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构建思辨型课堂教学 追求思辨型教学风格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9 16:40
标题: 构建思辨型课堂教学 追求思辨型教学风格
师生共做“思维操”
——构建思辨型课堂教学  追求思辨型教学风格
俞静娟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214431
摘要:历史思辨型教学风格是我的追求,它的主要表现是思辨型课堂教学的构建。本文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构建思辨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需要。历史知识的特点、高中生身心特点是其构建的广阔空间和良好资源条件,新时期“教师发展”为构建思辨型教学添加了养料。高中历史课实施思辨型教学的操作有六个要领:思辨问题要明确、运用理论要恰当、理解概念要准确、设计问题有层次、思辨方法要指导、关注鼓励要到位。
关键词:思辨、思辨型教学、构建、兴趣、教学新模式、创新思维、操作要领


从教以来,有一些问题常常萦绕脑际,不得释怀: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上的历史课、如何使我上的历史课有好的效果,如何做学生喜欢的历史老师等等。所幸,经过多年的磨练,对于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答案——做一个具有思辨型教学风格的教师,而这种风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善于构建思辨型课堂教学,用思辨的方式把历史知识、学生、作为教师的相结合,我坚信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本文主要就思辨型课堂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理性认识和初步的实践体验。
所谓“思辨型”的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形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过程和方法的体悟、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和主要表现形式。思辨型教学以思维缜密,结构严谨,精思巧授为特点,故称之为做“思维操”。
思辨型教学的构建依据
依据一:陶行知先生曾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思辨型教学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构建思辨型教学是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心理和求学劲头,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思维以疑问为起点,经过思维才能解疑,设疑、释疑就是思维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在思辨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
环相扣,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通过设疑、释疑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体会历史问题中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
灵的冲击,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
二、
构建思辨型教学是构建问题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需要

为了激活历史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
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并且与他人合作学习。美国著名学者施瓦布指出:“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同时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思辨型教学就是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先学问,再学答,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因为生生研讨、师生研讨是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诘难、互相启发,故还能实现真实而有效的交流,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
三、
构建思辨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高中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目标更多地强调思辨性,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高中历史课程要完成的能力培养目标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质疑、认识、判断,得出相关的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历史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经常进行运用思辨的方法的学习,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以获得对历史过程的初步认识,掌握历史概念、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事实和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
依据二:构建高中历史思辨型教学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历史知识是构建思辨型教学的广阔空间
历史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知识包括任何用文字记录的历史读物,还包括历史遗迹、遗存,甚至包括口头相传的事件、人物等。基本的历史知识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事实——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某一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与其他方面的历史知识相联系,如就历史发展的横向看,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相联系的,就历史发展纵向看历史知识有连贯性,甚至还可以与现实相联系——历史知识具有延伸性的特点;人类历史发展有共同的统一规律,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道路却千差万别,纷繁复杂,呈现出多样性和特殊性、复杂性的特点;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所呈现出的辩证运动——历史知识具有辨证性的特点。因此历史中充满了用以训练思维的材料,尤其适合辨证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生身心特点是构建思辨型教学的良好资源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高中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力,独立思考的意识极其强烈,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关心自己的个性发展和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视野束缚在学校里,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关心、关注和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因此高中生有能力进行思辨型学习。另外高中生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训练,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思辨型教学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时期“教师发展”为构建思辨型教学添加养料
思辨型教学风格以思维缜密,结构严谨,精思巧授为特点。需要教师平等待人、对学生态度平易可亲、胸襟开阔、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在讲解分析中归纳出知识要点;需要教师概括推理,讲究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强,重视教学的技能练习和能力训练;需要教师教学语言规范,层次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需要教师有教学机智,善于设疑和释疑,能机敏地解答学生的疑难;教师风度庄重沉稳。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发展”成为热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问题驱动式、生成式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平等、民主、对话、沟通、合作的师生观已经被人们接受,推动着教学策略和行为的改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同样也需要有独创性,它同样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够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新课程推动教师们象蜜蜂酿蜜一样,在更新理念、不断实践和博采众长的过程中酿造属于自己的蜜。
思辩型教学的操作要领
思辨型教学的核心是思辨,关键是要根据需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如何运用思辨型教学使历史课上得有趣并且有效,本人认为要抓住以下六个操作要领:
一、思辨问题要明确。
    课堂教学中,师生首先要明确的是思辨的主题和中心。抓住了学习的中心事件和历史想象就是明确了中心。但是还要注意大中心和小议题的关系。例如:高中历史必修1呈现的总体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这一中心,但是围绕这一大中心又有古今中外许多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历史现象。每一个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历史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对于每一主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我们可以设计或者启发学生形成如下问题:1、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2、为什么说秦朝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是什么?4、秦朝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能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为了使思辨主题明确,教师要大胆整合教材,使之适合思辨探究。例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课本有三个子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设计如下问题“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政府建立的标志是什么?”“美国为什么要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其法律依据是什么?”“美国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有什么作用?”“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实质是什么?”通过整合教材,使整堂课思辨的大小主题清晰,方向明确,同时体现思辨型课堂所要求的思维严谨的特点。
   
在思辨型教学中,学生首先学会的是提问,只有先提出问题,才会点燃思考的欲望,才会为收获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埋下伏笔。

二、运用理论要恰当

唯物史观是帮助学生树立高屋建瓴的观察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的金钥匙。郭沫若说“历史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教材”,而历史教材的内容本身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具体的历史现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二是观点,如课文正文部分的结论、本课要旨等。史实和观点的结合也可以出现在课本所引用的史料部分。这些结论和观点都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形成对史实之间联系的认识。例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共和制、法国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产生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各自政治制度产生都有其具体性和特殊性,但是我们比较分析这些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时就发现有一致性,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理论。又如:我们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原因的时候,必然又会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必须要清楚以“生产力为标准”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观点。
老师要引导学生辨得清晰,辨得有深度,就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挖掘历史理论知识,用唯物史观整理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认识历史的钥匙,引导着学生历史思维的路径和深度,帮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本领。
三、理解概念要准确
历史概念是学生思辨时的灵魂依托。一般来说,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中央集权制度、甲午战争、明治维新、代议制等,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例如:学习历史必修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就要先对于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进行破解——“形式上保有本国政府,但是国家主权遭到很大破坏”、“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理解这个概念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矛盾和人民革命的任务、革命性质,尤其结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懂“政治上保存封建主义是指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后,学生就十分了解第四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必修1中的地位和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中国近代政治史、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的历史。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刻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性质和影响。
也有一些历史概念,它只是就历史发展的某一面加以强调,其实并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部,我们更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弄清。如“文艺复兴”,它并不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只有理解了这个概念,才会形成思考的一系列问题——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内容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弘扬资产阶级文化?为什么要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他们采取哪些形式来弘扬资产阶级文化的?
只有理解概念,才能找准史实的核心,才能准确运用概念,才能确保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成功有效的思辨。
四、设计问题有层次
要真正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每一堂课,灵活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一开始设计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有能力较强的学生知道用秦朝政治制度的内容来回答,但是有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茫然,不知从哪里着手,在后来的班级上课时,我把它设计为几个小问题:“秦朝中央确立了哪些制度?有什么特征?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和地方制度的建立说明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慢慢接近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对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个问题,让学生直接回答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为降低难度,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英国为什么要打中国?为什么敢打中国?要求学生结合当时中英两国的国情分析。这两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立即象炸开了锅,大家迫不及待地议论开了,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再引导大家一起归纳两个小问题的答案,最后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个问题真正理解了。
设计问题时注意梯度,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不断用设疑激发学生思维,通过释疑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制造一张一弛的节奏,使教学既严谨又轻快。
五、
思辨方法要指导

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辨必然运用相关的历史思维的方式,科学有效的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习的激情。
要教会学生归纳、比较和概括的方法,对历史材料和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要教会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说明历史现象;尤其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特点和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阐述历史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基本历史史实的记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拥有史实基础上的思辨,也教会学生用思辨方法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思辨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因学生渴望思辨而必须去理解和记忆,又因方法得当取得思辨的成就感而推动学生主动理解和记忆。
六、
关注鼓励要到位

思辨型教学中要关注鼓励每一位学生。可以在生生交流时,也可以是师生交流时尽量给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针对思辨的问题的评价,最好先采取学生互评,然后在此基础上师生互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争鸣,在争鸣中擦出创新思维火花。教师的评价以激励型为主,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当鼓励、关心、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愉悦。学生回答问题时,易出现答而不会或是不答的现象;但也是正常的。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不能随意加以批评和断然否定,而应该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自己去分辨是非、甄别正误。因为,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这比告诉他们几个现成的结论重要得多。
思辨型课堂上老师就是一位顾问,不断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是顾问,所以必须注意到每一位真正的主人对于问题的掌握情况,只有关注他们的情绪,为他们营造有利于思维的积极的氛围,才能帮助他们愉快地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提升。
结语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我个人的各方面的特点,我探索着构建思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试图使之成为自己教学风格的主要表现。我坚信这样的课堂将会奏出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和谐篇章。在构建思辨型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中,我的教学正逐步走向成熟,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基于自身性格、素养,结合实践打磨出来的教学风格也不是不变的,学习、实践、反思将会使我的教学风格不断丰满,越加鲜明。
参考文献:
[1]、杜春华   《教学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如密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3]、朱煜     《走进高中新课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1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4245

[5]、《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

通讯地址: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科室
214431

联系电话:013961677212;电子邮箱:yjj_jy68@yahoo.com.cn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