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育民生: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4:04
标题: 教育民生: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教育民生: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综述之一
  ■记者 柴葳 
  1月10日上午,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从9日下午到10日上午,两个半天,一次大会、两次分组讨论、一次总结会,紧凑而充实的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们体会到什么叫避虚就实、真抓实干。会上,“教育民生”、“教育公平”是与会代表最常提及的字眼;会下,如何促进均衡发展,如何给予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政策倾斜,成为代表议论最多的话题。 
 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便是“突出民生导向,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 
  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新年伊始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在促进教育公平,体现民生关注上,显示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教育民生,正成为教育新起点的一抹亮色。 
  教育惠民政策的民生基调 
  “去年陕西省在让学生能上学、上好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仅生源地贷款贴息,省财政便拿出1个多亿。陕西已基本解决了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的问题,非常了不起!”会议间隙,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感慨万千。 
  说起2012年陕西省的教育惠民政策,杨希文如数家珍:省级财政拿出105亿元,化解2010年以前产生的高校债务的91.4%;从秋季学期起,按照每生每学年400元的标准,建立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机制;高职和本科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7年的0元和3672元提升到9000元和12000元…… 
  “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这句话映射到教育领域,便显现出教育惠民政策鲜明的民生基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2012年的教育民生温暖而亮丽。 
  一年来,国家层面上的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出台—— 
  启动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699个县,惠及3000多万学生。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62.3%,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更多农村孩子有了上幼儿园的机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是继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的又一重大惠民举措。当年10月份,中央财政又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博士生一年3万元、硕士生一年2万元的标准,每年奖励4.5万名在读研究生。 
  这背后是国家对教育民生的高度关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更多学生,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教育倾斜政策的公平导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向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倾斜,让特定地区的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定群体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一年的教育政策体现出显著的公平导向。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学生高考入学质量,2012年,国家首次实施面向连片特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当年共破格录取1.2万名本科生,使这些地区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提高10%左右。当年5月23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配套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计划实施地区的学生们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卫生。8月30日,教育部等4个部门制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出台,各地纷纷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四川教育应该说是全国教育的缩影,既有比较现代化的都市教育形态,也有丘陵、民族地区较落后的教育形态,我们主要通过政策倾向促进教育公平。”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眼中,四川的教育发展路径十分清晰:面对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0%、面积却占到总面积五分之三的民族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行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教育政策;面对四川积极发展工业的战略需求,在国家将中职免学费政策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的基础上,将这一免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学生,实现中职全免费。 
  教育倾斜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 
  上海市努力改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对这类学校的教师培训、办学结对和绩效评估,同时积极满足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看护服务需求。湖北省实施特殊政策,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全省省级示范高中在原有招生数量、格局的基础上,每校每学年另专门招收50名农村学生,政府补助学费和生活费,首批完成招生3167人,并将省属高校自主招生增量部分全部面向农村学生。 
  教育改革举措的民生呼应 
  “在人民的期盼中分析教育,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袁贵仁在会议报告中的一段话,引发与会代表一致共鸣。 
  如何加强薄弱环节,着力缩小教育差距?针对报告中对新一年工作提出的“加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教育”、“加强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任务要求,与会代表认为,这些目标立足于教育公平,是对民众教育需求的积极呼应。 
  “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择校问题、收费问题,都是老百姓关心得比较多的。”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坦言,“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问题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天然差距,但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人为地制造这种差距,而要通过资源配置缩小这种差距。” 
  梳理各地2013年的工作安排,“抓民生”、“全力实施好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等词句高频次出现。大连、青岛、宁波等计划单列市在2013年的工作安排中列入“探索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制度、运行机制”。其中,大连市提出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将回收、开办公办幼儿园30所,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奖励性补贴。 
  “今年我们将按照要求,更加关注教育民生,把教育扶贫和教育富民作为根本任务,重点解决好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好学的问题。”杨希文信心满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7:54
青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7万多教师或将享教授待遇2012年12月1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12月18日讯(记者 单俊楠) 山东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17日召开,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职称制度改革,将原来中学、小学分设的教师职称合二为一,并统一设置为5个职称等级。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青岛将在月底启动这一轮职称改革,这涉及全市中小学的7万多名教师,将来小学老师评上正高职称,将能享受教授待遇。
  “目前山东实施的中小学职称制度是1986年制定的,按照这种评比方法,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是两套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中学分为中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总共4个级别;小学分为小学高级教师和小学一、二、三级教师4个级别。”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介绍,青岛目前中学教师的职称最高到中学高级教师,相当于副高职称,小学教师的职称最高到小学高级教师,相当于中级职称,即使老师再优秀也无法破格晋级。
  而山东改革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职称等级上,统一设置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5个等级,增加了小学教师副高级职称比例,这就解决了优秀小学教师评聘正高、副高职称的问题,以及优秀中学教师评聘正高职称的问题,打破现有的教师职称“天花板”局面。
  “这项改革需要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等多部门共同配合,青岛预计在本月底启动,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明年全面推广新的教师职称评审方法。”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青岛教师职称改革将根据省里文件要求,结合青岛实际情况稳妥推进。
  该负责人称,过去潍坊是全国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山东省也是推行潍坊教师职称改革经验和做法,这次山东成为全国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地区,青岛也在其中,全市7万多中小学老师都将成为受益人群。
  据了解,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淡化学历和论文发表情况,更加注重师德素养,更加注重教学业绩和教学能力,更加注重向基层倾斜、向一线倾斜、向农村倾斜,鼓励和引导中小学教师扎根基层,在教育教学一线建功立业。根据新的评审规定,今后将突出学校一线教师在竞聘推荐中的作用,突出同行专家在评委会评审中的作用,注重遴选教育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参加职称评审工作,尽可能全面反映教师的师德表现、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体现社会和业内认可。同时,还要坚持按岗评聘原则,实现职称评审、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的相互匹配、有效衔接。
  此外,青岛为了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和边远地区进行支教,还规定自2013年开始,青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应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岛城小学校长:
新政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小学
青岛21中语文老师吴乐琴是青岛教育界的名师,是青岛市初中语文中心组组长、青岛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特级教师,今年是她当老师的第40个年头,她早已评上了副高,在初中老师里面已经“到顶”。
  明年就要退休的吴乐琴,听说青岛要实行教师职称改革时,很是兴奋,“这真是件大好事,职称评审不仅仅关乎到老师的薪水待遇,还与职业尊严相联系,如果能够评上正高,那是对教技术水平的认可。”吴乐琴认为,新政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和地位。
  “职称评审与老师待遇息息相关 ,差一级一个月工资就能差出1000多元。新政不再在职称上对小学教师进行歧视,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小学教育领域。”湖岛小学校长马晖也表示,新政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全国首位“小学教授”:
工资待遇跟大学教授一个样
  本报记者曾经在2010年教师节之际,赶赴潍坊采访教师职称改革,采访了潍坊市昌邑奎聚小学教师姜言邦,那时他在经历了28年职称评审以后,破格评上了正高职称,是山东乃至全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正高级小学教师。
  18日下午,记者再次联系上姜言邦。他从教以来工资变化就是一个职称晋升史:1988年初级的时候100元,1993年中级的时候400元,2000年副高的时候2500元,而评上正高级以后,工资、福利待遇直接向大学教授“看齐”。
  “我评上正高级职称以后,工资涨了一大块,每个月能拿5000多元,这在过去根本想都不敢想。”姜言邦说,小学老师所教授知识虽然浅显,可面对的是稚气未脱的孩子,付出的精力和汗水并不亚于中学老师,小学老师能评正高是给予小学老师平等对待。
  根据潍坊正高级教师职称评比办法,要想评上正高级职称,必须符合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5年以上等条件,共计18项被细化的涉及教学业绩、业务、教研等内容。“我认为既然是全省进行改革,那么门槛就要保证足够高,同时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监督体系,保证职称评审能够起到应有作用。”姜言邦说。记者 单俊楠
■相关新闻省教育厅与市政府签署共建青岛大学协议
打造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大学
  半岛都市报12月18日讯(记者郭玉华)  17日,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在济南举行了共建青岛大学协议签署仪式,力争使青岛大学在2015年前后跻身国内知名高水平综合大学行列。“十二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将给青大投入资金不低于1亿元,3年将达5亿元;省政府也拨款3千万元重点支持青大10个专业群。
  据青岛大学教务处处长于永明介绍,“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 ;青岛市将结合山东省专项资金安排情况,按照每年安排资金不低于1亿元的额度,支持青岛大学特色名校建设,3年差不多将投入5个亿。
  这些经费将用于什么地方?“一部分资金就将用于建设医学楼,面积大约4万平方米,3年内要建成搬进去。”于永明说,学校还将建成一个教学综合大楼,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大约在5万平方米,教学楼都将设在中心校区。
  省财政厅也选取了青大10个专业群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分别是临床医学、纺织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电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经济学,每个专业支持300万元。
  此外,青岛大学还将重点培育以下9个专业:工商管理、基因组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绘画、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语言文学、旅游管理、文化传承与创新。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5 10:07
怎样才能有充足的好教师
——县域义务教育农村师资吸引、留住与退出的策略思考
  县域义务教育农村师资建设正在由“有充足的教师”向“有充足的好教师”转变。在“国标、省考、县聘、校用”师资管理与使用的政策框架下,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留住优秀教师,以及退出不合格教师,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切入点。
  ■秦玉友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由教育机会满足向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变,对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建设的要求随之也由有充足的教师向有充足的好教师转变。在“国标、省考、县聘、校用”师资管理与使用的政策框架下,“国标”与“省考”有效地保障了县域义务教育入职的最低门槛,而如何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如何留住优秀教师,以及如何退出临近退休年龄教师和退出不合格教师,成为破解“有充足好教师”这一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建设难题的重要切入点。
  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
减少身处农村的教师的社会隔离感,可通过交通补贴、班车等措施努力为农村教师出行创造方便条件
  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县域学校任职,是改变县域师资素质的根本措施。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效减少农村学校的相对竞争弱势,并对因这些弱势可能带来的优秀高校毕业生的个人损失进行补偿。
  这方面可以做三项工作。一是减少对农村的地理社会隔离感。经济落后与社会隔离是农村学校所处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减少身处农村的教师的社会隔离感,可通过交通补贴、班车等措施努力为农村教师出行创造方便条件;为农村教师上网创造方便条件,让他们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还要辩证地挖掘农村社会的优劣势并在大众媒体上进行客观宣传,谨防对农村社会的落后现状进行无限放大。
  二是降低农村教师工作量并提高工资。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把村屯各学校教师工作量调整到县域教师工作量的平均水平,逐渐实现城乡学校教师工作量基本相等;二是凸显相同工作量条件下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优势,其底线是把农村教师工资提高到不低于城镇平均水平。这样,在教师工资方面农村学校才比城镇更有吸引力。
  三是增加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发展机会也是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屯学校任教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实的状况是,村屯学校由于教师数量少,教师如若外出进修,往往很难找到为其代课的教师,这严重制约着此类学校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包括顶岗培训等措施为教学点和村小教师创造培训机会,让在这里任教的教师平等或更多地接受专业培训。
  倾斜政策留住优秀者
  可以尝试在县域职称评定机会均等和标准平等的基础上,对村屯学校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政策,从而有效提升岗位吸引力
  县域师资建设过程中,留住优秀教师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点和村小。因此,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学点、村小工作留住优秀教师采取倾斜性政策。
  低职高聘在教学点、村小工作的优秀教师。农村学校经常存在将“教师培养好就走了”的问题。比如在职称评定时,为了留住农村学校教师,便通过一些照顾性政策给予破格提升,然而有时结果却是其带着“光环”更顺利地离开了农村学校。鉴于此,可以尝试在县域职称评定机会均等和标准平等的基础上,对村屯学校教师实行低职高聘政策,从而有效提升岗位吸引力。如可以尝试教学点教师高聘两级,村小教师高聘一级的政策设计,并按所聘等级发放工资,从而有效确立村屯学校教师岗位的工资优势。另外,对长期(比如超过20年)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其退休后的退休金数额也要相应提高。
  奖励长期在教学点、村小工作的优秀教师。可以出台限制性措施和奖励性措施。限制性措施包括县域内教师要想升职提干,必须要有在教学点和村小工作的年限要求,并且教学质量较好;奖励性措施包括对在教学点和村小工作并且教学质量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促进在教学点、村小工作教师的群体发展。要改变仅把培训提高机会集中在少数几个教师身上的不良培训思路,广泛培训教学点和村小教师,让他们的素质得到群体性发展。这样可以有效摆脱农村教师相对素质差异的逐渐拉大和由此引发的个别农村教师优秀得不得不离开村屯学校的窘境,让教学点和村小教师达到群体性优秀。
  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县域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教师专业素质、身体状况认真规划,适当延迟和提前退出临近退休教师,使教师呈现出均匀有序退出,年轻教师均匀有序进入
  教师退出分为自然退出与不合格教师退出。
  有序规划退出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退休年龄教师的退出是县域学校接收新教师的前提。在许多县,由于以往教师数量并不是逐年均速增加的,如果机械地按年龄退出,这些县会面临有的年份退出教师非常多,有的年份又特别少的情况。县域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教师专业素质、身体状况认真规划,适当延迟和提前退出临近退休教师,使教师呈现出均匀有序退出,年轻教师均匀有序进入,从而促进县域教师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基于工作量补足教师退出代课人员。代课人员是部分县域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屡禁不止的复杂现象。长期以来,在许多农村学校都存在一定数量的代课人员,这与城乡一个师资配置标准的政策不无关系。按此师生比标准进行师资分配,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计算起来超编,但仍难以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在此背景下,教学点、村小,甚至个别乡镇所在地的小学也不得不雇用一定数量的代课人员。当前从根本上解决代课人员的思路是,基于教师教学工作量进行教师编制核算,确定教师数量,通过正常招聘程序把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代课人员转正为正式教师,分流和退出其他代课人员,并且通过正常招聘方式补足教师的缺额。
  坚决退出个别缺乏专业道德的教师。个别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极易影响人们对教师群体形象的认知,引起人们对教师的群体性情绪反映,影响国家长期努力营造的尊师重教氛围。县域教育行政部门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要采取零容忍政策,坚决把没有职业操守的教师清理出教师队伍。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