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用“教育叙事”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5 16:22
标题:
用“教育叙事”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用“教育叙事”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缪建平 来源:《小学数学教学》
一、把往事告诉未来我的两则"教育叙事"
曾经在一个有关"追梦人日记"的网站上看到这样一句广告词:"当时光消失,我们还有记忆;当记忆消失,我们还有日记!"看到这,我生发出诸多感慨与体悟。是啊,对于我的教育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时光消失,我还有记忆;当记忆消失,我还有教育日记!
我开始萌生写教育日记和叙事性随笔的念头,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百先是受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这位大教育家用他的教育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再后来,就是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故事,使我感动良久。于是,我开始在心中追忆曾经使我感动的那一幕幕情景。于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份"心计",一份"经营":记叙教育的大小故事。
下面便是近年来我所做的"教育叙事"中的两则。纸带游戏当时我教二年级数学。有一天,班上一个孩子突然告诉我在100和200之间有164个整数,当时我只觉得这个说法十分可笑。但仔细一想,也许是孩子认为随着数的增大,它们的排列密度也就越高。孩子们对较小的数往往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当数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有点糊涂了,所以难免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由此类推,他们一定认为在900和1000之间的整数一定比在100和200之间的整数多。是不是想个办法,让他们对较大的数多一些更感性的认识呢?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了,如果对较大的数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怎么行呢?"
恰巧,班上的一个学生带了废纸卷来玩,好长好长的废纸卷。我对他说,我们一起玩,好吗?于是,我们开始量纸条上点号间的距离(间距2厘米)。我量了一些点后,在每个点号上方标出数字:1、2、3、4、5……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像往常一样开始走过来看看,问我在干什么。我叫他们先看再说。他们有的看了一会儿就走开了。还有的不时过来看看后问我:"这是干什么呢?"我觉得他们真正的想法是:"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吗?我一般都不回答他们类似的问题。快量到100时,我叫学生过来看我写下这个数,因为这是个很令学生感到惊奇的变动时刻,就像汽车计程仪上的许多个9会一下子转为0那么令人惊奇不已。
这时,已有许多学生加入到我们的"游戏”中。当我怕纸卷不够长时,有同学开始自己做成纸条,并接上去继续开始游戏。最后标出的数达1500左右。我们共同把纸卷贴在墙上,让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兴致勃勃而又好奇地在纸条附近走来走去,说:"瞧,这儿是200,这儿是400。"一同学兴奋地说:"大家快看,这是我写的,1234!"更令我高兴的是,有两位同学回家后又做了好长的一段纸卷,并带到教室里接了上去,使得纸条上的数整整达到2000。当时记得有老师问过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儿童能学到什么呢?
其实,他们的言外之意是这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能确切地说学生能学到什么,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我当时只是直觉地认为,这样做会使他们更形象地理解许多数的含义,同时只要孩子有兴趣,觉得新奇,多花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把好奇心留给孩子,把童趣留给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后来,我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思考,发现这种"纸带游戏"的作用大着呢!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教学生乘法、因数、比例、测量、制图等多项知识和技能。再后来,因为我没有继续教这个班,也就没能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
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发现这个故事中反映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竟然不谋而合!阴天测量旗杆的高度在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知识前,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有的学生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使得学生的发言归于平静,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却被充分激发起来。
在学习了"比和比例"这一单元后,我就利用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用"量竹竿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有人提出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竹杆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了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想办法,后来从一个学生带来的小圆镜上得到灵感,进而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了。如下图中的数据是一个学生测量所得。设旗杆高为%米,可列比例x:1.2=6:0.8,从而求得旗杆高为9米。"
这一活动,给我很大的启示: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对于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教育者只有用心去触摸,才能真正把握时机,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使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要进人儿童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人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记得一句歌词说得好: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只是想经常"感动自己",并没有想记述自己的教育"历史"、撰写自己的教育"传记"。但是,实在地说,因为要写故事,我与学生的交往不再敷衍;因为写故事,我的教育行为也更多地从"随意"走向"有意";也因为写故事,我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在写的时候,在读的时候,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在持续不断地对话乃至交锋,我仔细倾听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站在自己的角度追问、挖掘自己,以某种教育理念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二、教育叙事让教学研究"返璞归真"
通过对自己教育故事的叙述与整理,我开始对"教育叙事"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人,教育研究方法也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质的研究"方法日渐兴起,"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田野研究""案例研究"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育研究过程之中。而"叙事研究"这一源于文学研究的方法也逐渐被教育界的人们所认识、理解,平实的叙事思维和话语方式开始登上研究的大雅之堂。为什么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人士的青睐呢?我认为这是对传统科研方法反思的结果,是教学与研究的一种返璞归真!
以往的教育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教育实验。教育实验法确实是有价值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控制"和"假设"等研究策略,但实际上中小学教师自称使用了教育实验法时,往往既没有"控制",也少有"假设"。这使教育实验法显得名不副实。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教育经验总结。经验总结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叙述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教师谈论个人的"经验事实"原本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但当教师在使用经验总结法时开始追求"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增加经验总结的分量时,问题出现了。"经验总结"要么沦落为一种抄录教育理论文章的"剪贴"活动,要么成为一个论点配一个例子的"戴帽子”游戏。
接着,一种专家指导下的"行动研究"开始了。效果又如何呢?我们不难发现"行动研究"的变异:一方面是专家太忙,如"华成先生。之流,在各个学校蜻蜓点水之后,剩下的只有教师的"行动",而很少有"研究"。另一方面,对于专家的理论指导,许多教师感到自己的想法被搁置一旁,接受的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舶来品",即使勉强接受了专家的理论,又往往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时间不长,教师们又都遗忘了,更别说把某一专家的理论在具体的教育行动中兑现了。
学校的荣誉、办学品位的提升,给教师"科研成果"的压力,使教师们的"科研焦虑"变得越来越重,这已成为一道现今各类学校特别难解的"科研管理应用题"!究竟如何让科研切实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究竟怎样使科研成为广大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寻常事和乐事?多年来的实践使我越发坚信: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是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
1.从记教育日记开始。
人天生是故事的叙说者。故事使人的经验得以一贯和连续,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挥核心作用。了解内部世界的一个最清晰的频道是由个人叙述关于他的生活和所经历的真实的故事。教育日记,不求天天写,但要经常写。通过日记中的故事,描写课堂的是是非非,叙述课外的角角落落,畅谈点点滴滴的感悟,塑造和建构起实实在在的每一天。通过我们的日记,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并向外面的世界展示自己。
2.让故事夹叙夹议。
作为教育故事,它总归要反映着过去所经历的事情,投射着人的情感、态度、动机、观点等。人们选择讲述的个人故事总带有一些情感色彩,或许在所表达的情感里还隐藏着一定的动机。于是夹叙夹议不失为一种好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过程本身是反思、认同、获得意义,从而达到内心世界改变的过程。它的情感的丰富性、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冲击性,是传统科研方法所难以达到的。这种冲击性还渗透在以叙事方式成文的过程中。叙事文章不同于研究报告,叙事文章是原汁原味地呈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包括了所为、所言、所想、所感。而研究报告则是把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切割、抽象、分解在n研究背景、对象、方法、阶段、过程、结果、结论"等"箩筐"中。
3.让别人分享你的故事。
可以召开交流会,让大家交流自己精彩的教育故事,演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如果有条件,可以把一些精彩的故事放在网上,和大家分享。最近看到一位教师写的一本心理教育手记《成长的故事》,里面分别讲述了老师的故事、学生的故事、成长的故事、"我"的故事……讲来亲切感人,绝无枯燥乏味之感。这样的书,每个学校都可以出,每位教师也可以出。出书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更好地把往事与梦想积攒起来,为自己"充电",给同行启发,使每个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认清目标,一路走好,到达理想的彼岸。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