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9 15:43
标题: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
重庆永川市兴隆学校
曾德春罗安丽
化学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简单的教学途径,通过提出问题,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重视化学探究实验,因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化学学科的特色就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凭着它本身具有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不断处于探索的情景之中,从而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体验到成功的过程,使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加优化;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每个化学老师都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的方向,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要做好学生探究的向导,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向导,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中也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以促使学生持续深入地自主探究。
一、探究实验是互动的过程
九年级的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觉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今后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完成教学。
为了探究各种纤维的简单鉴别方法,利用下列实验用品:三种纤维(棉纤维、羊毛纤维、腈纶),火柴,白纸等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讨论:
①根据以上实验说明鉴别棉纤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以上实验说明鉴别羊毛纤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以上实验说明鉴别腈纶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探究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解决生活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体现了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该活动的又一特色是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不仅仅是“看”,还要“闻”和“捻”。培养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操作细化的能力。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比较,归纳出鉴别各类纤维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处理信息并作出合理结论的能力
。考虑学生的现状,教师适当引导,自然就获得理想的效果。
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实验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实验应允许出现误差,不追求完美
由于器材、操作技能等多个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
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笔者在讲下图所示的实验,设计了下列问题。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1)
请你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2)
(2)将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什么气体?
(3)把得到的黑色粉未倒在白纸上观察,用磁铁试验它,黑色粉未能被磁铁吸起。判断固体是什么物质?
(4)一氧化碳与木炭有相似之处,都有还原性。能否用木炭还原氧化铁?请推测出反应的产物?
(5)分别写出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分析一氧化碳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的,并由此推测出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配平方法。
(6)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和木炭还原氧化铁,这两个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否都是置换反应?为什么?请举出几个置换反应的实例。
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不片面追求完美。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三、探究实验中应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百事可乐瓶,为什么泡沫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一位同学却说:“晃动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引来了化学,我讲解了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饮料中。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泡冲出。
我在探究以下仪器的用途时,根据下图所示的装置设计下列问题:
(l)检验:验证一氧化碳中混有二氧化碳,装置内应盛放
。
(2)洗气: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可装入有吸水性的浓硫酸,则气体应从
端通入。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时,气体应从装置的
端通入;若用排水法收集O2时,瓶内应先装满水,气体从端
通入;若要用水将装置中的O2排出进行实验,水应从端
通入。
在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四、
探究中的创新是探究实验中的本质
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我在讲
NaOH
在空气中变质后,质量有无变化?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猜想与假设:变质前后,其质量有变化。(因为NaOH变质为Na2CO3,物质发生改变,物质质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设计实验:用托盘天平测定变质前后,NaOH和Na2CO3的质量即可。
完成实验:
1.
取一定质量的密封良好的NaOH,放入一洁净干燥的蒸发皿内,盖上表面皿。
2.
将蒸发皿放到托盘天平上,称得其质量(连同NaOH固体)为m1=24.3 g。
3.
取下表皿面,将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NaOH固体先变潮,最后变为白色粉末。再将蒸发皿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将水分蒸干、冷却。
4.
将冷却后的蒸发皿,盖上表面皿,再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称得其质量为m2=27.0 g。
分析结论:由上述称量数据可知,变质前后,其质量发生改变,增加了2.7 g。由2NaOH+CO2==Na2CO3+H2O中NaOH与Na2CO3的质量比可知:每80份NaOH完全变质为Na2CO3,质量增加:106-80=26份。因此,测定结果真实。变质前后,物质的质量发生改变。
实验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阻止(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或下定论,说不定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在甚至本意就为了好玩儿。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体会探究实验的乐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实验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化学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
新的化学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其中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的范例和素材,不少活动是探究性的实验。我们对这些探究性的实验要高度重视,要让学生边实验、边探究、边思考、边体验,这对于他们顺利地提出假设,探索现象,验证结果大有好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就一定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