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行者的温暖与快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8 09:28
标题: 行者的温暖与快乐
行者的温暖与快乐
李吉林


我在共和国的教育园地耕耘,不觉有了53个年头。那是19000多天的日子,学生每天在进步,我也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我也在发展。我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中不知疲倦地前行,感受到行者的温暖与快乐。

◆文学积淀
初中毕业,我选定了师范。那是一所正规的省属女子师范学校。作为行者,三年的师范教育,那是起跑前的历练。学校创造许多条件为我们将来当老师作好准备。每周安排一次“特长组”活动,我报名参加了文学组,其间,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为《女师青年》写稿,为女师广播台播音……现在想起来,这些为我后来当好语文老师作了必要的历练。女师的老师们都是功底很深,博学多才,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绘声绘色。他们对学生关怀备至、悉心指导;他们对教学严谨、执著,而又不失自己的风格;他们的言谈举止连同穿戴都是质朴而又有品味,堪为表率。从校长到老师都让我景仰而仿效,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我。


◆教改试潮
1956年,我走进了小学,那就是现在的南通师范二附小,直到现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为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心想,改革就是要从摒弃弊端开始,努力让孩子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蹦跳出来。我从“提早起步、提高起点”,到自己用钢板铁笔印制语文补充教材做起;从移植外语的情景教学到吸纳古代文论的营养走自己的路;从“黑板+粉笔”单一的教学手段,到把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的直观引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把语文教学与儿童生活链接起来,把情境带进作文教学。孩子的目光从茫然的失望的,到忽闪着眸子神采飞扬,那真是一场令人兴奋不已的变革。当然,作为我曾几何时倍受压抑、批判的“黑线人物”,跃为教育改革热流中的“弄潮儿”,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也是在所难免。但是“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时代的洪流是谁也挡不住的。学校和市里都支持我的改革。我所受的委屈和困难都可以在党的支委上尽心倾吐。党的十二大代表周琪老校长安慰我:要做一件事,要被很多人认可,有时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要充满信心,坚持改革。
1978年秋天,几经筛选、评定,我成了江苏省第一批由斯霞老师领衔的18名特级教师中的一员。在喜出望外的激动之余,我想得最多的是怎么“名副其实”。我知道,新思路要有新思想、新理念为导向。自己的学识、理论深浅是关键所在。为了改革,我必须加强学习。70年代末相关的书籍资料缺乏,渐渐地国外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论著,以及夸美纽斯的、杜威的、卢梭的新的译本等等都可以读到。连同中国文论的经典再版的《文心雕龙》、《人间词话》也以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这些书籍终于摘掉了“封资修”的黑帽子,堂而皇之陈列在书架上,捧在读者的手上。我也一一专心读起来。

◆理论探索
我不能忘记1978年的初冬,我携带的第一篇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发展》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的成立大会。大会安排我发言,反响极好。我做梦也没想到一篇论文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让我这条小河里的鲤鱼跃上了学术的“龙门”。会上我当选了江苏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在学会竟有了一席地位。我没有丝毫的妄自尊大、沾沾自喜,而是带着惶恐不安更加发奋学习理论,并把吸纳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1980年,在蓝色的大连海边我又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我在大会上宣读了新作《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再次受到代表的好评。会后光明日报用通栏标题,半个整版报道了《李吉林与情境教学法》。同年秋,参加江苏教育学会的年会,我又带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新写的论文在大会上发言。把美学的思想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的创新。不久,我试着把自己的论文稿冒昧地寄给《教育研究》,不久全文刊登,题目改为《语文教学上的情境创设》。不难看出,当时的媒体热情地支持着改革者,热情地反映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而这篇论文正是情境教学进入第三阶段探索根据新的体验写成的。我为此兴奋不已。
探索过程中我对自己提出了“学、思、行、著”四字治学方法,让我在第一轮实验的十分紧张的日子里,坚持做到有收获就写下来,写下自己的思想的轨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发了不少文章。1983年,一轮实验结束时,结集成册,我的第一本书《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五年的辛劳到了检验质量的时候,我们五年制的学生与市里六年制的学生一起参加全市小升初的统考,结果我们班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它从人们传统习俗最关注的角度证明了情境教学“轻负担、高效益”的事实。大伙儿都为我高兴,为我这个小学教育的改革者鼓劲。教育局要求我作全面总结,我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写成《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的专著。1989年这本书在建国四十年时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继而又获中国教育优秀图书一等奖。
为了把情境教学的种子播向江苏大地,1986年省教委成立了“江苏省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领导小组”,全省各大市都成立了推李“领导小组”,并从市到县设实验点班。国家教委又将情境教学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八个项目之一。培训、讲座、上观摩课,我忙得不亦乐乎。柳斌副主任在收到我的书以后,给我写的亲笔信上写道“我非常赞成你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认为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是有效的和有益的。”自己辛劳取得的成果受到重视,得到社会的认可,那是我精神世界的追求。那种成就感带来的欢乐久久地滋润着曾干涸十年的心田,我终于感受到人的尊严,一个小学教师的尊严。但我尊而不骄。我心里念叨着一句古老的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而帮助我的何止3个、30个、300个,有领导,有老师,有记者,更有许多知名的专家、教授,多少次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搁下正在撰写的论著,他们不辞辛劳来到情境教育的实验现场,来到情境教育的研讨会,来扶持一个小学老师的实验。那热烈而真挚的场景我多少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只有把感激、感恩化着继续前行的实际行动,努力地在改革的道路上迅跑,脚踏实地,一步不停地向前。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已奋然前行30年,围绕儿童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心无旁鹜,从不敢懈怠。30年来,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没有休息日,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也都习惯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工作着,心里觉得特别恬静而清新。因为想的,读的,写的就是“儿童”两个字。
我从开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起步,常常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什么叫情境教学,它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促进儿童发展,其要素又是什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大特点,那是多少个案例,自己亲身经历后的感悟。正由于“悟”来自实践,概括出的理论就比较容易符合规律。我想那是因为我做到了“为儿童研究儿童”,而不是为己。我就敢于面对客观的事实,用不着遮遮掩掩,也不牵强附会,更不会夸大其辞。提升概括的思想理念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至于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黯然失色。例如1978年,我的第一篇论文中从儿童发展的“前提”、“基础”、“重点”、“手段”总结的四个论点,即使用现在的目光去审视它仍然有它的合理性,闪动着鲜活的生命力,因而成为1982年我写的论文中概括的“掌握儿童发展五要素”正是以此为基础。其中的“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后来发展为情境教育的原则。并且正是从这“五要素”中使我产生顿悟:认定情境教学不仅仅属于小学语文教学,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为了儿童整体和谐发展,我将情境教学从小学语文教学到各科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经过6年整体改革的尝试,于1990年我才制定了《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方案。情境教育的实施,让课堂,让校园生气勃勃,孩子们生动学习,快乐学习。“情境教学”迈出了重要一步,拓展为“情境教育”。
2000年底,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的专家们在鉴定会上高度评价情境教育,在结论中指出:“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作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听到当时卓晴君所长宣读完鉴定意见后,我的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那是行者在经过长途跋涉见到显示前进方向正确的新路标的喜悦。
于是,我思量着怎么能让更多的孩子分享情境教育的果实,让更多的老师运用它。于是我选择通过“课程”,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我从“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综合领域的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衔接领域的过渡性情境课程”以及“源泉领域的野外情境课程”四个领域将课程进行了网络式的动态的构建,使许多专家的课程愿景以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些先进思想在情境课程中得到落实和体现。情境教育随着课程的构架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我深感欣慰。所以在我主持的国家十五规划立项的课题《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论证会上,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指出:情境教育是个“富矿”。我心中该是获得怎样的“力量”。

◆体系架构
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及至目前正在研究的“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从全国教育规划立项的“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我一步一步地实践、探索、研究、概括。我记着杜殿坤教授提示我的“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它才能成型,才能站起来。这里不仅要有操作体系的建构,更要有理论体系的架构。
这无疑需要艰苦的理论概括,我无法绕道,只有知难而进。概括得准确与否,必须从自己和老师的实践中去提练,而不是移花接木,借枝结果。每每此时,自己经历的课堂教学的场景总是那样清晰地再现在我的眼前,孩子的发言仿佛也响在耳旁:“老师,我上月亮了!”“我的腿变长了!”“我的身子变轻了!”“我在蓝蓝的天上给老师打电话”——啊,孩子在优化的情境中真是上了那弯弯的月儿,坐在“小小的船”上……不难看出,因为情境的优化,美感激起的情感,情感又启迪了智慧,思维与想象、认知与情感交融在一起,显现出情境教育育人、育智的极大魅力。每当我沉浸其中回味着、思索着,真像我给孩子们的寄语所说:“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进步。”智慧的泉水,因为孩子需求的启迪,快活地涌动着……
我自己设定的“思、学、行、著”,一直坚持着。2006年八卷本、360万字《李吉林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深知每一页的文字正是对儿童挚爱的结晶。那过程是艰苦的,但最终是快乐的。2008年,“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召开,为了迎接这次大会我写的新书《为儿童的学习》,则是情境教育第四部曲的初步成果。情境教育终于走出国门,《中国教师报》特发题为“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的评论,指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情境教育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情境教育发展前景宽阔而美好,为儿童的发展,这是教育永恒的课题,作为它的探索之路,必然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行者无疆”,我有了真切的体验。路在脚下,目标却在远方。心存高远之志,在我的前面呼唤;感恩与珍惜,爱与责任,在我心中生成前行的不竭动力。
(选编《人民教育》2009年19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