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执教作文指导课后的随想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25 01:15
标题:
执教作文指导课后的随想
执教作文指导课后的随想
任海林
省里的汪老师来电,说是想让我去忻州讲节课,我欣然答应。因为忻州这块土地,不单单有我个人的情思:我的姥姥祖籍是忻州,5岁随着她改嫁的母亲离开家乡,但姥姥临终的前几天,突然就用地道的忻州话和我母亲交谈。这段传奇让我想到很多成语,诸如叶落归根,狐死首丘。同时这块土地还承载着中国文人的记忆:元好问,白朴,貂蝉。
早晨7点出发,个半高速的行程,就到了目的地,这时天空已经下起了雪。纷纷扬扬,颇有“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的意境。矮小的村落被雪点染,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天地之间,娇小娉婷,惹人怜爱,忽地就想起了“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这次讲课,我和学校的两位老师同时上一节高三作文指导课。前一天晚上的准备,真是煞费苦心。精于设计的精致的语文课,是我一向追求的。如何导入,如何结课,甚至如何衔接过渡,我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两位老师执教的过程中,学生手里的一张期中考试优秀作文选吸引了我。何不基于学生的作文现状,从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出发,选择一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我的教学目标?于是利用听课的空闲,我推翻了前一天晚上的设计,重新备课。
课间,我把考场作文题目和学生的两个作文片段抄写到黑板上。
题目:
一位古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有人曾完整的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有空间的两倍。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立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作文。
学生片段一:
然而, 在快生活的今天,人们每天忙忙碌碌,顾不得停下脚步。漂泊他乡的人们愈来愈对根不以为然,他们在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买车买房定居下来,摇晃在遮天蔽日的钢铁森林里,或许早已忘记他们曾经生活的那片土地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这着实让人落寞伤感。曾几何时,费翔的一句“归来吧,归来哟”唱得异乡的游子热泪盈眶,不能自已。而今的儿郎背上行囊,带上热血,兴冲冲地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只身闯荡,或许只有遍体鳞伤的时候才会朝向故乡深情的遥望。
《根之殇》
学生片段二:
相比他们,我们周围也有许多有根的人。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里木,他用自己卖羊肉串攒的十万多元,全部捐助失学儿童,虽然他平凡,但已足以值得我们仰望。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孩子落下的一瞬间,她没来得及任何思考,便冲上前去接住了孩子,导致了上臂多处骨折。她用双手托起了孩子,拖住了希望,更拖起了人的道德的觉醒
。
《根》
【课堂片段】
第一次学生活动:两篇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篇文章?
学生:第一篇。因为第二篇的例子太常见了,没有新鲜感。
教师:看来,选材要“唯我独有”,“不走寻常路”是多么重要啊。
学生:第一篇。因为这篇文章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众笑)
教师:也就是说,引起了你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次学生活动:如果我们从语言的角度作评价,哪篇文章更能打动你?结合黑板上的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学生:第一篇文章的四字词语很多,使文章语言十分凝练,富有变化。
学生:引用费翔《故乡的云》中的歌词,表达了“回到故乡,永不忘根”的观点。
学生:文章的“
钢铁森林
”用得好,这四个字概括了城市的特点:高楼林立,人与人之间情感疏远,关系冷漠。
教师:很同意你的看法。这篇作文里,有很多这样的语言。他形容故乡是“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把游子的远行写成“背上行囊,带上热血,兴冲冲地离开”,把“思乡之情”再现为“朝向故乡深情的遥望”的眼神。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以一当十。朴素的文字带给人无尽的遐想和心灵的愉悦。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善于把“话”变成“画”,把抽象的概念物象化。同学们,如果给“故乡”下一个定义,我们该怎么说?
学生:生我养我的地方。
教师:如果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物象化了,又该怎样说?故乡,就是我临行之前母亲的叮咛;故乡或许就是村头那棵屹立百年的老槐;故乡也许是日落时分,家家户户升腾起的炊烟。
第三次学生活动:1、如果将第二篇“阿里木”“ 吴菊萍”的例子,表达得更有画面感,形象化,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物象来表达呢?
2
、 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你对“语文”的理解。
学生自由创作。
示例:
语文的世界里有盛开在东晋的菊花
语文的世界里有流淌着轻波的康桥
语文的世界里有边关,有田园,有牧童的短笛,有大漠的驼铃
下课了,外面的雪依然下着,学校停电,不能供热,冷气袭来,顿觉阵阵寒意。没有灯光,学校的会议室里一片漆黑,老师们拿来蜡烛,我们秉烛畅谈。老师们笑称:我们在围烛而坐,倒很符合语文人追寻的意境。我和他们交流三点感受:
第一,作文教学,我们要给力,给法。因为今天的作文教学,我们从不缺少理论,而是缺少方法,我们都知道农村孩子的作文在于语言的感受力不强,语言表达的干瘪,但我们却不为他们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今天的课堂,我推翻了前一天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写作经验、写作现状出发。这让我重新反思我一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我们所谓的教学设计,其实是在为了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是预先挖了一个个土坑,然后,我们请君入坑的。我们常常感觉到某人的教学设计真好,令人耳目一新,他讲《社戏》,居然从结尾入手,讲《荷塘月色》,居然先分析“西洲曲”,但我们想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我认为,好的课堂一定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定是在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只有基于他们的兴趣、困难、盲点、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10月,和内蒙包头的张俊峰老师交流,他打了一个比喻:挠痒痒。我们的教学要挠到学生的痒处。真形象。
第三,我组织了三次学生活动,每次活动,都基于目标,层层递进。这样的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的发展的,而不是做给新课程和听课老师看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忻州飞雪时。告别之时,大雪仍然在下,省内高速路全线封闭,一个人挤在绿色的火车里,随着火车的咣当声有节奏的摇摆。临下车,一个穿军大衣的河南民工,看着我笑了,他说,一看你就是个没出过力的。于是,他从高高的架子上,帮我拿下学校送给我的土特产。他是个民工,是个主动帮我的陌生人,是个总是在顺手帮人的好人,我的心里一阵温暖。我想,可能我们的老师,正在教育着这样一群好人的孩子,他们出身鄙野,身份卑微,但他们的祖辈、父代都曾养育或正在养育着我们这个民族。我想,把百姓的孩子高高举起,当是我们不变的情怀。
2012年12月18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