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董奇教授指出,教师的评价改革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看待教师,怎么看待教师的工作。要从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主体上充分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关怀和支持,倾听教师的心声,使评价更多地成为平等对话和沟通理解的过程。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10年9月14日至17日,有幸去金华一中听了浙江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本次活动中,共有十多位全省各地的教师参加了比赛,在比赛后,大会的各个评委分别对各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其中某评委对一选手用酵母宝宝的玩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为“这不适合高中生,是针对小学生的行为。”本人和其他的听课教师在一起交流时,却不认同这个观点。该选手通过酵母宝宝的动画很好的进入到了酵母菌培养中的种群增长问题,用酵母宝宝的玩偶做为奖励,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和上课教师的紧张情绪,才最终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接触了比较多的评课活动,将评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理想中的评课总结如下。
评课不能只有专家和领导的声音,应该多些上课教师的声音,要加强与上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因为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上课教师精心设计、精心施教的。这些课例, 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评价的过程中, 只要不是科学性、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可以一边表明自己的看法一边听听上课教师的意图, 而不是轻易以自己的认识来否定他人的见解。只有平等的对话, 才能唤起上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展开自我反思,更使上课教师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