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用书市场”大调查之二:读书,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5:30
标题: “教师用书市场”大调查之二:读书,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
“教师用书市场”大调查之二:读书,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
http://edu.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2/14/4659423_0.shtml

    编者按:教师是教师用书市场可持续发展之源,教师不读书,教师用书的出版将成为无源之水。然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我们的调查中,一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读书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但是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却是寥寥,而且除了真正喜欢读书的教师,阅读“功利化”的问题,也颇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市场上缺乏适合教师阅读的高品质图书又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如何让教师爱上阅读?什么样的教师用书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对出版社又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本期我们采访了几位教师阅读推广人,听听他们对教师读书现状的诊断,调查研究以及从实际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教师用书市场”大调查之二

读书,理应成为教师的经典动作

——教师阅读推广人谈教师用书问题

■采访嘉宾:
刘 波: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科室主任,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社长
李立财:湖南省涟源市伏口镇中心学校“绿满窗前”读书会负责人
王艳芳: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会”负责人
徐翔:江苏省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董事长、校长,2004年起致力于推动教师阅读,2007年,被《中国教育报》评为“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郑立平:特级教师,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师训主任,长期致力于推动教师阅读, 辐射数万人的大型教师民间读书活动“同读共谈”的发起人。
现状诊断:细数教师阅读路上的障碍
中国教师报:作为教师阅读的推广者,您认为教师阅读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徐翔:不喜欢读书的教师比不读书的多
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让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读书情况格外关注。从身边的情况看,是这样:读书(除了教材、教参、教辅之类)的教师,确实不多。你跟教师们聊聊,他们会说“没有时间”。实际上他们确实课务较重,工作挺忙,时间不多。据我了解,教师的不读书或者少读书,主要有这几种情况:不喜欢读书;觉得读书不是那么必要;不知道读什么才好;还有,真的就是没有时间。“不喜欢”,这是个问题。喜欢读书的,当然会读;不喜欢的,因为一些功利需求,也会读。那些正在读书的,他也未必喜欢。所以,不喜欢读书的教师比不读书的还要多些。
刘波: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意义
尽管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工作忙碌等客观现实,但不少教师有了整段的时间也不会去阅读。尽管很多学校也通过发书等形式来推动教师的阅读,但是有些教师并不会去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意义,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李立财:阅读停留于消遣层面
一些山区学校的老师就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变过来的,本身底子就很差,即使读书也很难深入,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所以一些消遣性的报刊教师们偶尔会看一点。
郑立平:呈逐段下降趋势
从我接触的全国各地大量中小学教师来看,教师的阅读情况呈现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逐渐下降的态势,小学教师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多于中学教师,而初中教师又明显优于高中教师。这也充分显示工作时间和升学压力对教师阅读的直接影响。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有哪些因素阻止了教师读书?
刘波:阅读渠道不畅通
一方面好书进不了学校图书馆,学校没有采购权。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形成为自己的学习“埋单”的意识!另外,现在书店缺乏教育类书籍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般而言,县级新华书店是很少有教育类的图书的。一些个人书店经营的都是一些教辅类的图书。当然,教育类的书一般都可以在网上买到,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形成在网上购书的习惯。而且,网上购书也没有现场翻阅的那种感受。
李立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山区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一些低年级老师既要当“妈”又要当“爸”。而且农村教师待遇低,特别是一些“半边户”教师(夫妻双方只有一个有正式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工作之余躬耕田垄,在这部分老师的心目当中,能够坐在电视机旁边吃饭边看新闻联播都已经变成了一种极大的“享受”,哪还能奢望“静下心来看看书”。
王艳芳:考核方式有问题
读书多少与教学业绩的考核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老师们也就不读了。
李立财:社会风气影响了教师阅读
当今社会,没有一种良好的读书风气,相当一部分人都将空闲的时间消遣在牌桌麻将、喝酒应酬上,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化、数字化、娱乐化的快餐式阅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阅读市场”。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读书时本应该拥有的“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式的闲适心绪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的口号虽然喊得响当当,但实际生活中,教师却是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尊重,得不到肯定,看不到希望,所以渐渐变得消极了。即使想多读点书获得成功,似乎又感觉很遥远。因此,很多老师认为马马虎虎,将就着过就行了。
徐翔:根源在于学生的“厌学”
在可以自主的时候,人们不愿读书而宁愿做别的事,这不仅是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的社会问题。再说,今天的教师是昨天的学生。学生生涯的读书时光,是大家的苦难记忆。“哪一天不再读书就好了!”出了校园的门,何曾想竟然又进了校园(今天的中国教育,学生的厌学,大家好像开始关注了;教师的“厌教”,我们还不够关注)。但愿是我的过于悲观,我们当下的教育恐怕会让更多的人更加不喜欢读书。
调查研究:老师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书?
中国教师报: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教师用书市场?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刘波:“拼凑”书太多
当前教师图书市场存在着编著类和主编类书过多的问题,造成了图书质量的良莠不齐。有些主编或者编著类的书,取的书名比较吸引人,装帧也比较精美,但里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拼凑而成。同时,图书仿效的比较多。教师用书市场出版门槛很低,会对教师的阅读选择造成很大的困扰。
王艳芳:经典的教育图书太少
教辅类图书鱼目混珠,让少数想挑书的老师们眼花缭乱,真正的教育图书少之又少。教育经典离我们太远,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大部分教育图书阅读起来,很困难很枯燥,大多数的教师有畏难情绪。
李立财:理论讲得多,实践讲得少
真正适合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阅读的书很少。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图书室过时的书多,新书少。加之,书市上部分教育教学方面的图书可读性不强,操作性不强,理论讲得多,实践讲得少,很难真正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
徐翔:供求双方缺乏沟通
论数量,为教师提供的书,还真不算少;论质量,就不好说了。(这里是指当代作者撰写的“新”书。)当然,这只是概略言之。“教师的读书需求”,这需求,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前者,说的是教师想读什么;后者,说的是教师应读什么。教师希望读什么、应该读什么,我们都清楚吗?前者,还需要调查;后者,还需要研究。作者和出版社,要给教师供书,要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就得有准确、充分的调查研究。现在的情况是,供求双方缺乏沟通,信息还不对称。
中国教师报:一线教师现在急需和喜欢什么样的书?
王艳芳:操作性强的书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操作性强的书,是教师喜欢的书。那些来自教育一线的专家说出的话不是官腔,能让老师能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有台湾一些老师的教育随笔,比如苏明进的《希望教室》《懂你的孩子》,这些书里面的教学上的小招数,老师们大可依葫芦画瓢,稍微变通下就能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实用的。
李立财:能够让教师感同身受的书
我们需要的不是纯理论化的东西,而是通俗一点,能够真正为一线教师解除困惑,阅读后能够学到东西的书,尤其是和一线教师有共同语言的书,比方说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就相对来说要实在些,读了以后能够让教师感同身受。
刘波: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这个时代的节奏的书
教师用书要能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能让教师更好地认识社会和教育热点问题,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这个时代的节奏。比如针对教育热点问题的解读!
我来支招: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应该如何改善教师阅读的现状?
徐翔:让读书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
读书,还是要寄希望于教师的内在需求。当教师认可教育这个工作是他的内在需求时,读书就自然成为他的内在需求;当他认可书籍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时,他自然会选择读书为消遣方式,乃至生存方式。读书,理应成为教师的典型动作,成为教师的日常生活。而且,教育的希望,最终也系于此。
聊一聊,劝一劝,不可能让一个不读书的成年人从此读起书来。一个人只有自己愿意的事,才会真的去做。我曾试过,希望一个大学生能读点儿散文,我让他读读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希望一位中学教师能读点儿教育论著,我请他读一篇爱因斯坦的《论教育》。他们果然觉得写得不错,但我所企望的效应——从而对此有些兴趣——并没有出现。
王艳芳:学校“逼着”老师读
学校要重视。书香校园不只是建一个大图书馆,班班有图书角;也不是挂在领导嘴边的口号,写在墙上好看的标语;而是真正读起来。把喜欢读书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一起分享读书的感悟和思考。用我们校长的话说:既然不能自动自发,那我就逼你读书,逼你写随笔,逼你成功。等有了一定的量后就会有质的飞跃,就不用逼了。
刘波:多种方式激励教师主动阅读
学校定期向教师赠书,并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目(可建立学校间的读书共同体,起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作用)。可建立读书QQ群和读书论坛、博客,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可邀请“读书达人”来校讲学,读书达人讲述他们的读书成长经历,这样的现身说法,能够让教师切身感受到读书的积极意义,而且,最好读他们的书。因为和作者有过接触,这样,就有了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而且,还可以起到延伸阅读的作用,作者读过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可以起一种指导作用!当然,学校对教师的读书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使教师疲于应付,从内心排斥阅读。因此,在推动教师读书上,不要有太硬性的规定,可通过有奖读书征文、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等形式,激励教师主动阅读,做到读写结合。
当前,教师在阅读中缺乏有效的引导。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阅读上的引领不够,当然,从学校角度而言,只要校长重视,是可以在校内营造一个重视阅读的小环境的。但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定期向教师推荐优秀图书,并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这样也能更好地激发校长对教师读书的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教师的阅读。
郑立平:创新馆配机制
教师个人购买图书是必要的,但学校图书馆的书源是否充足,是否添置了教师需要的图书,借阅是否方便……也都是教师阅读面临的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影响教师阅读的重要因素。例如,学校允许教师自己买书,遇见好书无须吝啬,阅读完之后将发票和书籍一并交与图书馆报销。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阅读饥渴,也消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借阅尴尬。只要真正想读,就能读好。
中国教师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但是效果似乎不是很好。也有老师不知道该怎么阅读,读些什么。能给教师些建议吗?
徐翔:功利阅读,不算真正的读书
我想说,吾生也有涯,而书太多了,所以我们要读重要的书,读最好的书,读经典。时光让真正的好东西凸显出来;时尚之书,我们读着可能就不很“保险”。有资料说,中国2009年出版的新书有七十万种之多,这里面真正值得一读的,能有多少?再就是,读书要认真,要仔细;不要浮光掠影,粗枝大叶。
教师读书多希望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对途经、方法、策略、技巧等有需求;而对其所以然、对所谓理论好像不那么有兴趣。热衷于写作若干个教育的“怎么办”的作者和出版这一类图书的出版社似亦不少。这不算真正的读书。那些有着“无用之用”的书,才关乎一个人的素养和修为,关乎一个社会的精神和品格。当然,凡事总关心“有什么用”,是国人的集体意识。但我觉得,对“可操作”,我们不能太过热衷和迫切。学习借鉴不是那么简单直接的事。一棵没结果子的果树面对一棵硕果累累的果树,前者无法从后者摘取一枚果子捆绑到自己的枝叶间;你只能自己结出果子,你只能靠土壤、空气和阳光给力。教师的工作是日常的、持续的,他的工作对象,亦即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是学生,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能增进了解的,是你的实践、你的思考;能帮助你了解的,恰是那些基本的书,是关于人、教育、学习的“抽象”的书。
出版建议:教师用书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中国教师报:作为教师用书的消费者,能否给出版社提点意见和建议?
刘波:分层出版,让读者对号入座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教师用书要向精品化(质量)、平民化(价格)、层次化(不同的读者群)方向发展!
质量一定要高,粗制滥造的图书,对教师会有一定的误导。否则,教师的阅读来说,收获总是递减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下,就没有收获了。而且,教师的时间很紧张,这样的阅读,对教师来说是浪费生命!此外,价格要尽可能便宜些,包装不需要太精美,简洁就是美。因为很多地方,教师的收入并不高,书价便宜些,则能吸引更多的教师买书读书,书价太高,只能是把教师拒之千里之外!最后,要考虑到不同的读者群,一本书不可能适应全体的教师,在定位上,比如说定位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定位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名优教师,等等。这样,也能让读者对号入座,有更多的收获!
李立财:一定要通俗易懂
有一定的深度,但读起来又通俗易懂的书籍就是好书,我很喜欢易中天写书的风格。再有就是要往适用这个方向走,一些案例方面的书籍老师倒是挺喜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示范性读书尤为重要,但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想读点书真的不容易,很期待社会能够为教师读书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更期待出版部门出版一些真正适合于一线教师阅读的书籍。
留言板
现  状
●教育图书太贵,基层书店几乎没有。教育局经常摊派没有多大价值的教育专业图书很令人反感。
●图书品种还是比较单一,教师购买书籍的积极性还是不太高,学校在鼓励教师读书买书这方面力度还是不够。建议出版社能多出一些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底蕴的书籍,并且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我想效果肯定要好一些。
●现在关于教师的书太急功近利,没有几本真正利于教师的成长,还不如把报刊上教师喜欢的那些文章合著成一本书。
●没有专门经营这类书的地方,其实我们很需要!
●教师专业图书不太景气,我所在的县城有家席殊书屋,很少有人去买教师专业成长类的书籍。此类书籍的编写追求速度,缺少“精品”意识。
●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太少了,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县城这种地方。
●前景广阔,虽然受到网络的冲击,教师专业用书还是无法取代的。
建 议:
●此类图书应针对性强,易于接受,通俗易懂,实例性强。实用,具有指导性,还要有理论高度。
●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书籍可以更多一些,也可以向为青年教师解决成长中的疑惑等方面发展。
●很多图书学术性太强,实用价值较小,需多关注农村教师的实际,多为农村教师服务。
●为每所学校配备图书,特别是教师专业成长类图书。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师的成长,也是人的成长。能够兼顾两者最好!
●教育主管部门要向学校推荐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书。
●需要有质量的,真正能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具有操作性的书,不需要高深的理论。
●多出版人文性质的图书。
                                          (中国教师报   2011年1月12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