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命让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磁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 12:05
标题:
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命让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磁场”
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命让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磁场”
——记语文首席教师魏国良
笔者是当了30多年的语文教师,但在华东师大二附中采访让我难以解读的却是语文首席教师魏国良!在一所全国闻名的“金牌学校”里,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他的语文课,即使是原先把“数理化”推为至尊地位的学生,比如高一(5)班的张玮告诉我,语文是他最喜欢的课!而社会上对语文教学低效率的评论多,责难也多。这种强烈的反差,促使我对魏国良的语文教学作一些深入的探索。
人文的失落
魏国良对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也在思考:构成语文基本要素之一的语言原本是极富生命力、感染力的,怎么会在走进课堂之后,蜕变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魏老师认为,这是语文“承担着那些本不该由它承担的使命”走进了怪圈而无从解脱,最终丧失了语文的自我,成了令人乏味的无谓“说教”。语文教材里的人文精神,是读者阅读后的认同,但现在教材的定位与读者有个“夹角”横阻在学生面前,比如《欧也妮·葛朗台》这样定位:“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在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形势下,他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他专横冷酷、吝啬贪婪,为了财产竟至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小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样定位,似乎是搬用了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但是,对这一类作家的作品,列宁认识的角度似乎并不是这样的。据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逝世之前,她给列宁诵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作品讲的是一个疲惫不堪的寻金者和一头病狼在荒原里搏斗的情景,文字中洋溢着一种战胜困难的极其英勇坚韧的精神,这种人文力量使列宁受到鼓舞,由衷的文化认同,使列宁对作品备加推崇。
人文关怀上的落差、文化认同上的冲突,其实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观,而我们的语文,一直在徘徊,是否要走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境界。国产影片《刮痧》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刮痧》的题材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它讲述了移民美国的青年夫妇儿子中暑,老人用中医“刮痧”治疗,儿子因偶然被医生发现背上刮痧留下的印痕而被误认为“用暴力虐待儿童”。他们只得求助法律而引发了一连串中西文化冲撞。《刮痧》所表达的是维护中华文化尊严的人文精神,不仅震撼了中华儿女的心,也印证了魏国良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学校应该传承中华文化而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应参与人文关怀的培植而不能让人文精神“失落”。现在,肯德基遍布天下,孩子们已有可能成为“吃美国文化”长大的一代……
语文教学仅仅被看成是语文知识的传授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我召开的学生座谈会上,庄怡琳同学就讲了她的亲身经历。她是某区的一所很有名的中学考进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她跟我谈起初中学习语文的故事。语文老师要求很严,背诵古文后默写,如果默错一字就罚抄10篇古文。老师说话算数,很多同学是请家长抄课文充数,她却硬是自己抄、抄、抄,有一次直至凌晨1时才算完成。“我知道老师是为我们考高分,我也考进了华东师大二附中。但是学习语文真让我学得很苦,很不明白。”庄怡琳说的时候神情凄然。看得出,庄怡琳对她初中的语文老师还是尊重的,但对其教学只看成得分手段,却是有微词的。
“那现在魏老师呢?”笔者想听听庄怡琳的想法。
“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拿到手里,我就很惊讶,”庄怡琳激动起来,“魏老师对我试卷的错误一一点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我真激动得哭了,老师没有‘罚’我!我仔仔细细咀嚼了老师的点评,印象特深刻!”
我想,魏国良在传承文化中人文关怀的实践,我们确实应该好好解读。
文化学审视
文化不是简单的识字和记数,而是人的一种基本属性;如同人的生物、意识属性规定着人作为人而不是其他动物一样。文化属性规定着人属于“这一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它并非与生俱来,但却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由一定民族的血亲或家庭打上鲜明的民族特征,并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被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不断强化的印记。
魏国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文化商品大量涌入,渗透于影视、餐饮和服饰等生动载体的外来文化,在接纳评价上从新奇、点缀、拥有,直至认同和赞赏,趋于时尚化,以至失去应有的理智与从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退出或失去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就标志着民族嬗传力的减弱。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兴趣,那不啻是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绝境。世界本非是一个虚无的存在,有了各民族文化的特色与特征的艳丽,才有世界和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具备文化民族性特征的人,才能推动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如果不将中华文化素养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就不能说学校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是有民族文化素养的。
魏国良从文化学角度审视我国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应该说是持之有据的。他认为,已往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积累式。这种积累式教学,立足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只要有文学典籍的积累,就会带来语文能力的质的升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积累式语文教学的座右铭,因而《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之类选本应运而生。这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在于无视人的存在,即无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仅以教材的内涵、功能作为全部的教学任务,学习的未来指向作为全部的教学动力,因而学习成效低下,个体未来的发展十分有限,很难有所创造或新的突破,只能传承前人已有的知识。
另一类是评析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评点法,又借鉴了国外的某些教材分析法。这种教学法,通过讲授、评析和练习,完成教学任务。它的基本心理过程是教师对作品“义”、“理”的阐述与学生对这一释述的思辨与认同,即教育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同化过程,借以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造就了学生遵循教师评析思路,“你讲我听”的接受式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很难有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学习与发展。
魏国良,当过教师,也做过某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对语文教学的这一变化与状况是十分清楚的。
他自己就曾对语文评析式教学下过苦功夫。他在《说“潜台词”》的论文中曾对戏剧、电影作品“隐藏在台词中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意”有过精辟的分析。比如以《雷雨》中“周朴园:(看周萍)不要走,萍儿(望了一下侍萍)”这句台词作了分析:“这里的未尽之意是通过舞台提示与台词共同作用完成的。在当时的语境下,周朴园只要对周萍说‘不要走’或‘你不要走’就足够了,完全不必再说‘萍儿’。但‘萍儿’对鲁侍萍起作用,即暗示“他就是周萍”,接下来的舞台提示对这一信息进一步强调。这就是戏剧的‘戏’,台词里的‘戏’味。”
魏老师从传统语文教学到现代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反思中,特别是从文化学的审视中发现,语文教学经历了文本本位——教师本位——学生本位的转换过程,文化传承不能在积累式和评析式的阅读教学中徘徊,而必须开创一条新的道路,魏老师称之为现代语文的“类属化学习”。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素材,知识掌握并不是学习的唯一与最终的目的,因为世界无比丰富多彩,我们无法穷尽海洋般宽广的知识;世界不断地发展着,我们无法预先了解未来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随时获取改进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知识。知识的掌握的确重要,但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语文类属化学习”,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由“个”向“类”拓展,升华为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文化人格的完善。把教学的触角伸展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的发展需要的土地上。
亲近语文
寻找魏国良的学生座谈,他们尽管来自全市各区的学校,语文水平自然也有差异,但他们都说,现在语文学得很轻松。高一(6)班王骁同学说,魏老师的教育理念新,不是像有的学科那样做大量题目。课上总让同学自己提问题,同学来解答问题,老师也参与讨论。上课总是交谈式的,这样,同学的主动性大,讨论商量,气氛很活跃。
一次,魏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句话:“没有幻想,就没有生活;但是,仅有幻想,也不是真正的生活。”
然后,他提出要求:根据这句话,尝试用某种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盛宏观同学站起来说:虚幻的云海,七彩的阳光托举着山峰,晶莹透亮,把躲在山峰背后的山坡染得五颜六色。少了它们,世界就少了奇妙的景象。但是,幻想离得太远了,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生活也将是空虚的。
课堂上,像这样的师生对话是“家常便饭”。学生的作业,当然有课文后边规定的练习,但更多的经过了“改造”,富有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比如,华东师大二附中曾有一项“对对子”的保留节目,《语文学习》曾在20多年前有专栏介绍过,引起文化界的关注。但魏老师将这个传统节目赋予新的内涵:让学生在传承中发展、创造。笔者曾经翻阅学生的作业簿,不妨作些介绍。
根据所给提示,完成联语,并给予说明:
1.(茶坊前用):煮沸三江水,
2.(废物回收站用):天下本无弃物,
3.(乐器商店用):宫商角徵羽,
蒋秋晶同学做茶坊的联语题,他填的是“品尽八方粹”。他的说明让人击节赞赏。他写道:“统一绿茶”的广告语是“煮沸三江水,笑迎八方客”,自然是不错的,但缺少文化内涵。真正的文化人进茶坊,不仅为饮茶,更为了“品粹”,正所谓“以茶会友”。好茶要“品”,好友也要“品”。细“品”南北茶的纯真,畅谈天下事的变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即便一时难以触及,浸透茶水中的欢畅,又岂是这小小茶坊所能涵盖?所以,我觉得“煮沸三江水,品尽八方粹”更具文化气息,更能吸引钟爱茶的顾客们。
盛宏观同学做乐器商店的联语题,他填的是“琴瑟鼓笙埙”。他的说明也让人扼腕惊叹:“上联‘宫商角徵羽’即是中国五声音阶,意在表明这乐器店里有各种乐器,五音俱全,能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下联‘琴瑟鼓笙埙’,说明店内品种繁多。‘琴’是常见的拨弦乐器,‘瑟’按五音阶定弦,由低到高,弦的粗细不同。‘鼓’是较大型的击槌乐器。‘笙’是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吹气的管装在一锅形座子上制成的管乐器。‘埙’是陶制的球状或椭圆形的古代吹奏乐器,现代极罕见,加上它,突出乐器种类齐全,应有尽有。既体现乐器商店琳琅满目,又说明这些乐器奏出各种和谐悦耳的声音,顾客纷至,生意兴隆。”
联语中涉及到的知识并不需要老师去传授,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自然会去求索、获取,宋雅君同学诙谐地说,魏老师真“狡猾”,出的练习看似简单,做起来却要费一点功夫,但只要去做了,眼界就宽了!
关于这类练习题的设计思想,笔者曾请教过魏国良。
魏老师告诉我,已知的信息、无用的信息、多余的信息,都是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当老师的“狡猾”,就在于抓住典型的“个”例,让学生“跳”一下,跑图书馆,上因特网,在“最近发展区”求得发展。他的类属化语文学习,是符合教育心理学中同化论理论的。类属化学习是借助于有待学习的“个”与学习者自身已有“个”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来完成的一种学习,只要内在认知与外在学习内容存在着类属关系,有关内容的学习行为就会发生。
我释然了。学生觉得老师很“狡猾”,但还是乐此不疲去思考,去讨论,做完作业,产生一种创造的体验。前边我们叙述庄怡琳因默写错了一个字,初中时的老师“罚”她默10篇课文,也算量的积累,但决不是认知的“个”到“类”的发展。这位学生很听话,作业也做了,现在回忆起来,就后怕起来了。
前面所述两位同学联语填空说明,不论是茶坊的联语,还是音乐商店的联语,他们走向社会考察商店茶坊,与店主打交道,去图书馆或上因特网,定向查阅资料,分析、比较,最后陈述自己联语的价值,这些都不是现成的,都要动手动脑去完成的,是主动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愉悦性的,又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创新意识就在这里诞生!这是素养的培养,这完全是社会生活实践所提出的要求。如果缺乏这一素养,新生一代就难以适应未来社会,也难以完成社会化转变。
这种类属化学习方式是具有成长性的。当语文知识的“个”向“类”发展的时候,“个”被“舍弃”了,而“类”却“获得”了。到了相对于前一阶段较高的阶段,前一个“类”有可能是后一阶段的“个”,新的认知发展产生新的“类”。这样螺旋式发展是无穷尽的。“一般地说,人原本就存在着发现的欲望与追求,即认识和探究世界,并且表达这种发现。”魏国良老师激动地说,“剥夺学生发现的乐趣,依照固定的模式去做机械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痛苦,说重一点,那简直是心灵的戕害!语文的类属化学习,就是使语文学习回归人的认识的本初特点——发现性,在学习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知识的新领域、新境界,使其原有认知得以不断升华!”
魏国良根据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又结合学习高中教材中的《石钟山记》,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作者即贬官在成就一个人优秀作品中的价值。学生们认识到贬官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官文化是这些不同题材作品的“类”,把握了这个“类”,也就把握了这些作品的主旨,对它们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一篇一篇去“识记”它们的主旨,不仅繁难,而且让人生厌,还有什么学习主动性可言!
当然,在魏老师的语文学习类属化体系里,总体上遵循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台阶,像联语的练习,思维范围还只是在句子之间,学习《石钟山记》,与柳宗元《捕蛇者说》、范仲淹《岳阳楼记》相比较,研究贬官文化的“类”,范围扩大了,与联语的练习相比,无疑是上了一个台阶,研究性学习的天地自然更广阔了。在魏老师的训练谱系里,他还要让学生拾级而上。他曾向学生布置:请推荐一首诗词,并说明推荐理由。罗晓宇同学是这样推荐的:
推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偶然听朋友提起“人鬼情未了”,于是耳边响起了“oh, my love, my darling, I’ve hungered for your touch.”
优雅的歌声叫人沉醉。剧中黛噗库尔的精湛表演让她一下子从平凡的小演员升为大牌明星,这一首《unchained
melody》也风靡了世界,成了英文精曲,人们现在记得它的大概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了,但是,那真挚的感情,感人的情节是让我们永远记住的,一对已是人鬼殊途的夫妻,却演绎了一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很自然地想起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星愿》。当洋葱头在夜空中慢慢消失的时候,主题曲飘然而至——“眼睁睁地看着你,却无能为力,任你消失在世界的尽头”。我记得当时我的眼中蓄满了眼泪,并且汹涌不止,我为秋南而哭,为洋葱头的执著而哭。秋南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珍惜、体会到那份爱情,在他消失之后,才发现自己离不开他,这不是一种遗憾么?
思绪飞到了古代,我国北宋时期的词人——苏轼为亡妻王氏逝世十周年而写的悼念词堪称“千古第一悼念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纵是铮铮铁骨的汉子,也会禁不住洒下热泪,为这份痴情而唏嘘不已。我读到它的时候仿佛自己站在一边,看当丈夫的对着窗外,想这妻子孤零零的坟,一边写词,一边流泪。我已经不忍心再继续下去了。
这就是悲剧的魅力,叫你身处其中,为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流泪,只要是性情中人,我想没有人会拒绝悲剧,在看完一场悲剧后,我经常陷入沉思,这样不好吗?沉淀感情,总比大笑一场之后却没有发现什么也没有留下要好。
当然,生活中需要笑声,而且多的是笑,少的是泪,偶尔去纵情哭一场,去放纵自己演一场风花雪月,是不是会有一种另类的感觉呢?
相逢一醉且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魏老师的评语:“由悲剧的认识引出苏词,又归结于悲剧的认识,似乎在印证一个见解。特别是对苏词的理解,无疑十分准确,揭示得十分贴切。”魏国良不仅相信学生能够做好推荐工作,而且相信这样还能使学生充分调动知识贮存,开掘潜能,爆发出光彩四溢的思想。老师在学生成功的时刻热情洋溢的点评,其文化精神将镌刻在学生心灵里,永志难忘!
笔者从学生座谈中感觉出学生们亲近语文的喜悦。尽管他们从不同学校走来,也不知道魏国良老师“语文类属化学习”理论,但都认为这样学习语文很轻松!
生命的“视角”
魏国良开设选修课“中华文化”吸引了不少学生,有高一的,也有高二的。开这门“中华文化”课不是为了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文化现象去拓展文化视野、文化认识能力。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生是理科见长的,但是,其中不乏钟情于中华灿烂文化的学子。他们往往从“中华文化”的系列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找到了“龙生九子”课题研究者林轶楠。她告诉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她就选择“龙”的文化作些研究。她初三时去过北京,故宫、十三陵,都有龙的形象,但各不相同。当时只是感到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未及细究。现在要作为小课题研究了,拿出参观时买的导游资料,又上图书馆查找文字和图片,细细分析,感到龙的文化决不仅仅是皇权的神威,也有老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考察“龙”的造型细部,也有精深的文化底蕴。比如庙宇中撞钟的圆木,其击钟顶端就有鲸的图像,“撞钟的长木雕成鲸状,以其撞钟,声大而亮”,钟声洪亮,给听者寄托很多希望的想象……
林轶楠将她的研究制成多媒体,准备给澳门前来参观的校长们展示。这次展示的还有刚获得全国创新大赛的理科获奖项目,林轶楠心里有点紧张,她把这种担心告诉了魏老师。
“‘龙生九子’是你自己作的研究,把自己所作的研究报告给大家,用得着担心吗?”魏老师满腔热情地勉励她。
那天,在魏老师鼓励下她走上了讲台。
不知怎的,林轶楠变得特别从容,展示了她“龙生九子”的研究过程,谈了她的体会:“研究不只是学者的事,我们学生也可以做。从资料的搜集、分析、比较,到多媒体制作,我们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其实,整个学习过程也应该这样。”
掌声从会场响起,从林轶楠的心里唤起了自信。
黄秀娟、丁洁和王翀鸣的小课题“石库门文化”,是魏国良老师选修课“中华文化”的“建筑文化”系列里的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一批文化名人从石库门走出,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石库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兴业里不也就是石库门?可以说,近代史上,石库门里孕育着现代金融和文化,可以折射出近代上海历史的缩影。市政动迁,石库门里的居民搬进了公寓式的住宅,但他们总有个“石库门情结”。在寒假里,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迁出石库门的人们进行调查,将他们的想法筛选分析。这是社会心理的研究,剖析人们心灵深处的民族文化心理。
这些可爱的学生也开始对魏国良的生命进行了研究。王骁同学曾采访魏国良老师:“当教师,是不是你童年时的梦想?”
“不是,”魏国良如实答道,“先插队后读书,是组织上分配我去当老师的。一当近三十年,我童年时代倒是想过当天文学家。”
王骁追问道:“如果再选择,你想干什么?”
“当老师,”魏国良诚恳地答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师生之间没有功利,学生纯朴、可爱,师生的相处是生命之间的交换,是最最愉悦投入的事情。”
王骁给我讲述采访魏国良的体会时说:“魏老师不仅在做学问方面是应该学习的,做人方面也是榜样。魏老师曾经讲过,未来社会的冲突不一定是战争冲突,但一定是文化差异的冲撞。这种冲撞,不是决出胜负,而是不同基础上追求‘同’。魏老师像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一样,他从不轻易否定我们。我们也知道当老师辛苦,魏老师当教师也不是最初志愿,但他一旦当了,就尽力去做,尽力做好,用心做好。这对我的择业观有影响。我父母都是搞金融的,自然希望我能继承父母的事业,但我觉得现在不忙决定。”
可以看出,魏国良的人格魅力已经在影响着他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们研究学问,都浸透着文化的意蕴。王骁在寒假里完成了一万字的《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中华文化特征》。她跟我谈起她最近读巴金的《家》,还写了一篇书评。
“什么题目?”笔者问她。
“《与觉慧的对话》,”王骁仿佛沉浸在书评的世界里,“一个人总要为实现梦想做点什么。觉慧,他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挣扎,追求自由幸福。他后来逃离到了上海。我碰到了觉慧,这位热血青年现在成熟了,做事有准则……”
不用说,这个“做事准则”,也是魏国良老师为人处世的准则。
魏国良的生命,已经在他学生的心灵里延续……
改革学习语文模式
在魏国良的生命辞典里,教语文,不只是完成语文课本的教学任务。他开设的拓展型课程,也不是唐诗、宋词赏析这类的“选修”(这也是完全可以的),而是“中华文化”!笔者刚采访时几乎有点吃惊,这不是带着镣铐跳舞吗?笔者曾仔细阅读他的论著《学校班级教育概论》,感到魏老师的视角与传统思维不同,总有他的独特视野,诚如教育学专家瞿葆奎的“序”中指出的,“题有特点,文有新意”。笔者看到一些青年班主任常常把自己在班级工作中的困惑向魏老师求教,魏老师也总是认真倾听并谈出让人惊喜的建议。事后,魏老师告诉我,这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当我接触到魏老师语文类属化的教育理念后,真是有“别有洞天”的感觉。
青年教师潘明刚告诉我,他们高一语文备课组从2001年开学后第3周起,每周语文课抽出1节课时间作为研究性学习系列课。在这个时间里,老师是指导学生选好课题,做好服务工作,主要由学生唱主角,自选小课题作研究。潘老师特别强调,魏老师是备课组长,又是语文首席教师,他的语文课为全组老师作出了成功探索,现在几位老师都愿意按照魏国良老师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围绕魏老师编选的《中华文化》教材中挑选,也可以自行选题,不作硬性规定。
笔者从魏国良处借来小学、初中和高中各1册的《中华文化》读本,整套书一共将有12本。他说,这套丛书包容了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文字、语文、神话、传说、礼仪、服饰、饮食、节令、习俗、风物、名胜、民族、建筑、绘画和书法等等。
魏老师强调说,“在现代,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然的嬗传,还应该通过教育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由此构建起崇高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大厦。”
中华文化的熏陶,决不是搞传授的方法,而是依靠学生自己选择角度去调查或研究文献,借助于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来完成一个“人之初”的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奠基。
现在,高一语文备课组能够以课程形式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巩固下来,这不正是革命性的变革吗!俞达珍(采写)
本文摘自《华东师大二附中首席教师风采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 12:06
《现代语文学》就现当代语文是什么、教什么的两大基本命题,给出了明确而简约的回答:第一次建构了现代语文学学科理论框架,第一次解构了现代语文的内容系统,从语辞、语意、语则、语体、语境到语识、语品,以清晰、精当、新颖的面貌,呈示属于现代语文自身的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
魏国良,生于1949年,江苏常州人。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骨干校(园)长培养工程导师团导师、华东师大二附中(教育部直属中学)首席教师。在构建和设计现代语文学科教育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已出版《学校班级教育概论》、《现代语文教育论》两部专著以及《语文拓展性学习》等多本编著。
目录
绪论 建构现代语文学
第一节 现代语文学的研究目的
第二节 现代语文学的研究途径
第三节 现代语文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论
第一节 语文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语文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现代语文的界说
第二章 素养论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语文素养认识
第二节 近世社会的语文素养探究
第三节 现当代及未来社会的语文素养观
第三章 特征论
第一节 关于学科特征与表达
第二节 现代语文学特征的根据
第三节 现代语文学特征及意义
第四章 结构论
第一节 学科结构的涵义
第二节 现代语文学结构的根据
第三节 现代语文学的要素结构
第五章 语辞论
第一节 语辞的概述
第二节 语辞的类型
第三节 语辞的显示方式与特点
第四节 语辞的建构与解构
第六章 语意论
第一节 语意的概述
第二节 语意的水平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语意的生成要素
第四节 语意的建构与解构
第七章 语则论
第一节 语则的概述
第二节 语则的形成
第三节 语则的内容
第四节 语则的建构与解构
第八章 语体论
第一节 语体的概述
第二节 语体的构成与特征
第三节 语体的类型与功能
第四节 语体的建构与解构
第九章 语境论
第十章 语识论
第十一章 语品论
第十二章 语文社会论
后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 12:07
一编 现代语文教育概论
第一章 关于语文
第一节 关于语文学科
第二节 关于语文教学
第三节 语文教学方式
第四节 语文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章 现代语文概说
第一节 现代语文与语文的现代化
第二节 现代语文与现代教育技术
第三节 现代语文与现代文
第四节 现代语文的基本表征
第三章 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构成
第二节 现代语文教育的理论概说
第二编 现代语文教育要素论
第四章 语文教材:现代语文教育案例
第一节 语文教材曾有过的一些说法
第二节 教材是现代语文教育案例
第三节 现代语文教育案例的教育功能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案例指导方式
. 第五章 现代语文教育的指导学习设计
第一节 教育设计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语文学习指导的设计类型
第三节 学习指导方案的设计信息
第四节 教师指导方案的设计分析
第五节 教师指导方案的设计结构
第六章 现代语文教育的教师风格
第一节 教师风格的过去意蕴
第二节 语文教师风格的当代特色
第三节 语文教师风格的未来发展
第七章 现代语文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行为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研究性行为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指导性行为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示范性行为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应答性行为
第五节 语文教师的评价性行为
第八章 现代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学生行为
第一节 语文学习的阅读行为
第二节 语文学习的考证行为
第三节 语文学习的阐说行为
第四节 语文学习的阅说行为
第五节 语文学习的鉴赏行为
第三编 现代语文教育板块论
第九章 有效阅读与类属化阅读品质
第一节 阅读活动的要素与有效阅读
第二节 语文阅读学习的意义
第三节 语文类属化阅读学习及其品质
第十章 语文阅读学习的心理过程
第一节 语文阅读学习的心理特点
……
第十一章 语文类属化阅读学习的指导策略
第十二章 有效写作学习与社会化写作品质
第十三章 语文社会化写作学习的心理过程
第十四章 语文社会化写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第十五章 有效研究学习与发展化研究品质
第十六章 语文研究化发展学习的心理过程
第十七章 语文研究化发展学习指导策略
附录
后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 12:07
一个学者型教师自我发展的风采
——华师大二附中科研首席教师魏国良教学思想研讨会侧记
兴业中学 胡晓红
2008年9月9日区首届名师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们来到了美丽的华师大二附中,参加了该校科研首席教师魏国良的教学思想研讨会。魏老师睿智大气,学养深厚,他的主题报告围绕着自己从教35年做过的几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教育岗位上不断地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成功案例。
魏国良老师近年来致力于“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为简约表达的语文教育改革,提倡设计、指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师教学行为,以培养学生既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又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他以“一个案例:教师的自我、主动发展”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当代学生、当代教师、当代语文和当代教学的认识,他向与会者重点交流了曾经做过的一些研究,如:班级群体心理问题研究、现代语文教育论研究、现代语文学研究和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与干预研究,以及自己在这些研究中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发展,这些对于我们中青年教师在当代社会的持续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魏老师眼里,教师之所以要发展而且是自我主动发展,是因为要生存、生活,要实现个人价值。他一路走过来的最大感悟是要踏踏实实、要甘于寂寞.
他先后出版《现代语文学》等四部专著,发表《汉语“第五声”》等论文数十篇,组织、参与、指导国家、上海市十多项教育科研课题并获得较高成果奖项。
从魏国良老师自我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教师要根据自身、学校、学科与学生的发展需要,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为自身发展的课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研究,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校、学科与学生发展。
高研班的这次研修活动,让我们直接聆听到一位了杰出教师的成长经历,他的专业发展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