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浅谈对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4 11:51
标题: 浅谈对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考
浅谈对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思考[zt]
随着课标的贯彻执行,语文试题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的弊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式。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命题内容比较单调,题型模式化,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不顾学生的需求;或一味追求新颖,试题“难”、“怪”、“泛”,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这种重记忆、轻感悟;重应试、轻应用;重储存、轻整合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正因为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试卷,当前很多老师便热衷于试题研究,考试前,各种修辞、缩句、改病句……总会不厌其烦的一边又一边地练习,搞得学生云里雾里,到头来,一张试卷让学生只是成为了语文知识点的附庸,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被试卷牵住了前进的步伐。这种现象真是令人担忧。可这种战术真有用吗?又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这就象跑步,众所周知,测试不代表过程。假设要提高百米短跑选手的速度,A教练想:不就是要加快速度吗?于是他就天天掐着秒表让选手跑百米;B教练通过测试,了解到他存在着爆发力弱、步幅大但频率小的缺陷,组织了针对性训练。两种训练方式的效果可以想见。而频繁的测试、练习,甚至企望以此为主要手段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被试卷牵制,单纯依赖练习,显然无法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试卷的命题也应强调人性化。本人就命题改革作了一番思考与实践。
一、
命题应考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语文学科比起别的学科来说有着独特的优势:
就知识的连贯性来看,语文知识不象理科的知识那样,连贯性较强。无论是形式多样,语言或朴实或华丽的散文,情节曲折动人,人物个性鲜明的小说;还是感情强烈,语言富有音乐美,意境美的诗歌,应用性及实用性比较强的议论文,说明文,都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螺旋反复出现。因此,语文命题就应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综合、重组能力的考查。
另一方面,就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看,语文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更近,人们其实在天天学语文,天天用语文。平时的读书看报,说话写信都是在学语文,用语文。
因此,命题所及,应在时间上突破课时、单元、学期的约束,反映语文教育的深度性;在内容上突破课本的束缚,反映语文课程资料的广度,体现广泛性。
1.
从整体入手,关注语文学习的内在联系。
命题不应只停留在单一、机械、相对独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考察上,而是要更注重语文学习的内在联系,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把零星的语文内容、文学知识、情感体验等加以联系,形成前后知识的阶梯状,加深对某一体系的认识、积累。这样的命题才能较为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如:(1)根据情境,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人们乘舟荡漾在西湖上,(
)着如画的美景,心旷神怡。
陈毅的塑像刚落成,来(
)的人就很多。
这里的书太多了,稍微(
)一下,就得花半天的时间。
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
)地球,发出由衷的感叹。
碰到多年不见的好友,我把他细细(
)了一番,呵,变化真大啊!
(2)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关于感叹时光、催人奋进的诗句有很多,请你列举出其中的两首,并写出作者和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
题目:
作者:
诗句:
题目:
作者:
诗句:
以上几题,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也通过有目标的集中收索,回忆了旧知,并与新知识进行了区分,使得新旧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在反复中,语文积累越来越丰厚,知识点也能辨析得一清二楚。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深度。
2.
从整体入手,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在大量的、广阔的实践中完成。命题中,也应创造一个多维的大语文环境,注意对沟通课内外,结合生活情境,密切知识与实践,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设计各种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1)猪年就要来临,你能拟写一则祝福短信送给你的一位亲朋好友吗?
(3)爸爸抽烟很厉害,这天,全家人召开家庭会议,请你分别模拟各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说服爸爸戒烟。
爸爸又翘着二郎腿在“吞云吐雾”了:
我(小学生):
。
妈妈(医生);
。
奶奶(家庭妇女);
。
爸爸:“好吧,好吧,我一定痛改前非。”
上述几题,侧重查学生课本之外的习得,了解他们课外的语文学习行为,同时检测表达和运用水平,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语言积累。同时,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考查了学生口语表达及知识活用的能力,而且渗透了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可谓一举多得。批阅时,所归纳的内容是否准确、简洁,所默写的句子是否忠于原句,这方面的要求不必苛刻;对语言的表达质量(所写句子意思是否明了、通顺,遣词用字、错别字情况等)应有一定的要求。
二、命题应立足语言,关注语文的整体功能。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它独有的特性,这就是它不仅仅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它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深邃高远的思想,高洁朴直的气节,无不是通过这一载体来传达、实现的。而语言知识是从具体的言语中归纳出来的,如果不积累有一定数量的语言,就难以理解那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同时,了解了语言知识并不意味真正理解。譬如:“比喻句”,对这一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可是,一旦要求他们具体说说某一比喻的好处,恐怕多数只会套用“使句子生动、形象、具体”的话来。显然,过早地灌输知识概念可能不符合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只有抽象概念而没有对具体语言的感受,要达到运用的程度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命题应当注重学生对具体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水平的考查。对于一些要了解的语法知识,也要赋予情景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现出他们的领悟状态。
1.命题重在考查对语言的感悟、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才能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命题中,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检测:
譬如(1)(反问句)
……“
”大家都很生气,异口同声地责问向导。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把它引入海里。……《自然之道》
选择你认为最能表达当时人物情感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你不能见死不救。
②你可以见死不救。
③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为什么选择句子③?不是因为它的形式,也不是因为反问句有“语气强烈”的特点,而是因为它适合句段的环境。这就需要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一反问句的语气、语调,体会到内在的情绪情感。不因为了解有关“反问”的知识,就能使用“反问句”。
(2)请引用古诗回答
生命就是龚自珍“
,
”的献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祥“
,
”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范仲淹“
,
”的伟大抱负;
生命就是杜甫“
,
”的无奈与感伤。
该题把散见于教材与课外的、不成体系的古诗进行归类整理,引导学生联想、延伸、拓展,把储存与整合有机统一起来。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的,我们
。
该题体现了学生吸收、咀嚼、内化的过程,读出了自己的真切感悟。
2.命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验。
拥有语言感悟,就能从语感上把握词语,离运用词语的距离就更近。这种检测主要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将隐性的语感显性化。
譬如:
(1)《童年的发现》片段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
留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
清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轻巧),可以(随心所欲
忘乎所以),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1、划去括号内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2、请给这段话取一个小标题。
1.
你曾经做过一个怎样的梦?能把梦境用几句话有条理地写下来吗?
第(1)小题,不仅仅是一个机械的选词填空的联系,而是需要学生在了解人物当时的心境、词语适用的范围以及在不同的环境中和状态下合理来进行判断和筛选;第(2)小题侧重学生的语断的内容整体把握上;第(3)小题则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加强体验。而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语断理解的基础上的。
3.命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迁移、运用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课标》上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从心理学角度说,运用就是学习的迁移,传统的说法叫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运用是理解的升华和发展。语言学家将只理解而不能运用的语汇称作“消极语汇”,将既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语汇称作“积极语汇”。消极语汇对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因此,加强运用语言的考查,及时地将一部分理解了的词、句转化为积极语汇,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有效的发展。布鲁纳曾说,记忆的关键不在于贮存,而在于提取。可以这样理解,提取比储存更重要。如果我们将积累仅仅用作储存,而不思提取,那么这种储存有什么价值呢?关键是从中提取,加强运用,储存的语言只有在运用时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我们说积累是手段,运用才是目的。在语文考试命题中,不妨加强语言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引好方向。
例如:
(1)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
野。(《我的“长生果“》)
人们都爱
,爱她的
,爱她的
,爱她的
。
(2)本组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人物,如桑娜,渔夫、守书摊的残疾青年、音乐教授以及苏珊,这些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共同谱写着一曲曲心灵之歌。请你用一段话歌颂这美好的心灵。
以上几题,通过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点及文字的运用,使得单纯的语法、中心思想等转为了学生对文字的概括、描写、想象、组织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检测。
三、命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测,凸现导向功能
命题除了要关注语文学习的内在联系,沟通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语言本体,反映语文的整体功能外,更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测。语文的学习除了关注语言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积累和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命题应凸现这一导向功能,将学习能力的检测渗透在每个命题环节中。
对于命题需要关注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它包括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
合理的学习方法,掌握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的方法和学会自我考核学习效果等四项能力。它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和交过各种认识运用于组织自己独立学习的实践,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
阅读书本的能力。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浏览、研读,
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能对问题进行对照、分析、综合、证明、评价;能抓住课文中主要内容等能力,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3、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能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能整理笔记。
4、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索引、手册选择参考书;使用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各种工具书、图表等);根据问题搜集资料,能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能用资料论证或阐述自己观点等能力。这是适应终身教育体制的关键性能力,将使他们终身享用不尽。
5、智力技能包括:学会观察;学会合理的记忆;掌握分析、综合、对比、概括具体具体化等思想方法;学会思考和能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等能力。这是保证知识信息能消化、吸收和同化,贯穿着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各种认识能力的因素。
作为小学生,尤其要重视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有关学习方法及策略的形成。学习策略是个性化的,未经实践并获得体验,那么所谓的方法只是一堆知识而已。如果学生有学习的愿望而没有学习的意识,或者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却没有感受,没有转化成为学习策略,要形成自学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行为无异于空中楼阁。
譬如:
(1)小明在看书时遇到“鼎盛”这个词,他不认识“鼎”字。于是,采用了
查字法。如果你不会写“秉烛夜游”的“秉”字,最好采用
查字法。
(2)读了短文你有什么问题?选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写下来。
(3)“老人的家在哪儿?有没有子女?是什么原因使他流落到了这种地步?我对老人的一切充满了关切。”联系上下文,这段话应插在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短文略)
以上试题侧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而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命题中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查字典、理解词义、句子、修改等)的渗透。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选择最优化。
任何一种考试,都具有选拔、激励和导向、引领的功能,一次考试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教育,渗透着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小学语文试卷的命题,关键是教师对学生评价观念的改革,把评价的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上。这样,我们试卷命题改革的尝试,才会有所突破,使语文考试不再是学生的“拦路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导好航行的路线,从容地在“语文园地”中驰骋!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