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科普读物
为了给孩子买科普读物,家住上海市杨浦区的赵先生最近有些愁眉不展。儿子今年读小学三年级,学校给每个学生列了一份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其他门类的书都有书名,唯独科普类的没有明确书名。赵先生只好带着孩子去书店一本本挑。
到了书店,赵先生终于找到科普书没有书名的缘由:“书店里基本找不到有趣的科普书籍。看了一圈,最多的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只不过现在版本比以前多,各个出版社的都有,不知道挑哪家出版的才好。”
文艺之热反衬当下科普之冷
记者随机走进一家新华书店,发现情况确如家长所说,在儿童读物区最显眼的推荐读物书架上,没有一本是科普读物。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一旁找到多个版本的“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千万个为什么》《儿童十万个为什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一本儿童拼音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里,居然出现如“胃酸中和”“淀粉酶”等专业术语。虽然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标注了拼音,但可以想象,孩子对于这些专业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科普读物的柜台前也鲜有读者停留阅读。
与此相反,书店里儿童文艺类的读物却相当受欢迎,奇幻故事、穿越小说、卡通漫画等,吸引着不同年龄的小读者驻足阅读。低幼读物柜台也被各种海外引进版的图文绘本所占据,令人眼花缭乱。
科普阅读缺失成长营养不良
“中国的科普事业有过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少儿委员会委员姚惠祺说,“特别是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之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兴起过一场历时十多年的科普热,当时几乎所有主流的新闻媒体都开设了科普版面,科普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传统科普读物很快陷入低谷。姚惠说:“媒体上的科普版面逐渐消失了,科普创作价值越来越得不到市场认可,作者失去积极性,作品与少年儿童渐行渐远。其实,科普读物对青少年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姚惠祺诉记者,从小的方面来说,优秀的科普读物能够培养孩子的科学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从大的方面来讲,少儿科普读物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读物之一。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科普读物的熏陶,缺少这方面的培养,未来国家将不得不面临创新人才缺失的窘境。
上海市金山区海棠小学校长蒋水清致力在学校推广科普阅读,她计划在小学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引入科普读物。蒋水清告诉记者,处于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最强,有与生俱来的探索天性。“学生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是科学启蒙的最好阶段。一旦升入高年级,他们就会通过学科教材去接触科学知识。而教材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远没科普读物生动有趣。只看教材可能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并对科学产生排斥心理。”
“孩子缺失科普阅读将会影响其一生。”北京启发世纪图书公司负责人曲小侠表示,科普读物存在的目的不仅是有意识、有步骤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系统地培养科学思想、科学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