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加强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有效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2 11:40
标题:
加强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的有效策略
作者:陈彩英 来源: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
在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正在不断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教学的最好途径。然而毋庸讳言,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仍然有些像水与油一样分离着、隔阂着、存在着难以融合、顾此失彼的尴尬。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教科研管理,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走出误区,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安装驱动程序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最大的障碍是认识问题。虽然许多学校开始重视教育科研,但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比如“神秘论”,认为教育科研是教育家、学者的工作,是“象牙塔”里的专业研究者的事情,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又如“虚无论”认为一线教师只要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而教科研只是装点门面,搞不搞无所谓;再如“浅化论”把教育科研仅仅理解为写论文和课题的申报立项……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要让课务繁重的一线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那无疑只是一厢情愿。
其实,开展教育科研恰恰是对于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关怀简单化,不能只是停留在给任务、下指标、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相信和尊重一线教师,用唤醒、激励和鼓舞的方式培植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要真正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既是生存需要,又是发展需要和享受“完整幸福生活”的需要。那么,怎样为一线教师安装教育科研的驱动程序,促使他们自觉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呢?
首先,我们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如果通俗地说,这属于“利益驱动”的外驱程序。事实上,教师生活在教育现实中,要源源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层出不穷的评审考核。在目前不太理想的考核体系下,教育科研(尤其是论文发表)已成为一条硬杠子,强化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硬件式”支撑。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无论是从职称评定、荣誉获取还是从专业发展来看,为了自己能站稳讲台和切身利益需要,一线教师就不能不开展教育科研。
其次,要不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安装“理想驱动”的内驱程序。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场”,那么源于教育内核的教育科研,就是一条条磁力线,它萦绕着教育场,影响并引领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我们只有唤醒教师内在的科研需求,才能使教师焕发研究和创造的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践表明,培植了教育科研的幸福感,就能够引领教师上有思想的课,做有品质的教育。
二、准确定位,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寻找可行路径
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时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令人发怵。比如:担心选题别人已经研究过,会炒人家的冷饭;担心自己的理论功底不够,会难以为继;苦恼时间不够使用,苦恼手头缺乏资料;困惑于自己苦苦写出的论文不能发表,也困惑于自己的科研对实际教学难有促进等等。
其实这诸多问题,究其原因,皆因我们没能把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准确定位。如果我们用专业研究者的标准去要求一线教师的科研,那么就会出现种种误区;相反,我们要引导一线教师看到自身的优势,主动地在研究中扬长避短。比如一线教师虽然没有专业研究者广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丰富的资料、充足的时间和发表阵地,但他们拥有鲜活的课堂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虽然没有设备完善的实验,但完全可以采用现场研究----在教学现场和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在教学现场有意观察、改变某些因素,发现其中的变化和效果,进而调控教学策略,也能达到研究的目的。例如:某老师为了解决某些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做了三个小实验:先设置难易不同的三套题,把学生分三类各做一套,持续一个月;然后将所有的题打乱,让学生按一定量自由选择作业题,持续一个月;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每天所学内容,自己思考选择布置作业题。最后,经过比较分析,终于找到了最能调动各个学生做作业兴趣的办法。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需要宏大的理论构建和纯粹的学术研究,相反要强调一线教师的研究路径应定位为教育实践研究。这种鲜活的、多彩的、充满现场感和生成性的研究实践,大致有三种样式:1.亲近叙事,展开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有效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2.逼近行动,展开行动研究。行动研究重在过程,重在践行和改进。“做中研,研中做”,是一种行进中的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往往是综合性的,可以是定性研究,也可以是定量研究;可以用观察法、反思法,也可以用尝试法、实验法。呈现的方式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可以是论文、报告,也可以是案例、随笔等。3.自觉反思,展开教学反思。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最具实效性的研究方式。一般有如下步骤:首先是内部自我对话,即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评价;其次是外显自我对话,把正在做的事写下来,即教学日记;最后与同事讨论,分享思考、丰富经验。
三、注重实效,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搭建发展平台
教育科研的核心是课题研究。但由于课题操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支撑,再加上目前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实效性也不尽如人意,常常出现“申报时热情很高,立项后冷落一旁”的局面,所以一线教师往往对课题研究敬而远之。一是畏惧,认为研究是专家和课题组的事;二是担忧,每个立项课题都要几年时间的系统研究,这就使得一线教师常常产生劳而无功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始至终对立项课题采取监控措施,自上而下营造科研氛围,切实提高立项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发展平台,引导一线教师“脚踏实地,眺望蓝天”,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土壤上培植教育科研之花。
1..首先要打造学习平台,让读书成为教师搞科研的“专业”方式。学习是教育科研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思想上的领导”,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文化氛围的需要。
在读书学习中,教师不知不觉开启了思想的大门,扬起了智慧和理念的风帆,平庸的教书生活因为读书学习而变得风景独好。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求教师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外,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学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和教科研基本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科研方法,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研究教学。
2..其次要打造交流平台,让备课成为教师教学的“研究”方式。“课”与“课堂”是一线教师的立身之处,因此教师的教科研首先要注重备课的开放性和研究性。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有“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只有在个人反复备课(先不用参考资料自行备课,再大量参阅资料备课,然后在上课以后作修正性备课)的基础上,适当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教育教学论坛”等交流活动,才能使得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生动活泼、不断提升。
3..最后要打造思考平台,让反思成为教师科研的“自觉”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的过程是分析、思考、反省、总结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当教师以自觉反思的姿态开展工作时,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才能焕然一新。首先,反思要有批判精神,要学会以审视的眼光不断探究教育的真谛;其次,反思更多的还需要建设行为,要通过反思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
www.fyeedu.net
)
原文链接:
http://www.fyeedu.net/info/119239-1.htm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