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金新:“不射之射”与“不教之教”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6 05:55
标题: 金新:“不射之射”与“不教之教”
金新:“不射之射”与“不教之教”作者:金新  

  据说,去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在中学时竟然成绩垫底。
  熊丙奇认为:“格登之所以能从‘倒数第一’起步,到最终获得诺奖,除了与其自身的努力坚持分不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将其‘抛弃’,仍旧为其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空间。”
  窃以为,这样的结论当然不错,但“不错”未必好。
  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了点什么?”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却问:“你今天问了些什么?”
  其实,善问实在是中国启蒙教育的“拿手戏”。
  且看《戴震难师》:“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 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梁启超对“戴震难师”不无感慨:“此一段故事,非惟可以说明戴氏学术之出发点,实可以代表清学派时期精神之全部。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愿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常从众人所不注意处觅得间隙,既得间,则层层逼拶,直到止境处;苟终无足以起其信者,虽圣哲父师之言不信也。此种研究精神,实晚世科学所赖以建立。而震以童年具此本能,其能为一代学派完成配置之业固宜。”
  “文字狱“猖獗的清朝,居然能出戴震这般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尤其是思想家)。
  呜呼,时过境迁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叶圣陶先生针对当时教师普遍认为的课堂教学就是““一讲一听之间的事情”的错误看法,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以“矫正”那种“满堂灌”与“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叶先生认定教给的应该是思路、方法、态度,这样教是为了以后能够自己学习,从而达到不用再教的目的。
  不才对叶老的这一教育观基本持肯定态度。
  说“基本”,盖因“‘不教’是为了‘教’”,似更符合教育的规律!
  “教是为了不教”,乃前人“授人以渔,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换言之”。
  教育是一门“舍”与“得”博弈的学问。
  列御寇的《列子》有语:“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庄子的《田子方》讲到过类似“不射之射”的故事。
  教育仅为“得”,为“射之射”;教育深悟“舍”,系“不射之射”。
  纪昌起先太功利,他一心要成为天下第一的名射手与后来连自己用过的弓箭都不认得,相当于教育的两重天——
  应试与素质。
  人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人这么用功努力是为了什么?
  ……
  假如只是为了得个好分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吃个皇粮的话;那么——
  教育就变成了传授知识的技术;教师就变成了教书匠,学生就变成了“标准件”。
  报载:“有几位来访的美国大学校长与我国教育界高层领导会见,当被问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中表现出的优缺点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基础知识好,但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悲缺陷。”
  工业领域,标准化或曰通用化程度越高,标准件就越多,行业成本就越低,尽管亦需避免过度标准化,导致行业产品种类单调,竞争低端化;教育领域,标准化之时,当为教育死亡之日。
  就此而言,眼下中国有那么多所谓教育家的那么多学校,还有真正的些许教育吗?
  疑惑中。
  “‘不教’是为了‘教’”;简之,“不教之教”!


西蒙周:红二代共掌未来中国

沈睿:女权主义法学教授怎样改变着美国

比目鱼:不够永恒的阅读

白崇禧:名将的荣耀与落寞


无觅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