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听障学生的教育与康复方面,在继承了“口语教学”优势和特色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了“有爱无碍
教育康复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特别是“教育康复”它既是一种思想又蕴含着方法,推进着“口语教学”进一步思考与创新。
一、
开展聋生语言教学实践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
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健全人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源于听觉通道。聋生由于听觉不同程度受损,通过听觉途径接受信息出现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获得语言、学习文化知识及思维发展的进程。听力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障碍成为了他们学习和融入社会的最大瓶颈。这一问题也成为了聋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美国学者柯克曾说过“儿童的听觉损伤对聋教育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困难问题,其中,尤以沟通问题为甚”。台湾学者林宝贵认为“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发展史”。特别是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聋教育要为提高聋人——社会中一个困难群体的素质而努力。而语言能力又是构成人诸多素质的重要方面,已毋庸置疑。由此不难看出对聋生语言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思考与实践的过程,是聋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是提高聋生文化素养、思维与个性发展、就业与再教育等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中,无论经历哪一历史时期,学校始终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与尝试。特别是发展至今日,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以教育部下发的聋教育课程计划中提出的聋生语言教学任务为总目标,进一步研究聋生语言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研究使学生学会表达,善于思考,敢于交流,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重塑聋生语言的可行性,不在只是单纯具备智力、发音机能这些生理基础。目前的早期康复教育、助听设备的使用、人工耳蜗的植入、言语矫治等一系列软件开发和使用等,极大的提高了这种可行性的指数,使其成为了科学有效提高聋生语言能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
二、聋校语言教学策略
我校研究的过程,历经了学习理论—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再研究和再实践的过程。学习理论阶段主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教学实践阶段主要是对聋生进行早期干预,学习语言模式的研究;总结提高阶段主要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聋校语言教学的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必备的条件等;再研究和再实践的过程主要是用总结出来的语言教学实践理论进一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纵深发展。由此,我们总结如下语言教学策略。
(一)捕捉最佳时期
开展早期干预
80年代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对残疾儿童康复计划中,就提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训练”的“三早”方针。这一方针对于实施聋生语言康复这项抢救性工程尤为重要,因为对于我们常人来讲,早与晚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对于一个聋儿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是关系着孩子能否恢复语言功能,重塑人生的问题。为此学校在几十年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于1990年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省市级的学前训练机构——北京市聋儿康复训练中心。在开展训练和研究之前,我们对在校就读的聋生进行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个别训练计划,采取了有效的训练措施,取得了明显的康复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语言交往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部分学生送入普通小学就读,李晗阳同学还顺利的考入重点高中,较好的融入了主流社会。迄今为止,我们在不断深化聋儿早期干预同时,将研究延展到智障学前教育。
(二)组织有效教学,突出语言训练
聋生语言教学实践研究的提出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既语言过程;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的语言获得。从开始的试验班——学前儿童康复教育——全校性的研究。我们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过程,通过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管道,以个别训练为辅助,从认知、补偿、心理、交往等多层面的开展研究。要求教育教学过程要明确制定出语言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提高聋生对语言的学习、掌握、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语言教学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个别教学的基本形式。
聋生的课堂语言教学活动是以补偿缺陷为内容的相对独立的系统,也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教学活动遵循针对性、导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等原则,采取模仿、诱导、模拟、迁移、创造等形式,它们互相转化,交叉进行,是综合性的活动。个别教学是聋校在分类施教的前提下进行的个别教学活动,是针对聋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采取的训练方式,旨在充分发挥每个聋生的潜能,根据听力及听力补偿情况设计语言教学实践重点,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有效促进个体语言发展进程。
(三)利用教育资源,创设语言环境
聋生在听力语言康复过程中仅靠课堂教学、个别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尽管他们获得语言的规律与我们不同,但其获得语言的过程与我们有相同之处。都是要充分利用好社会环境这部丰富的语言书籍,为聋生获取知识和语言实践服务。通过再现环境中的词汇和语言,为聋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工在与聋生交往过程中减少手语,运用规范语言;教室、楼道、厕所等公共场所以及设备、设施均有书面语言提示;开学典礼、结业式等聚会活动,通过多媒体用语言再现活动过程,有计划的开展读书节、作文展、课本剧展演等,立求创设最小受限制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为聋生习得和发展语言创造条件。
(四)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保障机制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聋生听力语言康复质量的有利保障。在教学管理中我们首先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建立了助听器晨检制度、五音测试、使用投影课文制度等。备课重点提出分析研究聋生的听力、语言方面的特殊教育需要及教育对策;通过多层次培训,要求教师掌握语音构音特点和发音技巧,会矫正聋生发错的语音。明确规定无论那个年级的授课教师,上课要随时纠正学生的语音和语言问题,观察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反应。发展聋生的语言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它渗透在思想教育,生活管理及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多年课题研究的一项成果——“学科专业用语手册”和“班主任日常会话手册”,两本手册中涉及到各年级、各学科专业词汇和语句,成为了教师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完成的语言教学任务和实现目标的纲要。在备课、上课的管理要求中,严格规定各学科教师要明确学生掌握的学科语言,对学生各科学习效果的考察也要有语言学习的内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了聋生语言训练的内容及直观教具、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通过制度保障,有效利用教学中的多种媒介,使之成为聋生获取和发展语言的信息资源。
三、聋校语言教学实践成果
(一)聋生语言教学实践研究取得的成效
1.聋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聋生语言的学习是终身性的。但通过在学校中的抢救性教育康复,掌握了许多日常沟通、文本语言和专业用语,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同时,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为其获得更多信息、接受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几年来,学生在应邀参加的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大风车》等栏目的演出和与健听学生共同参与的《同在蓝天下》主题教育活动,部分学生参加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无声的河》的拍摄以及上街参加“全国爱耳日”宣传等多种活动中,不但展示了他们个自的才华,更凸现了他们的语言康复效果,在自然环境中,自信的交往中塑造人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毕业工作的学生有的成为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主要演员,其中千手观音舞蹈中就有我校的三名同学,李响主演的舞蹈《黄土地》在世界巡演中得到了高度赞扬。北京电视台还对他进行了专访,在采访过程中李响与记者运用口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是学生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康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世界注入的活力与希望。有的进入北京市残联、网络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有的还成为了聋协主席,众多的学生以自己的尊严和实力实现了融入社会的目标。
2.
口语教学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口语教学是我校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特色,聋生听力语言康复的研究使这一教学特色更为突显和完善,特别是从认识层面的提升,使口语教学的研究,从认为就是大声说话力求学生听到,一味强调语音清晰度等片面认识,深化到从语言学、语音学、听力学等理论对口语教学加以丰富和科学引导,我们认识到口语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口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以口语教学为主导,书面语等多种语言形式为辅助的语言教学,已成为了学校课堂语言的主导形式,它进一步提升了口语教学的可读性、可懂性、可接受性,使学生语言的获得和发展达到科学化,实现最佳化。口语教学研究的深化,同时也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精心设计语言教学活动的同时,加强学生主体性活动的设计,形成了自主型学习、探究型学习、合作型学习、实践型学习四个新的教学模式。
3.
人工耳蜗术后康复研究取得成效
在开展对配戴助听器聋生的听力语言康复研究过程中,拓宽研究范围,探索教育规律,让教育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1997年本校与同仁医院合作,承担了全国第一例年龄最小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的术后听力和语言重建工作以来,共接收了来自校内外年龄在3---15岁的7名聋童的术后训练的研究工作,此项研究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训练的第一例聋童已经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语言康复效果得到了诸多专家的肯定,她多次接受电视媒体的报导和采访,其它聋童分别在各自学校学习,听觉和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此项研究我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前又接受了一名在171中学随班就读人工耳蜗植入聋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工作,学校将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和契机将该项研究推向深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聋童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教师研究不断深入,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1.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多年来,我们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研究,曾先后组织70余次干部教师分期分批赴香港参加实验聋校的专题培训,以及赴上海、南京等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多种形式的培训转变了干部、教师的育人观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以提高聋生听力语言康复水平为目标,重视缺陷补偿,能力培养、潜能开发;以培养聋生持续学习能力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获取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以形成聋生良好的个性质量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进一步提高聋生的社会适应的能力。以教育观念的改变,带动对工作和生活态度的改变,更进一步认识自身价值,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
多年来,在学校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中,在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中,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们积极投入到实践和研究中去不断探索、尝试、总结经验,写出多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我校干部教师多次在亚太地区听力康复大会、“面向二十一世纪聋校改革与发展方向研讨会”
等国际会议和全国研讨会上发言;教师撰写的百余篇论文在全国、市区获奖;教师参加全国聋校现场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名教师在全国市区作课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在努力与探索中,聋生语言教学实践已取得突破性成果,在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参考书目
1.单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M].华夏出版社,
2.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海洋出版社,
3.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
4.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5.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19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