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橡树宝宝]网友问:有不满体制教育、愿意让孩子在家上学或入读私塾学堂的朋友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2 20:32
标题: =[橡树宝宝]网友问:有不满体制教育、愿意让孩子在家上学或入读私塾学堂的朋友吗?
=[橡树宝宝]网友问:有不满体制教育、愿意让孩子在家上学或入读私塾学堂的朋友吗?
引:
最近看了不少民间自办私塾学堂,教孩子国学经典、西方经典的事例,包括武汉7名家长放弃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到黄陂木兰山脚下的农村自己办学,自己教自己的孩子;还有曾经在武汉市非常有名的今日学堂,现已迁居云南,详细阅读了今日学堂校长的博客,了解了学堂的办学理念、宗旨、方式,很受启发。上网搜寻“在家上学联盟”,发现全国不少城市已出现在家自己教育自己孩子的,都是对现行应试教育不满的。我孩子8岁,在体制小学上二年级,每天学习作业不少,都是些机械重复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半点好处。由此本人不想走体制内道路,希望在论坛上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完成心愿,要么让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在家上学,要么能一起送到武汉或其它地方比较好的私塾学堂去。最好在同城孝感能找到。
联系方式13995889509 QQ316657348
-----------------------------------------------------------------------------------------------------------------------------------
==我读帖甚细,跟帖也认真:
很关注[橡树宝宝]网友您的帖文!
您帖文中所言外地‘家长教子’‘家长合办私塾’等情况,我早有关注。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此类教子形式。
‘体制’内,确实有弊端,譬如作业多等;
我也注意到:目前‘家塾式教学’,也有颇多困难。
对‘困难’,您得有思想准备: 譬如家长得有有规律的空闲时间,有较宽的知识面。。。等等。
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社会性成长。。等等。
不反对您做这样的‘教育新形态探索’,但友善地建议您‘谋定而后动!’
您孩子的意愿,得充分尊重。要问问他/她的想法。您说呢?
假如您一切都作了预想,不是一时兴到‘激情发帖’之举,蛮有信心去尝试,我很想与您取得联系,做一个诚实的‘教育观察者/研究者’。
孩子是您的,也是国家的。
很敬佩您‘为国教子’勇闯新路的勇气!
祝您心想事成!
有能帮得上家长朋友您的地方,也很乐意为您效劳。
------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实名] 恳复 1397195810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7 10:33
·“新语文”十周年
文 / 齐宏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恩典场
前些日子在北京,见到几位实施“在家教育”计划的家长,有位家长弄到多套语文教材,但比较来比较去,最终给孩子用的还是《新语文读本》。在《南风窗》今年四期的一篇文章里,也看到了学生们高举着《新语文读本》的照片。这套读本 2001 年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初版以来,早出了修订版,一印再印,影响之广泛,上述两件小事已得到部分佐证。
语文教育专家饶杰腾教授甚至把这套读本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并列,认为这是 1949 年以后最好的人文启蒙读本。文学评论家谢冕饱含诗人激情说:“我曾为中小学生阅读视野长期被禁锢而有过不安,曾为我们的下一代没有理想的读本而遗憾。现在,当我手持这样一套好书,心中只有感谢和激动。”作家曹文轩评价《新语文读本》融入了这个时代一批有良知学者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反省,沉淀着这批学人对中国语文发展方向的思考。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新语文读本》封底写下这样的荐言:“人只有一个青春。在青少年时代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对精神上的成长是非常好的。《新语文读本》的出现是一件好事,我感到学生能读到这样的书是幸福的。”
不只读到这样的书是幸福的,编这样的书也是幸福的。
屈指算来,我正式加入“新语文”编委到现在,刚好十年。而何以加入编委行列则要从十二年前谈起。那时我渴望“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爱”,于是离开大城市到一偏远地方支教,认识了同去支教的张中老师。他和这套书的主编钱理群是同学,经他推荐,没什么资历的我成为“新语文”编委。
克尔凯廓尔提到,这个社会常常沦为没有恩典或缺少恩典到把人“平夷”的“无恩系统”,无形的等级和条条框框罩住每个人,把人变成没有思想和个性的符号。但新语文主编们却提供了一个“恩典场”,组织起一支浩浩荡荡的多学科合作、学者化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队伍,有研究文学、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员,有大学教授、讲师与研究生,有资深编辑,有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有中学语文老师,还特邀一些在读的中学生参加讨论。只要有个人看法和想法,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从老学者到中学生,从名家到小卒,每个人都可放言无忌。这是一个谈起真理可以不害羞,抒起情可以不后悔,敞开胸扉可以不怕受伤的所在。一群理想主义者
在编写“新语文”时,钱理群老师有一个说法:让边远山区的孩子拿到这套书时能够接触到高贵的精神领空,给孩子们提供最宝贵的精神资源,给他们的精神打下底子,好供他们有足够力量弹跳,好更有力量反思这个世界加诸的种种限制。这就使“新语文”有高屋建瓴的气魄,一上来就有人文关怀的大气象。我们希望把最珍贵的资源引进来,点燃蕴藏在孩子们心灵中的火。我们也许无力动摇整个系统,但可以再多些再添些恩典因子,多一些活的识而不是死的知,多一些灵魂记录而非社会扫描。这就使“新语文”洋溢着一种理想主义气息。钱理群说:“这里相聚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这是“新语文”编写的初衷。但编写过程之难,超乎编委们想象。编写工作几度陷入困境,令人无从下手。这群理想主义者各有各的理想,有人干脆建议不要有思想和旗帜,重要的是审美。我们几个年轻人坚决不同意以个人旨趣代替孩子的旨趣。我建议回到我们自己的中学时代,想一想那时的我们希望看到怎样的文字?难道只想跟语文学技巧?还记得《血色黄昏》的编者曾在此书初版后记中说:“为了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马克思说 :“人类的一切知识我都不陌生。”要说真都不陌生,很困难。但这种心志很好,对人类的全部文化都充满了好奇,都愿意去探索,也能兴致盎然地去了解。今天的学生们最缺的就是这一点。他们早已不再把课堂当成探索未知领域的平台,而成了死记硬背好应付考试的场所。学生成了一台劣质复印机,把老师的讲义复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再拷贝到试卷上,考完了也就忘光了。知识和兴趣脱节,学问和生命割裂,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育之大弊。上文提到我到北京接触到很多正进行“在家教育”的父母和孩子们,有中国的,也有国外的,跟学校的学生相比,那些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他们对人类一切知识都愿了解的好奇心和愿意自主学习的强烈兴趣。他们把每次学习都当成认识世界、认识人和认识永恒的机会,都能带激情去学习。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想。那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培养“文艺复兴人”,也就是培养愿意学习一切、探索一切、了解一切的学生。这套读本区别于其他读本的最大特色正是这样开广的视野。
但一关系到宗教文化和信仰问题,大家便争得面红耳赤。老一辈中有的坚决不允许任何信仰文字出现在“新语文读本”中。我能理解从那些年代出生入死过来的老一辈们,曾经被虔诚信仰深深伤害过。巴金老人所说“没有鬼”、“也没有神”等话有复杂而沉重的背景。可是不能因为信错了,就一定要置疑信仰。在饭桌上谈起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时,我问一位老人家:“那为什么不怀疑怀疑?”他说:“也怀疑怀疑。”可我知道我们没说到一处去。怀疑是无法栖止的栖止地,怎可能成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一个大师的伟大得益于其委身的精神资源,而不单单是怀疑和质疑精神。而许多老一辈们似乎也并没有足够贯彻自己的质疑精神,就要把“新语文”的工程建基于灿烂辉煌的古代传统文化上,另外一批要建基于“五四”所开拓的伟大启蒙精神上。这两种传统何以面对风花雪月背后的苦难,何以面对席卷全球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何以迎接现代性问题和托克维尔所说“平庸个人主义”挑战?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参编过程艰辛但令人感念。在会议室,一位老师朗读到一个女孩安妮在集中营写的日记,读到几个孩子在集中营写的诗歌,看看可否选用,大家都默默流泪。一位老人家小声说 :“人道的力量真大!”我几乎想喊起来,这怎么是一种“人”道呢?明明是“天”道的力量。在集中营如此黑暗绝望的时刻,人道早被粉碎了,那些热爱艺术,会鉴赏音乐的纳粹分子,甚至弹奏着钢琴杀人,人道的理想和审美主义的梦想早破碎了。阿多诺说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此时,哪有人道来真正鼓舞人和帮助人?惟有日记和诗背后的信仰在支撑人去面对黑暗。
反过来看我们中国,整个 20 世纪的事实暗夜里,可供我们推荐的带价值之光的文字太少了。摩罗极力推荐张中晓《无梦楼随笔》,他说是绝少例外。我们也讨论是否编入一篇谈超越鲁迅的文章。读完了,才发现根本就不是在谈超越鲁迅,连是否真正理解了鲁迅都成问题,何谈超越?
一中年学者在讨论入选哪些文字时,一推眼前厚厚一摞资料,说 :“少选这些亮色的、理想主义的文字吧!我们小时候被骗够多了。当时老是告诉我们这是个美好的世界,结果到社会上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说实话,我的启蒙老师是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伏脱冷。你看他说得多么赤裸裸,这才是真实!”多人不同意他的看法。姑且不谈作为天主教徒和保王分子的巴尔扎克塑造伏脱冷形象的本来意思,单就这番话,就很典型。难道世界丑陋就意味着须放弃任何价值关怀?面对恶的事实就必须在价值上认同恶的力量?为什么人自己堕落却总抱怨是世界的诱惑?而世界又是谁使它变得如此丑恶?人果真就是由环境决定的吗?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岂不就成了某种摆设?
犹忆编选书目确定后,每位编委回去仔细编选加注并写“阅读建议”。我匆匆把自己负责的外国文学部分寄给钱师,阅读建议也写得简单潦草。没想到,开统稿会议时,一看拿到手的资料,发现每一篇都经钱师输入电脑,且几乎每篇阅读建议都重新写过。拿着他整理好的文稿,我当时很震惊,几乎感到自己不配在编委名单署名。而钱师还非常感谢我选编了许多好文字。他谈起我节选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妥斯托耶夫斯基等文字,是那么兴奋,连连赞叹。卑微如我,深知人的尊贵,也知道人的软弱。在一个越来越匆促的世界中,总为自己的匆忙与功利推脱。但那一刻,我不再推脱,而是老老实实承认恩典临到了我。铭刻在心,温暖一生。
此书出版过程也一波三折。书编好后要交给广东一家出版社出版时,突然接到命令不准出。我们都集中到宾馆一个大一点房间,讨论怎么办。钱理群决定自己不署名,转移出版社出版,“因为这是针对我来的……无论如何都要让这一套书出来,让孩子们看得到,”他说,“也没什么,我也早有所料。”说到这里,他语声哽咽,流泪了。我从没有想到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位看来如此豁达的老人竟会哭起来。这恐怕也是他没有想到的。整个房间静悄悄的,一种复杂况味袭上心头。我眼睛也湿润了。回来后,凡署“钱理群”名字的书与文章我都找来翻阅。虽多年前大学时代,他的《心灵的探寻》一书就曾被我部分手抄过。现在,我更信任一位在今天这个时代还会流泪的学者。这不是睿智,而是某种人性深处的柔弱与怜悯。果然,读他的书的过程中,我仍旧持续被感动,尤其《压在心上的坟》中他对自己烧掉父亲照片时的忏悔。压迫的可怕就在于一定要蹂躏掉我们心灵深处的柔弱与怜悯,让我们变得怨毒与狭隘。好在我们还能流泪,还能痛苦和忧伤,这显出我们没有心凉,而是在黑夜中起来守望某种值得珍惜的价值。
几经周折,这套《新语文读本》最终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从办公室拿到邮递来的初中到高中十二册新书,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一个孩子。刚巧一位高中生到我家看到了,捧起来读到爱不释手,我一狠心就送给他了,本来就是为他们编的嘛。看他欢天喜地抱书下楼,喜悦也堆积在我胸口,十年了,还在冲撞。
编辑 李丰池
摘自《校长》杂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7 11:29
=在电话交流中,曾力谏这位家长朋友多考虑[在家上学]困难的一面。再搜些资料供参阅。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2577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60899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7235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1551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7209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36509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9298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3925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7 14:35
蔡兴蓉:在马小平老师纪念会上的发言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幸会。
我是家教老师,名蔡兴蓉。我在公立学校呆了二十年,终于呆不住,就出来了。今天,我以家教老师的特殊身份前来参加马小平老师的纪念会,真可以说感慨无限。我觉得,对我们这些仍然活着的老师来说,马老师的最大价值在于:他让朦胧的观念变得清晰,让犹豫的行动变得坚定。我下面要说的话,希望能给马老师的在天之灵,带来些许安慰。
我觉得,我非常理解马老师。我非常理解他的敏感,他的孤独,他的痛苦。历史沉淀下来的灾难,总会让一部分先觉者首当其冲。马老师就是个首当其冲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别人骂矿难死人,骂三鹿奶粉,骂豆腐渣工程,骂小悦悦事件,骂中国式过马路……骂过就骂过了,他却能看到种种乱象后的沉重必然。这就是:以我们30多年来无视灵魂的教育,我们只能如此,我们还将如此,我们永将如此!是的,长此以往,我们这个国家将不再是国家,而是生物之邦;我们这个民族将不再是民族,而是动物庄园。马小平看清这一点,他不能容忍,他无法苟且,有专家学者称之是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教师,我觉得不用绕远,他其实就是个坚守良知的本真教师。现在,他不在了,或者说他解脱了,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有必要将“有知识,却无是非判断力;有技术,却没有良知”的灾难性后果不断告诉更多的人。比如此刻,我就忍不住要说二件小事:一件是听来的。前几天,我老家一个小学校长给我打电话,非常伤心,她说她亲手种的两种樱桃树,直径6厘米了,刚花团锦簇地开了一年,就被三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从脚根折断了。他们一个将树拉弯,两个拚命地踩,踹,整整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成功地消灭了美丽。“消灭了美丽!”这是她的原话。另一件是我亲历的。有一次我到莲花山上散步,有只猫跳出来,拦住了我的去路,这猫孩子一样地叫唤,在我腿间蹭来蹭去,讨吃的。我非常惭愧,因为我什么都没有。奇怪的是,这猫瞎了一只眼睛。更奇怪的是,我走了不远,发现另一只猫,同样是瞎了一只眼睛!后来问邻近的学生,那孩子轻描淡写地说,汽枪打的呗。原来有些学生从网上采购了汽枪和橡胶子弹,是专门用来打猫的!
另外,我非常认同马老师。我认同马老师不发牢骚,默默硬干的精神,更认同马老师知行合一,和谐通达的人格。这里有个比喻:我觉得马老师就像萤火虫,他闪光,不只是为了照亮草丛,他自己也非闪不可。这是一个老师在长期涵泳玩索后的高度自觉。从讲述马老师的文字中,我留意到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使我十分感动:他的一个学生讲,有一回几个家长围着马老师,质问他为什么不讲应考的书本知识?马老师离开后,默默走进办公室,那学生跟后一看,马老师正站在窗户前,一个人悄悄地抹眼泪!我想,这是多么珍贵的眼泪,或者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教师的世纪之泪!一个教师的虔诚,忧患,激情和梦想,尽在其中了。我相信,这是马老师的难处,也是其他所有有远见卓识的老师的难处:在物质主义镇压一切的今天,你要想让人们相信慢比快重要,农家肥与化肥重要,价值观比知识重要,真是很难。但这并不妨碍马老师以“萤火虫”态度,继续前行。我猜想马老师对付困难的办法,主要有两种:如果困难是蜘蛛网,就一伸手,轻轻抹去;如果困难是铁丝网,就环顾左右,绕道而行。没有这种坚定信念,一个人怎么可能在患癌症期间还在细心编写《人文素养读本》呢?随便说一句,我要向深圳中学表达敬意!一个没有胸怀的学校,是不能接受一个教师的胸怀的。还顺便说一句:不要相信政府!不要相信体制!多少年来,坏事糊涂事都是他们做的。这是真正的公民态度,而不是臣民态度。说到臣民态度,我又忍不住想说个例子,以为警示:我知道有个学校搞所谓“班主任现场办公”,就是让班主任成天坐在教室里盯住学生,其情形仿佛是猫时刻盯着老鼠,还要老鼠健康成长似的。这当然是扯淡的做法,是完全违背教育违背人性的做法,但偏偏有个班主任,为了得到表扬,竟然在身患腰间盘突出时,让人用担架抬进教室!这样的软骨头老师与马小平老师一比,真真让人无话可说。
最后还想说一点,就是:我在通读了所有能到手的有关马小平老师的文字后,早已把他当成了我精神上的弟兄,思想上的同类项,并试图创造性地向他学习。目前,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家教老师可以自主设计课程的自由,设置了三门课程:国学、博客写作和围棋。刚才几个女士先生讨论了国学好不好、学不学的问题,对此我也有个基本态度,就是:如果犹太人不学《圣经》,或者阿拉伯人不学《古兰经》,那是要挨骂的。国学中当然有好东西。比如儒家提倡的“敬,恕,和,耻”四字,就属于中国人的信仰之维,是内心里不可动摇的东西,是带有终极性和宗教意味的东西;再者,李白、苏东坡、王阳明等人,这是放在今天的世界各国,也还是人精!这是传统文化在人格上的体现,而《红楼梦》等,则是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体现。至于国学中一些今天看来不好的东西,比如小农意识、家庭中心、权威政治等,我想我们也应该本着“临文必敬,逢古必恕”的态度,把它们还原到历史背景下,理解古人的苦心孤诣,和非如此不可的原因。换言之,就是把它们当作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来看待。我相信,国学的确可以让人温柔敦厚兼有浩然之气!围棋呢,我觉得它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全面把握一种事物,二是可以通过黑白对弈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我有个小弟子有一次终于战胜了韩国同学,回家的路上久久不说话,然后忽然哭了。他妈妈问他为什么哭,他说:“高兴的!”;至于博客写作,我想这是我在深圳家教做得最成功甚至可以说功德无量的事情!这就是:我让所有的弟子每星期写一博文,我自己按时跟贴,家长也号召所有的亲朋好友纷纷跟贴,孩子因此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激励——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因为以上原因,所以,每有家长找来,我第一句就是:“孩子在我这儿学的知识,都是些无用的知识。”不少家长听了,朗然一笑,说:“老师,没用的才是大用!”这说明,即使功利思想铺天盖地,市场中仍有相当多的务虚份额——而这,我想,这正是希望。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8 10:44
在“当下”与“长远”之间搭桥
沈丽新
早在多家教育刊物上读过蔡兴蓉老师的文字,尤其是在他成为专职家庭教师之后。
蔡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的关注者”,他不仅仅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更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走在孩子的后面》——他的这部著作,令我这个母亲兼教师看到此书的瞬间脑中就蹦出一连串问号:我经常走在孩子的前面了吗?(是否过多地引导、指向、教育、干涉)还是经常走在孩子的后面?(是否观察与思考孩子的状态,在孩子滞后时候陪伴与鼓励,在孩子摔倒时候慰藉与扶持)
不无心虚地察觉到,自己与孩子(无论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学生)的关系模式,更多的是前者。我常常是那个走在孩子前面的人。常常不自觉充当了教导者,常常无意使得孩子失去了更多自己探究自己成长的机会。尽管,我大多时候是个温情脉脉的母亲或者教师。然而,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温情抵不上理性。
蔡老师书中记录的60多个故事,大抵直击到教育的软肋。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常常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明知道现行选拔人才机制的局限性,我们还是会不顾孩子的自身智能特点,一定要他们去面对统一的评价体系,一次次让他们感受失败。我们会找来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求孩子必须取得或者尽最大努力取得学业上的优秀,而不顾孩子真正的兴趣。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身为教师,疲惫不堪地给各色孩子提优补差;身为父母,几乎放弃了一切自我,全身心地去陪读。
但这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吗?除了那些真正对学业感兴趣的孩子,那些被我们勉为其难按在书桌前的孩子,他们是不是比教师比父母更辛苦呢?蔡老师记录的《一只乌龟》这篇文章中,一个一上课就折火柴棍的男孩,借此行为气走了好几个家教老师。但是,这个对学业脸上永远没有表情的孩子,却深谙喂养乌龟之道,并发誓将来办一个“生态化乌龟养殖场”。这个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地去读大学呢?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专门学习乌龟特性、专门研究养殖场如何建立,是否更适合他未来的人生呢?
即便学业优秀了,孩子就会幸福了吗?在蔡老师记录的《母亲行动》那篇文章中,从新西兰读完小学回国内读中学的赵龙,他的妈妈察觉到孩子此前时时闪现的幽默感、想象力以及对身边物事的怜悯之情,似乎渐行渐远。现在的赵龙非常乐意沉溺于题海,只是为了考上重点考中,哪怕考上后不读。赵龙妈妈担心孩子这样的心态和状态。在国外,这肯定要叫“教育事故”。孩子妈妈打算学期结束之后就让孩子转学至国外,理由是“孩子不能这样耽搁,孩子的成长是有季节的”。
蔡老师的家教故事,既有经验丰富的应试策略,也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既教书,更重育人。书中60多个故事,无论家长还是教师,读来都有很多借鉴意义。“当下”的机制我们无力改革,孩子们的“长远”我们不容忽视,那么,只要对孩子们足够用心,就可以用智慧与理性,在“当下”与“长远”之间搭桥,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的基础。
链接:
《走在孩子的后面》,蔡兴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9 04:46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文/龙应台
最近去拜访了朋友,当我们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家了。大女儿今年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了。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都各有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是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外国女孩时,她才8岁。10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地画出来。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是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却又一面跟我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突然惊觉10年过得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10年后了。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9 05:21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台湾)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自己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归还期限的。
他快乐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人怔怔地望着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他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横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迁移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的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作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聪颖的小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实,还是学会奸猾鬼诈?当我把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9 10:58
原文地址: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与机构作者:儿童阅读导航
A
阿甲 http://blog.sina.com.cn/ajiashuoshu
爱心树绘本馆 http://blog.sina.com.cn/aixinshuhb
安武林 http://blog.sina.com.cn/anwulin
阿康儿童阅读分享坊 http://blog.sina.com.cn/akang7112
B
宝宝快乐岛 http://www.61kld.com/
宝宝阅读群主畅畅爸 http://blog.sina.com.cn/baobaoyuedu
宝贝豆 http://blog.sina.com.cn/baobeiyike
保冬妮 http://blog.sina.com.cn/bao971105
C
彩虹岛儿童阅读俱乐部 http://www.caihongd.com/
虫虫阅读网 http://www.ccread.cn/
D
董董路路 http://blog.sina.com.cn/ddlulu
F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http://blog.sina.com.cn/fengzikaishujiang
扶犁绘本教育坊 http://sns.pbeducation.com/uchome/do.php?ac=0d1a20cc51b298ca43a3ea8f6d149f06
G
格林文化、咕噜熊绘本馆 http://www.gurubear.com.cn/gelin/
工程师爸爸:http://www.appshare.cn/book/
公益小书房 http://www.douban.com/group/70502/
故事妈妈工作室 http://storymommy.blog.163.com/
咕噜熊亲子共读网 http://www.gurubear.com.cn/
国际小松树儿童图书馆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62414591_6_1.html
H
海豚传媒 http://blog.sina.com.cn/welovenim
海豚童书馆 http://blog.sina.com.cn/dolphinchildren
汉苗 http://blog.sina.com.cn/hanmiaoshe
好孩子育儿网亲子阅读版块 http://community.goodbaby.com/forumdisplay.php?fid=59
和英童书 http://blog.sina.com.cn/heryinbooks
红泥巴村 http://www.hongniba.com.cn
花婆婆方素珍 http://blog.sina.com.cn/fangsuchen
混血Teressa http://blog.sina.com.cn/cutyterry
J
金苗故事盒 http://www.jinmiao.cn/
K
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公益项目 http://blog.sina.com.cn/kuailexiaotaozi126
L
蓝袋鼠亲子文化网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
老约翰绘本馆:www.hui-ben.com
http://blog.sina.com.cn/u/2513650510 http://e.weibo.com/u/2513650510
乐朗乐读 http://blog.sina.com.cn/langlangdushu
李祖文 http://blog.sina.com.cn/ylxxlzw
绿孩子 http://blog.sina.com.cn/xiangcunertong
M
MYHEAVEN http://blog.sina.com.cn/kangxiaoguang
毛毛狗的故事口袋 http://blog.sina.com.cn/storypocket
梦幻童书馆(中国电力出版社旗下) http://blog.sina.com.cn/menghuantongshu
P
胖妈淘童书
http://pang.ma.blog.163.com/blog/#m=0&t=1&c=fks_080067093082087067086095074065086094081075083087080
彭懿的绘声绘色 http://landaishu.zhongwenlink.com/home/blog.asp?id=1980
Q
启发绘本馆博客 http://blog.sina.com.cn/qfhbg
启发文化-启发绘本 http://www.7jia8.com
钱志亮 http://blog.china.com.cn/qianzhiliang
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 www.51yuedu.com.cn
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官方网站 http://www.nycr.org.cn/
S
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www.3yecao.org/
三原色绘本馆 http://www.3-color.com.cn/
沈阳香香爸的沈阳亲子阅读 http://blog.sina.com.cn/syqinziyuedu
水果鱼 http://blog.sina.com.cn/shuiguoyu2009
苏清华 http://blog.sina.com.cn/suqinghua1
苏州相城各分馆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xclib
孙莉莉月眉 http://blog.sina.com.cn/sunlilymm
T
唐山爱阅团 http://blog.sina.com.cn/tsaiyuetuan
腾讯儿童故事吧 http://datalib.ent.qq.com/kid_book/
童话里的哥哥 http://blog.sina.com.cn/flywithwind
W
王林 http://blog.sina.com.cn/shuotongshu
《我们》美味书斋阅读海报 http://blog.sina.com.cn/bjwomen
五色土原创图画书 http://blog.sina.com.cn/wusetutuhuashu
X
小飞鱼儿童文学网 http://www.xiaofy.com/
小孩 http://blog.sina.com.cn/u/1257066027
小小读书人俱乐部 http://blog.sina.com.cn/u/1819973283
信谊绘本馆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shangyi
熊亮的童书博客 http://blog.sina.com.cn/qiyibao
徐杰幼儿图书编辑(数学教育) http://blog.sina.com.cn/xujieyoujiao
Y
颜颜爸爸故事会 http://gcshengyang.blog.163.com/
姚莉 http://blog.sina.com.cn/u/1689349271
一夫之寻 http://blog.sina.com.cn/parentsfamily
一慢二看 http://blog.sina.com.cn/yimanerkan
一起学 http://www.lets-study.com/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http://wyy91.blog.sohu.com/
萤火虫读书会 http://bbs.pep.com.cn/forum-87-1.html
袁晓峰 http://blog.sina.com.cn/xfunny2004
余治莹 http://blog.sina.com.cn/yuzhiying918
阅读前线(《少年文艺》内)http://hi.baidu.com/�Ķ�ǰ��/home
Z
早早 http://blog.sina.com.cn/zaozao
纸飞机传媒 http://blog.sina.com.cn/freeflykids
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http://www.cnread.net/
中国少年雏鹰网 http://www.chinakids.net.cn/
种树的男人 http://xingmeixiaoyu.blog.sohu.com/
中少在线 http://www.ccppg.com.cn/
郑渊洁官方网站 http://www.zhyj.com/
国际:
网上儿童图书馆 http://en.childrenslibrary.org/ 有很多精彩的绘本,可以在线阅读。现有15种语言,美国马里兰大学和旧金山非牟利组织互联网库(Internet Archive)是主催机构,目标是3至13岁的儿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19 10:59
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在世界的景象中,属于贫穷。
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只是在很少很少的城市,很少很少很少的学校,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家庭开始了,进行着,而更多的地方,还是深夜熟睡,懵懵懂懂。所以,仍旧贫穷。
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捧在手里的,是经得起抚摸、珍惜的,书页中飘出的味道是纯正的真快乐、真智慧、真诗意的,仍旧很稀少,很零零落落。这照样还是贫穷。
所以,请注意,我们要认识“贫穷”这个词,我们要很真实地看着它,要继续行动。
要热情持续,行走持续,大声疾呼持续,大声朗读持续,娓娓讲述持续。
我们要持续细致地制定计划,持续细致地研究策略,持续细致地探讨技术,持续细致地落实篇目。我们要持续的很多,我们在这里只能点上……
我们说不上自己已经非常懂了,非常内行,我们也许一直都当不了真正的儿童阅读专家,而且我们千万不要随随便便把一顶专家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其实,弄得不好,我们自己也只是一个很不富裕,甚至是接近贫穷的阅读人。但是只要我们持续和细致了,那么所有的中国孩子就不会贫穷,中国很多阅读的贫穷“城镇”和“村落”就会渐渐富裕。儿童阅读,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的中国经验才可能诞生。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乃至整个阅读的系统经验还没有,这又是一个贫穷!
这一切的持续,都是因为伟大的中国还要热情、蓬勃、非常强大地持续。中华民族想高耸入云。我们想写出一个优美的中国童话,一个最大的国家的童话,因而也是一个最大的世界童话。
高速公路继续建造,高速铁路继续铺设,火箭卫星继续发射,但是未来的那些建造人、铺设人、发射人,他们会说:“我是读过儿童文学的!我相信童话!”那时,他们就不仅有力量,而且还有无比的诗意,把中国很优美地耸入云霄了。
那时候,我们已经很老。可能已经和那个会做算术的大象一样,回到了零。但是那时我们会有一个碑,上面美好地写着:儿童阅读点灯人。有人从碑前走过,指着说:这个点灯人,和“高耸入云”有关系呢!让我们献上鲜花吧。让我们唱起一首感谢的歌吧。
那时,中国是真的富裕了。
中国,你会真正地富裕,是吗?
“是的!”中国说。
“是的!”我们回答说。
“是的!”全世界都会这么说。
( 2010年11月13日发布 梅子涵 执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0 12:35
人生的起跑线在哪里?
胡萍老师
到一所幼儿园去讲课,课堂的内容是“0~6岁孩子的性发展”,来听讲座的是父母和老师,由于这所幼儿园有近一半的家庭是外籍人士,那天来听讲座的多为中国父母,其中有一位爸爸是德国人,他听不懂中文,特地有一位老师做他的翻译。
在我的讲座讲到了3~4岁的孩子可以独立洗澡、洗屁股、穿衣吃饭等内容时,一位妈妈举手要求发言,我停下来,她说她要进行一个现场调查,于是她问在坐的家长们:“你们有谁的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独立洗澡、洗屁股了,请举手”现场一片沉默,没有一位家长举手,这位妈妈对我说:“看,胡老师,让3~4岁的孩子自己独立洗澡,没有人能够做到,孩子做不到,父母也做不到!这就是现实啊!”我当时多么希望有一位家长能够举手啊!我明白这位妈妈的意思:“你的说法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接下来,我只好用自己的孩子做例子:我的儿子在四岁的时候开始独立洗澡,每天晚上洗澡时他会关上门,洗澡结束时会拎着洗干净的内裤走出来,然后将内裤用衣架晾好。洗内裤是我对他的要求,这个习惯从4岁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他每天换下的内裤一定是当即洗干净,绝对不会拖到第二天。我想我的孩子能够做到,大家的孩子都能够做到,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相信孩子能够做到。我也给这位妈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让孩子尝试过独立洗澡吗?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第二,你让孩子尝试过独立洗屁股吗?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讲座结束后,那位德国爸爸在翻译的陪同下找到我,他告诉我他了解的那场对话,只是错过了当时,因为翻译没有来得及,然后他告诉我:“我的女儿2岁半,她现在已经独立洗澡了,每天晚上都独立完成洗澡!”说到自己的女儿,他眼里充满了爱和自豪。
每次讲到独立洗澡洗屁股的问题,家长们会发出相同的疑问:“他(她)能够洗干净吗?”德国两岁半的女儿能够洗干净,我的儿子4岁能够洗干净,我的侄女3岁就独立洗澡,我们从来就相信孩子能够做好,并将必要的技能教导给孩子,于是,他们就做到了!是授人鱼还是授人以渔,这是父母对教养理念和方法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孩子的人生的起点就会不同。
这周的一场讲座上,一位妈妈让我谈谈培养儿子的体验,她说:你的儿子考上了剑桥大学,希望能够为我们传授一点经验。我用儿子4岁就独立洗澡和洗内裤谈到了孩子人生的起点,剑桥大学需要的孩子一定是具有独立思想和见解,孩子的独立性便是从小时候每一个独立的过程开始培养的:独立吃饭、独立洗澡、独立洗内裤、独立安排自己的时间、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假如我们从来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不放手让孩子独立,孩子的独立性就无从谈起,假如我们连孩子自己洗澡洗内裤都指望不上,我们还能够指望孩子什么呢?!
在这周针对6岁前孩子父母的课堂上,我也做了一个调查:“孩子能够每天独立洗澡的,请举手”近200个听众,只有4位举手。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记住了多少单词,做了多少奥数题目,而是孩子独立吃饭、穿衣、洗澡、洗内裤、独立睡觉……,如果起跑线的方向错了,那么十年后,孩子的成长成为你不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你必须为当初的错误承担痛苦的后果。当出发点和过程都做正确了,结果必然是正确的。世间有因便有果,万事万物逃脱不了这个法则。
来源:胡萍博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1 21:13
原文地址:一个爸爸画给女儿的画,好有爱!作者:凤舞菩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2 22:52
在线新华字典(一)
在线新华字典(二)
在线成语词典(一)
在线成语词典(二)
字典大全
汉典
中华在线词典
十万个为什么
知识在线词典
在线英汉词典
在线翻译
小学语文电子版教材
小学数学电子版教材
小学语文网
小学数学网
小学英语网
趣味奥数网
少儿寓言故事
少儿成语故事
少儿故事大王
少儿经典童话
中国民间故事网
唐诗赏析
宋词
上下五千年
百家姓
古今地名表
十二生肖
传统节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01:45
周一妍:中国式在家上学
张乔峰的龙学园图片来自张乔峰的博客
荡很多中国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选择“名牌”学校时,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身体力行,尝试主流教育体系以外的道路,包括“在家上学”。中国“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如今已拥有超过5000名会员,创办人估计,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会员多达1000人。近日,《外滩画报》走入在家上学的中国家庭,还原这种“另类教育”下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北大爸爸的在家上学实践
北京回龙观的一幢居民楼里,47岁的张乔峰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间家庭学堂,取名“龙学园”。两间卧室被放进6张床,一个大厅被分隔成两部分,一半是孩子的图书馆,摆放着《哈佛家训》、英语名著等书籍,以及一张供孩子涂鸦的小桌子;另一半则是一个大圆桌,那是孩子们的课桌,也是吃早午晚餐的饭桌。
一年半以前,北大毕业的张乔峰辞了职,决定把在私立学校读一年级才1个多月的儿子张洪午接回家来亲自教育。“孩子报兴趣班时拍了张一寸照,照片里孩子双眼无神,无精打采。他说自己不快乐。”这成了张乔峰决定让孩子在家读书的原因。
一年半以后,另外两名同龄孩子在看到媒体报道和张乔峰的博客后,出于对他理念的认同,也把孩子送来“龙学园”,和张洪午一起上课。
在上午时间,张乔峰教授三个孩子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他站在一块小黑板前讲课,孩子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姿势听课,原先还都坐在椅子上,一会儿就有人坐到地上,还有人钻到课桌底下。“我要上厕所”、“我肚子饿,想要喝早餐奶”,课程时常被孩子的“意外”打断。
在数学课上,张乔峰出了一道算术题:“小明在灯下作业。家里停电后,他按下开关五次,来电后,灯亮着还是暗着?”张洪午立马跑到自家大厅,把电灯开关按了又开,思考答案。
在阅读课上,张乔峰在网上找到一篇励志短文《飞翔的蜘蛛》,让三个孩子轮流读一遍,各自分享感受。“我觉得蜘蛛很小心,懂得保护自己。”张洪午回答。“它很执着,坚持不懈。”另一个男孩答说。“是呀,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张乔峰总结说。这次张洪午默不作声,想了几秒钟,突然指了指茶几上的鱼缸。“你可以,我可以,那小鱼可以吗?”
按照张洪午现在的年纪,应该在传统学校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但张乔峰却没有按照传统教材来教。他自己为孩子选择读物,出数学题,英文教材采用的是台湾东西出版社的EasytoRead以及美国苏斯博士双语经典故事。
“之前的一年半属于过渡期。我计划下学期开始在外来教材基础上加入传统课本学习,一学期可以学完学校一整年教材。”张乔峰信心满满地说,“我计划让孩子10岁小学毕业,12岁初中毕业,14岁高中毕业,接着周游世界后考取美国名牌大学。”
目前,张洪午的学籍挂在北京一所私立学校,张乔峰跟学校达成“默契”,孩子不用去学校读书,但有时候,他会把学校的考试试卷拿回家,“孩子总能拿90分以上。”前不久,一位北京记者拿着北京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本让张洪午阅读,结果他毫不费力念了出来。《外滩画报》记者也让张洪午阅读了一段苏斯博士的故事书,发现他字正腔圆,美音很重。
每天下午,张乔峰带着孩子参加“男孩子俱乐部”,向专业老师学习游泳、跆拳道和手工等技能。如今,张洪午已经取得跆拳道黑带。
张乔峰说,他本身就是半个体制外的野路子:福建农村毕业,因数学竞赛保送北大物理系,其间主动提出休学一年泡北大图书馆,读唐诗宋词、名人传记,之后从北大社会学专业毕业。“我想通过张洪午的例子证明,另辟蹊径是可以成功的。”
不过,在跟张乔峰接触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了他的局限性,比如他的英语还是20年前在北大学的那些知识,还带点口音。“现在原版英语教学材料很丰富,可以跟着MP3学。”张乔峰对此并不担心,“学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脑筋开窍了,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十二三岁之后靠自学也可以。”
“自然而然”教学法
相比“龙学园”自由松散的教学环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家上学的“小石头”则对课堂氛围更加熟悉。
“小石头”的母亲张冬青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语文老师,父亲王晓峰曾是杂志社的一名资深编辑。2006年,他们为小女儿“小石头”找了好几所小学,但发现都不尽如人意,于是和其他三个家庭开办了一所学堂,取名“日日新”。“我们把它定义为家庭互助式学堂。既然是学堂,就需要规范。”张冬青介绍说,当时四个家庭出钱在一个居民楼租了一室户,聘请专业教师给孩子上课。
日日新学堂的教学理念是用“自然而然”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创办人要求学校每个学生都学习武术,这不仅可以用来防身,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六年过去了,日日新学堂的迅速发展超过创办人预期。如今,它在北京家庭教育圈颇有名气,一共吸引240位学生以及70位专职教师。在北京北郊沙河水库旁,一栋红砖建筑出现在小沙河村村头,孩子们的嬉闹和古典音乐声一同传出。建筑门口,是一大片果树林,种着樱桃、苹果、柿子、山楂等十多种果树。
王晓峰从杂志社辞了职,全职担任日日新学堂校长,孩子见到他都特别亲,称呼他为“大车老师”。走进日日新,随处能感受到一种愉悦和自由的气息。一、二、三年级,每个班有三个班主任,四五年级有两个班主任。日日新教师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更像是孩子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29岁的美术老师孟祥伟,身材魁梧高大,中国人民大学油画本科毕业。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要求他担任模特,给他画像,还要求他“一动不动”,下课后,孩子们见到这位老师,热情地扑上去,有人抱腿,有人拽胳膊,嘴里高兴地笑着叫着……
24岁的王桃荣毕业于燕京华强大学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曾当过半年外企白领,之后应聘来学校。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她找到了快乐。孩子们称她“桃子”,一位塞浦路斯女孩是她班上的学生,做游戏时一直喊她“老公”——原来前不久学生戏剧节,女孩扮演朱丽叶,而“桃子”则扮演了罗密欧。
厦门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的杨代盟是“小石头”的数学老师。“小石头的数学概念很清晰,存在建模的思想。而从传统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套题思想很严重,总希望我给他公式,然后设法往里套。”杨代盟告诉《外滩画报》记者,他发现有些从传统学校转来的孩子对老师很恐惧,自信心产生很大的动摇,“当我经过时,他们用橡皮遮住自己的答案。这种对老师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
在“日日新”,虽然二年级以上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但老师们不会强化考试结果,也不会对孩子的成绩排名。逐渐的,孩子就会把考试当成自测,坦然面对。
学校的课程设置借鉴了许多国外的学校,既有20、30分钟的短课,也有1小时、1.5小时的长课。学校把语文课、品德课、社会课综合成“人文课”,另增加3门综合课:“博物通识”的任务是了解自然和科学,包括做实验;“综合实践”的任务是认识社会,“生态教育”的使命是将前两者结合。
在家上学的未来
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表示,当下有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一小部分家长勇敢地独辟蹊径,使“在家上学”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但这方面目前还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更多人仍处在困惑彷徨中。
记者调查发现,大众主要的困惑集中在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习成果还缺乏统一的检验标准,此外,在家上学的孩子若是转到传统学校是否存在困难,也是一大疑问。
国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良好的政府系统支持。在美国马萨诸塞等州,学生在家上学需要得到政府审批,在“全时在家上学”系统中注册后,父母可以免费领到教材。家长们会定期组织活动、聚会、交流和讨论,一旦感觉教不下去,孩子可以随时回到学校。而中国显然还缺乏这方面的官方系统支持。
目前中国家长们通过一个名叫“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交流信息,共享资料。该网站创始人徐瑞金是一名义乌商人,早年在瑞典生活,有两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位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父亲。根据徐瑞金统计,目前网站共有会员5000多人,真正在家上学人数为1000多人。
在网站首页,有一系列媒体相关报道,记者看到那些较早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有的孩子已经成年,并且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
著名儿童作家、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属于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如今,他成功创办“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开发”郑渊洁。
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有位来自成都的女孩蓉榕,她用3年时间在家学完小学课程,之后进入成都国际学校。2011年蓉榕被美国多所一流大学录取,最终选择南加州大学,如今她非常适应大学生活,全部成绩为A。
2007年,广东陈女士创建了一所全日制中英双语私人书院。目前该书院共70多名学生,18位不同国籍的老师。陈女士的大儿子Michael是书院里年龄最大的孩子,2012年,他拿到了具有南方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Michael的母亲兼老师,陈女士给埃默里写去的推荐信中,介绍了儿子4个闪光点:中英文双语优势、博闻强记,对人生的使命感,以及作为家中长子的担当和责任。
“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体察人生旅程的意义,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努力。”陈女士说。
关于孩子们的未来,张乔峰告诉记者,他的打算是让孩子以后上美国大学;日日新学堂的张冬青则表示,学校打算逐年建设初中部和高中部,目前她的女儿“小石头”就读6年级,是学校年龄最大的学生,之后“小石头”会一直跟随日日新成长,直到高中毕业。“一旦有学生想要中途退出,考普通初中和高中,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一些集中的应试辅导。”张冬青表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4 03:06
陈冰等:探访深圳版的“美国家校”
“我很庆幸,孩子们接受的是家校教育,否则他们得频繁地换学校,影响他们成长。”——陈吴慈玲
9月1日,深圳的青少年一一步入学校课堂,开始了新的学期。而在深圳万象城的溜冰场,3个12、15和17岁的孩子仍在逍遥地滑冰,似乎对“开学”没有概念。其实,他们三兄妹是在这里上体育课,爸爸是校长,妈妈是老师,全校学生只有他们3个。这个特殊的“家庭学校”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流动,如今“漂流”到了深圳。
9月1日上午,深圳万象城溜冰场上惠瀚、恺诗和昊然三兄妹正在兴奋地滑冰,母亲陈吴慈玲在场外指导。他们的母亲就是他们的老师,兼任汉语、英语、科学、数学、历史、地理各科教师,在同一间“教室”—他们的家上课。17岁的惠瀚今年参加了美国大学入学统一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他的成绩在美国属于顶尖的2%之内,目前正在考虑上斯坦福大学还是麻省理工学院。
这三个孩子都没有到学校上过课,而是在家上学。不过,按照美国的教育制度,他们也相当于在学校上学,只不过是在学校前要加上“家庭”二字,即家校(Homeschool),在美国是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列的教育模式。就陈家而言,父亲是校长,母亲是老师,子女是学生。父亲负责教育资金投入、教材选取和家庭生活来源,母亲则担负教学任务和生活安排。
大儿子惠瀚从上学年龄起,他们的家校便在美国芝加哥开始运作了,而且不断流动。因为陈先生的工作地点变迁,这所“美国家校”先是流动到凤凰城,后流动到北京,再返回凤凰城,又转移到香港,一年前,一家人到了深圳。
冒险尝试家庭学校
陈吴慈玲出生于台湾,她的丈夫陈先生则出生在香港。他俩早年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芝加哥成家立业。转眼间,大儿子惠瀚到了要上小学的年龄,陈先生为难了:是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上私立学校?
在美国,公立学校不用花钱,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很高,但费用昂贵。夫妻两人对教育方式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他们不希望孩子只是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于是,他们想到第三种教育方式——家庭学校。
家庭教学的最大好处是“一对一”教学,能够“因材施教”。而且,父母亲和孩子可以经常在一起。陈吴慈玲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人生中其实很宝贵,上大学以后他们都会离家独立,去奔自己的生活”。
但是,办家校需要勇气。“我们当时想,要不就试一试家校吧!如果效果不佳,第二年就把孩子送到学校。”6岁的惠瀚结束了学前班的学习后,他的课堂回到了家里来了,第一年尝试性的家校教育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开始了。
买菜买肉也是课程
惠瀚对家校一年级充满了新奇感,学东西很快,进步也很大。让惠瀚感到新奇的是,买菜买肉都成了他的课程,他跟着妈妈到菜场,学会如何选菜,如何算钱。陈吴慈玲希望,孩子能学到整体的生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陈吴慈玲还带着惠瀚不定期参加“家校俱乐部”,这是由十多家选择“家校”教育的家庭聚会,交流教学方法,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惠瀚能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交流、聊天,正如上了一堂与人沟通交流的课程。而且不仅是与同龄人,更多的是跟比他年纪大的孩子,还有大人。陈吴慈玲对家校有了很大的信心。
一次,陈家来了个朋友,临道别离开前很惊奇地告诉陈吴慈玲:“惠瀚太不可思议了,他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谈的都是进化论等科学话题。”那时,惠瀚才刚满7岁。经过一年的学习,陈太太发现大儿子尝试家校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于是,她决定让5岁的女儿恺诗和2岁小儿子昊然也加入进来了。
一人要同时教3个孩子,她明显感到很吃力,特别是起步阶段。惠瀚上到二年级时,一上课就不见影,跑到厨房偷吃东西,还拉上恺诗跟他一起玩。3个孩子都很好动,总也坐不住。15分钟的课得分3次讲,因为孩子们静坐5分钟就开始走神,学习效率很低。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太太常想要放弃,干脆送孩子到公校去。
惠瀚被带到了医院进行检查,经过智商检测、知识测试等步骤的检查后,只是发现他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多动症。可是他的知识测试能力却高出了合格线许多。数学测试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而科学则超过了考试的最高线。陈吴慈玲说:“公校最基本的方法是用药物来对待孩子的多动症,这样不一定有效。当时我觉得应该有别的办法可以更正他们。”
她打消了让孩子们上公校的念头,她把课程先设置为5分钟,然后再到10分钟,一步步将课程时间拉长,强化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如今孩子们都懂得有效率地去学习,可以安静读两个多小时书。
理性的“棍棒教育”
一直在家里成长接受教育,三个孩子似乎无法理解美国公校里的早恋现象。“在公校里,交男女朋友似乎成了风气,我们没有受到这些坏的影响。”漂亮的恺诗笑着说。叛逆行为或许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都会有的表现,但陈吴慈玲却不怎么着急,3个孩子都很听话,让她省心,从没有过叛逆表现。家校是否抑制孩子们天性的发挥,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性教育是课程中的一部分,陈吴慈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美国公校里,到了小学六年级就会给孩子们派发安全套,这似乎是普遍的处理方法。而我的家校是会给孩子们讲课的,包括如何防止性病、艾滋病。”两夫妇之间会有分工,恺诗的性教育课是由母亲讲,父亲则是给儿子惠瀚讲。一般来说,家校有一套“性教育”的教材,一共四本书,前三本是由家长讲课,第四本教材则会给孩子自己阅读。
陈吴慈玲一家并不赞成早恋,三个孩子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倾向。恺诗甚至很讨厌男生牵她的手或拍她的肩膀。在万象城溜冰场练习滑冰时,教练觉得恺诗有条件练冰上双人滑,可恺诗却很抵触,因为不喜欢男孩子牵她的手。
惠瀚坐在旁边低头不语,问到这个话题,他腼腆地笑了。“你没有过喜欢的女孩子吗?”记者问。还没等惠瀚回答。小昊然就抢着说:“有呀,妈妈和姐姐啊。”引来大家一阵大笑。家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连网络都是经过事先过滤了的,孩子们只能上少数的网站和玩游戏。孩子们被罩在了保护网里,家长所认为的一切不良信息都被过滤掉了。
孩子们通过教材《时事报道》了解社会,《时事报道》包括各地的新闻,先让孩子们看,然后全家进行讨论。陈吴慈玲说,“我们最主要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对的,错的,不需要去经历了才能了解。他们懂得了处世的道理,并知道什么是好的,等孩子走入社会就会判断了。”
在陈家的教育方式里,也有中国传统家庭的“棍棒教育”。一提起挨打的事,三个孩子话就多了,他们笑着讲述挨打的经历。2004年在香港的时候,一家人到超市购物,昊然趁别人不注意,将一个口香糖装到口袋并带出超市。妈妈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回家后昊然最后还是“老实交代”了。按照陈家的处罚标准,昊然除了到超市归还口香糖并道歉外,还要求他交出罚款,从他整年的零花钱里扣出了一半,有300多美元。最后的惩罚是挨打,陈先生捡起那把让孩子们害怕多年的鸡毛掸子,在下手前,便如法庭陈辞般对昊然说:“你今天挨打是因为偷东西,你应该意识到这个错误。我会重重地打你屁股三下,你可以准备好抱住枕头。打完了同样可以抱着我哭。”
如此一番话后,爸爸就下手了。“我恐怕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教训,想想那惨痛的损失,皮肉的痛苦。”昊然眨巴着大眼睛说。这“棍棒教育”的方式真有点特别。说错话了要被扇嘴巴,做错事就打手心。所犯的错误跟惩罚强度成正比,而且受罚的孩子还可以提前知道全部的过程。
三个孩子的过人表现
没有了考试的紧张,升学的压力,但三个孩子同样要与别的家校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试卷是专为家校设计的,再送往美国相关教育部门评阅打分。因此,尽管是家校,孩子们仍旧可以知道自己在同龄孩子中的成绩。他们如果愿意,也可以再转回公校就读。但是陈家的三个孩子太喜欢在家学习的感觉了。
陈吴慈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有所侧重的,出发点是尊重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恺诗喜欢读文学书,也动笔写。昊然的想象力很好。她就鼓励他们多看书,在作文课上多下工夫。
在北京生活的时候,他们参加了十几个家校的活动。有次活动是创作作文集子,
三个孩子都参加了。这个活动要求每个孩子每周写一篇文章,再把自己的作文集中起来,编辑成册。“我发现了孩子们从未受到压制的想象力。”陈吴慈玲说。恺诗最满意的一篇文章叫《感恩》,“我写的是一对双胞胎女孩的故事,大雪堵住了房门,她们一家被困在房间里,已经有几天没东西吃了。雪后来慢慢化了,爸爸艰难爬出窗口铲雪,解救了全家。最后,她们学会了感恩和感谢……”恺诗流利地讲了自己作文中的故事。恺诗的写作风格很婉约,而昊然的作文却是超现代化的。他的文章围绕着战争题材来写,动用了航空母舰,还加入了特异功能饼干的想像力,故事情节惊险而曲折。
惠瀚在科学方面有过人的才能,陈太太就对他着重讲解科学课,多动手实践生物解剖。惠瀚的科学才能在美国的一次家校科学节上得到展现,他通过图片和文字,表现了中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月亮,以及科学天象变化中与月亮有关的现象,获得了科学节的最高奖。
孩子是中西文化融合体
与很多“家校”家庭不同的是,陈吴慈玲一家两三年就更换生活的地点。这是由于陈先生是电脑系统工程师,一家人随着他的工作地的变动而频繁搬家。从美国芝加哥到凤凰城,再从美国搬到中国,北京、香港等地,他们一家人都生活过。“我很庆幸,孩子们接受的是家校教育,否则他们得频繁地换学校,影响不好。”陈吴慈玲说。
如此频繁地搬家让孩子们很是不习惯。刚搬到北京时,孩子们很不理解当地的习俗,但渐渐地,他们懂得了“入乡随俗”。
在深圳生活已经有近一年了,陈吴慈玲也不知道下一站会搬到哪里。
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是三个孩子一直都在进行的课程。在美国,孩子们每星期都到语言学校学中文。一星期一次,没有压力,学得很开心。回到国内,孩子们对中文有了独特的兴趣,还绕着舌头学起了京腔。如今,三个孩子的中文发音都很标准,他们正在努力学简体字,争取将来用中文写作。
陈吴慈玲为此想到了“第三种文化身份”的概念。她认为,这些孩子可能比中国人更西方一点,比美国人更东方一点。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体。
一晃11年过去了,陈吴慈玲很感慨:“这十多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时光,正需要家长的指导和陪伴。为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我觉得很值得。等他们上了大学,我一样还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带孩子做义工融入深圳
这一家从去年11月来到深圳后,租房住在罗湖某小区,陈吴慈玲给孩子教学还是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以美国教材为主。不同的是来深圳一年,他们没有在这边找到“Homeschool”的家庭,所以少了很多交往和沟通。陈先生在香港上班,“香港人多,太拥挤,所以我们决定搬来深圳,地方比较宽敞。”平时只要往返深港,就是陈吴慈玲带着孩子们去与香港的Homeschool家庭交流心得。她更希望能在深圳找到Homeschool家庭。
三个孩子非常喜欢滑冰,每天到万象城滑冰训练,训练老师正是陈露和丹尼斯,经过近一年的练习,孩子们进步很大。惠瀚的溜冰技术已经达到了ISI系统的九级认证,恺诗七级,瘦小的昊然也到了八级。冰场上,孩子们认识了不少深圳的朋友。暑假期间,恺诗每周都在家里张罗着茶话会,她邀请冰场训练的小伙伴到家里,大家一起用英文讲故事,帮助提高她们的英语听和讲的能力。恺诗也可以向小伙伴们学认中文字。三个孩子会参加深圳教会青年团体,每个礼拜聚一次,一般都是一些外国朋友。平时,恺诗和昊然也会去跟老师学乐器、学唱歌。这样的生活让孩子们很充实。
在深圳刚稳定下来,陈吴慈玲想多了解深圳的情况,希望孩子能融入社会,做些义工的工作。之前在香港,三个孩子都去过孤儿院、养老院做义工。惠瀚曾参加了义工组织,到河北教当地的孩子学英文。“家校的内容之一就是社会实践,我会择时带孩子们到深圳孤儿院、养老院做一些义工。”陈吴慈玲说。(记者 陈冰 邓妍 李忠)
链接:美国的家庭学校
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一种以家庭为基础、孩子为受教育者、家长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独立战争以后极为平常。1918年以后,各州的强制就学法相继生效,儿童教育责任的重心转向了正规学校。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危机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家庭学校的数量就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
近20年来,美国家庭学校发展迅速。1985年,美国家庭学校的学生数量约为5万名,到2002年已接近200万名,增加了近40倍。目前全美约有2%的儿童选择在家庭学校上学。
家庭学校教材的来源是多样的,据统计,67.4%的家庭说他们的主要教材是亲自挑选的,5.1%的家庭采用卫星学校的课程,1.3%的家庭采用当地私立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项目,31.4%的家庭采用完整的课程计划(包括语言、数学、社会学、科学)。
美国家庭学校88%的教学由母亲完成,父亲只进行10%的教学,余下的2%由其他人员完成。家庭学校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比较灵活,不拘泥于学期制。一般而言,家庭学校每天的教学时间是5-6个小时。多数州的法律要求家庭学校每天的教学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每年不得少于180天。
家庭学校每人每年的平均成本为350-400美元。研究者指出,如果家长自行设计课程,可以节约约150美元的成本,但是所花时间更多。如果加上实地活动、课外活动项目以及利用学校的设备等等,总体成本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
晶报记者陈冰邓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6 20:22
【外滩画报】中国式在家上学
文/周一妍 摄影/孙涛
当很多中国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选择“名牌”学校时,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身体力行,尝试主流教育体系以外的道路,包括“在家上学”。中国“在家上学联盟”网站如今已拥有超过 5000 名会员,创办人估计,真正实践“在家上学”的会员多达 1000 人。近日,《外滩画报》走入在家上学的中国家庭,还原这种“另类教育”下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2013 年 1 月,张乔峰给他七岁的儿子张洪午和另外两个假期来到家里的孩子上课。这位 47 岁的北大毕业生放弃高薪工作,专职在家教孩子的行为受到社会热议 (1/6)
早上 7 点半,张乔峰带着儿子和另外两个到家里补习的孩子晨练,“老鹰捉小鸡”培养孩子的灵活机动性
为了教孩子,张乔峰购买了大量儿童教育书籍,他说他常常是“现学现卖”
日日新学堂的校长王晓峰、张冬青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学堂在果园内、院子里种竹子,孩子们在嬉戏日日新学堂设计处处匠心独具日日新学堂提倡启发式教育,美术老师给孩子们画孔雀以引出另一个提问
北大爸爸的在家上学实践北京回龙观的一幢居民楼里,47 岁的张乔峰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间家庭学堂,取名“龙学园”。两间卧室被放进6张床,一个大厅被分隔成两部分,一半是孩子的图书馆,摆放着《哈佛家训》、英语名著等书籍,以及一张供孩子涂鸦的小桌子;另一半则是一个大圆桌,那是孩子们的课桌,也是吃早午晚餐的饭桌。
一年半以前,北大毕业的张乔峰辞了职,决定把在私立学校读一年级才 1 个多月的儿子张洪午接回家来亲自教育。“孩子报兴趣班时拍了张一寸照,照片里孩子双眼无神,无精打采。他说自己不快乐。”这成了张乔峰决定让孩子在家读书的原因。
一年半以后,另外两名同龄孩子在看到媒体报道和张乔峰的博客后,出于对他理念的认同,也把孩子送来“龙学园”,和张洪午一起上课。
在上午时间,张乔峰教授三个孩子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他站在一块小黑板前讲课,孩子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姿势听课,原先还都坐在椅子上,一会儿就有人坐到地上,还有人钻到课桌底下。“我要上厕所”、“我肚子饿,想要喝早餐奶”,课程时常被孩子的“意外”打断。
在数学课上,张乔峰出了一道算术题:“小明在灯下作业。家里停电后,他按下开关五次,来电后,灯亮着还是暗着?”张洪午立马跑到自家大厅,把电灯开关按了又开,思考答案。
在阅读课上,张乔峰在网上找到一篇励志短文《飞翔的蜘蛛》,让三个孩子轮流读一遍,各自分享感受。“我觉得蜘蛛很小心,懂得保护自己。”张洪午回答。“它很执着,坚持不懈。”另一个男孩答说。
“是呀,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创造奇迹。”张乔峰总结说。这次张洪午默不作声,想了几秒钟,突然指了指茶几上的鱼缸。“你可以,我可以,那小鱼可以吗?”
按照张洪午现在的年纪,应该在传统学校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但张乔峰却没有按照传统教材来教。他自己为孩子选择读物,出数学题,英文教材采用的是台湾东西出版社的 Easy to Read 以及美国苏斯博士双语经典故事。
“之前的一年半属于过渡期。我计划下学期开始在外来教材基础上加入传统课本学习,一学期可以学完学校一整年教材。”张乔峰信心满满地说,“我计划让孩子 10 岁小学毕业,12 岁初中毕业,14 岁高中毕业,接着周游世界后考取美国名牌大学。”
目前,张洪午的学籍挂在北京一所私立学校,张乔峰跟学校达成“默契”,孩子不用去学校读书,但有时候,他会把学校的考试试卷拿回家,“孩子总能拿 90 分以上。”前不久,一位北京记者拿着北京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本让张洪午阅读,结果他毫不费力念了出来。《外滩画报》记者也让张洪午阅读了一段苏斯博士的故事书,发现他字正腔圆,美音很重。
每天下午,张乔峰带着孩子参加“男孩子俱乐部”,向专业老师学习游泳、跆拳道和手工等技能。如今,张洪午已经取得跆拳道黑带。
张乔峰说,他本身就是半个体制外的野路子:福建农村毕业,因数学竞赛保送北大物理系,其间主动提出休学一年泡北大图书馆,读唐诗宋词、名人传记,之后从北大社会学专业毕业。“我想通过张洪午的例子证明,另辟蹊径是可以成功的。”
不过,在跟张乔峰接触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了他的局限性,比如他的英语还是 20 年前在北大学的那些知识,还带点口音。 “现在原版英语教学材料很丰富,可以跟着 MP3 学。”张乔峰对此并不担心,“学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旦脑筋开窍了,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十二三岁之后靠自学也可以。”
“自然而然”教学法
相比“龙学园”自由松散的教学环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家上学的“小石头”则对课堂氛围更加熟悉。
“小石头”的母亲张冬青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语文老师,父亲王晓峰曾是杂志社的一名资深编辑。
2006 年,他们为小女儿“小石头”找了好几所小学,但发现都不尽如人意,于是和其他三个家庭开办了一所学堂,取名“日日新”。“我们把它定义为家庭互助式学堂。既然是学堂,就需要规范。”张冬青介绍说,当时四个家庭出钱在一个居民楼租了一室户,聘请专业教师给孩子上课。
日日新学堂的教学理念是用“自然而然”的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创办人要求学校每个学生都学习武术,这不仅可以用来防身,更重要的是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六年过去了,日日新学堂的迅速发展超过创办人预期。如今,它在北京家庭教育圈颇有名气,一共吸引 240 位学生以及 70 位专职教师。在北京北郊沙河水库旁,一栋红砖建筑出现在小沙河村村头,孩子们的嬉闹和古典音乐声一同传出。建筑门口,是一大片果树林,种着樱桃、苹果、柿子、山楂等十多种果树。
王晓峰从杂志社辞了职,全职担任日日新学堂校长,孩子见到他都特别亲,称呼他为“大车老师”。走进日日新,随处能感受到一种愉悦和自由的气息。一、二、三年级,每个班有三个班主任,四、五年级有两个班主任。日日新教师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更像是孩子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29 岁的美术老师孟祥伟,身材魁梧高大,中国人民大学油画本科毕业。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要求他担任模特,给他画像,还要求他“一动不动”,下课后,孩子们见到这位老师,热情地扑上去,有人抱腿,有人拽胳膊,嘴里高兴地笑着叫着……
24 岁的王桃荣毕业于燕京华强大学外贸英语专业,毕业后曾当过半年外企白领,之后应聘来学校。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她找到了快乐。孩子们称她“桃子”,一位塞浦路斯女孩是她班上的学生,做游戏时一直喊她“老公”——原来前不久学生戏剧节,女孩扮演朱丽叶,而“桃子”则扮演了罗密欧。
厦门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的杨代盟是“小石头”的数学老师。“小石头的数学概念很清晰,存在建模的思想。而从传统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套题思想很严重,总希望我给他公式,然后设法往里套。”杨代盟告诉《外滩画报》记者,他发现有些从传统学校转来的孩子对老师很恐惧,自信心产生很大的动摇,“当我经过时,他们用橡皮遮住自己的答案。这种对老师的恐惧是根深蒂固的。”
在“日日新”,虽然二年级以上会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但老师们不会强化考试结果,也不会对孩子的成绩排名。逐渐的,孩子就会把考试当成自测,坦然面对。
学校的课程设置借鉴了许多国外的学校,既有 20、30 分钟的短课,也有 1 小时、1.5 小时的长课。学校把语文课、品德课、社会课综合成“人文课”,另增加3门综合课:“博物通识”的任务是了解自然和科学,包括做实验;“综合实践”的任务是认识社会,“生态教育”的使命是将前两者结合。
在家上学的未来
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表示,当下有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一小部分家长勇敢地独辟蹊径,使“在家上学”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但这方面目前还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更多人仍处在困惑彷徨中。
记者调查发现,大众主要的困惑集中在在家上学的孩子的学习成果还缺乏统一的检验标准,此外,在家上学的孩子若是转到传统学校是否存在困难,也是一大疑问。
国外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良好的政府系统支持。
在美国马萨诸塞等州,学生在家上学需要得到政府审批,在“全时在家上学”系统中注册后,父母可以免费领到教材。家长们会定期组织活动、聚会、交流和讨论,一旦感觉教不下去,孩子可以随时回到学校。而中国显然还缺乏这方面的官方系统支持。
目前中国家长们通过一个名叫“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交流信息,共享资料。该网站创始人徐雪金是一名义乌商人,早年在瑞典生活,有两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位让孩子在家上学的父亲。根据徐雪金统计,目前网站共有会员 5000 多人,真正在家上学人数为 1000 多人。
在网站首页,有一系列媒体相关报道,记者看到那些较早实践在家上学的家庭,有的孩子已经成年,并且开始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
著名儿童作家、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属于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如今,郑亚旗成功创办“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开发”郑渊洁。
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有位来自成都的女孩蓉榕,她用3年时间在家学完小学课程,之后进入成都国际学校。2011 年蓉榕被美国多所一流大学录取,最终选择南加州大学,如今她非常适应大学生活,全部成绩为 A。
2007 年,广东陈女士创建了一所全日制中英双语私人书院。目前该书院共 70 多名学生,18 位不同国籍的老师。陈女士的大儿子 Michael 是书院里年龄最大的孩子,2012 年,他拿到了具有南方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 Michael 的母亲兼老师,陈女士给埃默里写去的推荐信中,介绍了儿子 4 个闪光点:中英文双语优势、博闻强记,对人生的使命感,以及作为家中长子的担当和责任。
“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体察人生旅程的意义,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此付出努力。”陈女士说。
关于孩子们的未来,张乔峰告诉记者,他的打算是让孩子以后上美国大学;日日新学堂的张冬青则表示,学校打算逐年建设初中部和高中部,目前她的女儿“小石头”就读 6 年级,是学校年龄最大的学生,之后“小石头”会一直跟随日日新成长,直到高中毕业。“一旦有学生想要中途退出,考普通初中和高中,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一些集中的应试辅导。”张冬青表示。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转载请保留)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1 17:37
学校:去比不去更无聊的地方?
by 禺谷
最新的调查显示,艺术类、音乐类课程和课间休息的消失会给学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目前美国有四千九百万的学生回归公立中小学,但是许多舆论认为,这些小孩的校园生活更加枯燥无味了。他们为了准备日益增多的考试而减少了社科学习的时间。学校方面,由于财政紧张还有联邦政府所拨的预算减少了1/10的原因,已经开始慢慢削减音乐、艺术和体育课程的开支了。
著名的教育历史学家、教育考试评论家丹妮·里威奇在一封写给学术沙龙的邮件上面提到:“语文、数学越来越受重视意味着学生们会花更少的时间在那些不需要考试的课程上,如艺术、科学、历史、社科等,这些学科得到的资源也会更少。”
自称是教育改革运动支持者们认为:要保证教育质量,用学习成绩评估教师的表现是唯一的方法,而把重点放在语文和数学是为了提高差生们的成绩。
尽管如此,资优生和差生的成绩差距还是很大。有(存在激烈争议的)证据表明,学生难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2007年一份教育政策调查发现,自从政府2002年开始执行“不让一个学校掉队”的措施之后,44%的小学从那时起减少一些无需考试的科目的课时,而每个需要考试的科目的教学时间也平均减少了32%。
语言共核组织即将发表的研究表明:在这个秋季,中小学出现了更多戏剧性的变化。尤其是小学里面,教学改变没有走正式的渠道,一个老师可能教所有的科目。
“接受调查的教师对于这种课程与科目收窄的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态度令我们惊讶,尤其是这种收窄不但在中学出现,现在连小学的情况也越发严重,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琳 门逊,语言共核组织的执行董事、美国布什政府时期的国家人文基金会副主席、前美国企业研究所成员说。
领头羊教育机构的调查员、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安迪 罗瑟汉姆则反驳说,课程缩小的问题并非如外界描述的那么天花乱坠。对这个问题的指责在于它的教学质量而非课程测验。同时他也质疑CEP的研究方法,并指出,2009年美国政府问责局的一份调查发现,只有7%
的教师上报说在2004-2005以及2006-2007学年度美术教学课程有所减少。
罗瑟汉姆说,“我们现在争辩衡量的标准在哪里,但真正的问题却是学校的容纳量。我们在勉强学校做它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课程收窄的推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使得这个现象不能很明确地和“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措施区分开来。甚至说,普通学校的艺术和音乐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
不管怎样,百无聊赖的学生现在只是做做笔记,但却不去上课,尤其那些对色彩没概念的学生,对艺术课程更是避之则吉。2011年2月,一份青年联合会的报告发现,无聊是驱使费城学生逃学的最显著原因,因此,只有63%的学生能在6年之内大学毕业。那些参与调查的学生用一个很形象的词“逼出(校门)”来形容年轻人是如何被无聊打败的。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温习、准备考试,这让人觉得很枯燥。”一名21岁的费城学生罗密欧 罗德里奎兹说道。他换了很多间学院还换过一个导师。“坐在那里一直地看书,而老师们每年都是问一样的问题。”受调查的年轻人抱怨,有太多的考试要准备,却太少的课外活动来调节放松,也没有什么艺术科目和职业培训提供给学生参加。
改变是从上层开始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措施是乔治布什“钦点”的教育政策----要求学校要在阅读和数学方面要取得适当“年度进展”(AYP),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包括停办学校。巴拉克.奥巴马总统设立的最高奖助金竞争把重点都放在了阅读与数学的科目上,并拨出大笔款项鼓励每一个州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老师的业绩评估捆绑在一起。
美国的各所院校的教学重点现在可谓是“主次分明”。2009的联邦恢复法(激励机制)为美国政府提供了约莫34万2千个教育工作职位。
由于只有20亿美元和390亿美元的基金余留,政府开始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如果州和联邦政府的资助没有大的提高,那么削减还会继续下去。
根据一份由美国政策与预算优先中心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从2008年起,超过29万份区域性工作被淘汰,其中的19万份是去年淘汰的。24个州的学府(占全国学生人数的2/3)都不同程度地削减了费用。南卡罗来纳州、亚利桑纳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削减幅度超过20%。国家教育预算以“低收入学生优先得到资助”的政策分发到大部分的州,预算的削减使得那些贫困学生占多数的州遭受到“重创”。可以说,穷苦人家反而成了枯燥校园生活的受害者。
在那些表现最差的学校,通常是穷学生最多而白人最少的学校,他们已经对标准化考试取得AYP已经绝望了。相反,表现好的学校则会在考试前的准备阶段举行全校性的动员大会,过后就挂出大大的横幅来庆祝他们的AYP成绩。
“我们举行很多动员大会去激励那些考PSSAs的学生,但是,坦白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罗德里奎兹 说.
各校校长们都已经明确了:分数放在第一位。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各级主管,都必须把数学和阅读作为学术成就和学校业绩的衡量标准。各种职位由原来的公开透明转为暗箱操作。
“这份调查不够准确,”里威奇认为,“大量的证据表明,富裕地区的学校各个课程仍保持均衡,但是贫困区域的学生就有可能被迫聚集到更大的课室一起上课或者被迫参加一些味同嚼蜡的课程。”
支持者们其实是在捍卫一个心酸的必需品而已。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让小孩顺利从高中毕业,并且有机会进入大学。” 凯莉 森图里拉说,她是一个洛杉矶特许公立学校教7年级数学和美国男校教科学的老师。“如果我是一个7年级生,要我在修一门额外的数学课程来为日后的代数课程做准备,和在修一门艺术课程里面做选择,那么我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如果我不选前者。”
数学与阅读联系是否能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分歧仍存在争论。最近,亚特兰大和费城的欺骗丑闻也暗示了某些测试的分数也许是形同虚设。与其更换科目,学校方面更希望加强他们的监督手段----尽管并不怎么有效。
鲍勃 彼得森,30岁,是一名来自密尔沃基、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他认为现在那些贫困区域的小孩最需要的是全面的教育。
那些父母没有经济能力的小孩才是最需要接受全面教育的一群,因为他们在课余时间和暑假没有地方可以去。----彼得森是一个活动家,最近刚刚就任密尔沃基教师教育协会的总裁。
里威奇说,“如果要裁员,那么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老师就是第一批要走的人。而且势必要决定哪些科目是必要的、哪些是可减少的。显然,考试科目必须留,其余的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图书管理员解雇了;美术、音乐老师被解雇了;考试预算不能碰了。”
根据一份2010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基金会的研究发现,有些美术课程自2002年起一直都有不错的进展。不过一些美术老师对于”不让一个小孩掉队“的政策却持有非常激烈的反对态度。他们抱怨说,人员和基金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多了,学生也被拉去补课和做考前准备了。2011年6月艺术教育中心最新发布的研究发现,纽约在2006-07学年度失去了135名美术老师,大约有23%的学校没有具备执教资格的美术老师。
科学类课程曾被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国家国情咨文中形容是”开启美国繁荣大门的钥匙“,但是目前也深受其害。科学系老师抱怨说,他们正面临着教学实践减少的危机,也被限制参加全国性的科研活动。
”不太实际“的那些科目就更惨了,像人文学科,有可能会被拉到小学,而不出现在高等学院里。”
看来,人文教育工作者和其学生们只能一路跟在往前狂奔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朋友的后面了。“斯坦利·费舍说,他是人文学科的捍卫者。
学生的苦闷情绪只能从午休中得到缓解----然而这长期受到年轻人欢迎的休息方式如今也被校长们挤到了每日课程的最后几分钟。一份2005年教育部门发布的研究发现,每个学生平均每一个上课日只能休息26分钟,贫困区域的小孩休息的更少。
连幼儿园都发现小朋友的玩耍时间正在减少。在幼儿园,连一个5岁的小孩子都在忙着做数学试卷,而没时间去玩过家家,角色扮演和画画。2009年一份美国儿童联盟发布的研究发现,洛杉矶和纽约幼儿园的小朋友每天玩耍的时间是30分钟,而看书和做数学的时间竟然是玩耍的6倍!
“许多的文件和研究都表明了玩耍对于小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连玩耍这一项内容也渐渐被早期教育占据了并取代了。我们认为,这种改变对儿童以及整个国家的前途来说都是可悲的。”
他们警告:“幼儿园很快就会成为另一个灾区。”
转自:译言网
源地址链接: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39&do=blog&id=53646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0-30 12:07
http://www.tudou.com/listplay/3zHl6JtY_e4/DRTv5XViWjY.html
http://www.tudou.com/listplay/3zHl6JtY_e4/DRTv5XViWjY.html
http://www.tudou.com/listplay/3zHl6JtY_e4/DRTv5XViWjY.html
http://www.tudou.com/listplay/3zHl6JtY_e4/DRTv5XViWjY.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3 03:59
徐丽宪:在家上学 新式教育的试验田
“身处当下文化沙漠中的我们,就是一帮文化的、教育的难民。继承的文化资源如此之少,为了孩子和自己的救赎,还要硬着头皮搞新教育”
本刊记者 徐丽宪 发自北京、大理
45岁的张乔峰决定把6岁的儿子张洪午带离学校。
张乔峰不能忍受传统教育在他这一代人身上留下的毒害,再在张洪午身上延续。“所有的学习都是以伤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他希望张洪午未来做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张洪午离校后,张乔峰在家创办了学堂“龙学园”,自己教张洪午。
早在1945年,李慎之就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开设《公民》课。他是中国20世纪思想界最重要领军人物之一。
2003年,李慎之去世。晚年,他念念不忘,希望在中小学校启动公民教育,编一套公民课本。他认为,比四个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
张乔峰的龙学园只是“在家上学”形式上的延伸。2010年,在浙江经商的江西人徐雪金创办“在家上学”网,让更多中国家长可以为孩子的教育权自由选择。一份数据显示,目前实践在家上学的孩子达到了1.8万。
“不是跟传统教育有对立性,应该是一种互补的教育方式。”张乔峰说,“政府应该给理想一点时间,而我们也应该给政府一点时间。”
让孩子回家
“龙学园”位于北京回龙观一幢居民楼里。2011年在这里租房后,他把儿子张洪午从学校带到这里。
当年9月,张乔峰为张洪午找了一家“还算不错的私立学校”。没多久,张洪午在学校里拍的一张照片让他觉得“孩子不对劲”。“照片里孩子双眼无神,无精打采,回到家也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张乔峰觉得是现在的教育体制,让孩子变得如此苦逼。经过了解才知道,张洪午在学校基本不能看课外书,长时间被关在屋子里。每到中午就需午休,这是好动的张洪午最难受的时间。“不管你愿不愿意,老师都要求孩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哪怕你根本就不想睡觉。”
张乔峰心里很焦虑,他认为这种教育会把孩子毁了。“批量生产的教育,对产生高级人才很不利,有些孩子的天赋很好,但就是不能适应传统的教育模式。”
此前,他就从一些朋友那儿了解在家上学的情况,他觉得凭自己的智商,自己在家教孩子是完全可以的。
23天后,张洪午离开学校。张乔峰的理由是,平庸、单一的学习方式还可以理解,至少在课余时间可以帮孩子补过来,但在孩子心里留下的创伤,是很难逆转的。
在这二室一厅的房里,客厅一分为二,一边摆放书籍和孩子的游戏场地,一边摆放一张桌子——供孩子吃饭和写字。书柜里摆放着《哈佛家训》、英语名著等书籍。
在一面墙上,写着张乔峰认为孩子最需要具备的几个素质。他把德行、修养放在了知识前面。“不要让孩子变成知识的机器,身心健康才最重要。”张乔峰说,“每天让孩子有不少于一个半小时的运动。”
一年后,有两位同龄孩子的家长出于对张乔峰教育理念的认同,把孩子送到龙学园,成了张洪午的同学。
张乔峰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局限在家里。他会让孩子适度参与自己在外面的一些事务,比如,带孩子去租房,引导孩子建立人际交往的规则。
在不久的将来,张乔峰会搬离如今租的这个二室一厅。“已有人投资,租一个更大的场地,带更多的孩子。”
如果说张乔峰的扩张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话,距离龙学园几十公里的“日日新学堂”则早已奠定了在北京家庭教育圈里的名声。
“日日新学堂”位于回龙观小沙河村的一个果园里。果园平常都是由学堂里的240位学生和70位专职老师,以及部分家长参与打理。
张冬青2006年创办了这个学堂的前身——带孩子在家上学。这一年,张冬青的女儿5岁。
张冬青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名老师。这样的身份,让她深深明白“应试教育和人的成长是相违背的”。“人生的目的就是高考,考上大学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就要挥霍一下青春,却失去了求知的欲望。”张冬青说,“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这样。”
为女儿小石头(化名)找了好几家幼儿园,发现都不如人意。于是,张冬青产生了把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带的想法。没想到,她的这个实践得到了身边3个家庭的响应。就这样,4个家庭组成了一个学习互助组,在居民区租了一套房子,请专业老师给孩子们上课。“那时候还没有下决心辞职,只在有空的时间参与。”
一段时间后,张冬青“感觉孩子的天性就一下子解放了,带来的变化有些喜人”。
当年底,孩子增加到了9个。“我们总是愿意看到孩子可爱的时候,我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弱点,我们会花很多钱求助于教育机构修正孩子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对孩子往往求全,希望孩子是完美的,孩子内向了希望他活泼,孩子好动了又希望他稳重,我们自己做不到的却要孩子做到。”张冬青觉得,造成传统教育功利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来自家长。
两年后,最初和张冬青一起办家庭互助教育的另外3位家长都把孩子重新送到了学校。她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就越来越有考试的压力,他们怕孩子以后竞争不过受传统教育的孩子。
“他们经常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面子,将自身附在孩子身上,控制孩子的成长,这个标准是完全出于功利的,是以社会价值标准为坐标的,是以成功为指标的,孩子个体的价值在我们的意识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张冬青说。
“让孩子自然成长是最好的方式。”2008年,日日新学堂迎来快速发展,张冬青决定辞职,专心打理学堂。
在日日新学堂,孩子也会进行一些考试,但这个成绩不会被公布,也不会进行排名。在学中文时,日日新学堂的老师会以讲故事的方式去让孩子接受一个个文字。比如,一个“名”字,老师会告诉孩子甲骨文、隶书、楷体等多种写法。
张冬青把12岁之前孩子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4岁之前为养蒙(指的是孩子从初元状态逐渐觉醒的过程)阶段;4至7岁为养正阶段;7至12岁为养德阶段。
她最反感的是传统教育里的“告密”。“有很多学校规定课间孩子不能到院子里玩,如果发现谁违规了,就鼓励同学去告诉老师,这样的学校不是育人,而是毁人的。它培养了一种专门发现别人错误的习惯,这是阴暗心理的温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依赖老师权威,这个行为的实质是奴性人格和告密人格。”
回归传统与坚守在家
在北京的张乔峰把张洪午带离学校后不久,广州的章友彩却不得不重新把孩子送回学校。在此之前,她的孩子童童(化名)经历了一年的游学时间。
章友彩很早就意识到传统教育的问题,但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学校。她能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找一家好点的幼儿园。
章友彩说,其实身边很多家长都有跟她一样的想法。“大家都知道传统教育有问题,但都认为改变不应该从自己开始,都期望别人站出来,改变得差不多了,觉得有效果才站出来开始。”章友彩说,“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品。”
在一番比较之后,章友彩为童童选择了中大幼儿园,过去一打听,因为要交十几万的赞助费,不得不打了退堂鼓。退而求其次,选了另外一家幼儿园。
去幼儿园没多久,章友彩有些不能忍受了。“第一课就是让孩子学会规规矩矩,把手放在桌上不动。”章友彩说,“学校应该让孩子彰显个性,而不是扼杀。”
她对传统教育的流水线生产深有感触。她觉得,基本上就是统一教育,“把班上的几十个人化成一个人,这样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很少有老师真正去关心孩子心理的需求。”
有一次,章友彩去学校参加公开课,她发现所有的家长都特别喜欢让孩子表现。还有一次,老师提问让孩子回答,有一个孩子不愿站起来,他父母气得在背后狠狠拧了孩子一下。看到这些,章友彩很难受。
但最终让她下定决心带孩子回家的原因是,课外作业严重影响了童童的正常休息和成长。
其实在传统教育内,老师的处境也很尴尬。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教材里的东西,但不用教材上的东西,学校又不允许。课本外的东西无法体现在应试教育的成绩上,家长又不乐意。
种种现象让章友彩感叹“命运的可控性太小了”。
回到家后,章友彩教童童最多的就是国学。但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她又不得不教孩子英文,为了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她家里的电视台只有一个英文频道。
慢慢地,章友彩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孤独。于是,她带着孩子游学到了新式教育的圣地——大理。大理于新教育而言,最强大的一个要素就是多元,在这里,可以遇到各个行业里优秀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实验新式教育的家庭有一半在大理。
一年后,童童主动提出希望回到学校。“看到别的孩子都上学去了,觉得自己也应该去,有一点社会人的概念了,要找同伴。”章友彩同意让7岁的童童回到学校。
当然,章友彩认为孩子的社会化也不一定非要去学校完成。她的理想是,在未来建一个6个家庭左右的社区教育模式,让孩子在生活中清楚规则怎么去制定,明白秩序是怎么建立的。
同样是在家自己带孩子的四川人吴刚已经整整坚持了7年。如今,他和孩子卷卷生活在大理租住的一套2层小楼里。
2006年,10岁的卷卷离开学校,在家跟着父亲学习。两年后,吴刚带着卷卷迁居大理。
现在,卷卷的每天都很规律:“上午健身、读中国古代经典;下午学一会英语,再吹一会萨克斯,剩下两三个小时打打游戏,或者出去环着苍山或洱海骑车。早饭前晚饭后,他还会站一会桩。”
17岁的卷卷,回头再看刚离校时的状态,他觉得是“从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解脱出来,到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完全释放了我的人性,在寻找真正的自己”。
搬离四川后,卷卷跟同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间隔,也有思想上的距离。有一次,卷卷回家跟同学相聚,在饭桌上表达了对时事的看法。一同学立马告诉他“不能批评政府”。
吴刚说,卷卷从小就会寻找逻辑的一致性。“如果逻辑不一致,他就会怀疑,从学校退学,也是他发现老师教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样。”
“在观念上表达的东西,落实到行为上却是相反的。”吴刚认为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面临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对什么是现代意识的人没有充分的认识。”
吴刚说,我们想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却想通过儒家道德去达到,这在文化上是冲突的。“从人的角度讲,人性的本能是博弈,通过规则来完成人的利益,儒家是靠道德层面来约束人性达到一个人为的平衡,这样的结果一定让人失去创造力。”
吴刚觉得传统应试教育完全剥夺了人性的博弈。“他们习惯了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观点灌输给我们,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只要照做就好。”
虽同在大理,但吴刚却刻意跟别的在家上学的家庭保持距离。“还是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一谈到教育,就是谈怎么学知识。过去的教育塑造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然后我们又把这种理解延续到孩子身上,而对于什么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是没有正确认识的。”
游学
当章友彩还在畅想时,宋夏艳早已在大理创建了她的社区共建教育。
2010年,宋夏艳放弃在广州一家外企任总经理的工作,带女儿希希来到大理,尝试给她一种新的教育。
宋夏艳说,希希可能是那种天生就不适合传统教育的人。希希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不喜欢去学校去学校里,她是经常被老师罚站的对象。
宋夏艳于心不忍,就跟希希的班主任商量给她的作业减负,并带着她一起去听了广州华德福学校的几堂课。这个源自德国的非主流教育方式一下子打开了宋夏艳的视野,她顿时觉悟,“这就是一直想为女儿找的教育。”
随后,她给希希报了华德福学校,但因为排名的先后顺序,希希进华德福学校要等一年。
宋夏艳开始在网上搜索其他的类似的教育机构,无意中看到了萧望野在大理创办的那美学校在招生。萧望野曾在德国志愿者卢安克服务的学校工作了7年。
赴大理之前,宋夏艳也经常苦恼自己的幸福指数很低。她的不幸福感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太深。“我职场上很成功,但总感觉少了很多东西,至少精神上的追求没有得到满足,36岁了,还很糊涂,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宋夏艳说,“体制教育只教了一半——知识给我们,另一半——情感、人性却被有意剥夺了,体制教育不希望打开我们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这就是原因。”
宋夏艳不想让希希重复她这样的人生。那美学校倡导的灵性教育深深吸引了她。她辞掉工作,带着希希从广州去了大理。
但那美并没有给希希留下很美好的印象。一开始,学校一直只有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希希发现一个7岁的男孩子经常欺负另一个女生,站出来打了男孩。老师让希希回家反省,宋夏艳听完希希的诉说觉得很沮丧,“体制内学校的感受又回来了。”
宋夏艳开始反思,“封闭的小环境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很难释放压力,开放的社区才具备孩子成长需要的多样性。”她没有让希希再回那美,开始在家上学,并着手创办社区教育。
宋夏艳接下了那美学校留下的大木屋。大木屋二楼是学习场地,楼下木工房、陶艺房、音乐室、茶艺室等,用于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与此同时,她还租了几亩菜地,希望未来让孩子参与。
2011年10月21日,宋夏艳在豆瓣网上创建“大理蔬菜教育社区”。她希望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这个社区共建中,她在网上写下: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在半年的空档期之后,我醒悟过来。 如果真心地想要了解孩子、想要帮助他们,没有办法等待“被救赎”。 应该集合起来,自主创办一所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先进的学校。这所学校不是一所简单概念的“学堂”而已,而是一个真正融入生活、力透生命、给每一个成员都带来深刻的人生改变的家园。
一个月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河北、四川6户家庭一同来到大理,入住宋夏艳免费提供的小院。从此,宋夏艳便成了菜妈。
2012年5月,来自北京的候候和妻子带着一岁多的儿子阿斯根迁入大理,和菜妈联手投资建设两所亲子游学客栈,用于接待全国来大理的为孩子寻找新教育的家长。
两家客栈以年龄段来区分孩子。宋夏艳的只入住10岁以上孩子家庭,10岁以下的则入住候候的客栈。目的是“用各自家庭的气场营造社区氛围”。
宋夏艳看着几百个家庭来来去去,深深体会到父母望子成龙的焦虑。“他们都知道传统教育有问题,就到处去找能跟传统教育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但一段时间后又对新教育百般质疑。”
“还是父母太功利了。”
相信未来
选择在家上学,尽管很多家长在实践中有方式上的困惑,但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都表现出了乐观。
“在家上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在获得合法地位之前,一直受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围剿。1993年秋季,“在家上学”最终在美国50个州合法化。
一份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在家上学已经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上学儿童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现已占适龄上学儿童总数的3%。美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承认“在家上学”的孩子获得的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的成绩。
张乔峰认为,在家上学是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一个趋势。“网络获取信息很方便,要什么学习方法都可以找到”。
他甚至觉得40年后,中国未来的顶尖人才大部分会从在家上学这个群体里的孩子中产生。“这是个性化的教育决定的。”
张冬青的丈夫王晓峰说,日日新学堂教给孩子的东西将让他们终身受益,毕业之后,日日新带给他们的影响会在生活中慢慢显露出来,健全的人格、强大的意志力和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吴刚觉得,现在早已不是一离开体制就没法生存的时代,选择的多元化,可以让孩子的未来更自由。
“教育就是文化传承的实践,而身处当下的文化沙漠之中的我们,就是一帮文化的、教育的难民。我们能继承的文化资源如此之少,但是为了孩子和我们自己的救赎,还要硬着头皮搞新教育。”吴刚说。
菜妈宋夏艳则认为,孩子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想在国内上大学,可以通过社区报名去高考,如果不想在国内,那完全可以去国外。”
张冬青觉得,不仅仅是新式教育,传统教育也应当承担起培养孩子新人格的责任。“如果建立不起人的自我价值,个体意义不被推崇,人就符号化了,人民就是一个抽象概念,变成一个政治术语。个人淹没在人群里,熙熙攘攘、庸庸碌碌,在等级中挣扎,在比较中痛苦,或者安于现状,抱残守缺。”
“建立儿童的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是我们的追求。”张冬青说,“让我们从尊重儿童开始。”。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徐丽宪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18 13:3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1 23:3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00:04
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发布时间:2013-09-17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在家上学”是一种以家庭为主要教育场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师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当前活跃于中国大陆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估算约为1.8万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者据在家上学联盟网估计约为2000人。针对这一在我国教育实践领域迅速展开的个性化教育潮流,8月24至25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 在京举行。会上,美国在家教育研究所创办者布莱恩·雷介绍了美国及全球在家上学的历史现状、政策特征、支持体系与未来趋向,台湾在家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分享了其发展历程与经验,并与大陆官员、学者就在家上学与多元教育展开了深入研讨,发出“北京共识”。 在家上学主因对学校教育不满,六成孩子“叛逃”学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采取网络调查问卷、QQ群统计和“在家上学联盟网”统计三种数据收集方法对在家上学进行调研。其中,网络调查问卷的数据收集由腾讯教育完成,其结果主要用于统计分布区域、估算数量、分析“在家上学”现状;QQ群和“在家上学联盟网”两个渠道收集的数据,主要用于统计分布区域和估算数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家庭选择在家上学前五位的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70%)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到,其中四项与学校有着密切关系。
被调查家庭中,62.01%在家上学的孩子曾经在传统学校学习,后来从传统学校中转了出来;37.99%的孩子则一直在家上学。多数孩子是在幼儿园小班到一年级之间开始不在传统学校上学的,占51.32%。
在家上学实践广东最多,集中在小学阶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在家上学人数最多的前三个省/市依次为广东、浙江和北京,均位于东部。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更高、社会公众教育观念更开放有关。
在家上学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于女孩。多数孩子的年龄在4至10岁之间(60.42%),其中6岁的孩子最多(12.18%),17岁的孩子最少(0.51%)。可见,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较少处于初高中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考、高考仍是我国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难以逾越的“坎儿”。
此外,调研显示,多数在家上学的孩子喜欢该学习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非常喜欢,38.55%的孩子比较喜欢;家长认为在家上学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处于中上等水平,可谓家长孩子皆大欢喜。对于幼儿园毕业后和义务教育阶段后孩子的打算,多数家长选择“继续在家上学”,分别占45.25%和41.90%。对于高中毕业后孩子的打算,选择“出国留学”的家长最多,占35.75%;其次是选择“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占34.08%。
母亲顶起半边天,家长有学历不一定有钱有闲
实施在家上学的被调查家庭中,45.81%的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孩子在家的学习,24.58%的家庭主要由父亲负责,24.02%的家庭由父母一起负责,还有1.68%的家庭由家庭教师负责。可见,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担任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实施在家上学家庭的家长多数具有高学历,其中75.42%的家长有着大专及以上学历,这可能与其需要在较大程度上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有关。从职业来看,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63.13%的职业是企业职工、专业人员(如教师、医生、技术员等)和自由职业;其中专业人员比例最高,占32.40%。
那么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是否都一定“有钱有闲”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发现,被调查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万元以下和5万元以上高低两端,其中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家庭最多,占56.73%。鉴于在家上学有一定成本,低收入家庭可能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在家上学,高收入家庭则可能是出于追求更好教育而主动选择在家上学。在时间投入问题上,多数家长认为父母不需要全职,占到56.42%。
在家上学面临四大问题,民间组织提出建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在家上学”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发展面临四个问题。一是合法化问题。研究院认为,现行法律为在家上学预留了可能性空间:《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它提示了通过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使在家上学合法化的路径。二是社会化问题。如何合理地实现个体社会化是有关在家上学问题争议的焦点。三是学习的成效与质量保障问题。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成效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目前质量保障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四是信息沟通与专业发展问题。研究院调研显示,目前家长急需沟通交流平台和专业的指导。现今在家上学的信息共享渠道主要是网络,本地团体活动和全国互助交流会比较少。家长们表示,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是“定期的互助团体活动”,其次是“国内、国外相关信息分享”,然后是“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教育资源的拓展”,最后才是“政策法规支持”。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调研数据来看,参与调查的48.60%的家长对在家上学的未来走向非常乐观,认为在家上学会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基于现状,建议加强对“在家上学”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在家上学模式,以确保在家上学孩子的学习权和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选择权;建立行业内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建议相关自组织机构从学生成长的需求出发,“走出去”、“请进来”,互通有无,必要时建立定期的“访学”机制;尊重、鼓励多样化的自主探索;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建议家长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给孩子提供各方面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融入社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1-26 00:05
中国在家上学北京共识发布时间:2013-10-16浏览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3年8月24日、25日,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北京举行“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者经热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 Home Education)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儿童在家自学、家长自行教授或延师施教、家长组织微型学校、私塾等施行教育的形式,是一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迟速不一、个性兴趣千差万别,标准化、大一统的正规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儿童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在家上学可以克服这一弊端,因材施教,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和文化传承,有利于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个人的建设,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
二、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优先选择权。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因此,在家上学的权利,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
三、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家上学在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并通过修法成为合法的教育类型。在台湾,在家上学也已作为“非学校形态实验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法》、《高级中等教育法》等,得到学籍、学历等各方面的保障。国外的实践显示,在家上学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正规学校,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在我国,在家上学的实践还刚刚兴起。因此,要允许改革,允许探索。中国有着自学、家学、家塾、私塾等在家教育的悠久历史,有着“学在民间”的伟大传统。我们要鼓励这种家长自主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鼓励各种地方的、民间的、多元的、开放的教育探索,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上下合力,共同促进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