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小学生读“四书五经”,好不好?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8 21:57
标题:
小学生读“四书五经”,好不好?
小学生读“四书五经”,好不好?
背 景
最近几年,在海内外华人圈,“重读四书五经”已经形成一股新的浪潮,其中以小学生经典阅读活动最为壮观。2002年初至今,北京、广州等地的中小学,“四书五经”不少篇章重新走入课堂。在上海、南京等地,中小学生购买部分“四书五经”经典、诵读经典也很有点“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书五经”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优秀的东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四书五经”的不少篇章的确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着圣贤先哲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但那些美化特权阶级、崇尚专制独裁、歧视体力劳动、宣扬愚忠愚孝的论述,对现代人来说,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因此,怎么读“四书五经”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广大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如果不加选择、不加区分地读“四书五经”,固然会受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但也难免会接受一些不好的影响。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来说,读“四书五经”,到底好不好?这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赞同意见
能否出一些精选本
小学生读“四书五经”,从总的来看不是一件坏事。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不少,教育部门予以关心、重视,对传播和推广优秀文化,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但无须讳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四书五经”中,精华与糟粕混杂。鉴于此,我们的专家学者可以好好研究,以古为今用为原则,舍糟粕,取精华,摘编成精选本,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本。这样既让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传播,又可杜绝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两全其美。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
小学生读点“四书五经”我看是有好处的。我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应该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读“四书五经”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可选择一些篇章,让学生先理解,而后能读会背,时间长了就印象深了。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发现,很多在海外的华人从一无所有,经过艰辛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不少是得益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的养料不可忽视。
学习其中健康的内容
我认为像“四书五经”这样在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书籍,不能因为里面存在一些封建意识和糟粕就束之高阁,甚至简单地一抛了事,而是应该当作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地加以学习、传授和研究。当然,这种学习、传授与过去当作教条来信奉,是两回事。
小学生要读“四书五经”,还须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谨慎、精心地选择,学习那些明白易懂的,且具有积极健康意义的内容。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而不能让学生一股脑儿不加批判地吸收。
教育要形成民族特色
“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尽管其中有很多封建文化的糟粕,但是也保留了许多劝学砺志的格言名句。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典论述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包含着正确的学习方法。又比如“明德知耻、尚礼守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语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理想,规范道德品行。
这些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古训,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世世代代传承发扬,才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中国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伟大变革时代,教育事业在鼓励创新、提倡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求新的同时不忘融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优秀文化。中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选读一些“四书五经”,背一些内涵丰富、易于记诵的名言古训,会让他们永志不忘、终身受益。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去芜存菁地选编、怎样正确地引导中小学生们去诵读。
增加文化底蕴
有不少父母,在孩子“呀呀”学语之时,就开始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琅琅上口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孩子从小积累一些文化底蕴是大有益处的。
时下,让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正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从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中,从圣贤先哲对道德修养的认同赞可中,获得丰富的养分。同时,还可让小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时候,通过对“四书五经”的诵读,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中立意见
不可不读不需全读
对于小学生读“四书五经”,笔者观点如下:首先,不可不读,不需全读。“四书五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理当有一些了解。但这些篇章毕竟深奥难懂,小学生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全读”。其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书五经”的不少篇章的确浓缩了古圣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想,但也包含着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师长们要注意让孩子们批判地吸收。因此,我建议出版部门将四书五经编写成白话文的浓缩本,并逐章逐段地加以“点评”。这样,既有助于广大小学生阅读、了解“四书五经”,又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循序渐进趋利避害
重读“四书五经”成为一股浪潮并非偶然,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文化传统有积极意义。
但是“四书五经”都是20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言行记录,不全适合当今社会,也不完全适合孩童直接诵读。我认为应当循序渐进,不妨从《诗》中挑些“伐木丁丁,鸟鸣凄凄”之类诗歌作为启蒙,接受熏陶,再挑些“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之类积极又简明的内容学习。《易》、《春秋》之类枯燥、深奥的内容不宜诵读。总之,去芜存菁,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才能趋利避害。
反对意见
有鉴别能力后再学
对学生来说,如能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当然好。问题是“四书五经”中有糟粕、有精华,学习这些东西需要加以选择和区分,而小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与其这样,不如等长大以后,基本具备了鉴别能力后再学也不迟。现阶段小学生还是扎扎实实学习现代知识为好。再说现在的小学生负担已经够重的了,要学外语,还要学电脑,有不少家长、老师还给孩子另开“小灶”。小学生现在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多,而且深,都比以前要难一些。在社会一再呼吁要让小学生“减负”的时候,再让他们读“四书五经”,实在是没有必要。
没必要花大力气
在旧时学堂或私塾念书,学生是要背读“四书五经”的,他们背得滚瓜烂熟,但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却并不能完全领会。
当今小学生读“四书五经”就更困难了:一是年代久远,小学生难以理解;二是对现代文字尚未打好基础,学古文对小学生来说负担太重;第三,“四书五经”中有不少糟粕,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理解,还是个问题。因此,小学生读“四书五经”,若为锻炼记忆力,为日后学习打个基础亦无不可,但要花大力气去抓,甚而形成一种浪潮,完全没有必要。
不应沉湎于故纸堆
“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让孩子们从初中开始接触一点精华篇章比较适宜,到高中,份量还可以有所增加。但小学生就没有读“四书五经”的必要了。若让他们从小受一些熏陶,选编一些有关这些书及作者的故事入教材,就足够了。当前,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文化,学习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而不是沉湎于故纸堆中。
小学生能读懂吗?
我已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每逢寒暑假,总要读不少闲杂的书。但说出来很让人见笑,对于“四书五经”等不少经典篇章,我读起来还不是很懂、很理解,尤其是对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不太了解,所以,很难真正理解和读懂“四书五经”等经典篇章,最多只能读个似懂非懂。
像我这样一个高二学生,读“四书五经”也不过读个半懂,那么,小学生读“四书五经”,效果如何,应该不难想象。一般说来,小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拥有的知识量,以及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还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他们读“四书五经”,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白忙乎。
心急吃不了热粥,读“四书五经”也应该在人生恰当的时期。
不求甚解容易生厌
诚然,“四书五经”中有许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四书五经”、背古文古训,还为时过早。“木欲其茂必固其根本”,小学生还处于“打基础”的初级阶段,学好基础知识远比读“四书五经”来得重要。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去领悟“四书五经”中一些精髓的深刻含义,让他们阅读一些“四书五经”、记诵一些名言佳句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上海的小学倡导素质教育,就是主张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乐趣、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不求甚解地去读“四书五经”,不仅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还有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抵触情绪,让他们落入死记硬背的窠臼。适当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让人受益匪浅,但是否有必要让小学生读“四书五经”,还是值得商榷的。
(文见《解放日报》2003年2月28日第18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