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好教师哪里去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0 20:35
标题: 好教师哪里去了
相关搜索: 教师



原文地址:
好老师哪里去了作者:王开东
好教师哪里去了
王开岭先生曾经写过《乡下人哪里去了》一文,广为流传。文章追怀过去乡村的淳朴、自然、诚信、厚道,感叹那种朴素真实的生活态度已经流失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
由先生的文章,我突然想起一个重要的命题——好教师哪里去了。
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丝毫不亚于上一个命题。教师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没有好教师,很难有好教育;没有好教育,很难有好人才;没有好人才就没有好发展。21世纪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大国崛起的根本之道就在于人才。
回想民国时代,叶圣陶、陶行知、朱自清、鲁迅、夏丏尊、李叔同、朱光潜、丰子恺都曾经活跃在中学的课堂上,那是一个大师云集,而且云集在中学课堂上的时代。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当年中国伦理学的大师杨昌济、教育家徐特立就曾执教于湖南一师,而湖南一师不过是一个中等师范学校,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杨先生的理想是“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可撑天”,因而潜心于基础教育。=毕业之后,杨昌济很快就离开一师,被礼聘为北京大学的伦理学教授。那是时候,一个中学教师和北大著名教授根本就难以分清。就如同叶圣陶既在教育部担任要职,也在中学里教书一样。
但在今天,这一切都没有了,而且丢失得太久,永远难以挽回了。
  好教师究竟哪里去了?
首先是最优秀的人才不做教师了。
“小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知,发现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试教育一统天下,学生在校园里,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很多学生离开校园很多年之后,还常常从睡梦中被铃声惊起,午夜凶铃简直成了学生长久的噩梦。难怪一些学生离开高中之后,赶紧把书一把火烧掉,甚至把书桌也一并卖掉,就是要和过去划清界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想想看,学生好不容易胜利大逃亡,自然打死也不会选择师范,他们早已厌倦了整个教育,师范简直就是鬼见愁,而一些深受教育之苦的老师,不仅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子承父业,也决不愿自己的学生和自己吃一样的苦。可以说,除了一些农村的孩子,实在没办法,很少有人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
而在过去,教师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民国的时候,一个教员每个月的工资是七、八块大洋,而且深受整个社会的敬重;而一个警察局里的警官每月只有两块大洋。这就是知识的尊严和分量。
现在每年参加公考是万里选一,但莘莘学子依然如过江之鲫,挤得头破血流。而报考教师,依然是寥寥无几,门前冷落鞍马稀。伴随着这样的教育现状,大学的教师也不可能再到中学兼职。
唯一例外的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钱先生退休之后来到南师附中选教鲁迅,但就算在南师附中这样的名校,钱先生也坚持不下去。“起初还有不少学生,接着人数就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只剩下几个人,终至于一个都没有。”因为这些东西考试不考,没有用。学生慢慢就离开了。老先生非常孤独,终于放弃了挣扎,宣布不再参与中学教学了。
这就是中学的现状。不管白猫黑猫,先看能不能抓到老鼠,不能抓到老鼠的就不是好猫。一代大师钱理群教授也不例外。
其次是好教师转行了。
教师队伍中,也有少部分优秀人才,绝大多数是考砸了,不得已选择了教师。
这一部分人毕竟脑子聪明,要不了几年,就声名鹊起,很快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教学成绩优异,而且写作功底深厚,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名声加深了这些人的自我确认,这类人要不很快就考研走了,要不很快就被上级领导相中,选拔为秘书,专门给领导们歌功颂德去了。
韩寒当年为自己开解说,基础教育中没有好教师。第一流、第二流的人不考教师,第三流的教师考研走了,剩下来的最好的教师也只能是第四流人才。这话虽然刻薄一点,平心而论,也确实不无道理。
再次是好教师做行政去了。
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授之以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待老师教,自会阅读;不待老师教,自会作文。”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的箴言,颠扑不破。
但是现在,另一种“教是为了不教”,逐渐蔓延,以至于对教育产生了不该有的负面影响。老师拼命教书,就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脱离一线,不再教书。
“教而优则仕”,几乎成了一个惯例。中国毕竟是官本位的国家,留住人才、重视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做官。而一些教师也乐于做官,但一做官之后,业务丢了,专业没了,底气没了,庸常了,低俗了,最后只能混迹于官场,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但是单纯的反对“教而优则仕”,似乎也不对。
“教而优则仕”如果不可取、不可行。那么,与“教而优则仕”相反的,则是“教不优而仕”。“教不优而仕”的实质,就是外行领导内行。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有经历的老师都会感同身受。因此,我们与其担忧“教而优则仕”的问题,倒不如深刻反思为什么“仕”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诱惑力和影响力。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许更有价值和意义。
最后,就是好教师“见光死”了。
记得维特根斯坦曾经狂妄的预言:“罗素退步了。”别人问他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说:“罗素功成名就,他已经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就会退步。”罗素晚年也确如他弟子所说的一样。
这个例子很能够说明道理。很多教师一开始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完全是功利境界使然。绝大多数老师一旦评上了高级职称,论文立马不写了,教学态度瞬间有了天壤之别。问他们,则说,我已经到头了,再努力没有意义了。也该享享福了,让年轻人奋斗去吧。
少部分的老师,他们的目标是特级,尚还在支撑,但问题是特级之后呢?一些老师评上特级之后,拿到了红红的本子,从此成了一个国家免检的专家,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再也不需要努力学习和反思进取了。但他们却获得了平台,把持着一切评审关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喜洋洋者矣。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成功是失败之母”。很多人是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倒下的,是在光彩夺目的时候死去的,俗称“见光死”。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这个荣誉,荣誉一旦获得,就会失去方向,进而停滞不前。从获得荣誉的那一天起,又一个好教师没有了。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没有荣誉,没有目标,教师就不会去奋斗;但有了目标和荣誉,教师一旦实现了,立马又产生职业倦怠感,感到希望实现后的无聊。尽管把大学的正高都拿到中学来了,持续刺激,也无济于事,效果寥寥。
每当看到一个荣誉颁布下来,我就知道一个好教师又没有了。
因为本质上教育是一种信仰,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建立这种信仰,因而只能在外物的刺激下,随波逐流,与时俯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