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绝句体白话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3 17:35
标题: 关于“绝句体白话诗”
关于“绝句体白话诗”
                                         曲有源               


    有史以来,诗体的演变是循序渐进的,是基因的慢慢转化,不论由诗到词,还是由诗词到小令。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对古体的断裂之举,导致它和传统的脱臼、脱轨,以至于出现现在人们所熟视的局面。
我在十多年前开始演练的白话诗,如今已到了“绝句体白话诗”的阶段,那早已被摒弃的起承转合,居然在操作过程中,借“诗”还魂。它不是凭空设计的新诗格律,而是在实践里,与汉语内在规律的磨合,恰如齿轮散乱后的复位,如经典相声小品的打造,追求语言的水到渠成、精益求精。而相比之下,那些有起无承、有承无转、有转无合之作,似乎属于写作的初级程度。因此,它的出现所引起的失语状态,是不足为奇的。
早在在假大空的年代,我便博采众家之长,注意诗艺的修养。在此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开始白话诗的正本清源,试图让它与古体接轨。在结集出版的“白话诗选”里,便可看出多方面的努力:对古诗以及名句的解构;行吟;咏物;继承古代诗人的传统。与现代诗人的赠答、互文、同题写作,后来扩展到以成语、谚语、民谣、俗话为题,在北方语系中广泛吸纳。尤其是用起承转合结构白话诗体,让我尝到了和传统文化通透的快慰。而最先发现并明确指出的,是万弘先生,可见旁观者清。
后来,在“绝句体白话诗”探索进程中,老友诗评家陈仲义先生,对《睡在鼓浪屿》一诗的评价,让我心里有了底,有了一直走下去的勇气。
    最后,感谢所有评家愿意和我一起接受历史的检验。



         附原诗及赏析

挑灯细看

昨日在路边捡来一句话 / 莫等闲 / 白了少年头 / 归来挑灯细看 / 原来是四十五年前 / 我在上小学路上 / 随意丢的 / 空悲切三个字 / 因为当时还不明白 / 便留在口袋里 / 今日翻出来 / 本想合在一起重新品味 / 不料那悲切二字 / 在情急时已经用了 / 只剩一个空字 /


《挑灯细看》赏析

点评人:万弘

《挑灯细看》运用形象、生动、上口、幽默的口语,化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古典诗意,以散文式的起承转合完成结构上的跳跃,诗虽短,却能给读者以久久的回味。
话能够捡吗?“昨日在路边捡来一句话”“起”句出乎常理,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仅此一句,浓浓的诗意便浮出字面。
话能够看吗?“归来挑灯细看”“承”接句,运用拟物的手法,将时光一下子拉回到45年前(诗人45年前读过,随意丢了),让人遐思无限。
其实,还有三个字当时没有丢,因为不太明白,留在口袋里,话能装在口袋里,再一次让人出乎意外,“转”得曲折、雅致。
诗的最后又回到起句,准备重新品味,少年时读过的那句古诗却只剩下了一个“空”字,为什么只留下一个“空”字,是空灵?还是空虚?让人回味无穷。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短短的一句古诗,在《挑灯细看》里,我们仿佛能品味到诗人曲折的生活历程与人生体验,这便是诗所别具的无穷魅力。


睡在鼓浪屿

昨夜和海共枕时 / 那深远的潮声 / 想必接纳了 / 我的呼吸 / 醒来时 / 感觉 / 那么 / 轻松 / 而踏实 / 倘若在那 / 岸边礁石上 / 再去面海一天 / 定胜过十年面壁 /
干净的红外线,蕴藉的涟漪
点评人:陈仲义
《睡在鼓浪屿》是曲有源在《练句鼓浪屿》12首中的一首。它用平实的手法记录平凡的一夜。的确,与“海涛”共枕的一夜,似乎与以往没有什么差别,大家的感觉也多与诗人一样:潮声接纳了我的呼吸,醒来时感觉那么轻松而踏实。就是这样的如话家常,让我们想起菽庄花园,那镌刻着“枕流”两字所蕴含的意味!简要的话,省略具体体验与细节,表达了众人典型的常态感受,朴实无华。而最后,一天与十年的对比,真个把海上花园的环境、氛围、境界,一锤定音。小小岛屿,赐予人们的“修炼”、“营养”和“定力”,岂非十年所道尽?个中机关,被我们诗人触动了。正是由于摸到了这一机关,才使上半段没有陷入感受的平庸。总体上曲有源的白话绝句,像打水漂,一跳、二跳……水面上划出干净的弧线,荡天蕴藉的涟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d87170100erco.html
     (后记:我与万弘先生未曾谋面,剪报又不可查,不能注明出处,只能在此对评家表示谢意。)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