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于坚 但愿一识韩荆州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9 06:43
标题: 于坚 但愿一识韩荆州
于坚 但愿一识韩荆州

作者: 于坚
2013-03-14 来源:南方周末

没有荆州,人才照样会大道如天
据报道,加拿大一项全球民调:您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吗?结果,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中国人比例为84%,全球最高。
这种调查也许不太靠谱。就想起北宋嘉祐二年那场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点检试卷官梅尧臣。录取的八百九十九人中,包括苏轼苏辙兄弟、曾巩三兄弟、张载、程颢以及吕惠卿(王安石改革的第一助手)……那时代的英才几乎被一网打尽。神话!
怀才不遇。遇,必须有欧阳修、梅尧臣。“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人说这是李白巴结权贵的证据。不然,在李白看来,韩荆州乃是一在位的内行:“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够资格和权威认识李白之流的才华。李白的意思是,让我做事,比封万户侯更重要。“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人才只能寄希望于伯乐韩荆州,那么迟早有一日要像李白那样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当年,奔走于韩荆州门下的乃是“海内豪俊”,虽布衣但“心雄万夫”之辈。韩荆州们“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而在我们时代,伯乐韩荆州们的“人物之权衡”的尺度变了。一个人是否有才干、是否能够做事常常是次要的。人才,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与领导者的关系。不是看他们是否有做事之良知、能力,经验、水准;而是看他对当权者个人是否有用,是否忠心耿耿。领导喜欢你,你就是人才;领导不喜欢你,你就永远怀才不遇吧。于是,社会越来越业余,每个部门都人满为患,真正能够做事,精于业务、琢磨业务的人不多。而专业人员,愿意做事的人,在做事之前,先要搞关系,学会奉承、胁肩谄笑、陪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后或许有机会稍微做点事。像李白杜甫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的家伙是不会有机会的,如果全单位的人都必须轮流上去给领导敬酒、赔笑脸、请安,这位鹤立鸡群的李白不是自我流放吗?
而做事的人,要做的不是该做的事,而是通过做某事来为自己谋利益。也许事是做一点,但到获利为止,不获利就不做。所以,许多事总是做不到位,事功到货币为止。勤劳致富,如果勤劳而没有致富呢?而是致美致善呢?这种事现在恐怕一般只有民间才有人做了,比如诗人。许多时候,在其位者做不了那件事,知道如何做的人干着急,插不上手。事情只有那样做才能做好,却偏要这么做,只因为领导者的面子、权力,他做的事无论如何平庸低劣、暴殄天物都照做,皇帝的新衣很普遍。能够做事的人两手一摊,一定要这么做么就这么做嘛,反正你是领导。这种潜规则在人事制度上当然看不出来,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运转着人事。许多事,不与能够做事的人商量,只叫听话的。庸人、势利小人于是乘虚而入。你要做事,先得牺牲君子操守、独立人格,先得或多或少地妥协,做一个小人。
另一方面,社会风气对何谓人才的看法也变了。现在衡量人才是存款高度、轿车型号、房子大小……总之,一个人挣钱之能力的象征符号。但是,不挣钱的事就得不到尊重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不值钱的事情,比如宗教、哲学、美学、数学、写诗……的人们没有前途。而如果他们有前途,那必须是他的象征性资本转化成了现金。一家医院,一所大学,其权威不在于医术学术是否精湛,而在于教授医生们是否开着小轿车,名称不同,都是商场。
我中国就无人了吗?其实这个时代,君子也不必戚戚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职业的兴起,君子也可以在人格独立的前提下自我实现。但是,这也导致了某种分裂。一方面,是思想自由、专业日益精湛的个体;一方面是体制内一些人的平庸、唯唯诺诺、人浮于事、混日子。
在民间社会,可以做事、能够做事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并非所谓的反对派,他们唯一的独立,就是因为日复一日地热爱做事而专业、明白事理。如何设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流通让能做事的人们做事,又制约人浮于事?我以为,目前恐怕还只有舆论监督是有效办法。无法保证当事者就能够做好事,做事需时间、路遥知马力。如果建立某种机制,无论大事小事,从国家大事到单位的事,每件事都纳入与此事生死攸关的人们的监控范围,监控仪后面是事必躬亲者而不是碌碌者的红眼,恐怕并不难做到,技术而已。我相信以中国人的智慧,是不必再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伯乐、韩荆州的。如果韩荆州不再是个人魅力,而是一种机制,那么,没有韩荆州,人才照样会大道如青天。比如在网络上,不通过正式的出版渠道,写作天才们还是有机会鱼跃龙门。
“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杨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严光、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怀仁,斯固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者乎!”(《后汉书卷八十三》)这段话可以深思。
作者为诗人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