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课改:呼唤科研型的教师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3 11:38
标题: 课改:呼唤科研型的教师
课改:呼唤科研型的教师
作者:田永生  
  支撑一个学校发展水平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科研。当我们告别了"两眼一睁,学到亮灯"的艰苦岁月,远离了"天天练习,夜夜上课,周周考试"的蛮干时代,那么,我们要想投身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实行"生动、愉悦"的高效高质量教育,教育科研作为一个新的生产力,则愈显其重要性了。然而,毋庸讳言,眼下中学教育科研还未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撑点。因此,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徘徊在一个相对的水平,而难以有大幅度的跨越就成为其必然结果了。以下试就中学教育科研的现状作一反思,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一、反思--中小学教科研的现状
  
  总体而言,中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是好的,大部分学校有教科研课题,有专门负责的机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注意把课题研究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较好地发挥了教育科研对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但客观而言,教科研在学校的位置、课题与学科的结合,科研与新课改的要求,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 缺少一个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整天陷在具体的教学事务之中,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备课、上课,作业机械性劳动,关注的是所教学科的排名,所教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得的名次,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攀比的是考取了多少本科生,领导在教师评先、评优,工资晋升方面很少和教科研水平挂钩,领导也很少去创设一个教科研的浓厚氛围,让大家在浓厚的学习研讨气氛中碰撞激发思维智慧,提升各自的教学水平。
  
  2. 思想认识不到位
  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思想上产生很大误区, 总认为搞好科研是大学的事,是专家的事,是科研部门专门的事,中学教师搞什么科研,认为教科研和教学是两同事。误区之二,认为缺乏设备、缺乏资料、缺乏指导、何谈科研?
  
  3. 教师缺乏丰富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理论功底来自于学习,而相当多的教师缺乏学习,所有的知识功底还是大学里积累的知识,眼下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更替,不学习则退步。我们曾调查过大部分教师,很少读过《学习的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个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一部分教师青睐的是休闲娱乐杂志,因此,搞好教科研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4. 缺乏一个保障激励机制
  相当一部分学校有高考奖励机制、教职工考勤机制、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等,但很少有一个完整的教科研保障管理机制,多数学校未专门设立教科室,至多也只是发表了论文发点奖金而已,对整个实验课题的提出,实验计划的开题论证,到操作进行,再到实验结束的分析统计,对实验效果、效度的评估和测定,未进行细致的分析,周密的监控,详尽的调查,合理的评定,科学的管理,因此,实验往往是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或不了了之。
  
  5. 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怪
  (1) 研究不注重实效,不注重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只是到有关文献、杂志、网上去摘抄,去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思辩,然后提出实验假设作出结论,并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结束实验研究,升华成理论、著书立说,然后倡导推广"实验成果"。
  (2) 把研究课题当成学校的形象包装,学校评星升级的点缀,应付上级检查的突击活动,对外宣传炒怍的亮点,或者实验刚刚开始,主管领导就开始总结"成功"经验,举行庆祝实验胜利开展的活动。因此,这样的实验就必然是浮光掠影,结论必然是片面、主观,必然是墙内开花星一朵,墙外飘香一阵阵。
  (3) 教师把科研看作是评职称的"敲门砖"。
  评职称规定了必须有教科研成果,因此,为了能评职称,教师往往是临阵磨枪,东拼西凑,或把网络上下载的资料当作自己的研究成果,冠之以时髦的题目,总把"旧瓶装新酒"。待到职称一定,科研也就抛之云外了。泛滥的功利主义在侵蚀着整个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被利益驱动而变汁变味。
  在开展教育科研时,"说""做"各异,名不副实,"开题轰、过程空、结题松",遇到验收:临时抱佛脚,赶紧补完必不可少而平时并没有积累的各种资料,以遮人眼目;有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开展起来,但喜人的成果不多,许多成果还处于较低水平,鲜有创新。
  
  二、展望--教科研的春天在哪里?
  
  1. 完善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要因时因校制宜,制定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的教科研计划,对教科研的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方法及评价标准作出具体规定。对整个科研的启动、操作、结束、人员的配备、活动安排、结果奖励等都要有一套科学、具体的管理制度,使整个实验得以规范有序、稳定、健康的发展,杜绝弄虚作假,混水摸鱼的现象。遏止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调动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加大教科研水平在教师评价考核中的份量。
  
  2. 提供充足的教研经费
  上级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科研长期稳定的进行。眼下学校经费紧张,也是制约教科研工作的瓶颈之一。学校往往把有限的经费投放在学校基建、现代化的教学装备上,而很少去关注教科研资金投入,因此就使得教科研成员缺乏干劲,缺乏耐心。学校领导要表彰奖励那些优秀的实验工作者和优秀的实验成果,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就可减少教科研的短视行为,利于提高教科研的效度,储备度和推广价值。
  
  3. 切实加强理论学习
  许多实验课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或者半途而废,是因为参与研究的人员专业知识的薄弱,应当说,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是当前课题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某些实践者和领导者甚至连基本的教育实验知识都不具备,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诸如分组归类,抽样检测,变量控制,比较分析,测试工具与方法的操作等等,而这些实验必备的知识的获得,一方面依靠教师的自学,而更多的应该是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组织专门培训,采取定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集体辅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专家授课与经验介绍相结合、业余自学和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形式。除了着眼于教育实践知识的培训外,还应该引导教师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专著。象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等,当前我们读书的热点还应当集中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方面,象热点图书《国际教育新理念》、《教育新理念》、《基础教育课课程通览》等,倡导教师勤丁撰写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笔记。只有掌握了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对教育实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会在进行实验时减少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
  
  4. 重视结果验收,更重视过程的指导
  过去,上面往往是一布置课题,就撒手不管,到后来,就是组织专家组验收考核,忽视了对教育研究的过程指导,而教育研究的最难的地方往往是过程中碰到阻碍,遇到棘手的问题,出现"高原现象",而无法再深入下去,因此,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听课、参与活动.定期组织交流,进行专题研讨等各种渠道,掌握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
  
  5. 注重校本教研,开发校本课题
  过去,教育科研课题往往由上级"派发"的,或者提供众多的课题从中挑选,往往忽视了校情,脱离了学校的教学实际,每所学校由于其地理位置、学校规模、生源状况、师资水平的差异,因此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也就有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科研的课题应该是"由下而上",而不是"由上而下"。要加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对广大教师而言,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切不可盲目攀比所谓的大课题,单纯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将研究和学校教育变成两张皮,教育科研要为了实际,服务实际。以当前而言,面临的最大实际情况无疑是如何走进新课程。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的很大变化,给教师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很好的机遇。如何用好新教材,怎样开发校本课程,怎样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指导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在大班情况下照顾差生差异,怎样组织好综合课程,教师角色应该有哪些变化,诸如此类大量鲜活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去探索,去研究。引导教师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常的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破除教育科研高深莫测的观念,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共性,有的是个性,有的是主要的,有的是次要的,有的是理论性,有的是实践性的,学校应该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定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和归纳,以确定共性的真正问题,使教师个体发现的问题成为学校共同研究的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究课题,让每一个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既是发现者,又是研究者。让个别教师的科研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行为,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科研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短期内难以奏效的事业,她需要我们作好长途跋涉、任劳任怨的准备。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实验持续达十七年之久,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伴随他走过终生。因此,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埋下头来,深入进去,不受利益驱动,不受外界干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我们就一定会迎来教科研的美好春天!
  


  《考试周刊•文教论坛》2007年第1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3 11:40
http://gz.fjedu.gov.cn/fjjy/pdysh/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37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