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谈京剧进课堂的坚持与改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5 18:16
标题:
谈京剧进课堂的坚持与改进
谈京剧进课堂的坚持与改进
张 凌
今年,教育部将京剧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并在部分省市先行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叫好声,有附和声,也有质疑声。京剧到底该不该进课堂或以什么方式进入课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对此也有几点思考。
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但更要确定合理目标。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强调学习西方的东西多了,而重视弘扬传统的东西相对少了。有些历史的、传统的文化在社会中并未得到真正重视。将传统文化中的标志——京剧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应该从娃娃抓起,将京剧曲目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无疑是一次文化理念的深刻转变和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从这个角度看,京剧进校园有着极强的导向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违背其本身的初衷。京剧进课堂的初衷,是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知道京剧是什么,或者依葫芦画瓢,哼哼几段,极不情愿或者扭曲歪唱地被动应付,甚至糟蹋艺术。因此,要把京剧进课堂的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要把它定在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上,定在熟知经典唱段中的历史故事上,定在提高孩子们从小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上,定在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人处世原则上。如果确立了这样一个目标,京剧进课堂的意义就远远大于教唱本身了。
二、要正面看待京剧入课,但还要重视师资培养。
京剧进课堂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试行之初必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时下有些人对此提出异议或质疑,但这些异议和质疑应该是积极的、有益的,而不应是抱怨和反对,更不能一味的抨击。我们更多的责任是如何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多向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建议,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大众化的轨道。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和专家加强教学研究,如在剧目选择上“样板戏”曲目不宜过多,补充教材编写上要更加符合实际等。通过试点,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方式和措施。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任课能力,毕竟京剧不同于一般歌曲。在培训内容上要把重点放在“两个既要更要”上:既要学会曲目唱段更要了解京剧艺术。在掌握基本唱腔的前提下,要着重教会学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除了唱段,还有精彩对白、功夫武打、生旦净末丑等;既要理解曲目内容更要熟知历史故事。要注重引导老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要把如何理解京剧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教会学生理解曲目背后的故事,熟知曲中有家长里短、国仇家恨、儿女情长,从而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从中受到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京剧进课堂的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三、要坚持京剧曲目主体,但也要提倡百花齐放。
当前,对京剧进课堂也有不少争议,有的提出不应搞“大统一”,有的认为不可“一花独放”,还有的说不能把学京剧当作弘扬传统文化的救命稻草等。京剧,它融合了汉戏、徽戏等,还吸收了昆曲、梆子、秦腔以及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是集大成之精华,是戏中之王,称之国粹。鉴于这样一种大融合的艺术,把它搬上教材应当是无愧之选,可以说,没有哪个曲种能与京剧“比美”。因此,戏剧进课堂,首先要坚持京剧进课堂,要把京剧曲目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我们可以采纳群众的意见,根据一些地方特点和实际需要,象浙江、广东那样实行“百花齐放”。如有人提出的采取“1+N”模式,也就是以京剧为主,地方戏为辅,因地制宜的开设戏曲课;或者“1+X”模式,即1为固定剧目,X为选修剧目,可以是地方戏也可以是其他优秀剧目,并在全国中小学推广。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京剧主体的传承,同时许多地方瑰宝剧种如昆曲、越剧、川剧、粤剧、秦腔等也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延伸。但不管什么戏曲进入课堂,都要遵循“坚持正确导向、注重品德教养、弘扬优良传统”的原则,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文化最好的滋养,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2008-08-13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