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博物馆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0 07:53
标题:
中国博物馆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中国博物馆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zt]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教育职能伴随着博物馆的发生、发展,不断加强。审视博物馆教育现状,思考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调研,就中国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略陈管见。
一、中国博物馆教育的现状
1、博物馆教育部门的基本框架
为了更好地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2008年至2009年间,笔者通过考察、电话或网络咨询,先后对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和广州
艺术
博物院等国内29家博物馆教育部门进行了调研。
目前全国博物馆教育部门名称不统一,有群工部、群教部、社教部、宣教部、教育部、教育推广部、展教部、展示部和公共教育部等多种称谓,主要负责开放接待(保洁、安全、票务)、社会教育、营销和对外宣传等工作。讲解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同时举办讲座、编写教育读物、教育推广、志愿者和博物馆之友的管理与培训等活动。从事博物馆教育的人员包括在编人员、编外讲解员和志愿者。其中在编人员主要由讲解员组成,学历从原来的初中生、高中生,发展到现在的大专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全国博物馆宣教界建立了一支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齐全的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博物馆教育研究从基础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早期研究成果有《博物馆群众教育》、《博物馆讲解入门》、《讲解语言艺术》和《文博宣教工作论丛》等。现在不仅中国博物馆学会宣教专业委员会举办全国宣教研讨会,而且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各地宣教界也组织不同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成绩斐然。伴随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中国博物馆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摸索着前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2、中国博物馆教育专业的历史
为配合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1876年京师同文馆首先设博物馆。20世纪初,清朝政府推行“新政”,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等改良措施。为了“开发民智,救国图强”,张謇于1905年建立了第一座近代意义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它也是南通师范学校的标本室,为教学提供服务。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博物馆被纳入国家的社会教育体系,隶属于教育部。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设立了文物事业管理局,作为专门管理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行政机构。二十世纪五十代,按照苏联博物馆的建制,各地博物馆纷纷成立了群众工作部(群工部),大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军人和艺术工作者走进了博物馆教育的的部门,主要负责讲解工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除了讲解,中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流动展览、讲座、电化教育和辅助教育等。但是在“文革”期间,博物馆教育实行“讲解、保管和卫生‘三员一体制’”,严重地影响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员一体制”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业务人员身份获得认可。1988年9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教育委员会成立,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博物馆学科研究,加强队伍建设和馆际教育部门之间的学习与
交流
。改革开放后,博物馆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博物馆界的国际交流增多,更加关注国外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视野更加宽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争相举办讲解比赛。目前,中国博物馆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新阶段,博物馆教育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实现快速转型,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二、中国博物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博物馆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机构的总体设置以及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教育”理解的偏差。
“中国博物馆有一支相当庞大的讲解员队伍,其传播知识,进行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口头讲解” ①。虽然博物馆教育部门也举办讲座等各种活动,但是90%以上的博物馆仍然将展厅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形式。目前中国博物馆宣教界,多将博物馆教育理解为接待服务、讲解、组织活动,忽视了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挖掘,对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2、人才队伍建设的误区。
全国宣教队伍几乎是青一色地由讲解员组成,出现了美女多、男性少,教育人才匮乏的现象。业内外人士,甚至教育工作者本身,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等同于讲解员。2007年中国博物馆宣教委员会举办全国文博宣教界“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集宣教论文130篇,只要提到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所有论文都无一例外地将其同等于讲解员,如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社教部和讲解员并不被视为是业务部和业务人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讲解员、博物馆对象——观众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探讨……”②。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讲解队伍,使博物馆宣教队伍后继有人,宣教工作科学、持续、协调发展” ③。由此可见人们给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定位——讲解员。虽然博物馆教育部门早已摆脱了“三员一体”的工作模式,但是90%以上的博物馆教育部门还是由讲解员组成。
3、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标准过于单一。
由于人们习惯于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讲解员划等号,长期以来,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也以招聘讲解员的条件为标准。1995年以来,笔者一直在博物馆教育部门工作,听到对新招人员的介绍,大都是长相、身高和普通话标准程度。为了满足讲解的需求,有些博物馆大量招聘外语专业人士。如广东省博物馆宣教部13人中,10人为外语专业人士,占部门总数的77%;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宣教部除了英语,还招有日语、韩语、法语等外语专业人士。难怪有人将博物馆教育部门戏称为“多国部队”。近年来,一些博物馆教育部门开始引进教育、历史、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但大都以讲解员为标准进行选拔,专业培训以形体、礼仪、语言基本功训练为主。
4、教育人才匮乏。
在调查的29家博物馆中,只有4家明确表示招有教育专业人士,约为调查总数的14%,且多为近年来的应届大学本科生,有教育背景的高学历人士很少,教育专家更是凤毛麟角。与其它业务部门相比,博物馆教育部门引进人才的门槛普遍较低。据调查,90%以上的博物馆要求报考者学历在大专(编外讲解员是中专)以上,10%的博物馆要求教育部门报考者学历在本科以上。虽然,近年来大批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入博物馆教育部门,但其专业大都是文史、艺术、播音、新闻或外语等。
5、人员流失严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不要把博物馆教育看成青春职业,但是无论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还是单位领导,总是习惯性地把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等同于讲解员,把教育工作看成是青春职业,致使教育部门人员纷纷转行,人员流失严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目前宣教部13人中,持续在该部门工作10年以上的只有1人,5年以上的3人,8人为近4年招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1人从本馆其他部门调入不足3年。
6、教育对象单一,教育工作者形式狭隘。
博物馆教育对象主要是观众和青少年,虽然近年来开展了有些社区教育,极少开展针对老年人、教师、低收入家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病人、公读学校学生、国内
旅游
者、外来的新移民,偏远农村的社会人士等的教育活动。虽然一些博物馆开始将工作重心从展厅讲解转移到举办教育活动上,如组织讲座、体验活动指导,出版导览书和展览说明书等。如上海博物馆鼓励观众“自我欣赏”,培训各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参观,展厅讲解工作主要由志愿者、教师和语音览器来承担。但是85%以上的博物馆,还是将展厅讲解作为博物馆教育部门的首要工作。在调研中,有些博物馆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还明确表示:博物馆教育的重心应该是讲解,而非其它教育活动。
三、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对博物馆的投入不断加大,馆舍、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博物馆距离逐步缩小,加之2008年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中国博物馆教育正处于转型期,正确认识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教育的先进经验,规范博物馆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是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方向。
1、博物馆教育的再认识
(1)博物馆教育职能与生俱来。“博物馆”一词源于古希
腊文“mous+eion(场所)”,为“思考之所”或“缪斯的宝座”之意。英文museum始于1605-1615年间,希腊时代,许多学者的学园、学院多名之为museum。公元前284年的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供学者们研究,并赋予博物馆以科学、知识、教育、收藏的意义。传说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都曾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此后,“博物馆”用来指专门从事保护和陈列收藏品的文化事业机构。19世纪中叶,欧洲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成人教育”概念,20纪中期,“终身教育”理念,使博物馆成为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机构。
(2)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1届会议把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瑟·P·威特伯格指出:“博物馆及其陈列品的基本目的和职能就是进行教育” ④。《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的作者肯尼斯·赫德森曾约请世界各地博物馆专业人员写下他们自己对“博物馆”一词的简要定义,大多数人都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放在第一位。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宗旨是“发挥‘教育功能’为一切活动中心” ⑤。美国迎接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我们就应该使用充分的信息和有启发性的方法,展示藏品的教育工作称之为博物馆的灵魂” ⑥。
(3)博物馆教育的内涵
国外博物馆教育专家指出:博物馆教育是特指博物馆的讲解以及为成年人和儿童开发的一系列教育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博物馆教育专家认为:博物馆教育的内涵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运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藏品和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资源,灵活多样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交流的平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 ⑦。厦门博物院副院长陈淑琤认为:“博物馆教育学兼具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性质,既是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⑧。1989年3月,苏东海先生在国际博协第四届亚太地区大会上提出“把博物馆教育发展成为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教育”的呼吁,1992年又在《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序言中提出把博物馆教育办成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教育系统。博物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施教者、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项目、学习环境等多个系统” ⑨。随着人们对社会教育认识的深入,博物馆教育的性质、特点、方法等都会发生变化,需要用全新的角度,审视博物馆教育的内涵。无论对博物馆教育如何定义,博物馆始终是终身社会教育机构,行使着社会教育的职责,不能简单地把博物馆教育理解为讲解和组织活动。
2、队伍的构成。
对于博物馆人才的选拔不能统一标准,应分类处理。在编教育人员的选拔,应该更侧重于教育背景。教育专家,特别是曾从事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精通教育理论,了解各种类型教育对象的特点,容易与教育对象沟通,策划的项目符合教育对象需求,有利于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国外博物馆教育部的员工大都具有艺术史或教育学的专业背景,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教师项目主管Tanya Brown-Merriman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学生项目主管Robin Schnur则是艺术史的硕士。 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的教育部隶属于市政府教育部门,从事博物馆教育的人员全部由市政教育部门选派,格拉斯哥博物馆教育官员Anna Wallace曾担任过教师。上海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负责人既有多年的教书经历,又有丰富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得心应手。
由于博物馆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除了有教育背景的人士,博物馆教育部门还可引进艺术、历史,甚至考古方面的人才。编外讲解员可以按照有关讲解员的标准进行选拔。志愿者可根据有关规定,录用符合要求的社会人员。除了招收应届毕业生,博物馆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从学校、科研等单位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组建成科学类型齐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术水平的人才梯队。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外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专业人士。也许有一天,中国博物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博物馆教育专家。
3、人才的选拔。
选拔和培养应该以教育需要和专业素质为主,不能用讲解员的标准进行选拔和培养,更不能将高度和外表作为一项硬指标。依照目前制定的国内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选拔标准,仅身高一项,中央电视台的海霞、水均益、撒贝宁、阿丘、菊萍和金龟子等一大批优秀的播音员都无法入围。笔者在参观国内某省博物馆的时候,曾经见到一名六十岁的女性老年志愿者。当时展厅内参观者非常多,与这位志愿者一起先后带队讲解的约有五组人。其他组的讲解员都既年轻又漂亮,但是观众们听着听着,却都不由自主地被这位“老奶奶”雍容的气质、沉稳的谈吐、亲切的眼神和生动的言语所吸引,最后她这组人变得越来越多。由此看来,年轻美貌不一定占绝对优势。我们不能因某专家或教师不够高,就不允许其授课,博物馆教育人员也是如此。外语方面的人才固然需要,但不能占太大比例,因为中国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中国观众。前不久笔者做了一项调查:广东省博物馆2008年观众总量为156404人次,外宾人数为1642人次,占观众总量的1%。一般来讲,外国旅游团都配有懂中文的导游。一般语音导览器可输录10种语言,并配有导览图等资料。大多数博物馆都配有语音导览设备,即使没有翻译陪同,外宾也可以通过语音导览器,解决语言问题。在选拔人才方面,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不同的标准,不能统一用讲解员标准选拔博物馆教育人员。一次性、大批量地招录人员,容易造成年龄断层,会给人才培养带来诸多问题,新建博物馆选拔人才时,应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4、人才的培养。
据调查,博物馆教育部门人员流失,主要是觉得“没奔头”。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要做到:
首先,健全评估体系。在全国宣教界,“培养专家型(知识型)讲解员”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提议为全国博物馆的讲解员评级,并与工资、奖金挂钩。全国博物馆宣教界的高级职称及宣教部主任几乎都是讲解员出身。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笔者认为,对于博物馆教育人才的评估,不能用单一标准,应该根据博物馆教育特点,分类评估。对于只担任讲解工作的专职讲解员,可以按讲解员标准,通过评级对其工作进行评估。对于其它人员而言,只要是博物馆教育涉及范围的工作成绩,都应得到认可。郭俊英和段冬冬撰写的《浅谈建立中国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阐述了实施博物馆教育进行评估必要性和实施办法。对于博物馆教育人员的评估,也应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健全人才评估科学体系,会让博物馆教育人员觉得“有奔头”,是稳定队伍的一剂良药。
其次,建立人才梯队。全国博物馆宣教界从业人员(包括合同制用工)约二万人,高级职称的只有二百人左右,其中相当部分已退休,或即将退休。建立博物馆教育人才梯队,势在必行。大胆启用中、初级人员,根据特长,安排其负责专项工作,在高级职称人员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可以使年青的专业人员快速成长。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有人总结:讲解员一般需要5-10年时间的熟悉过程,8-10年才能步入成熟期,培养博物馆教育专家更是如此。整合全国人才资源,培养人才梯队,是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当务之急。
再次,借鉴先进经验。到国内外博物馆教育部门学习,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国家文物局和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项目,既可为相关人员提供到国外博物馆学习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国外博物馆教育的先进经验。如参加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项目的林健,回国后撰写《从美国博物馆观众教育谈起》一文,详尽地介绍当代美国博物馆教育。广州市文化局选派广州市属博物馆教育人员到首都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跟班学习的做法,可以促进国内博物馆教育的均衡发展。
最后,整合资源。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让区域合作变得简单。博物馆宣教界建立了博物馆宣教部主任“QQ群”。笔者大胆地设想:由中国博物馆宣教委员会或各地博物馆宣教委员会牵头,整合全国或当地高、中、初级博物馆教育人才资源,或与当地高校等教育部门合作,成立课题小组,进行跨区域学术研究,培养学科带头人。在现有条件下,这将是快速培养博物馆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博物馆全球化,为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才能为更多的人提供社会教育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国家
文物
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2页;
2、陈淑琤:《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138页;
6、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128页;
7、国家文物局编:《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5页;
8、陈淑琤:《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9、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10、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12、王宏均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