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课堂用语规范性刍议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8 12:08
标题: 教师课堂用语规范性刍议
教师课堂用语规范性刍议

文章作者:严建彪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11月 
    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活动来完成的。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是规范的、生动的,能调动学生思维和促进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时下,在强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背景下,有些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良好的言语交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可接受性,即交流双方均需了解对方已有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状态,并要考虑对方能否听懂;二是合作性,即交流双方互为受众,互为发言者,彼此既要有诚意平等相处,又要耐心和虚心,并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表达准确、明了和易懂;三是情境性,即言语交流者应针对当时的情境,充分利用表情、动作、声调或上下文(前后内容)关系等表达自己的意思。用这一观点审视教师的课堂用语,促进教师提高课堂用语的规范性是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要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上
    赛教活动中,许多教师借班上课,都很客气,上完课后都忘不了要说一声“谢谢大家的配合”。这一貌似谦虚或感激的话,无意中表露的意思却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平时的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时间的原因,学生还在思考问题,有些教师却说“不等你们了”或“下课后再讨论”等,以至于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很显然,这些教师是在急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教”,根本不在乎学生的“学”,根本没有做到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类似“谢谢大家配合”与“不等你们了”等课堂用语提醒我们: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一定要对学生充满耐心和期待;否则,貌似谦逊甚至客套的课堂用语会将我们内心的强权和急躁暴露无遗。
    二、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上
    许多教师下课时往往会说声“同学们,辛苦了”。可是,到底是谁让同学们辛苦的?教师为何要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辛苦呢?教师要爱护学生,不能吓唬学生,还要尽可能不当众批评学生。比如,“你们再不举手,我就要赶鸭子上架了”、“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后我要向教务处汇报”等,就很不恰当,有时甚至还会在无心之中伤害学生。有位教师上《悼念玛丽·居里》一课时,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后要求学生推荐本班“最优秀”的学生朗读。当时,我立刻就想到一条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时,还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最优秀的?那其他学生呢?此外,“有领导在听课,不要紧张”之类的话,有时起到的作用也是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在自己的班级上课,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了还记不住学生的名字,还是用“你说”、“前面的那位”、“那一位”、“窗户边上的那位”、“戴眼镜的那位”、“那个小个子”等课堂用语。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也许我们会有许多的理由。但是,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了解学生应当从记住并呼唤学生的名字开始。名字是一个魔瓶,它作为记忆的核心部件,是构成我们情感的来源。我们能准确地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与不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所产生的教学效应的差别真的很大。我们不能“寒”了学生的心,“冻”了我们的课堂。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必须用心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三、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要体现在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上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听懂意思外,还要有激情。激情来自自信。教师的自信来自崇高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学功底、较高的学科素养,以及对文本的通透把握和对教学的深刻理解。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饱含热情,声音要洪亮,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音要高低起伏,语速要快慢变化。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开始阶段学生的朗读显然没有感情,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在嬉笑。一般来说,对“乡愁”的理解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而大多数学生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些。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情感宣泄。课堂上,执教教师先播放了三段低沉凄清的背景音乐,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倾听了著名播音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范读。最终,学生在这饱含深情的反复朗读中,渐渐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慢慢地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感化,受到了感动,以至于后来连大家的齐读都饱含深情。由此可见,课堂用语的规范性一定要体现学科特点和专业标准。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就是要体现语言的情感性和生命性,即不管是教师的范读,还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都要情趣盎然,不能有半点苍白。
   四、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要体现在表述明确与指令到位上
    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是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但是许多教师却要求不明确。例如,许多教师会说:“下面开始小组讨论,前后四人一组。”前后怎么分?后面没人怎么办?有位教师教授三毛的《幸福的春天》时,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没读完时,他却看了看手表,突然拍了拍手,让学生停止了朗读。接着,他说:“刚才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全文,下面同学们感悟一下文章的真情。”此时,我不由产生两个疑问:(1)要求的是“大声朗读”,为什么又成了“有感情地朗读”了呢?(2)文章还没有读完,怎么能感悟出其中的真情呢?显然,这位教师的课堂用语很不规范。
    五、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要体现在得体上,更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赞美和激励上
“得体”是指在语言交际中应根据语境条件选择最恰当的语言,以便收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交际中,交际者既要考虑自己的特点,更要考虑听话者的种种情况,以便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恰当地表情达意。比如,结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就不能对刚刚领取结婚证的一对新人说“欢迎下次光临”。“言语之于我们,乃在使我们互相做悦耳之辞。”星云大师如是说。“是我拉他来的”为什么不说成“是我请他来的”?“你听我的”为什么不说成“我们沟通一下”?“你可别后悔”为什么不说成“你不再考虑一下了吗”?星云大师说过:“与人相处,讲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课堂上,教师要经常以赞许、鼓励的目光关注学生,并通过体态、言语让学生觉得教师了解他们,重视他们,关心他们,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学生就会在感到获得尊重的同时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自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我们赞美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勇于反思的治学之道和处世之方。因为,廉价的赞美和不切实际的激励只会让学生觉得别扭。比如,少数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赞美和讨要式的激励(如“大家给点掌声”)等,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和随意敷衍的处世态度。
    六、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要体现在机智幽默上
    机智是一种对言行的敏锐感,以及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的睿智。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与他人相处时的临场智慧和才艺。作家池莉曾在《幽默究竟是什么意思》一文中说过:“我们可以被逗笑,是因为我们懂得幽默。我们知道幽默是一种睿智和创造力。幽默的语言与幽默的举止,暗含着丰富信息、独特个性、深厚阅历、精辟见解,还有善意与风趣。”将之引入课堂教学,就是课堂上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要运用一定的眼神、表情、举止、神态等体态语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等,传递信息,表达一些语言手段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达到“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我曾亲眼见过一位平时就很风趣的语文教师解释“趋”的义项“小步紧走”时的情形。课堂上,这位教师在讲台前模仿了古代大臣拜见皇帝时“小步快速走”的样子,短短几秒钟的体态语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记住了“趋”的这一义项,更记住了这位极具智慧的语文教师。当然,教学语言的风趣不是简单的插科打诨或制造荒诞,而是渗透了语文因素和现场智慧的灵机一动或妙趣天成,可以是一个就地取材的生动譬喻,可以是一个自然亲切的手势或表情……但不管是什么,关键是要发乎真情,顺应情境,以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升华。
    总之,“言为心声”,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来自对学生的真诚呵护,如果你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你知道“教学是慢的艺术”,那你的课堂用语就会因此而真诚。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还来自良好的专业素养,一个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学科专业术语的教师必定是值得尊敬的教师。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还表现在对言语现场的控制力上,亦庄亦谐,放敛自如,才能与教学合拍,才能促进教学。
    (江苏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4206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