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大人为什么要开会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9 15:06
标题:
大人为什么要开会
他的启蒙 你的童年
冷玉斌
《新童年启蒙书》(包括《从前,有一个点》、《我是中国人》、《大人为什么要开会》和《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常立、郭初阳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儿童对话是门大学问
几年前读过一本书叫《儿童大学——科学家解答世界之谜》,书里收录了德国蒂宾根大学教授对儿童所提问题的解答,如“为什么我们听了笑话会笑”、“为什么会有穷人和富人”、“为什么学校枯燥无味”、“为什么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等等。读后印象极深,一是发现那些答案使我同样受用,同样长见识——此前我不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听了笑话会笑”?二来作者回答问题的思路、逻辑值得我学习,如何与儿童对话显然是门大学问。《儿童大学》这本书除了让我得到那些有趣的回答,更重要的是让我发现了藏在书里童年的力量,唤醒了我对童年的关注。
我常想,是不是所有好的儿童读物都蕴藏着童年的力量,或者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儿童读物”,就像米切尔·恩德讲的:“从根本上来说,我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E.B.怀特也说,“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了写,而不是往浅了写。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儿童读物本来就是成人读物,唯一的例外是,那些最好的作品作者始终保持其最初和最后的童年。比如林格伦、罗大里,于是,从作品中,孩子会欣喜地发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所以才有小女孩给林格伦写信问:“世界上真的有吵闹村吗?如果有,我不想住在维也纳了。”而我们,则穿越光阴重返童年,他们的童年,也是我们的童年。
作者为孩子启蒙 我给童年补课
毫无疑问,“新童年启蒙书”的四位作者的初衷绝不一般,“其中贯穿了他们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也贯穿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常立讲“起源”,郭初阳讲“开会”,蔡朝阳讲“经济”,蒋瑞龙讲“国族”,都是极大的话题。文明、文化、法律、政治、物理、哲学、历史、文学……对我这样的成人,读来也备感受益。事实上,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在阅读儿童读物上,还欠着许多的课程。读“新童年启蒙书”,你能够感受到作者从未褪色的童心。
“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常立引用利普斯的话作为《从前,有一个点》的题记,然后展开故事描述。这一本童话集的每一篇起源故事由三部分构成,先是一则童话讲述一则起源,接着是对此起源简洁的学理解释,最后是“隐藏的秘密”的揭示,类似注解与延伸的对话。童话神奇幻妙,解释明朗浅近,答问广博风趣。可以说,常立根本就是一个孩子,用他的积累与想象完成每件事情自己的故事。值得一说的是,常立对万物起源的描述总有无比的依恋,文字里充满了良善和温情。我相信,这样的良善来自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了解,这样的温情是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的奉献。
有一篇小学语文课文叫《我选我》,其中同学们给王宁的那阵掌声总令人如鲠在喉。郭初阳撰写的童话《大人为什么要开会》中,童话主人公阿当在生活中不断感受到人与人的交往与共存,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正是大人开会的智慧——“受限制,大家始显身手;有规律,吾侪方得自由”(歌德)。阅读中分明看到那个玩着“剪刀、石头、布”的我和伙伴们,我们和阿当一样有着同样的疑惑,“到底该听谁的呢?”于是,在你赢我输中,“所有的人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放弃了讨论、思考和判断。”中山先生曾云,“孩提之学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故其亲手编写《会议通则》,《大人为什么要开会》亦可看作此努力之接续,正是一册小学生版《罗伯特议事规则》。
在我看来,当下学校教育有三样最为缺失,一是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二是性教育,三是理财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童年时也没人讲给我这些,所以,这不仅仅是小朋友的问题,大人同样会为这件事苦恼。所以读蔡朝阳的《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时我很开心,他为孩子启蒙,我给童年补课。听着“铅笔的故事”的菜虫大概不会想到,还有个大人也在津津有味地思考着“看不见的手”。蔡朝阳在《寻找有意义的教育》里有一辑是“教育从孩子开始”,《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正是他“有意义的教育”的开始吧。
跟孩子的对话要化抽象为形象
“约翰叔叔是中国人吗?”“李小龙是中国人吗?”“我天生是中国人吗?”“‘再见’和 ‘goodbye’一样吗?”“中国人为什么穿西装?”“中国人为什么不善于协作?”……蒋瑞龙的《我是中国人》就是由这样一组可爱的问题生发而成。正如傅国涌先生所评,作者“从家园出发,展开跟孩子的对话,推己及人,化抽象为形象”,相较于至今还在我脑中“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之类的宏大叙事,此书让孩子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体认更为亲切、更为真实。既关注中国人的伟大之处,也不回避其丑陋的一面。印象深刻的是书之末句“做崭新的中国人”,正与题记“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遥相呼应,是期待,是愿景,亦可谓“新童年启蒙书”起落所在。
恩德说过,“据我们的经验,孩子原则上丝毫也不关心的主题,或是孩子完全不理解的主题,是不存在的。问题是你如何用心、用头脑来叙述那个主题。”很显然,“新童年启蒙书”做到了,这一系列书写有作者的人生观点、生活意义、正直信念,又承载了更多为人父亲的角色、责任、努力、期许、情感、不舍、关怀与无尽的爱——可以想象,小读者穿行在阿当、阿源、菜虫的故事与生活里,一定会欣然接受这充满爱与智的启蒙,大读者则可以将之放在身边,慢慢地、用心地阅读,在与童年的对话中,“在只顾工作的奔忙中遗忘了的那些珍贵的东西——幽默、悲伤、孤独、相互扶助、别离、死亡、生命,会像烤画一样浮现出来”(柳田邦男)。
最后,我实在忍不住要提一提常立讲“质量的起源”时提出的可爱的问题:“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质量?”他的回答是:“答案很简单,找到你心爱的人或事物——他们就是你的基态——然后把心里的锁链系在他们身上,你的生活就有了质量。”只是一瞬间,我就明白了,需要启蒙的,从来就不是童年的孩子,而是貌似成熟的大人。他的启蒙,你的童年,如此啊如此;他的童年,你的启蒙,如此啊如此……
来源:中国教育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