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守护中文的纯洁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9 15:18
标题: 守护中文的纯洁
守护中文的纯洁

    “1切斗4幻j,↓b倒挖d!”前段时间,广州市民吴先生偶然看到孩子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串“符号”,百思不得其解。他虚心地向孩子请教,得到的回复是“爸爸,你OUT(落伍)了”。原来,这是一段在中小学生之间流传较广的“火星文”,意为“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吴先生跟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们也感到无奈,不少学生直接把这些网络上的流行用语搬到了作业本上,而且以此为时髦,津津乐道。
    “中文,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原本不是‘问题’,现在却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怎么回事啊?”吴先生很困惑。
    有的文科博士都缺乏基本的中文素养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文,存在去审美化、去传统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域外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裹挟下势不可当。比如,电视、网络等媒介视英文为时尚或国际化标志,中文水平不断下滑,以致语句不通、语焉不详、错别字连篇。所谓的“网络语言”大行其道,混乱、杂糅却有自成体系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中夹杂了大量的外文,尤其是英文。我是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发现即使是在同属西方体系的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对此都早就有警觉,甚至出台了不少保护民族语言的法律法规。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基础教育中,英文权重过大,不少学校疏于提升和维持中文教学水平。大学英语院系的规模普遍超过中文院系,遑论公共外语教学。我所接触的不少本科生,甚至文科的硕士、博士都缺乏基本的中文素养。
    中文被肢解、被淹没,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当前,中文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可惜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本来是简单化了,有人却冠之以“生活化”;本来是卡通化了,有人又美其名曰“图文化”;本来是杂交化了,有人却要称之为“国际化”;本来是低俗化了,可摇身一变成了“大众化”……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有句名言:“只要法语不灭,法兰西将永远存在。”它适用于所有民族与其语言的关系。当今世界,弱小民族的语言正以高于物种灭绝的速率迅速消亡。难道我们不应对自己的语言危机有所警觉、有所防范吗?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知识分子都缺乏这种意识,又怎能一味责怪少男少女?
    中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思维和交流的首要工具,是民族记忆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承载。削弱了中文这个根基,圆就“中国梦”的美好前景从何谈起?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和认同基础的中文母语,正面临着日益被肢解和淹没的危险。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成社会共识
    我觉得有必要从小培养和诱发我国儿童学习中文的兴趣,提升青少年维护和珍爱母语的意识。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从幼儿园开始更加重视中文,提高中文的教学水平,并在本科和研究生,尤其是文科招生考试中加强中文权重。这也是遏制或缓解我国青少年出国游学盲目化、低龄化的根本举措之一。况且,母语修养匮乏,恐怕也难以学好、学精外语。
    学校可以增加文学在中文教学中的比重,并逐渐废除所谓的作文标准化答案。文学是传承语言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发想象力和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介质。杨绛先生在回忆中说,钱钟书当年之所以毅然回国,热爱中文是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各类媒介尤其是影视和文艺作品中,要强化中文母语的保护和传扬观念,让“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加强青少年文化修养等工作中,提高对中文的重视程度,给社会以示范和警醒。
    (本报记者 王国平采访整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自信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语言文字运用带来新的挑战。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