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打破常规"三突破" 张其俊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3-1-22 11:46
标题:
打破常规"三突破" 张其俊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1-22 04:02 编辑
打破常规"三突破"
创作"更上一层楼"
张其俊
大凡爱好诗词的诗友,谁不期望自己的创作能上一个新台阶。"十年磨一剑",岂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里边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这是后话。暂且撇开不说。
单就当代诗坛的现状而言,作品虽多,精品却凤毛麟角。究其因,也许还有这"三性";即:创作思维的惰性(一般人都这么想、这么写的嘛);表现手法的套路性(只惯用常见的明比与赋笔直书);遣词造句的惯性(只沿用他人惯用的哪些词语)。若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力求来它个"三突破"。就此,我想给诗友们提个醒儿,出个招儿。这就是:从创作思维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诸多方面要有这么"三招":即虚着点儿,弯着点儿,倒着点儿。下面为了说明相关问题方便起见,不妨就构思表达和造语等方面从试改古人、或今人之例诗(抑或引若干例诗)入手阐述之。
其一所谓"虚着点儿":其实也就是说:不要写的太平实,而要实中求虚,虚实相生。明代屠龙就曾说过:"……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处,何可端倪。"(《与友人论诗文》)这后面四句话,就是说的"虚实相生":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既可并行,亦可交错,变化无穷。(详情则请参见拙著《诗艺管锥》中之《善用"不即不离",打造诗词精品》,《"诗中有画"说虚实》等文)。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尔也融入一点儿个人的创作领悟,比如我在"世博情怀"中写《情有独钟咱国家馆》(其一)初稿只写了第一印象:"朱红斗拱豁眸新,鹤立鸡群冠插云。盛世中华大手笔,扬眉吐气壮国魂"。这个毛坯就写得太实了,人云亦云。后来便从"虚着点儿"方面动了些脑筋,几番推敲,便把它改成:"朱红斗拱豁眸欣,鹤立鸡群引项鸣。盛世中华挥彩笔,浦江饱蘸绘龙腾。"经过了这番虚化了些,其境界自以为较之初稿似乎是又上了一个档次。故不惴冒昧,拿出来献拙,其意在抛砖引玉。再请允许我来试改一首柯展翅诗友的《走马林场》诗:"凉热一山分几季,晴雨十里不同天。人生变幻常如此,世事沉浮只瞬间"。设想若将其后两句改作写实句:"山间气候孩儿面,时笑时啼一瞬间。"请诗友们比较比较,原诗"虚着点儿",是不是远比这拟改作写实之句更胜了一筹呢!
其二,所谓"弯着点儿":就是不要平铺直叙,直来直去。宜于走一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能让人回味的新路。清代袁枚就说过:"凡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诗话》)。(详情请参见拙著《诗艺管锥》中之《诗宜曲径暗通幽》篇。)此处仅摘取其中数个试改古人诗作之例证来做点表述。即如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假若只将其后二句改动两三个字,将"怯"改作"切",又将"不敢"改为"急欲"。直白地表达其"急切"之心情,则淡然寡味矣!又如将贺知章那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其一》的后半改作:"儿时旧友难相认,话到沧桑老泪垂。"也许是直白了些,却远不如用旁插法将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推出来作旁衬。这样反主为客的写法虽拐了弯儿,显得更为活泼有趣,耐人寻味。大凡咏物之作,多有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总要设法拐它个弯儿。有如齐白石的《题不倒翁》诗:"烏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你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托物言志,以之讽刺旧社会官僚政客,又何其相似乃尔。
其三,所谓"倒着点儿",就是避开从正面单刀直入去描叙,变化一个角度去开拓。清人刘熙载有谓:"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见影知竿乃妙。"(《艺概·诗概》)譬若中唐李绅的《悯农》诗"其一"前三句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若按常规顺理成章推导下去,自当是"丰衣又足食"了。然而作者却偏偏是"倒着点儿"说过来,得出了令人震惊的反常却又合道的结论来:"农夫犹饿死!"这便不得不促使人们去反思问他个"为什么"?这才正是作者所要表达此诗的意趣之所在。不由作者直道,而由读者思考而得之,其艺术效果更好!又如今人欧阳鹤的《新疆行》:"朝雨轻车过渭城,旧词唱腻换新声。边陲千里花如锦,西出阳关尽故人。"谁不知晓这是翻叠王维的《渭城曲》而来的,一经他这般颠倒过来写,就觉得翻出了新意,有滋有味!同样贺苏的《香港回归口号》:"七月还珠日,百年雪耻时。老夫今有幸,不写示儿诗。"也一看便知这是翻叠陆游的《示儿》诗而来的。这种感受别人也会有,但却未必也能如此道得出来。以上两首都是用典,明显地看出是从前人名作中反其意而用之。而有些佳作则是从前人之作里受到启发,感悟而来,不露痕迹。有如今人星汉的《泛舟布伦托海》:"上下天光共雪山,鹰衔云影逐轻船。人间颠倒寻常事,鹰在清波我在天。"假若你读过晚唐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轻梦压星河。"便知前者是深受后者启发的,但并未显露痕迹。而唐温如的这首唯一的传世之作亦如金昌绪的那首唯一的传世之作《春怨》那样,写得更老道、更精彩、更经得起反复推敲。他不仅善于颠倒过来写,更善于做虚化、幻化处理,巧将神话传说梦境与现实景象融为一体。且遣词构象又巧于变形陌生化,读之令人神远,久久回味。
总而言之,要想打破常规"三突破"(创作思维的惰性、表现手法的套路性、遣词造语的惯性),创作"更上一层楼",就不妨试试这"三招"--虚着点儿、弯着点儿、倒着点儿。而这"三招"又紧围绕着一个核心招儿--"变"!诚然,要求"变",还须得有个基础,要个前提。"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这个基础就是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的积淀,还要加上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事和周围新事物的热切关注,对人性的关怀,对诗艺的爱好与执着追求,才会在诗词创作上体现出综合素质来:境象独探、慧眼独识、感悟独到,匠心独运。才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愉悦!
通联:{430077}武汉市武昌中北路136号:锦绣江南7-3-502
电话:15342227096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