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合家欢喜图》 |
作者:潘津生 |
这张合家欢照片,摄于1900年春天,拍摄地点是在安庆市我家祖屋的前厅前。照片中有十七人,居中端坐者是我的曾祖母。 曾祖母的左侧,依长幼之序站立着她的儿孙辈:我的祖父及三位伯、叔祖父,大伯父;前排依偎在曾祖母左膝旁的是我的父亲,时年七岁;携抱于我祖父怀中的幼儿是我的叔父,不满一岁;曾祖母的右侧,依长幼之序站立着她的子媳及孙女辈:我的祖母及四位伯、叔祖母和四位姑母。 这张渗透着历史风尘的古旧照片,让人们领略了百余年前晚清的民俗: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前厅前,男人们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女人们头戴“包头”,身穿镶花边的袄裙,长裤下,隐约可见的是她们的“三寸金莲”。 摄影术上世纪中叶传至中国后,曾被国人惊为“摄取魂魄之妖术”,但这张照片中的十七人,个个神情坦然,摄影术显然已为国人所接受。 我的伯祖父潘陛将此合家欢命名为《合家欢喜图》。 此《合家欢喜图》中,共有四位在近现代文史书画界中甚有名望的人物: 其一是先伯祖父潘陛,二十余岁时于江南乡试中得中解元,当时以诗、书、画驰名文坛,号称三绝,有江南才子之称。 其二,是先祖父潘淇,二十余岁乡试得中拔贡,现安庆城内多处名胜尚存有他的书迹。于右任先生在观赏他的《饮酒诗册页》后,曾作数百字跋语,中有句曰:“闻先生已归道山,予以研讨草书之时,失一导师,感慨无以。” 其三,是先祖母王仲淹,先后成诗三卷。1956年以九十岁高龄任上海市虹口区特邀政协委员。 其四,是先父潘学固,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先父作为上海文史馆书画组负责人,与沈尹默等名家一起筹建了上海市书法金石篆刻研究社,他多年在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执教,为上海书法篆刻界培养了众多精英;他曾应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之邀作百幅书作,分赠与全国各地之名山古刹。现上海龙华庙各殿宇屋脊及龙华塔塔顶上的翰墨,均为先父之手笔。 一百多年来,这张《合家欢喜图》历经劫难。日寇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为避战乱,我们举家涉迁四川,自安庆登上江轮,经重庆至江津暂居,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分批辗转多个城市,好不容易相聚于南京。未及二年,南京解放在即,出于对战争之恐惧,全家又辗转逃难至上海。 在经历十余年兵荒马乱之后,1966年始,《合家欢喜图》又经历了十年浩劫。 为保护《合家欢喜图》,先父花了不少心思。当时我家住上海虹口区旧时日租界的日式房子,地板是‘榻榻米’,房与房均以纸拉门相隔,先父将《合家欢喜图》固定在其中的一扇纸拉门内,外侧贴上统一式样的纸张,这样,外人自是无从知晓内中的秘密了。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