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21 22:00
标题: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论
作者:郭玉莲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利与弊,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和依据。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对话参与式;教师;学生
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虽然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着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一般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不论是何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即教学指导思想、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和效果评价等。其中,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是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功能和要达到的目标,它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其他因素具有制约作用,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条件是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其功能和目标所需的各种条件,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组合等;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即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步骤,其关键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安排;效果评价就是对在该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与教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些要素中,核心是功能目标的实现,关键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
课堂教学模式客观地存在于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依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施教的:只不过有的是属于自觉的,有的是属于不自觉的。教师只有自觉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努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并辅以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在理论教授时基本上沿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是以“教”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外实践,甚至连课堂实践、师生互动等也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不少课堂常常出现“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相继渗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其中有巴班斯基的优化教学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教育理论、布鲁姆的目标管理教学理论等。随着电化教育的发展,一个时期在欧美流行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也受到了一些人的重视。由于电化教育强调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与凯洛夫的直观性原则、斯金纳的强化刺激一反应理论、主张强化外部刺激等接近,因此很快被接受并融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口灌”、“书灌”发展为“电灌”,成为一种新形式下的“填灌式”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仍是以“教”为主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直接控制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模式。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1.教学思想、教育观念落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中心”论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混淆了“主导”与“主体”的区别,以纯科学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各学科教学,虽然省时、见效快,能系统地传递知识,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传授”、“灌输”的方法已经不受学生的欢迎,也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在功能目标上,学习主体缺位
“所谓学习主体缺位,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习主体事实上没有听课或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显性缺位和隐性缺位两种。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未到课堂上课,称显性缺位;而学生已进入课堂,但并没有进入到学习状态,成为没有进入到学习角色的学习主体,称隐性缺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剥夺了问的权利,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状态;问答的内容限于认知性的问题,答案是预设、惟一和定型的,学生机械学习、惰性学习,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较重。而且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大脑和手脚被一种变了形的框子束缚着、禁锢着,其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未得到基本的保证和发挥。
3.教学手段单一,操作程序机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要么“口灌”,要么“电灌”,手段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活动操作程序机械,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在课后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基本信息,师生互动不及时且也十分有限。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教学效果评价中,学生的满意度较低
在多种评价形式中,学生的评价是最重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长期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其适应了应试教育的需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曾经备受师生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再仅以是否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自己是否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增强了素质为旨归。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满意,因此,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求不断发展:
5.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学,也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校园环境相对闭塞,校园生活相对单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不能忽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相对单一、闭塞的环境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拓实践教学空间,拓展社会实践环节,是增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教学改革的趋势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增强学牛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媒体的发达,加之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变化等因素,均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扬长避短,即在保持或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克服其弊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所有教师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诸如提问式、情景式、案例研讨式、对话参与式等,其中对话参与式最为有效,最受学生的欢迎。所谓对话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围绕某一主题,由教师或学生(可以是个人意见,也可以是小组意见或群体意见)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经过思考来相互回答(回答的顺序和方式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即把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组成一组,相互提问并回答),学生回答不够完善的,则由教师讲解解答: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既有对话,又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地、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参与的途径则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对话参与式不同于案例研讨式,也不同于提问式、情景式。提问式是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保留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问”多,学生“答”少;对话方式单一,即师对生或生对师,但它已不同于讲授式,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情景式是以教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场景,多信息、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信息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以特设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和技能,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案例研讨式综合了提问式、情景式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它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总结。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分析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与对话参与式不同的是,案例局限于一定的“案例”,而对话参与式则不受案例的制约。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途径各有优点,各有局限,但都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提高,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
反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突出“双主体”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双主体”或主体间性。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主体就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而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科学规律认识活动的主体。承认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承认“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并不矛盾。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从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讲的。实际上,无论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只不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仅仅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学以“教”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既要继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又要遵循现代教育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均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例如,对话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承认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或主体间性,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诸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性是在主体一客体关系中的主体属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即‘主体一主体’关系中的内在性质,它超越了主客体的关系模式而进入了主主关系模式。”“双主体”或主体间性的确立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参与、共同指向客体、达到领悟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学习主体缺位的状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以对话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要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心灵互动;通过参与课堂,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素质的普遍提升。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为基本前提,体现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简单对话,要求找出既符合目标任务又同为师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或提炼出值得作深度探究的教学专题;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问互答方式,特别注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对话、交流、合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它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实现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
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加强了课前准备的环节,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了解。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因此,怎样在课堂中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释疑解惑,并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条件是要努力做到三个“最”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现条件应不拘一格,当然也会有一些“苛刻要求”,如对话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进行中做到三个“最”,即最合适的主题、最优秀的教师、最活跃的学生二最合适的主题,即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话题(可由师生共同完成或分别完成,但教师是最主要的);最优秀的教师即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是能够“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学习、研究、引导中感受教学的创造性、挑战性”。其次,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人格魅力、管理能力、与学生交往和平等对话的能力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活跃的学生则要求学生要开放心灵、藐视“权威”,敢于“出丑”、“献丑”,敢于与同学“论战”,敢于和教师“交锋”:这些条件具备了,教学改革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是要抓好三个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从三个环节做起: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引导、课后的总结与反思。笔者以对话参与式教学模式为例来分析这三个环节。
第一步,课前的准备,包括话题的选择、资料的准备、资源的整合。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立课程目标,尽可能穷尽每个中心话题的可能问题,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要思考以往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给新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思考学生理解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寻求解决的办法;思考采用哪些教学策略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课前要预习教材,寻找新知识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思考新知识学习会联系哪些原有的知识,自己现在掌握的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再巩固一下:
第二步,组织课堂互动和引导课堂对话:课堂互动是人与人平等积极的交流、对话。传统教学中也有互动,大多存在于师生之间,而且更多地是师“动”生“应”、师“授”生“受”,教师是主动积极的,学生是被动、不太积极甚至是消极的。对话参与式倡导积极平等的对话。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都不是独立的封闭主体,他们在开放、和谐、宽松的情景氛围中进行着对话、沟通、交往,彼此发生多向交往。这种对话大体可分为五种形式。一是教师与学生个体对话——清楚地显示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倾向,二是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对话,三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四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对话,五是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对话。对话是一种互动,互动中有“互生”、“互感”现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分配”发言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态度;要组织好辩论,指导学生坚持正确意见,修正错误意见;要创造一个自由讨论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打断发言者的话,任何人不能嘲笑别人,哪怕是对错误的意见”。
第三步,总结与反思。这既可以在课程结束前,也可以课程结束后进行;既可以单独由学生来做,也可以由教师自我反思和组织学生共同进行;既可以对上课后的收获与不足、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反思,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学生从准备、运用,到过程分享,再到课后反思,不一定在每个环节中都拔尖,但每个环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思考了,就是自身最大的进步。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也在提升着自我,课后的总结反思则是下一教学环节的准备和前导。
5.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是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学生满意度的高低:由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空间,学生变成了与教师平起平坐的主体和主角,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实践的创造性,学生不出教室就可以有亲身体验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启动后,特别是对话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后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就对话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在两个班100个学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93%的学生认为此模式的应用能够激发自己的求知欲;86%的学生认为通过此模式的学习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88%的学生认为此模式下的学习可以提升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项调查结果,与提问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相比,分别提高了6%、4%和5%;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相比,则分别提高了10%、6%和8%。可见,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是教师艺术地引导学生尽情体验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共同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了“实惠”,其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当然,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教学要求,适应学生需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教学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