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写作的审慎和阅读的体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2-24 21:56
标题:
写作的审慎和阅读的体贴
写作的审慎和阅读的体贴
文/海之韵
写东西时,有一词曾让我感到很纠结,那就是“我们”这个词。因为这会被人认为是代表别人说话。但现在我不避讳着这个词。因为特别较真的话,很多话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了。当我用到“我们”的时候,有时指的是有同道之感的人,而有时,指的有着共同文化、共同受制于体制和时代的人们,也就是它呈现的是当下中国的语境。比如说到大学精神,我说“我们的大学没有历史感,我们不尊重大学校友的私人记忆。”我看很多哲人也不介意用这个词,史怀泽,康德等人也都用。他们也不考虑这些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讲出了道理,没人挑哲人的理儿,因为人家以思想服人。谁在写作时都避免不了用“我们”,如果谁说他能避免,可以将他过去的文章都找一下,看看用了多少个,看看那个语境中,将“我们”换成我,有多别扭。看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固然很好,但若一直揪住,以这个来臧否文字,未免僵化。作为写作者来说,就不要理会这些,你不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捆住手脚。换言之,你不能怕别人说你什么。
我更多的地常常用到“我”这个字。很直接地说,我以为,我觉得,我感觉什么的,但据说这样也不好。好像看起来很自以为是,也有人说,这些说法会带来片面。但我现在也不避讳用这样的词,因为即便你不加“我认为”、“我觉得”这几个字,其实也是你认为,至少,是你同意、认可、不同意、不认可某种观点。也不能为了审慎而去审慎,为了谦逊而谦逊。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提到,说对的地方总是以说错的是事情为代价的,因此不必担心让缺点变得更显眼。他说,我保留把真理恶狠狠地说出来的风格。
我发现国内学着我最喜欢的是赵汀阳,或许与他的这种风格有关系。看了,会觉得比看那些为了审慎而弄得四平八稳,或者为了谦逊而谦逊而反倒带着一点虚情的文字好。我听说了对“我觉得”、“我以为”这样文字的反感后,也试图注意一下,但立马就觉得像手不知往哪放了一样,然后依然我行我素。觉得一个人阅读时将注意力放到这些地方,多少有点无聊。
而关于这种表达带来的片面,我有个学生也是朋友写过一段文字,我觉得写的很好:
“如果存在有许多片面的深刻,这反倒给我们思维尽可能的的拓展了思考空间和思想视野,我们不必畏手畏脚担心陷入片面的陷阱,正因为片面才开启了通向深刻的小径。我们也不必忧虑会得到别人的指责与诟病,正因我们亲身经历了所有可能的片面的小径,我们才能达致全面,内部的全面,思考的全面,全面的全面。
”
有时提到一些现象的时候,我会用到一些、很多、有的、往往,有时这样的常常这样的表示频次数量的词汇。如果你细究的话,也会发现问题。你会说这样的判断是经过一翻调查了吗?应该呈现出具体的数据才有说服力。如果都得掌握数字才能说话,那么所有的思辨分析都无法进行,很多文章也都没法看了。更重要的是,数字就说明就客观了么?数据的调查就一定比个人直觉性的体验和判断科学?因为数据的调查还涉及信度和效度,你的问卷设计有效么?你的选取的样本就没有问题?绝不是有个数字就显得科学了。何况,当下中国的问题,很多真的不必要调查,那些是秃脑袋的虱子,明摆着的。所以可以提醒用词的严谨,比如一定要慎用全称判断,但真的不能说这非得要调查才能说话。影响世界历程的伟大著作没有用调查法写成的,如果抱着科学实证的思维,会认为人家闭门造车,是那样的吗?
就拿应试教育分数这个事情来说,说“很多老师、很多家长重视分数”,这不是妄语,这是对中国教育情状的一个大体的判断,除非你认为中国的教育没有处在一个应试的氛围里,这不用调查,只要感觉稍微敏锐即可感知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打翻这个判断不那么容易。因为看到了反例,来反驳这样的措辞,没有什么意义,也是舍本逐末。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看了两段微博,一个是:大学里有两种人不谈恋爱,一种是谁也不看不上,一种是谁也看不上。大学里有两种人最容易被甩,一种是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一种是不懂得什么叫做爱。同样的一句话,截然不同的语意。单是中国语言的丰富,就足以带来很多歧义了。所以语境,是阅读需要把握很微妙的东西。所以只能放到文章上下文的语境中。
语言是沟通的渠道,语言也是误会的根源。所以对于文章来说,写作需要起码的审慎,不可像无行文人,信口开河。但阅读也需要去体贴写作者的基本的意旨,不能限于摘字琢句,点状阅读,这也是阅读该有的素养吧。
也许重要的是言说,言说本身就是行动。众声喧哗是好事,万马齐喑是坏事,如果不能揭示出真理,至少它是通往真理之必不可少的途径。本来言论就不自由,如果写作有那么多的顾及,言说真的变成一个很难的事情了,只要没给具体的个人带来伤害就好。
再说句题外的话。有些话总是不吐不快,所以总爱冒出大实话。我从不吝惜真诚的赞美,对于我欣赏的,也可以长篇大论地去写,去写我看到的好,体贴到的好。但是的确,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如果没有真诚的批评,那些赞美就值得怀疑,当然反过来也是。也可能先天思维品质就有批判性,所以我反思批判的文字也很多。不过我的那些文字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人,有些人的确构成了我写字时的火花,他们的言语或者行为可能确实点燃了我的思考,是写作的背景,但是我的写作从来都是力求上升到普遍化的高度,每一篇评析的文字,这个方面,都应该能经得起推敲,那就是,在论一个问题,说一个事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