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相约智慧课堂同叩传神之问——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艺术探析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3-2-16 08:43
标题:
相约智慧课堂同叩传神之问——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艺术探析
相约智慧课堂同叩传神之问——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艺术探析
来源:早期教育 作者:朱瑜
提问既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又是一种教师驾驭课堂的表演艺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更有着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巧用提问艺术,不断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的思维方向。
一、问在寻常处——据实提问
所谓“寻常处”是指在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较易忽略。但对幼儿思维方向和探究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地方。
1 问接点。
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提问要能引发幼儿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让幼儿通过学习探究实现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因此,在科学活动伊始的提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背景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比如,在探索滚动现象时,教师首先问:“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会滚动的吗?”启发幼儿回顾生活中一些能滚动的物体。然后教师问:“谁可以想出好办法,让这些会滚动的物体不再滚动?”新问题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促使认知进一步发展。
2 问疑点。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常会对所学的内容、对同伴所说的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应捕捉住幼儿最感困惑的地方巧设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幼儿尝试用筷子搅拌的方法使热水加快冷却,但同时停止搅拌后所测得的温度差异很大。幼儿对此困惑不解,议论纷纷。于是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搅拌相同的时间后热水冷却后的温度不一样呢?”从而肯定了幼儿的质疑,引导幼儿去探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3 问盲点。
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知识不易被幼儿所知,但会影响幼儿的思维和操作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认识这些知识。比如。在科学活动“改变沉浮”中,当幼儿沉浸于猜测用几勺盐才能让鸡蛋浮起来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多少盐才是大家说的一勺呢?”幼儿面面相觑,这是大家在猜想中未曾意识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勺盐究竟用的是多大的勺子?勺子里的盐装到什么程度算是一勺?而该问题直接关系到放人盐的量,决定着操作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事先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思考盲点,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幼儿思考过程中不确切和不到位的地方。可使探究活动更科学、有效地开展。
二、问在关键处——深究提问
所谓“关键处”是指围绕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对幼儿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1 问重点。
为让幼儿透彻理解并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教师应围绕活动重点反复提问,以促使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让球动起来”中,教师围绕探究让球动起来的方法,不断地提问:“你可以不用手帮忙让球动起来吗?”“你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让球动起来吗?”“你可以不直接使用自己的身体让球动起来吗?”……在这些重点凸显、角度各异的提问中。幼儿始终围绕“让球动起来”这一内容进行持续的思考与猜想,创造性地想出了许多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2 问难点。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活动中的难点分解成一些不同梯度的小问题,让幼儿分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墨迹画”的教学难点是观察墨汁遇水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将这一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个提问解决:“棉棒轻碰水面的时候你首先看到了什么?”“墨汁在水面上像什么呢?”“然后又看到了什么?”“最后墨汁怎么样了?”通过幼儿对每个小问题的解答,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墨汁遇水后的变化,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活动难点。
三、问在延伸处——引申提问
所谓“延伸处”是指科学活动中,通过提问让幼儿将所学知识、技能、方法向课外不断拓展延伸的地方。
1 问纵点。
幼儿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的习得应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经验准备和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可把活动引向纵深发展的学习点,适时提出问题。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成功地用圆铁圈吹出了七彩的圆泡泡,他们兴奋不已。这时教师提出:“如果换成方形铁圈或三角形铁圈还能吹出七彩的圆泡泡来吗?”问题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幼儿巩固知识,持续地发展认知提供了契机。
2 问横点。
在组织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横向扩展的学习点。以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回归生活,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悟。比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中,幼儿通过对橡皮泥和游戏棒的摆弄发现了构建三脚架的要点,并通过在三脚架上摆放物体了解了三脚架的稳定性。该活动虽然让幼儿对三角架有了一定了解,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于是,教师提问:“想一想、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到过三角架一类的东西?”从而使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中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寻,不仅加深了对三脚架稳定性的认识,更感悟到三角架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