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制约葫芦丝发展的因素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5:22
标题:
制约葫芦丝发展的因素
制约葫芦丝发展的因素
葫芦丝的发展从八十年代至今,走过了迅速壮大阶段,目前其发展遇到了瓶颈和处于发展方向不明确时期。自从傣族葫芦丝领军人物哏德全去世后,各种流派的葫芦丝乐曲、制作和演奏长足发展,以至于让许多人认为傣族风格的葫芦丝曲和传统傣味乐器制作已不是当今的主流。好听的傣族风格葫芦丝新曲,近来很少面世,光靠傣族本土作曲家偶尔写的几首新曲已不能满足广大葫芦丝爱好者的要求,许多葫芦丝发烧友已将傣族风格的葫芦丝曲吹尽,因此,北方风格、其他民族风格和外国民歌的这种拿来主义葫芦丝曲充满了葫芦丝乐坛,与之相适应的可拆可调或扩大音域的葫芦丝乐器也占领了主要销售市场。
葫芦丝发展何去何从?对乐器制作这块,我不担心,乐器是靠音色取胜,不是靠音域,至少梁河傣乡恋葫芦丝乐器手工小作坊经过多年研究,已将传统傣味葫芦丝的柔美音色做到了纯正,同时保持了音色的质朴,还有其他葫芦丝制作室,如瑞丽江傣乐工作室、哏德全的某些弟子、一些德宏制作师等也能做出傣味音色纯正的葫芦丝。传统傣族风格的葫芦丝还是能得到许多葫芦丝高手、发烧友的钟爱,多数葫芦丝初学者演奏水平提高后最终还是喜欢傣味葫芦丝。演奏这块也没有问题,现在葫芦丝演奏高手如云,遍布于全国各地。
我认为目前葫芦丝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乐曲创作这一块。初学葫芦丝许多人都先学《婚誓》这曲,一是因为其简单易学,二是因为其旋律太优美,毕竟是大作曲家雷振邦的作品;以前,如施光南写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李海鹰写的《竹楼情歌》等这类傣族风格的葫芦丝曲,艺术价值很高,旋律优美,雅俗共赏,一直得到广大葫芦丝爱好者和听众的喜爱。葫芦丝新曲如果多是这种层次的乐曲,则是葫芦丝爱好者们的福气了。许多大音乐家、一流作曲家们还未涉足葫芦丝乐曲创作领域,大气的、旋律优美的、具有艺术价值的、能让音乐爱好者们喜欢的具有傣族元素或傣族风格的葫芦丝新曲少有诞生,近期就几乎没有。葫芦丝的发展,除了葫芦丝爱好者们的努力外,更多的是需要音乐爱好者和广大百姓的喜听,不是旋律优美、雅俗共赏的葫芦丝曲,广大群众则不买账。近些年在初级葫芦丝爱好者中流行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插曲《伴君常开花一朵》,旋律优美听动,非葫芦丝爱好者也喜欢听;一些小的傣族风格葫芦丝新曲也多少让人有些安慰,如龚家铭的《出洼之夜》。
葫芦丝曲的创作需要艺术的升华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非葫芦丝爱好者也喜欢。就算是傣族风格的葫芦丝曲,除满足葫芦丝圈内的朋友们口味外,也需满足广大听众的口味。就拿龚家铭的《节日的德昂山》来说,是葫芦丝中的经典曲,但非葫芦丝爱好者不一定喜欢听,因为此曲专业了些,广大听众更喜听轻松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因此,葫芦丝的发展,除需要不断出品具有傣族元素或傣族风格的葫芦丝专业新曲外,更多的是需要不断涌现象《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这类雅俗共赏的上乘作品,期盼中国的大音乐家们和大作曲家们涉足葫芦丝音乐创作这一广阔领域。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
http://info.guqu.net/hulusiwenxun/3054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5:23
论葫芦丝演奏的美学原则
金葫芦刘健
葫芦丝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一种民族吹管乐器,虽然她的音域较窄,但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成为民族乐器大家园中的一直是独秀,葫芦丝简单一吹,只要稍加联系便可以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但是我们学习葫芦丝不能停留在仅仅仅仅能够演奏上,还应该从深处去挖掘葫芦丝的乐器性能及演奏魅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葫芦丝的演奏中的美学原则。
“美学”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在此笔者没有必要用很大的篇幅去解释它的涵义,笼统的说,就是在葫芦丝的演奏中我们应当如何去把葫芦丝演奏的更加完美,更加悦耳动听,尤其是在演奏不同风格不同作曲技术的乐曲时怎样去处理好演奏水平与乐曲难易程度的关系,这才是本文要探索的命题。
葫芦丝这一乐器名称的由来,我们只知道这是由葫芦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乐器,但对于“丝”的理解就未必正确的解释它的涵义。在我国民间乐种中有一种定义叫做“丝竹乐”,这里的“丝”字的解释是指丝弦乐器,如拉弦乐器组中的二胡、板胡、高胡等,弹拨乐器组中的扬琴、琵琶、三弦等,皆称之为丝或弦,因此丝竹乐种丝是乐器分类上的一种范畴,而葫芦丝中的丝字更多得是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就此一字,为我们总括了葫芦丝演奏中要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丝绸的柔软特性,作为乐器的葫芦丝,将对丝绸的触觉效果转化为听觉效果。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将丝字延伸为一下三种审美范畴。
1、轻
指的是气息要轻,从葫芦丝的发音原理上去看,属于自由簧受到气息的冲击产生振动而发音,同样是此原理,与另一民族吹管乐器----笙,却有不同之处,笙属于多簧吹管乐器,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为突出其效果,多是以和弦的形式进行,另一方面,笙的簧片大而厚,葫芦丝的簧片小而薄,因此用气的力度是不同的,吹奏葫芦丝的气息要适量,与笙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葫芦丝在低音区、中音区的用气力度是各不相同的,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低音5、6、7三音所用的气息相对重一些,1、2、3三个音气息要适量,4、5、6三音用气相对较小,而低音3用气最弱,因此要控制好气息的力度,要演奏好葫芦丝只有对不同的音区的气息控制做到较好的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向上发展。
2、飘
对于这个字的解释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性的比喻,每到四五月份,春风徐来,柳絮满天飞的景象我们经常见过,一种飘飘洒洒、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在葫芦丝演奏中如何体现飘的感觉,有两种技巧可以表现出来,那就是虚指颤音与腹颤音。虚指颤音又称之为指扇音、指震音,具体演奏方法是在本音位置的下二孔,平稳扇动,好像是弦乐中的揉弦一样,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多用于1、2、3、5、6诸音上,而低音5、6、7却几乎不用此技巧,更多的是运用腹颤音来代替(当然,每个音都可以用腹颤音,但虚指颤音效果更好,也要根据乐曲情景来定)。腹颤音又称为气震音,主要是靠气息有规律的强弱交替而形成水纹似的音波,是依靠腹肌和横膈膜的颤动获得的。
3、柔
此种美学范畴好像是最能够体现葫芦丝的演奏特点了,做到此种效果只有用滑音技巧是最完美的。滑音有两种基本形式:上滑音、下滑音,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下滑音反之,常见的有二度、三度滑音,也有跳进滑音。上滑音的演奏方法是,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由低音6到1,右手食指中指平行滑出,滑音效果就出来了,下滑音,由1到低音6,右手食指中指以弧线形式逐渐按孔,最后滑在低音6上。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列出三种葫芦丝演奏的三种美学原则,也是三种审美范畴,当然,葫芦丝不仅限于这三种原则,而轻、飘、柔却是最基本的三种原则,也体现出了学习和演奏葫芦丝的两大基本功,即气息与指法。无论乐器怎样改革、作曲者如何别出心裁的创作何种乐曲,在学习和演奏葫芦丝过程中,气息与指法是不变的基石,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
http://info.guqu.net/hulusiwenxun/29713.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5:24
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自然传承
文革前,葫芦丝以“婚恋传媒物”的主要社会功能存续于德宏傣族民间,它跟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一样世代相传。作为民俗乐器的葫芦丝即民间传承制作的葫芦丝音列不正规,音域较窄,只有8个音(4 6 7 1 2 3 5 6),发音不够准确,葫芦丝主管的6个音孔的孔距均等,不规范。制作时,一般以一指腹为距。音阶排列的是否正确对傣族的民间演奏没有太大的影响,故与之相对应时期的葫芦丝音乐——傣族的“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具有民族专有性。“葫芦丝古调”傣语称“幸筚班陶”,“班陶”为老一辈的意思,“古情歌调”称为“喊班陶”。“幸筚班陶”只可用葫芦演奏,“喊班陶”可唱可用葫芦丝演奏。“幸筚班陶”和“喊班陶”是世代就传承下来的,跟葫芦丝的传承情况和传承方式相同。内容为情歌词,就是把思想情感借助葫芦丝的演奏外化和表现出来,吹奏形式相对稳定。“葫芦丝古调”长音较多,合音丰富,音色浑厚悠远。因吹奏者的情感、生活阅力、所处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韵味。所以,姑娘能听葫芦丝音乐识别对象。吹奏“葫芦丝古调”要用双副管和循环换气法,人们认为这样才能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情感。“葫芦丝古调”听起来哀婉凄切,故又被称为“哭调”。学习吹奏“葫芦丝古调”非常困难,主要表现在“循环换气法”的运用上,需要掌握技巧。傣族青年一般10来岁就开始练习“循环换气法”。练习方法是将一根竹管插入水中训练。
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衰落
文革时期是葫芦丝从民俗乐器到民族乐器的过渡时期,也是傣族民间的葫芦丝逐渐衰落的时期。“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惨遭浩劫,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被严重破坏,一切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民族民间活动被迫终止。葫芦丝也被禁止制作和吹奏,再没有小卜冒拿着葫芦丝到小卜少窗前倾诉衷肠,只有少部份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把它偷偷藏起来,葫芦丝在民间的自然传承遭到破坏。 (三)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复苏
“文革”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坚持文艺“双百”和“二为”方针。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因此得到逐渐的恢复发展,历经坎坷的民间乐器也得到了复苏,从新的起点上开始飞跃。
在德宏傣族聚居区,葫芦丝文化艺术又悄然兴起,人们又开始制作和吹奏起久违的“筚朗道”(葫芦丝的傣语名称),但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已从“传情媒介物”功能转变为“审美娱乐”功能。人们或在茶余饭后吹奏一曲,或人多聚众时表演一曲,或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吹奏一曲或来一次小比赛赢一杯酒喝。他们常做的比赛是换气比赛,看谁能使音乐连绵不断的持续时间最长(因葫芦丝古调吹奏最讲究“循环换气”要一气呵成,不能张口换气,民间的艺人们经常做这样的比赛)。葫芦丝艺术爱好者开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葫芦丝吹奏和制作技艺。梁河县勐养芒蚌村的沙永兴说(生于1930):“经常有人到我弟弟(沙永明,1933-1998)家向他学习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术”。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民族民间艺人冯绍兴(勐养帮盖村),专门制作葫芦丝销售为生的杜德光(勐养户养村)等都曾向沙永明取过经。沙永兴老人、赵德安老人(生于1932年,勐养户引村)、金常玉老人(生于1931年,勐养棒良村)则常常在一起砌搓技艺,搞葫芦丝换气比赛。就是这些爱好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老前辈,为葫芦丝今天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
70-80年代,梁河县内一些在制作技艺和吹奏技巧上有丰富经验的民间葫芦丝爱好者,通过摸索,在制作与吹奏方面总结了一些相当宝贵的经验。一些从事音乐的工作者对葫芦丝作了进一步研究后,进行了初期改良和广泛推广,然后推上了舞台。葫芦丝由民俗乐器过渡成为民族乐器。主要社会功能由“婚恋传媒物”转向“大众艺术”。
1949年出生于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的傣族青年龚全国,从小就受到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熏陶,1970年中专毕业后参加梁河县文化工作队。1977年他开始研究葫芦丝,广泛吸收傣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著名的作曲家杨子玺共同创作出了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随即推上演艺舞台,取得了轰动效应,葫芦丝音乐从此响誉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后起之秀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在葫芦丝音阶排列和音域上做出了改良和扩展,而且总结和完善了葫芦丝的制作和吹奏技艺,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经验。使葫芦丝的制作和演奏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葫芦丝文化艺术再次获得新生。
葫芦丝改良后的规范化,使葫芦丝音乐也走向规范化发展,作为舞台音乐艺术,因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演奏曲。可以说民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以《竹林深处》为转折点,接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节日德昂山》(龚家铭作曲)、《勐养江畔》(哏德全作曲)、《竹楼情歌》(李海鹰曲)、《湖边的孔雀》(杨正玺曲)、《傣寨情歌》(哏德全曲)等等。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
http://info.guqu.net/hulusiwenxun/20080605014010_22994.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5:26
论葫芦丝演奏的美学原则
金葫芦刘健
葫芦丝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一种民族吹管乐器,虽然她的音域较窄,但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成为民族乐器大家园中的一直是独秀,葫芦丝简单一吹,只要稍加联系便可以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但是我们学习葫芦丝不能停留在仅仅仅仅能够演奏上,还应该从深处去挖掘葫芦丝的乐器性能及演奏魅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谈谈葫芦丝的演奏中的美学原则。
“美学”一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哲学概念,在此笔者没有必要用很大的篇幅去解释它的涵义,笼统的说,就是在葫芦丝的演奏中我们应当如何去把葫芦丝演奏的更加完美,更加悦耳动听,尤其是在演奏不同风格不同作曲技术的乐曲时怎样去处理好演奏水平与乐曲难易程度的关系,这才是本文要探索的命题。
葫芦丝这一乐器名称的由来,我们只知道这是由葫芦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乐器,但对于“丝”的理解就未必正确的解释它的涵义。在我国民间乐种中有一种定义叫做“丝竹乐”,这里的“丝”字的解释是指丝弦乐器,如拉弦乐器组中的二胡、板胡、高胡等,弹拨乐器组中的扬琴、琵琶、三弦等,皆称之为丝或弦,因此丝竹乐种丝是乐器分类上的一种范畴,而葫芦丝中的丝字更多得是美学上的审美范畴。就此一字,为我们总括了葫芦丝演奏中要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丝绸的柔软特性,作为乐器的葫芦丝,将对丝绸的触觉效果转化为听觉效果。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将丝字延伸为一下三种审美范畴。
1、轻
指的是气息要轻,从葫芦丝的发音原理上去看,属于自由簧受到气息的冲击产生振动而发音,同样是此原理,与另一民族吹管乐器----笙,却有不同之处,笙属于多簧吹管乐器,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为突出其效果,多是以和弦的形式进行,另一方面,笙的簧片大而厚,葫芦丝的簧片小而薄,因此用气的力度是不同的,吹奏葫芦丝的气息要适量,与笙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葫芦丝在低音区、中音区的用气力度是各不相同的,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低音5、6、7三音所用的气息相对重一些,1、2、3三个音气息要适量,4、5、6三音用气相对较小,而低音3用气最弱,因此要控制好气息的力度,要演奏好葫芦丝只有对不同的音区的气息控制做到较好的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向上发展。
2、飘
对于这个字的解释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性的比喻,每到四五月份,春风徐来,柳絮满天飞的景象我们经常见过,一种飘飘洒洒、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在葫芦丝演奏中如何体现飘的感觉,有两种技巧可以表现出来,那就是虚指颤音与腹颤音。虚指颤音又称之为指扇音、指震音,具体演奏方法是在本音位置的下二孔,平稳扇动,好像是弦乐中的揉弦一样,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多用于1、2、3、5、6诸音上,而低音5、6、7却几乎不用此技巧,更多的是运用腹颤音来代替(当然,每个音都可以用腹颤音,但虚指颤音效果更好,也要根据乐曲情景来定)。腹颤音又称为气震音,主要是靠气息有规律的强弱交替而形成水纹似的音波,是依靠腹肌和横膈膜的颤动获得的。
3、柔
此种美学范畴好像是最能够体现葫芦丝的演奏特点了,做到此种效果只有用滑音技巧是最完美的。滑音有两种基本形式:上滑音、下滑音,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下滑音反之,常见的有二度、三度滑音,也有跳进滑音。上滑音的演奏方法是,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由低音6到1,右手食指中指平行滑出,滑音效果就出来了,下滑音,由1到低音6,右手食指中指以弧线形式逐渐按孔,最后滑在低音6上。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笔者列出三种葫芦丝演奏的三种美学原则,也是三种审美范畴,当然,葫芦丝不仅限于这三种原则,而轻、飘、柔却是最基本的三种原则,也体现出了学习和演奏葫芦丝的两大基本功,即气息与指法。无论乐器怎样改革、作曲者如何别出心裁的创作何种乐曲,在学习和演奏葫芦丝过程中,气息与指法是不变的基石,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
http://info.guqu.net/hulusiwenxun/29713.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5:29
葫芦丝民间艺人介绍
梁河县的葫芦丝文化艺术不是无基石的高楼大厦,而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来,由无数的人民群众和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爱好者,不断的钻研和探索,一个基石、一个基石的,一辈接一辈的累建起来。历代来梁河有很多很多的人为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梁河葫芦丝艺术的发展和弘扬做着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努力。老一辈的人们有很多我们已无法查证,而且为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有无数,无法一一进行介绍。下面仅是对在葫芦丝文化艺术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民间艺人和有着较高知名度的专业人士进行介绍。
民间艺人介绍
冯绍兴,男,傣族,生于1945年,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人,2001年初云南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人荣誉称号。冯绍兴被当地群众称为“筚朗道撒那弄”(意为葫芦丝的大师父),是名人“葫芦丝王子”哏德全的启蒙老师。冯绍兴15岁学会制作和吹奏葫芦丝,为扩大葫芦丝的音域,增加葫芦丝的音色,曾作出过探索和改进。25岁时,所做的葫芦丝在勐养家已小有名气,畅销州内外,销售量逐年增长。2004年,制作销售葫芦丝500多支。2002年,由梁河县文体局推荐其参加德宏州举办的农村文艺汇演活动,荣获葫芦丝演奏一等奖。他的后辈都在其影响下,爱上了葫芦丝并传承下了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艺(图16)。他的儿子冯怀利,现年32岁,已单独“出师”制作和演奏,多次参加各级举办的文艺演出活动;外孙女雷团英(13岁),孙子冯组全(10岁)、冯祖成(9岁)也已基本掌握了葫芦丝吹奏技艺,已能表演两首、三首曲子,就边两岁半的孙子冯祖兴一听到葫芦丝声,也颇有模样的摆弄姿势,“演奏”一番。
莫安荣,男,傣族,生于1954年,梁河县勐养镇芒轩村芒岗人。2002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民族民间艺人荣誉称号。莫安荣15岁开始学习葫芦丝吹奏,文革期间曾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偷偷的藏起了心爱的葫芦丝,直到1998年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受到重视才重新演奏葫芦丝。莫安荣自豪的带些羞怯的对我们说:“我的媳妇就是用葫芦丝‘串’来的,以前我家穷得叮当响,如果没有葫芦丝,我根本找不到媳妇”。莫安荣使用的葫芦丝很特别,是民间传承的音列不正规、孔距均等的葫芦丝,葫芦直径约为30厘米,主管孔距为10厘米。莫安荣曾多次受到云南省电视台和其它慕名而来的人的采访和录音,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种庆典活动表演葫芦丝。现在是勐养镇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古调队的骨干队员。
杜德光,男,傣族,生于1971年,梁河县勐养镇芒蚌村户养人。杜德光生长在葫芦丝文化的繁衍地――勐养,自小耳濡目染,迷恋上了葫芦丝。1989年,他利用空余时间向哏德全请教学习葫芦丝的吹奏技巧。1994年,又拜芒蚌村的老人沙永明(沙永明,男,傣族,生于1931年,以精湛的葫芦丝制作技艺和吹奏技艺名扬当地,现已故)为师,学习葫芦丝的制作技术。1997年杜德光走上了以葫芦丝为伴的人生历程,曾先后到瑞丽、缅甸木姐、南坎交流演出,销售葫芦丝。1999年昆明举办世博会,他又闯到昆明租摊零售葫芦丝。两三年后搞起了葫芦丝工作坊、专门制作、批发、零售葫芦丝,主要销往西双版纳、湖北、湖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地。制作葫芦丝销售已成为他们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钱有周,男,傣族,生于1949年,家住芒东镇罗岗村。钱有周从小受葫芦丝文化的熏陶,15岁就会吹奏和制作葫芦丝,如今他的葫芦丝制作技艺和吹奏技艺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家里总是非常热闹,有来向他学习葫芦丝吹奏和制作技艺的村民,也有三五成群的村民集聚到他家让他表演葫芦丝。而且每当地方政府和村寨开展文艺活动时总要邀请他去表演一曲葫芦丝。钱有周制作葫芦丝40年来,制作技艺日趋娴熟,葫芦丝销售量逐渐增多,2004年,钱有周共制作销售葫芦丝300多支。
专业人士介绍
傣族演奏家龚全国
龚全国1950年出生,男,傣族,德宏梁河县芒东镇那勐人。1972年参加梁河县文工队。1973年进入德宏州民族歌舞团。在1979年云南省创作节目调演中,他的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震动了春城舞台,令外国朋友赞口不绝。
从1980年开始,他那美妙动听的葫芦丝旋律,飘出云岭高原,飘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0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荣获葫芦丝演奏优秀表演奖。1982年在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中荣获葫芦丝、象脚鼓表演一等奖。1983年,被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同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团赴内蒙、宁夏、青海、广东等地演出,所到之处,皆受欢迎。1984~1986年曾两度赴日本访问演出,所演奏的代表曲目《竹林深处》、《德宏美》,被日本广播电台列为专题节目播放。1987年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两年学习期间撰写的《浅谈葫芦丝的演奏艺术》论文,受到了好评。近两年来,他又相继改革成功德宏傣族民间乐器金角琴(牛角琴)、象脚鼓琴、链琴等。1991年4月赴泰国演出中,金角琴、葫芦丝,还有德宏景颇族民间乐器吐良的演奏,深受泰国人民欢迎。1991年中秋节,在参加香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期间,他一人便独奏了4种民族乐器,使香港观众耳目一新,高度评价。他不但能演奏,且多数独奏曲皆为自己所创作。其所创作的代表曲目有: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与人合作)、《德宏美》、《十二马》、《晚霞》、《进新房》、《心里话》;象脚鼓琴独奏《赶摆之夜》;金角琴独奏《泼水节》、《石林曲》;吐良独奏《守包谷》;竹筒琴独奏《童年》;锥琴独奏《小河边》等。
傣族葫芦丝作曲家龚加铭
龚加铭,男,傣族,生于1950年,梁河县遮岛镇人,二级作曲家,龚加铭自动受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爱好器乐演奏。龚加铭1996年参加梁河县文工队,1984年任梁河县文工队队长,1987年调入德宏州剧团。在梁河工作期间,
他大量收集了民间文化素材创作,在葫芦丝独奏作品创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创作了葫芦丝独奏曲《银泡下的刀光》(景颇族)、《节日的德昂山》(德昂族)、《可爱的小象》(少儿乐曲)等大量作品。其中:1979年在梁河期间创作的《节日德昂山》成为葫芦丝演奏者们的保留曲目,其业绩被收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中。
葫芦丝王子 哏德全
哏德全,男,傣族,1986年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哏德全生长于葫芦丝文化的沃土,从小就受到葫芦艺术熏陶,他年少时就从师于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的演奏和制作,青年时一边在糖厂工作一边虚心向县、州、省内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求教,吸收各方面知识营养。凭着对葫芦丝艺术的热爱,他潜心钻研制作与演奏技巧,初步对制作步骤做了规范,并在葫芦丝调类的分规和葫芦丝音域的扩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哏德全在发展葫芦丝文化艺术中作出的主要贡献有:①规范了葫芦丝的制作,不断改良和创新了葫芦丝调类的分归和音域的扩展,总结出了一套规范化制作葫芦丝的经验。如制作各种调类的葫芦丝C调和D调需要多长的主管、副管,多大直径的葫芦,主管的粗细,主管的音孔间距及制作的音高等都作了批配和界定。他把葫芦丝的高音类分为小G调、小F调、小bE调、小C调、小D调;中音类分为:bB调、A调;低音类分为:大G调、大F调、大bE调、大D调;、大C调、大bB调。哏德全在葫芦丝音域的扩展上也做出了重大的探索和改进,他将传统葫芦丝的8音域(4 6 7 1 2 3 5 6)扩展到11个音域(3 4 5 6 7 1 2 3 4 5 6 ),后又从11个音域扩展到13个音域(3 4 5 6 7 1 2 3 4 5 6 7 1)。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葫芦丝制作和演奏人员。2000年、2003年,哏德全分别在昆明和勐养创建了“哏德全葫芦丝艺术工作室”,他工作室20多名工作人员全部是他的徒弟,为葫芦丝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军。
近年来,哏德全一直被特邀为云南省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而且向他拜师学艺的人员也不计其数,除国内的各民族人士外,还有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留学生计200多名。他培养的昆明学生阮梦莹,在2001年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推出新人大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德宏州六年级学生莫俊文,参加“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大赛”演奏《竹林深入》获金奖;他培养的梁河籍昆明学生穆志航、穆志立两兄弟(图22),2004年参加“全国56个少数民族才艺大赛”中,分别获云南省赛区及全国青年组二重奏金奖,等等举不胜举。③他推动了家乡葫芦丝向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哏德全在梁河猛养创建了一个“葫芦丝艺术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创建不仅为猛养的经济发展作出着贡献,还为家乡葫芦丝家乡的葫芦丝向着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民间制作葫芦丝的队伍纷份到他的葫芦丝艺术工作室来取经。现在,民间的葫芦丝制作已走出了传统的制作方式,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制作的葫芦丝已能远销国内外。④他配合有关人士编写录制葫芦丝教程,发行葫芦丝音乐专辑,到各地进行演出等,为宣传葫芦丝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哏德全与其它同仁编着了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在教程及配套VCD光盘,为葫芦丝爱好者自学葫芦丝提供了条件。近年来,哏德全一直是云南省文化厅、广播电视厅特邀的葫芦丝领奏、独奏演员,并录制了不同的音乐题材。云南省多家音像出版社、音像传播公司、唱片公司、台湾风潮唱片公司、滚石唱片公司先后录制出版了他的个人演奏专辑,如《傣风神韵》、《多情的巴乌》、《竹林深处》、《发烧葫芦丝》等,近期又被中国上海天籁唱片公司邀约共同录制了葫芦丝《在那遥远的地方》演奏专辑,将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创出了特色。
哏德全的葫芦丝音乐光盘已响遍国内的大街小巷并远销国外。2001年9月,哏德全到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民族文化音乐巡回演出。2003年5月随民族文化代表团到韩国参加东南亚文化艺术交流“世界杯一周年纪念日”。2002年10月,哏德全带着回报家乡、感恩家乡,带着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后谊到家乡在梁河有着160多年历史文化的“傣族小故宫”南甸宣抚司署及他生长的地方勐养举办了《梁河情?故乡行》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再现了葫芦丝的亘古情长奏起了一曲曲人们熟悉的旋律,古调《幸筚班陶》让在场的人盈眶满泪,那是交融着怎样复杂情感的泪水呀!他举办的葫芦丝音乐演出已无计其数。2005年10月,受美国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哏德全又将联同中国的其它19位民间艺人赴美,与美国主流文化进行交流。
总之,哏德全的名气已誉满世界。他是梁河葫芦丝文化的骄傲,也是梁河人民的骄傲。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
http://info.guqu.net/hulusimingjia/20080605013843_22993.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5:31
葫芦丝音色简述
大家常将葫芦丝的音色描绘为“轻、飘、柔……”
曾几何时,许多爱好者、初学者喜欢音量大、音色清脆的葫芦丝。但近年来通过傣乡恋葫芦丝网联系到我们的爱好者来看,纯傣味音色葫芦丝得到越来越多葫芦丝爱好者、演奏者的青睐,他们当中许多人之前已买过几支、十几支或几十支不同品牌的葫芦丝,总认为少了那么个味——傣味。
葫芦丝音色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基本上以哏德全常吹或录音用的葫芦丝音色为标准。
归纳来说,葫芦丝音色应柔、飘、甜、润、细腻、饱满……不失质朴。
柔,是葫芦丝音色的最主要特征,可以理解为温柔、柔和、不刺耳。音色柔,也是纯傣味葫芦丝的标准。(某些地区制作的葫芦丝的音色清脆、冷硬,听久了剌耳,不耐听。)
飘,指声音轻飘,象风中起舞的绸缎,是葫芦丝音色的一大特点。
甜,可以理解为清甜,如清泉甘甜有味。小调葫芦丝音色易体会到音色的甜。(有的葫芦丝声音也柔也厚,但干扁无味)
润,如同玉石的润色,如同青翠的竹杆,意味着有生命力。又如同雨后竹林润润的空气,弥漫着竹子的清香。
细腻,指不粗糙,就象傣家人含蓄的情感。(质感粗糙,则显太土气)
饱满,如同色彩的饱和度高,或重彩风格,或指主管发声效率高。
质朴,指具用乡村色彩或原生态。音色质朴,则更具傣家韵味。
好的葫芦丝音色,应圆润、质朴,如同民间歌手原生态的嗓子——甜美圆润,不失质朴。(一些民间葫芦丝制作师,其制作的葫芦丝音色质朴有余,圆润不足,如同普通人未受过训练的嗓子——粗糙。)
好的葫芦丝是能“说话”能表达感情的。“音色传统声似语”是著名傣族葫芦丝演奏家龚家铭对纯傣味葫芦丝的评价。
想要得到一支音色好的葫芦丝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能做出好音色葫芦丝的厂家、制作室本就不多,且需慢慢做才能做得出好的,产量极少,因此也只有少数爱好者才能如愿以偿。(许多葫芦丝爱好者、发烧友不断地购买各种品牌的葫芦丝,苦苦寻找心目中的乐器,但是一次次的期望,又一次次地失望。)
决定葫芦丝音色品质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作师的手艺、簧片材质、主管品质。
制作师的手艺能影响乐器的音色音质,这里不再多说。簧片材质的不同,葫芦丝的音色也就不同。制作行业比较公认的好簧片是子弹铜(五六十年代以前制造的)簧片,做出来的葫芦丝音色柔,由于旧铜弹壳现已稀少,许多制作室已改用其它铜皮制作簧片。现在做葫芦丝的主管材料五花八门,竹的、木的、塑料的不等,但大家公认还是紫竹的好。
做葫芦丝的紫竹,以偏老、容重大、竹壁厚薄适中的为好。许多人认为做葫芦丝主管的竹子是越老越好,这有一定的道理,但过老的紫竹其竹质密度反而变小了,制作出来的葫芦丝音色缺少厚度且泛力。能做出好音色的紫竹,并不是简单通过外表就能判断的,还需通过其它一些方法来确定。有时主管紫竹材料的品质能决定一支葫芦丝音色音质的好坏,不可不重视。
没有沁人心脾音色的葫芦丝不能算是一支上等乐器。最后,本文用葫芦丝大师哏德全的弟子、德宏傣族葫芦丝制作师杜德光对傣乡恋纯傣味葫芦丝的赞美之词来形容葫芦丝的音色:“音色甜美如傣乡水,声线飘柔象凤尾竹,情感淳朴似傣家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
http://info.guqu.net/hulusizhishi/30761.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