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音乐的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9 16:52
标题: 音乐的力量
音乐的力量
陈 立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0月19日 13 版)
|
阿布莱乌大师(右)、杜达梅尔指挥大师(左)与作者 |
与我国大多数扶贫项目中的慈善助捐相比,委内瑞拉“音乐救助计划”的成功更像是一场伟大的运动,“计划”希望通过一种普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音乐成为救助计划中最重要的介质。音乐虽然是“救助计划”的核心主旨,但在这里学习音乐却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仅为手段。在“音乐救助计划”实施至今的35年里,委内瑞拉有近30万儿童受益于此,音乐不仅让这些孩子在懵懂的青春叛逆期远离了毒品、犯罪,音乐还使他们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更由此改变了他们整个未来的人生轨迹。
阿布莱乌大师认为,作为音乐教育家,虽然不能像政治家那样去治理国家,但音乐家起码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大众改变社会。音乐是汇集了意愿、心智和思想的艺术,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更可以在创造与传递美的同时,发现和谐的真谛与创立人类的和谐。
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尼采说过:“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将是极大的遗憾。”然而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也绝不仅仅只有为人们带来愉悦心情的感官享受,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的艺术,更能在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起到呼唤和平、化解仇恨、激奋人心的作用,这就是。下述几个历史真实事件,说明音乐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现存的世界,音乐更可以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光彩!
贝多芬《自由颂》
———两德统一音乐会
1989年,柏林拆除了那道曾经分割、封锁和隔离了德国人民28年之久的柏林墙,从而实现了民族统一。在这重大历史时刻到来之际,一场以“自由颂”为主题的音乐会演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强烈反响。为什么一场音乐会的演出会获得人们如此的特别关注?因为它在当时,正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两德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心声和情感,并通过贝多芬的音乐抚平了多年来留存在人们心底的创伤。因此说,这张记录了当时为拆除柏林墙而举行的盛大音乐会意义非同寻常。但是,要想从中了解历史发生的前因后果,那么这里就得时光倒流,让我们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的德国开始说起。
1945年,宣布战败的德国被盟军分成了四个占领区域并实施了行政与军事的接管。分配的原则是前苏联占据了德国的东部,美国占领了南部,英国接管西北,而法国则管理着西南。根据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上“三巨头”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所达成的共同协议,各国的占领将有助于使德国实现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中央集权化和民主化。虽然当时的柏林城位于苏联占领区内,但美国在其中也获得占有部分街道的管理权,因此一个特殊的现象,便是柏林被分区占领与管理。
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利益冲突,致使各占领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形态。此后数年,冷战的政治局面开始彰显其在被割据的整个德国。由于与苏联在德国前途问题上达不成一致的意见,西方国家决定分裂德国,随后成立了“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并发行了新的货币———德国马克。对此,前苏联代表则宣布撤出了“盟国军事管制委员会”以示抗议。作为报复,苏联方面则也以同样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由此被简称为“东德”。
在西德,1948年进行的货币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经济逐步稳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东德与其相比则明显地落后了许多。随着两个德国在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东德人开始向西德迁移。为此,东德领导层在1961年8月决定竖起柏林墙来阻止东德人的外迁。最开始,这项计划是极其秘密的。8月的一天清晨,当家住柏林贝尔瑙大街的居民们一觉醒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全副武装的警察正在忙碌地拉起一道道铁丝网。随后当局下令拆除了这条大街上的许多建筑,并建起了一条宽达200米的无人隔离区,而原来用石砖砌成的简陋墙体也全部被改为坚实的钢筋水泥。此外,不仅还铺设了电网、路障,而且每隔不远处还设有了望塔,塔上有哨兵24小时严密地监视,塔下则有牵着警犬的士兵在警惕地巡逻。此后,柏林墙在经过不断的修整和完善中被建成了一座真正无法逾越的人工屏障。从此东西柏林这一隔绝,就长达至28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德人民统一祖国的意识和愿望越来越强烈,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在1989年10月9日爆发了东德7万人的大游行之后,10月18日东德总理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4日,又有将近100万人涌向柏林街头,要求国家统一。此后,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许多人爬上了柏林墙并坐在墙的上面,而看守柏林墙的士兵们则竟然对此熟视无睹。11月9日清晨,民众用铁锤砸在画满涂鸦的柏林墙上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开始震撼着全世界。此后,随着柏林墙的部分倒塌,该晚9点15分,当年曾经饱受分离痛苦的贝尔瑙大街的居民们成为了第一批自由进入西柏林的东柏林人。这一天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也为后来真正的祖国统一拉开了序幕。与此同时,这座隔离了东西柏林28年之久的柏林墙,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被最终彻底拆除。1990年8月31日,联邦德国政府和第一次经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民主德国政府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签署了正式的两德统一协定,将每年的10月3日法定为德意志统一日,从此被分裂了数十载的德国终于获得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
为了庆祝柏林墙的被拆除和两德统一这一历史的重大时刻,1989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夜晚,由美国著名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指挥一支大型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了贝多芬的宏伟音乐篇章《第九“合唱”交响曲》。这场音乐会,由原来曾经被分裂成为两个国家———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即东德和西德)的交响乐团、以及来自前盟国的美国、英国、俄罗斯与法国的八支交响乐团、合唱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德国柏林广播合唱团、德国德累斯顿爱乐儿童合唱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国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前苏联列宁格勒基洛夫歌剧院管弦乐团、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美国纽约爱乐乐团、法国巴黎管弦乐团)数百人联袂参加,体现了世界大同的这一趋势。为了更加突出“自由”的这一主题,音乐会的发起者还特意将原来贝多芬根据伟大诗人席勒的长诗“欢乐颂”所创作的第四乐章中的所有“欢乐女神”的词句全部改成为“自由女神”,以示世界人民为和平与争取自由而奋斗的最高目标。
这场音乐会的演出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并在欧洲以及世界许多国家都做了电视现场实况转播。演出在一种热烈、奔放的气氛中进行。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音乐会,它融进了德国人民太多、也太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它也包含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民族与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当乐曲的最高潮———第四乐章“自由颂”唱响之时,全场每一位听众的眼中都噙满了泪水,心情无比激动。对此,早已没有人再去注意伯恩斯坦的诠释是否符合贝多芬创作的音乐风格,而更被那充满激情的演奏和讴歌人类和平、自由、博爱的伟大精神所深深地感染与震撼。这样庞大的演出阵容,如此激动人心的时刻,为这段难忘的历史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纪念。
1990年8月31日,联邦德国政府和第一次经过自由选举所产生的民主德国政府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签署了正式的两德统一协定,并将每年的10月3日法定为德意志统一日,从此,曾经被分裂了数十载的德意志终于获得了国家的完整与民族的统一。
《跨越深渊的桥梁》
———以色列特拉维夫
音乐会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世界和平进程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5个月后的1990年4月18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也举行了一场激动世界的音乐会,当晚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梅恩大会堂坐满了2000 多名观众,这场音乐会同样可以说为20世纪音乐表演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也是一场具有极其特殊意义的音乐会。演奏的乐团分别由以色列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联合组成。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曾残忍地迫害犹太人,根据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纳粹战犯起诉书的认定,纳粹共屠杀了570万犹太人。战后犹太人在以色列建国,从此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生活在仇恨中。以色列禁止演奏一切反犹太主义音乐家的作品,包括瓦格纳。著名的犹太钢琴家鲁宾斯坦就曾发誓说全世界有两个地方他永远不去,一个是珠穆朗玛峰,一个是德国。
随着世界的和平进程,德国总想与以色列恢复情感,那么音乐肯定是修复情感伤痕最好的弥合剂,于是上世纪80年代,柏林爱乐首先大胆提出希望前往以色列演出的恳请,但却遭到了以色列方面的拒绝,理由是时任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的卡拉扬曾经有纳粹背景。尽管如此,柏林爱乐一直没有放弃这一想法。后来卡拉扬去世,印度指挥梅塔从中斡旋,由于他独特的身份———既是以色列爱乐的音乐总监,同时又是柏林爱乐的客席指挥,在梅塔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1990年4月促成了曾经的两个仇恨民族的第一次音乐交流。指挥家梅塔选择这次音乐会的演奏曲目———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也是别有用心,他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这两个曾经仇视的民族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人们应当忘掉过去,重建和平、友好的新关系。
该晚,当身穿白色礼服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和身着黑色燕尾服的柏林爱乐乐团的160名演奏家组成的乐团在舞台落座,其景就像是一个黑白相间的巨大钢琴键盘,随后,来自两支乐团的演奏家在梅塔激情的指挥下奏响贝多芬那著名的“命运在敲门”主题的瞬间,全场的听众眼里都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此时此刻,音乐作为一种人类共通的语言,又一次显示出了它那无比神奇的力量。
音乐会后,特拉维夫市市长拉哈特先生高度地赞扬了艺术家们的功绩,他称此次的历史性合作演出为“跨越深渊的桥梁”。拉哈特说:“这场音乐会非同寻常,这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演出。因为在柏林和特拉维夫之间曾有过一道深渊,这条深渊占据了我们几乎全部的记忆空间:个人的、国家的以及国际间的。这场音乐会虽并不能一下子填平这条深渊,但是它却证明了我们可以架起一座跨越这条深渊的桥梁。这座桥梁是由人道主义、乐观精神和对于未来的憧憬所建造。它将向人们展示,人类需要和平,仇视和复仇的链环终归是要断裂的。
随后,两支乐团又联合演奏了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圆舞曲》,将整个音乐厅原来庄重严肃的气氛变得富有勃勃生机。
《东西方青年音乐会》
———巴勒斯坦与
以色列青年交响乐团
以色列特拉维夫音乐会的成功,启迪了更多艺术家对音乐作用的思考,犹太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博伊姆就想,为什么要等仇恨生根时才去做一些事,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年轻人开始就培养他们一种世界和平,人类共荣的理念呢?于是他大胆提议在中东组建一支东西方青年交响乐团,由两个历史上水火不容的民族———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穆斯林共同组成,和平共处的想法。巴伦博伊姆的倡议很快便得到国际和平组织的认可与资助。于是在1999年这支由78位青年艺术家组成的东西方青年交响乐团成立。乐团平均年龄25岁,其中有32位中东人、31位以色列人,其余为德国人。乐团成立之初曾遭到很多人的怀疑,但随着乐团青年人友好的相处以及以推广和平为理念的宗旨,乐团每到一处演出,都会受到非同寻常的热烈欢迎。如今这支乐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培养出一批批杰出青年演奏家,由于东西方青年交响乐团年龄上限不得超过25岁,因此超过年龄的演奏家到期后便供职于其他职业乐团。尽管,东西方青年交响乐团只是一个过渡性的团体,但凡是从这里走出的青年人,都会深深懂得和平和谐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因此年轻人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音乐演奏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世界大同的理念。乐团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已成为在中东地区具有非常鲜明主张传播倡导和平的音乐使者。
《破冰之旅音乐会》
———纽约爱乐乐团
访问朝鲜
2008年是朝鲜战争停战55年,在这55年当中美国与朝鲜始终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尤其近年美国将朝鲜列为恐怖组织名单,使得朝鲜加紧研发核武器,为此使得世界局势骤然紧张化。朝鲜半岛局势历来都是令美国最头疼的,美国对朝鲜的政策软硬兼施,但收效总是不大,于是为了缓和紧张的局势,美国一边采取政治和谈的方式,一边采取攻心战,那么攻心战的最好法宝,就是音乐,因为朝鲜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音乐便成为增进相互了解的最好手段。
2008年2月26日,美国纽约爱乐乐团作为文化使者,成为自朝鲜战争后第一个访问朝鲜的美国团体。音乐会的曲目设计非常有意思,也可以说是煞费了苦心,且寓意颇深。其中重头作品有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为什么选择这两首作品呢?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表达的是从一个外来人的视角看美国,而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则是一个美国人走出去看世界的内心感受。不言而喻,曲目的设计是希望两个相互仇恨的国家能够通过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而逐渐消除隔阂。
当然最后的乐曲选择了朝鲜民谣《阿里郎》,成为化解仇恨的最美乐章。当这首优美的音乐响起之时,原来始终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出现的朝鲜观众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当最后音乐结束在轻柔的缥缈之中时,原本始终保持“矜持”与“礼貌”的朝鲜观众,以难于抑制的内心激动化作了热烈的掌声,尽管音乐会已经结束了很久,但被音乐所感动的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
这次纽约爱乐访问朝鲜演出被称作美朝关系的“破冰之旅”,音乐再一次证明了它的独特性,核武器都征服不了的民族,音乐却成为最好的沟通渠道,音乐最终化解了人们心中多年的仇恨。
演奏与奋斗
——委内瑞拉
“音乐救助计划”
委内瑞拉身为发展中的南美国家,目前整体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发达,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因此,激进、毒品、暴力和犯罪成为了人们对委内瑞拉的总体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一支完全由来自委内瑞拉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组成的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在世界轰动性的巡演,使人们惊诧地发现这个没有任何古典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竟然还能出现这样一个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交响乐团,而当人们追根溯源进一步深入了解时,更不无惊叹的发现,原来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仅不过是委内瑞拉众多杰出青年乐团中的一个代表,而它成功背后所展示出的,则是一项极为令人震撼、钦佩、赞叹与感动的,用音乐改变年轻人命运的伟大工程——“音乐救助计划”,也就是在这个计划的倡导下,委内瑞拉掀起了一场历时30多年的“音乐改变人生命运的革命”。
“音乐救助计划”是委内瑞拉一些有志国家改革的音乐家在上世纪70年代针对委内瑞拉国内现状,以忧患意识倡导发起的一项旨在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学习音乐,远离犯罪,正确树立人生观的公益教育项目。
与我国大多数扶贫项目中的慈善助捐相比,委内瑞拉“音乐救助计划”的成功更像是一场伟大的运动,“计划”希望通过一种普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音乐成为救助计划中最重要的介质。音乐虽然是“救助计划”的核心主旨,但在这里学习音乐却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仅为手段。在“音乐救助计划”实施至今的35年里,委内瑞拉有近30万儿童受益于此,音乐不仅让这些孩子在懵懂的青春叛逆期远离了毒品、犯罪,音乐还使他们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更由此改变了他们整个未来的人生轨迹。
说到“音乐救助计划”,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始人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阿布莱乌博士不仅是委内瑞拉最具知名度的指挥家、教授,也是当地音乐界极具影响力的灵魂人物,阿布莱乌始终致力于将音乐事业当作推进委内瑞拉社会变革的动力。从上世纪70年代起,阿布莱乌便用自己的基金会发起了“音乐救助计划”运动,他希望通过免费的音乐教育来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孩子远离犯罪,他认为:作为音乐教育家,虽然不能像政治家那样去治理国家,但音乐家起码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大众改变社会。音乐是汇集了意愿、心智和思想的艺术,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更可以在创造与传递美的同时,发现和谐的真谛与创立人类的和谐。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音乐,尤其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关键所在。古典音乐不仅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古典音乐中的交响乐演奏是一个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项目,需要多种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部和所有演奏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产生出完美和谐的乐章,因此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交响乐的真正含义,不能狭隘或功利地认作将来一定要成为职业音乐家,应当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也许今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走向社会后会成为医生、工程师、农民、科学家或大学教授……但不论你在社会上从事哪种工作,由于你曾经有过学习和演奏交响乐的经历,那么你就会从音乐中明白一个道理:社会的构成也如同是一部交响曲,完美是需要所有人的同心与努力……
此外,阿布莱乌大师发起的“音乐救助计划”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核心理念,希望音乐能够为每一个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因为精神的富足才能够帮助他们抵抗物质上的贫穷。阿布莱乌认为他更想让孩子们从音乐中得到快乐与希望,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去演奏一两件乐器。在他看来,只有这种收获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东西,并必将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随着代表“音乐救助计划”成果展示的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的世界轰动性巡演,这项宏伟的“音乐救助计划”震惊了世界,美、英、法等国开始纷纷大力效法。被这项计划所感动,一个在国际音乐界从未有过的奇特现象出现,世界众多出场费最高、名气最大的音乐大师们竟然纷纷放下身段,报名自愿前往委内瑞拉去做义工辅导孩子们学习音乐,且分文报酬不取。他们认为,能去委内瑞拉辅导贫困的孩子学习音乐,这本身就是一次自身音乐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现在的委内瑞拉,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随处都可以听到孩子们演奏欧洲古典音乐的声音。每天,这些孩子都会拿起他们手中的乐器,满怀热情地奔向各个社区或乡镇的乐团,用音乐战胜现实生活的残酷。委内瑞拉“音乐救助计划”自创立至今,已行之有效地运行了35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在这里接受训练,无论男孩女孩,无论种族、年龄、宗教,甚至就连聋哑、盲人、智障的儿童同样享有音乐所带来的快乐,音乐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曾被告知:“这是给你的乐器,你不用付钱,但要努力,努力能战胜一切!”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从事音乐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友谊和分享的道理。
与传统的西方音乐教学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整个“音乐救助计划”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个体技艺的发展,更注重对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使得乐手们的合作感觉从一开始就已奠定。此外对这些小乐手学习音乐的培育更多的是激发其兴趣,而非功利,因此当他们加入到真正的管弦乐团中后,演奏音乐的感觉就有一种极高的默契。虽然这些孩子此前在委内瑞拉从来就没有接受过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熏陶,但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与直觉,其精彩的演奏却赋予世界古典音乐一片清新的气象,很快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目前,“音乐救助计划”下属有90多个儿童管弦乐团(7-16岁)、130余个青年交响乐团(16-20岁),以及30多个职业成人交响乐团。“音乐救助计划”有1,5000名有志献身艺术的音乐教师,他们为青少年乐团组织音乐会,举办多种器乐训练课程以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同时还提供乐器制作、艺术管理和新媒体等培训课程。35年来,已有30万左右学习音乐的孩子从中受益。对于孩子们来说,加入乐队不仅意味着每天都可以正规的学习音乐,还意味着能够了解另一种文化。正是从这些孩子中间,走出了当今红极国际乐坛的青年指挥家古斯塔夫·杜达梅尔,走出了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
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乐团以委内瑞拉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尔名字命名)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青年交响乐团,所到之处如同掀起古典音乐的旋风,就连平时从不接受古典音乐的时尚年轻人,在聆听之后都感受仿佛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世界著名指挥大师、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西蒙·拉特评价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想象这些孩子的演奏竟是如此震撼心灵,这是一种颠覆,孩子们赋予音乐以一种新的生命。如果问我21世纪的古典音乐精髓在那里,我会非常严肃并认真地说,不在德国、不在俄罗斯,不在欧美,而在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是21世纪古典音乐伟大的“文艺复兴”!
为什么委内瑞拉所经历的一切会如此震撼每一个曾经感受过它力量的人的心?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每个孩子演奏时充满热情地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之中,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今天能登上世界各地如此光鲜的舞台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因此这一切对于这些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们来说就备显格外珍惜。青年指挥家杜达梅尔就是从“音乐救助计划”中走出的第一个国际巨星。他说:“是音乐拯救了我们,犯罪、毒品、绝望每天就在你身边上演,罪恶离你那么近。是音乐给我们出路,让我们远离这一切!音乐救助计划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整个委内瑞拉,未来还将有上百万人从这个项目中受益,我确信这一点!如今,委内瑞拉各地都是乐队,乐队就像国旗一样,成为委内瑞拉的象征!”
多年以来,委内瑞拉“音乐救助计划”的实施为数以万计的贫困青少年改变生活状况所付出的努力赢得了国际的高度赞誉。阿布莱乌大师说:“我相信‘音乐救助计划’不仅适用于委内瑞拉,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孩子就是孩子,无论他来自何处。音乐既然能帮助这里的穷孩子,也一定能够帮助其他地方的穷孩子,无论什么文化,无论什么种族,因为每个人都会喜爱音乐。”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深深的影响了受益于音乐教育项目的每一个人,也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音乐救助计划”不仅为委内瑞拉本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而且这种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在全世界被效法与被普及。“音乐救助计划”的成功,不仅仅改变了几十万委内瑞拉儿童的命运,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改变了委内瑞拉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