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题(把正确的字母序号写进括号里)
79.“彩虹”的“虹”字用“虫”作形旁是因为( A )
A 古人认为“虹”是天上的一条两个头的虫,雨后会下来饮水;
B “虹”与“红”是同音假借,“虹”就是“红”的意思;
C “虹”是一种会做“工”的“虫”。
80..“基础”的“基”是指地基,所以“基”的形旁是“土”;“础”是指( B ),所以它的形旁是“石”。
A夯实地基要放石头; B指垫起柱子的石墩; C 指石头垒起的高台。
81.“红”、“绿”、“紫”、“绛”等这类表颜色的字用绞丝旁表义是因为( A )
A 素丝可染成各种颜色,便于刺绣或纺织;
B 植物中有各种颜色;
C “红”、“绿”、“紫”、“绛”是由多种植物熬炼出来的。
82.《火烧赤壁》中曹操军队“丢盔弃甲”中的“盔”是指头盔,用“皿”字作形旁是因为( C )
A 盔一般用器皿做成;
B 盔与盘、盆等都属于器皿类物品;
C 盔外形似盆罐,在外征战翻转可用作器皿盛物。
83.“债券”的“券” 用刀字底表义是因为( A )
A 古时契据刻木而成,用刀一剖为二,各持一半,以便还债时相合验证;
B 债据写在纸上,写好后用刀切割下来;
C借债要还,不还则要用刀逼债。
84.“誓言”的“誓”学生易将上部的“折”写成“拆”,可这样讲字理( A ):
A 古人发誓时常将箭或筷折断,以示所说之话如折断的箭或筷不能复回;
B 发誓时往往提高音量,似乎要把树木折断一般;
C 古时打仗前发誓要将敌方身首两断,斩于马下。
85.在下面的三个词语中,与“登峰造极”中“造”的字义一致的是( C ),这从“造”字的“辶”这个偏旁可以看出。
A 造纸; B 造价; C 造访。
86.“检查”的“检”用“木”字旁是因为( C )
A 检查的本义是检查木材;
B 检查时用木尺子测量数量的多少;
C 古代书信或文告写于竹简,封于木匣邮寄,对方收到木匣首先检查是否被信使或他人拆封过,如果被拆封则检举告发,要其检讨。
87.现代书写的是简化字,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适当的写繁体字。下面由简体转换成繁体正确的是( A )
A 理发——理髮
B 理发——理發
C皇后——皇後
88.关于偏旁与部首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独体字有部首但没有偏旁;
B 所有的汉字都有部首;
C 所有的汉字都有偏旁;
89.关于偏旁与部首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分析独体字结构时用的是“笔画”这个概念;分析合体字的结构时用的是“偏旁”这个概念;查字典时用的是“部首”这个概念;
B 每个字都有笔画、偏旁和部首;
C 偏旁就是部首,部首就是偏旁,统称偏旁部首。
90.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A )诗也会吟”。
A 括号里应填写形声字“吟”,“吟”就是即席吟诵,也就是创作;意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原来不会写诗的也会写了。
B括号里应填写形声字“吟”,“吟”就是吟诵、朗诵;意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原来不会吟诵诗歌的也会吟诵了。
C括号里应填写形声字“作”,意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后,虽然还不会作诗(写诗),但也能学会吟诵朗读呀。
9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的意思是( A )
A “渠”是客家等方言“它(他)”的同音假借字,“问渠”就是“问它”;
B “渠”就是渠水,意思是问渠水为什么这么清;
C “渠”就是指水沟,水渠。
92下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C )。
A 本人才疏学浅,所写文章多为不刊之论,还望编辑多多指教。
B 该文情理相违,错漏连篇,使人不忍卒读。
C 日军由东来犯,高家庄就在乡的东头,不免首当其冲,人员要尽快撤出。
D 当中国女排又一次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人人奔走相告。
93.形声字“精”用“米”做形旁表义是因为( A )。
A 谷物去壳后的米是精华部分,糠则是最粗糙的;由此引申出精细、精美等义。
B 人要吃饱吃好了才有精神,而这当然离不开“米”;
C 在所有的粮食中,“米”是最好的,最精细的。
94.“章”是个会意字,依据字理对这个字的结构进行分解正确的是( B )。
A 分解为“立”和“早”,也就是民间所说的 “立早章”;
B分解为“音”和“十”,原义表示音乐歌诗回环往复“十”小段(一个整体)为一章;
C 分解为“立”、“日”、“十”,表示为文之艰辛,须“十”“日”方能写就。
95.“冒”是“帽”的古字,“冒”上部正确的写法应是( A )
A 是“冃”,“ㄇ”内两短横(=)要悬空,古文字像帽子形;
B 是“日”,太阳的意思,戴帽子是为了遮挡太阳;
C 是“曰”(yuē),说的意思,古代官员戴上官帽在朝廷上陈说。
96是“墨守成规”还是“默守成规”?( A )
A “墨”是指战国时善于守城的墨子,意为墨子守城功夫十分了得,但总是守住老规矩不善变化也是不行的。所以应是“墨守成规”。
B “墨”指墨汁,意为老按原来写的计划做而不善变化,所以应是“墨守成规”。
C 意为默默地按原来的老规矩做,不善于变化,所以应是“默守成规”。
97.在字形字义上与图义最相符合的一个字是( B )。
5. 李白的《将进酒》以及诗中“将进酒,杯莫停”中“将”的读音及意思是( B )
A “将”读qiānɡ,是句首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B “将”读qiānɡ,是客家等方言中“请”的同音假借字,意思就是“请”。
C “将”读jiānɡ,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句意为“就要喝酒了,要喝个痛快唷,酒杯千万莫要停下来!”
6.下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 “诉诸法律”的“诸”是“之于”两个字急说时的合音,即是“诉之于法律”。
B “甭说了”的“甭”就是“不用”两个字急说时的合音,字义就是“不用”。
C “居心叵测”的“叵”是“可”的反写,“可”是可以,反过来写成“叵”就是“不可以”。词语“居心叵测”就是居心不良,深不可测的意思。
D“彳”的读音“chì”,俗称“双人旁”或“双立人”。“彳”只作偏旁,不独立成字。
7. 下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B )。
A今年虽然五风十雨,灾害不断,但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的农业还是获得丰收。
B 他的笔法极佳,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C我找小明谈了许久,他终于不哭了,特别是最后他那嫣然一笑,使我宽慰了许多。
D 他既对我不仁,我也就对他不义,投桃报李,非报复他不可。
8. 下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B )。
A 记者赶到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采访了半天,耳濡目染了他许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B 经过半天的战斗,仍然无法攻下城池,且损员过半,只好铩羽而归。
C 今天朋友乔迁,新居装修一新,真是蓬荜生辉啊!
D 这篇文章情理相违,错漏连篇,使人不忍卒读。
9.“氵”在现代简化字中常省形为“冫”,于是造成从“冫”的字既有表示水的,也有表示冰或与冷冻有关的。下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A在“准(水准) 冲(冲洗)、决(决口)、减(水少)、凑(汇流)、羡、盗(流涎)”中,“冫”实是“氵”的简写,与冰无关。
B 在“冻 冷 凛 冽 凊 凌”中,“冫”表冰,古文字写如“仌”,像冰块凝结形。
C“凝”的“冫”表示油脂遇冷凝结;“冶”的“冫”也是指油脂,油脂须冶炼方得。
D “凝”的“冫”表示遇冷凝结的冰块,由凝结引申出固定不动,词语如:凝视、凝神。“冶”的“冫”也是表示冰。“冶”的本义是熔炼金属,从“冫”是用冰块遇热易化喻指金属高温遇热熔化。
10. 下面的的表述错误的是( A )。
A 所有的汉字都有偏旁,部首就是由偏旁构成。
B 《说文解字》按以义为主的“文字学原则”确定部首,所以“颖”要查“禾”部。
C《现代汉语词典》等字词典是按以形为主、形义兼顾的“检字法原则”确定部首的,从字义考虑,“颖”字可查“禾”部,而“页”旁比较明显,所以查“页”部也行。
D 确定会意字的部首要抓主要特征,例如“泪”、“尘”应确定部首为“氵”和“土”。
11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B )
A “彖、彘”两字的“彑”是猪头的意思,读音为“jì”,共三画,第一画和第二画分别是“ㄥ”和“┐”。
B“慕、恭”的“⺗”是“水”变形,与流水有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令人敬慕。
C“鞭、鞋”的“革”古文字像摊开的兽皮,从革的字一般与兽皮有关。由剥下兽皮铲除附着的肉引申出变革、革命等义。
D “页”的繁体为“頁”,古文字像突出头部的人形,所以从页的字一般与人头有关。如:顶(头顶)、顾(回头)、颇(偏头)、额(额头)项(颈脖)等。
12 下面的解说正确的是( C )
A “掱”字是个会意字,三手相叠,表示多面手,什么都会干。
B “掱”字是个会意字,表示手挥舞时动作的变化多端,故从三手。
C “掱”字是个会意字,俗称扒手为三只手,故用会意法写作“掱”。
13. 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
A一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谢”字的形义时说这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也强调这是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要先写“讠”,再写“身”,最后写“寸”。
B“曼”字是形声字,下部的形旁“又”是手,上部的声旁是“冒”的变写,只是把“目”横放成“罒”。本义指手势的舒展,词语如:轻歌曼舞。
C “行、往、待、彻、征”等字的形旁是“彳”,“彳”是“行”的半文,“行”古文字像“十字路”形,因此,从“彳”的字与道路或人的行走有关,并非表示两个人。
D极(極)是从木,及声的形声字,本义指房屋最高处的正梁,故用木作形旁。由顶端横梁引申最高处,词语如:泰山极顶、登峰造极。由争取达到极顶引申出“积极”义。
14. 下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B )
A“糖”是形声字,原指用米麦制成的饴糖,故用米作形旁表意。现代的糖多为蔗糖。
B“化”的古文字左旁是个站立的人,右旁“匕”即是“匕首”,义为人在持械操练。
C“聚”是个形声字,“取”是声旁,下部的“乑”是“众”的变写,以众表示聚集。
D“雀”是个会意字,从小,从隹。小隹即是小鸟,如:麻雀、蓬间雀。
15. 下面是《说文》对一些字的析解,这种析解方式属于“六书”中的( A )。
(1) 身---《说文》:“身,躬也。” 躬---《说文》:“躬,身也。”
(2) 舟---《说文》:“舟,船也。” 船---《说文》:“船,舟也。 ”
(3) 顶---《说文》:“顶,颠也。” 颠---《说文》:“颠,顶也。”
A 转注 B 假借 C 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