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4 10:53
标题: 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
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
[日期:2012-02-16]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王传涛
  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还有3年时间,西安市的公务员、民警、出租车司机乃至银行、邮政、医院等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要都会用英语对话。这是刚刚通过的西安市《加强西安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的。(中国广播网2月15日)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都要学会用英语对话,并非是一条新闻。早在2年之前,西安市文明办、市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到2015年,要求一半市民会说“英语900句”。而目标无非是,要把西安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学说英语,应该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这不光是在遇到外国人时能给人家指路展现城市亲和力的问题,还能让自己多学一门语言,在买一些印有英文的商品时识别商品的真假与生产日期。这都无可厚非,毕竟,学习使人进步。另外,国人还讲究“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学英语就不能只指望孩子们学,即使早已过了上学的年龄,也得和孩子们一起唱“二十六字母”之歌。如果有人再说陕北口音,市民可以相互提醒了:嘘,咱们是国际大都市,请说“ENGLISH”!
    问题却来了:中国人出国,要考托福和GRE;外国人来中国,中国人要学英语900句——无论是自个儿出去,还是人家来我国做客,我们都成了努力学习者。公众不免多问几句:凭什么忙里忙外的都是俺们同乡啊?我泱泱大国的5000年优秀文化与语言文明,凭什么就要在字母语言面前妄自菲薄呢?国人天生就是学英语的天才,还是外国人就天生不具备学汉语的能力?再过几年,我国的国际大都市莫不都成了“哈喽啊,饭已OK了,下来咪西吧”的外国城市?
    市民的文化素质,被称作城市的软实力。尤其是面对异乡人时,市民们的表现往往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形象。问路、打的、购物,这些环节都需要本城市市民的全力帮忙。但是,城市的国际化,不是语言的英语化。而是在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是否具备了外国人投资、学习、生活、做生意的条件。其中,语言上的亲和程度,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城市还应当有一个城市本身的名片与特色。纽约、温哥华、洛杉矶、伦敦等国际大城市,他们的市民也没见几个会说汉语的,可不少国人还是削尖了脑袋往那里去。
    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是让外地人入乡随俗。就如同,国人去了西方城市,还得带着GRE与托福的成绩单一样。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城市,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更是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稀缺品。西安如果要在国际上打出名堂,则一定要仰仗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西安市民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点,反而外求于他国文化,才真正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相关领导和权力部门想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总想先让权利的拥有者付出某方面的代价。虽然美其名曰“市民的责任与义务”,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对市民权利的蔑视或无视。这和某大省要建“文化大省”、某个城市要建“传统文化城市”要求市民们学习古汉语以及繁体字,如出一辙。市民们的处境是,官员一皱眉头,我们就得“被学习”。事实上,市民们拥有的那份“可以不学习”的自由与权利,在权力的傲慢态度中瞬间被秒杀了。(王传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