摇滚乐这个领域与书法界能否做个比较?那个领域我想对我以及对我们广大的读者都很陌生。

鲁大东:摇滚界对书法这个领域更陌生,学书法的总知道崔健吧?搞摇滚的知道张海吗?其实如果对别的领域熟悉一点的话,书法界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国摇滚界也不例外,但它和书法界根本的区别,是没有成立“中国摇滚家协会”。

宗绪升:很遗憾我只听过你在歌厅里"OK"来着,而没看过你的演出,有人同我说,你唱过《你妈隔壁》,你的很多歌曲据说都来源于极为热门的生活现象,比方说那个很爱骂人的杭州某台主持人万峰的某段骂词,是这样吗?以雅俗来论,你的歌或摇滚乐属于哪个范畴?

鲁大东:没有《你妈隔壁》这样的歌。你可以去搜索一下,我们的歌词里绝对没有三俗(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成分。万峰老师是我们尊重的对象。我们有一首或许与之相关的歌叫《杭州人民爱晚风》。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段子:问:“万峰老师您如何看待摇滚乐呢?”万峰老师:“你说的那些东西我都知道,就是一群小青年闲的没事做瞎折腾,都是没文化的东西!一天到晚鼓吹让年轻人吸毒、XX!谁听谁变态!”至于雅俗,我没什么想法。现在谈雅俗,多半是把个人口味升级成道德标尺。摇滚乐风格很多,分得很细,有些是以技术分类的,比如硬摇滚和金属;有些是以文化表达来分类,比如嬉皮和朋克;有的是以生存状态来分类,比如POP、非主流(Alternative Rock)、地下(Underground)和独立(Indie)。这一点和书法也不太一样,学术意义上的书法基本上是以某种“样式”(某某“体”,比如欧体、颜体、柳体、罗体之类的)来偷换“风格”这个概念的。我们乐队的风格,我叫它“前卫低俗摇滚”。

如果想要了解摇滚乐,第一选择是去看一场摇滚演出。这就就像要了解书法一定要看经典作品的原作一样。摇滚演出与在电视里看超女或春晚绝对是两个概念。

宗绪升:你有没有把摇滚乐与书法相结合地创作并演出过吗?

鲁大东:分两类:一类是以书法为主体,比如“平安夜书法现场”,还有“四季”跨媒体艺术节的书法皮影,音乐是书法演出的辅助成分;另一类是摇滚演出中的书法行为艺术,比如我们在北京MAO的摇滚演出,我在鼓上击打出的书法“汶川——济”。

宗绪升:介绍一下你以书法元素为媒介所做的影像作品以及装置作品,你认为书法在其它领域的拓展空间大吗?拓展的意义何在?

鲁大东: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所谓“现代书法”或者“当代书法”,是以书法元素为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还是以装置、行为、影像、电子媒体等当代艺术为表现形式的书法作品?经过一定经典艺术训练的中国艺术家多少都有一点“复兴传统文化”的情结,就像生活在当下的书法家,总是思考“书法在其他领域怎么扩展”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对以书法为职业的人很重要,但是对当代艺术家几乎毫无意义。所以当代艺术中与书法或文字有关的有价值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非书法家做出来的。那些人总是先做,后说,或者干脆不说,当代艺术家不和书法家对话。

近几年除了七十年代书家的这种连续剧展,我几乎没有参加什么书法界的活动(主要是人家不带我玩儿)。就是上课、演出和有空的时候掺和当代艺术的展览。当代艺术展中我可以做行为、装置或影像,有的与书法有关,有的与书法无关。与书法有关的也可以分析出几个主题:一是与书法的运动(movement)有关,比如影像系列《宿命》,在自己身体上书写、拓印;一是书法与声音(sound),比如在鼓上把字敲打出来。这两个系列我叫它S/M系列。

宗绪升:前年我们于杭州一起喝酒的时候,你说你那时在研究《奇门遁甲》还是《易经》来着?为什么研究这些?有何进展?

鲁大东:我说过吗?《易经》和《奇门遁甲》我没有研究,所以就没有什么进展。中国美院新媒体系开国学课,竟然让我去上,上课的时候我先做调查,看看同学们对所谓国学的什么方向感兴趣,结果反馈上来的都是算卦、手相、风水、奇门遁甲这些神秘学方面的东西,我教不了。上易经,先教蓍草起卦,一个多小时里大家兴奋异常,六爻成卦以后讲易经的义理,很多人兴趣索然。

奥运会前夕我们在北京演出,我在表演《口吐莲花》这首歌的时候,在手鼓上用墨打出书法。演出间隙,有个罗马尼亚人过来跟我说你是不是学过萨满,他在本国就是研究萨满的,我说是,其实我只是高中到大二的时候读过萨满的书。我以前确实对神秘学感兴趣,后来学了点考古,下了点田野,就只对古代方术有探究的兴趣了。

宗绪升:我知道,你亲手拓过很多摩崖石刻,由此,你对碑文字的临摹有了自己的认识,分享一下如何?

鲁大东:我自己总结的现代碑刻学(姑且这么叫)的三重证据:文献、拓本和田野,其中田野,也就是实地考察占主导地位,文献次之,拓本最后。如果我们要研究石刻中的书法,有条件的话,看原石是第一位的,拓本作为二手资料,只在原石不存或者破损严重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如果要收集资料,我会首先考虑对原作的全方位摄影,做拓片只是辅助手段。

宗绪升:你的太太(老绪注:鲁大东的夫人尤丽为瑞士人,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本科毕业后、又攻读了该系的硕士学位)的中文肯定比你的英文要好,我刚刚读了季羡林的自传,他谈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你认为呢?你怎么看待考研究生要考外语这个制度?

鲁大东:英语很重要,日语就不重要么?研究生考外语应该是个多选题,现在变成是非题了。这就是《孔子》和《阿凡达》PK的教训,某些权力行使者总是在应该使用硬实力的时候(比如教授资格评定)使用软实力;在应该使用软实力的时候(比如艺术人才引进)使用软硬实力,而不是相反。

外语能力与研究能力有关,考研究生,回避不了;外语能力与艺术能力无关,用来卡艺术类研究生,就莫有这个必要了。

宗绪升:你曾经做了个有关执笔方面的研究,不同的执笔方法对书写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鲁大东:执笔的研究,就像扬之水先生所说:“现在颇有些热闹了”。做研究的都是学者或高人,我排不上号。二十年前我搜集有关资料,是从书法实践者的角度,关心的是执笔的是非问题;现在我还在搜罗有关资料,是希望自己从图像学(Iconography)的角度出发,思考书法身体运动的艺术史意义。不同的执笔方法,比如单钩执笔和双钩执笔,对书写效果的影响,我认为不像有些学者描述的那么大。换个角度说,尽管一个个人的执笔方法可能决定了他的书写风格,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不同的执笔法对整个书法的时代特征有绝对不同的影响。多数的研究只是个案的放大。

宗绪升:学院学科化教育对中国书法有何影响?你的看法是?

鲁大东:学院学科化教育,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与艺术和艺术家无关。就像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对影视界的影响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书法的系统教育(我们姑且相信现在的教育是系统的)总不是坏事,但绝不是说我在电影学院学了几年表演就一定会演戏了,我在某某大学系统地临过几年帖就一定会写字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当下最值得担忧的,是我们这些书法教师有没有不断更新系统的能力和勇气。

宗绪升:谈谈书法与个人的性灵关系?

鲁大东:性灵这个词我不太懂,是指内心世界?精神、思想、情感?还是性情、智慧?好像这不是学院学科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看你相不相信天才说,我相信天才,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世界。但要想要你的思想世界被人围观然后喝彩,可能还是要先过技术关。你可以为曾轶可的绵羊音喝彩,但不会为她的吉他喝彩,因为吉他技术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宗绪升:书法对传统借鉴中的取舍问题,你是如何做的?

鲁大东:从技术的角度我取而不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传统,你的甘饴,我的毒药。取来的东西,一定有它可取的理由,没有理由制造理由也要让它存在下去。

宗绪升:你认为当代各个书体中最为突出的五名书家是?分别点出。篆刻界与探索书法领域也请各点出五人。

鲁大东:活着的?我说了不算,盖棺论定吧。

宗绪升:你书读的很多,推荐几本书给我们的青少年读者如何?

鲁大东:你才读书多,你们全家读书都多。

喜欢艺术的,推荐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喜欢哲学的可以看李零的一系列著作,讲孔子的《丧家狗》和讲老子的《人往低处走》;喜欢文学的,外国文学可以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中国文学,有条件的话,要读《金瓶梅》。

宗绪升:十几年前,我们与尹海龙、顾工、林再成、黄国光等近二十人因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太容易入了,入了后,会员又是终身制,实际很多会员名存实亡,想因此集体退出中国书法家协会,然后给自己确立个比当时入会条件难数倍的目标再去努力,后来因某个原因未能如愿。现在还有这个想法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7
书法家+美院老师+平面设计=与人
  乐队介绍:与人,2002年成立于杭州,因为排练期间天天下雨,曾取名“雨人”,后改为“与人”(与时俱进,以德服人)。同年5月参加声音网站周年庆典演出,以其在台上夸张的表现力一举成名,此后频繁出现于浙江、上海等地的摇滚演出现场,成为杭州最具代表性的乐队之一。   乐队风格很难用现有的某种风格来概括,因为你会在他们的歌曲中听到革命歌曲、电视广告、摇滚版黄梅戏和京戏版的摇滚。
  手记:有那么一群人,白天用来消遣自己的一种爱好,晚上开始各自奔波于工作岗位。与人乐队,一支现场气氛受众人喜爱的乐队。平时他们乐队的四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业,书法家、美院老师、平面设计。
  主唱鲁大东是个书法家,在书法界还小有名气。毕业后去了欧洲留学,娶了奥地利妻子,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两岁。鲁大东还是个环保主义者,不用手机、不穿皮革,要想联系他只能打他家里电话。很难想象书法家会去建立这样一只风格夸张的乐队,“没有什么奇怪的,做乐队和你们平时搓麻将、逛街是一样的,它只是你的一种爱好,你在进行的时候,你就是在享受。”
  书法和地下音乐
  记者:书法和你们的音乐有共通处吗?
  鲁大东:书法和地下音乐是一样的,其实都是一个自己的圈子。我们的音乐风格比较杂,不想把某种风格特别突出,只要有好玩的东西都可以融入到我们的音乐。其实学书法需要你对书法有一定的了解,需要你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这个职业上挥洒得更广阔,做地下音乐也一样,我们的作品也许会被人家说太夸张,太无聊。但其实要对音乐有很高的觉悟才能有我们这样的作品,之前我们都有学古典音乐。所以说书法和地下音乐是有共通的,就是他们都有各自的领域。
  记者:在杭州坚持你们自己的这种音乐风格是不是市场很狭小?
  鲁大东:不是很狭小,而是极其狭小。但我们做自己的音乐不是为了赚钱,真的只是爱好。在杭州做地下音乐和其他城市不同,我们的音乐可能很难融入到这个城市的文化。艺术是要讲究奉献的,如果一味去把它和商业结合,那就掉味儿了。
  记者:地下乐队会慢慢消失吗?
  鲁大东:以前我们还会在31号酒吧经常有自己演出,现在虽然没有这个地方了,但只要坚持,那就说明地下摇滚乐队不会消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8
杭州艺术家书法迎新年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12-31 )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编辑:晓明
12月30日,一位观众正在仰天欣赏鲁大东创作的书法作品。 12月30日,一位观众正在仰天欣赏鲁大东创作的书法作品。 12月30日,一对由著名书法家、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创作的《书木》作品正在与观众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31日电 (记者 王小川)12月30日,由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中心的王天德、王冬龄、白砥、刘灿铭、张浩、张爱国、花俊、邱志杰、单增、洛齐、唐楷之、韩天雍、鲁大东、管怀宾等14位艺术家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一次别具特色的书法展览,迎接2007新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0:59
浙江在线9月26日讯

  在书法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是青年的一代。

  他们,从而立之年跨入不惑之年。这10年,至为关键。对书法、对艺术、对人生、对世界,都会有新的认识。

  他们,大胆创新与探索,不拘泥于书法,更“跨界”其他的艺术门类。

  而这,又反作用于书写,表达更丰富的情绪。

  我们从参加此次兰亭书法社双年展的14位70后书法家中,选取部分,讲述他们的故事。

  金铮:只要书写快乐,就足够

  选择这首词,并非刻意为之。金铮一直有个习惯,读诗读词。情绪,会在诗词的音韵与画面间带出。笔墨,也就成了最佳的表达方式。

  “这首词挺清新,读时契合自己的心情与感受,适合书写。”她说。书法之于她,是种快乐的体验,“只要书写快乐,写完后心灵愉悦,也就足够。”

  金铮,是参展本次双年展的70后书法家中,唯一一位女性。在书法这一艺术领域,她又如何看待女书家与男书家?

  也许,在传统的观念里,女性温婉、男性豪放。但事实,“不能说,女性就一定文弱或细腻。男性也有相对秀美的,女性也有相对豪放。从现在书法创作来看,各方都有代表,粗狂、古典、优美等等,都有。”

  不过,“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区别”,她认为,“女性会因日常和家庭事物,分散精力,投入专业上的时间,少于男性。而男性,则可有充分的时间,执着梦想。”

  金铮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让儿子学一下书法,或是我自己带他写,让他感受一下。”儿童学书法,从小学一年级,差不多可切入。而儿子,正好处在这个点上。

  思考这个,并非自己从事书法。而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很重要。书写、语言,是必要的文化修养。”

  那么,儿童书写是否有好的引导方式呢?

  “写字没有一种特定的方法。”金铮认为。从基础开始,“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拿笔可能并不现实,“但每周必须要拿笔写一写。如果坚持,一拿就可能五年十年了。”

  -

  参展的70后书法家简介

  王义军:生于1978年,安徽郎溪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川音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牛子:生于1974年,新疆乌鲁木齐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

  花俊:生于1970年,江苏泰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余良峰:生于1976年,浙江桐庐人。浙江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沈浩:生于1973年,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记兼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陈胜凯:生于1970年。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周寒筠:生于1976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博士,浙江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

  郑一增:生于1973年,浙江温州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成员。

  郑利权:生于1979年,浙江磐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沙孟海研究会副秘书长。

  翁志飞:生于1973年,浙江丽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鲁大东:

  模拟石刻的格言,为了提醒自己

  有人说,这句格言是一个大写的“人”。

  对这个字,鲁大东似乎情有独钟。2002年,他组建了“与人乐队”(与时俱进,以德服人);他的“唱吧”(一款唱歌手机软件)头像,也是一个“人”字。

  “它所描绘的人,是人的一种高的品质,不全是道德约束。它用各种自然界的物体,或庄严或肃穆,去比喻,与一般的道德约束不太一样。”鲁大东解释。

  10年前,头一次读到这句格言,他记忆至今。这幅字,他写过很多回。“格言往往说一些做不到的事,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古代各种名言与谚语,都是人在吃亏后的经验教训。”鲁大东说。

  “真正能做到的人,就不写这个了。”他笑着说。他希望,这幅字,能时刻放着提醒自己,“就跟闹钟似的,知道自己做不来,才放在耳边,让它响起。”

  这幅字的处理,很特别,以石刻的感觉呈现。对此,鲁大东有自己的考虑。“在古代,特别庄重和重要的东西,会刻在石头或碑上。”他说。另一用意,契合“无界”的主题。“展览本身,为了突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需要形式更新颖,内容看上去有感触的作品。”鲁大东认为。

  在微博上,鲁大东一直坚持给网友“评字”,虽然这种行为被他自嘲为是出于“好为人师”的心理,但他真切感受到了普通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喜爱。

  他遇到过很多人,“一开始学书法时,就被人掐死了。总跟你说,这有多么困难啊,你学不会啊。事实上,这会把很多人推到外面去,他们不得其门而入。”

  可水平,总是从低到高,鲁大东自己也是。因此,他希望,微博能“帮很多想要学习的人去提高”,“能在很多人心中播下种子”。或许,有些人会慢慢变成专家或艺术家。

  唐恺之:留下西湖的心境

  得知书展的举办地是杭州,唐恺之立即选择苏轼的《书林逋诗后》。“虽然描写杭州的诗词有很多,但感觉其他的诗词都无法体会到杭州的人文,笔墨情趣无法表达得那么流畅。”在他看来,这首诗很好地融合了西湖和人的特殊性,“胜过写一首简单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实,唐恺之自己,也有个西湖梦。

  从大学到博士,在杭州生活20年。之后,唐恺之离开了,回到老家桂林。在采访中,唐恺之自己坦言,“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文”,可为什么喜爱而又离开?

  “留下来的是一种心境,而不一定非得是人。”唐恺之很洒脱。虽然离开了杭州,但他把西湖的生活和心境,带到了桂林。“我想,我带着西湖梦寻,带着心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活都可以。杭州给我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换取杭州的生活才能体会到。”

  在首都师范大学读博后时,唐恺之研究过中小学教育。书法规范性很强,“不适合小孩的天性”,如何保护他们的兴趣,唐恺之有自己的心得。

  在他看来,孩子的兴趣断掉,都是“逼”出了问题。“只专注严格的规范,会掐死孩子创作的天性。”因此,“对规范的认识不要太狭隘,太强求。”

  刚开始学习时,在教授各种书体时,“可将书体与书法家相结合,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比如,王献之练字的故事、入木三分和力透纸背的故事等。”这样可以传递一个信息,“原来书法不是简单地写好一个字,书法有很多东西。”

  新颖的教育手段也很关键,“多引用多媒体”。可以先写半小时字,“另半小时或一个小时看书法纪录片”。还可以,“用摄像机对着字写得好的小朋友,小朋友带小朋友写。”

  宗绪升:

  跨界演电影

  用书法的审美对待

  宗绪升的经历,特别丰富,写书法、做记者、演电影。

  大多数人认识宗绪升,是从“痛系列”开始。有人说,“这一系列的"痛"作,灵感来源于胃痛,胃酸分泌过多、胃下垂、胃萎缩、胃绞痛……总之,关于胃的所有不良症状均可以在其中一一找到对应。”

  不过,宗绪升却说:“这是曲解,一点关系也没有。”

  宗绪升本次参展的这幅联,取自杜牧诗:“我喜欢杜牧的诗,这首诗与展览也稍有联系。”这幅字,他准备了两个月。其实,“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很多东西都会让你痛,会让你痛得说不出来。比如,精神上的痛。”

  今年,宗绪升跨界演电影。机缘巧合,在微博上认识了制片人,圆了他的电影梦。宗绪升特别爱看电影,“电影看了无数”。1998年至2004年,在中国美院读大学期间,他跑遍了杭州所有的电影院,“现在还记得每个影厅的样子。”每次,他总挑最角落的位置坐下,“我就会想,如果我来演会怎么样。”

  这次,宗绪升在《三江歌谣》(我国首部音乐儿童电影)饰演游手好闲、但心肠不坏的小学美术老师“阿三”。演完后,他说,“感觉我还能干。”留下唯一深刻的感受是,“电影是假的,但在打板放下的瞬间,就变得真实。这时,你必须完全放松、无所顾忌,最本真的东西,也就出来了。”

  这样的跨界,会有人说“不务正业”吗?“他们开玩笑说过,不过大半朋友都是支持的。”宗绪升说。

  其实,“世间万物皆书法,王冬龄老师曾说过。”宗绪升用对待书法的态度去演电影,“自己的审美放入演戏中,比如松弛关系等,去组织画面。”

  迷上电影后,他说,“接下来打算自导自演一部,等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后,就开拍。”在他看来,“一个书家不见得只从事书法,需要多方尝试,不能太单一地发展。其实,这些都会相互作用,会对原先从事有所帮助。”

  作者:高逸平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00
师生们将走遍杭州搜寻大街小巷的界碑
2010-05-27
 来源: 今日早报(杭州)
寻 找
寻找 杭城界碑
中国美院建筑系一年级的一堂课
师生们将走遍杭州
搜寻大街小巷的界碑
本报记者 林梢青

早报讯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中国古代,相邻两家之间的墙界,有着极其严格的划分,因此,也就有了界碑。自战国以来,界碑就是古人宣布自己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就有清乾隆时期,安徽桐城两户人家争夺地界,后又各自退让三尺的“六尺巷”故事。
随着城市风貌和建筑形态渐渐改变,界碑,这个老房子重要的生命元素,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近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启动了一个“寻找界碑”的一年计划 在书法系博士鲁大东的带领下,同学们将搜寻杭州大街小巷的界碑,并拓印下来,集中到一起做成一个展览,以纪念这些渐渐远去的建筑风景。

界碑代表了
建筑与书法的联系
界碑,也叫界石,是房主为了说明自己房屋、土地的区域范围,在墙角嵌下的一块石头。若是在自家屋墙角,通常刻上有自己的姓氏,如“张界”;若是在公用墙角,就刻明“公墙界”。据鲁大东介绍,它最早出现在战国,而此前,土地之间的分界用的是种一排树的方法,叫作“封”。“所谓 封建 ,就是 封土地建诸侯 的意思。”如今,国界与省界之间还沿用了界碑的形式,但它在现代人造房子的过程里已经逐渐淡出。
在杭州这样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里,界碑并不是一件稀罕物。据杭州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陈进介绍,界碑在杭州算是普遍,而杭州现今可见的界碑,时间跨度大多为清代中期至民国。
前天,跟着美院书法系博士鲁大东的脚步,建筑系的同学们穿过游客接踵的河坊街,在南宋御街拐弯,抵达大井巷。这是一堂普通的书法实践课,为了让这些一年级的同学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的内在联系,鲁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学习拓印界碑。他说,杭州的界碑主要集中在这样的老城区,像小河直街、皮市巷、大井巷这些老街巷最为常见。
大家首先在大井巷与南宋御街交叉口的老房子边停留,这里的墙角有一块很大的界碑,石板上写满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但“公墙界 咸丰七年正月”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是相邻的两户人家之间公用的。”鲁大东曾经寻访了杭州的许多界碑,这一块是少有的刻有具体年代的界碑。

用一年时间
寻找杭州的所有界碑
这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要不是同学们的驻足,很少人会留意到老房子脚下的这块石头。在大井巷50号的“渤海墙界”上,鲁大东为学生们演示了拓碑的过程。这个极富仪式感的过程,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拓碑看似简单却讲究技巧。拿一张尺寸与界碑相当,延展性好的专用纸,用喷壶均匀地打湿,仔细贴附在碑石上,再用一把棕刷,小心地刷,使纸张与石头表面充分贴合,直至显露出凹凸字迹,待纸张七八成干时,用棉花和绸缎特制的布包沾取适量墨汁,均匀按染在无字迹的部分,很快,拓片就完成了。


鲁大东说,不同的石质对水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每一块界碑的拓制时间都会不同。拓印更是一件“看老天爷吃饭”的事,下雨、起风,都不适宜。
同学们都看得入迷,周围围观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原来,那些陈旧静默的老房子里,藏着如此富有生命的内容。
在鲁大东眼里,界碑,其实是建筑生命的一部分。但随着岁月更迭,或人事变迁,房子无可避免地易主,但只要房子不塌,界碑巍然挺立。它如同一个沉静的老者,静默地注视着四季轮换、悲欢离合。从这种意义上说,界碑是建筑最忠诚的坚守者。
经过商讨,同学们有了一个一年计划 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将杭州的所有界碑都拓下来,并临摹,最后将拓片与临摹作品集中做一个展览,一定极具视觉震撼力。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02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朱天曙》收录了兴化籍著名书法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博士新作80件,包括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 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寅先生在序言中指出:“天曙慕其乡板桥道人遗风,承刘融斋先生之学,才足以发其趣,学足以济其才,复得执教于上庠,日讲肄于古贤之道,洵可谓才与学与地兼备者矣。苟持之以恒,日进不已,益厚殖其本根,以发抒其灵性,则他日之所成就,亦何尝不可几于古人之境,而更辟古人未有之境哉!”评价甚高。

作者简介
  朱天曙,1974年出生,江苏省兴化市人。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历史系,获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导师黄惇教授,并得到卞孝萱、祝竹等先生指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大书法篆刻展和提名展,2003年在南艺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为全国七十年代出生的代表书家之一。兼治艺术史论,论文多次参加全国、国际书法史学研讨会,在《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及专题介绍。曾获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论文奖(2000)、江苏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金奖(2001)、刘海粟奖学金一等奖(2003)等。著有《中国书法史》(与黄惇教授等合著,2001)、《宋克书法研究》(2003)、《中国书法经典名家讲座——篆书十讲》(2004)、《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丛书——金石书画》(2005),《逍遥——朱天曙作品集》(2005),主编有《长江历史文化辞典——书画篆刻》。
·查看全部>>


目录
金文 《唯八月初吉》句
行书 澄潭老鹤五言联
隶书 《富贵永康》砖铭刻
隶书 《山阳高平》石刻
隶书 《阳信家铜》汉器铭
篆书 《万岁、王之授予》砖铭
隶书 《五曹治砖铭》
隶书 《乐未央》汉器铭
篆隶书 《初平五年双鱼洗文字》 《建宁四年》洗铭
隶书 《汉阳泉熏炉文字》
行草书 李商隐诗
行书 东坡诗
草书 杜甫句
行书 《元康三年》砖跋
隶书 受雨流云五言联
行书 《李太白登金陵凤凰台》
行书 唐人诗
行书 《蕙风词话》
篆书 与天为徒
隶书 《富贵昌》铜冼铭
隶书 王建《咏华清宫》
行书 金农题画诗
行书 楚帛书文字并跋
行书 坐室临风七言联
行草书 《古今书人优劣评》
行草书 薛能诗
金文 鹿洞龙潭七言联
行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行草书 杜牧诗
行书 武成磨嘴子汉墓简并跋
行书 神仙眷属
篆书 《张迁碑额》
隶书 《内者未央》铭
篆书 《汉砖铭吉语》
草书 《公羊传砖》
草书 杜甫《春夜喜雨》并跋
行书 依榻披书七言联
篆隶书 刻石文字选并跋
行草书 徐渭《送张子北上》
行草书 唯有何论七言联
草书 王维《终南山》
篆书 犹龙仪凤五言联
行楷书 《四友斋画论》
隶书 《幽州燕郡》汉砖铭一、二
篆隶书 《汉并天下、光和七年》双鱼冼铭
行草书 《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
行草书 清琴浊酒四言句
行书 南宫乡石帖跋
行草书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叙》
草书 皇甫冉诗
行书 《古人论画四则》
行草书 《宋人春日语》
行书 双鱼印跋
行书 双虎印跋
甲骨文 三德五风七言联
行书 人物刻石跋
隶书 《崔显人墓砖铭》
行草书 徐渭诗
隶书 简牍文字选
行草书 金农诗
行书 跋《莱子侯刻石》
行书 题品收罗七言联
行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04
家乡给了我无尽的启迪——访兴化籍著名青年书法家朱天曙
作者:本报记者 薛林 日期:2009-1-8
来源:泰州日报

    尽管连日来雨雪不断,寒气袭人,但市凤城河风景区的望海楼上却透着一股暖意。应市政府邀请,朱天曙伉俪作品展今天开始在此举行。
    从一名农村娃到清华大学首位书法艺术博士后、中国书法“70后”代表人物,从板桥故里的年轻学子到被誉为 “他日当与清代扬州先贤相比肩”,朱天曙走过怎样的求艺道路?昨天,本报记者和他进行了近距离交流。
“家乡给了我无尽的启迪”
    今年35岁的朱天曙老家在兴化市大营镇董庄村,这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小桥流水,文风昌盛。小时候,每逢清明,朱天曙就和当地人一起,拜谒离家不远的施耐庵陵园。施耐庵、郑板桥等先贤,成为他少年时代最钦佩的人物。
    而崇尚读书的家风对朱天曙更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祖父常常白天外出干活,晚上挑灯夜读。父亲读书不多,但交游广泛,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我的作品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家乡的影子,但家乡的学术传统、艺术传统,却给我创作和研究许多启迪。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家乡文化的凝重和水乡环境的飘逸。”朱天曙说。
    朱天曙告诉记者,学术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乡文化的滋养。而艺术创作是感性的、即兴的,是长期艺术实践的迸发,家乡飘逸灵动的自然环境养成了自己南方文人的艺术气质,并贯穿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提时代,当小伙伴们搜集香烟壳拍着玩时,朱天曙却默默揣摩上面的书法,他还为此专门整理了几大箱烟标。
    初中毕业后,朱天曙以全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高邮师范美术专业。三年后,他因艺学兼优被保送到扬州大学历史系。这两所学校自由的氛围给了朱天曙广阔的艺术空间,“写字、作画、读书,也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
    朱天曙说,坚持做喜欢的事情,是自己走到今天的秘诀。
    18岁时,还在读大学的朱天曙师从扬州名家祝竹先生学习篆刻和书画,艺事渐入正途。大学毕业工作四年后,他考上南京艺术学院,在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黄惇的指导下,完成硕士、博士学业。今年6月,朱天曙在清华大学博士后工作结束后,受聘于著名的国际型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书家代表,朱天曙兼书法、篆刻、绘画之长,兼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之长,颇引人注目。
    在望海楼的展厅内,记者见到了朱天曙的40多件书画、篆刻作品和有关著作。陈列柜内,他上个月刚出版《周亮工全集》还油墨未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部18册的巨著是一名年轻的书法家编撰的。
“从艺须‘反叛’,做人要内敛”
    朱天曙有一枚印为“董庐”,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董”有“督正、深藏”的意思,也就是“做人要内敛”。“不是说留长头发、胡子的就是艺术家,关键要有内涵,有学养。”
    在一次研讨会上,朱天曙谈及 “七十年代书家”时,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作者有继承、反叛共存的特性和突破前人的意识, “反叛”就是要对经典作品和经典书家作新的诠释,从新的视角来观察。
    朱天曙对艺术前辈、老师们非常敬重,但绝不迷信盲从。他不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求新,在艺术研究上也时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见解。不久前,他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颜、柳的字向来是学书的范本,其实不宜让初学者学习。“小学生一上手就临写颜、柳,形成定势,以后再临摹王羲之一路的行书,容易出问题。初学者宜临写晋楷一路的中楷作品。”
    “思必出位,所以穷天地之变;行必素位,所以应人事之常。”这是梁启超称老师康有为教导弟子的两把尺度,大意指思想上要追求极大极远,但行事须从极小极近的做起。朱天曙将这句话改为“行必素位,所以应人事之常;神必出位,所以穷天地之想”,作为自己做人和从艺的座右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05
觞纵遥情:书法家李双阳小记
2011年08月12日

  李双阳 书法
  开笔写书法家李双阳之前,我已嗅到浓郁的酒味扑鼻而来。
  魏晋竹林七贤刘伶有言:“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恍尔而醒。”那绝对是无意志真实的酣畅,通过酒,达到了生命的极致。
  与双阳在一起,也有类似的感觉,或沉醉,或疏淡,或激情,或超然忘忧。李太白的飘逸、苏东坡的超脱、张旭的狂放不羁,种种幻像揉杂在一起,有风一样自由的气韵,有水一般流动的轻盈。就像1600多年前,晋时人士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流觞曲水,泼墨挥毫,看着桃花缓缓飘下觞,蚕茧纸铺开,鼠须笔执好,散淡劲健的书法排铺开来。
  我欣赏双阳身上的魏晋风度,正如我确信才子的秉性中携带着一种精神,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西方哲学家尼采所提出的酒神精神。它奔放如飘风骤雨惊飒飒,气势如夜涌大江一泻千里。且看双阳书法,线条圆劲,墨气苍茫,它是茂林修竹里对天地乾坤发出的慨叹,也是内心对天人合一、自然轮回的意会和涌动。
  一舞剑器动四方。我仍喜欢用这句诗来形容双阳的人和书法。因为,静默在他书法前,我仿佛听见了盛唐之音嗒嗒马蹄声,他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士,也是等待心灵潮水皈依的浪子,更是手执一管毫锥,挥洒出意气风骨的文人。
  昨夜西风,今宵缣素,寻思梦里前程路。行书得意亦如何,征途羡煞参天树。
  醉寄诗文,陶于迷雾,扫除秋意迎春絮。莫邪干将自风流。英英剑气寒风去。
  这是双阳感于2002年写 的一首词,词牌名为《踏莎行》。若不是小时候因迷恋店铺里悬挂着一幅草书四条屏印刷品而苦练草书,说不定他在文学上也会颇有成效。他是个话有机锋、聪颖的人,作个比较,他入世的幽默不亚于眉山子瞻。就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所描述的: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在书坛,双阳的名字并不令人感到陌生,他行色匆匆,在各地讲学授课。可是回到苏州,回到朋友熟悉的圈子里,双阳是最朴素真实不过了,备好酒,捋起臂,畅欢。或者在平江路露天茶摊,沏上一壶碧螺春,温温润润地呷上几口,直到月朗星稀,犬吠深巷。何时戏言,到60岁,我们一圈朋友鹤发童颜,仍要凑在一起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人生何其快哉!
  《2046》,王家卫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多变的人生视觉,随着隆隆火车时空更移转换。2008年,双阳和徐世平等四名家上海联展,同样别有风味的海派名字《2046》。相片上,双阳着藏青色棉布单衣,目光深邃平和,他微笑着,清雅的气息从棉布纤维里淡淡逸出。如果再辅之以背景、因素,就会成为一种致命的幻像,如同一滴墨的晕染,一片羽毛的翩飞。
  飘逸、神雅、辽远。在那抹微笑里,水轻轻流,花静静开。前不久,在吴江书院里,我迷恋上一幅双阳草书作品,没留印章,也没装裱,只用图钉随意固定在墙上。第三空间深远而迷蒙。像哲学命题充满玄思。我甚至体会到他创作时的激情,一笔、快马、满城风絮。——我小声低问:敲上印章,送给我吧!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葛芳  编辑: 郑天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06
自 然 生 动  格 调 高 雅                                                               ——李双阳书法艺术的美学图式
                                                                                                                                  郑 可 春
笔者与李双阳先生虽未曾谋面,但从各大书法传媒的报道早已认识其书,知晓其人。近些年来其所取得的书法成就,特别是其书法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美学图式,不得不让笔者有种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欲望。
让我们先走进其书法作品,感受一下其营造的艺术氛围。
小楷,既有魏晋气息,又有明清格调。且能广取博收,有种自在、自如的感觉和轻松随意的文人气息。这种感觉是由他巧妙的技法手段和文人情怀演绎出来的。作品以颜体之“弧”状和中宫豁朗为基调,加上王宠和八大的散逸,并辅以晋人的气息。这种以帖学文化立场为基调,将之阐释与剖析,糅合文人气息,透露出不雕不饰的精神内涵,由是作品自然、简洁、散淡和空灵。
隶书,古拙而开张,看似不拘小节,实则处处有法,隐约可见其笔法多以从《曹全碑》和《礼器碑》衍化,并能化为己用,巧妙地将散淡之趣,温雅之情注于笔端,且不动声色。因而,看上去是那种淡雅、平和、质朴的君子风度。先生对汉隶碑石是非常敬仰的,他曾登泰山观石刻,游孔庙看碑铭。当身临其境感受《礼器》、《曹全》,泰山刻石、经石峪就在其眼前的时候,其发出感叹: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悟!这使其对书法有了质的改变。可以看出,这种高古淡雅的气息来源于作者的“食古而能化”“融会而贯通”。
草书,与其楷、隶风格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更能代表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情怀。用笔沉着洒脱,结体纵横交错,墨色浓淡相生,转折方圆并用,且整幅气韵生动。黄惇、张旭光、萧风等当代著名书家均对其草书艺术予以高度评价。其实,先生的草书是经过动态演变的。起初,多以巨幅大草呈现,更多地关注笔法的到位和整体的视觉冲击力。这与其当时继承古人传统并结合时下展览文化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而近期见其草书,则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了在“神采”“神理”上与古人相通外,看上去似古非古,大有蜕化古人的痕迹,而形成“自我”的感觉。其实,这是不奇怪的。一个书家到了一定地步,终究要表露其真实心迹。草书作为一种最为抽象的书法艺术,最能表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感受。而先生的这种状态比一般书家要来得更早一些,这归功于其有着非凡的艺术领悟力。因而,其笔下呈现出“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志在飞移,恃驰未奔”“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的艺术境界,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先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和境界。接下来,让我们探究其形成的缘由。
先生现工作于文化之城苏州吴江,有着儒雅的性格,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闻名中外的“水巷风貌”“古典园林”“丝绸苏绣”“苏州评弹”等文化遗产,是柳亚子、陈去病为首的革命文化社团“南社”的发起地,再有,现存最早的文人墨迹陆机的《平复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孙过庭的《书谱》以及明四家的墨迹都出自苏州,这些对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法艺术又是最能表征中国人独特审美情感的线条艺术,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与艺术氛围中,其对书法艺术钟爱有加。
书法作为艺术而存在,其背后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称为“核心”艺术,也被誉为“国粹”。可以说,伴随着文字的产生,无意识的书法艺术就产生了。可见,书法与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滥觞。古籍中关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的记载,以及甲骨文及其书法艺术特色,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是而,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书法与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文化即没有书法,单独存在的“书法”,最多是“写字”,其主体不是“书法家”,而是“写字匠”。李双阳正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家。他自觉地研读古典文学,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以至于在诗词的创作上,亦有一定的造诣。我们从他的《游兰亭怀古》、《踏雪登马陵山》及《踏莎行》等诗词中,可以窥见先生诗词的创作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非同寻常。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能到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习深造,并深得瓦翁、黄惇、马士达、苏金海等大家的指点和提携,使他的眼界与见识更为宽广,也使得其的专业书法技能和理论水平得到一次升华。他不仅从时人处汲取精华,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古代名家更为崇敬。从他的自作诗中可见一斑:“晋人洛下风,逸少比张钟。我梦兰亭序,意垂孔侍中。汉秦尊朴散,晋魏称端峰。吾意本无法,还须觅古踪。”同时,先生还非常勤奋,十多年来,临池不辍,坚持日课,遍临名家法帖。柴立梅先生在《小胡子,长起来了》一文中记录:“双阳是这样的,勤奋、惜时,煮一大锅粥,三、四天不下楼,拼命临帖……”再加上,先生富有才情、得法、善于思考,所有这些成就了其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先生正是这样,借助于南京艺术学院这个良好的学术平台,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是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书法家。其书法能够在近几年时间内发生质的飞跃,与其书法的秉赋和勤奋有关,同时与其向名师虚心求教密不可分。书法是一种体现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反映人的内在品格的一种线条艺术。因而,书法艺术就不单是对线条的锤炼与领悟,而是学识、人品、情趣、修养等领域的综合反映。学习书法需要字内功和字外功兼顾,字内功是对书法艺术线条本身的锤炼,是对书法传统经典的领悟和吸收,字外功则是书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审美领悟与观照。其不断对书法传统的锤炼与加强人生的修养,在书法线条中灌以一种气度与学识,使其作品呈现出这样的美学图式——
肇于自然的创作理念。其点画之神态营造出来的形象,象征着大自然“勃如荡如”的生生之意。人们在欣赏其作品时,能感受到勃勃生机及其内在的生命力。其意态的“笔画”带动结构的安排和组合,使字看上去为生气贯注的有机体。是而,整幅作品“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双阳认为,只有世间阴阳相互作用方能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书法自然也不例外。因而,我们看到其作品图式从书法的本质上随处可见动静、刚柔、虚实,使老庄哲学思想得以诠释生发。“书肇于自然”是以汉字为载体加以个人情性的表现,这两个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经过先生古拙而自然的书法线条和谐地联系起来,使线条、人和自然高度统一。
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虚实相间”“计白当黑”“疏密得当”等辩证之美,是由写实的激发派生出来的一种“虚像”,这种“虚像”恰恰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同时,也是其追求的“大象无形”美学思想的体现。作品之所以产生气韵生动的图式,是他对传统经典潜心专研的成果,是他对笔墨运用得洗练与蕴藉的必然,是他对大自然和生活热爱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双阳心中没有这份热爱,就没有这般气韵式样产生的可能。因为挚爱所书的内容和形式,一切技法、学识的运用,都会给作品带来气韵生动的气象。
格调高雅的精神气格。时下书展琳琅满目,作品虽多,但留下来的不多,表现为浮躁和做作。这是因为它们没有真实感人之处,缺乏自身独立的精神气格。而先生追求的是“一笔之境”和“技近乎于道”,其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进行锤炼,把一条极为平常的书法线条,进行升华,看作是一条生命之线,体现出其精神和灵魂。双阳作品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以自身的精神修养补给到书法中,赋予书法以崭新的气象,形成了格调高雅、清新脱俗的精神风貌,使观者流连忘返。
“肇于自然的创作理念”,反映了双阳力求掌握自然的真理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道,从而来理解自然和事物,然后诉诸书法艺术,体现“道”的精神,通过线条、结构、章法的塑造表现阴阳对立统一的生命意识。“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双阳对书法本体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加以哲学的审美观照,表现在创作中的辩证思想,品诠释的如作提按、轻重、疾留、擒纵、刚柔、曲直、浓枯、方圆、大小、奇正、虚实、疏密等对立统一。“格调高雅的精神气格”,反映了双阳直指书法的审美本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生命价值在书法文本中得以体现,从而使生命得到提炼与升华。
以上三者有机地统一而成为“自然生动、格调高雅”的美学图式。这种图式,植根传统,兼容并蓄,古为今用,以书寓情,因书喻理,博采众长,臻于妙境,具有自身的独立品格。在笔者看来,先生的这种创作美学图式既能把握住当下书法创作的时代审美特征,又能确立属于自己的审美范式,既能对以二王帖学为宗的传统经典笔法进行创造性地吸收,又能融入到当代书法创作之前沿,在传统的书法笔墨语言中探索出一条新的样式。在此美学图式的指引下,先生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倍受书坛瞩目。在其创办的吴江书画院“高级研修班”和中国书法家协会“李双阳导师工作室”已经在研习,即使放在当代书坛的大视野中,这种书法美学图式也值得研究和借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07
李双阳书法断想                齐玉新(河北) 社会的繁荣必然使艺术得到振兴,书法就是!
在当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书法这个古老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借助于展厅和官方各种模式征集选拔的活动,涌现出了众多的书法家,这或许是历史上书法家最多的一个时代。无疑,和谐、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因此书法家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因素而影响有才华的人露出峥嵘。有人说,在这个时代搞书法很幸福。但是,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搞书法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李双阳今年才32岁,江苏淮安人,现居苏州。曾于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书法、篆刻和国画,武警转业后从事书法创作,是吴江书画院的专职书法家。

双阳尽管年纪不大,但他却是当代书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年轻书法家。每年官方大大小小的展览总在不断的提供机会让书法家们竞争角逐,然而能脱颖而出并能在一个时间段立于潮头,这没有真才实学和超群的技艺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在这个时代能够“各领风骚三五年”非常不易!

双阳被书坛所关注,应该是其第一次在“七十年代书家”阵营的系列展览中。江南自古多才子,江苏窃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包容的地域,江苏的书风似乎在兼容着婉约与豪放。从当代书坛的整体书风来看,江苏书风呈现出来的不仅有着江左风流的细腻雅致,透露着一种倜傥的人文情致,而且又有着一种博大雄强的气势,在风樯阵马中舞动着豪气。双阳最初选择的就是具有典型江苏性情的书风——大字草书。大字草书的鼎盛时期应该在晚明至清末,这期间涌现了徐渭、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大家,他们鼓越激荡的大字草书在视觉和抒情上有着振聋发聩的艺术感觉,没有才情和豪放的性情是不能驾驭这种书体的。双阳骨子里面就有着这种气势,这从和他多年的交往中能够体察到他内心深处这种情怀。他的大字草书取法明清兼容魏晋和宋元诸家草书中的元素,不仅体势开张,而且一点一画细腻到位。尽管他自己称“喜欢那种浑然天成、质朴不雕的东西”,但是从书法的技术把握上,他不仅注重信手挥洒的情绪宣泄,同时也非常重视笔墨技巧的把握,并没有因为抒情而失却技巧的法度,这对于他逐渐走向“技近乎道”确立了良好的起点。

自八届国展获奖以后,双阳的大草逐渐成熟起来,并且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语言,使大字草书更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和审美趋向。这几年他先后获得了诸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二届扇面书法展和第二届兰亭奖书法展等一系列权威大奖的奖项,事实证明他的草书不仅完全得到了评委专家的认可,同时我觉得这应该是其草书成熟的一个标志——那就是技法、审美表现、个人风格的成熟。截止到目前的最新状态,双阳的大字草书结体开张,内部空间大,使字的外部张力扩约。书法的结字分两种形式:一种内部空间小,即使字的外形写得很大,如果内部空间因为笔画分割的空间小的话,字形给人的感觉也显得气“小”,如张瑞图的行草书;另外一种就是内部空间大,即使字的外形没有过渡的伸展,而内部空间分割的大,字形也显得开张,如颜真卿和徐渭、王铎。显然作为南艺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生,双阳深知哪种技术取向更适合自己的心性,所以他的大字行草在整体章法中,字形的变化虽然时而张扬时而收稳,但是那种内白空间的微妙处理使得作品气息宏大。难能可贵的是,这几年双阳非常重视探索,比如用墨上,他在大字草书中尝试使用宿墨,这相对于以往草书创作墨加水的手法显然具有了很大的丰富性,使得作品墨色具有了多重的层次,这也是近两年当代书法创作的新尝试,无疑双阳在继承古人的同时又把握了当代书法创作手法的前端。尽管这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做法,但这透视出作为一个年轻书法家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丰富自己的态度。同时他对纸张的不断尝试、对各种章法格式尝试和开拓,这都是求新的表现。求新的目的是不断创新,创新是为了不断超越自己旧我。虽然这都是表象的元素,但从表象的求新、探索中能够看出一个书法家对当前状态的永不满足,所以一个书法家永远保持一个动态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的确,双阳这几年变化很大,进步也很大,他在尽可能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如果说几年前双阳示人的大多是他的大字草书的话,他这两年又悄悄的把小字行书磨练成熟了。在2006年的江左风流八人展上,他的小字行书引来观者一片喝彩。善于收放是双阳的特点,如果说他的大字草书做到了收放自如,那么现在看他既能写开张豪放的大字草书,又能写婉约清雅的小字行书。他的小字行书(或者小字行草)和大字草书恰恰相反,而是很纯正的取法魏晋行草书。从小字行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双阳的融合能力是很强的,他把二王尺牍和孙过庭《书谱》的神采、气息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机械的嫁接,字里行间充溢着魏晋那种散淡的气韵和文质彬彬格调,但是从线条的外形到结构的外形却看不到“集字”和“集笔”的痕迹,这说明双阳善于提炼,他把古人优秀的技法和神采提炼出来之后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技法来演示出来。由此,我想到了翻译。高明的翻译家不是对原著的字面、词义的忠实,而是在保留原著精神宗旨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自己的理解赋予原著更具有特质精神的演绎和生发。在小字行草书上,双阳就是这么做的,他一方面深度提炼了古人的精髓,另一方面它有固守着自己的技术语言特征,在对待古人的经典法帖上他注重的是内在的神采而不是形质,这样就使得他的小字行草书在魏晋之间有着似与不似的意趣,或者我称他为“用我法写古法”。很多人在进入古代经典的殿堂之后很容易迷失自己,而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拜倒古人经典脚下爬不起来,双阳是有个性的,双阳不会!

双阳这几年的确非常刻苦,不仅殚精竭虑的挖掘着自身的才情,也在努力训练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努力的丰富和丰满着自己。这几年他除了保持着他大字草书的绝对优势之外,还不时展露一下自己的有一个秘密武器——小楷。一个以大草为主的书法家,尤其是以雄强豪放风格为主打风格的年轻书法家能安静的坐下来,开垦小楷的领地。小楷这片领地比较狭窄,历史上的小楷书法家以及风格流派相对于行草书资源不多也不够丰富,但是看到双阳的小楷,依然能够感觉到一派疏朗的文人气息,尽管我们很难确定他的小楷出自哪一家那一流派。窃以为,他的小楷可能完全靠他的行草书来滋养的。一个书体,技法有时候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气息和看不到的技法。从这一点上讲,他的小楷疏朗的气息完全就是他对行草书的理解和认识,小字难于疏朗,他却运用了行草书的原理是小字没有局促感。从他的小楷烂漫的结构毫不拘束的笔调中,无不透着扎实的行草书的功底,因而我觉得的他写小楷是对心性的励炼,是行草书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闲,是他骨子里面文人化情绪需要的一种窃窃私语。

记得看过双阳早期的一段文字,他说中学的时候“登泰山观石刻,游孔庙看碑铭。当身临其境感受《礼器》、《曹全》,泰山刻石、经石峪就在你面前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悟,是我对书法有了质的改变。”是的,双阳对书法如此的迷恋,他是用心在感悟书法,书法也成为他这一生不能割舍的情愫。我们可以想见,少年时期对书法最直接的感受会影响着一个书法家一生的理念。他对《曹全》、《礼器》的那种情愫一直到今天都不能排遣,因此隶书也是双阳多年来没有放弃并逐渐完善的一种书体。他的隶书也是那种不拘小节但处处法度严谨的风格,那种朴茂的气息、奔放的章法、开张的结体显示了与众不同,很难说是隶书给予了行草书苍茫,还是行草书给予了隶书不拘形迹。

前年的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双阳又获奖了,这足以让搞书法的人有些郁闷,难道上天如此厚爱他?!如果说上天真的厚爱谁,那也是厚爱那些勤奋的人!双阳这些年来的勤奋是圈内人有目共睹的,但我以为双阳是非常聪明的,他在有效的时间内打通了各种书体乃至相关门类艺术的任督二脉,所以他能把行草书、隶书、小楷乃至篆刻的艺术原理活脱的串通起来,他已经不再拘泥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能够灵活自如的让全身的血脉贯通起来了!

这么多年,双阳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双阳是动态的,他一直在动。在提升自己艺术高度的同时他还在慢慢的向四周拓展。和他多次沟通中我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自信和不满足,但我知道双阳是一个冷静的人,在激情四射的性情中他又有着非常理性的思考,因此他能客观地梳理当代书坛发展的走向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方向。可以说,自信、理性、清醒、激情、才情、底蕴这些因素对于一个艺术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双阳具备了!
     2007年8月3日凌晨

柴立梅(江苏):
才情、方法、勤奋、善于思考,这些成功的一个个因素都少不了。双阳是这样的。勤奋,惜时,煮一大锅粥,三四天不下楼拼命临帖,他的拿来主义观点,我认可。因为勤奋,让他更加有才情;因为富有才情,那良好的书写感觉便缠绕在他的心间,写下去,一直写下去……
那日,我破坏了他的心情。他和山东画家高登舟(当时在我班进修)在琢磨什么,他们的面前铺着八尺整张包皮纸,正在酝酿之际,我想尝试挥毫的愿望产生了,双阳像小猪似地噘着嘴点点头。然我没写好。双阳跟我开玩笑说,“我每次有什么举动,总会被你发现。”很简单,因为双阳聪明,爱琢磨,我关注他。课后我就抱着茶杯到他们的教室,看他把印章放在蜡烛上熏烤的瞬间……
我还喜欢抱着茶杯到他们的教室看他临写二王,临《书谱》,习大草。有一段时间,看他以徐渭的笔意创作的大草作品,我不以为然,当然,他吸收到了明清大草的营养,而如今双阳的草书很好看,蕴藉,变化多端,辩证和谐,其风格的形成,这个转变是怎样的呢?
双阳也牢记着黄老师的一句话:“树上的果子成熟得太早,意味着什么?”其含义是不要过早形成自己的个性。
人文景观氤氲着苏州这块土地,给双阳几分宁静,双阳有了性情定位,他在追求狂放大气后的深沉状态。对魏晋以来二王体系的书风进行梳理,对晋唐书风通过笔意、线质、章法的转换,以此改造明清以降书风。他写王铎草书,便简约处理,将游丝适度减去,使笔下的线条更加简古凝练。他临《万岁通天帖》,追求内蕴,笔法有了转变,多了几许藏锋。习王宠楷书,多了三分内敛。
他集子里的楷书作品,很可人,在佛教黄的纸上心平气和地流淌出疏疏密密的文字,更增了几分静穆,几分圆融。行草书,更是大千世界,气象万千。这幅草书诗轴,有层次感,线面的微妙处理,大面积的浓墨与挺拔的细线条营造出的稀疏空间,有的字要么叫它枯要么叫它涨,真谓浓妆淡抹总相宜。仿佛就是看着他抚平了宣纸后,沉稳地执笔,在做着摩擦运动,笔在砚田里漫步,笔与纸亲昵着,驰骋的思维,书写状态间或平和间或跌宕,弹奏着一曲和谐之声,让观者悦耳。那只短粗恰又灵巧的手完成了那美的一个个瞬间,笔的运行走完了美的历程,这个美的历程,是双阳开辟的,因为他的心中还有更高的艺术高峰,他更会去攀登。
昨,读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笔下的描述有雕塑感,一个诗人怎会有此才?实则诗人早年留法学习绘画,对于细节、造型、色彩、形象有着惊人的敏感和捕捉能力。其实,聪慧的人都善于捕捉的,哪个例外呢?

得心应手可追高境
气质变化自会通神
——李双阳其人其书
                                      赵彦国(江苏)
我一直认为:从事艺术创作活动,想要感受和领略那迷人的颠峰之美,独具与众不同的个性风采,非具备一定的天赋资质是不可企及的。此处所言天赋并非“天才论”者的玄奥之谈,而是实指从事此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物质条件。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属心象的,即其人性格气质及内心所具备的领悟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心象不佳,则难以想见古人之精神,感悟艺术之真谛,更何谈将所见之法帖名迹揣摩之,进而创造表现于缣素之上?因此,心象至为重要,不能得于心象者,不宜从艺。其二,属器质的,即其人手部肌肉的灵敏度,操作能力和模仿能力等。器质好,表现力强,随性挥洒便可尽情呈现心象之美,退而求次,即使心象不佳,也可为一般巧匠,但终不能入其堂奥,成一家风规。对自我天赋的正确认知和客观评价决定了艺术道路的选择和去向。
在我看来,双阳君就是这样一位为数不多的心象与器质俱佳的青年翘楚,与之多年交往和性情契合,使得彼此之间了解日见加深。事实证明,双阳是充满了丰沛才情和深邃睿智的,他才华横溢且用功尤勤,自然成就了他近年来在全国大展中的屡屡战绩,这是长期厚积薄发的结果。
南艺求学的几年时光是双阳艺术之路至为重要的阶段,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彼此相识,并结为书道挚友。于我印象极深的是,他在当时就颇有主见,卑屑从时人入手、学其皮相的浅薄做法。在认识的深度上,显然与其他学书者拉开了距离,表现出较为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广采博收的胸怀气度。在那些飘满墨香的日子里,双阳于学书问道,不固守一家一派之说,常转益多师,请教于南京的各大书画名家。马士达、吴振立等诸位先生都曾给予不吝指导。在力求五体与篆刻全能,巨制与小品兼工的创作理念下,其思维理路及审美视域随之大开,并努力从古人的法度中体悟其内在规律与道理,借此增加自身各体书法的变通能力和创作实力。事实上,创作本应是具有强烈主观意味的个体活动,它直接受到主体心象和生命意识的影响,体会一种创作同倾听一首乐曲,感受一道风景一样,刹那的意会和涌动往往更能激起内心最深处的真性情,情性的滋养和品格的历练使得双阳在行草书创作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宣泄。一方面,在整体的篇章布置上,他试图把腾挪跳掷的气势和醇厚酣畅的气局以及缠绵蕴籍的气韵融汇贯通。同时,在诸多视觉元素的细部处理上更是倾注了心力,不仅注重线条力度感、立体感、节奏感的微妙考究,而且对字型取势及其墨色的对比变化亦多有用心,诚可谓苦心经营。为此双阳付出了超常的训练量,且不折不扣的长期躬行于此,极为用力。再则,他不仅仅经营章法,经营结字,经营心境,更在经营感觉和趣味,最为直接的表现使得他作品的视觉深度和思想的纬度逐渐变得宽广起来。
我个人认为,在双阳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尤其是大字行草书的创作,其审美的理路是兼具碑帖的。其实,碑与帖决非断然分离的两极,更应该是在当代审美多元语境下的圆融通会和大胆创造,换句话说,引碑入帖抑或融帖滋碑在抒情达意的表述上都是一种必要的结合,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经典是一活物,是个大系统,犹如蜿蜒曲折、奔流向前的河流,其法则和价值对于今人具有当下性,决非僵死的不可触碰的陈规教条,真正的经典必然是经个人认知、理会、消化、并自然融入内心且起作用的那部分。在当代书法追求展厅效应的要求下,视觉冲击是不可小视的,把字型拓而为大并加强线条的骨力质感是颇为有效可行的方式之一。理性的分析和性情的驱使激发双阳从碑派的金石意趣中获益良多,并自然融会笔端,使之整体势态变得甚为雄强。加之长期对经典帖学书法的浸淫和心追手摩,使得双阳在单字的结构处理和笔法的运用上也颇为精准到位,细微处更具耐看性,这些均成为其书法形式美感不可或缺的视觉亮点。
然而,对双阳来说,这番努力和期翼并非其斤斤着力之处,这必竟只是入帖作加法阶段的必备积蓄,仍属于点画形质的范畴。“技进道不进不可,技道两进也”,具体可视的形质之美是书法通向神明之路的基石,情调的营造和韵味的提升当为书道更为高远的人格追求。在双阳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希翼中的努力,一段时期以来,他正致力于用做减法的方式来找寻一种简淡之美,这是足以欣贺的。相信他所认知的减法不仅是对法度技巧不打折扣的提炼与升华,更应当是人格修为和学养积淀的大累积。
简淡是一种书美境界,更是贯穿书家一生追求的生命理念。气质变化,学问深时,相信双阳君朝着心中的那盏灯塔不断努力下去,定会获得更为美好的人生景致,余当以此共勉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11
《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嵇小军》入选者大多为近年来活跃在书法创作一线的具有深厚创作实力和广泛影响的中青年书家,尽管他们在创作理念、风格追求、取法师承,以及笔墨技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又无不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体现当代书坛中青年的创作实力和水准。《2010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嵇小军》力求具体清晰地传达出书家的审美理念、风格取向,以及创作方法、手段等与创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当代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真实生动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嵇小军,字苑珍,1973年10月生于莱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曾任全国首届册页展评委。
  书法作品获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探索奖
  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书法创作奖(书法最高奖)
  第二、三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
  首届全国草书展提名奖
  第二届CCTV全国书法大赛金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书法十杰奖
  第二届全国扇面书去展银奖
  首届林散之书法传媒三年展林散之大奖
  “岳安杯”第一届国际书法篆刻展特等奖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第四、五届山东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
  翁同龢书法奖获奖
  入展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
  入展第七、八、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第三、五届全国书法楹联展
  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法展
  被《书法》杂志评为2004年度“十大年度人物”,2005“中围书法十杰”之一,201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多次获烟台文艺创作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体育馆、江苏美术馆等多所国家机构收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13
书法家王卫军及其作品评析
吴国平



王卫军是一位在江苏乃至在全国看都是有着相当实力和影响的青年书法才俊,近些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入展国内重要展事并屡获大奖,在当今书坛显露头角,以其突出的才华和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初识卫军其人其书,是在七年前他与管峻等在省美术馆举办的“橄榄风”武警五人书法展览。展览非常成功,卫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年过去了,经过禅悟和历练,卫军的书法实现了破蛹化蝶般的质的飞跃,进入了一个新的空灵的境界。

卫军是个比较执著努力和认真严谨的人,从寒窗苦读,到军旅磨砺,每一个角色和岗位都很出色,深受老师、领导以及同学和战友的喜爱和钦佩。由于家学的缘由,他从小坐过童子功,受过正统熏陶。正因如此,像他这样的人写得“野”一点,或者说,写得放旷一些、潇洒一些,是很不容易的。可一旦突破,又会比一般的人拥有更多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完美。在卫军近期的作品里,我们除了看到传统书写方式的精彩再现之外,更多的看到的是在劲健和精熟中透着虚静和空灵,看到的是温润平和、典雅优美的精神气质,看到的是一种对精粹古典的敬畏、迷恋和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看到的是一种古典精神的现代阐述和具有包容力、感召力的人格自信。

卫军的书法走的是“二王”一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正道。自魏晋以来,“二王”书风作为主流,长期处于统领地位,影响和造就了国人的基本审美定势。虽明清以下碑学兴起,对“二王”一路帖学一度出现贬抑的情态,但其地位始终无法彻底的颠覆和撼动。当代书法,出现了帖学复兴的热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恰恰是现代审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绘画和抒情性特征、它对毛笔笔性的张扬、它姿态的妍美,以及更多的可能性等,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视觉要求。但在这种热的背后,也出现了将“二王”书风媚俗化、庸俗化的倾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忽略或放弃了“二王”书风的生命意识、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令人欣喜的是,卫军对此却保持了应有的警惕。他把学习书法当成一个不断掘进和不断禅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和精神,悉心精研笔法,努力在更深层次上与古人对接,试图借助于深厚传统的有力支撑,建立起新的笔法阐述体系与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个性化追求是当代性的重要依据,只有个性化才能达到对类同化的遏制、只有个性化才能出现多元气象。他还认为,强调大的视觉效果和展厅效应,固然有其进步意义,但中国书画自有其特有的萌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如果简单地嫁接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思潮,就可能导致书法走向形式化、娱乐化的倾向,从而,失去它的古典情态和丰富内涵,与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品格背道而驰。这些思考,既反映了卫军对当代书法现象的价值判断,也体现了一个成熟书家的良好心态和文化责任。

卫军的内心有一种古典情结。虽处在热闹的大都市里,享受着现代生活,忙于单位的繁杂琐事,但他却对古旧的物什格外喜爱。古民居、古字画、古诗词、古器物等,一概很感兴趣。他尤其崇尚古代文人的那种寄情山水、高卧林泉、感事春秋、自我清雅的生活。当然,这里说的古代文人生活显然已被他诗化了,也恰恰体现了他渴求淡定和潇散的文人情怀,这对一个把书法当作终身事业来对待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冬。一日午。小雨。我与他在南京清凉山古玩城好友胡家瑜先生“造办室”小饮,酒是上好的陈年茅台,话从景德镇和宜兴的瓷和陶再聊到“八大”和陈老莲等,微醉,言醺,好不惬意。末了,相邀再聚。

——要的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14
浓情淡出清如水——记书法家王卫军
http://www.cflac.org.cn    2011-02-23    作者:言恭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家乡的小河,     弯弯曲曲,跨过了几个世纪。     没有人见过它流泪的日子,     缓缓的岁月已老去,     只有水清且净……     王卫军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于项王故里。故土情结使他特别喜欢故乡的水。因为春天的肌体是水做的。有了水,春天便有了色彩和生气,人类便有了精彩与辉煌。     少年时代的那一天,他跃过小河去看大海……那是一种怎样的真正博大的胸怀,一个怎样的无与伦比的豪迈!从那,他才真正开始了对大海的理解。     生命无语,岁月如歌,演绎几多平仄人生。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卫军,不会忘记驻扎大山的寂寞,时常怀念在西安军校的躬身求索,更经常咀嚼着在不同工作岗位中对生活、生命、艺术、人生真谛的点滴感悟。多彩军旅生活的锤炼,传统文化大海中的浸染,他生命的根系,源于风霜的丰润与骇浪的洗濯。     王卫军温纯朴厚,谦恭睿智。初识王卫军,我为他气宇间不凡的“清”、“净”所打动。英气勃勃,坚毅沉静,一如他展示给我的作品,平和含蓄,真力弥满。我真喜欢这样的青年。军中生活赋予他灵思妙悟,更铸就了他坚毅不拔的个性。黑与白的笔墨世界,令他坦荡又充实。安贫乐道中的快乐,也正是世俗人最苦恼处。耐得寂寞的青年,心中有个追赶的太阳。     蓄素守中,积健为雄。他垂髫之龄即从名师濡墨。十几年的笔耕弄翰,他坚守着追逐一生的夙愿,执着地得到一份别样的美丽。对传统敏锐的洞察,使其捕捉到游离的艺术胎息,繁殖自己的根茎叶花。     他走着一条恪守传统正脉的路。初由唐楷、魏碑入手,继攻行草。他临研《张黑女》,着意笔意婉润、俊丽苍茫的风格;研习《宣示表》,吸纳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的美质;浸淫《兰亭序》《圣教序》《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一直到《书谱》《蜀素帖》……历代大师王羲之、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王觉斯、黄道周等深深影响了他。从实临到意会,他朝夕与古人为伍,和经典对话。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唯恐笔下无古人”,他以方圆结合的圆润美畅之笔,营造一个古雅经典、近乎完美的艺术空间,营造属于自我的完整、饱满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意在内蕴,格调高超。他不把书法当作重复古典的躯壳或符号,而是倾注一种对艺术的终极关怀,贯注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把握书法本质的再创造。     一位哲人说过:“艺术创造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家自己,艺术家在不断创造中充分表现自己的生命,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王卫军书法以古典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自觉汇入造型艺术的诸多形式,给人们留下了自我情感宣泄的轨迹。无论是他的楷书还是行书,笔法精到,流利凝重;线性含蓄灵秀,清新洒脱;结体平中寓奇,古而能肆;造白虚实得当,峻逸简远;气息豪迈古雅,简静天成。智慧的笔触倾泻着他洗尽风俗、独特“清”、“净”的情感世界。     书之要义,贵在得法,妙以致用。“常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巧与畅达、简明与清蔚,于清逸中透析高洁的精神,于清刚中显示倔强的风骨,这就是王卫军书法审美特征与艺术内质的定位与高度。     如今,王卫军已连续夺得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展“全国奖”的桂冠,积跬致远,潜学升华。作为新一代“弄潮儿”的他是幸运的。登临高峰,才深知自己是站在大山托举的手掌上。于是,他心绪更平静,目光更深邃,胸怀更宽广。我祝愿年轻的朋友身处在当今这个时代大潮中以平常心认真地去思考经典,追求崇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17 11:16
开启心灵的小窗-写黄国光  



http://jingweizhai.blog.163.com/blog/static/351105982007763258489/



在认识黄国光之前,我是先认识他的印。他是东北人,是肖红的同乡。从他大气磅礴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断定他应是个五大三粗,孔武有力的人物。待认识了他本人,与我原有的想象差别甚大,这不免使我有一丝失望。他中等身材,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未曾开口便是一副眯着小眼的笑,很秀气,整个一个南方小男人,与其作品无论如何等同不起来。
他是应聘来温州任教的。小地方玩书法篆刻的不多,他很快成了我的好朋友,进而几乎时时混在一起。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我对国光有了较深的认识。他的内心是一副天生的北方个性,豁达而善良,聪慧而勤劳。我尤其欣赏他不计较得失,宽宏待世的心胸。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起码的条件,因而对国光在小小年纪便取得过人的成绩就不足为奇了。
国光学习书法篆刻起步很早,十几岁便随葛冰华先生学习书法篆刻。葛先生是当代写意篆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黑龙江创办的篆刻学习班,培养出很多优秀了篆刻人才,频频在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中折挂,至今很多学生仍活跃在中国的篆刻界,可谓是书坛的一个奇迹。黄国光即是第一批的优秀学生,成名很早,不到二十岁便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每谈起他的恩师,国光的脸上总是写满了感激。他告诉我,是葛先生引他走入了艺术的殿堂。也正是在葛先生的鼓励下,他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三年的美院专业训练,使他的艺术创作更为成熟,渐为篆刻界所瞩目。
我认为,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是当今中国书坛最具实力的书法群体。他们经过美术学院严格而正规的技法训练,基本功扎实,对书法的认识到位,远不是文革中成名的中年书家所可比拟的。他们又正值年轻,最具创新意识,充满着艺术的创造活力。他们似乎不屑传统守旧的评论界之种种非议,为中国书坛带来鲜活的风景。无疑,黄国光是七十年代出生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国光的篆刻很有视觉的冲击力,注意印面的形式,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显然乃师的大写意对其有深刻的影响,我称之为“东北风”。记得某年,东北印人曾有过一次名曰“黑土地”的展览,曾在印坛掀起一股强捍的猎猎劲风,国光的印即是此风格。观国光之印,乍看似乎是趣兴挥凿而成,然细细品味,每印无论章法布局,还是运刀用意,绝非漫然刻写无意得之,而是精雕细刻,朴拙天真的匠心之作,其印颇具创新意识,但又力避重复,总是给人一个个新的惊奇。
大开大合的章法构图固然夺人眼球,然容易趋于流俗。在追求这种视觉效果的背面,要让人耐下心读下去,从而使刀法、篆法乃至印面背后的人品修养,都能经得起品读,并非易事。国光深知,自己走的路是一险招,没有大胆略、大气魄者不能为之,这需要足够的自信与胆量,而这胆量与自信是建立在作者娴熟的刀法和厚实的印学积累上。因此,国光在创作之我,始终坚持各方面学养的修炼。
国光善于吸纳各种风格流派,他认为创新并不摒弃传统,而是要有扎实的传统积累。来温州四年中,他谦虚地与温州同道交流,有机会接受了林剑丹、张如元、张索等名家的指点,参加温州会文国学班的学习,成为会文书社唯一的外籍会员。如今他的作品又呈现出了一种新貌,熔古而吐新,特别是在古玺印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印风的转变。
摒弃原有风格,不满足已有成绩,不断开创新路,这需要超人的勇气,这种自我的超越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精神。
我欣赏国光,他充满激情的创作,让质朴、豪放、自然、简约的个性和情感在小小方寸的篆刻世界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他不甘于任何框框的束缚,不断超越自我,其一方方作品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智者与勇者的心灵之窗。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