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作文教学理论三次突围的成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1 16:24
标题: 作文教学理论三次突围的成败

作文教学理论三次突围的成败


李乾明  (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中国学术史上,不是没有人意识到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他们曾经试图建立概念连贯、推理严密的科学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功亏一篑或不够完善。对作文教育史上三次理论突围的成败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理论。
关键词:作文教学理论;崇拜观;实用观;融合观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 2003) 04-0076-03
一、第一次突围的人神崇拜观
第一次突围是“五四”之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作文教学的理论从自然神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了,最终又沦为权力之神的附庸,作文教学理论没有取得自己的独立的学术地位。人类很早就关心自己从何而来,归向何方;并且希望解释大自然的起源,以及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他们创造了远古歌谣和神话,来解释这一切。“作文”、作文教学的主张就产生对神的崇拜。从《尚书》开始,作文以及作文教学的观念,转向了对“人”的论证。但是,孔孟以来,作文教学的所谓人文精神不过是统治者政治思想变化的晴雨表而已。作文教学中的“人”,虽然从自然神的圈子中跑了出来,但作文教学的道德理念没有彻底争取到“人”的独立地位。无论是对自然神的膜拜,还是对统治者的依附,都表明作文教学理论都没有真正看重作文主体本身的价值。 倒是作文教学的经验和创作的实绩,对后来的作文教学的研究有借鉴价值。特别是清代学者从学习和训练的角度对作文进行了阐发。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 ”“一题到手,必须认可题目精神血脉,明白了,抉其所重,便斩灵而入,然后句句字字,动中骨理。”这是谈审题立意及其重要性。他又讲:“思本题中有几层意思,孰为正意可用,孰为旁意可删。一篇体段,及文之光景,具在胸中,然后下笔。”这是谈构思。他对文章格局和间架结构论述很精当:“文之有格也,犹作室之有间架也。某处为堂,某处为厅,某处为门楼,其高凡几,深与广凡几,虽斧斤未操而规模已定,故一举斧而成堂也。作文亦然,此题当为某格,其分截何在,纲领何在,其起也当提掇乎,不当提掇乎, 其中也当过接乎,不当过接乎,其终也当缴转乎,不当缴转乎,某处当略当藏,某处当详当显,虽笔札未操,而段落节族桀然胸中,故一举笔而成文也。”唐彪《读书作文谱》也认为先定格局,有了层次,“自然有结构,有剪裁”。从作文教学角度,清代唐彪还谈到如何修改学生的作文:“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唯可改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成金之妙,斯善矣。”此外,唐彪注重常写常练:“谚云:‘读十篇,不如写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目甚难,为之亦易;不常作则理数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他认为学习作文,要“用紧迫工夫,从心打透”,“必专一致功,连作一二月”,这样才能“心窍开通,灵明焕发,文机增长”。崔学古的《学海滓梁》、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等论著,或从基本训练,或从学法,或从教法,对作文教学的若干问题做了探讨, 有的见解至今仍有启发作用。…(’'z’另一方面,《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不在具体地说明作文的规律和作文教学的方向。可惜古人有关创作的理论、作文教学的理论没有跟上文学发展的步伐。
由上可知,第一次突围是先秦的思想家描述了作文教学理论的雏形,如果作文教学理论家们继续发扬广大,那么是可望建立世界上第一流的作文教学理论的。但是,由于秦始皇统全国之后各个朝代实行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定于一 尊,古代知识分子总是在经书中找来找去,没有创新的勇气和新的突破。作文教学的经验,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概括。这次突围是失败的突围。但不少文论家的论述以及文学创作的实践,留下了丰富的作文教育思想。
二、第二次突围的实用观
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后的“西学东渐”思潮,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传统的理论解决不了新时代的作文教学问题,于是大量地引进西方的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建立新的作文教学理论体系。这次突围,打开了研究作文教学问题的新的境界,科学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由于民族救亡运动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次突围是不彻底的。如果说第一次突围的核心是“教化”、“代圣人立言”,方法是“悟”,那么第二次突围的核心就转向了“实用”。大批作文教学理论家, 在“民主与科学”的背景下探索作文教学的科学之路。刘半农、梁启超、叶圣陶等人为作文教学理论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半农发表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的《应用文之教授》,是我国现代最早的一篇作文教学论。[21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作文教学的有关问题。刘半农指出,作文教学必须在“字法”、“句法”、“章法”三个方面有一个经常性的基本要求。 刘半农把作文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准备、出题、批改。所谓准备,是指学生每次作文前的思想认识准备,即从内容到形式的严格要求。最主要的是:审题、谋篇、内容、结构、篇幅、语言、文字、文风。刘半农列出了12种作文出题的方式,不仅角度广、题型多,而且突出了思考和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中学会各种文体的写作,练出各种文字功夫。特别是各种改错、修正、补充、化简、扩展式的作文,更会使学生得到评判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训练,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极为有益。 刘半农还批评了过去作文批改中存在的三种错误做法:一种是专拍学生马屁,不问通与不通,“把密密的圈儿圈到底”;一 种是在文卷上画了无数的“单杠”、“双杠”等符号,末了孝敬“不通”二字,便算办完公事;一种是认真得无谓,他把学生的原作,改得体无完肤,而且全变,学生看了,却是莫名其妙。 这些错误,归结起来就是捧场、贬斥、烦琐。针对这些错误, 他正面地提出了一些作文批改的方法。
1922年,梁启超在南京高等师范作了《作文教学法》的专题讲演。梁氏作文教学构想的要旨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l3](Pl12- 116)第一,求“应用”。梁氏把文章分为三大类,一 记载之文,二论辩之文,三情感之文。他主张在中等以上学校里,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作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类实用价值最大的文章。梁氏的应世之需的观点,与当时革新派人物如蔡元培、刘半农等的“应用文”主张不谋而合。第二,明“规矩”。他把作文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写任何种类的文章都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 第二个层次,即各类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的作法,也就是写不同体裁文章的特殊规矩。第三,讲“实效”。梁氏在作文教学的训练中,重质而不片面求量。他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 多则三篇,每~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学生在堂下做,让学生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第四,重“指导”。梁氏十分注重教员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梁氏主张把取材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第五,理“思想”。他主张,训练学生作文, 就得“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为主要条件,使他们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梁氏认为“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所以评改学生作文特别注意“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至于“字句不妥当”处,固然要求学生注意,但他认为毕竟属于“末节”。梁氏的目的是想“打开”一条“新路”,并希望人们在这条“新路”上继续有所开拓。这种作文教学主张的核心是“实用”,其观点深受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
叶圣陶早在19244月就出版了专著《作文论》,认为生活充实,“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他对叙述、议论、抒情三类文章的特点和做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以后他分别与朱自清、夏丐尊合写的关于作文教学的著作,以及他在建国后的系列作文教学的论文,都贯穿着作文教学为生活服务、要重视“训练”的思想。1924年,黎锦熙《新国语教学法》论述了他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张:作文教学应与语法知识教学相结合,作文训练要与话法、读法相结合,作文教学要有序。他力图把语文教育建立在既符合传统经验和现实经验又有比较广泛的科学基础之上。此后,还有陆高谊主编的“作文自学辅导丛书”,包括《记叙文一题数作法》、《描写文一题数作法》、《议论文一题数作法》、《抒情文一题数作法》、《文体综合的研究》、《作文技巧的研究》。1949 年至1977年,中国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对建国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运用,起主导作用的是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理论。
作文教学理论的第二次突围取得的成绩有:(j)已经注意了学习国外的教学理论来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2)科学主义是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对作文教学程序、训练技巧、训练序列、作文评价等问题的思考。30年代阮真就对作文教学目标进行了分解,对作文命题的现状进行过调查、并提出了科学的策略,还采用分项比例法对作文评分的标准进行了研究。(3)积累了一些研究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例如赵欲仁调查试验小学生作文情况,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小学作文可分四个步骤:一要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二要多说话;三要分出什么话多说,什么话少说;四要知道怎样说。 (4)对传统的以读促写的经验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不足的是:西方的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对作文教学有多大程度的指导作用,怎样建立中国特色的作文教学理论,确实值得思考;(2)对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没有力度,尽管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发表了许多关于作文教学的见解,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建构。(3)作文教学盲目地跟着政治跑一度超过古代任何历史时期(如“文化大革命”的作文教学),按作文教学规律办事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次突围的实用观,体现了作文教学对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对作文教学系列方法的探索,但对作文主体和人文精神的忽略是其最大的遗憾。
三、第三次突围的融合观
第三次突围是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继续引进西方理论,反思中国传统的写作思想,希望嫁接、培植新的优良品种,目前还处于尝试之中。这次突围的深度与广度,超过了前两次,通过中西方理论的磨合,作文教学理论建构的大方向初露端倪。第三次突围显得异常活跃,多元化的作文教学理论令人眼花缭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显示出融合在作文教学中的良好趋势。
新时期中国当代写作学理论发生了四次大变革,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理论因此发生相应的变革。[4]
第一次变革(1978-1983)从以写作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向以文体技法训练为中心。粉碎“四人帮”之后的70年代末,写作学教材基本上沿用“文革”中各地所编的“写作知识”之类的知识体系,其基本框架为:绪论、材料、主题、结构、表达、语言、修改和文风,俗称“八大块”。进入80年代以后,写作学界一些人感到“八大块”知识体系太偏重于(文章)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作用不大,主张进行写作技能训练,尤其是文体技法训练。两种不同的写作教学理论,分歧的本质在于人们对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能力(技能)关系理解的不同,理论知识派的思想前提是只要学习了写作理论知识就可以指导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文体技能训练派认为只有学习并且训练文体技能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今天看来,这是对写作理论与写作技能关系的两种极端理解。
第二次变革(1983-1985 年)文本主义写作学转向过程主义写作学。无论是文章知识体系还是文体技能训练体系,都是围绕“文本”进行的。进入80年代中期,写作理论研究、写作教材编写者的兴趣、中心都转移到写作行为过程上来。刘锡庆的《基础写作学》和路德庆《写作导论》的出版,标志着文章知识派和文体技能训练派都一起把研究重心转向写作过程上来了。正是在转向写作过程研究的时候,中国写作学第一次进入概括规律、揭示原理的理论层次。
第三次变革(1986-1988年)由写作过程论转向写作主体论。一些写作过程论者发现,过程理论的讲述、过程技能的训练都不能提高真正的写作能力;要具有真正的写作能力还必须进行写作主体的建构。写作学研究的主要兴趣由过程论转向了主体论。显然写作主体论本质是一种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写作学。主体论写作学认为,写作学不仅需要研究写作行为过程的规律,而且要研究写作主体如何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式积学、养气、修德、炼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高尚人品,从而强化写作主体对写作行为过程技能的宏观控制。
第四次变革(1988-1990年)由写作主体论转向写作文化论。 人们渐渐发现,优化的写作主体的作用在于具有人格胸襟之后便于发现“写什么”,对发现题材、主题有重大决定性意义, 但这个写作主体还无法解决“怎么写为好”的宏观控制问题。 研究者们发现“怎么写为好”取决于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关于文章、写作的文化规范。马正平指出,写作文化不是写作内容(文章信息)的文化,而是特定社会、地域、群体关于文章写作的时空情绪、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文章图样。写作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核心是写作的时代精神。
作文教学的理论是如何与大学的写作学理论接轨的? 我只要分别举出一部作文教学的书籍就明确了:北京某中学语文组编的《作文教学讲话》侧重于作文知识的讲解,李保初、周靖合著的《作文教学法》论述作文教学的过程,刘淼的《作文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作文主体的一系列问题, 姚竹青的《大语文教学法》论述了文化环境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这些专著的出版,说明了第三次作文教学理论的建设逐步走向成熟。不过,这次突围中最大的遗憾是:面对形形色色的“理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迫切需要作文教学理论家从哲学的角度审视。方向指明,具体怎样走路,语文教师懂得。
三次作文教学理性突围留下的最大问题是,目前尚未建立起富有理性的作文教学理论,包括指导作文教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研究方法和理性突围的内容系统。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这三次突围的经验教训,为建立高屋建瓴的作文教学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泰.中学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杜. 1999.
[2]张翎,现代最早的写作教学论[J].写作,1997(7).8-9.
[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语文学习》编辑部.写作指引[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贾世传)
源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