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街沙龙”:阅读空间 |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5月22日 09:26: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我们做这个书店,是想给年轻人提供全新的公共阅读空间, 这样既符合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又有利于‘全民阅读’”。 5月14日下午1:45分左右,圆明园东门内的单向街图书馆。 从事营销策划工作的杨先生热情招呼着来做主题沙龙“我们的北京城”演讲嘉宾的新华社记者王军,“王老师,来,咱们好好聊聊。”参天的古树,竹篱笆围起来的铺着碎石的庭院,可躺可坐的椅子,让王军感慨:“这真是一个世外桃源!” 王军是应这家名为“单向街图书馆”的同人书店(下称“单向街”)之邀来参加周末例行的沙龙,这已是单向街沙龙的第9期活动了。自从诗人西川在3月5日启动了单向街沙龙以来,洪晃、郝舫、陈冠中、阎连科、陆建德、张鸣、廖伟棠等各方人士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做客这里。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还将于5月28日来主讲《博尔赫斯和拉美文学》。 说单向街是同人书店,是因为它的主要合伙人于威、许知远、覃里雯、张帆等都曾在《经济观察报》工作过,现在他们都服务于现代传播集团旗下的新锐杂志《生活》。股东中也有两三位特别有钱的,但为了平等,“每人也都只出5万元”。单向街的股东们多有两种名片,其中一种折叠成书签模样,上面写着“单向街图书馆馆员”。 “分享”理念受到欢迎和支持 798艺术区那种刻意标榜的另类气息是于威不喜欢的。最初她是想做一个供京城媒体从业人员交流的沙龙,恰好2005年的八九月间偶然发现了圆明园里的这块宝地:“即使在媒体同行之间,交流也不方便,人为的‘墙’太多了,我们想拆‘墙’,所以我们办单向街,做沙龙,就是想给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分享的空间。” 许知远和于威有着对《单向街》作者本雅明共同的喜好:“书店根本没法靠卖书来维持自己,很大程度上大家都觉得在一起是个比较好玩的事情。我们做这个书店是想给我们自己也好、给其他的年轻人也好,提供一些新的、公共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好叫图书馆。”“提供一些新的、公共的阅读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暗合了国家相关部委大力倡导的“全民阅读”。 单向街不像是一家书店,它的门口没有防盗的磁性检测仪,店里有时甚至没有人照看。于威虽然是单向街的股东,但她也不知道书店到底有多少书。在单向街可以很随意地看书,渴了还能得到免费的水。 “现在一谈心灵交流,一谈精神生活,好像就被认为是矫情或者刻意把自己打扮成精英分子。其实,谁没有精神生活呢?只是层次不一样罢了。谈精神不应该是可耻的。”于威认为,“每个人只是一个个体,所以怕被嘲笑,可是当大家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体的时候就不怕了。”于威强调“分享”:“大家平等地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这种“分享”理念也受到各方欢迎和支持。刚创办不久,《读书》杂志的前主编沈昌文就捐了两大书架的英文原版书。一位参加沙龙的大学生主动帮忙设计制作了单向街网站。 “我开始并不知道单向街,来了一次之后就喜欢上它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4月23日在单向街做过沙龙嘉宾:“沙龙的氛围不错,虽然基本都是陌生人,但是却很随意,我来之前也没有做太多特别的准备。而且听众水平比较高,交流起来也很有收获,效果甚至比我在学校里面开的讲座还要好”,“我也希望和更多的人有精神上、心灵上的交流,如果有类似的沙龙我还愿意参加。” 张鸣这样的嘉宾多是《生活》的记者新近采访中发现的有趣人物,他们来演讲没有一分钱报酬,于威甚至“连他们的打的费都不管”。 “单向街的书和店,感觉都很有气质,偏僻的地方、独立的院落,沿着书架走还有阳光洒在身上。”单向街的常客王非这样说。“在一个贴近自然的地方,有一些陌生的朋友,分享着观点与信息。这是我常去单向街的理由。” 而每次看到沙龙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那些大学生脸上专著的表情,于威就“特别感动”。北大、清华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社团,纷纷向单向街伸出了橄榄枝,希望这里的沙龙能延伸到高校。 “我是一个有书店情结的人” 单向街也有几位辛勤的工作人员,他们拿着不高的工资却乐在其中。 “我是一个有书店情结的人”,店里的工作人员王燕安自我评价说,“过去做市场工作时,生活压力特别大,每天感觉就是累。我和我的许多朋友都有类似的想法,就是拼命赚钱,然后到35岁就退休。可是退休了又去做什么呢?”王燕安这样问自己,“我们拼命赚钱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可是回头去看那些日子,却觉得是空白。” 王燕安在许知远的博客上知道了单向街。“去了一次我就喜欢上了它,这个地方符合我对一个书店的全部理想。”王燕安通过给许知远的博客留言,最终实现了来这里工作的梦想:“现在好了,单向街的工作很有意思,也没太大的压力,我感觉很轻松,状态比过去好多了”,“我就是想得到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单向街恰恰给了我这种满足。每次做沙龙看到各种人得到了各种收获,我都会觉得很快乐。在书店里感受书的氛围也是一种很惬意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我希望得到的‘退休’后的生活。” 书店的报酬并不高,王燕安虽然现在还要动用过去的积蓄,但她对未来满怀信心:“我想不会坐吃山空的,书店的日子会逐步好起来的。”迄今为止每月4000多元的亏损在于威看来还是可以承受的,“10个股东去分担不是多大的包袱,无非是每人少喝一杯咖啡少买一件衣服。” 单向街这样的沙龙在北京并不是个案,万圣书园早已成为京城的文化地标之一,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的沙龙活动更是异彩纷呈。“交流的欲望是人的正常心理”,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对此评价道,“人是社会人,不可能离群索居,所以就要交流,通过意见表达的手段达到分享的结果。”夏学銮认为书店情结对提高人的素养是有益的:“书店办沙龙,为人们创造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书店进行市场营销的手段。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应该更多一些。” 单向街沙龙靠着口口相传集聚着人气,于威现在甚至自信“几乎没有我们沙龙请不到的作家”,沙龙的活动都安排到了今年七八月份——特别出彩的才能临时增加。今年预计出版10本“单向街丛书”,其中许知远、覃里雯等馆员的图书正在制作中。于威还想依托书店和沙龙做一本《单向街》杂志,甚至还想“把单向街的庭院变成一个旧书的交易市场,我们的沙龙不能永远局限在圆明园那个角落”。(记者 张彦武 实习生 江迪)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