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学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介绍与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5 13:38
标题:
中学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介绍与探讨
中学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介绍与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 王民
【摘要】从内容表达方式与展现功能特点,地理教科书的叙述方式可以分为客观介绍方式、主观解释方式、开放讨论与批判方式。进一步分析探讨这三种方式的表达特点、功能作用、现状问题和实际案例。
【关键词】地理教科书叙述方式客观介绍主观阐释开放讨论
地理教科书的叙述方法是多样的,我们一般是从语言的角度提出要求,例如,"课文要简明、扼要、通俗、生动,文字和标点必须符合规范"。严格地讲,这些只是技术问题。本文所说的叙述方式是高一层次的问题。国外的教科书研究者认为,地理教科书的叙述有些部分是客观的,有些部分是主观解释型的,还有一些是开放性和批判讨论的。因此,地理教科书的叙述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客观介绍、主观阐释、开放讨论。
一、客观介绍
客观介绍是根据事实,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所描述的地理事实。这种叙述方式仍然主导着一些教科书的编写与研究。但是,这种方式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地理教科书的准确性问题。地理教科书的客观叙述应该达到何种程度?应该准确到何种程度?例如,关于柏林人口的叙述:"柏林的人口不超过400万或者说柏林城市有3472000人。"对于人口数量的叙述还可以更精确。但是,哪一个更有意义?显然,第一个叙述更有意义。因为,学生把城市视为到处建满房屋的区域,而不是人口统计数字。况且,人口统计数字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科书作者应该如何使教科书简单化而不歪曲事实?到底需要不需要让学生记住诸如工农业产值、工业产品的产量?如果需要记住,在何种层次上是合适的?这些是客观方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地理教科书,大多还采用客观介绍方式,也就是以客观描述事实为主。
二、主观阐释
主观阐释侧重不同人的看法。在教科书中,应用主观阐释方法,有直接引述某些人的看法;有摘录书、报、杂志的文章或片段,反映不同的观点。具体研究比较教科书的对象、使用者和作者的见解和解释,即学生、教师、编者的看法等。
(一)学生的反映
学生对教科书的看法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英国12~13岁学生对英国使用的不同种类的地理教科书的评价(Wright,1987)。 优点:"我喜欢书中的图片,因为有很多种。""这些图片是活动的,不只是摆设,我能理解课文的意思。""有许多彩色图片和一些彩色图表。""课文描述及用词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生词,很有趣。" 缺点:"太复杂了,太令人痛苦和厌烦,不能给予新奇、刺激的东西。""不易跟上课文。""根本没有生气。""令人厌烦--再厌烦--只有厌烦。" 关于澳大利亚学生对教科书的评价的研究(Wright,1990),给我们以下有价值的结论。 1.大多数学生不能发现黑白照片的作用。 2.来自各年龄组的学生最严厉的批评是教科书课文太长、太难懂。 3.对学生来讲,动机是最重要的。 4.鼓励学生作出批判性的评论,比接受教科书的信息、观点对他们面对将来的社会更有好处。 5.询问学生对教科书的反映将会使教师更加了解他们的学生,可以促进和激励课堂教学。 6.学生评论教科书应该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一项有趣、创新的工作。 7.我们应该邀请学生对课本进行再认识,对课本作出的反映应该听取和反馈,走访作者。 客观方法要找到一种测试有效性的方法,而主观方法从上述有意义的数据本身找到有意义的东西。例如,柏林的人口是400万,还是347万,从客观方法讲,越准确则越客观。但是,怎样才是有意义的?客观方法本身无法判断,只能通过主观方法进行判断。介绍柏林人口数量至少要表达两个含义,一是按人口数量,柏林是特大城市;二是柏林是德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我国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各种数据应该精确到什么程度?应该多从主观方法的角度去考虑。 1993年10月,为进行"中德中学地理教科书比较研究与编写",笔者曾对北京市9所中学的初中18个教学班进行有关德国情况的调查。其中学生"获得有关德国知识的渠道""对德国地理感兴趣、想知道的方面"两部分,也可以视为利用主观方法对地理教科书进行的研究。所调查的学生想知道德国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如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人们的生活状况、工业、汽车制造等。概括起来,学生想了解与人相关的德国地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德国地理。学生获得有关德国地理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初一学生为71%,初二学生为80%,高一学生为79%。而从地理教科书获得的德国知识的比例则较低。
(二)走访作者
教科书作者所写的教科书可以印刷百万、千万本,在我国甚至以亿计,从数量上远远超过获奖的作家,但他们往往不起眼。实际上,教科书作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却很少被采访,很少被人知道,国内外都是如此。例如,我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学家陈尔寿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他也是建国以来我国多本中学地理教科书的主编,亲历建国后我国地理教科书的发展变化;还有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刘明光编审、陈潮编审等,编写了大量的中学地图册、挂图等。对这些老先生的访问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将促进我国地理教科书研究的深人。目前,虽然有一些介绍,但还远远不够。 对教科书研究者来说,应该将调查的结果反馈到教科书编者那里,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既可以深人理解编者的意图,也有助于教科书编者了解不足,及时修改,提高水平,往往可以使教科书研究深人下去。在这方面,教科书编者与研究者的关系类似于作家与文学评论家的关系。
(三)男学生与女学生
国外的教科书研究者还关注这个问题,即教科书是写给男学生看的,也是写给女学生看的。而今天教科书的编者多数是男性,这有可能存在忽视他们的读者有50%是女性的情况。男生和女生在认识空间、区域等方面,有不同特点。国外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1996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28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地理教育委员会同性别与地理学委员会联合举行研讨会,探讨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如男女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于不同的课题、地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并据此探讨了一些改进地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措施。有研究报告显示;男生对自然灾害、救济赈灾、城镇地区、工业、超级大国等课题感兴趣;而女生对发展中国家、森林的消耗、外国人、旅游和环境等课题更感兴趣。对于所学习的地区,男生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感兴趣;而女生则对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感兴趣。男生似乎更愿意接受一些抽象的媒介信息(地图、图表),而女生则对具体的媒介信息(图片、文字说明、表演)更感兴趣。如何考虑女学生的学习特点,这确实是我们在教科书研究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进一步延伸这个问题,在中学根据教科书进行地理教学的多数为女教师,她们在地理教学中,是否考虑过课堂中有50%左右的是男学生?是否考虑过男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特点?这也需要进行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男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和认知困难,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四)教师怎样使用教科书
实际上,这是教科书到底起什么作用的问题。是把教科书作为"圣经",还是作为可以讨论研究的材料,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比如,我国的地理教师一般都非常重视地理教科书,一些地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在教科书上划重点记忆,以至背诵课文的现象。而国外的地理教师,如美国、德国等国的地理教师对教科书中知识的重视程度要弱一些,而对地理教科书讨论研究的重视要强一些。 教师到底应该怎样使用教科书?这除了从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来研究,还应该从学生与教科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去研究。
三、开放讨论
这种方式将具体材料和问题展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这种方式的采用涉及教科书怎样对待争论的问题,目前地理教育中能够引起争论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宗教问题、环境问题、妇女地位问题、边界问题、大型建设工程等。教科书研究者对这种问题很感兴趣。 环境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例如,英国地理教育专家分析了1970~1980年英国教科书中关于核电站的描述。1960~1970年,当时出版的教科书显示希望展示核电站的倾向,因为政府大力推动、促进这种先进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有的教科书都倾向于编人核电站的有关内容;而到80年代中后期,所有的教科书都有一种反核电站的倾向。这些有倾向性的问题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有关。1994年笔者去德国访问,曾参观过位于巴伐利亚州北部的一座核电站,据介绍,这座核电站的发电量是我国秦山核电站的三倍。当我将这座核电站作为德国的先进标志予以拍照时,德国学生告诉我,核电站在德国已不受欢迎了。德国这届政府上台后,已经确定了逐步关闭核电站的政策。2000年夏季笔者再访德国,从南到北,发现建立了许多巨大的风车阵。与1999年相比,2000年上半年德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上升了12%。按照德国的规划,2050年德国消耗的能量将有50%来自可更新能源。这些变化不可能不反映在地理教材中,的确,近几年德国出版的地理教科书中增加了风力发电站的景观照片。当然,如何在教科书中介绍核电站,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能一概而论。 这个方法与教科书编写的一个传统原则是相矛盾的。传统的地理教科书要求只写有定论的内容。现在来看,这个原则需要修改,因为,有些定论是变化的。例如,适合计划经济的一些地理布局的原则和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用。再有,今天可能是定论的东西,明天可能变成不是定论的东西,如核电站。因此,对于目前一些有争论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讨论。应该告诉学生,世界上惟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如果定论永远不变,老是定论,那么,世界也就无从发展了。有些问题讨论到最后,可能没有结论。对此,不必担忧,因为让学生讨论并关注问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种方式的具体应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 三峡大坝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地理学者感兴趣的问题。在《德国一中国--地理教科书视野的扩展》中,笔者在为德国学生和教师所写的中国地理部分,专门辟一专题对三峡水利工程加以介绍。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了使德国的教师和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建设三峡大坝的背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利与不利之处以及全国人大的决定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