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十六年后的欢聚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8 17:43
标题:
十六年后的欢聚
十六年后的欢聚
程韶荣
——再见“东台日记少年第一人”冯月琴
十六年后。
温馨的东台两岸咖啡馆。
一张小餐桌的两侧分别坐着:冯月琴和她的老公,冯月琴的语文老师陈大奇和我。
这是一次特殊的约会,一次让人喜出望外的约会。
一个多月之前,当我意外得知冯月琴现在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桥梁工程系从事行政和外事工作,真的为她开心。电话的那一头马上承诺:清明回乡聚一聚!
现在,这个时刻果然就来了。
冯月琴非常愉快地回顾着这些年的艰难和顺畅。
作为一名农村孩子,一个贫寒家境中走出来的学子,能有今天谈何容易!
她从当年的灶西初中(现在撤并),再到安丰中学,再到南京师大读本,再到同济大学读研,一路求学,辛苦倍至。她十分感激老师的关爱,那种毫无功利的关爱,那种雪中送炭的关爱。陈老师笑了,笑得很灿烂。
冯月琴还十分感激日记,伴随她一路成长。日记不仅提高了她的写作水平,语文成绩,对她的做人功不可没。她还发自肺腑的说,日记改变了她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她家庭的命运。倘若真实这样,那是日记的一份荣耀和功德。
没有急功近利之心,追求功在明天、后天,默默无闻地做一件件小事,那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在冯月琴的成长之路上,我确曾作了一点点实事,数一数正是“十事”:
(
1
)
1997
年举办首届全市中学生优秀日记册评比,我从浩如烟海的日记中“发现”了她的日记(当时读初二),让我兴奋了好久、好久。我们决定特地为她设立一个奖项——特等奖,而且是唯一的。
(
2
)为她编一本日记选。此前没有先例。先例就从她开始!她的语文老师陈大奇极为支持,付出大量劳动。她的母校领导极为支持,投入人力物力。一本油印的日记选在较短的时间问世了,发到了全市各个学校。
(
3
)为她的日记选写序。此前没有写过序,写序从此启动,一发而不可收,算起来也有了三十来篇。为了写好序言,我还作了一次家访。这篇序言很快见报《语文教学周报》(
1997
年
4
月
15
日)。
(
4
)在她的学校举行日记颁奖会。由于她的出色的日记,首届优秀日记册的颁奖会选择在乡下的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举行,以往是罕见的,此后也难得。她在会上作了发言。
(
5
)再编冯月琴日记选。第二届全市优秀日记册评比,她依然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我们又续编第二卷。我再一次写序《敞开的心扉》。
(
6
)推荐她的优秀日记发表。我将她的日记《摆空碗筷的日子》等推荐给《现代写作报》,
1997
年
5
月
5
日
就发表了。
(
7
)我写的人物专访《让平淡的日子发出光亮》在《语文教学周报》发表(
1997
年
4
月
15
日
)
(
8
)推荐登上《青少年日记》杂志的封面(
1998
年
4
期)。首次推荐的成功,接下来就有了十几位纷纷亮相。
(
9
)冯月琴日记进入东台市中学生日记馆展出。
(
10
)冯月琴优秀日记进入我的《程老师教你写日记》一书中。
十六年匆匆而过,令人欣喜的是,冯月琴,作为我市第一位杰出的日记少年,真可谓一花引来百花开。从此,校园日记写作蔚然成风,文学少年、阅读少年、语文少年何止十个、百个,是数以千计,层出不穷!
“少年热爱日记,日记回报少年。”这是
1998
年我为山东诸城市百尺河初中首届日记节写的贺语。现在看来,此言难道真有几分道理吗?
附
冯月琴的日记世界
——《冯月琴日记选》序
程韶荣
灯下,我读着冯月琴同学的日记,始而惊,继而疑,转而喜,终而信。我曾读过许多学生的日记,而这本,出自乡村中学初二学生之手的日记,让我叹为观止,深深地折服。
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来到台东镇灶西中学(注:现更名为台东中学),见着了这位外朴内秀的小才女和她的语文老师陈大奇主任。读了她的作文,又作了家访,我是满意而归。小冯,现任班长,校学生会副主席,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去年,两度喜获全国作文奖,国家教委、艺教委等五个单位联合授予她“小作家”称号。这次参加东台市首届中学生“优秀日记册”大赛又荣获特等奖。
打开冯月琴的日记,仿佛步入了花团锦簇的园圃。她的笔下,每一天都是充实的,令人感奋的,从不见单调的重复和流水账式的敷衍。她写得那么投入,不吝倾注心血,叫你读着读着(便)欲罢不能。她的日记给我的感悟是很多的,但我最欣赏的是她以一则又一则日记精品告诉我们:日记的“源头活水”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别看淳朴的小月琴,可她的胸中却装着个大世界。她关注时事,惦记国运,有强烈的是非感和敏锐感。节日来临,她畅抒胸臆;香港姑妈探亲,她聊“回归”;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她一连写了十三则看电视系列日记。她关注天下大事,同时也十分留心周围的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次进商场,她推门先让别人进去得到了谢意,这不经意的动作和感激的话语,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在医院目睹让座的现场,她联想到干部要以身作则;学校广播操比赛,分数最高的冠军本是常理,她却发现失利者身上的闪光点。就是这些屑碎的小事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而她捕捉住了,丰富和充实了日记的内容。
谈学习,是她日记的主话题。月琴不是天资过人的早慧少年,也没有家学渊源,就读的更不是名牌学校,但她从不服输,执着地追求。她兴趣广泛,酷爱读书,“一天没有书看就感到渴”。考试掉队了,她不气馁,“要用‘感叹号’代替‘句号’”;与第一名仅半分之差,她感慨万千,自寻差距。她有自己的志向,正如有同学问她为什么坚持写日记,她的回答:“为了理想!”多么不同凡响!
冯月琴的日记感情充沛、细腻。教师调动告别时,她独不相送,是怕老师心里难过;雨夜回家,一路泥泞跋涉,她强忍住一切,并不流泪,也不惊扰父母。她深深地理解躬耕陇亩辛勤劳作的养育人。
至于她的日记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限于篇幅,不作赘述,这里所选的二十余则日记,都是“原汁原味”的,仅仅作了个别字句的更动。我期望读了这本日记的少年朋友们,也能象她那样拥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写出有滋有味的日记佳作来。
写于一九九七年
注:本文后以
《让平淡的日子发出亮光》发表在1997年4月15日《语文教学周报》上。
敞开的心扉
——再谈冯月琴同学的日记
程韶荣
“小雨,调皮的小雨又来了。他们在枝头追逐打闹,在花间嬉戏,在台阶上撒欢,在小河里跳跃,有的还在行人的花伞上坐滑梯。我干脆冲出台阶,走进小雨中,接受这大自然的洗礼。”(2月25日冯月琴日记片断)
冯月琴同学以富有灵气的笔,把雨的性情写得这般活泼、可爱、俏皮。这段关于雨的景物描写,如果将它同2月28日、3月18日日记比照起来一读,便会觉得景中是传情的,景中是寓理的。她热情讴歌雨的精神,雨的品格。雨,成了人格的化身。这油然使我联想到时下有部畅销的中学生写中学生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海天出版社),书名是耐人寻味的。中学时代的日记正是花季与雨季的真实记录。
写景是一种间接的写心方式。冯月琴同学写得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日记。有人将这种日记称为“心灵日记”,很有道理,心域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雨果说:“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作家碧野称中学生日记为“心灵的镜子”。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储瑞耕将他的日记称为《心灵原稿》(花山文艺出版社);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德国安妮·弗兰克的《一个少女的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才会穿越时空走向世界各国读者的心里;也许正是这个缘故,田晓菲的《一个少女成才的日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才受到人们的喜爱。
冯月琴同学的日记是很能表现其个性的,她爱笑则笑,想怒则怒,欲泣则泣,从不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故能尽显其真。在生活矛盾的漩涡中,她以较早成熟的心态去处事,有成功也有挫败,有喜悦也有眼泪。她与父母亲、老师、同学不时发生一些不愉快,她也从不回避,总是详加记载,从中悟出些什么。不过,有时也不免过于偏激。我倒以为敢于自我剖析,这本身就值得肯定。所以,当我看到她改选班长落选和成绩稍有掉队的心态时,禁不住为她的好胜心暗暗叫好。
写心灵日记,最忌凭空抒情,作空洞的心理剖白。冯月琴的日记善于将情附着于事,寄寓于理,倚托于景物之中,读起来就倍感亲切、自然。比如过春节那天,她夜里零时写日记,自称“也许我将成为共和国新一年最先开始工作的一名中学生”,开篇高屋建瓴,新颖别致,能不叫人击节称赞?在香港回归倒计时100天那日,写她全家人吃圆子的一段,真是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正是在娓娓的叙谈中,冯月琴把她的悄悄话留在她的“心灵照相簿”上。
这里所选的仅仅是她一个学期日记中的小部分,不同的读者自会有不同的收获。
值得提及的是,冯月琴同学在第二届全市中学生“优秀日记册”竞赛中再度夺魁,介绍她日记的有关文章已在《语文教学周报》(《让平淡的日子发出亮光》1997年4月15日)上发表。她的日记《摆空碗筷的日子》在《现代写作报》(1997年5月5日)上发表。自从她的第一本日记选印行后,已产生良好的反响:富安镇乘胜初中的一名女生在日记上说,要与冯月琴同学进行日记竞赛。许河中学不惜代价,将《冯月琴日记选》印出来,发至全校同学。唐洋镇中心初中掀起了日记写作热。我想,这本《日记选》的印行,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少男少女,在“心灵的照相簿”里留下纯真的情、稚嫩的美。
写于一九九七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