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4:35
标题: 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
教育家》新年刊卷首



  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而,站在2013年的开端,告别离去的2012年,忐忑中多了一份淡定,伤感里仍有一些盼望。
  京城的滂沱大雨,让我们见证了底层市民的良知,也让人们敬畏于壬辰龙年的天命警示。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最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失控客车,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失去了双腿;“最美司机”吴斌在高速上被飞来金属片刺入肝腹,强忍疼痛停稳客车而离世;“最美富二代”周江疆义无反顾冲进火场,10人获救,自己却没能走出来。这一年,我们也看见了最风光的中国人——斯德歌尔摩“讲故事”的莫言,虽然,他所讲的故事内容在文学界颇有争议。当然,我们也痛斥“最恶”——某地幼儿园被虐儿童的伤痕历历在目,贵州五少年的生命之花在寒风中凋零……
  在各大媒体和网站的年度盘点里,以上内容大多是重点。而在新年前夕,一场关于教育改革的年度盘点却鲜为人知。
  12月15日下午,北京西直门外,瑞雪初霁,银装素裹,西苑饭店会议大厅举办了两年一届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颁奖典礼”。典礼上,我们看见了中国教育改革先驱们创造的奇迹,他们是走在路上的教育家们;我们欣慰于上海市教委和成都市教育局同获最后大奖:“综合改革奖”,也遗憾于教育改革元年的第二年,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改革依然只是零敲碎打,尤其是在幼教和家庭教育领域。
  诚如今年9月经济学家汪丁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失败之前很久,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失败,而在这之前,我们的家庭教育早已失败。”
  对此,我们认为,这极可能是对钱学森“大师之问”的最佳解答。这是因为,传统中国有两千多年宝贵的蒙学经验,圣贤豪杰代有人出。如今,却依然紧紧抱着苏联带给我们的这60多年的新传统,让已经发蒙的孩子学什么“主谓宾,定状补”。背什么“小猫叫,小狗叫……”(南怀瑾先生语)。
  哦对了,媒体的盘点里,2012年还有一些大师离开了我们,诸如新华社的盘点里有陈强、张瑞芳等三位表演艺术大师,却鲜有媒体把南怀瑾先生的辞世列入盘点。其实,仅先生关于教育的只言片语,就值得中国好几代人去慢慢消化。先生晚年对教育问题发言尤多,他常说,挽回世风当从教育入手。他还说,这一百年来,没有像样的文学作品。
  当然,这些话的确可能会得罪人(连“像样”的也没有)。正如本刊年底12月号将“儒者秋风”搬上封面一样,微博上至今仍有漫骂之声,虽然,本刊此前更多地在关注“穿西装的人”。
  不过,当记者们从福州的三坊七街回来以后(参见本刊封面主题《文泽福一中》),我们更坚信了一点,那就是,至少在教育领域,应该相信中国古代圣贤,就像要相信春风和种子的力量(此标题出自杨东平先生关于教育改革的演讲题目)。
  
   《教育家》编辑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 14:36
  像小人一样的君子
  《教育家》编辑部
  
   至少在10年前,“儒学”、“儒家”在中国知识界依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孔子和儒学仅存于乡野,也只有在乡村,靠着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他们相信天下有道,人间有德。
   道德的基础首先在公平。关于公平,乡村任何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孩也明白,假如两个小朋友分一块蛋糕,切蛋糕的小朋友就不能自己先选,如果切蛋糕的先选,他就有可能切得不均匀,自己拿大头。小说家奈保尔、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小说《河湾》里,描述了一个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经验:“欧州人像所有人一样,想要黄金和奴隶。可同时,他们又想给自己树立雕像,像是对奴隶们做了好事,由于他们聪明机灵、精神饱满而又处于权力的鼎盛时代,就可以把自己文明的两个方面同时都表达出来,他们既得奴隶,又得到了雕像。”
   百年来,西方文化就是那个既切蛋糕、又先选的小朋友。并非我本人的观点,而是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一书中的反思。
   在西方文化的倾覆之下,东方儒学彻底丧失了文化自信。因此,尽管“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参见《教育家》本期封面报道)和《联合国人权宣言》均借用儒家的经典话语来表达自己的宗旨和主张。但儒家是封建专制的、反现代化的,与民主自由背道而驰的……等等,已成为知识界的共识,或用佛家的说法——“共业”。
   共业让我们广受摭蔽和愚弄。在这个世界上,也仅仅在中国,一个大学文科教授可以堂而皇之不读薄薄的《四书五经》而享有高名厚禄。试问?哪一位西文教授敢不熟悉《圣经》,哪一位阿拉伯教授不通《古兰经》。
   因此,当本刊记者在“全国学校公民教育经验交流暨国际论坛”上,听到教育部专家在讲座里提出,要把“重孝”、“亲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纳入公民教育内容的时候,感到了一丝欣慰。
   当然,说到科学技术教育,确是西方文明的强项。而提到公民教育,这正是中华传统倡言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只有中国的古圣先贤,几千年前便说出“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之民,即公民。
   前几年,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教授提出“公民儒学”这一概念,他强调,在全球化竞争的现代社会,必须先成为“公民”,然后再成为“君子”。这让我想到了民间的口头禅:“先说断,后不乱”,相当于“先小人,后君子”,也可理解为“像小人一样的君子。”
  什么是公民素养呢,其实是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如大街上的交通宣传语:“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
  在“公民教育论坛”后,我们观看了各地学校展示的公民教育课:学生们对周边的社区问题有调查研究,有建言,也做了听证会……这让我想起了著名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同时,我还想起了民国初年,孙中山参照此规则和本土现实所写的《民权初步》,这书的主旨是针对人民政治知识薄弱、一盘散沙,知识界的清议传统,来培养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以塑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新国民。
  这样的领袖不愧为我们的国父!其书和《论语》一样,既是公民教育的绝好素材,也是文史教材。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