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6 08:17
标题: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75e00c0100pv2g.html
        
二十世纪的最后几个月,中国女子国际象棋几乎包揽了所有世界大赛的金牌。九月许昱华获首届国际象棋世界杯冠军赛金牌;十月徐媛媛获世界青年冠军赛金牌;十一月中国女队卫冕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大赛金牌;十二月谢军和秦侃滢在女子世界冠军赛上胜利会师。我们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女子国际象棋英雄地实现了世纪凯旋!
20001225日,中国新闻社率先评出2000年中国体育十大新闻,其中第七条是:今年11月中国女队在土尔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34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上蝉联冠军;在随后进行的世锦赛个人赛中,中国棋手谢军和秦侃滢历史性地在决赛中会师,这标志着世界女子国际象棋进入“中国时代”。
第二天,新华社发布它评出的2000年中国体育十大新闻,排在第三条的是:中国女子国际象棋取得全面突破。谢军和秦侃滢在今年世界国际象棋锦标赛上包揽了女子个人冠亚军。中国女棋手将世界杯、世界青年锦标赛、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等世界重大赛事的冠军尽收囊中。
1229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体育报联合公布2000年中国体育十大新闻,其第二条是:中国国际象棋女队包揽今年世界重大赛事冠军。九月许昱华获世界杯冠军;1112日中国女队获第34届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1215日谢军、秦侃滢分获世界锦标赛冠亚军。
引用权威新闻单位的评价,说明舆论对中国女子国际象棋成就的承认,也是中国国际象棋的光荣。
客观地说,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辉煌成绩,在今天不是使世界震惊,而是令世人感叹!因为世界棋坛已经公认,中国女子国际象棋不可动摇的称霸地位,再优异的成绩也不会让世界感到意外。人们在感叹“棋运”东移的同时。也在关注和探讨中国女子国际象棋成功的经验和秘密。
1986年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成立之日起,我担任总教练工作十五年,仅就总结经验而言,我也应尽自己的义务。
我想先说几句不是题外的话。在中国的竞技捧场习惯中,似乎只对冠军感兴趣。可是在极为“重男轻女”的欧美世界里,中国男队1998年奥赛上第五名的成绩却比女团冠军更为引人注目。因为国际棋坛认为男子才代表国际象棋的水平。中国男队第五名的成绩不仅是中国男队自参加世界团体赛20年以来最好的,而且也是中国男队平均等级分最低(第35位)而打得最好的一次。中国男队曾经打过第六名,平均等级分也曾排在16位左右,但那是在苏联解体之前的事。苏联解体后,它的原各加盟共和国至少有十一个平均等级分高于中国队,再加上南斯拉夫分成五国,至少有三个等级分也高于中国队。另外前苏联相当多一批高手移民到其他国家,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国际象棋实力水平,如美国队、以色列队、法国队、德国队等等全都是如此。所以有人说中国男队这个第五,实际上是世界第二。因为除了苏联人(指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原苏联棋手),就是中国队最强。这种看法有自傲的味道,不过它部分地反映了客观情况。能够向俄罗斯世界国际象棋霸主地位挑战的,只有中国。这已经是国际棋坛公认的发展逻辑。人们并不孤立地看一次世界团体锦标赛的成败。把近十年来中国国际象棋的发展联系起来,则构成中国国际象棋在世界上的地位——高数值的无形资产。
1988年诸宸获得女子十二岁组世界冠军以来,中国共获得了四次女子世界冠军,一次女子世界杯冠军,三次世界青年冠军。在女子十六岁组、十四岁组、十二岁组都是两次获得冠军。2000年我们还获得女子十岁组世界冠军。1990年、1992年和1994年连三届世界女子团体第三名,1996年女子团体亚军,1998年终于获得了女子团体世界冠军,2000年卫冕成功。男子获得两届世界青年亚军。两次十四岁组冠军。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出了九男、九女,一共18个国际特级大师。
好像男子的成绩没有女子那么辉煌。其实代表中国水平的男子团体在1993年世界杯上已有不俗的表演。而到1996年第32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上,则让国际棋坛深感震动。因为中国男队当时不仅战胜了不少世界一流强队,而且有连续十轮棋一直稳坐在主席台上“表演”的得意。所谓主席台上的队,是大会按成绩把最好的十多个队,经编排,放在全赛场瞩目的位置。打开当时大会每期的公报,都在讲中国男队又如何如何。不少记者都来采访我,他们非常希望知道,为什么中国队能战胜那么多强队。一名法国记者,是世界一流的前苏联特级大师波鲁加耶夫斯基的女婿,他和我谈的时间很长,他一再表示要加强中法国际象棋交流。但有些问题,他一直到采访完了还是没有明白,譬如近年来,法国为了发展国际象棋,引进了四、五位世界有点名气的前苏联国际特级大师,包括前世界冠军斯帕斯基,而中国却没有引进任何一名外国棋手;法国开展国际象棋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从第一次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以来,不过二十年;世界国际象棋的中心是在欧洲,而法国人又自认为是欧洲的中心,而中国的地理位置远离世界国际象棋的中心;中国是否请了外国教练,是否准备请外国教练,没有外国教练谁来培养中国棋手等等。我回答了他所有的问题,但是显然他不明白,为什么法国不能取得中国所取得的那么多辉煌的成绩。他没有直接这样问我,就算他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也只好让他自己去猜想,我总不能指指点点地说什么,法国在发展国际象棋方面有那些不利之处吧。
也有的外国人,对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成功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96年格鲁吉亚青年队的教练说,“看来,中国有一所培养女子世界冠军的神秘学校”。当然,中国并没有什么神秘学校。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不能只归功于一所学校。国外对中国成功的原因感兴趣,我们自己也需要总结经验。我认为,成功的原因应该从三个视角来考察:一、环境;二、人才;三、学派。
良好的大环境是任何伟大成就的根本所在。大环境提供成长的土壤。中国发展国际象棋良好的大环境表现在五个方面:
1、社会支持。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目光不只是看到国际象棋作为国际交往的工具,能够为国争光,而且认识到国际象棋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从国际象棋教育、智力投资的角度来理解开展国际象棋的目的。政府重视、新闻宣传、企业赞助、学校合作、家庭配合,中国开展国际象棋运动的环境越来越好。
2、下棋传统。虽然在中国没有欧洲那种几百年的下国际象棋的传统,但是中国有以千年计的下中国象棋的传统。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属同一起源,在战略、战术和技术等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有中国象棋思维特色的国际象棋下法”,这是中国棋手的优势。
3、训练体系。中小学、少年棋校、国家少年集训基地和国家集训队,通过这四级训练模式进行系统训练,有利于迅速提高国际象棋水平。中国棋院是世界最大的棋院之一,它提供了世界上最好的训练条件。
4、教练水平。客观上存在三个层次:教师、教练和导师。在学校(中小学)进行国际象棋教学的就是教师,训练高水平棋手的就是导师。一个国家的国际象棋水平,从技术角度看,教练水平是关键。中国有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国家集训队教练组就是代表。
5、竞赛机制。竞赛不仅是检测训练的手段,也是激励训练的手段。竞赛机制的正确运作对发展一个国家的国际象棋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1980年建立起来的中国国家等级分,作为竞赛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发挥着应有的效能。对竞赛方法和奥林匹克队伍的选拔方法,作过精心地研究和不断地加强与改进。在中国举行高水平的国际比赛已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是不是说有了以上所说的良好的大环境,就一定能出世界冠军?!世界上参加国际棋联的国家和地区已近160个,很难断定它们都不具备和中国类似的大环境。因此,我确信,中国国际象棋的成功,除了大环境好这一根本原因之外,人才群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
人才群是指同时出现一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这种现象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数次,但是仍属罕见之列。不管那行那业,出类拔萃的人物产生一个两个,总是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天才的高帽必然要戴在他们头上,尤其是在文艺和竞技领域。一个国家尚且如此,倘若是世界范围的拔尖人物,那真不知会被捧到何种高度。如果这样的拔尖人才在一个特定的有限范围之内,同时出现好几个,就有点叫人不可思议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两千年过去了,提倡的也不少,实际上还没有看到再次出现的迹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出现了一批艺术天才,全世界的人们为此研究探讨了几百年,至今依然是众说纷纭。就国际象棋这个小小的领域而言,二十年前出现了称霸世界棋坛的五、立个女棋手,她们都住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的一条街上,理论界称之为“格鲁吉亚现象”。这在国际象棋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似乎带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不能想象会再有类似的现象发生。大约十年以后,也即80年代后期,在匈牙利出现了波尔加三姐妹,一家人出了三名国际象棋天才,让人怀疑是否国际象棋本身出了毛病。虽然承认三波是天才,但是理论界并不承认她们是人才群。问题在于这个“群”字,似乎三个少了点,至少也要五、立个以上,而且在一定时期里要有点源源不断的味道。
1991年3月,当时的苏联体委国际象棋司司长克罗吉乌斯,率团到北京参加国际公开赛,回国后在当年5月号的国际象棋权威刊物《64格》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现象即将到来》,这位资深的理论家以敏锐的战略眼光,预见将有五、六名以上女子世界一流高水平棋手同时出现在中国。到1998年7月份,在国际棋联公布的等级分手册中,有一张照例要半年公布有一次的世界前50名女棋手名单,其中中国已占六席(再算上彭肇勤,中国人比例则最大,不过她已加入荷兰籍)。谢军、诸宸、秦侃滢、王频、王蕾、许昱华,国家集训队十年来着力培养的六、七名女棋手,都已成材,这就是人才群。它出现在中国,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时代幸运。
人才群的出现不能完全用偶然性来解释。良好的大环境为人才群的生长提供了土壤。而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和实践,则为人才群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所谓国际象棋学派,是指一些人在理论上有共同的观点,并用之于实践,结果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前苏联国际象棋大辞典的解释。我认为还要加上“明显的特点”或叫“特色”这一条。
     在国际象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四个主要学派。
     头一个是意大利学派,其开始于十六至十七世纪。它们把国际象棋看作是艺术。下棋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希望证明国际象棋的美妙和丰富的战术组合的可能性。主要贡献是对开放性布局和一些残局的研究。
     第二个是18世纪中期开始的局面学派,其创始人是菲立多尔,代表人物是斯坦尼茨。局面学派强调国际象棋的科学性,用研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象棋,追求原则和方法。斯坦尼茨明确提出“局面是计划的基础”。局面学派统治世界棋坛达150年之久。主要贡献是在封闭性布局和局面理论方面。
     第三个是超现代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大约在1910年至1920年之间,是对局面学派长期统治地位的挑战。打着批判局面学派理论代表人物塔拉什的教条主义的旗帜,宁愿把国际象棋看作是一种竞技活动。追求战略复杂性,推崇非理性因素。其代表作是涅姆佐维奇的《我的体系》和《我的体系在实践中》。主要贡献是在战略理论和半封闭性布局方面。尽管这个学派的存在时间不长,但其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第四个就是苏联学派,代表人物是前世界冠军博特温尼克,认为国际象棋是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的结晶,是竞技艺术。由于苏联棋手在理论上颇多建树和在实践上的巨大成就,近60年来成为世界国际象棋的主流学派。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竞技艺术问题”,在半开放性布局的发展方面有特殊贡献。1972年美国人费希尔打败了苏联人而取得了世界冠军。这个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改变了苏联学派一贯大肆自我宣传学派理论的作风。因此苏联学派的发展,经历了由理论创新到“实践主义”的转变。
    纵观世界主要国际象棋学派的历史可以看出,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1.理论的系统完整;2.实践上运用这些理论取得巨大成就;3.时代特征,旗帜鲜明的特点。
在这里我准备用较大篇幅论述一下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理论问题,这有利于人们了解中国学派,了解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和下法特点,也有助于理解中国棋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996年世界青年国际象棋冠军赛上,德国一位权威人士首次提出了要向“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学习。
1997年5月的英国的权威性月刊《国际象棋》上有一篇专门的关于中国国际象棋的报导。其中《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一文中,特意介绍了20年前我胜唐纳的对局。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这种理论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提法,由外国人首先提出来,当然比我们中国人自己提出来要好一些。由于国民的特性,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
    1991年中国取得了世界女子个人冠军的时候,给了我一个机会来谈论国际象棋中国学派问题。但是我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必须在实践上有更多的巨大成就,再来谈这个问题才更能让人们听得进去。理论再高明,若实践不能充分证明它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也无法让人信服。到了1998年,应该说条件完全成熟了,只要数一数这几年我们取得了多少个世界冠军就可以说明问题。
    其实,1991年5月克罗吉乌斯在苏联杂志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现象”,就是在实践上预见到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地位和未来。新华社也发表了我写的论述中国现象的文章,中国体育报则用大标题《中国现象将排山倒海而来》转载此文。这种宣传手法在中国体育报的历史上极为少见。我当时也受到了震动,担心未来实践成就的不足,尽管我这方面的信心很强。
    国际象棋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它各种解释。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对棋的认识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国际象棋是思维艺术。1978年在阿根廷首都布依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23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上,这是中国棋手首次在世界棋坛上露面,20回合弃后连杀的精彩对局是中国国际象棋送给世界棋坛的第一个印象。它得到世界很多报刊杂志的广泛报导和称誉。1979年3月应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潘际炯先生的邀请,我写了这个对局的评论,用的标题就是《思维艺术》。后来,在很多场合,我都讲过,国际象棋是思维艺术。棋的思维和一般思维不同,是在一般思维之上达到了艺术(创新)的高度,即思维艺术的高度。苏联学派是以集前三个主要学派之大成的方法来认识国际象棋,说国际象棋是竞技艺术并没有错,问题是它没有反映其本质,只是对国际象棋的一种形式上的认识。
    1985年8月在《棋牌周报》上,分三次刊载我的论文提纲《象棋思维》,这是思维艺术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中提出的“象棋思维三要素”,即理论、计算和感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这个“感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指出它主要是“形象思维”,是“逻辑之外”的因素。文中列出的局面感觉的34种方式,是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想到电脑下棋,据此可以断定,没有感觉的电脑不可能在棋盘上战胜人类。计算速度只有两亿次的小型机程序(顺便说,如今的小型机已达两万亿次)《更深的蓝》赢了卡斯帕罗夫,这也许是与电脑利益相关的商业行为吧!
    1986年,陈祖德出任中国主管棋艺事业的领导,上台伊始,即找我去谈了发展中国国际象棋的设想,委任我为总教练,组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以实现攀登世界高峰的战略目标。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五年,这为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理论的宣传和在实践上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规划与选才,计划和管理,训练指导思想与方针,竞技素质的培养和竞技指挥,涉及竞技训练的各个领域,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始终都是有步骤地又是高水平地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以丝毫不夸张地说,总教练的棋艺思想和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队员。这不仅是学派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力量,更应该感谢给了我作为中国队总教练才可能有的,用学派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个新的理论和思想刚刚出现,还不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时候。
教练是发展棋艺事业的关键人才,是训练工作的龙头,在重大比赛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训练教练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已经举办过三期的全国国际象棋教练员训练班,是由我协助中国棋院有关领导做计划和组织工作,并兼任教员组长。训练班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宣传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理论的课程由我讲授,内容有《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局面理论》、《战略理论》以及《电脑象棋和象棋教育》、《棋的起源与本质》等,全面传播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理论。首期全国教练员训练班于1992年9月12日至9月23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期是1994年8月23日至8月29日在北京举行。第三期是1998年2月3日至2月13日在沈阳举行。这三期训练班总学员人数将近150人。这些学员都是在基层从事国际象棋教育和训练的教练员,他们不仅有实践经验,而且对历史上的国际象棋学派多少有所了解。当听到学员反映我讲的理论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的时候,我知道,训练班不仅教会学员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练员,而且达到了宣传国际象棋中国学派思想和理论的效果。
    人们有理由对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新东西和发展史感兴趣。准确地说,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探讨是从1958年开始的。在那之前我也写过一些东西,流露出对理论问题的兴趣。为什么是1958年?大概是受当时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潮的影响。也不排除18岁成人因素的刺激。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过去了,我的棋艺思想和理论也基本上定型了。舆论界对我在十年“史无前例”中刻苦钻研国际象棋,从不同的角度作过不少宣传。其实我研究的重心是理论问题,而不是我自己如何去打个世界冠军。我的头脑很清醒,明白自己没有亲自上阵的条件,至少年龄已过,也算是一种生不逢时吧?!但是,我认为自己有可能达到理论的高峰。
    战略思维,这个概念是我在1958年发现的。对它的研究至今没有停止,它是棋理研究和思维科学探讨相结合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思维艺术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
略有思维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思维科学认为,人的思维方式有四种: ① .经验思维 ② .逻辑思维(形式思维) ③ .辨证思维 ④ .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这里无暇评论许多思维科学著作对这四种思维方式在论述方面的错误认识,而是直截了当地宣布,还有第五种思维方式,即战略思维。它是在前四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考,广泛运用于战略领域,有独立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通俗一点说,战略思维是那些有战略头脑的人的一种必然使用的思维方式。战略思维是竞技战略的基础。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把战略分成理论战略和竞技战略。由于对竞技战略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因而在竞技指挥的实践方面,中国国际象棋队显示出略高一筹。
概念是理论建构的基础。基本概念是棋的ABC,既是入门的向导,又是理论上最难的课题。一名之立,岁月蹉跎。任何一个理论概念的提出都要有极艰苦的劳动。我提出的二十二个方面一百多个重要概念,构成完整的理论概念体系。大概,每一个重要概念,都能写一本书。概念体系是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理论大厦的组成部分。“自成体系”,在这里有所体现。
    在基本技术的理论方面,我提出超过100项基本技术手段和动作,从十七个方面论述了技术和战术的区别,填补了国际象棋技术理论发展的一大空白。
    关于斗争方法,在过去的国际象棋理论著作中极少论及。苏联(俄罗斯)学派的理论家只谈到一种斗争方法,即限制对手子的活动性。但是,斗争是对立面的斗争,所以对斗争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该从对立面斗争的双方出发。我提出了超过50种的斗争方法并逐项进行理论研究。
    关于局面理论。两个多世纪以来,局面理论一直是国际象棋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棋手的实力就是估计局面。因此,理论家、教练和棋手,无不重视局面理论的研究。局面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关于局面因素的研究。整个世界棋坛,这方面的成果有限。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建立了局面理论的结构;对局面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的概念予以新的解释,并提出了超过37项静态局面因素和超过30项动态局面因素,进行了结合实践的深入的研究探讨,仅从局面因素的数量上就比国外的研究的多出一倍以上。
    在布局理论领域,国际象棋中国学派也有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例如,我提出的“布局非同时结束原理”,就对棋手理解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至于,我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公开的“布局3S原则”(1999年初我发表《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新辉煌》一文时,还回避这个问题),则是空前的创举,客观上是向四大学派理论家的挑战。国际象棋过去的各学派之间,对布局原则,虽然呈现出差异,不过有两条原则却有共识:迅速出子和抢占中心。中国学派批判过去各学派的布局原则,指出所谓“中心论”、“出子论”和“速度论”是对国际象棋认识的失误。新的高级布局原则——谋略、结构、空间,都是以字母S开头,简称布局3S原则。我不怀疑,国内外那些已经习惯于旧布局原则的理论家们,面对全新的布局3S原则,将会有相当困难的选择。
    训练理论是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训练理论观点和方法之中的许多东西,十多年来陆续见于报端,这里不妨再重复一、二。
    训练指导思想:提高中国棋手的两个认识,即对棋和棋的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竞技和竞技规律的认识。
    训练方针:两个为主(重心),即以研究自己的对局为主和以研究中局为主。
为了贯彻以中局为主的方针,十几年来在国家集训队内没有专门开过布局课,是否这样训练出来的棋手,布局就非常之差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至少从外国棋手那里,还没有听到中国棋手布局差的评价。从最近五次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来看,中国棋手下过的将近500个对局,布局的得失相差无几。究其原因,首先以研究自己的对局为主,这一方针至少保证中国棋手对自己的布局体系有一个“修理程序”。边下边总结,总结了再下。利用电脑所存储的完整资料,来对自己常用的布局进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中局局面感觉和认识的逐渐提高,反过来对布局,尤其是布局向中局过渡阶段的很多重要的关键局面,有自己的比较正确的理解。就是说,中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布局局面的理解,因此对有效运用布局有所帮助。再有一点,就是当中国棋手认识到自己的布局不比对手强,那他会把斗争的重心转向中局,而不是刻意和对手较量布局的高下。这种放弃对布局的理论、知识和感觉全面较量的对局战略,有利于中国棋手发挥自己的特长。
    以中局为主的训练方针,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我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第一,对局的重心。对局的阶段划分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重要课题。三阶段论、五阶段论、九阶段论和十一阶段论,尽管从不同的需要出发会采用不同的阶段划分方法,但是理论界对一局棋斗争的重心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中局是一局棋斗争的重心,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中局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训练以中局为中心,也就是顺应了中局是对局的重心这一客观价值规律。第二,是客观形势。布局的规律性强,或者说,布局的规律相对于中局规律而言,比较容易被发现。西方棋手在思维上讲逻辑、讲规律、讲科学训练。布局的规律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掌握。过去的四个主要国际象棋学派,经过长期的努力研究和探讨,已经掌握了布局领域的许多东西,尤其是布局向中局过渡这一暂短而又十分关键的阶段的下法,在这个领域的知识、规律和经验方面,西方棋手占有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棋手要和外国棋手进行布局领域的全面较量,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够取得优势的。如果有其他可以较量的领域,就没有必要全力以赴地在布局上下功夫。如果我们的棋手的等级分达到世界男子前30名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对局实践中基本上不存在需要提高技能的程度,那时候可以把重点转向布局研究。基本残局带有定型格式的特征,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战复杂残局下法也有不少经验性的规律,这方面中外棋手的差距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的磨合才能扯平。较好的办法是幼年时期的游戏性训练以残局为主,主要学习一些残局的规律和知识。国际象棋中局的规律性东西确实较难发现和掌握。尽管国际上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局的重要性,但苦于找不到“科学的途径”,可以说,国际象棋中局理论的发展是一个薄弱环节,是西方棋手对局实践中的一个弱点。对于习惯于科学规律和知识化的西方棋手来讲,中局的下法多多少少有点让他们感到困惑。可以认为是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在这个领域钻了他们的“空子”。第三,是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风格就是特色。中国棋手在这方面的优势主要反映在中局。在中局需要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够反映局面本质的局面感觉,只有这样的时刻才能充分显示出中国棋手的天才特色。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是什么?英国的理论家当然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他们感觉到这种风格的存在,通过看中国棋手的对局就能感觉到这种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风格的存在。
1988年至1989年间,在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会议上和全国教练员座谈会上,我作过一个比较大型的发言,谈了十七个问题,主要涉及训练、选才、教练以及竞赛机制和发展战略等。这个发言提纲还在,第一条就写着:有中国象棋思维特点的国际象棋下法。中国象棋的思维特点实质上就是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因为中国象棋在中国实在是太普及了,即使是现在的中国象棋也已定型超过千年。可以认为在这个至少千年的中国象棋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渗透中国象棋思维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反过来,中国象棋那一套思维又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平民化了,成为极平常的生活逻辑的一部分。会下或者不会下中国象棋无关重要,中国人思维中有中国象棋的影子或折射因素则是不争的事实。说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是中国思维特点的国际象棋下法,也能说明问题。简单地说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是中国思维,似乎也行得通,不过需要加以解释。
    所谓中国思维,是指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些中国人学了一点洋文化,则以批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为己任。在我看来,这些人要想脱胎换骨,彻底抛弃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还有点困难,说不定人从一生下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造成的大脑中某些神经线路已经开通,又有什么办法能在想问题的时候把它们关闭!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叫易经思维,也有人称之为“八卦思维”。易经表面上看,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占卜、巫术的记载,实际上它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深入研究易经八卦的道理,发现了二进位制,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易经的六十四卦与遗传六十四个密码相等,互补原理与阴阳关系相似,所有这些似乎表明,直觉灵感所发现的本质远比科学的发现更深刻。
    1984——1985年间,我写了《对棋艺的哲学思考》,这是一篇系列讲座文稿,内容包括《象棋的起源与本质》、《电脑象棋及象棋教育》、《象棋思维》、《竞技的本质与战略》等。其中,《象棋的起源与本质》发表在1986年4 月号《体育文史》上(发表时有删节)。我在提出关于棋的起源的两个假说的同时,介绍了当时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的观点。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切列夫考博士的文章发表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我对他的观点非常赞赏,同时又对一些重要的细节作了补充和修正。
    读过艺术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艺术起源于古代巫术。作为思维艺术的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完全符合逻辑。
    国际象棋是一个人造物,是人类对科学、艺术和竞技认识的结晶。它经历了由宇宙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对国际象棋理论的研究,对国际象棋规律的认识,不能离开对国际象棋本质的探讨。如果对国际象棋这种易经思想起源和本质的认识,反映了实际(真理),那不就正好说明中国人特有的易经思维模式,和国际象棋自身内在的规律模式,是天然吻合的。这样来解释最近外国人说的“中国人天生会下棋”似乎非常恰当。
    中国象棋的思维特点也就是易经思维的特点。哲学界认为,易经思维有三个突出特点:1./类比性。通过类比追求相互关系的统一;2.整体性;3.辨证性。我的研究,即使用了“突出”二字,易经思维的突出特点也远不止三个,例如,4.直觉性;5.直线性;6.谋略性;7.神秘性;8.保守性。
    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保守性,是指自固、中庸。但保守绝非不思进取,也非不善创新。推崇后发制人。后发制人也不等于被动挨打,正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中国现在的六位成材的国际象棋女将,个个都是后发制人型的(谢军的后期风格略有改变)。这也难怪,没有专门教她们布局,于是对局一开始,布局下得平平常常,甚至有时候难免略差一点。布局下完了,中国姑娘开始后发制人,这时候她们拿出了所有的本事,下得自信十足。再看外国棋手,在中国棋手的后发制人面前,好像思维僵化了,找不到好的对策,逐渐落入下风。
    哲学家认为,易经思维的整体性,缺点在于“忽视向细节、向形式化方面和向定量化方面的发展”,因而成为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关于如何正确认识经验思维这一重大问题,另找机会再说。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事物并不需要或者不存在向定量化方面发展的问题,譬如国际象棋这个人造物。在这种情况下,易经思维的整体性是否还会妨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思维的整体性对于定性是很好的支持,而定性有更多机会接近揭示国际象棋的规律和本质。天生就具有易经思维特点的中国棋手,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充分利用自己天才的本钱。
    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国际象棋本质上是一种模型(宇宙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国际象棋表演出来是一种艺术,是思维艺术。既然是思维艺术,它必然包括了思维科学的内涵,因此,国际象棋是一门科学。把国际象棋作为思维科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对思维科学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现代由于竞技成为国际象棋的主题,人们在研究国际象棋的时候,必然要更加注重它的竞技性。可以说如今的国际象棋的理论和实践,竞技因素成为探讨的核心。把纯理论和竞技理论结合起来,才是唯一正确的符合国际象棋发展实践的道路。人的因素在国际象棋理论中所占的比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所以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认识到,它所追求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尽管为了今后世界大赛的需要,这里对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理论上的新东西的论述,不得不有所保留,但是应该说已经足以显示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庐山真面目。
下面一张简表有助于大家对各主要学派的了解:
                 主要国际象棋学派简介
学派名称
年代
理论基础
追求目标
主要贡献领域
意大利学派
16——18世纪中叶
象棋是艺术
战术美妙
开放性布局和残局
局面学派
18世纪中叶——29世纪初
象棋是科学
原则方法
封闭性布局和局面理论
超现代主义学派
1910年至1920年
象棋是竞技
战略复杂
半封闭性布局和战略理论
苏联学派
二十世纪中期至今
象棋是竞技艺术
协调和完美
半开放性布局和动态理论
中国学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象棋是思维艺术
思想和感觉
非逻辑领域和竞技战略

  
    面对这份用表格方式所作的简介,我反复琢磨,竟有点担心自己是否将有关问题简化得过了头。把一个复杂的事物压缩在一个单词之中,不免丢三落四,甚至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就好像我说“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风格是八卦思维”,没有读过本文的人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
    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和苏联国际象棋学派(如今或许要称之为俄罗斯学派)的较量,不过是刚刚开始,并存的时期将很长,至少也要20年至50年,即使中国在男子国际象棋方面超过了俄罗斯,苏联国际象棋学派的影响也会继续存在一个阶段,而最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将成为主流学派,这是国际象棋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6 08:18
国际象棋棋理200条(2011-03-03 )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75e00c0100pv26.html


“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其概念应该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规律”。
所谓规律是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将这些联系用语言归纳出来就将其称为规律。但由于客观世界纷繁复杂,而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以及语言表述方面的限制,所以对规律的总结大多是一种似是而非,似全实偏的概括,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达到一定阶段的知识总结,是一种相对真理。这些规律是前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智慧成果,后人接受这些成果有利于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自然规律。但由于这些总结出来的规律本身在理解深度和表述方面有缺陷,所以对这些规律要加以辩证理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是这个道理。
自然界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例外,这些例外看似违背规律,实则也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们处于绝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之外,是人们暂时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部分规律。
棋理是对局中存在的规律,是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能帮助我们看棋、走棋。不过被表述出来的棋理也是一种相对真理,也是对弈规律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概括。要想成为高手,必须先了解这些棋理;如果死守棋理而不加以变化,则必定成不了高手。这也相当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棋盘上例外很多,也是对弈规律的反映。掌握普遍规律,熟知这些例外才能成为高手。
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所谓“棋理”,应该有两个概念,一是我们总结出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棋理,另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对弈规律。第一个“棋理”相当于相对真理,是人们对对弈规律认识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们姑且把它称为小棋理;第二个棋理是客观存在的对弈规律,我们把它称为大棋理。所谓棋盘上的例外最多只是与小棋理相悖,但绝对符合大棋理。
了解棋理并非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理解它,然后才能加以运用。
学过两天国象的孩子都会口出连珠地背诵“快出子、占中心、早易位”,但这个三个词组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有什么适用范围,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如何有效实现这三个目标,孩子们往往一时难以了解。
棋理与外语学习中的语法有些类似。朋友问我,“我这句话按语法只能这样翻,为什么你说不对”?。语法是语言学家或语法学家们总结出来的,也是对语言规律的一种反映,不过是一种静态的、看似全面,实则不然的反映。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每个人的言语又有其个人特点,语法是根本无力于解释全部语言现象的,甚至可以说无力于解释大部分语言现象。
我并不是说学习语法没有。相反,与学棋必须掌握棋理相同,了解语法能加快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速度。但语法学了要会用,不能太过拘泥。囿于书本上的语法去理解语言就已踏入误区,再用语法去处理翻译过程则又更是雪上加霜,积重难返,因为翻译涉及到的语言层次、社会层次等更为广泛。
我更倾向于将语法或棋理(书上的棋理)理解为《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使用时应随心所欲,如行云流水,不受桎梏。也可以理解为张无忌向张三丰学的太极拳经,只有记住再忘掉拳经你才能真正地掌控它,运用它。
了解棋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对弈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棋艺。


第一条:如果你控制了棋盘上超过半数的格子,则你有空间优势。
第二条:马跳边线是一种耻辱(马跳边,易被歼)。
第三条:将兵部署到与象颜色相异的格子上。
第四条:a1到a8和a1到h8的距离同样近。
第五条:除中心兵和通路兵以外,不要没事去挺兵。
第六条:要让马八面威风,给它一个好的支点。
第七条:要让象活跃发达,给它几条可以顺畅的开放斜线。
第八条:要让车显示自我,给它开放的直线和横线。
第九条:不要过早出后。
第十条:尽快联络两个车。
第十一条:开局每步出动新的子力。
第十二条:开局时如果可能尽量避免重复走子。
第十三条:开局时出马在先,出象在后。
第十四条:侧翼被攻,中心出动。
第十五条:巩固中心之后再行攻击对手侧翼。
第十六条:子力有向心性。
第十七条:两吃可选向中心。
第十八条:尽量控制中心,传统意义也好,超现实主义也好。
第十九条:早易位,常易位(保留不同方向的易位权)。
第二十条:不要去动王城兵。
第二十一条:小心f2和f7格。
第二十二条:后车配合总能杀王。
第二十三条:对手没易位,不要用象去牵制对手f3或f6的马。
第二十四条:马在f8,王不害怕。
第二十五条:残局时有子力优势去换子。
第二十六条:残局时子力劣势去换兵。
第二十七条:中局轻子强于三兵,残局三兵强于轻子。
第二十八条:赚一兵可能会稍稍吃亏。(弃兵开局)
第二十九条:子力对比悬殊的对局中先手权常是决定因素。
第三十条:通路兵永往直前。
第三十一条:叠兵弱在行动不便,强在可以为车提供半开放线。
第三十二条:尽量避免落后兵和孤兵。
第三十三条:“兵岛”越少,局面越好。
第三十四条:如果只能接受弱兵,则寻求某些补偿。
第三十五条:占领、占领、占领(空间优势)
第三十六条:空间局促,换子腾挪。
第三十七条:空间优势,不去换子。
第三十八条:空间局促,弃兵值得。
第三十九条:d7-d5是大多数弃子毒着的抗生素。
第四十条:没有优势,不去冒险。
第四十一条:有优势则则攻击,否则优势弃你而去。
第四十二条:利用每一步棋干扰对手实施其计划,或利用每一步去实施已方计划。
第四十三条:维持先手,子力代价。
第四十四条:先手是一种优势,如有机会马上争先,无力维持让出先手,但要卖个好价钱。
第四十五条:车到次底线,弃个兵也值。
第四十六条:局面越开放,出子越重要。
第四十七条:攻击位于两翼的两个弱点,对手的防守力量变薄(攻击部位越多,防守力量越薄)。
第四十八条:如双方有兵,则双象通常强于马象或双马。
第四十九条:象兵残局中异色格象有利于弱方和棋,中局时则利于攻击。
第五十条:不要用后去吃b线兵,尽管有时可占便宜。
第五十一条:击双是所有战术的基础。
第五十二条:如果对手的威胁可以忽略则去忽略(心理)。
第五十三条:两个车一加一大于二。
第五十四条:攻击无根子。
第五十五条:攻击被牵制子、弱兵、无保护的王和其它不可动目标。
第五十六条:威胁漏看,全盘皆输。
第五十七条:只要有用就可以将军,说不定能将死对手。
第五十八条:不要放过任何有用的将军机会。
第五十九条:随时关注攻守双方子力数量及种类的变化。
第六十条:有机会就吃掉对方的子力。
第六十一条:如果你要弃子争先,先要确认能长久保持先手或随后能将先手卖个好价钱。
第六十二条:接受弃子时不应只考虑积累物质优势,而是应考虑如何在获得高额回报后弃掉它。
第六十三条:对抗弃子着法的唯一手段是吃掉它。
第六十四条:侵入敌方阵地且有保护的马,其价值相当于一个整车。
第六十五条:三个轻子通常强于一个后。
第六十六条:应尽量保持压力,而不是解除压力。
第六十七条:威胁大于吃子。
第六十八条:兵群推进时想升变的兵优先。
第六十九条:兵群攻尾(基础)。
第七十条:车在后,通路兵在先。
第七十一条:尽量用马去堵截孤兵、落后兵和通路兵。
第七十二条:用少数兵攻击对方的兵群。
第七十三条: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第七十四条:阿列亨及其它超现实主义开局,白方应保持先手。
第七十五条:良好的进攻能赢棋,良好的防守能得世界冠军。
第七十六条:用棋子的目光来看整个棋盘。
第七十七条:学会下盲棋。
第七十八条:注意命令式着法。
第七十九条:不要错过任何可以作习题的机会。
第八十条:仔细分析每个备用着法。
第八十一条:将兵放在与象颜色不同的格子上。
第八十二条:将马和兵或马和象放在同一颜色的格子上;这样它们可以控制更多的格子。
第八十三条:与坏象相比,好马更强于好象。
第八十四条:得到双象通常能有效补偿弱兵的缺陷。
第八十五条:马后在力量上能相互配合,通常优于后象配合。
第八十六条:兑掉自己的坏象。
第八十七条:把自己不活跃的子力与对手的活跃子力兑换。
第八十八条:兑换对手的攻击子力,以减弱对手的攻击。
第八十九条:如果你的兵形比对手好的话,与对手换子,特别是换掉重子。
第九十条:换掉对手堵截子,以自己的通路兵扫清道路。
第九十一条:将对手的防守子力兑换,以便已方的子力能加入攻击。
第九十二条:一个坏的计划要好于没有计划。
第九十三条:一个好的计划包括小计划。
第九十四条:有d线孤兵的局面中,双方的计划大多已经确定。
第九十五条:计划应该有弹性。
第九十六条:反方向易位后,用强兵阵去进攻,不管你的王在哪边。
第九十七条:开局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可下的中局。
第九十八条:如你遇到没见过的开局,尽量去走正常的出子着法。
第九十九条:开放性局面中要尽快出子,把王转称到安全位置,越快越好。
第一百条:后兵开局中不要堵塞c兵的道路。
第一O一条:黑方开局的目标是平先。
第一O二条:开局转中局时需要仔细考虑。
第一O三条:确定计划前先要评价兵形结构。
第一O四条:确认是否所有棋子都有根。
第一O五条:如果无法走战术组合,一点点积累优势。
第一O六条:残局中王是威力巨大的棋子,一定要好好利用。
第一O七条:大多数残局的目标是将兵升变成后。
第一O八条:残局时多使用无等着、三角规则及对应格法则。
第一O九条:兵形破坏很难形成通路兵。
第一一O条:拿不定主意时可随便走棋,但是不要挺后。
第一一一条:棋风比棋力更重要。
第一一二条:尽量走成你喜欢的局面。
第一一三条:要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要过高评估自己的棋力。
第一一四条: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一一五条:选择适合你的竞赛模式。
第一一六条:选择对手最不喜欢的局面。
第一一七条:即便你的对手级别更高,但也不要气馁。
第一一八条:任何时候不要轻视对手。
第一一九条:不要让对手干扰你的注意力。
第一二O条:不要怜悯对手。
第一二一条:尽量不看棋盘下棋。
第一二二条:尽量解任何看到的习题。
第一二三条:采取战术打击时先看清备用着法。想清备用着法再走棋。
第一二四条:要了解“最终画面”,必须注意使用命令式着法(那些能改变物质对比和兵形的着法)。
第一二五条:要了解棋盘局面与脑中局面之间的所有差异,包括微小差异。
第一二六条: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第一二七条:尽量走成你熟悉的局面,哪怕对手更了解这个局面。
第一二八条:置之死地而后生(劣势局面最好下)。
第一二九条:如果对手棋力比你强,而你的局面比他好,不要向他提和,如果和棋对你没有太多好处的话。
第一三O条:如果没有太丰厚的回报,那么不要在开局之初或双方都有机会时接受对方的提和,不管对手棋力如何,你执黑还是执白。
第一三一条:不要去寻找“白方先走,白棋可胜”通用妙方。
第一三二条:永远小心行棋-机会可能从任何对局的任何时刻溜走;不能放过任何机会。
第一三三条:趁热打铁,乘胜追击。
第一三四条: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过过分沉迷于小细节而看不清全貌)。
第一三五条: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通常是不骗人的。
第一三六条:两次检查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一三七条:仔细检查你要使用的公开发表的材料。
第一三八条:战术组合或复杂的战术对局通常有利于局面好的一方。
第一三九条:不要怕犯错。每个人都犯错。不过要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第一四O条:错误总是成群的出现。
第一四一条:犯错误以后不要急于行棋,而应该先静下来评价一下局面。
第一四二条:要认真对待各种微小失误,诸如走棋太快或太慢,没有好好准备比赛或没有正视对手实力。成败在于细节,包括对局前良好的睡眠和合适的饮食。
第一四三条:不要期待对手犯错。
第一四四条:对弈时最困难的时刻是阶段转换的时刻(开局转入中局或直接转入残局,中局转入残局)。
第一四五条:遇到出其不意的着法或有力的着法应先平静的评价局面。
第一四六条:局面中出现任何变化都要心平气和地去评价。
第一四七条:正确区分战略局面和战略局面,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四八条:任何一局棋都不能利用认输的方法赢下来。
第一四九条: 最难的棋是要下赢一局胜势棋。
第一五O条:对局中体力因素有时要比知识和分析能力重要。
第一五一条:尽量从任何局面,任何时刻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一五二条:只要有棋可下就不要认输。
第一五三条:作完决定以后就与它同生死、共进退,不要患得患失。
第一五四条:找到一着好棋后不要马上走棋。要寻找更好的棋。
第一五五条:遇到重要时刻要多花费时间思考。过于匆忙可能会全盘皆输。
第一五六条:不要陷入时间恐慌。
第一五七条:对局阶段转换及对局转折时刻要多花时间来思考。
第一五八条: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用于墨守成规的着法。
第一五九条:快棋赛中依靠的主要是直觉,而非计算。
第一六O条:如果你的对手陷入时间恐慌,则你不要急于走棋,而是心平气和地走棋。
第一六一条:全神贯注,只注意棋盘。
第一六二条:聚焦国际象棋思维。
第一六三条:将当前的局面与你记住的局面相对比。
第一六四条:对手行棋时,你要进行战略角度的思考,当你行棋时,你要进行战术角度的思考。
第一六五条:利用“问答”模式思考。
第一六六条:如果下棋时你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问题根源可能在你的控制力上,而不是在外界干扰上。
第一六七条:找到对抗干扰的方法。
第一六八条:能否集中注意力直接关系到思维方式的好坏。
第一六九条:不要去关注心理方面的因素。
第一七O条:下棋时两手要放好。
第一七一条:对待小兵要有耐心。
第一七二条:耐心等待对手思考。
第一七三条*: 英文原文第173条缺失。
第一七四条:计算时要有耐心。
第一七五条:局面中出现危机时要有耐心。
第一七六条:联赛上什么都有可能。
第一七七条:运气总是垂青于勇敢者。
第一七八条:高手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一七九条:实战是提高棋艺的有效途径。
第一八O条:先了解开局套路,再去了解理论如何解释。
第一八一条:与高手对局中的失败给予的经验最多。
第一八二条:每次下棋都要拼尽全力。
第一八三条:要想下好开局和中局,先要把残局下好。
第一八四条:学习大师们的对局。
第一八五条:求助于老师、同学或者计算机来检查自己分析和构思的正确与否。
第一八六条: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仔仔细细地分析自己的对局。
第一八七条:学习著名棋手的评注。了解他们对各种局面的意见,同时尽量去模仿。
第一八八条:用实践来补充理论知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对局规律。
第一八九条:努力去欣赏对局的美丽之处。
第一九O条:当一场对局关涉到情感方面时,你花的力气会更多,记住的东西更多,你更能接近新思想。不过输棋时对你打击也就更大。
第一九一条:如果你全力投入国际象棋,那么你就是一个很有威胁的棋手。
第一九二条:你所了解的国际象棋的内容,不会超过所有已知的国际象棋的知识。国际象棋的知识比其它游戏的知识全部加起来还要多。
第一九三条:理解比记忆更重要。
第一九四条:有记忆支持的理解比单纯的理解更好。
第一九五条:记住基础的残局局面。
第一九六条:记住基础的战术方法。
第一九七条:为输棋找借口无助于下一场对局。
第一九八条:找到失利的真正原因,并解决问题。
第一九九条:在你的输棋中、和棋中及赢棋中学习。
第二百条:你向国际象棋付出了多少,你就能收获多少。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