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是市博物馆策划的文化惠民活动之一。今年“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主题是“传播历史文明,构建公共文化”,主要是将优秀的历史文化内容制作成展板,送入中、小学,并辅以趣味性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历史文化知识。 活动第一站,博物馆带着精心制作的《荆门市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和《中国文字展》展板,深入到沙洋县曾集镇蔡庙小学和曾集镇中心小学。同时,还开展了现场讲解、“文物在我心中”绘画、发放文物宣传册等活动,让700余名师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欣赏到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并通过这些承载着上千年的文物图片,了解更多的荆楚文化知识,领略荆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后,市博物馆还将陆续走进十里铺小学、后港镇广坪小学等十所中小学,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 图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蔡庙小学为学生讲解。 通讯员 张红艳 摄 |
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成立免费向社会开放 |
|
人民网湖北孝感11月22日电 昨日,孝感市第一家行业博物馆——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博物馆即日起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昨日,公司同时举行了整体搬迁庆典。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雷鸣、武汉市政协主席李广波、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彭桃安、市人大副主任张延臣、副市长仇平贵、市政协副主席万文涛、原市政协副主席买信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商、供应商代表等在一起,共同见证了博物馆揭牌暨公司整体搬迁庆典。 据了解,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麻糖米酒行业的骨干企业,建厂58年来,由一个作坊式的小食品厂,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介绍,公司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今年初,公司开始筹划创建孝感麻糖米酒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建筑面积700㎡、展厅面积650㎡,由孝文化展厅、麻糖展厅、米酒展厅三部分组成。馆藏有中华二十四孝图、董永与七仙女雕塑、孝感古八景图、麻糖米酒制作场景人物雕塑、手工作坊用具实物等,是表达孝感人民有关麻糖米酒情感与记忆、展现孝感麻糖米酒文化的“活标本”。 |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亟待开发 |
2005年09月28日 |
李承森:我认为博物馆是很好玩的地方。我曾在德国学习多年,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深有感触。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德国的小学教师会给学生出题目,围绕一个题目,学生们就会自己动手玩起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们非常乐于接受。 我觉得,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正是成功的起点。鲁迅的三味书屋、百草园,就是他的自然的空间。今天,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就是大自然最好的缩影。像我们自然博物馆有三项主要任务,包括自然物品的收集、科学家对这些物品的研究以及这些物品及研究成果的展示。有人以为博物馆只有展示,这种看法不够全面。现在我们在博物馆设立了探索角、儿童活动区,观众可以触摸展品、上网查询资料、讨论,还可以在馆内玩耍。我希望我们的博物馆,能让人在玩的同时,对科学产生兴趣。 教育周刊:中外教育方式存在着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您认为国外有哪些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鉴? 李承森:我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程序性教育,另一类是非程序性教育。一个人所接受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我称之为程序性教育,这是按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教育方法和要求进行的教育,这是必需的;还有一种教育,我称之为非程序性教育,比如博物馆、课外读物、旅游等方式对人的教育。有时候,我们甚至不认为它是教育,但它确实起到的是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兴趣,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个性非常鲜明,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如果我们只重视程序性教育,漠视、压抑了孩子的兴趣,结果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天性,那么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兴趣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课本上。我小时候,从课外书上看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就试着在花盆里种上一颗扁豆之类的东西,然后看着它发芽、生长,这个兴趣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今天,可以说是它促使我成长为一名从事植物研究的工作人员。我认为,程序化教育是按同一模式对大家进行的教育,而非程序化教育则更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培养优秀人才,就必须重视非程序性教育。国外在这个方面是有经验的,美国的国会山前有一片绿地,20多个博物馆集中于此,如果要全部参观,恐怕几天都看不完。 教育周刊:如您所言,博物馆确实是进行非程序性教育的最佳场所。但是只有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才会适应今天不同人群的需要。 李承森:我们的展览水平与欧美国家是相当接近的,但在新的理念上还要有所发展,特别是在人性化方面,我们的服务水平还不够。我常说,我们展馆中凳子都不够,观众走累了就只能回家。 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不仅是参观——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光卖玩具的就是一个大厅,观众看完展览,如果对恐龙感兴趣,就可以买一个恐龙玩具。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买到书,累了可以吃饭、休息,到处都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是展览的延伸。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一些新的方法,让公众感觉到博物馆来是一种享受。至少要让观众参与到展览和活动中来。我们开展培养小讲解员、建立游客俱乐部、请大学生走进博物馆等多项活动,就是为了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 教育周刊:现在大学生反而不如中小学生到博物馆来得多,是不是对大学生而言,我们的博物馆有些“小儿科”? 李承森:其实我带研究生到自然博物馆上课、实习,他们感觉收获特别多。日前我们办的馆藏精品展,很多展品难得一见,非常珍贵。另外,美院的学生也到这儿来写生。自然博物馆“生命的支撑——动物骨骼展”展厅里汇聚了大到鲸鱼,小到玳瑁的近四五十种动物骨骼。中央美院的教师从网上了解到这个展览,带着同学们前来上课。美院的老师说,因为难觅理想的骨骼“模特”,学校曾经试图自己订做一批来满足教学需要。现在有了自然博物馆这个好地方,这门课再也不用为找“模特”犯愁了。 过去自然博物馆在服务中小学方面比较偏重,缺少吸引高校教学利用博物馆资源的设想和尝试。中央美院首开了一个好头,也给博物馆新的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认识到过去针对高校进行的宣传推广工作有所欠缺,我们会想尽办法,让博物馆的资源发挥更多的作用。 教育周刊:目前自然博物馆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李承森: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有大约20万件藏品。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在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中国鸟化石以及整窝的恐龙蛋化石等。在假期中,每天大约有数千人前来参观,周末一天可以接待7000多人,这个数目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有些家长宁可自己在门外等,也要让孩子进来参观,说明家长们开始意识到博物馆对孩子的重要性,有了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意识。 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但是我们的条件依然有限。比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反映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模拟的展览,我们其实也早就想做印度大海啸的还原展览,以及SARS病毒危害人体过程的展览,但是没有地方,只能搁置计划。 现在,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建筑外的博物馆”,有人说,整个欧洲就是一座博物馆。我想,我们也应该把自己的城市建成博物馆。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在博物馆这个氛围里,都会让人得到享受。(采写:蔡闯) |
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 |
作者:朱 媛 时间:2008-09-18 | |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