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 该自恋还是自卑? ■王国伟(河南驻马店第七中学) |
受美术高考的拉动,美术热依然势头强劲,虽然一直有圈内的权威人士和媒体不断大泼冷水,然而,为了谋求升学就业的捷径,理性的思考还是没办法给发热的头脑彻底降温。君不见,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美考大军浩浩荡荡,纵然是六十年不遇的冰冻天气,也阻挡不住千万艺考学子追逐象牙塔的步伐。美术成了香饽饽,美术班如火如荼,美术教育事业在表面上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事实上,与美术高考热很不协调的是,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面临着空前的尴尬。 只让马儿跑不叫马吃草 现如今,但凡有高考升学任务的中学,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不管是公办中学,还是民营学校,都越来越重视美术考生在升学率中的比重和份量,不惜重金悬赏、积极搜罗美术考生到校就读,鼓励并动员文化课升学无望的学生转入美术班学习。按理说,美术课可以给学校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学校又舍不得丢掉美术考生,应该更重视美术课才对,然而,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在美术课上多投入多少财力和人力。美术教师地位低,美术教室窘迫、甚至是干脆把美术学生交给社会上的美术班或者放任自流,美术教学用品不完备,美术教研几近空白等等,种种迹象显示,美术课如同一匹命苦的骏马,终日辛苦,却没有谁为其补充料草。 教与研是近却又远 教学和教研是学科教学的一对双胞胎,形影不离。教学是实践,教研则是探索、是引领,没有教研的支撑,学科教学将难以进步。美术学科的专业特点不同于文化课,美术教师大多长于技能和技法的表现,教研应当算是短处,因此,美术教师在教研上的兴趣和下的功夫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术教师的成长,使美术课的教学缺少新鲜的气息,所以,美术课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有赖于学校的督促和推进。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研究,而忽视美术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美术教师游离于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之外,学科教学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臆断,缺少必要而充分的教学理论保证,从而进一步割裂了教与研的亲近关系,使美术课程教与研渐行渐远。 正规军不敌游击队 社会上对美术学科有一定的误解,简单地把画画等同于美术,认为美术高考很容易过关,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这种误解也存在于某些学校,甚至一些多年负责美术高考班的班主任也对学习美术难度认识严重不足。于是,这样的认识直接导致美术学生出现择师的偏差,给社会办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在校美术教师被晾在一边,无用武之地,而社会上的“游击队”大行其道,凭借“一百天考上美院,三十天上校,十五天专业过关”的宣传攻势,吸引了大批美术学生归于麾下。游击队式的美术班鱼龙混杂,不乏招摇撞骗者,加上绝大多数家长和初学者不知就里,糊里糊涂断送了学生的大学梦 最好的“收容所” 时常有新闻报道称,某高中学校动员几十名高三“文化课差生”集体“转会”至美术高考班,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情况早就存在。在高考美术不为人知的时期,文化课不好的“差生”往往是被学校放弃的对象,高考美术的热潮给这些“差生”提供了“生路”,学习不好就学美术,学美术容易考上大学,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于是,美术班变成了“收容所”,成了“差生”最后的救命“稻草”。其实,美学也是文化,况且,学美术也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准和综合素养,没有足够的文化底子,学习美术的潜力也是有限的,即使“蒙”上了大学,也极有可能因为能力不足导致半途而废。 进入“技术工人”时代 为了应对美术高考,现在有不少的学生在接受着“工业化”式的“流水线”培训,美术教育的重点不再是艺术修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是急功近利下的模式化教条化灌输,美术教育已经进入了应试教育时代,正沿着一条险途孤独前行。有些辅导教师总结出“五笔画苹果法”等应试技巧突击培训学生,学生如同工厂的技术工人一样重复制造着风景、人物,美术作品苍白空洞,缺少生机与活力。不少学生虽然运用各种美术材料的绘画操作能力很强,却不知徐悲鸿是何许人也,美术常识及艺术理论几近空白。这样的美术学生又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呢?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依然存在,美术高考热还会升温,我们能否理性地看待美术高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美术教育的未来走向呢?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