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创新课堂复习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5 11:47
标题:
创新课堂复习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
创新课堂复习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庆芳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把所有的知识重新串讲一遍,混同于新授课,机械重复性较高;把大量试题逐一讲练一遍,等同于练习课,解题应试性较强,对既定的复习范围缺乏分析,内在关联缺失,整体系统性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实情缺乏了解,重点难点不清,目标针对性较弱。本次研究活动就是要在基于“创新课堂复习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和积累复习课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反思提炼形成基于复习课教学的理性认识。
三次课教师执教的都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的复习课。本单元主要是讲四大文明古国在大江大河流域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与阶级的分化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最后着重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创造的灿烂文明。
一、第一次课试教(一)课堂教学表现出的积极探索1.教师一改传统复习课遵循教材按部就班的复习方法,情景设置了约翰在参加探寻文明起源之奥秘的夏令营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四个疑惑,即:四大文明为何都产生于大江大河流域?为何后来生活在这些肥沃地域的普通百姓却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快乐?四个古国的最高统治者们是如何统治他们的国家的?生活在这些古国的普通百姓创造了怎样的璀璨文明?以让学生们帮约翰一一解答的形式展开本单元的复习,形式比较新颖,同时也使得复习课的整体感增强。
2.课堂上执教教师让学生以统治者的角色讲述他们是如何实现对国家的统治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新鲜和创意。
3.教师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适度的整合,从而使得知识的学习体现了综合性,如对四大文明古国就以填充表格的形式分别从文字、建筑与工艺、科学与技术以及宗教等四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
(二)问题发现学生更多的时间在重复新课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内容,基于原有课本知识碰撞的生成以及认识的提升没有得到体现。
(三)原因诊断1.教师没有通过相关的检测或学情反馈得知学生究竟对该单元内容哪些没有掌握或者想要做深入的了解,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以创设的情景中虚拟人物存在的四个疑惑进行复习。
2.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教师没有让学生放开讨论,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在课件上教给学生,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接受。比如在解决有关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是在大江大河流域出现的疑惑时,教师就是直接在课件上呈现出答案:因为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这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
3. 在课堂复习收尾的环节,教师设计了以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毁灭前后的强烈对比试图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明态度的思考,但是启发和引导不够,学生自始至终停留于“保护古代文明”的认识层面,而不能具体展开,也不能进行深化。
(四)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建议1.设计单元内容的综合检测题或直接征集学生对本单元内容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展开复习的过程。
2.依据本单元的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说阶级的分化促进了国家的形成,从而产生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认识。
3.在课堂结束时同样设计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以检测学生当堂课复习的效果。
二、第二次课改进(一)课堂教学发生的积极变化1.教师整堂课以一个个的问题展开,学生思考得多了,机械重复课本内容的现象有效避免。如,在提出“四大文明古国之间是否有交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紧接着追问:“文化的传播是否只是简单的复制?”随后又提出一个新问题:“古国的文明对我们今天产生了哪些影响?”随着一步步的问题引导,从而使得学生也层层深入地思考下去。
2.课堂检测的作业设计体现了灵活性和创意度,促进学生经历了有意义的反馈过程。如,在考查学生对印度社会等级的划分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古印度有一户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在城里还开有一家棉布店直接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物。请问这户人家属于什么阶层?选项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问题发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盘活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不够清楚。
(三)原因诊断1.有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创造性,但是引导不够,从而使得有效的课堂生成没有预期出现。如,教师就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出现这个历史事实设计了“原始社会人们长幼有序,生活无忧无虑,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社会变得不平等了,这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正面回答,只是讲了在奴隶社会出现了更多的文明,从而说明社会在进步。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因为阶级的分化在造成社会分工的同时,也从整体上解放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教师提到在古巴比伦出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时又这样问学生:“《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而言不公平,如何评价它的意义?”学生只能消极地评价此部法典的出现。教师没有让学生从一个国家的管理开始从无法可依向依法管理方向发展的积极意义的高度来认识这个标志性事件。
2.一些能够统领本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性问题没有设计,以致降低了复习活动应有的效果。比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成就是本单元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内容,就可以从比较等方面来设计问题,以把所有相关的文明成就展现出来。
3.一些问题的设计旨在实现相关知识的拓展,然而囿于课本本身资源信息的局限,无法有效达成此类目标。比如,教师本次课设计了问题:“各文明之间是否有交流?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仅能举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例子,因为课本上只简单提到这一点。
(四)课堂教学继续改进的方向1.优化问题的设计,同时加强解题思路与方向引导。如,在针对四大文明古国庞杂的学习内容,可以设计诸如“从整体来看,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四大古国的文明成就为例”等问题。
2. 设计活学活用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重组及运用。比如,可以让学生分别角色扮演四大文明古国的国王,让他们自己陈述在位时治理国家的举措和促进各方面发展的实际作为,实现寓学于乐。
3. 设计相关的前测环节,明确学生对于本单元有疑惑的内容,以便于有针对性地确立复习目标。
三、第三次课提高(一)课堂教学发生的进一步积极变化1. 教师采用多种策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快乐和兴趣。比如,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用抢答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两个测试题的回答,在课堂中间又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准备,并最后选代表扮演中国商朝的国王、古代印度的国王、古巴比伦的国王以及古埃及的法老,各自讲述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文化科技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最后的检测环节,教师引入了周杰伦《爱在西元前》的歌词让学生填写其中与本单元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且新颖活泼。
2.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很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线索整理,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脉络。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帮助学生勾画形成了本单元清晰的知识脉络,即从蒙昧时代到文明的起源,人类进入文明的社会,其进步的标志包括国家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而四大文明古国就是这一时期文明社会的突出代表。
3. 教师对于复习内容的检测继续创新,呈现了多道有鲜活创意的测试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使用。比如,教师设计了一道有关发掘出的一个商朝古墓内的物品的选择题,里面混杂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物品,让学生甄别出不可能在商代出现的物品的选项。另外,还就此延伸出了如果继续向下挖掘,有可能自上而下先后看到什么样的物品的选择题,选项包括蓝田人遗骨化石、半坡人生活遗址、夏朝时的村落,这样就非常灵活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些选项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是否已正确掌握。
(二)课堂教学继续优化可能的方向1. 进一步认清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即认识文明在哪些地域起源及其主要原因,感受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代表及其成就表现,如果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提高,也应该是;要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我们要保护、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像本次课总结的那样:原始社会是适应自然,文明社会是改造自然,所以由此拓展引导让学生对于当今还存在的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感悟,从而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环境。
2.加强复习过程中针对学生错误的指导纠正,切实落实查漏补缺。如,在本次课让学生扮演四大古国国君陈述各自政绩的环节就有学生把车马坑错误地认为是一种战术,并以此来作为对商王朝国君的功绩加以颂扬。教师没有予以澄清。
四、研究形成的共识及结论在基于“创新课堂复习教学的实践策略”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执教教师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尝试的种种策略的实效性,由此总结提炼形成了以下共识及结论:
(一)复习教学功能的正确定位日常的复习课教学要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方能确保通过复习的过程达成预期学习目标:
1.知识整合
因为在之前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新知识基本上都是存在于学习的各个时段。所以,在阶段的复习课堂上,教师就需要把学过的一个单元的知识或者一个学期的知识整合起来,作为完整的一节课来重新设计,从而使得先前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在阶段的复习课上得到系统梳理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认识提升
新授课主要侧重于当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和适当的练习,而阶段的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把曾经学过的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以成为一个系统之外,还需要在新授课初次学习的基础上使认识得到升华提高。
3.查漏补缺
复习课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学生将在阶段学习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和困惑显现出来,从而在复习课这个学习的“缓冲期”破解疑惑,弥补认识的缺失,从而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做好准备。
4.检查过关
复习课必须有一定量的检测试题出现,以便于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先前的学习还有哪些没有过关,从而利用复习课迎头赶上。
(二)创新复习教学的五个立足点1.学生学情的正确把握
没有对于学情的准确把握,复习课堂的学习设计就失去了明确的重点和方向,难以体现复习课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而只能回到当初新授课设计时侧重于学习内容分析的做法。这也成为本次专题研究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的方向。严格意义上讲,是基于学生对新知识学习情况的形成性检测,教师设计出本内容范围复习的方案与目标。
2.已学知识的整合重组
先前学习新知识时都是散见于一节一节的新授课之中,在阶段的复习课上就需要把这些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看到其间的有机联系。
3.复习过程的主线贯穿
复习课同新授课一样,都需要整体设计和展开,所以先前多节课的内容在复习课上就需要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有一个主线来贯穿以避免琐碎和零散。
4.复习过程的鲜活生成
复习既然是在阶段新授课之后又一种形式的学习,就势必比新授课更要强调新的生成的出现,否则就会停留于原有水平的重复。所以,“温故而知新”是复习课应当要体现的一个基准。
5.复习过程的积极情感
传统的复习课太多地关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变化,而忽视了复习过程中学生愉快而积极的体验,长此以往,复习课教师教得索然寡味,学生学得也机械腻烦。因此,复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跟新授课一样不可或缺。“寓教于乐”和“寓学于乐”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