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厚积薄发 自成一体 ——读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有感 对于语文课,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这个看来既熟悉又亲切的朋友,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相处的,越走进语文的大门,就会越发现其之难以驾驭。彭小明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就成为了我们了解语文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出前进的方向。 十年的中学教学实践,赋予了彭小明教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十多年的大学教学经历,又拓展了彭小明教授的研究空间,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上,彭小明教授都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而其呕心书写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正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与实例互补充的精美之作。 该书共八章,章章相扣,又紧密结合当前语文课改的形势,将语文课程许多新论纳入文中,解释详细又精确,引证充实又极具说服力,让人深切感受到语文的可爱美好之处,并对语文的教授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 书中先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教育观,第二是教学观,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完整的了解,同时,又帮我们领会到“新课标”的实质,即“新”,突出了其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区别。从语文课程观、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观到语文教材观、语文教师观、语文学生观,都展示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特色,强调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创造出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并且对语文知识观与训练观,也指出了其不同以往之“新”,即既要重视语言知识,又要重视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既要重视训练,又要重视其趣味性等。书中还对“语文实践观”、“语文整合观”、“语文创新观”、“语文生活观”等一些“新课标”的观点做了重点说明,为我们突破以往语文教学的局限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对语文教学的目的观进行说明时,彭小明教授引入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指出“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目的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对“语文素养”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就其内涵来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个性、人格等)和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五个方面。 语文教学过程观则强调其“综合性”,语文教学方式观就引出了“对话理论”,指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同时还注意语文教学媒介的运用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建设新型语文课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使得语文教学评价也发生了较大变革,由“单一”走向“多元”。 在识字、写字教学观方面也提出了新见,指出识字要与写字分开,要数量质量并重,使得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情意与能力相兼顾。阅读教学观和作文教学观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引导。并且又对“新课标”中的新概念“口语交际”作了较详细的解释。 总之,该书的第一章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让人从中受益良多,也可看出作者用心之深。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在探讨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时,首先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两相对照,更加深了人们的印象,让人深刻感到现代语文教学已是刻不容缓,现代语文教学才更适应现代社会。亦是从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一,讨论现代语文教学原则的有关问题,重视工具理性与人文内涵的相结合,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相结合,重视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开发相结合,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注意课堂语文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其二,探讨现代语文教学的变化,提出语文教育“大语文”化、语文教育素质化、语文教育个性化、语文教育生活化、语文教育审美化、语文教育预感化、语文教育学法化、语文教育电教化、语文教育终身化等观念,并且总结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与经验,认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将发生六大变化:语文课程活动化,语文教材人性化,语文教学对话化,语文学习研究化,语文教师专业化和语文评价多元化。 该书的第三章主要对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进行分析。提出“语文素养论”、“语文意识论”、“语文活动论”等语文教学新理念,并对这些新理念进行详细的解释,让人对这些理念有了整体了解,还指出了怎样培育这些理念的具体做法,为其实施提供了保障。第四章就进入实质性操作的阶段了,对语文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有:比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溯源教学法,曲线示意教学法等。并且,作者还不单单只是提出各种教学法,还对这些教学法追根溯源,指出其得以实行的理论依据,有理有据,让人叹服。在比较教学法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求同求异比较,纵向横向比较外,还提出了综合专题比较和定性定量比较,既让人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总体把握,又细致到每一个语文单位的处理。书中介绍的曲线示意教学法,别处新意,对学生认知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都有很大帮助,其可以用来勾勒故事情节,显示顺序线索,表现人物心态,分析人物形象,标注时间地点,再现音乐旋律等。 语文课中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阅读了。彭小明教授的书中,用整整一章来解决这一问题。书中先提出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发展,提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模式:入——总——分——出的模式。“入”即是背景参考,情境导入,指出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就要有一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语,才能够如同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总”首先是对全单元课文的整体浏览,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组成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大略了解,从而把握编辑意图。其次是对课文的总览,大致了解课文是谁写的,写于何时何地,是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等,以求整体把握。“分”就是文本研习,对话讨论,要选择角度研究学习文本,通过对话而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在这一阶段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出”即总结训练,拓展延伸,让学生可以立足课本,且使其能够跳出课堂。这一章还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论,通过现代技术来提高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着作者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要求有方法,让人对各种题材的教学有了整体把握。 语文写作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一点,而语文写作的教学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彭小明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点。书中先提出了写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快乐作文”“回归生活,积累为主”“真情实感,为情造文”“追求个性,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注重语言”“反复训练,写中学写”等。对写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也有介绍,即主体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后又提到写作的基本规律有人文共进律,知行合一律,主客互化律,博而能一律,学以致用律,从无到有律,法而无法律等等。这些为指导我们的写作树立了良好的观点,让我们对写作有了清醒的认识。做到这点后,彭小明教授就着重对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六种,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速度训练等,为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一节中,作者对国内国外的写作模式做了详细介绍,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模式,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补充。 该书的第七章专章论述语文教育家的思想,让我们从语文大家的语文教育中,获得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是对叶圣陶和李吉林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让我比较有兴趣的是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书中指出,“情境教育”直接来源于外语教学的“情景教学”,并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且其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形真”就是说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情切”就是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挥想象力。“理寓其中”即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对情境教育的操作系统进行了说明,指出李吉林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把情境分为“五大情境”: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概括筛选,逐步形成了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立体教育模式。 此书的最后一章即第八章,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出展望。指出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读书、游学、研究、为文、实践。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期望看到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能够教书优秀的学生的。 语文的教学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怎样使语文课更具人文性是其中的关键,我们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向,使他们真正领会语文的广博,使之成为其精神享受。彭小明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从传统的语文观念中摆脱出来,融入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希望未来的语文课堂真能如书中呈现的一般。 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蒋俊杰 2010年10月18日 |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