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31 03:38
标题: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汤素兰
本篇是应中国教育报的要求写的关于教育的新年畅想。希望这种畅想能早点实现。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汤素兰 2012年,一位普通家长的自述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关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人们有许多诟病,但以往人们诟病的往往是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关于孩子的个性问题关注的比较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孩子的创造力问题,而孩子的创造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孩子是否有个性,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问题。 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偏静,有的孩子长于幻想,有的孩子勇于实践。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因材实教变得难乎其难。 首先,因材施教育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起码需要“小班化”。虽然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小班化”,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能送到一所名校去读书,因为名校师资力量强,教育设施好,环境优良,于是,越是名校,越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在一所名校,一个班上挤六七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情。曾有一所名校的校长在开学的时候急得哭了起来,因为学校的学位只有225个学位,而通过各种途径到达她手中的纸条达到700张。试想一想:一个老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他如何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呢?光是完成教学任务、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就够他鞠躬尽粹了,他哪里还以顾得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 其次,因为目前的考试评价标准单一。考试考的是标准答案,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题的速度,而不是个性与创造力。高分的条件是反复练习,绝少差错。这种对精确性的要求,使得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适应于考试,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男孩危机”,人们发现男孩子与女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每年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男孩子越来越少,女孩子越来越多。
2012
年,一位普通家长的自述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
6
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
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
6
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自老式私塾,可是,他们当年都能考上这些名牌大学,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手段是游戏,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在游戏中、在对大自然的探寻中度过的。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尤其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掌握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也是会很快过时的,只有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罗素认为:“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发挥孩子的个性,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21231 作者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10081
关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人们有许多诟病,但以往人们诟病的往往是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关于孩子的个性问题关注的比较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孩子的创造力问题,而孩子的创造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孩子是否有个性,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问题。
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
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偏静,有的孩子长于幻想,有的孩子勇于实践。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因材实教变得难乎其难。
首先,因材施教育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起码需要“小班化”。虽然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小班化”,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能送到一所名校去读书,因为名校师资力量强,教育设施好,环境优良,于是,越是名校,越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在一所名校,一个班上挤六七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情。曾有一所名校的校长在开学的时候急得哭了起来,因为学校的学位只有
225
个学位,而通过各种途径到达她手中的纸条达到
700自老式私塾,可是,他们当年都能考上这些名牌大学,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手段是游戏,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在游戏中、在对大自然的探寻中度过的。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尤其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掌握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也是会很快过时的,只有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罗素认为:“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发挥孩子的个性,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21231 作者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10081
张。试想一想:一个老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他如何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呢?光是完成教学任务、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就够他鞠躬尽粹了,他哪里还以顾得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
其次,因为目前的考试评价标准单一。考试考的是标准答案,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题的速度,而不是个性与创造力。高分的条件是反复练习,绝少差错。这种对精确性的要求,使得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适应于考试,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男孩危机”,人们发现男孩子与女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每年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男孩子越来越少,女孩子越来越多。
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自老式私塾,可是,他们当年都能考上这些名牌大学,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手段是游戏,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在游戏中、在对大自然的探寻中度过的。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尤其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掌握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也是会很快过时的,只有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罗素认为:“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发挥孩子的个性,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21231 作者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10081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
educate
。本义为
“
引出
” 本篇是应中国教育报的要求写的关于教育的新年畅想。希望这种畅想能早点实现。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汤素兰 2012年,一位普通家长的自述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关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人们有许多诟病,但以往人们诟病的往往是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关于孩子的个性问题关注的比较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孩子的创造力问题,而孩子的创造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孩子是否有个性,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问题。 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偏静,有的孩子长于幻想,有的孩子勇于实践。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因材实教变得难乎其难。 首先,因材施教育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起码需要“小班化”。虽然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小班化”,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能送到一所名校去读书,因为名校师资力量强,教育设施好,环境优良,于是,越是名校,越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在一所名校,一个班上挤六七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情。曾有一所名校的校长在开学的时候急得哭了起来,因为学校的学位只有225个学位,而通过各种途径到达她手中的纸条达到700张。试想一想:一个老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他如何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呢?光是完成教学任务、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就够他鞠躬尽粹了,他哪里还以顾得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 其次,因为目前的考试评价标准单一。考试考的是标准答案,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题的速度,而不是个性与创造力。高分的条件是反复练习,绝少差错。这种对精确性的要求,使得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适应于考试,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男孩危机”,人们发现男孩子与女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每年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男孩子越来越少,女孩子越来越多。
或
“
导出
本篇是应中国教育报的要求写的关于教育的新年畅想。希望这种畅想能早点实现。 让每个孩子得到美好的教育 汤素兰 2012年,一位普通家长的自述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女儿开学才一个月,学校要求的整齐划一,就摧毁了自己苦心坚持了6年的“做自己”的教育观。这位家长无比担忧6年后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 关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人们有许多诟病,但以往人们诟病的往往是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关于孩子的个性问题关注的比较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孩子的创造力问题,而孩子的创造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孩子是否有个性,是否在成长的过程中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做了最好的自己的问题。 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偏静,有的孩子长于幻想,有的孩子勇于实践。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要因材施教。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育中,因材实教变得难乎其难。 首先,因材施教育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起码需要“小班化”。虽然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小班化”,但在现实中却困难重重。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能送到一所名校去读书,因为名校师资力量强,教育设施好,环境优良,于是,越是名校,越不能实现小班化教学。在一所名校,一个班上挤六七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情。曾有一所名校的校长在开学的时候急得哭了起来,因为学校的学位只有225个学位,而通过各种途径到达她手中的纸条达到700张。试想一想:一个老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他如何能够掌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呢?光是完成教学任务、批改这些学生的作业,就够他鞠躬尽粹了,他哪里还以顾得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 其次,因为目前的考试评价标准单一。考试考的是标准答案,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解题的速度,而不是个性与创造力。高分的条件是反复练习,绝少差错。这种对精确性的要求,使得女孩子比男孩子更适应于考试,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男孩危机”,人们发现男孩子与女孩子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每年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男孩子越来越少,女孩子越来越多。 ”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
“自老式私塾,可是,他们当年都能考上这些名牌大学,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手段是游戏,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在游戏中、在对大自然的探寻中度过的。而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尤其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掌握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也是会很快过时的,只有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罗素认为:“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发挥孩子的个性,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21231 作者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410081
教育
”
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自老式私塾,可是,他们当年都能考上这些名牌大学,后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美好的教育是满足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让孩子学会如何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好奇心总是与想像力、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时代是一个最具有好奇心的时代,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需要保护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与激发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手段是游戏,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在游戏中、在对大自然的探寻中度过的。而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求知上的冒险精神,有一种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尤其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你掌握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也是会很快过时的,只有掌握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罗素认为:“教育是开启新世界之门的钥匙”。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科学的课程设置,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而不是强制与束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我们的教育更多的发挥孩子的个性,给每个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再次,学校对整齐与纪律的强调也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我们的学校虽然不是部队,但是管理上却极其军事化,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回应统一的口令,坐出整齐的姿势。教室里坐位的排列也是一列列、一行行,全都面向讲台,突出讲台的威严。整齐划一的要求,是让学生趋同,而不是存异,它在潜移默化中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宣讲的方式,也突出了老师的权威性,让教育自然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因势利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草木的刈杀或拔苗助长。所以,杨振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时候就曾说过,中国的教育,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与喜好。 美好的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爱意味着相信和期许,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品性,每个孩子都有灿烂的明天。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十多年前,两个调皮的初三学生逃学到超市偷东西被保安抓住了。保安没有将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学校和家长,也没有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而是要求这两个孩子每周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此,这两个男孩子每周都会带着自己的作业本和试卷来超市向保安汇报。于是,这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保安的督促下,成绩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高中和大学。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保安把这两个孩子盗窃的事情报告了学校,或者将他们送到公安机关,这两个孩子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美好的教育是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 去年夏天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曾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个女孩子高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考大学,而是去非洲旅行和做义工,流浪一年后才回来上大学。我想,如果她在我们国内,流浪一年后根本没有办法上考上大学,因为我们的大学考试考的是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连贯性。我又常常想起北京、清华这些大学创立之初所招收的那些学生,有的学生毕业于新式学堂,有的学生来
2012/12/31
作者地址:长沙市麓山南路
36
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
410081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