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14:27
标题: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张彬福




在教室里听课,人们既观察教师,更注意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心灵充满阳光的语文教师,他们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他们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他们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他们内心充满爱,受学生尊敬;他们追求卓越,永不言放弃;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所给予学生的永远是温暖、明亮,永远是乐观、向上,永远是理想、责任,他们看重学生精神的底子。
知识渊博的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他们常常会使学生如沐春风,享受知识带给人的启迪、美感和力量,进而对学习萌发浓厚兴趣。
善于思考的教师,他们的学生也往往喜欢发问,习惯思考;聪明睿智的教师,会给予学生智慧的启迪,使他们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聪明起来。
爱阅读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一定是有效的,因为他们告诉学生的是他们自己真实的经验;自身善于写作的教师,他们跟学生交流的必定是写作的“真知识”,是教师自己体会到的甘苦。
教师书法好,他会重视学生的书写;教师爱写诗,他的学生就会受到熏陶。善于沟通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会从教师那里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长于朗诵的教师,他的学生的朗诵水平一般要高于其他学生。
给在职教师培训的时候,第一节课我都会请参加培训的教师做一件事:写出教学中的困惑、问题或困难。有的老师能写出20多条。我带领大家一起给这些问题分类,发现主要是以下5大类: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校管理缺少科学,社会影响不良,学生家长不理解,学生不学习。唯独缺少教师自身的问题!这里似乎有一个假设:如果把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解决了,我的教学就好了。
客观地说,教师面临的困难是真实的。但是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对于课程设置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但不会很快地改变;对于学校管理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但是很多事情限于条件并不一定马上能够发生变化;对于社会问题,凭我们的力量很难去改变;至于家长,教师似乎可以有些“话语权”,但是往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生,应该是教师能够“管得了”的,但他们“不爱学习”,这似乎又让教师无能为力。
冷静地分析之后,老实说,教师能够“管”的——只有自己!
优秀的语文教师是不会怨天尤人的。学生不爱学了,他们分析原因,想办法给学生注入语文学习的动力;学生基础差,他们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反思自己的复习指导是否有效,力争提升复习质量。
他们都是从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和能力,并以此来获得解决学生问题的突破口的。面对教学的困惑、困难,他们运用知识——教育学的知识、心理学的知识;凭借信仰——我是教师,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是我的天职;依靠学习——带着问题读书、请教有经验的人而不断前行。他们会在不断面对问题、困难,不断尝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体验自身价值,享受教师所独有的愉悦与幸福。他们承认教育的一条公理,即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学生是怎样的?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了怎样的你呢?愿我们不再过多地关注客观原因所带给我们的困难(诚然这也是重要因素,不能忽视,需要改变的),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从“我”——自己——做起!这才是切实可行的,是我们生存的基点,是教师感受幸福的本源,也是优秀教师起步的原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7 14:30
10年后学生会怎样回答
张彬福




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东西
如果有人问你:当年你上学的时候,不管是在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所给予你的、至今还有用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知已经做了语文教师的你是否能够回答清楚。若去问不当语文教师的人,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老师教会了我识字啊”,很少有人能说出有更深意义的东西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汉语作为母语,具有自然习得的特点。习得是指在所学语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学到的,是一种直觉行为。一个人从牙牙学语起,就在母语这个语言环境里学习语言,除上课以外,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与人交谈……他都在不断地积累着语言材料和言语经验。鲁迅有一段话,描述过这个特征: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大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看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
(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母语学习的这一特点,使语文课的学习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课程的学习大都是从“学得”起步(学得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里的自觉行为),例如外语,学生的起点可以是“零”,语文课的学习却不是“从零开始”的。一篇课文,哪怕是古文,学生也不是一无所知。“似曾相识”又“未必了了”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常见状态,这种状态,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也使语文课的教学艺术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更广阔的舞台。
正是因为母语具有自然习得的特点,尤其是当学生到了中学后,语言的积累和言语经验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却依然喋喋不休地重复学生们已经理解了的内容,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已经掌握了的操作要领,教学并没有带给他们新鲜或有益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才有学生说,一个月不上语文课也不会掉队。对学生来讲,语文课除了考试,有用的不多。所以,学生成年以后回答不出当初的语文课所带给自己的至今仍有用的是什么,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我们做了语文教师了,教一群又一群的孩子们学语文。假如有个机会,10年之后有人提问你现在正在教着的学生:“当年学校的语文课所给予你的至今依然对你的发展有益的东西是什么?”那时候,你的学生们可能会怎样回答呢?很多人没有想过这种假设。我认为凡是负责任的老师都要想这个问题,而且要经常想,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尖锐的问题,是今天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优秀的语文老师,他们会通过每一节语文课来做出回答。因为他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价值,他们会努力给予学生能终身受益的东西。
什么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
一本介绍印度教育家实谛·赛吧吧教育思想的教科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回想起儿时所受的教育,我们大部分也同意自己差不多全忘记了老师所教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甚至忘记了哪位是我们的老师。在学校里,我们要学习及强记很多科目以便应付考试。当我们考试过后,我们便很快忘记所学的科目内容。那么,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尤其当我们如此善忘之时。
我们对教育所能谈起的就是,当我们忘记所学但仍在脑内留下印象的,才是教育。因此,到底是什么东西于忘记所学后仍遗留下来的呢?答案是人格。没有人格,教育便是徒然的。
(靳忠良《中国教师》杂志)
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怀海特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如此来看,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和方式都是载体,不是目的,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学生的人格。具体地说,即借助语文的学习及其过程,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独立思考并坚持真理的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这才是为学生的不断成长、持续发展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