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家校如何合作?-案例一]:孩子头破之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9 08:24
标题: [家校如何合作?-案例一]:孩子头破之后。。。。
[家校如何合作?-案例一]:孩子头破之后。。。。
=案例提供:天使寒依雪
周一,一年级叫壮壮的同学,玩耍时把二年级的峰峰同学头打破了皮。二年级的班主任把孩子弄到医院做了检查,打了破伤风的针。医生说没有问题,皮外伤。
下午,被打同学的家长来到学校,说孩子回家后不舒服,要求与家长见面。一年级的班主任只好联系。家长来了,二话没说,付了全部医药费,余外,买了大几十块钱的零食送给被打学生家长,家长接受了。巧的是,第二天,被打学生家长又找到学校,说孩子夜里呕吐,怀疑伤到头部深处。要求给孩子做更高一级检查,提出到孝感大医院做检查。老师做工作,希望家长自己带孩子上医院,先把钱垫付着,如果确实是打伤的,再与对方联系。可是家长不依从。老师劝半天没有任何效果。看来,老师遇到一位特不省油的“灯”,家长在校闹进闹出,反反复复,一哈指责老师没尽责,一哈怪孩子不中用。一哈说要去打小壮壮。老师闹得没法只好再次联系壮壮妈。
好在壮壮妈很配合,联系之后很快来了,讲明情况后,愿意随同被打学生及家长到地区医院挂专家号做检查,医生做了头部CT检查,而且是最贵的那种。用了大几百块。医生说头部没任何问题,孩子呕吐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被打学生家长不服,咬定说是头部受伤引起,怀疑伤到头部深处。医生看了看喉咙,说是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打几天消炎针就没事。医生开了治感冒的吊针,付钱时。要壮壮妈付账。壮壮妈想了想,不同意付感冒针的账。CT 检查费壮壮妈出。对方不依从。
壮壮妈来了气。“孩子一起玩,不小心把小石头扔到头上,没流血也没起包,想着家家户户的孩子甘贵,已经给孩子做了检查、买慰问品,做了几次检查,医生都说没问题。看着拿钱爽快,一而再再而三纠缠不放,是什么意思啊? ”
双方家长在医院争吵。医生观阵半天后,说了一句公道话,你孩子得的是感冒,受打部位在额角,病症在咽喉,隔了十丈八千远。没有半点关系。
被打学生的家长灰溜溜牵着孩子回家。
事后,班主任在班上讲,从今往后不和外班学生玩。下课之后,不许疯闹,硬是要疯闹,受伤后不麻烦老师。老师上课已经够累了,经不起家长折腾。老师在家长与家长间作转转揖,划不来,费气力、费口舌。
“孩子小,不懂事,天天在一起,哪有不发生碰撞的事,磕着碰着,没大碍就算了。别拿痱子当个包。”
上一次,一家长说孩子的头在学校被空中落体打了一个包。先到学校后到班上闹几天,一方面要求班主任找学校赔偿。一方面告班主任没尽责,没给孩子打破伤风针,没在第一时间通知家长,说的一些话,简直听不得,把老师贬得一文不值。搞到最后,是孩子害怕家长,隐瞒了真相,事情发生在放学路上,与同学疯闹受的伤。家长想着学校是“肥单位”,想挠几个,没想到最后丢了自己的脸。一分钱也没挠着,反倒弄的老师不快活,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座位调到最后角落。课堂上再也不选孩子回答问题了。巧的是,所有的科任老师都不再点他的孩子答问。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9 08:55
=此案例具典型性。很有价值!请为楼主加分加精标题刷红。邀请家长朋友们跟帖!
=人物:
壮壮/峰峰---[学生]
双方家长
一位老师和各科老师
=事件:
一生头破-家长心急误解-老师感委曲-真相明了-孩子受冷落
=思考讨论点:
1,家长与老师/孩子沟通的技巧;
2,家长对老师应有的信任/尊重/理解;
3,师者的责任-力避情感的好恶,做仁者之师
4,扩而广之:人际交往中‘强势’的一方,如何节制负面情绪,处事公道理性。。。
家校合作中的心理学。。。。
==家长有家长的‘气’,老师有老师的‘理’,哈惹不得!!
无辜的壮壮小朋友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9 09:38
及时的家校联系是孩子教育的根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以此得知,孩子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家校联合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孩子是社会的一员,家长不能自私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爱咋整就咋整,而是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积极担负起为社会教育好孩子的责任。作为家长,我十分清楚自己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所以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我必须要做到及时。
那是吃过午饭后的时间,我要午睡的时候,儿子说:“我们班主任苏老师说要你给她打个电话,我想是老师要跟你说我进步了,因为今天数学老师表扬我了。”“是吗?就这个?”儿子很小心地凑着我的耳根说,我也很小声地回应,连旁边孩子的爸爸也没听到——他是怕他爸爸知道后没好脸色。我看这事不是这样,但一看时间快一点钟了,哪好意思打扰人家老师休息呢,我想下午再打了。
下午放学后我跟班主任苏老师通话了。电话那头的苏老师声音有些沙哑,我猜老师是不是感冒了或者休息不好,我关心地问:“苏老师,您生病了吗?怎么声音听起来那么沙哑沉重,是不是我们家X卓又让您操心了!”果真是,苏老师说:“这几天抓几个不安静的学生来批,说得多就这样了,X卓也是一个。”“哦,首先表示歉意,儿子给您添麻烦了!也是我们的不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他就是很难记在心上,您说说他的情况。”“他还是有一些纪律放松,班干部反映他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是在向同学借笔了,当时老师还在讲课呢!”“还有啊,平时在群体中,他喜欢大声叫唤,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我表示赞同,因为儿子就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这些习惯,刚上中学,那是一下子很难改掉的。苏老师还说:“其实X卓是个细想单纯的好孩子,就是玩心重,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才容易出问题,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是小问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千万不能忽视呀。”苏老师是位年轻的老师,也是一位用心的老师,我想,老师在努力,我们做家长的能放松吗?“对对,谢谢苏老师。您说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所改正,我要向老师深深鞠躬——老师您辛苦了!
歉意归歉意,对儿子的教育才是主要的事情。晚上我跟儿子说:“你们老师说了,你的表现比上学期有进步了,但是如果你能在课堂纪律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只思考和倾听、动笔操练就够了,不必与同学悄悄打招呼,或借用物品什么的,这样的话以后会更好!”“另外,在大家发出声音的时候,您没有像以前那么大声,比以前显得有修养些了。不是吗?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一些就是很好的证明啊!”儿子听了脸慢慢红了起来,他明白我的意思,他看看坐在我旁边的爸爸,没有反应,就放下心来!
这一年半来,由于我们家长与老师的及时沟通,儿子的表现已经有了进步,虽然还不能达到最好的一面,但是,逐渐沉稳是啊,要是以前我是不会这么说的,因为十二、三岁的男孩正是叛逆强烈期,我们的“紧张关系”不是没有出现过,所以我会努力,努力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衷心地感谢老师的及时反映,感谢学校教育的步步到位。我相信,只要学校家长一条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加强家校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深圳光明新区楼村小学潘恒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9 09:40
当一个让孩子们拥有幸福魔法的幸福班主任
文/易洛河
最近白岩松的新书《幸福了吗》很火,在全国各大图书排行榜名列前茅。为什么这个书会那么火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幸福二字。现代人生活特别紧张,快乐容易寻找,可内心的幸福却一再地迷失,内心对幸福的渴望是极为迫切的。媒体常常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享受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累累硕果。可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真的是幸福的吗?
人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足感在减少;沟通工具在增加,但深入的沟通在减少;认识的人在增加,可以谈话的人在减少;房子越来越大,里面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完整的家庭越来越少;路越来越宽,心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视野越来越低……
面对这样的社会浮躁心态,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摆正心态,冷静积极地去面对,教育好我们班里的每个孩子,让自己和孩子们重新拥有幸福的能力。这些年有很多人一直在提倡快乐教育,我觉得让孩子们快乐固然重要,但是让孩子们拥有让自我幸福的能力那更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永远的人生追求。
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让孩子因为你而感觉幸福。
幸福的班主任有六个神奇的幸福圣器。第一个圣器就是健康的身体,健康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自然不用我细谈。毛主席同志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倘若没有一个好的身体那绝对是应付不来的。我努力践行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好习惯。每天我都让自己想办法抽出一点时间去和孩子们一起锻炼,跳跳绳,跑跑步,边玩边聊聊天,在运动的过程中就顺便了解到班里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跟孩子们走得更近了,成了孩子们心中的“老大”。他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说,我的孩子们在笔记本上写过幸福就是有人陪你晒晒太阳,聊聊天。我是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我在努力让我的孩子们幸福着。
幸福的班主任第二件圣器就是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们将来拥有幸福的人生。常规管理的各种好处,各家皆有所言,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幸福的班主任最重要的第三件圣器就是我个人最推崇的班级主题活动。古语云告之,则恐遗忘;师之,铭记于心;引之,学以致用。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用活动引领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从自育到自塑的过程,引导学生们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通过老师策划的活动去唤醒学生心中的真诚,让他们发现生活是美好的,人心是善良的,学习是愉悦的,分享是快乐的。让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自发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拥有让自我幸福的能力。这里我想讲讲两个自己的课例。我想借助学生写的一篇主题班会感受来简单谈谈我是如何用好班级主题活动这个幸福圣器的。
难忘的一节课
倪海燕
早上,迎着凉风的伴奏,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学校。根本没想到这么美好的一天会让我大哭一场。
一切跟平常没什么两样,早读,升旗,国旗下讲话,接着就是上班会课。
只见老师用漂亮的楷书字体在黑板上写了“亲情测试”这四个字。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催生了好多个小问号。
板书完题目,老师转过身,语速很慢地说:“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在这张最纯洁的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的名字。”我思考了很久,终于写好了五个人。过了一阵,老师接着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意外,有时候总是由不得我们去选择,也许一场地震袭来,它将夺取你亲人的生命,也许一场车祸袭来,将让你的亲人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也许一场疾病也将带走亲人的生命,地震、火灾、水灾、雪灾。假如一场灾难袭来,必须选择一个挚爱的人离开,你会选择谁离去?”
老师的话音刚落,我们都陷入了一种沉默。时间仿佛凝固了,我艰难地选择了哥哥,因为他经常欺负我。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选择对我来说是哪样的艰难,其实哥哥有时候也挺关心我的,有好吃的总不会忘了给我留点,跟我吵完架后,他总是主动地来哄我开心。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当我还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时候,那个恶魔一样的声音再一次传来,“第二场灾难又将夺取了一个人的生命,你会选择谁?”我的笔在纸上停留了许久,久久难以下笔。最后我选择了跟我很少一起生活的奶奶,我的眼泪不禁沾湿了稿纸。奶奶别怪我不孝,你对我是那样的呵护倍至。
那个可怕的声音再次传来,“第三场灾难又死了一个人,你会选择谁?”这下,我可发难了,剩下的三个都是我最好最好的亲人和朋友。我非常非常地伤心,用力含着泪,颤抖地划掉了小晴,我的手像失去力气似的怎样也抬不起来。渐渐的我再也哭不出声了,只有慢慢的抽噎着。
耳边再一次传来那个冷酷无情残忍的声音:“剩下的两个一定是你至爱的人。让你选择真的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这时候生活的残酷已经替你选择了,这最后的两个人也无法幸免于难。这五个人都已经渐渐地远离你的生活了,这五个你至爱的人都远离人间。我相信这五个人都是你最爱的人,也许你会想到你牙牙学语的时候,是谁一句句地教导你,是谁在你蹒跚学步的时候,拉着你的小手,告诉你不要害怕,勇敢地走出去,是谁在你生病的时候,一刻不停的守在床前照顾你,是谁总把可口的饭菜给你留着,是谁把你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
沉默了片刻,音乐响起,那个无情且残忍的声音冷冷地回音说:“我相信你们已经有了答案,失去了这些挚爱的亲人,对你来说是一种什么感觉?”
无助、孤独、一片黑暗,所有的我能想到的词汇都出现了。全班所有的人此时此刻也全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最坚强的同学哭了,最顽皮的学生哭了,最勇敢的学生也哭了,泪流成河。
那个魔鬼一样的声音突然在这一瞬间变得犹如天使,他说:“让我们回到现实吧。这仅仅是一场游戏。this is a game.你们挚爱的亲人和朋友们都活着,而且因为有你的存在,他们活得很幸福。……。”
我在这一节难忘的课中,我学会了去珍惜,学会了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我真的很想选择自己的离去,虽然老师说这是一种自私的想法,把解脱留给自己,把悲伤留给亲人。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好好地爱自己的亲人朋友。
谢谢您,大雄老师,让我明白了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最幸福的人。
通过主题活动使学生们认知引领,在思考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在行动上得到提升,以活动引领学生学会打造幸福人生。
关于幸福班主任的另外三件圣器,读书、写作、网络平台展示我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从今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育人, 读书, 勤于写作
从今天起, 关心学生和自己
我有一个班级,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今天起, 和每一个学生亲近
告诉他们我爱他们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个学生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同行者,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班主任之路获得幸福
我们都将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0 16:03
[zt]中国妈妈VS英国妈妈
计划生育中国妈妈英国妈妈孩子农民工户口平等根据我在英中两国的生活经验,我虚拟了以下这场两国妈妈之间的对话。内容来自经验体会,虽然对话是虚拟的,却能反映两地典型的生活形态。
中国妈妈:“带孩子真是一件累人的事儿。”
英国妈妈:‘我同意。”
中国妈妈:“幸好我们有计划生育,只能生一个。不然我家那口子如果还想让我生第二个,那日子就更难过了。”
英国妈妈:“这我不同意,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好带。他们自己玩,不缠着你,容易多了。”
中国妈妈汗颜道:“我只有一个孩子,这方面没经验。不过,我妈,保姆,加上我三人围着一个宝宝转,还是累得不行。”
英国妈妈大惊:“什么?三个人带一个孩子?”
中国妈妈也大惊:“难道你们四个人带一个孩子?”
英国妈妈镇定了一下:“不,我一人带两个孩子。”
中国妈妈大笑:“这种国际玩笑你不要乱开。”
英国妈妈严肃道:“我没有开玩笑。”
中国妈妈不明白了:“那你妈去哪了?还在上班吗?”
“不,她退休了。”
“那她怎么不来帮你呢?”
“她去度假了。”
“那度假回来以后呢?”
“在家里啊。”
“你妈家住得离你远吗?”
“不远,开车就十分钟。”
“那就是你妈不对了,她应该来帮你看孩子。”中国妈妈很打抱不平。
“我妈有我妈的生活。”英国妈妈轻描淡写道。
“帮忙照看外孙不就应该是她的生活的一部分吗?”
英国妈妈道:“她已经把我抚养成人,现在应该有她自己的生活。她不需要来帮我照看孩子。”英国妈妈看了看中国妈妈,又补充道:“等我的孩子当妈妈的时候,我对我的孙子/孙女们也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
中国妈妈不置可否地点点头:“那你为什么不请保姆帮你带孩子?”
英国妈妈大笑道:“为什么要请?”
中国妈妈疑惑道:“大家都请啊!”
英国妈妈也疑惑道:“没人请啊?”
中国妈妈急了:“在中国,哪家生孩子不请个月嫂保姆照顾孩子的?”
英国妈妈也急了:“你们中国劳动力价格这么低,过的都是苦日子,怎么还有人请保姆?!”心理严重不平衡。
中国妈妈心理也不平衡,凭什么说我们劳动力价格低,凭什么看扁我们中国人?“我们一个月付三千块钱给保姆,工资很高的!”
英国妈妈正色道:“三百磅(约合三千人民币)?你们这是剥削人,把你们自己人当奴隶使。”
中国妈妈义正言辞道:“你们资本主义社会才剥削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比你们优越多了。”
英国妈妈不明白:“你们怎么不是剥削人?我们这里最低时薪起码要五磅,算你们保姆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天工资四十磅。三百磅是八天的工钱,而你们让她工作一个月!”
中国妈妈:“我家保姆吃在我家,住在我家。这也是钱啊。”
英国妈妈:“那还是叫剥削。这样的工作量,一个月起码应该付二千磅(约合二万人民币)。”
中国妈妈:“那你怎么不付?”
英国妈妈:“在英国谁请得起保姆?”
中国妈妈嘲笑道:“原来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啊!你们英国人不是很富吗?怎么会请不起?”
英国妈妈老实道:“我和我家老公挣的钱,要交高额的税,还有房子贷款,车子贷款,还要付水电煤气费,电视费,电话费,网络费,余下的钱根本不够付保姆费。”
中国妈妈道:“房子贷款还没付清?你老公做什么的?”
英国妈妈说:“他是建筑工。”
中国妈妈大惊:“你不是白领吗?怎么能嫁农民工!”
英国妈妈不懂:“什么是农民工?”
中国妈妈不屑道:“这点常识都没有。农民工就是在城市里工作却又没有城市户口的人。”
英国妈妈很迷惑:“什么是户口?”
中国妈妈很生气:“你们英国人没有户口吗?连户口都不懂。身份证懂不懂?”
英国妈妈被这种气势吓着了,低头道:“也不懂。”
中国妈妈一幅教育人的口吻:“有城市户口的是城里人,没有城市户口的是乡下人,他们到城里来工作,我们叫他们打工仔/打工妹。保姆一般都是打工妹。”
英国妈妈:“你们不都是中国人吗?怎么还分三六九等呢?”
中国妈妈责问道:“你们英国人不是最讲阶级吗?那些电影电视里面哪家没有仆人佣人的?”
英国妈妈恍然大悟:“你说的是那些老电影啊?我们现在早就没有仆人佣人了,现在人人平等。”
中国妈妈嘲讽道:“你们真是够平等的,平等到白领要嫁农民工,平等到连保姆都请不起了。”
英国妈妈正色道:“正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8:45
=案例提供:天使寒依雪
尊敬的家长:
你好,我是你孩子的语文老师。读信耽误你休息,很不好意思。当今形势下的老师不好当,其实老师这职业很辛苦,劳心劳力,现在的孩子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宠惯,显现的非常娇贵,非常任性。在校根本不怕老师。孩子在家人面前是小皇帝、小公主。说一不二,要吃要喝要玩,家人想着孩子年纪小都依他。现在的孩子都很厉害,都聪明可是有很多学生读不进书,不喜欢读书,他们将学校和家里对比。以学生的话说,在学校一点也不好,要认那多的字,字又难,老师又严厉,不会读,不会写的还要挨整。家里学校一对比,有些孩子就不想上学。读书这事,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天大的难事。短短的一学期,要记住400个二类生字,63个最基本的拼音,会写100个简单一类字。还要会用这些生字组词、说话。几乎所有的课文都要背下来。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家人不清点学生的学习,一味宠惯孩子,最后会祸害孩子一生。所以,我奉劝家长不要过分宠惯孩子。古语说,宠惯的儿女不孝,宠惯的小狗上灶。惯坏的孩子表现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读不进书,做任何事怕吃苦。家长都不希望孩子长大后好吃懒做,无所作为。
孩子的人生路很长,从小开始,要训练孩子吃苦耐劳精神。读书是难事,从小要开始训练孩子迎难而上的干劲。我班有很多学生怕吃苦。很多需要记住的字词、背诵的课文都懒得背。他们不愿意动脑筋记忆,使用知识就更难了。说到底是怕吃苦。很多孩子不怕打,也不怕恐吓。总之,要让孩子听课学习是一件非常伤神的事。因此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在学校管得严格,回家后家长一宠惯,所学知识又还给老师了。
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在学校只那几小时,不要担心孩子在校受饿受渴。千万不要给钱,孩子小,有钱在手,要么买吃的,要么买玩的,孩子小,下课记得玩,上课记得吃和喝,影响孩子听课。有的家长让孩子带很多吃的喝的。孩子在课堂上喝水,像男人咪酒那样享受,一会儿去喝一小口,完全是过瘾玩。用喝水逃避老师的问题。非常影响学习,还有,喝得多拉得多,不一会儿要上厕所。好几次几个学生跑慢了,屎尿拉到裤子里。天气逐渐冷了,容易冻着孩子,再说上课时间搞来搞去,一节课就过去了,根本学不到东西,影响班级教学,影响孩子成绩。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上课不许吃东西、喝水、上厕所、玩东西······”“只能听讲,读书,写字,做作业。”孩子那么小,自控力差,管得三分钟。又偷偷摸摸去玩、去吃、去喝。全班50名学生,老师不可能个个学生防得住。
所以,我要求家长不给学生零花钱。也不让学生带吃的、喝的、玩的到学校,方便老师管理你的孩子,教育你的孩子。
至于孩子的辅导。家长要尽心尽力。一年级是孩子读书起始阶段,是基础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压实。否则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孩子小、接受能力差,刚才记得的知识一会儿就忘了。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反复记忆很重要。这就需要家长的督促、辅导。孩子的错误,需要家长督促更正。辅导孩子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敷衍塞责。要过针过线。马虎不得。
很多家长反映,在家管不住孩子。以前管不住情由可然,现在是最好管的时候,每天过问孩子的学习,过针过线地检查。孩子就会怕您。尊重您。您要他重复老师讲的课。要他读课文给您听,看他的作业,哪里错了肯定是没听讲,这不,你就抓住了孩子在学校的动向?孩子的“把柄”也被你抓住了?
总之需要你的配合,千难万难,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以后的路就好走了。钱是赚不尽的。赚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人生路很长,我们当家长的不可能陪伴孩子走到底,家长要挤时间辅导孩子,管理孩子。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培养孩子力争第一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爱心,培养孩子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培养孩子尊敬老师、家人的习惯。培养孩子说真话的习惯。培养孩子荣誉至高无上的习惯。培养孩子讲卫生、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孩子不扯是非的习惯······告诉学生不经过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吃别人的东西是一件丑事。
为了您孩子的成长,我愿意倾心倾力。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荣誉至高无上。现在的孩子难管理,需要您的配合。孩子的学习好,成绩好,老师就高兴、光荣。目前,老师属于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家长帮助和理解。我教了23年的书,今年是第24年。和以往的孩子相比,这届孩子特别劳人,几乎都是宠惯下长大的孩子。
有些不当的地方需要家长的理解。再次对你们说声——对不起、耽误了你的休息。文笔不好,敬请谅解。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8:46
[attach]2119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8:47
[attach]2119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8:47
[attach]2119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8:49
学校教育交流——孩子,毕竟只是孩子!
文/紫罗兰花语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您若能给他(他)们一滴雨露,他们说不定就真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前不久,我的一篇《一位初中班主任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在网上引起大家的关注。非常感谢大家,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情最低落的时候,能给予我最大的安慰。有些朋友的站内留言更是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事后,我曾想到过逃避、想到过放弃!但最终,是大家的劝慰、领导的勉励、我班孩子的进步,让我重新看到了教育新的希望!为了给这件事做一个总结,我对自己在班级工作中的种种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今天心情不错,特敲出来和大家交流讨论。
记得今年暑期集训结束,学校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担任八年级的班主任,我听后,迟迟不愿。原因是,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觉很辛苦,我想偷懒休息一年;再者,我去年在车中执教时就听说过,我校这一届七年级学生特别不同凡响,调皮捣乱的孩子过多,而且大多不搞学习!以前我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在初中三年,八年级又是孩子们逆反心理最强的一个年级。我怎敢轻易接手!但最终在我校领导们的再三期望下(特别是我们的胡校长,他曾是我的老师。)我还是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刚开始时,班级工作真让我举步维艰,孩子们啥都不会!而且你让他们做事,他们表现稍好的就不理你,更者就是白眼一翻!但我想既然把他们接下来了,就一定要努力把他们带好,成绩是其次,做人的道理却万万不能丢失!于是我多次找他们以前的老师交流,翻看他们在七年级的种种记录,我坚信一个道理,“只要知己知彼,就能百战百胜。”后来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给他们安排相应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大部分孩子终于没让我失望!
案例一:我们班的李美琪,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刚进班时,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是啥事都不愿意做,一喊总不动的那种!我让她做了我们班的宣传委员,我多次跟她交流,鼓励她说:“你很漂亮,你知不知道,老师是学美术的,最喜欢看漂亮的孩子!”我偷偷观察她,看到了她脸上流露出的高兴表情。我又说:“明星穿的衣服也都很漂亮,但有些衣服,穿到校园来就不合适了!”她不做声,但似乎若有所思。我再说:“就老师观察,漂亮的女孩子一般也很能干,你喜欢画画吗?”她点了点头。“那以后我们班的班级文化布置就交给你了,有信心吗?”她再次点了点头。自此以后,她还是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从不出格,我们班的班级布置,再也没让我操过心了!
案例二:我们班的胡斐,一个女生,长得像个男孩子,行为举止也是!哪个老师说她,她都不理不睬,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我还听说,她爷爷有次说她,她竟拿了把菜刀,把她爷爷赶得像燕子飞!因为有了上次袁某同学的教训,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也不敢多管,但我是她的班主任,对我,她还是有三分忌惮的!昨天,她再度迟到,我以前曾告诫过她,再迟到的话,我将撤掉她的课桌,她也是点过头答应过的。我数了数,这已是她进班以来的第十七次迟到了!看样子,不管也不是办法。于是,我还是按以前说的,撤掉了她的课桌。她到第二节课才来,一进教室,一看课桌没了,二话没说,转头就走!我偷偷跟在她后面,正好进行一次家访。在进她家门的时候,我有些犹豫,听她们家隔壁说,她爸爸在哈尔滨,妈妈刚出去,好像就她一个人在家。想想上次发生的事,再回忆起办公室老师们说的话。但想了想,我作为班主任,孩子离校不管,还能算是个老师吗?于是我硬着头皮进了她家。她在二楼上网,一见到我,头一低,模模糊糊喊了声老师。我还是听到了,说:“怎么了,话都不说拿着书就走,还喊我老师,你当我是你的老师了吗?”她说:“是你把我的桌子拿了!”我:“我为什么拿你的桌子,你记得你答应过我什么?当初,老师选你当纪律委员,你知道老师的用心吗?所谓纪律委员,先得怔住自己,方能怔住别人!我当初对你是充满信心的!”她不再做声。我接着说:“你拿着书就走,是不想读吧!那你自己想清楚,不读也可以,但你以后懂事了,后悔了,可不能怪我,你得记住老师今天说的话!”她听我这样说,她小声说“我没有不想读书,我错了。”我继续说:“若再想进教室,你得让你妈妈送你去,还得写个保证书。如果做得到,老师欢迎你!我就先走了,你妈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等会回来,你再跟她商量商量。”我前脚进校门,她在她妈妈的陪同下后脚跟了来,还带着保证书。她妈妈对我是千恩万谢!说她们家女儿从没这么听话过,对罗老师是打心眼里信服!
……………………………………
与袁某同学事发过后,我也曾不停地反省过自己。之所以发生如此不愉快事件,除了他本身有原因外,究其根本我想就是我不是他的嫡亲老师,再恐怕就是我头天放学对我班孩子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深地伤害到了他!我只注意到保护自己班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本身也只是个孩子!
如此案例,拿出来再和大家讨论交流。只因为,不可否认,我们教师确实是个弱势群体!但既然选择了吃这碗饭,我们已是无可奈何地必须要面对工作中随时会出现的种种情况!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从过往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能保护自己的方法,尽量不要让悲剧再度发生!
圣诞、元旦将至,新的一年又将到来!借此一贴,再度祝愿同仁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8:50
种萝卜的启示
刘继智
夏秋时节下萝卜种子的时候,妻子总是反复叮嘱:“这萝卜的种子行间的距离要隔开一点,等到它长出幼苗之时,还要不间断地梳理,毫不吝惜地把那些密密麻麻的萝卜秧子扯掉一部分,最后行间的距离要有五六寸远一棵为好!”
可我这个人做什么事情总是太吝惜,就像一个吝啬鬼,自己种下的东西往往爱之过甚,往年,我在下萝卜种子的时候总是太密,梳理萝卜秧子的时候,总是对于那些密集的有些快成行的萝卜舍不得拔掉,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萝卜的间距太密,长出的萝卜个儿虽然多,但都不是很大,到了秋收时节,自然谈不上有太大的收获了,弄得妻子常常戏语我:“你这人呀,生来就没有太大的出息,不舍不得,舍得舍得,你永远是没有大的获得的!”
今年暑夏我下萝卜种子的时候,便留了意,多了一个心眼,首先是下种的行间距离故意放宽了许多,采用的是打凼下种的方法,行间距离大都在五六寸、尺把远之间,下种之前当然也撒了适当的复混肥,而且把园子里的土翻挖之后晒了好几天,使得土壤细腻,松软,干燥,带到萝卜种子种下之后,因为夏天无雨,我有经常去浇灌,保持园子里土壤的湿润,等到萝卜秧子冒出地面之时,首先给萝卜秧子喷一遍农药,以防止病虫害。萝卜稍稍长出苗来,我便开始对萝卜梳理了,把密集在一起的秧子扯掉一部分,一兜只留下三两棵秧子,等到萝卜完全成熟时,便每隔五六寸或者尺把远只留下一个萝卜,其余全部拔掉。再每隔二十天的时间便给萝卜打一次叶子,把每棵萝卜下面的叶子打掉,只留下上面的几片,这样就可以保持萝卜能够吸收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又能够保持空气的流通。
当然,少不了给萝卜不间断地浇水,萝卜是水性植物,不能够缺少水分,足够的水分可以使土壤经常保持一定的湿润。浇水过了几天之后,便用锄头在间距之间松动一下土壤,这样进行五六次之后,就再也不用松土了。
深秋时节,菜园子里的萝卜果然长势喜人,个头粗大,拔起来之后,一个萝卜起码有一斤多,一个萝卜可以炒两盘菜,我种植的小小的一块萝卜,收获了200多斤,除腌了一部分咸菜之外,还晒了大量的冬菜。妻子喜出望外,我也乐在其中,沉浸于自己劳动收获之后的喜悦里。
这种萝卜真的是简单之中蕴含着很深奥的道理:勤于工作,出类拔萃,优胜劣汰,培优拔尖,呵护有加,还应该不要过于吝惜,该舍得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育出真正的人才来。
【432824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中学刘继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09:59
[attach]2121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17:07
名嘴崔永元的教女六大原则(图)
崔永元
名人经常很忙碌,相信他的教育原则会给忙于工作的父母们一些启发。
一、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小崔同志和爱人的意见和做法是一致的,基本上没发生什么矛盾,因为他俩受的教育差不多,从事的工作差不多,在教育女儿方面当然也就差不多。总的来说,他认为教育女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有时候,女儿画画,他坐在沙发上看书、看报纸,家里很安静,很温馨。
女儿画完画,画笔、画纸扔了一地,又去拿其它的玩具出来玩,他不会对她大喊大叫,只是用眼睛朝她望,一般情况下,女儿都能领会他的意思,乖乖地去收拾自己的画具。有时候她也会磨磨蹭蹭地不想收,他就索性帮她收,并要求女儿和他一起收,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行动是一种信仰。亚-鲁斯金曾说:“行动是最了不起的事,因为你如果做得对,我就会越来越喜欢你做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二、对女儿永远只有最低要求
崔永元说他不会刻意为女儿安排什么,他希望她能走自己想走的路。将来固然重要,但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快乐更重要,对女儿他永远只有最低要求,那就是健康、快乐和平安。
三、家长和孩子相互体谅最重要
崔永元说他一般不会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承诺就不会轻易改变。工作再忙如果答应星期六陪女儿出去玩,就一定努力做到,不得不违约时,就会对女儿说明情况,请求她原谅,表示下次会加倍地补偿她。女儿非常通情达理,他觉得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相互体谅最重要。
四、工作再忙双休日一定抽一天时间陪女儿
崔永元说他的女儿很可爱,也很乖、很懂事,一点也不吵,也从来不无理取闹。他在电视台工作很忙,压力很大,只有到了家里才感到轻松一点。和女儿在一起是他最开心的事情,只是这个愿望常常无法实现。因为工作的缘故,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很晚才回家。有时下班后还要和工作上的朋友约会,回家就更晚,但是孩子是需要大人花时间多陪陪、多交流的,为了能和女儿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沟通,他规定自己每逢双休日一定要抽出一天的时间陪女儿。带她去划船、爬山、吃快餐,只要是她喜欢的事情,就尽量满足,让她开心。
在崔永元最忙的一段时间里,他半个月几乎每天的9:00-23:00都在办公室。他说,“我女儿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几点回去,因为我现在就和女儿一周见一次。每天我下班回家她已经睡觉了,我起床的时候她已经上学了,所以周末要是有时间,我会尽量陪陪孩子。”
五、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首先要让她喜欢
小崔说女儿比他聪明。她喜欢画画,比他画得好、画得有思想。她画画从来不看画册,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常常会画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经典”之作。他评价女儿的时候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什么“长脑袋的桌子”“四条胳膊的人”,只要她能解释,能自圆其说,他都认可。他尊重女儿的意愿,也从来不去干涉她,或对她的画画技巧有什么高标准、严要求。我觉得要让孩子学好一种本领,首先要让她喜欢,要让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最重要的。”
六、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收视兴奋点
女儿最爱看《樱桃小丸子》了,爸爸曾给她推荐了《中国电影动画精选》,里面的《小蝌蚪》《三个和尚》《草原英雄小姐妹》,她都很喜欢,看了十几遍。其实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收视兴奋点,她看《哪吒闹海》时,简直就和里面的主角同呼吸共命运,因为孩子是很有包容心的。小崔认为现在有些媒介在破坏孩子们的包容心。他们说现在的文化是多元的,要给人们更多选择的权利。可是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很少了,游戏节目比比皆是,还有何选择呢?传统文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来源:强国社区教育论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18:28
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享受乐趣
南昌
肖 钅监 铿
教学比较抽象,小学生又比较习惯于形象思维?熏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太适应。因此?熏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应当给予更多关注。
对数学教师而言?熏 应当努力提高教艺?熏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让孩子们学得饶有兴趣。而作为家长,应当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帮助他们建立数感,关注他们读数、认数和写数。到了小学低年级,还应帮助他们理解加法中的“凑十法”和减法中的“破十法”的原理,并渗透“集合”、“对应”、“凑整”、“化归”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即或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家长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仍然应当关心。随着知识的增多,孩子们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数学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往往令孩子真伪莫辩。如面对“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类似是而非的命题,家长可以与孩子一道研究、讨论,启发孩子发挥想象力,通过形象思维举出反例来发现命题的谬误:少先队小队旗是三角形的,它的面积比解放军战士的平行四边形领章的面积大得多,怎能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一枚一角硬币的直径怎会是一个自行车轮半径的两倍?而要把建筑工地上一个圆锥形沙堆的沙全部装进一个圆柱形竹筒,并使这竹筒仍剩有三分之二的空间,这样情景只有在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
我认为家长与孩子的这种辨误活动十分有益:首先,它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使抽象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形象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撑,能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其次,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原来如此有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完成对数学命题正误的判断,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我能行”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心对孩子学好数学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条件。
当然,这种辨误还不应到此为止,还应使孩子认识到:“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必须有“等底等高”之类的条件;“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必须加上“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而“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也必须对它们底面积与高加以限制(如二者的底面积与高分别相等)。从而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提高到应有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心孩子的数学学习时,家长一定要端正心态,要在一种近于游戏的状态下与孩子交流,共探数学之奥秘,共享数学之乐趣。要允许孩子失误,允许孩子理解得慢些、计算得慢些。不要拿孩子与某些“尖子生”比,不急于求成,不动辄呵斥,要多表扬、多鼓励,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他们树立自信心。要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才心切,往往对孩子要求过高,当孩子出错时,总忍不住要教训一番。我希望这些家长要有耐心,切忌一面辅导一面责骂,因为这种以责骂声“伴奏”的“辅导”不仅徒劳无功,恐怕还会适得其反,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牢记:“我是孩子的朋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5 10:10
儿子,请你给我们创造出一颗蛀牙
文/李艳芝
有孩子在身边的日子,虽然琐碎,但是热闹而快乐,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因为生活中小事拉锯斗智时,常常事后回想起来依然忍不住想哈哈大笑。
就说一件小事:当孩子不想刷牙的时候怎么办?
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有想当海盗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可以无拘无束,不刷牙,不洗脸,玩个通宵,当然做海盗也有不好的地方,不过孩子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对他有利的事情,大人不也是如此吗?
德昀不想当海盗,他想当赵子龙,可是他也是在刷牙的时候耍赖,哼唧着不想去的原因不是他不爱刷牙,而是因为刷牙是睡觉的前奏,他不想睡觉,因为还没玩够。
妈妈说:“宝贝,你去刷牙,然后我们讲故事睡觉。”
他走到洗手间门口,又返回来,“哎呀,妈妈啊,我还不想刷牙。”
“快去刷牙,要不该长蛀牙了。”妈妈催促。
儿子跑去洗手间,手扶着门框,“哎呀,妈妈,怎么天天要刷牙啊?”
爸爸过来了,一脸的认真:“就是,儿子,咱今天不刷牙了,以后三十天咱们都不要刷牙了,我和你妈妈还没看见过蛀牙的样子呢,儿子你给我们创造出来一个看看。”
儿子挣脱爸爸的亲密怀抱,跳上洗手间的凳子,爸爸赶紧去抓他:“不要去刷牙,不要去刷牙,你要是刷牙了,我们找谁去看蛀牙啊!”
儿子哈哈大笑:“我就要好好刷牙,你们别想在我这里看蛀牙。”爸爸被推出洗手间,儿子认真地仔细地刷自己的牙。
刷完了,张着一口小白牙,嬉嬉笑着说:“让你们看蛀牙,找也找不到。”
我和先生对视着会心地笑。
想让孩子干什么,偏不让他去做什么,正话反着说,刷牙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事情自然是要积极地做好了,刷牙问题顺利解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5 12:13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家长?有人回答说:哦,那太简单了!生他养他,供他吃穿,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他好好读书,到他能够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不就得了!其实,当一名家长很容易,容易得只要一登记结婚,机会就悄然而至;然而,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家长,却又难上加难……
21世纪的家长,大概是最难当的。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家长们不仅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业优秀,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艺术特长、学习能力、技能技巧等综合素质。为了全方位地培养孩子,使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家长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自己“锻造”成为教育、心理、艺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等各方面的专家。结果却是,孩子渴了,家长给的却是面包,期望与需求对不上号。他们情戚戚,意切切,吃了苦,流了汗,却偏偏不为孩子领情,甚至搬起石头来砸了自己的脚。
一位中年妈妈无可奈何地说:“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家长,但我肯定是个矛盾、痛苦的家长。平日里,督促孩子学习紧了,我担心他会成个书呆子;松了,我又担心他的学习成绩不好。考试分数高了,我担心他将来没有潜力;分数低了,我又担心他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孩子爱读书,我担心他的眼睛视力下降;孩子不读书,我又担心他的知识面不够丰富……诸如此类的矛盾还有很多很多。静心想一想,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我真的不知道!”
“孩子说,这次考试是最后机会。要再考不好,她一定去死。谁能帮我想办法劝劝她啊?”
“我的孩子一周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一天到晚冷若冰霜,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养他到这么大,落到现在这个结果,我图的什么呀!”
一位家长在网上发表议论:“作为一个中国孩子的父母,实在是悲哀!中国在孔孟思想的熏陶下,在历史长河里教育孩子的方法举世瞩目,但在当今的时代,一切都变了。一项调查中发现,对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联合调查中,比较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美国、日本两国中学生在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中必有一位是父亲或母亲。日本调查结果顺序: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美国调查结果顺序:父亲、乔丹、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了自己喜爱的歌星、影星之后,母亲排在第10位,父亲排在第11位。面对这个结论,难道中国的父母不感到伤心吗?”
总之一句话:做个新世纪的家长,难!
家长的种种急切和无奈,传递着对孩子教育与成长的关切。面对教育资源的增多,社会变幻的纷繁复杂,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家长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困惑:要不要择校?要不要上补习班?上普高还是职高……
张女士的孩子今年两岁多。半年前她就以家为圆心,“搜索”了离家一公里左右的五六家公办、民办幼儿园,最后选定一家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育试验班。虽是民办,但同样是省级示范幼儿园。长辈感慨地说,过去的孩子上不上幼儿园无所谓,书照样读,学照样上。现在的孩子呢,不但要入园,还要分公办民办,示范园普通园,一个月几百上千,开销实在大啊。
然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花多少钱不在话下,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砸锅卖铁摆地摊。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能否上一所优质学校,能否遇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好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希望给孩子提供一片更好的未来前景。
“择校”可能是近年来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一个词,听说近年又改称“捐资助学”了。王女士的孩子从家门口的幼儿园跳到大老远的一家名牌幼儿园,小学再从某小学跳到另一省级小学,中学又辗转了两所学校。回顾择校之路,王女士觉得代价不仅是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还有家人自尊的丧失,和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苦痛。即便如此,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许多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地给孩子尽量多一些、再多一些。
不仅要择校,还要择师。孩子英语不好的,希望找英语老师做班主任;孩子学习不大主动的,希望找个“盯”得紧的班主任;孩子内向的,又想找个工作细致、管理相对宽松的班主任……家长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口耳相传”的知名老师班级里。
另外,还有庞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家教市场,作文、奥数、英语、钢琴、体操、绘画……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眼前的这些城市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有几个没有被家长哄着骗着诱惑着去参加一两种、三五种培训的经历?笔者见过的一个小学四年级女生,曾经在一周时间里同时参加9个培训班!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选,还是不选,选哪里?交,还是不交,交多少?上,还是不上,上几个?”无数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在不断的抉择中疲于奔命,焦虑不堪。
有关部门在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85.95%)、做人(83.67%)、健体(41.35%);而最困惑与无奈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家长所为远非孩子所需,孩子所想也远非家长所知,显示出目前家长与孩子之间严重的代际冲突,亲情淡化也已经达到了令人心寒的地步。
“见到爸爸妈妈问话就心烦,我情愿独自呆在自己的小房间。”“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聊天的人,只好到网上虚拟空间去寻找情感发泄。”……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叹:自己在父母眼中越来越不听话,父母则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好像彼此都跟对方过不去。
深圳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每日与父母直接沟通的时间为40分钟,只有课外活动的10%左右。同时,中小学生与父母一起做得最多的活动则是看电视。小学生平均每月与父母有11.8次的聊天沟通,到了高中则只有6.4次。
一位孩子刚上中学的年轻母亲忧心忡忡:“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觉得自己和孩子间一天天更陌生。”她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便关起房门来,要么做作业,要么独自在网上驰骋,颇有点与父母“不足与谋”的味道。
心理学专家郑重指出,这种亲情淡化与代际冲突足以引起教育者尤其是父母的重视。家庭是孩子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也理应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和引导者。如果这样“亲情淡化”,亲子之间长期对抗,极易引发孩子逐步形成青春期自闭症、孤独症等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疾患,影响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家庭教育中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好如下三对矛盾:
一是高期望与低实现的矛盾。一项调查显示,当前,48%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是本科生,42%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然而,现实中这可能吗?就连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达不到这么高的比例!所以,要避免代际冲突的持续发生,首要的因素是,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避免“高、大、空、远”,力求“近、小、实、亲”。在孩子成功成才成大器之前,先好好培养他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吧!
二是情感关怀与行为苛求的矛盾。由于家长对孩子付出较多,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使孩子感受不到关爱的温暖和快乐,“在爱的包围里却又缺少爱”,品尝到的只是苛求和压力的苦涩。其实,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变“要孩子做”为“孩子要做”,才是双赢的途径。当然,这中间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
三是家长知识观念陈旧滞后与孩子知识观念超前的矛盾。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家长的知识面以及接受知识的渠道与速度跟不上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许多孩子都感觉与父母缺少对话的平台与空间,有些甚至因此不愿与父母同桌吃饭!看来,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家长,在知识学习方面也要与时俱进才行!
有个教育家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员难呢?还是做父母难?”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教育家更觉得奇怪:“可是,为什么做驾驶员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却可以不接受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是啊,既然做家长这么难,为什么家长不需要接受教育和培训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管在观念上、方法上、具体的技巧上,环境营造上,很多家长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是挫折。这郑重地提醒我们:做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也许有的家长会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工作压力太大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再说,作为家长,我只要努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就行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啊!
不错!学校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是,如果缺少了家庭教育这重要的一环,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努力,单靠学校教育一条腿走路,我们可以断言,孩子这一路上不是瘸就是拐,肯定走不长远!有研究发现,目前出现的青少年违法犯罪,80%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因素。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问题,基本都是“问题出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
因此,作为家长,也要做一名勤于学习、及时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人。
懒得学习、不思进取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也很难有资格当一名好家长。如果家长是这样的“懒”人,你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在父母身上,他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常常听到一些成年人在家里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些成年人认为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工作阶段,对于读书、学知识十分冷淡。这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与精神激励。
印度文豪泰戈尔小的时候,曾因学习不好被学校除了名。泰戈尔的父亲为教育好儿子,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影响儿子。每天早晨,父亲把泰戈尔叫醒,父子俩一起背诵古诗。早点之后,父亲让泰戈尔坐下来,静静地听自己颂唱经文,然后一块儿去散步,散步时讲各种知识。回到屋里,教孩子读英文。晚上,爷俩又一块学习,还以天为书,讲初级天文知识。泰戈尔的求知欲越来越浓,父亲把家里的藏书展示给孩子,使泰戈尔饱览名著,终于写出第一部诗剧。在父亲的精心引导下,泰戈尔经过自身努力,成为名扬全球的大文豪。我们应从泰戈尔父亲“求知善思”的榜样中受到启示,努力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好家长。
孩子的全面成长不能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的良好素质。只有好家长,才能培养出好孩子。那么,在这新的世纪,我们如何做个好家长,教育好子女呢?
给孩子一个真正温暖的家。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没有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成龙成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倾其所能,尽其所有。
物质方面的满足无疑是今非昔比了。即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也都普遍地享受到了他们祖辈、父辈没有的很多东西。但这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吗?
事实上,一个温馨的家的内涵远不止此。教育专家认为,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因素,任何时候都比物质方面的内容重要得多,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公正无私的爱。建立在父母正直人格、有清晰的是非曲直观念、不偏袒不循私基础上的爱,是形成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石。
2.民主的家庭氛围。较之于专制独裁型或放任自流型的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型的亲子氛围更能促进孩子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学习型的家庭环境。建立学习型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交互式家庭学习模式,树立知识面前亲子平等、互助互学的观念,是现代家长的明智之举。
4.使孩子成长为“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在要求孩子成长成器、“成龙成凤”之前,还是先让孩子踏踏实实实做一个正直、合格的社会的人吧。孩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基本的亲社会行为,比什么东西都要重要得多,基础得多。
给孩子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现代家长,应该理性地送给孩子一把开启心灵大门的钥匙,让孩子敞开心扉,释放内压;让孩子解脱困惑,悦纳自己;让孩子懂得调节,学会休闲,亲和社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体验、享受和对待生活。
以平等的身份去做孩子的朋友,以朋友而非家庭长者的身份,心平气和地坐下、蹲下与孩子谈心聊天,与孩子共享欢乐、共解忧愁,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又教育了家长。
也许,有时你只须做一个静心倾听的听众。就这么简单。
给孩子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人际关系处理时的友善、宽容大度,对哪怕是再简单工作的勤勉与执着,对学习知识时锲而不舍的奋进,是一盏永远指引孩子前进的明灯。
父母不一定处处比孩子强,知识面也不一定比孩子宽,但一个具有人格魅力、善于指导、教育孩子的现代家长,则是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
1.理解孩子。面对孩子的困惑,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予以充分理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供咨询、建议和善意的帮助,这不仅会使孩子对你心怀尊敬和感激,而且能激起孩子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2.不吝鼓励。关注并且不吝惜自己的言辞,积极鼓励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与成功,都会令你的孩子觉得自信百倍、动力无穷。如果你什么都不会做,那么就仅仅做一个期待、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成功的“皮格马利翁”吧。
3.适当督促。缺乏必要的督促实则是对孩子的放任,不自觉的孩子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但旨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规律、严谨作风、良好心理素质的督促,无疑比简单地辅导、监督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
4.鼓励求知。进入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掌握相当量的科技知识,尤其是不具备不断求知、善于求知的能力与策略,在未来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5.指引品行。性格要靠性格来塑造,道德要以道德来完成。现代家长不仅要在大原则、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念,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上予以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这就是你,一个新世纪的现代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最珍贵礼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5 18:49
==网人[江南可采莲]推荐的转帖:
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分别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是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的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先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了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暴躁,黔驴技穷时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是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跟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自己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爸爸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打一个古典文化的底子的时候,我连续两年的寒暑假,哪里也不去,陪孩子背论语,背三字经,背千字文,他背我也背,当时没有看到什么效果,现在孩子再看电视时,特别爱看文化类节目,看到经典内容有一种亲切,有一种自豪,我知道,当年的功夫起了作用。去年带他和朋友的几个孩子一起去旅游,别的孩子爱去游乐场,我的孩子喜欢跟我欣赏名园,能安静的喝茶,默默的欣赏苏州评弹,去伍子胥死难的胥门,他有凭吊的忧伤。这些细微的变化,别人不可能注意到,每当此时,我都为孩子身上有了些文化的影子而欣慰,仿佛也是一种收获。
孩子二年级时候,开始写作文,写作文特别吃力,一憋就是半天,过上半小时去看看,本子上也写不了一行字,怎么办呢?每到他有作文的作业,我都如临大敌地紧张。后来在写作文之前,我先给孩子聊,确定作文的素材,听他聊活动的经历,感兴趣的场景,往往绘声绘色,充满童趣,有时对某个细节的关注,出乎大人的预料,往往又让我欣喜快慰。我告诉孩子,你说的话就是很妙的一篇作文。结果,想不到的是,写出来还是干巴巴,寥寥几行,我意识到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书写能力,没有协调发展,说话的时候好歹有我的目光我的问话给他鼓励和引导,当他独立写作时,书写的速度赶不上语言的流动,等写到那里时,已经忘了刚才想的什么了。如果学校进行的是说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他的作文一定是出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改变学校的传统呢?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再给孩子聊的时候,我用铅笔悄悄的记录,由于匆匆记录,书写潦草,孩子看不懂,我再用正楷字重新誊写,写完读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十分兴奋,根本就想不到,他能构思出这么好的文章。告诉孩子这就是你的作文,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字不落的抄下来,交给老师一定会让老师满意的。如我所料想的一样,课堂作文评点时,破天荒的被老师在全班范读,直到放学回家孩子的兴奋劲都没有消退。这样坚持了一年,他的作文一直保持了很高的范读率,后来即使我不再干预,也没有明显的退步。
在遇到老师规定的题目,他感到无处下笔时,我会搬着我的手提电脑坐在他的旁边,约定他用钢笔在本子上写,我用键盘在电脑上写,然后互相交换阅读,看能否有启发。我的有几篇能拿得出去的散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我的孩子现在虽然在写作上比很多更优秀的孩子比并不见得有优势,但毕竟不再怕写作文,前几天在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时,虽然只要求写六百字,他居然洋洋洒洒千余言,直到没有地方可写,成就感溢于言表,反复问:“爸爸,你觉得能比得上你的文章了吗?至少能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了吧?”
对孩子的写作的辅导,已经取得的效果,让我认识到,孩子未必是很差,他只是跟别人不同?可是我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接受适合他的教育,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成人世界对不起他吗?
在千万个不如意中,能使我稍感欣慰的是,我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可以一起散步,他入睡前,如果我有时间,能坐在他的床边说会话,他甚至跟我们两口子一样有了喝茶的爱好,周末一家人,摆上功夫茶,漫不经心的闲聊也是我们交流的方式。
虽然呵斥还是有,但更多的还是提醒,当说话不爱听的时候,我就写了放在他的书包边。放假时,写张小条提醒制定他学习和娱乐的计划;当跟同学、老师有冲突时,请他问问自己,为什么是我,怎么总是我?当他认为别人在践踏他的自尊的时候,我告诉他:“尊严,是自己用行动长期树立的,不是哭着叫着给别人要的”。当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堆成堆,他已经熟视无睹时,我写信、我写文章,也会就听来的新闻,看到的报纸有意思的信息,彼此深度交换看法,有时他的见解也会高于我的认识,这样就能形成我对他欣赏的文章,我的博客上就有这样的篇目。孩子能看的进去我的文章,爸爸会写文章也算是他的一点小骄傲,这恐怕不是因为爸爸写得多好,也不是爸爸讲了多少道理,而是里面不仅有我对他的失望和无奈,也有孩子带给我的快乐以及我对他的真正的赏识。
近来,我切实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关于作业,我们从小就要求,注意整齐、洁净,要求多少年,他不洁净不整齐多少年,是因为听的时候知道,做的时候忘记;要求务必把老师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又能做到几回呢?是因为其实要么课上没听懂,要么没有好好听,总之没有能力改,做了多少年无效的作业!于是这个学期我改变了策略,从每天的作业抓起。他的数学、物理作业,他做完后,我一定要重新做一遍,给他一一指正,什么地方应该加细节,什么地方应该完善步骤给他圈注出来;讲给他听,让他重做,重做的结果是,第二天的课堂讲评,他反应比别人快,经常获得代替老师给别人讲的机会,这对他又是巩固的机会,他也从这里收获快乐。半个学期以来,我几乎没有一天耽误,一直坚持着,即便是有非去不可的应酬,我也要让孩子把作业放到桌子上,先睡觉,我回去再批改,让他次日早起再订正。
现在孩子有了些进步,我在意的不是名次的变化,而是他有了坚定的追求。
地理、生物结业考试,我告诉他要考到B等,才能有升高中的机会,孩子想了一会说:“爸爸,我不能把目标定为B,那样有考到C的危险,把目标定为A,努上力,最坏也是个B”。作为孩子的爸爸,经过了这样的一些艰难历程,还有比听到这样的表述更高兴的吗?
我急切地给杨老师发短信,表达我的喜悦。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真诚的感谢杨老师,是她一直在忍受、在鼓励、在不放弃他。于是我在饭桌上给孩子说:“你杨老师多好,不管你过去多差,多讨厌,多麻烦,都没有放弃过你。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跟你妈妈要跟杨老师保持联系,要成为好朋友”。没有想到,孩子立刻纠正我:“也要跟陈老师、常老师保持联系,他们都很好,孩子说的对,老师们真的很好,他们几乎每天都跟我或者孩子的妈妈发短信,不是群发的那种,提醒作业,表扬他的一点点进步,孩子终于懂得感受了。都说十三四的孩子叛逆,欣慰的是这个时候的我的孩子内心已经知道感恩了。
谁说我的教育没有收获,这可能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一、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二、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四、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五、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13:46
让坏情绪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日期:2013-01-24 作者:倪海英 来源:文汇报 |
|
让坏情绪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学期即将结束,这一周,正是学校公布考试成绩的时间。当孩子拿着难看的分数回来时,你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失望、气愤和焦虑,对孩子“狂轰滥炸”一番,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地宽慰他下次再努力?相信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后者。因为现在的育儿潮流是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快乐与否成为家长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科学研究要告诉你的观点正相反:一味地宽慰孩子,想方设法让孩子高兴起来也许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糟糕情绪的体验对孩子来说也是成长的经历。家长要做的是,注意孩子情绪中的语言,不要让坏的情绪变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倪海英
糟糕情绪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不久前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学生的厌学出现低龄化。同样对于孩子的调查则显示,经常有“孤独、泄气、紧张、心烦,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对成功没有信心”等六种不良心理感受的儿童占受调查总数的13.6%,表示时常有这其中的某些感受的孩子为43.1%;同时将近80%的孩子经常感到紧张,70%的孩子经常感到心烦。同样是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调查却显示,家长对于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关注的是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
很多时候,成年人可能认同糟糕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坏事,最直接的好处是能够激起自己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时,焦虑的却是怎么让孩子高兴起来。其实,负面情绪也有两种,一种是让人在失败中放弃,还有一种是让人在失败中成长。让人能够成长在于让人对负面情绪的“抵抗力(Resiliense)”增加了。好消息是让人在负面情绪中成长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坏消息则是让人在负面情绪中放弃的能力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科学家发现,选择放弃的人往往是习得性的无助。比如,如果对小白鼠持续地电击,它会逃跑,但是一再持续地电击,却不逃跑了。因为无助感被习得了,动物有习得性无助,人也同样。心理学家的实验里面发现,当一个人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是失败的时候,如果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的干预,就会获得习得性无助。而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获得跟无助相反的感受——那就是征服感。
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了,家长会认为,完美爸爸或者完美妈妈应该是对孩子说“宝贝,没关系,你一定可以的”,或者是说“宝宝,别难过了,考得不好下次再加油吧”。但是,如果家长仅仅是这样做的话,孩子在几次失败以后,很可能会说“老是失败,我不玩了”。因为他在连续的失败中获得了对自己的认知——那就是“我肯定不行的”。而此时,家长继续鼓励,效果则非常差。当孩子失败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家长也许应该让他体会到失败的情绪,同时也不要太纠结于孩子的心情是不是好,而是应该帮他了解到,考试失败或者任何事情失败并不能代表对他的评价。
其实,儿童需要失败,家长只是帮助他们感到满意,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征服的快乐。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失败,感受悲哀、不安和悲愤,这些所有的负面情绪如果处理得好,可能变成孩子成长的原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则会成为孩子放弃的动力。
注意孩子解释成功或者失败时的三个特点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孩子们在失败的时候想什么,那我们也许就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整。家长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成就归因,即一件事情发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要把它的原因找到。比如,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家长说:“今天考得不错嘛。”有些孩子会回答“题目出得比较简单”。有些孩子会回答“运气比较好而已”。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解释风格,从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中可以看出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后者比前者悲观一点。
了解孩子如何归因,那就要非常敏感地来捕捉孩子的解释风格,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永久性。
孩子在说失败和成功的时候,说的是永远吗?比如:“妈妈总是这样骂我”,“我总是考不好”,“为什么你总是骗我”。这个叫做永久归因。这就是他的解释风格,也是孩子的想法,而永久归因的孩子总是比较悲观。如果家长能调整孩子的解释风格,调整他的想法和认知,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就会变得乐观一点。
第二、普遍性。
“妈妈,为什么你总是这样对我?为什么我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对的呀?”当你只是让他把浴室里面的毛巾放好,而不要摊得满地都是,却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或者是“妈妈,你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要让我做呢?为什么你对我所有的东西都不满意呢?”这就是孩子归因的普遍性。孩子认为一般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他的话就是他的认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捕捉他的话,调整他的说话风格。
第三、人格化。
某件事情上妈妈态度比较严厉。孩子说“你真是个坏妈妈”,这就是把妈妈定格了。
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孩子对自己进行人格归因:“我就是个笨蛋,我很差”,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归因,他就告诉自己反正是永久的,反正我这个人很差的,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行,那我就不要做努力,放弃算了。因为孩子发现无论他怎么学,都达不到要求。
当坏事发生时,如果孩子对于这件事情做的是永久归因,就被称为悲观的风格,比如这样一句话:“肯定再也考不好了。”所以家长们真正要纠结的是,孩子在成功了或者遇到困难或者遭受失败时,他的反应是什么。尤其是在遭到失败或者困难的时候,对于孩子的话一定要小心,因为孩子的话代表了他们的认知,如果他对这件事情有这样的认知,其他事情也会产生同样的情况,比如“反正我再也考不好了,我就不想学了”。 而且,这样的认知是可被调整过来的,孩子越小,解释风格越容易调整。而且家长的语言风格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尤其对孩子,他们在听成年人的话时,也会把家长的解释风格一并学走。所以,悲观无助是可以学会的,这就叫做习得,乐观也可以习得,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乐观和积极,那孩子的“抵抗力”就能够增长起来,他的自尊评价、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螺旋式上升。
【相关链接】 最好的资源不一定教出好孩子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科学家都做过研究。有三个著名的实验也许会给父母们一点启示。
第一个研究开始于1939年,持续了35年,这个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非常有名,即“Cambridge -Somerville YouthStudy”。这个实验调用了全球顶级的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儿童成人以后的行为犯罪。
这个实验选了506个年龄介于5到13岁的男生,把这506个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另外一组由研究组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各类科学家每个月有两天时间到这些家庭给孩子各种帮助。一直坚持了5年,随后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了30年。结果非常让人意外,两组孩子中进入监狱的比例基本一样,但是享受更多教育资源的那一组进入监狱的人中,“二进宫”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普通组。而且这一组孩子成人后,因为酗酒或者行为不良而造成进医院的比例要高于普通组。
而第二个实验是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Karen Reivich所作的实验。30年前,美国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行高自尊运动。因为当时的美国孩子也有很高的课业压力,很低的自我评价。为了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有更强的抵抗力,学校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当孩子失败时,告诉孩子“我很好”,甚至在教室里也张贴上了各种对孩子的鼓励。但是调查发现,儿童成年后抑郁的状况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比例还增加了。
所以Karen Reivich和他的同事们带着干预项目到全球21个国家进行实验,在北京也有他们的干预学校,这个项目10天。他们到学校里为孩子做的事叫Cognitive Therapy,认知调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他们的效果,做完这个10天的项目的孩子,在接下来的2年内,他们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抵抗力同比没有做这个项目的孩子高8倍,而这一方法被称为认知调整法。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皮格玛利翁实验”,有一批教育学家进入到一个学校,选了一个班级给他们做了一个测试,测完以后他们出来,找到这个班的所有的任课老师,跟这些任课老师说,经过测试,你们班名单上的这四位同学,我们已经测出他们将来会非常有成就,然后这群心理学家就撤走了。其实,给孩子的测试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智力测试;而且排名前面的学生是随机选的,一个学期过后,心理学家重新回到这个学校去研究这些孩子的变化和他们的情况,发现名单上的孩子和名单外的孩子无论在学业、体育甚至是身体上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不同,名单上面的孩子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这三个实验都是与孩子的自我认知有关,无论外界的情况如何变化,变好还是变坏,孩子的自我认知显然决定了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自我认知和他身边的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也是父母能够做的事情。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20:56
杨振宁:中国学生不要太乖
杨振宁:中国学生不要太乖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 杨先生认为,与中国小孩相比,美国小孩从小就喜欢这样搞一下,那样搞一下,结果是耐心不够。美国小孩可以知道很多东西,但每样东西都不深入。中国的小孩则很听话,让做三角习题就乖乖去做,如果天天做,做了一个星期以后,美国小孩的水平就没法与之相比了。“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杨先生说。 杨先生认为,美国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从小就让孩子做种种决定,这当然有它的坏处,可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让小孩“乖乖的”,所得出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孩比较胆怯,不肯向新的方向走。比较相信所有重要的东西书上都写了,这不是有形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觉得已经有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东西了,我怎么能跟这些人比呢?这一点是所有跟中国学生有过接触的西方人都认同的现象。
摘自:中国青年报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8 17:06
图画书相伴童年的最美记忆 2013年01月24日 作者: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伴童年的最美记忆 ——儿童文学理论家彭懿谈图画书阅读 图画书是孩童成长的缩影,里面蕴含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但滋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学到如何有智慧地待人处世。让孩子感知图画书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图画书进课堂、进教材。
图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儿童文学作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的回答是“很重要,而且人应在童年、成为父母之后、老年3个人生阶段阅读图画书,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如何阅读图画书?给孩子选择哪些图画书?近日,彭懿向记者讲述了他心中的图画书阅读。
“现在是图画书阅读的最好时代”
据了解,国内对图画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彼时市场上鲜有销售。自2000年以来,国外优秀的图画书陆续被引入中国,最近几年达到高峰。在彭懿看来,如今国外最顶级的图画书几乎都被翻译出版,在国内基本都能买到,“可以说是进入了图画书阅读的最好时代”。
国外经典的图画书被引进出版,并不意味着图画书阅读深入人心。说到图画书,尚有相当多的人以为文字配上图就是图画书,更不知道有哪些堪称经典的图画书。出于回答什么叫图画书、怎样读图画书、什么是好的图画书等问题,彭懿出版了《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
据彭懿介绍,这本书是他对5年前已出版本的全面修订,同时增删了一些东西。例如,去掉了纯英文版的插图,换之以国内已出的版本。在筛选原则上,排除个人喜好,根据国外权威儿童阅读指导机构,如国际安徒生奖、美国凯迪克奖、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美国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等,交叉比对,确定书目。之所以没有选择本土原创图画书,是“作品总量和精品均不多”。
在该书中,彭懿对图画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不仅梳理了图画书的历史,还从图画书封面的设计、环衬的作用、开本的学问,到图画与文字的关系,画面的连贯与叙述、大小与色调的变化、视角与框线的构思等,都予以了细致的分析,并辅之以具体的图画书加以说明。
“现在对图画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一些成人质疑一本图画书都是画,文字很少,既不能帮助识字,又无助提高考试成绩,没有意义。”在彭懿看来,对图画书的这种质疑可以理解,因为“我们都不是读图画书长大的”。图画书是艺术品,是世界孩子共同的财富。在西方,图画书陪伴孩子的童年。而置身图画书中,人生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一般人都会被那些优美的故事所冲击、感动,“可悲的是,现在市场上浅薄、搞笑的书占了大部分”。
“图画书非常适合在课堂上阅读”
“阅读图画书与场合、心境以及自身经验有关,不能抱着实用、功利的心态。”彭懿举例说,曾有一位母亲跟他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孩子的姥姥去世了。在办完丧事返程的机场,孩子偶然读了英国作家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故事让孩子很感动,也让其心情渐渐平复。“其实,好的图画书不必在乎孩子能不能立刻读懂,只要反复去读,那种感动自然会读出来。而且,一旦读过,那些或生动或感人的故事就会沉淀在孩子的心里,成为永久的记忆和财富”。
“图画书在艺术表现和思想主题上是很深刻的,不是只给孩子读的,更是帮助成人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最好工具。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应多读图画书,而此时,教师的作用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在美国,图画书有学生版的,装订相对简单,价格比较低廉。而国内的图画书一般比较贵,在图书卖场往往是塑封的,不能随便翻阅,这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担起责任来,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让经典图画书走近孩子。一旦孩子拥有了海量图画书,就会有丰衣足食的感觉”。
彭懿认为,真正促使那些生动的画面、美丽的故事、积极的价值观深入童心,最有效的途径是将图画书阅读引入课堂。从现实角度讲,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北方的中小学,目前在推广图画书阅读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许多学校图书馆里甚至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南方一些发达城市如深圳、广州、南京等地的中小学,由于经济和观念等原因,图画书阅读状况相对较好,图画书在课堂上讲授得也比较多。
在彭懿看来,图画书进课堂完全可行。而今,许多小学教师甚至直接用图画书教学,而且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老师可以给孩子读故事。到了小学,孩子可以自主阅读,读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发表看法,自由讨论,把书中的话题延伸开来,进行更广范围的拓展阅读。在这方面,《敌人》、《铁丝网上的小花》、《让路给小鸭子》、《高空走索人》等都是不错的素材”。
“图画书应进小学语文教材”
据了解,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有很多经典图画书完整地进入了小学教材。而且,图画书不仅画面充满着艺术张力,文字也很优美,是非常不错的阅读素材。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教育主题在图画书中都可以找到。日本图画书作家松居直就说过:“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都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如以团结友爱为主题的李欧·李奥尼的《小黑鱼》、充满奇趣幻想的大卫·威斯纳的《疯狂星期二》等。
彭懿强烈呼吁在课堂上阅读图画书,并使图画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图画书的美丽。但他也指出,图画书是一部独立的艺术品,在引入小学教材时不能删减。彭懿说,可喜的是,现在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在借鉴图画书中的作品。同时,他也建议,在用图画书教学中教师不必被书中的导读所束缚,导读只是参考,让孩子沉浸在情境中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图画书与电影不同,讲究的是阅读享受,哪怕只是默默地看着书中的一幅幅画面。”
图画书是人生的缩影,里面蕴含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不但滋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学到如何有智慧地待人处世。例如,《我等待》、《爱心树》、《我永远爱你》等作品都能让孩子对人生、对命运产生长久的思考和深刻的感受。“我始终觉得,图画书一旦错过就不再,童年有图画书相伴,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彭懿说,国外许多大作家、大艺术家都积极投身于图画书创作,有的虽然一生仅创作几本图画书,但却历经岁月的洗礼,为一代代孩子的精神打底。
的确,图画书没有重样的,都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一旦看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就会与别人不同,而这种不同会慢慢融入孩子的生命,并在其成长过程中慢慢显现。
|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0 12:06
关于开展永平小学首届“教子有方”
优秀家长评选活动的通知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育人、育德水平,按照学校家校合作2013年工作要点,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永平镇中心小学首届教子有方”优秀家长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对象
全校1-5年级学生家长。
二、评选条件
1、言传身教,模范遵守公共道德,尊老爱幼,爱岗敬业,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重视家教,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和家庭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善于发现子女的优点、特长和不足,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技巧,针对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育人,家庭教育效果明显;
3、家校合作,正确认识家校责任,主动承担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四大专业工作组的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阅读能力”工作组:能正确引导、督促孩子在家阅读,认真规范地填写午读反馈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并适时参与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2)、“爱清洁,讲卫生”工作组:家庭成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不乱扔垃圾,能教育敦促孩子不带零钱、零食进校园,不在小摊小贩处购买“三无”食品,能认真、如实地填写“每月一事”记录表。
(3)、“提高数学成绩“工作组:家长能做到每天坚持检查孩子的作业,并进行纠错补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规范校门口接送秩序”工作组: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到接送孩子时不将车辆停放于学校门口,中午能使孩子在家认真午读,做到不提前来校。
三、评选办法和推荐名额
根据评选条件,各班评选出优秀家长1名,并上报学校政教处。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学校采取审读推荐材料、调研座谈、个别面谈及征求意见等方式,遴选确定首届永平小学优秀家长人选并进行公示。入选的优秀家由永平镇中心小学颁发“首届永平小学优秀家长”荣誉证书。
请各班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推荐的优秀家长候选人认真填写《2013年永平小学首届优秀家长候选人推荐表》1份,于2013年1月14日前将推荐表上交永平小学政教处。
永平镇中心小学 二0一三年一月九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0 12:17
一个小学生的心声:“妈妈,我也有自己的寒假计划”
文章作者:小学生|寒假计划 来源:新华网 2013-1-30
新华网太原1月30日电(梁爽、王菲菲)中小学生们的寒假还未开始,但不少家长已经在为孩子预订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了。家住山西晋中的程程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妈妈,我也有自己的寒假计划。”
程程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学习不差,可假期负担还是很重。妈妈不仅为她报了课业辅导班,还报了硬笔书法班。除此之外,她的电子琴课程还不能停下来。课业辅导班每天上午三个小时,书法班每天下午两个半小时,电子琴每周六、周日下午各两个小时。如此算来,程程寒假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与这些辅导班相伴了。
“我特别想过寒假,可却不是这样的寒假。”程程说,“我想在假期和同学们出去玩,去书店看看漫画书,每天练练琴,多陪陪爷爷奶奶,不也挺有意义的吗?”
和很多家长一样,程程的妈妈给孩子报的都是“拖时间”的班。“我和老公都要上班,放假了孩子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不说,要是成天看电视、玩电脑那还了得?”程程的妈妈说,“我也有过孩童时代,也理解孩子的心,可又怕她出去玩不安全。我给她报班,也是想让她成绩不要落下,假期也不会太单调。”
寒假像程程这样被父母报班的孩子还有很多,家长的“爱子”之心没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快乐,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身心负担。
山西省社科院教育专家赵雨林认为,让孩子上辅导班来保证假期安全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孩子需要在假期有一个多方面的放松与成长。应该适当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而不是不管有用没用都把孩子送进辅导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1 09:18
父母做的那些貌似正确的事JUDITH WARNER 2012年08月09日
乍一看,你很可能会把玛德琳·莱文(Madeline Levine)的新书《教好你的孩子》(Teach Your Children Well)丢到一边。你会以为它又是一本不认同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完美的教育方式的书。最近十年,传输这样理念的书还真不少。但是第一印象往往是不靠谱的。
莱文的新书实际上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衷心的恳求。在富裕的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 在莱文的心理诊疗工作中,她每天都处在冲突的第一线。冲突的一方是人类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父母对孩子深切而诚挚的爱与关怀,另一方是社会文化最恶劣的影响——鼓励竞争、追求物质,日复一日越发糟糕。莱文的诊疗对象是十几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孩子因为要努力考入那几所名校而感到疲惫、愤怒和悲伤;父母呢,既稳定不了孩子的心神,也给不出指导意见。他们迷失在对目标的追求中,生活毫无乐趣,得不到满足感,失去情感联系。“我们现在对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失败的,”她在书中写道。这该死的结论却恰恰是来自准确的临床诊断。
莱文的上一本书名叫《特权的代价:父母的压力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造就了一代孤独而不快乐的孩子》(The Price of Privilege: How Parental Pressure and Material Advantage Are Creating a Generation of Disconnected and Unhappy Kids)。书的开头提到一个15岁的女孩,她“聪明、美丽,但是压力很大”,父母很富有。表面上看,她要什么有什么。但是瞟一眼她的小臂,你会看到她用剃刀在肉里刻了一个词:空虚。《教好你的孩子》里全是这样的青少年,以及对他们过度宠爱和关心的父母们。
莱文碰到过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在被她特别钟意的大学拒绝后,自责又悲伤,不能自已。她“在床上躺了好多天,”莱文写道:“她不想起床。我去她家看望她的时候,她不住地流泪,就说了一句话:‘什么都完了。我彻底失败了。’”
还有些孩子撒谎、吸毒、酗酒、辍学;更糟糕的是,有些孩子绷紧了神经,想考入常青藤盟校,以取悦父母,但内心已经无声地枯萎了。“无情地逼着孩子去追求不现实的目标,使这一代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莱文写道:“他们为已经过去的事情忧心忡忡——为可能答错了一道题或者失去了一个机会而纠结不已。他们焦虑、低落,经常用毒品或酒精来自我疗伤。他们睡不好觉,累得精疲力竭还硬撑着。还有些孩子干脆就自暴自弃了。”
在过去的30年里,身为理疗师的莱文都在跟这些不快乐的孩子们打交道。她自己的三个儿子就读的学校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已经受够了。她受够了学校只看重考试成绩,想尽一切办法,妨碍孩子们幸福成长:取消课间休息;布置大量耗费脑力的作业;仅根据考试分数来排名次和评价学生,缩减创造性教育的其他方面(很多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些方面也许很擅长并能有所作为)。她也受够了家长们自我标榜说,除了想让孩子“幸福”别无所求(“当我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不把钱作为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准时,孩子们大笑,认为我被愚弄了,”她透露说),却忽视家庭生活中能带来热情和满足感的那些方面,过分重视那些实际上会带来危害的价值观和活动。
这些家长们自己因为工作和“过度养育”而忙碌不堪,还提出了一种“貌似成功、实则舍本逐末的人生模式”,让孩子们照着模仿。表面上看,孩子需要的时候,这些父母都在身旁,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却缺席了:他们被头脑中设定好的“做正确的事”的剧本缠住了,却没有意识到,一味激励孩子处处要胜人一筹、时时要小心谨慎,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是拔苗助长,误入歧途。
这个观点——其核心内容就是,现在的父母所做的每一件自认为正确的事,实际上都是错误的——是本书前大半截最值得注意的观点。其余部分花了太多篇幅强调和重述“胜者为王”的教育理念的危害——这个观点很多之前的出版物已经提到过了(可惜本书在脚注和文中都没有充分说明出处)。
莱文举了一些很好的(也有些常见的)例子,告诉家长以下行为是大有益处的: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鼓励孩子塑造真实的自己,腾出时间去梦想、去创造、在室外无拘无束地玩耍。但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怎样培养孩子,更进一步讲述了怎样培养家长:探究了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误导孩子的事,怎样才能(因为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走上正途。如果这本书被广泛阅读的话,这些创见将为养育方法的改变起到极大作用。
在这一点上,她的见解很新颖。“如果当地超市卖的苹果喷了农药,中年妈妈们会扯出示威标语,抗议这可能给孩子健康带来的危害,”莱文反思道。“但是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针对教育系统的抗议,很多调查证明教育系统的危害更大。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系统,不是因为我们是坏人,或者不关心孩子的幸福,而是因为我们以为任何其他观点都会使孩子陷入更大的风险。”
莱文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病症,所以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要求家长们学习表达关爱的新方法,把对失败的恐惧转化为对孩子天分的信任,优先考虑目前生活中的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去担心未知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她在书中写道,“我们该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选择一条不同的道路。毫无疑问,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世界,不仅不关心他们的需求,甚至还在伤害他们。”
莱文说得对,家长和社会,都到了转折点。很久以来,我们就隐隐感到我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现在我们迫切地感到需要改变。经济大环境好的时候鼓励大家过度消费,所以人们在经济泡沫时期花光了所有的钱。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依赖经济大环境的家庭财富也随之化为乌有,家庭也变得支离破碎,这时候有些人就把钱都花在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上。而今家长们精疲力竭、疲惫不堪,终于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这种疯狂的追求是否值得。
就像莱文指出的那样,尽管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事实就是,不是每个孩子经过塑造,就能快速成长,变成哈佛高材生。但是每个孩子都可能因为压力大、休息少、太在乎他人的看法而精神崩溃、抑郁焦虑,纵然金玉其外,也不过是冷暖自知。
本文作者Judith Warner曾写过《完美的疯狂:焦虑时代的为母之道》(Perfect Madness: Motherhood in the Age of Anxiety)和《我们有麻烦了:疗伤时代的孩子和父母》(We’ve Got Issues: Children and Parents in the Age of Medication)。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年7月29日。
翻译:杨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1 10:32
假期计划要融入多重元素 让孩子脱离“宅生活”
核心提示
随着寒假来临,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的假期生活不知所措:是趁假期带孩子出去旅游?宅在家里?还是让孩子上辅导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最终安排是: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帮孩子安排好假期呢?记者采访了郑州市第七中学高中分校李庆华老师,听听他作为一个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提出的一些建议吧。
1
让孩子脱离“宅生活”
“我爸妈不让我去同学家玩,每天做完功课我可以在小区楼下玩半小时,出门前要打报告,玩的时候要处在家人可瞭望的安全范围内。”在对学校324个学生做了随机调查后,多数受访的学生表示,假期的交际时间及范围由父母控制。
一位家长介绍,在没有父母亲友随行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独自参加社交活动,比陪着他出游还累,心里是一万个不放心,总想过一段时间就核实一下他的信息,比如“现在在哪儿?跟谁在一起,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李庆华老师介绍,假期不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家长应给孩子找一个放松的空间,充分发展特长有助孩子更广泛地探索。
孩子们离开学校,在假期里进行短暂休息,如果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诉求,还把目光定位在学习上,就会在假期中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当孩子们感觉不到假期的放松和快乐时,便会对家长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即便家长安排满学习的日程,孩子的学习效率也肯定是极低的,这对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
2
假期计划融入多重元素
李老师介绍,孩子的假期计划要融入娱乐、休闲、学习等多重元素,让寒假作业成为假期生活的“调味品”。
如何让孩子在假期里用充满快乐的心情面对每一天,这是家长要重点考虑的。比如家长与孩子做伴随式的户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顺势引导和培养孩子锻炼观察力,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观察事物,激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娱乐后,按家长的引导和提示转入完成假期作业和学习之中。回家后,安排孩子写观察日记,以此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里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亲子沟通技巧。切不可把寒假作业变成课堂的延续,作业要促进孩子有效地走进生活。这就要求作业一定要与孩子的假期生活联系起来,使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3
给孩子一个“放养”空间
“家庭结构是导致家长对孩子‘圈养’的因素之一。”李老师介绍,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甚至孩子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这就造成家长甚至家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过度保护。”他说,其实家长这样做,跟交通安全问题以及社会大环境有关,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家长也无奈。孩子总要独立生活,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容易造成孩子在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时总希望依赖别人,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会比开放式教育的孩子差很多。
在人际关系上,很多孩子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机会,不懂社交、交往,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别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孩子也需要独立的空间成长,家庭的过多关注,容易使孩子莫名焦虑和烦躁,导致人格发展不完善。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出去走走,给孩子独立空间,尽可能抽时间多带孩子外出活动,着重关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了解孩子情绪的变化。
4
做好随机教育
过一个内容丰富的健康假期,对孩子太重要了。
李老师说,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孩子礼节礼貌的教育,让孩子们正确待人接物;在亲人团聚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孩子尊重长辈、孝敬老人的示范,让孩子继承优良的传统;春节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家长要引导孩子适当注意饮食,切莫吃喝无节制,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打乱生物钟;同时还要关注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现象,及时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接纳、如何储蓄、如何有计划安排压岁钱开支等问题。
个别家长认为给孩子放假休闲是浪费时间,应给孩子足够的休闲时间,让他们学会休闲,父母应尽可能与孩子共同休闲,还要强调孩子间的互动。很多家长连应该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更谈不上给孩子快乐童年了。家长盲目地给孩子加压,对孩子心智上的负面影响会远远超过正面影响,孩子滋生的厌学情绪可能很多年都“扳”不回来。
(来源:大河报 作者:张可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1 10:33
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补上“成长课”
近日甘肃省教育部门下发通知,除高三年级外,严禁中小学校寒假期间组织学生补课或参加各类辅导活动。其目的在于保障中小学生法定休息权利,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假期。
但这一规定恐怕很难得到彻底执行,因为记者身边就遇到了不少每天仍然去“补课”的中小学生。或许学校不会集体组织“补课”,但在许多老师私下开讲的“小课堂”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里,“补课”的中小学生仍然为数不少。
中小学生假期“补课风”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利用假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提前“预习”一些课业,就可以在以后的“考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我们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目前的现实背景下,想让所有的家长和老师放弃在假期里给孩子补课的做法,估计有些不太现实。
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寒假作业”悄然间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厦门市一些小学就将跳绳、爬楼梯等增强体质的内容列入寒假作业当中。在浙江某地,由中小学生和心理学专家共同评出的“寒假创意作业”中,就包括了“晒晒自家的年夜饭”“调查父母的心理”“自己当一次家”等多项贴近寒假生活的内容。
我们为这些改变和创意叫好,因为对于课堂上学业负担沉重的中小学生而言,利用假期时间去关注学业之外的知识,增加对社会的体验和人生的理解,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时我们也提醒,这种“创意作业”更需要的是学生自愿参与,不能成为中小学生假期里的新负担。
假期本身就是让孩子们休息的,但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会“忽略”了这一点。也许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自由地做一些和学业“无关”的事情,才能更好地让他们享受和体验属于豆蔻年华应有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在假期里补上真正属于他们的“成长课”。
(来源:新华网 作者:屠国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4 14:04
寒假微调查:我的寒假我做主
我的寒假我做主
■开栏的话
寒假是休息放松的时间还是第三学期?校门和培训班无缝对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寒假作业中有没有学做家务、体验劳动的安排?结合今年各地关注“舌尖上的浪费”这个新现象,围绕怎样使用压岁钱这个老话题,如何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大中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哪些体验……本报今起开设“寒假微调查”栏目,讲述具体事例,倾听当事人心声,反映记者思考,展示各地师生真实的寒假生活。
■本报记者 郝文婷 2月2日发自呼和浩特
上午9点半,10岁的查干睡到自然醒,起床吃早点后,他走到写字台前,开始今天的作业。按照他的寒假作业计划书,今天他需要完成语文、数学各一个单元的练习册,还有4页口算题。
查干是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今年的寒假他每天都会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书主动完成作业,不再需要让妈妈念叨着写作业了。“尽管今年的寒假作业与往年相比有点多,但我觉得还是很轻松的,昨天下午我就自己安排滑了两个小时的冰。”查干说。同样觉得轻松的还有查干的爸爸妈妈。“孩子现在心里很明确自己的作业自己要主动完成。”妈妈说,“孩子一主动,家长就省心了,是领着孩子在走,不再是抱着、拖着孩子走。现在我对他的念叨少多了,他反而做什么都更精心了。”
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假期生活,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如何迈出第一步却很难。查干拥有一个自主安排的寒假,主要是在中学当老师的妈妈的主意。查干的爸爸工作很忙,查干的学习一直是妈妈在管。“我们老师都知道,孩子永远是比家长想象的要大,但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小。”查干妈妈说,“所以,我会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生,却常常‘小看’自己的孩子,每天不停地念叨,很烦、很累。一个多月前,我就和他爸爸商量,让查干过一个自己制定计划、自己执行的寒假。”
“原来寒暑假作业都是妈妈给安排,尽管每天量不多,但我觉得是在被强迫,心里会抵触,就会拖着、不好好写。”查干坦言。“今年我自己安排,我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就会主动完成。”他说,“按照计划我要在开学前一个星期完成作业。我本来是计划20天就完成所有作业,但爸爸妈妈说不合理,所以我现在每天大约两个半小时的作业量,压力不大,又利于知识巩固。”
一个月过去了,查干基本在按自己的计划执行。“说实话,当时订完计划,他能不能坚持,我还真有点儿怀疑。”爸爸说,“但现在看来,有时候我们真的是小看了孩子的能力。”
查干妈妈告诉记者,她现在也在有意识地逼自己少跟孩子念叨,转移注意力,不过分关注孩子,给孩子一个空间,也给自己一个空间,不能要求孩子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她举例说:“前两天,我让查干整理自己床底下的玩具和书,但一整天他都没有整理完,看到满地狼藉,我本来很想发火,但还是忍着一直没有说他。第二天他就主动收拾好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能承受压力,承受得了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压力,承受得了孩子失败的压力。家长不仅要享受孩子的成功,也要接纳孩子的失败,更要学会欣赏孩子努力的过程。”查干妈妈反思说。
“今年这个自主寒假不错,我希望以后的寒暑假也是自己安排,等我再长大些,我的生活也要自主安排。”查干说。“我也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我们要给他更多机会,培养他自主、自立的能力。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发现孩子给你的惊喜是你想象不到的。”查干爸爸说。
《中国教育报》2013年2月4日第2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