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陈志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2
标题: 陈志农
中国现代剪纸之父--陈志农

陈志农,研究员。男,蒙古族,出生于1912年10月,北京人。现为中国美木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协会顾问。

从13岁起涉足艺事,1929年17岁时即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任助教,与萧谦中、张大千同隶该会。1932年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离开。1941-1953年在中法大学 汉学研究所。1954年到中国美术研究所至1987年退休。
   

(剃头)
主要贡献:1932-1941年亲自复制,”北京猿人”头骨化石、I941年-I953年编审“中国汉画像全集”及续编、同时摹绘汉画近千件,再现了汉画艺术,1947-1948年创作针砭社会腐败的连载漫画 “毛三爷外传”,“老刘笔记” 400余幅.发表在,“北方日报”上,三十年代在街巷庙会画街头速写数百幅,成为北京民俗的珍贵史料,做为中国新剪纸的开拓者,60余年间,创作窗花.喜花.挂笺及人物影像数千件,特别是北京民俗剪影数百件,被当代艺术大师徐悲鸿所推崇,撰文称其“表现一个高级造型艺术的心灵,这在世界上 任何地区也是少有的”,赞誉”陈志农先生是今日中国艺术界代表人之一”。
数十年间创作山水画数千件, 作品风格明澈、舒展、渺远,如入物我两忘之境。代表作品:山水画有:水阁联吟’(1934);“盘山颂”(1984);”华夏之魂”(2mX8m,1990年);剪纸作品“欢庆解放”.”跑旱船”.“送公粮”.”百鸟朝凤” .“四世同堂”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3
申沛农:在纸上镂刻世界
(作者 : 许涿)
  申沛农的剪纸,单纯、洗练、优美,以一颗袒露、明净的童心惹人喜爱;作风细腻、精巧,剪刻粗中有细,巧中藏拙,有鲜明的“申氏”风格。他的剪纸,陪伴了许多人的成长……
  从1986年开始的春节报眼剪纸,到1998年开始的迎春贺卡,申沛农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身残志坚的剪纸艺术家,虽已离开我们10年,但他带来的美让世人铭记。
  
  缘起于报眼设计
  他的迎春剪纸以儿童为主体,充满可爱的童趣,动作是过年期间的民俗喜庆活动,如耍龙、舞狮、提兔灯、打腰鼓、放鞭炮等。线条粗犷简洁,造型秀美,构图布局合理,装饰感强。如此,为海外版设计新年报眼延续了许多个年头,既为春节版面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又让海外的读者欣赏到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最初认识申沛农还是在1986年初。那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将迎来创刊后的第一个春节。
  配合春节,剪纸作品再适合不过。之前在报刊上就常见申沛农的作品,对他的名字是熟悉的,约稿一下子就想到了他。
  第一次到申沛农家约稿,他很高兴,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说人民日报常用他的剪纸。他住的小屋,终日不见阳光。窗子下一张两头沉的老式办公桌,屋角一张床,床周围是一堆堆的书、纸、报,墙上挂满了画和照片等,墙角立着一副拐,两三把凳子就把空地占满了。
  原来只听说他是残疾人,见了才了解到他是上小学时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周身关节疼痛难忍,起初双腿弯曲困难不能走路,逐渐影响到全身关节僵硬,站不住、躺不平,离不开家人的照顾。
  我这次见他坐在椅子上,整个身子弓成S形,头和身子要一起转动,两腿因肌肉萎缩裤子里显得空空的。
  我向他介绍了海外版刚创刊半年,发行海外;过第一个年,希望申沛农能为我们创作一幅迎新春的剪纸。他说,逢年过节是剪纸作者最高兴也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时的报纸杂志都愿意用剪纸,是充分展示剪纸优势的机会。初次见面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人谦和、真诚、实在。
  过了些日子,我就收到了他为海外版创作的作品。一看还真好,领导也都赞赏,并决定套红用在大年初一的报眼。自此很多年,每年大年初一的头版报眼都是申沛农专门定做的一幅喜迎新春剪纸,好像这块地方就是给他留着的。不用我提,申沛农每年老早就想着这事儿,特别精心设计,每年都根据当年生肖加上如牛、虎、兔、龙的元素。
  迎春贺卡再续前缘
  贺卡印好后,我给申沛农送去。他见了特别高兴,让我把贺卡摆满了折叠圆桌的桌面,并拿出简易相机,让我给他和这些贺卡照张相,还和我一起照了一张。他说,这些贺卡就像自己的孩子,和这么多孩子在一起当然高兴。
  1997年底,海外版决定根据1998年的生肖设计一款自己的贺年片,自然就想到了申沛农。他对十二生肖的造型有多年研究,有多种样式,每一种都十分可爱,已形成“申氏”风格。
  与他一商量,自然很高兴。做好后我去他家,一见果然是好。申沛农说,小老虎用红色是图喜庆,尾巴上吊一只公鸡寓意虎年大吉,装饰的颜色纸有的是剪、刻,有的还特用手撕。他还特别说,其中蓝、粉两色的粗质彩纸是很多年前买的,现在已买不到了,民间色彩缺不了,就它合适。
  一张剪纸上,多种颜色的纸剪贴装饰,丰富了色彩语言,增强了感染力,这也是申沛农运用得很成功且很突出的剪纸语言。
  1998年,离年底还有几个月,他就开始琢磨“兔”。他把为海外版设计贺卡看得很重,几易其稿,必须达到十分满意才出手。
  那年彩样打出后,没等印出来我就给他寄去,想让他先看看如何改进。很快收到回信,信中他说:“……再看这张剪纸发现不少毛病,任何艺术创作都总是留下遗憾。大红色似有些发暗,玫瑰色最好能印出鲜艳的色度,民间艺术中离了这个玫瑰色就减味儿了。”
  接着写道:“如果十二生肖贺卡继续印下去,就按这个套路走,新年贺词也随之变化,我想了一下,比如继虎年大吉、兔年纳福之后,可以这样排下去:龙年祥瑞、蛇年富贵、马年鸿运、羊年安泰、猴年永寿、鸡年万福、狗年平安、猪年如意、鼠年新禧、牛年兴旺。”
  接下的内容令我特别感动:“今天日夜停电,点了一支小蜡烛写了此信。祝好 申沛农 匆 1998年11月18日晚”
  这封信是与他交往十几年,来往若干信件中我最珍视的一封。多年来一直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常拿出来看看。
  今年又是兔年,时光倒流,我仿佛看到上个兔年的那个晚上,煤火炉旁,忍受着病痛的申沛农伏在折叠圆桌上,一只小蜡烛昏暗的光线下,思索着海外版贺卡的未来。不仅这4个吉祥字,我想大概后面10个生肖的造型构思都有了雏形,这套剪纸已经列入了他的10年创作规划。
  不幸的是,在完成了“龙”和“蛇”的贺卡后,2001年5月8日,申沛农终因疾病长年的折磨辞世而去。我赶到他家时,他大哥告诉我:“沛农走前还特别对我说,遗憾的是海外版的贺卡也做不完了。”
  此后的贺卡怎么办呢?好在过去他陆续送给我一些生肖剪纸,有些有颜色,有些是单色。遇到单色我就改成彩色,主体是红色,其它色彩也尽量参照原来的色彩关系填充。四角也参照申沛农信中设定的吉祥字句。
  印出一张,我就贴一张在办公室墙上。如此,又贴了8年。到2009年,贴上牛年这张贺卡时,我格外欣慰。总算坚持下来了,总算完成了十二生肖的轮回,总算可以告慰申沛农了(12年贺卡见上方)。
  2010年,新一轮生肖贺卡又开始了,依然沿用着申沛农的作品……
  明净童心的永恒阳光
  他不能玩耍,但看着院里叽叽喳喳的快乐儿童,产生了表现他们的强烈愿望。他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但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心是永远的。他作品中的儿童大大的眼睛,圆圆胖胖的脸,小鼻小嘴,粗中有细,优美洗练,有浓厚的趣味性和装饰性。孩子们伴随着申沛农的剪纸长大。
  申沛农一生坚强,在与病魔的斗争中锤炼自己。他没有成家,却终生眷恋着剪纸艺术。
  他淡泊名利、一生清贫,仅从微薄的稿费中获益。起初,他与外界的来往仅靠本市4分、外地8分的邮票。不管对方是什么人物,他都认真回信。后来电话局为了支持残疾人事业,给他装了一部自费电话。记得他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喜悦地说:“这回咱们不见面也能说话了。”
  他艺德高尚,从不一稿两投。逢年过节要稿的报刊很多,他给每家的剪纸都不一样。除非这家不用了,他才另给别人。
  他勤奋好学,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他对西北、东北、江南等地的民间传统优秀剪纸都认真研究、消化,并将现代审美融入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为现代剪纸赋予了新的生命。他广泛研究民族文化,在作品中处处见其对民间习俗的见解。
  他自身严重残疾,还不忘其他残疾朋友。在他家,常能看到跟他学剪纸的残疾人。通过有关部门的扶持,申沛农还组织成立了北京病残青年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让更多残疾朋友通过剪纸找到了自信和自尊。
  他对“美”有自己的见解,明白人民喜欢什么,艺术家应该表现什么,怎么表现。他懂装饰,研究构成,有很强的造型能力,所以他的剪纸总能做到雅俗共赏、人见人爱。几十年间,他创作了几千幅作品,用他一生的心血把美带给了几代人。
  申沛农与我因工作认识,交往多了成了我的老师、朋友。今天,让我们重温他与海外版十几年的合作经历,并欣赏他的作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4
上海东方早报专访韩靖谈民间剪纸
(上海东方早报 2013年2月4日 记者:韩少华)剪纸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装饰手段,更重要的是春节开始的象征。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征。当下,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现状如何?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约请部分作者就此撰文,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走访民间剪纸艺术家,探寻中国剪纸的前世今生及生存发展之路
 八百里秦川,每家每户都有擅剪纸制窗花的巧媳妇。
  想象中,那些年轻的媳妇姑娘们由年长的妇人带领着,挤在一张炕上,仅凭人手一把铰布裁衣的剪刀和数打红纸,就能把简朴的窑洞点缀得喜气洋洋。她们或许会一边剪一边吟唱着陕北或关中的歌谣,尽管唱词里还隐藏着关于黄土地上先民的起源及原始风俗的蛛丝马迹,然而把它口耳相传至今的妇女们则迟至最近两三代才认识字。
  
从剪窗花到旅游产业
  “这幅场景,是大约20年前的样子。”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说:“户县是离西安市区比较近的剪纸之乡。”
  户县离西安城约3小时路程,原称鄠县,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终南山,北临渭水,在古史传说中为有扈氏的方国所在地,“扈”、“鄠”同音,或为其地名由来,也是周秦汉唐等十二朝皇家之上林苑。关中户县剪纸的名气不下于陕北的安塞。
  户县的剪纸在甘亭镇东韩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走进户县东韩村时,却全然嗅不到一丝乡村味。整村全是楼房,布局规整,风格似花园式别墅,三户人家里就有一家办农家乐的。不仅其中的厨房、卫生间或客房都配着中英文双语标识,接待的主妇甚至都能说几句简单的英文。在这里,织布、刺绣、麦秆画和农民画都是免费教习的游乐项目,剪纸当然也在此列。村民刘亚凤家即以剪纸工作室为其特色。表演起剪纸来,刘亚凤会变得很专注,三两下就剪出了个喜字来,复杂一点的如十二生肖,也用不了几分钟。作品一完成,观看的外国游客就掏钱包付钱买下了。《艺术评论》记者了解到,作品按照尺幅大小与复杂程度价格不一,也可议价。既可以买早已完成的作品,也可以现场定制特殊的纹样。
  “其题材不外乎流行的抓髻娃娃、鱼戏莲、十二生肖或陕西十大怪等。”韩靖说,“经历了产业化之后,原先各个村庄独有的题材也会互相串。”他告诉记者,不仅关中的户县如此,陕北的安塞也是如此。韩靖自学生时代起就对剪纸有兴趣,走村串户,更是跑遍了陕北延川、安塞等剪纸之乡。他说:“上世纪90年代去安塞时,坐车都不方便,在县城也几乎找不到吃饭的地方。然而这几年再去安塞,几乎就不认识了。石油、天然气发现之后,去得人多了,本地也开始搞民俗旅游的产业,剪纸艺术家的收入也多了,就从窑洞搬到社区里住。更有民间家庭艺术组合的,比如父子搭档的腰鼓队或母女搭档的剪纸表演,这些都通过当地的文化馆来表演。这种创作状态下的剪纸,形式上也没什么创新了,就是最流行的几款大批量生产,除了卖给到访的游客,也向全国的旅游景点批发,薄利多销,赚几块钱也好的。在这种创作形式下,他们在旅游旺季向游客做现场表演,在淡季则还是种地,该干嘛就干嘛。” 植根于淳朴的农耕文化、用意在于“祈福”或“吉祥”的剪纸手艺,何以越来越“功利化”?旬邑县文化馆副馆长文为群对于“剪花娘子”库淑兰晚年的一段评价或可令人一窥其中关节,他说:“她也从另外一些人的行径中,深深地感到上当受骗。一些颇具身份的人利用关系,不厌其烦地多次讨要她的剪纸,并不负责任地表态、许愿;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混混,颠三倒四地诓骗老太婆,使她防不胜防,以致对谁都不放心,对任何人的来访都不分对象、不讲形式地大肆哭穷,张口要房子、要钱。她学会了讨价还价,甚至有些狡黠。” 当乡村变得越来越城市化,原本植根于农耕文化的民俗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危机。剪纸艺术,在今日被称为“活化石”,或许不仅指其古老的渊源,更指其在社会经济巨变下变得脆弱的生命力。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教师吕胜中谈及女性与剪纸的关系时表示:“从女性的童年开始,老年人就把剪纸织绣作为训育女子全面教养的必修课之一。一开始先是临摹较为简单的传统花样。把剪纸用水贴到一张纸上,用油灯的烟薰出样来,就可以付上几张红纸,描红式地剪出来。接着就不用薰样,大相用笔或指甲划一划,便可剪得和范本大差不离。这样的锻炼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法,应付一般的民事风气,已不成问题。但有些不满足于照本宣科的能人,便试图扔掉范本,自己出新花样来。先是剪一些单独的形象,逐渐练习组织大规模复杂的画面,终而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陕西黄土高原之民自古以来都是居住在窑洞里的。剪纸则是这些居住在窑洞里的劳动妇女的群众性的传统民间活动,在当年这一不识字的群体中,呈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状态。她们从小就开始跟妈妈奶奶和农村的巧手学着铰窗花,学着用灯薰窗花底样,后来成为铰花巧手,一把剪刀铰到老,生命终止时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传统的剪纸技艺和古老的民俗就是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其中关于古代仪式与原始宗教信仰的线索则越来越躲进隐秘的阴影。在陕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五彩缤纷的剪纸美化窑洞,窑里窑外贴满剪纸,贴在窑窗上的叫窗花,贴在门上的叫门花,贴在窑里炕窑的叫炕窑花、炕围花,贴在窑顶上的叫窑顶花,还有箱柜花、粮囤花、纸缸花、灯笼花。遇到结婚喜日,新房里贴喜花,门楣上贴吊帘花,馈送的礼品上贴礼花,祝寿时寿礼上要贴寿花。陕西的妇女既是铰花的能手,又是绣花的巧手,绣花时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布上,再依样刺绣。兜肚上绣兜肚花,枕头两头绣枕顶花,还有针扎花、鞋花、鞋垫花等等。正因为陕北剪纸的风格继承的是古老的原始艺术传统,论者咸以其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为美。
  当下的中国剪纸,除了遭遇产业化而慢慢走向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民间剪纸,另有专业剪纸艺人和当代艺术家所共同参与的当代剪纸。事实上,从剪纸艺术本身来说,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是当今客观存在的。因社会结构和社会人的身份的变化,民间剪纸与现代剪纸是其发展中必然呈现的一种话语象征。无论民间剪纸无可奈何地走向失传,而成为“活化石”,还是现代剪纸的发展崛起,都是中国剪纸从民间民俗走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对此,不少民俗研究者都认为,传统艺术一定是传统民俗的产物,而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贴门神的习惯,过去的门神有能驱邪避鬼的力量,而今相信它的人很少了,贴门神也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现在市场上的剪纸,已经丢失了传统的寓意而是变为旅游产品,而那些幸而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艺术经典在人们的收藏簿中得到永恒的凝神,所以,现在艺术家对这些传统艺术的采纳不应是对原型的仿制,而是寻求它们在当代文化中的新的可能性,再现传统文化是如何在传统艺术魅力的感染中去做现代思想的表达。
详情参看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anjing_73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6
韩靖《生命图腾》剪纸画集前言
生命图腾:韩靖剪纸艺术中的性感味道
大田富山:日本文艺评论家、日中文化友好协会理事            (翻译:欧亚)
2007年初秋时节,韩靖先生在日本横滨市举办了自己的现代剪纸画展,其中有一组彩色剪纸表现的是日本古典文学“竹取物语”,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随同翻译代表《日中友好新闻》采访了韩靖先生,他谈了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历史、还有自己多年来进行中日剪纸文化交流的心得,文章随后发表在当年的《日中友好新闻》报上。
我知道韩靖先生年富力强,创作欲望丰盛,近年先后有一系列“生命图腾”剪纸作品问世。“生命图腾”剪纸系列据说是受邀中国广州性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委托而创作的。这些以红色和黑色创作的单色剪纸,在2011年广东东莞的性文化博览会和广州的国际性文化艺术节上展出后,引起了中国剪纸界和中国网络的一时热议,被标题为“西安春宫剪纸展,民间剪纸有性趣”的新闻而加以报道传播。中国网络媒体把这些惊人之作誉为“春宫剪纸”,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韩靖先生的创作初衷既不是为了成名,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只是一个艺术家在受人委托之后,而忘乎所以的想要找回人的本性和纯真,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却又无法抑制而颇为狂热。其实,媒体的炒作与热捧都是为了新闻卖点而已,中国、日本都是一样的,我们似乎不必太在意。但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创新力作,韩靖先生的这套“生命图腾”系列剪纸的确是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这套作品中有表现男与女、阴与阳的生命娃娃、有表现生殖繁衍的莲花娃娃、有表现生生不息的扣碗和葫芦、有表现女人体的春夏秋冬和表现男欢女爱的“性”趣图景。纵观这数十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韩靖先生是在深厚的中国民间剪纸语言中运用夸张与写实的手法,重新思索,开发先辈们丰富的艺术矿产。中国民间剪纸中的“莲生子”、“鱼戏莲”等生殖符号是普遍存在在中国民俗中的一种文化信仰,这信仰源于生理和现实的需求,和谐充盈于含蓄而宁静的民间艺术中。韩靖先生研究和学习民间剪纸数十年,深谙其中的“性感”味道,故能厚积薄发,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气魄,将这种源于血脉中的文化信仰进行大胆、直白的刻画,呈现出一个真实性感的艺术世界。马蒂斯的简约纯真、莫迪里阿尼的伸张自如、马约尔的体量丰满、浮世绘的酣畅直白,似乎都能在韩靖先生的“生命图腾”系列剪纸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心中的美神,这美神是女性、也是男性。如库淑兰剪刀下的雍容华贵而典雅、高凤莲的人兽相溶而神秘、白凤兰的似邻家娃娃而平凡、祁秀梅的古老神秘而庄严。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生命图腾符号,以各人自己心中的美神来承载古老的神话与寓言,千年不灭。韩靖先生心中的生命图腾与民间剪纸的造型视点既有共通却又不同,呈现出其审美观念的超前性。确实,韩靖先生运用他手中剪刀的权力,任意裁剪女性的体态,他把女性变成一种可以变化的图形,把她简化、拉长、任意她在胖与瘦、夸张与写实之间徘徊。在借鉴民间剪纸相关的象征观照下,他把女性的肢体幻化为花草鱼虫或一片云彩,这种现象实质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直白,与民间一样。现代人在剪纸上可资借鉴的“性”趣图式,实在不多,常常令人束手无策。韩靖先生总是运用他手中剪刀的权力直面一般人的惶恐与不安,大胆创作属于自己的图式兴趣,因为他把过去民间程式化的一切都打破了。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毫无疑问是这样的,韩靖先生以他独到的眼光和魄力,用剪刀塑造着男人与女性的感性本能,表现了“无可救药的冲突”(马罗克斯语),这种冲突是毕加索曾经经历过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民间的“鱼戏莲”是自然的和谐象征,是农耕文化的自然性存在,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无法扭转,鱼和莲不发生任何冲突。韩靖先生用剪刀来阐释自己“生命图腾”系列剪纸中他和她们的和谐与冲突,是发现了美的存在?还是再现了现实的存在?
其实,只有当一个人越来越自由时,才考虑别人无法或不敢考虑的现实。也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达到真正自由的时候,才不顾一切世俗禁忌而敢于用自己的眼与手去创造一个生命乐园的感性世界。就像凤凰涅槃一般,从火中获得永生后,反观世间万物都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201266日写于日本东京西神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6
有感而发:当代剪纸界的现状与未来
当今的剪纸界,好一派热闹景象,绝似一出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艺术的繁荣原本是一件好事,繁荣意味着大发展,大创新。但是当今的剪纸界表面看似热闹繁荣,但其核心与大发展,大创新却背道而驰。
当今剪纸界,派别林立,割据一方,大有“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之势。南方的一位大佬,占据一方,拉虎皮做大旗,藐视一切,谁不媚我,就骂谁,俨然剪纸界的一个活阎罗。北方的数位大佬,同样占据重要地理位置,对南方大佬不屑一顾,群起围攻。学术的对立与观点的不同,自古就是客观存在,也毋容置言。但当今之剪纸界充满了江湖气,山寨气。我常常看到南北大佬们在网上相互指责,谩骂,想来实在可笑,这又何苦呢!
国父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艺术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是以时代发展,社会结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有志于当今剪纸发展的大佬们,应关注于剪纸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应关注于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而不是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相互大动干戈相互指责谩骂,破坏大好形势。以至于搞的当今剪纸界混乱不堪,使一部分不学无术之徒钻空子,自愿充当打手,搞的是乌烟瘴气,整个剪纸界如一盘散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些真正有识之士,或有抱负的剪纸艺术家反而远远避而远之,宁愿自己走独木桥,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剪纸艺术本身来说,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是当今客观存在的。因社会结构和社会人的身份的不同,民间剪纸与现代剪纸是必然的一种话语象征,每个人有权自由发挥。无论民间剪纸的大繁荣,或者是现代剪纸的大发展都是中国剪纸的幸事。本来民间剪纸艺人和现代剪纸文人井水不犯河水,却偏偏有人要跳出来从中作梗,挑起两者的争端,以致亲如兄弟的两人到如今却是反目为仇,水火不容。悲哉!悲哉!
如此下去,中国剪纸的发展还将要徘徊相当长一段时间。虽然面临如此窘境,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中国剪纸的未来大可以有以下预测:
一:中国民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走向式微,传统剪纸大师的代表作只有以“民俗博物馆”的方式保存和流传,并启迪后代。
二:从民间剪纸走向现代剪纸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结构和人的身份的转变所决定,当然这条路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探索。
三:中国剪纸未来的发展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甚至青少年下一代的身上。当今剪纸界占山为王的大佬们,只是一条绊脚石,只有踏着他们的尸体前行,中国剪纸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四:民间集体传承方式将走向消亡,中国现代剪纸将面临和国外剪纸姊妹艺术的广泛交流和联姻结婚。开阔视野,拓展技巧和题材,他需要有理想有知识的艺术工作者身先士卒。
五:现代剪纸的发展创新之路绝对是个体(或少数人)独自要完成的生命历程。这个历程绝不是民俗活动看似的热闹非凡,或者是所谓剪纸大赛的群众活动,它是独坐书斋式的对生命和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六:民间集体传承方式的解散,反而促进了剪纸作为一种现代手工技艺在现代社区和校园的广泛流行,参与的社会公民会越来越多。是以一种现代社会的大众手工技艺,为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增加了乐趣。它不是真正的现代剪纸艺术行为。
中国剪纸的未来之路是一条现代化之路,其代表人物将是历史大浪淘沙,自然孕育而出。绝不是所谓当今剪纸界大佬们所认可和指定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丑陋心态所决定。
现代剪纸的精神所在,即是一个风格各异,手法各异,思想各异,题材各异的开放创作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我奉劝那些剪纸界的精英们,中国剪纸的未来是由你们少数精英创造出来的,绝不是那几个能呼风唤雨的大佬们所决定的,走自己的路,不要被狂风乱雨吓倒而迷失了方向,消失了自己。
                          韩靖 2011-09-18写于古都西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6
乔晓光:世界的剪纸与剪纸的艺术世界
—韩靖《世界剪纸精品集》序言
乔晓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民俗剪纸的文化传统,纸是人类承载信仰情感的重要载体。在美洲的墨西哥,亚洲的日本、韩国、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都还能看到民俗剪纸传统的遗存。而在欧洲的瑞士、德国、丹麦、挪威、芬兰以及美洲的美国等国家,剪纸已不是主流的艺术方式,但剪纸作为一种独特质朴的艺术形式,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当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许多现代艺术的门类开始在主流社会确立起自己形式语言的主导地位,民俗剪纸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消失遗弃在新生活方式的背后。而在亚洲地区,尤其在中国,剪纸仍然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在不同民族的乡村习俗中绵延存活着。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着纸所形成的文明形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纸文明形态中不仅包含以文字为核心的书写传统,也包含着以图形纹饰为核心的艺术传统。剪纸作为一种民俗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人类生存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剪纸传统从新疆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出土实物追溯,至今已有了1500年的历史。剪纸代表了中华民族古老本源的图形叙事传统,也是最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艺术体系。民间剪纸是以中国农村劳动妇女为传承主体的文化传统。剪纸以纹饰叙事为情感象征,在人与节日(祭日)、人与神、人与祖先之灵的沟通敬祭中,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媒介作用,剪纸鲜明的体现了纸通灵的古文化本质。
剪纸承载信息与情感的潜力是巨大的,这正源于剪纸简约和局限性特性本身。相对于西方视觉造型传统,民间剪纸不属于视觉至上的造型艺术传统,民间剪纸是以心象真实为主导的剪纸语言体系,手比眼睛离心更近,手传就是心传,这也正是民间美术质朴感人的秘密所在。无数代乡村劳动妇女,在这种简约限制的语言方式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传统。20099月,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揭开了中国剪纸历史发展中崭新的一页。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老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期的剪纸传统,迎来了自身新的发展机遇。剪纸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与艺术教育形态中,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剪纸开始从地域风格中解放出来向个体化语言风格发展。剪纸开始从乡村走向城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剪纸已成为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象征,成为世界不同国家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剪纸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民族的剪纸艺术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化背景以及视觉审美基础。欧洲的剪纸是“剪影”式的,它的视觉文化基础和西方的造型艺术传统及纹饰装饰传统一脉相承。所以欧洲剪纸在表现自然与人和动物形象时更追求视觉的真实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及情趣的表达。西方“剪影”式剪纸在处理画面空间时也常常运用焦点透视的手法,以突出真实空间中的物象秩序,德国、丹麦、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剪纸都是如此。波兰的剪纸更具民族特色,波兰剪纸的文化背景继承的还是农业时代的手工艺术传统,因而波兰剪纸更具民族特色和装饰性,纹样也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情趣,上海世博会的波兰馆,即是以波兰剪纸的风格设计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剪纸是一个独特的个案,安徒生是一个天才的剪纸艺术家。他的剪纸不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彩的童话故事情节,而实际“剪纸是诗文创作的开始”(安徒生),安徒生用剪纸与口头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引发童话创作的灵感,安徒生是用民间的艺术方式创作童话。法国现代艺术家马蒂斯晚年选择了剪纸的创作方式,剪纸为马蒂斯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这种简约、限制的方式中,马蒂斯的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用剪纸为世界创造了一个绚丽的奇迹。
青年剪纸艺术家韩靖自2001年起任咸阳和西安剪纸学会会长,10年来多次组织国际间的剪纸艺术交流展览,积极投入现代剪纸艺术创作,同时他也自觉的向民间剪纸艺术和剪花娘子们学习。韩靖主编的《世界剪纸精品集》就要付梓出版了,这应当是剪纸艺术界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剪纸艺术发展的现状和多样性。中国有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民族剪纸传统,这是一笔文化积淀深厚艺术自成体系的艺术遗产,也是我们传承创造中国当代剪纸艺术的精神源泉,中国应当为世界现代剪纸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韩靖的努力正是体现了年青一代剪纸艺术家正在不断拓宽的文化视野和艺术胸怀。我们祝愿中国多民族剪纸文化传统传承久远、生生不息,也祝愿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成长、繁茂。
                                      2011111
                                                                                                                                        于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7
华商报专访—韩靖谈中日剪纸

                             韩靖现代剪纸—夏荷
“中日剪纸切绘艺术展”目前亮相西安博物院。这是日本已故著名艺术大师宫田雅之的日本“刀势画”,在剪纸的故乡陕西首次亮相。业内人士称,此次展览,起到了交流切磋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给中国剪纸一点“刺激”。
  在日本,一幅剪纸作品卖上万人民币
  日本“刀势画”与中国剪纸是什么关系?记者了解到,“刀势画”是对日本艺术大师宫田雅之切绘艺术的专称,而日本切绘作品翻译成中文,就是剪纸画的意思。
  “中国北方习惯用剪刀来剪纸,南方习惯用刀,还有撕纸画等,这些统称为剪纸。”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告诉记者。“剪纸在唐代传到日本后,有了充足的发展,后来日本艺术家借鉴传统技艺,发展了新的现代剪纸作品,就是切绘艺术。”韩靖透露,这类切绘作品在日本非常受欢迎,比剪纸在中国还要受重视,已经形成日本一个新的艺术门类。
  “在日本,一般的切绘作品艺术家,一幅作品可以卖到1万元人民币。我们去过很多次日本,发现切绘作品就好像我们的国画一样受欢迎和重视。”
  作为切绘画作者,宫田雅之是首位被联合国公认的日本艺术大师,其代表作“红富士”被联合国收藏。他的知名度,相当于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切绘作品在日本艺术界的地位之高。
  中国剪纸艺术家要把品位做上去
  记者看到的宫田雅之作品,色彩艳丽,视觉感强,艺术感十足,很像油画,非常唯美,与中国传统的剪纸差距很大。韩靖表示,之所以要举行这次为期四天的中日剪纸作品展,其实也是希望给中国剪纸一点“刺激”。
  “日本的剪纸登上了大雅之堂,我们中国的剪纸也不能总在民间生存,要把品位做上去,否则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少,自然就面临失传。”
  据悉,此次西安剪纸学会举办中日剪纸作品展,一是想借鉴日本剪纸发展成现代艺术的“秘诀”,取长补短;二是想令中国现代派的剪纸艺术家们获得启示。
  “现代的剪纸艺术家需要视觉上的刺激,不能太局限和保守,无数次重复一个主题的简单剪纸,一叠才卖几块钱,这样剪有什么意义?现代的剪纸艺术家绝对和民间不一样,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作品,既要能反映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也要能反映民俗艺术本身的价值。”
  剪纸应该走入收藏市场
  韩靖本人是中国已故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的弟子,他认为:“库淑兰的作品已经开始突破中国传统剪纸的习惯,比如用彩色的纸来剪贴,比如,她老人家不再多剪象征吉祥的‘喜’、‘福’,而是剪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很大的突破,因为剪纸是一件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对时代、生活的理解,它本身是有创造性的。我们需要知道,剪纸不仅仅是民俗,同样可以成为现代艺术,可以像绘画一样,抒发个人的激情,剪纸是纯艺术的东西。”
  “我认为剪纸应该走入收藏市场,走高雅路线,不要在表现形式、材料上总是没有大的突破,永远剪一张红纸。日本的剪纸作品手法是传统的,但艺术效果给我们的震撼很大。”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成批量生产的剪纸,其实不仅是剪纸,还有户县农民画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如今都陷入“工艺礼品”的漩涡。韩靖也说:“我们称其为工艺性剪纸,纯出售用的,一般制作方法就是利用年画的图案,或者历史图案。这类作品没有原创,不能说没有艺术性,至少是艺术性不高。但我认为这些不会对我们所说的高端剪纸艺术有影响,因为针对的人群不同。他们是为了取悦大众,为了生存。”
  中国剪纸有优厚的基础
  事实上,中国剪纸无论从历史,还是人才方面都有丰富的基础。比如现代剪纸艺术作品中,有作家就采用传统形式表现人文历史,比如将武则天的生平,完全用剪纸的形式表达,非常有特色,这是我们的特长,漫长的历史给了我们丰富的灵感。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西安博物院副院长孔正一告诉记者:“其实中国民间的剪纸人数非常庞大,差不多有上百万人。中国剪纸作品好一点的也可以卖到上千块,当然这与日本的一幅几万块钱有差距,但中国剪纸依然是有发展潜能的。”
  据悉,此次展览中的10幅宫田雅之的作品是从上海图书馆借出的。宫田雅之生前将多幅作品捐给上海图书馆。宫田雅之夫人昨晚已到西安,并将出席此次展览。
西安华商报记者 刘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7
韩靖:日本现代切绘的研究与传播者
前田靖夫 :日本文艺评论家、作家            (翻译:欧亚)
十一年前,也就是20014月,正值樱花烂漫的时节。那时韩靖先生初次到日本举办展览,在展览闲暇之余,他住在日本广岛的友人家中。他的友人是我的学生,家在广岛的安芸区,恰好我那时也住在同一个地区。由于我平时比较关注中国的民俗艺术,并且我和韩先生的名字中都有一个“靖”字的缘故,所以我的学生开车带他来我家访问。
记得韩先生那时28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长得浓眉大眼,一表人才,看得出是一个正直而有坚毅性格的青年。我知道他是从唐朝的故都长安而来,并知道了他的家乡就位于毗邻西安的咸阳市(日本人崇敬的徐福就是从秦朝的咸阳东渡来到日本的),于是从日本文化的亲缘关系上,我把他当作很亲近的人接待。韩先生很谦逊,彬彬有礼,向我展示了他的剪纸作品,红色的画面上描画出“武则天”“杨贵妃”等人物形象来,看得出,他对唐代的人物故事情有独钟。日本文化的根是源于中国的大唐文化,至今日本人对唐代的鉴真和尚和杨贵妃都很崇敬,许多地方都建庙供奉,特别是鉴真和尚更是被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从这最初的见面之后,以及后来韩靖先生的努力。在短短十年之间,韩先生竟然成为日本现代切绘(剪纸画)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这是出人意料的,也许这源于他是唐人的后裔,血管中流淌着唐人开放包容、吐故纳新的文化基因吧!在这十年之中,他又多次来到日本举办剪纸交流展,并和日本的剪纸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不仅把他的现代剪纸画新作带给日本观众,又曾多次把日本的剪纸艺术家邀请到中国内地举办展览和文化交流,他的努力,使中日两国剪纸界的朋友们大加称赞,他本人也被誉为中日文化民间交流大使。
在这十年间,我多次收到韩靖先生寄来的《日本剪纸画》《剪纸美学》《中日剪纸交流》等研究和介绍日本现代剪纸画的专刊。这些成果是他一个人在中日交流中的探索与感悟。他深知在古代,由遣唐使把中国的剪纸带到日本,才发展成为今天的切绘艺术。为了继承先祖的事业,在21世纪的今天,他自觉的承担起了中日剪纸文化的交流与日本现代切绘的传播,其精神和意志是令人敬佩的。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日本国际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并多次资助他完成相关的活动。他已成功举办了以下中日剪纸交流活动:2001年唐文化剪纸交流展〈日本东京、广岛〉,2002年中日剪纸切绘交流展〈咸阳图书馆〉,2005年上海中美日剪纸邀请展〈上海金山区〉,2005年陕西-京都友好摄影剪纸展〈西安市艺术馆〉,2006年邀请日本友人参加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内蒙古和林格尔〉,2006年邀请日本友人参加首届杭州国际剪纸艺术节(杭州博物馆),2007年日中剪纸切绘交流展(日本东京都),2007年日中剪纸二人展(日本横滨),2007年邀请日本友人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武汉),2008年中日剪纸切绘精品展(西安曲江国展中心),2009年中日剪纸交流展暨宫田雅之刀势画展(西安博物院),2011年中日现代切绘创新技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咸阳图书馆)。
其实,从现实的意义来说,或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韩靖先生所从事的研究与传播工作,我认为其意义就在于(1)通过对日本现代切绘(剪纸画)的介绍与传播,促进中国剪纸艺术家领悟丰富的当代文化修养和多样性艺术造型素质,能够积极参与当代剪纸艺术的多样实践,掌握传统语言之外的多种形式语言及表达方式,从而具有独特造型表达的艺术观念。(2)通过对日本现代切绘的研究与展示,提高中国剪纸当代人才的理性观察方式,以期推进中国剪纸传统表达方式向现代语境的转变。世界当代剪纸艺术具有广泛的制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较强的视觉现代性和社会实践性,所以日本现代切绘的实践性经验值得参考学习。(3)全球经济已经一体化,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中国传统剪纸的缺乏当代大众审美性,韩靖先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虽然他来自民间,并且是自学成才,但他试图以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跳出“民俗圈子”,站在当代生活潮流中,以他山之石的经验而获取传统剪纸现代化的生存能力。(4)他对日本现代切绘的研究与传播,其最终目的是探索中国剪纸语言的当代性转变和国际化叙述,从而确立起中国现代剪纸进入“美术”领域和“画种”范畴,未来能和其他艺术一样,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而有一席之地。
韩靖先生能够在中国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下,独辟蹊径,独自承担起对日本现代切绘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实属不易。有人认为是他逃离现实迎合西方文化的一种猎奇,但我恰恰觉得这是韩先生源于大唐文化深处的一种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也可以这样想:中国剪纸原本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韩先生的先祖们的传播,剪纸至今已经在世界开花结果。作为他的先祖的继承者,韩先生和他的同道们的责任,既在于使古老丰厚的剪纸艺术在国际化的创作实践中,成为世界艺术之林的骄傲,而不是频临失传和消亡。
韩靖先生的坚持、执着、及其以生命作为冒险来完成自己理想的事业,我认为他是中日剪纸文化交流真正的先行者,一个愿为中日剪纸文化交流做出奉献的实践主义者。当然,他的行为极具民间性,但这民间性,却不会影响到实践者的信念和意志。因为他,包括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必然和美的未来!

2012
年樱花4月写于日本广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8
蒋正根:现代剪纸艺术初探
现代剪纸是相对于传统剪纸的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它与民间剪纸有着某种传承的关系,与现代绘画艺术又一脉相传承。可以说,现代剪纸是一手牵着民间,一手携着“现代”,它让民间滋润着现代,又让现代融入民间。现代剪纸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探索和发现的实验精神,现代剪纸又可以说是一门实验性的艺术。
对现代剪纸的探索和发现首先必须对纷繁的剪纸艺术进行正确的归位,归位的目的在于现代剪纸艺术的探索和发展。在实验中,根据剪纸创作的不同理念和不同审美标准,我们把剪纸归纳为民间剪纸、工艺剪纸和现代剪纸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剪纸的艺术语言是有差异的,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不竟相同的。民间剪纸由于其单纯、率真和朴拙的特色,与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这是因为现代艺术的本质是向自然生命的常态回归,而民间艺术一刻也没有游离过这种常态,现代艺术大师向民间艺术借鉴学习不乏其例。现代剪纸的确立是建立在继承和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而工艺剪纸则是脱胎于民间剪纸,被“雅化”了的“民间艺术”。工艺剪纸的实质体现了剪纸艺术的市民化、世俗化和剪纸艺术商品化倾向,它是市民文化和市民美术情趣在剪纸艺术上的反映。工艺剪纸作品的明显缺憾是它的矫情和矫饰成分太重。
所谓现代剪纸是借助于现代绘画和民间剪纸的某些形式,并具有某种边缘化倾向的剪纸艺术,它体现的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实验精神。现代剪纸从民间剪纸中汲取营养,用现代艺术观念加以诠释,它力争在民间剪纸与现代艺术中找到某种切换点。现代剪纸与传统剪纸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的绘画性,这样现代剪纸就具有了强烈的个性化倾向的印迹。对剪纸艺术三个类型的划分和归位,现代剪纸就有了继承和借鉴的目标。对剪纸艺术三个类型的划分和归位,现代剪纸艺术的探索和实验上有了正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那么,现代剪纸的探索和实验精神,在它具体作品中到底是如何体现的了?笔者以为,现代剪纸的精神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现代造形的理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两大方面。
一 用现代意识去诠释传统的意象观念并将其运用在基础造形中,这是现代剪纸的一大特点,这也是现代剪纸所具有的现代性的所在。
首先,“意象”这个概念最初是属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里的一个学术术语,它被广泛地使用在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批评之中。意象境界的精神本质,就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反映在艺术创作方式上,它是一种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在艺术的表现方法上,意象就如同介于具象与抽象的一座桥梁,意象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这个想象和表现空间在现代剪纸中,就是人的主观意志和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这一点上现代剪纸和民间剪纸都表现得特别的充分,他们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己任,而是强调主观意识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譬如,民间剪纸中,常常将碗口剪成圆的而碗底却剪成平的。这其实是主观直觉的视觉效应被强调后造成的视觉差,它同样作为现代剪纸的变形手法被广泛的使用。再譬如,在现代剪纸意象变形的手法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侧面的人像被剪成两只平行眼;更有甚者,将人物或动物刻化成三面人和多面兽。这些看似有悖常理,却又被我们接受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意象性解构造型,它是主观意念借助意象想象的结果。这种艺术现象在我国古代汉像石和民间剪纸中常能见到,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作品中也常能见到。现代剪纸这种意象性的造型解构,既源于民间剪纸的“以意造型”的艺术理念,又透着立体主义解构的影子,它更是意象造形的创作理念在现代剪纸上的反应。塞尚曾说过,艺术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的再现,而是在客观物象中按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客观物象”。所以,现代剪纸的意象造形也是客观物象新生命的一部分。由于现代剪纸创作的意象性和纸性特性,所以它强调作品要从整体入眼,大处着手,反对拘拟事物的琐碎细末;它特别强调对物象轮廓的影像塑造,抓住物象最富有动态情感的形。抓住对物象动态情感的影像塑造是现代剪纸意象造型的特色所在。
同时,现代剪纸的意象造形也是人们对客观物象想象和思维的结果。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意象也是人对客观物象的瞬间印象之后产生的想象。这种想象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把客观事物存在的瞬间状态作为表现形象本质的参照,而是要重视对事物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和处理。同时人们又必须始终保持对这种第一印象和想象的新鲜度,因为意想总是和想象相伴的。德国画家K..D.Friednich曾说过:“一个画家不应只画眼前看到的东西,而应画他心中看到的东西。” 我们知道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肉眼是看不见事物的本质的。所谓艺术不是让我们去表现那些看的见的事物,而是表现事物里面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将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视觉形式,这是艺术的关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境。现代剪纸的意象造形在艺术创作的理念上,主张人们要对客观物象作更多的抽象的形式思考,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出更多的表现性元素。这里所谓的表现性元素,其实就是存在于客观物象中的抽象的形式美。这是我们把握的现代剪纸意象造形的一个基本要点,倘若不是这样我们的作品就会趋于平庸。
现代剪纸意象形态语言所体现的第二特点就是它的简约性。简约在现代剪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其中固然有其材料的特性所致。但艺术贵在单纯,贵在简约,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就在于面对繁复杂乱的自然形态有一种删繁就简的能力。现代剪纸意象化的创作过程也是剪纸形态语言的简化过程。我们知道客观物质形态是丰富的,也是无序的;化无序为有序,这是艺术家的工作,也是艺术作品的结果,更是艺术品与物质形态的差异;艺术上的简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人对物质形态的视觉信息一次秩序化的过程。在现代剪纸的创作中,一方面自然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想象力,另一方面人们的主观意志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自然形态的摹拟,在审美意识的驱动下,人们必然要以艺术的名义对自然的形态进行梳理和归纳。现代剪纸的创作就是对客观物质形态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剪纸的新次序。
应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概括与简化的艺术要素,现代剪纸由于材料的限制更需要倚重这种要素。可以说没有简化便没有艺术,任何一件作品假如没有了简化要素,那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对现代剪纸而言,简化并非仅仅让我们“砍去”一些琐碎的细节,重要的是“砍去”之后,你对画面如何进行艺术的归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简化了什么,提炼了什么,这往往是判断一个艺术家艺术成就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衡量一幅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可以这么说,画面形态语言的越简洁,画面语言就越清晰;简而言之,现代剪纸就是要用最简洁,最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作品最丰富的艺术内涵。众所都知的毕加索对“牛”的概括与简化就包含了一种丰富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一个对物象形态结构概括简化的典型事例,他显示毕加索作为艺术大师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技巧。《小马》(图-1)是学生邢美丽的作品。作品以非常简洁生动的造型表现了小马缓步前行的瞬间动态,作者简化了小马身上几乎一切的细节,其中把最能表现马的特征的鬃毛和马尾也给弱化了,而是通过对小马微顷的身躯和前后摆动的四蹄的刻化,生动表现了小马欢快的憨态。这是一幅用现代剪纸意象造形的理念概括和简化的优秀作品。
现代剪纸意象结构语言所体现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其形体结构的夸变性。所谓“夸变”就是夸张与变形的文字缩写。夸张和变形是现代艺术,也是现代剪纸形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根据画家的主观心理需要,将自然形态中的物象进行有意识地重新整合,使其符合画家的心理与视觉需要的艺术。夸张与变形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艺术手法,尤其在现代剪纸创作中,你要传递自然形态中客观物象对你产生的某种感受,你就会借用某种表现手法去强化你的这种主观感受,从而使你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一般说,夸张是从凸现客观物象的某种外部特征去表现和揭示客观物象的。变形强调的是如何改变客观物象的面貌,有意识地改变自然形态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和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夸张和变形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夸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变形的过程,它们处在同一时空的嬗变过程之中。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方法在早期的汉像石和以后的各种石刻艺术中,已经有着广泛而成熟地运用。而被西方现代艺术广泛借鉴和应用的几何式的夸张与变形,在非洲的原始石刻和民间木雕中,早以是一种普遍的表现手法。现代剪纸夸张与变形的形态语言同样受到上述艺术的滋润,并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一些造型手法。只是由于剪纸纸性的缘故,它的夸张与变形特别强调对剪纸影像形象的夸张与变形。而类似这种意象式的剪影造型方式,我们同样可以寻踪到人类早期的彩陶、岩画和以后的汉画像石上。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其实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种镂空材料的艺术语汇中,只是现代剪纸传承、延续和发展了它,成了现代剪纸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二 现代剪纸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现代剪纸探索和实验精神的结果,也是现代剪纸“发现”意识的在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笔者认为,现代剪纸的探索和实验精神集中体现在它的“发现”意识上。艺术就是一种发现,发现是创造的关键,也是创新的摇篮。只有勇于探索和实验,你才能拥有发现。那么从何发现?发现什么?其中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被我们误以为错了的地方去发现,因为“错误”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正确因素。从“错”了的地方去发现我们的个性,发现我们的创造力;从“错”中去发现新的、独特的表现技法。现代剪纸中独特的刮刻表现技法、以及利用纸性的残缺、拉毛等现代表现元素无不是在错中发现的。从“错误”中发现,这就是现代剪纸所具有的时代精神的关键所在。所谓现代剪纸的刮刻,就是利用红纸染色后刮刻留白的结果。(图-2)这看似是一贯简单的行为过程,并具有某种偶然性的成分,它却是一种思维的结果,也就是现代剪纸的探索和实验精神的结果。“刮刻”艺术手法的发现和运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剪纸的艺术表现语言。可以说,刮刻技法的运用是现代剪纸区别于传统剪纸重要的特征之一。刮刻技法使现代剪纸形成了具有了石刻艺术特色的纸趣美,刮刻技法还有助于增强现代剪纸语言的装饰感。
现代剪纸中的“发现”意识,还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和实验中提高对艺术认识能力,纠正我们的艺术偏见,帮助我们跳出对“技法”认识的误区。所谓“技法”,应当是人们内心独白和潜意识在纸上自然流露的痕迹,它向人们袒露的是一种艺术的真诚。可是,当我们关注的焦点只是技法时,技法就会变成一种模具;技法僵化了,就会成为艺术创造性表现的障碍,人一旦受它的制约;就扼杀了个性。再如,现代剪纸的灰刻技法,它源之于现代素描和现代黑白木刻的画理。灰刻技法的发现和运用解决了灰色调在剪纸领域的局限,它的出现丰富了现代剪纸的表现手法。但剪纸毕竟是单纯的艺术,灰色调只能是现代剪纸的借用的手法而非它的特点。(图-3)同样,局限性是一种缺憾,有时也是一种优势,关键在于你对这种艺术要有一种“发现”的眼光。因为任何以材料为限定的画种,在艺术的表现上都有其特点,也必然有其缺陷。相对于其它画种,剪纸艺术的确显得不够华滋柔美,细微丰富,但剪纸正因为这些缺憾的存在,才有了它强烈、单纯的特色。倘若没有了这些缺憾,剪纸艺术的纯粹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自然也追求独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赫拉克利特的话道出了事物的本质,也道出了探索和实验精神的实质。
综观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剪纸探索和实验性特点,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具备艺术的创新精神。然而,这种创新精神绝非单纯的技巧追求,它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敏感性,始终对艺术具备发现的意识,始终保持对现代剪纸特点的认识,懂得连接艺术的两端是现代剪纸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剪纸艺术毕竟是状物抒情之物,现代剪纸艺术中的刀味纸趣等技法因素终究是方寸间的掌中情怀,的确难载大道;倘若剪纸负重超载必然陷入举步惟艰的境地。自然界气象万千,物象万别,在众多艺术的形式中,现代剪纸仅以黑白两极色就囊括了世界万物,创造了剪纸艺术特有的单纯美,并以其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而倍受人们的欣赏;现代剪纸的探索和实验精神,应当是我们艺术创造的精神主旨。
  剪纸艺术从传统、民间走向了现代,并成为现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让人信心鼓舞。
2005年7月于浦江东岸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9
对中国剪纸界当前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
引论:从“文人剪纸”到“文人剪论”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处瞻望,应该肯定,中国剪纸艺术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农耕文明时期诞生的剪纸,到了信息时代,正在发生着从以实用为主到以欣赏为主的转变;剪纸艺人群体,也正在发生着从以农人为主体,到以“文人”为主体的转变。
当年,剪纸是人们生活(窗饰、壁饰等)和生产(衣服制作等)的一部分,因为在自然经济形态下,这些东西都需要各家自己解决。而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商品都由市场提供了。同时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于是,便有了上述剪纸界的“两个转变”。
这两个转变将会影响到剪纸事业的方方面面。是自觉地适应,还是被动地接受,将会成为一个剪纸艺术家成就大小,乃至成功或失败的分水岭。
对于文学而言,创作与评论互为左右手;对于剪纸而言,也是一样。只有剪纸创作没有剪纸评论的状况,在古代剪纸的自发时期,摸索前进的阶段尚可;走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无论如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为剪纸研究和评论是剪纸事业的灵魂,不仅剪纸艺术创作要依靠它,剪纸行业管理也要遵从它。没有理论指导的剪纸界,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样,难免走到邪路上去。
剪纸人人可论,不过论者必须怀揣几样必备的“武器”,否则,难免陷于“乱弹琴”。最好有剪纸的实践,但这并不是第一和惟一的条件。陆游启示他的儿子学诗时说过一句十分精到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在我们借以说明剪纸研究者应有的素质:首先是要有关于剪纸本业方面的知识,但仅此很不够,还必须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美学、文学等相关知识;最根本的还是可靠的哲学知识。一切文化,问到极处,乃是哲学,没有稳固的哲学基础,如同沙丘上建塔,永远建不起来的。此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没有必要的经济和法律常识,也是不行的。以往的很多研究评论家,缺少的不是本业的知识,恰恰是本业以外的知识。这在当年尚能勉强应酬,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如何不能应付局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具备各样必要知识的“文人”才能完成剪纸研究评论的任务。我们不妨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文人剪论”。
当前,中国剪纸界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剪纸创作,二是剪纸评论。若从评论能够引导和规范创作的角度讲,那么,中国剪纸界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剪纸研究和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评论的滞后,是当前剪纸创作发展的瓶颈。
正论:剪纸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剪纸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换句话说,怎样才能做好剪纸?这是很多年轻朋友急切地想弄明白的问题。其实,学无涯,艺也无涯,这是需要用一辈子的功夫去揣摩的。
当然,真正要做好剪纸,需要认真从思想和行动上理清和处理好各种层面的问题,才能有所裨益。“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们这篇小文所能承载的内容有限,只能就当前最要紧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一)“我是谁?”——关于剪纸艺术规律的自性问题
在我筛选中国剪纸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时候,转了一圈之后,似乎又回到原点:究竟什么叫剪纸?也就是要明了剪纸艺术规律的自性。只有确知什么叫剪纸,才能做好剪纸。
关于剪纸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秦石蛟先生说它是“将图形从纸面分离的艺术”(秦石蛟编著《中国剪纸技法大全》,福建美术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固然可成其说。我则以为,所谓剪纸艺术,就是用剪刀、刻刀以及手撕、火烫等雕镂的手段,在纸张、金箔、皮革等物体上,采取直接的空实即阴阳明朗对比的手法反映物象,表达情感的一种造型艺术。在这里,剪纸家手里的剪刀、刻刀,犹如画家手里的画笔,后者讲究的是笔情墨趣,前者讲究的是刀味剪趣。正因为刀味剪趣有着其他艺术手法不可企及的魅力,剪纸艺术才会在美术界稳稳地享受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剪纸艺术的发展之道,只能是也必然是不断地发挥和强化自己的艺术语言,做出令别种绘画艺术目瞪口呆无法效仿的辉煌艺术品来!总之,只有彻底掌握了剪纸艺术规律的自性,才能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使得剪纸形式成为承载自己心和梦的夜航船,随心所欲地抵达任何理想的港湾。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长”和“特短”之处,这既是迈步的局限,又是起飞的机遇,从这个角度讲,搞艺术无不是“带着脚镣跳舞”。正因为这样,各种不同的艺术各有其专擅的领域,一种艺术内部各不相同的品种也都有其专擅的领域(比如蔚县剪纸因其彩色点染,最适于表现喜庆的题材)。不明了这一点,就无法做好剪纸。对于剪纸艺术,假如你像照相那样追求精微细致,即使做到纤毫毕至,也不过东施效颦而已,决不会讨好:因为你没有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了。我总觉得,善于运用剪纸语言,可以帮助作者像坐着梦想的月亮小船一样,进入理想的童话世界去。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冰清玉洁的世界。我们从广东剪纸艺术家赵澄襄的剪纸作品中就可以领略这种美好的艺术世界。
所以,学习剪纸,最要命的是把握它的自性。假如连“我是谁”也弄不明白,学到老也是白学。为什么有人一看就会,有人一教就会,有人教煞也不会?原因可能多种,最主要的还是对学习对象的自性能否把握,以及感受表达世象的灵敏度问题。
我们剪纸界的一些朋友最常见的毛病之一,就是把剪纸艺术向绘画靠拢,有意无意地模仿甚至抄袭别种艺术的语言手法,以为越像越好。比如,有人把人物剪纸当成线描画那样剪刻,顶好也不过是剪刻的线描画;再比如,有人把剪纸向照相靠拢,最终也不可能取代照相,却把剪纸的灵魂阉割了;还有人把剪纸向写实的国画、油画看齐,结果弄得剪不剪,画不画,成了四不像,却不知道这样做差矣,谬矣。鲁迅曾经针对有人以为造型是写实到越像实物越好,剪纸是剪得越纤细越好,刻纸是刻得越精微越妙的不良倾向,说过这样的话:“刻玉之状为叶,髹漆之色乱金,似矣,而不得谓之美术。象齿方寸,文字千万,核桃一丸,台榭数重,精矣,而不得谓之美术。”(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鲁迅全集》第8卷)鲁迅在评论朱仙镇民间木刻年画时,说它“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漉漉,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的独有特色。”(鲁迅《致刘岘》)对我们研究剪纸艺术的自性不也很有启发么?剪纸艺术由于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其他任何艺术都无可取代,遂成为一门畅行于世的独立艺术。剪纸就是剪纸,犹如茶叶就是茶叶,硬要把茶叶、咖啡参合在一起,就什么也不是了。这本来是最简单也最基本的道理,可是关于剪纸创作诸多问题的根源往往发生在这里。假如这个问题不能把握好,遇事经常犯糊涂,剪纸是无法学好的。
(二)“倘其无思,即无美术”——关于剪纸艺术的思想性问题
假如说,初学剪纸必须首先明了“什么叫剪纸”,那么,要登堂入室,做好剪纸,就必须关注剪纸作品的思想性,否则,你的作品就只能处在庸常的层次,永远不会进入高境界。
可是,这个问题对于中国剪纸界而言,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话题。正因为它非常陌生,而又非常重要,我们才决定尽量透辟地谈论它。
鲁迅在论及何为美术时,非常明确地说:“故美术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作者出于思,倘其无思,即无美术。”(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鲁迅全集》第8卷)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没有灵魂,思想意趣的高下,决定着作品品味的高下,文学作品是这样,剪纸作品也是这样。这一点规则,本来是应该在剪纸艺人心头经常鸣响的,却被忽视了,这是需要大声疾呼的!有不少朋友的剪纸作品并不“输”在艺术上,而是“输”在思想上;同样艺术水准的作品,只有思想放光了,作品立即升华。可惜还有很多朋友对这个道理不甚明白。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文字是这样,剪纸也是一样。当年,鲁迅面对思想保守的美术界,曾提醒道,“世界的时代思潮早已六面袭来,而自己还拘禁在三千年陈的桎梏里”,他呼吁美术界要“觉醒,挣扎,反叛,要出而参与世界的事业”,他还催促美术家们用“新的形和新的色”反映新的世界。(鲁迅《当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社会生活变了,艺术形式也会跟着有所创新,即鲁迅说的,需要有“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鲁迅的话是针对木刻界说的,又多么像是针对剪纸界说的!当年,在日寇入侵中国的时候,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把中国人民心头的正义呼声用歌曲的形式体现出来,立即引起大家的共鸣,成为动员人们抗日的号角;后来转化为国歌。剪纸界何时能把中国民众最关注、最焦虑、最期盼、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东西化为剪纸艺术,拿出像《义勇军进行曲》一样振聋发聩的作品呢?我翘首以待!
作为一种艺术品,当然要看其艺术,但是第一位还是看其思想或意趣。假如思想倾向有问题,艺术水准越高也许越麻烦。能够留在中国剪纸史上的作品,总是那些闪烁着思想和人性光辉的作品。在这方面,文学的思想性与艺术的思想性,道理是一样的。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先生在论及现代文学家的时候,深情地说他“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不太想得起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为什么呢?“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黑暗的‘三·一八’惨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只有读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朱学勤《我时常想起鲁迅、胡适与钱穆》,见《教育参考》2010年第4期)在我们的中国剪纸界朋友们中间,何时才能涌现把自己手中的剪刀变成像鲁迅手中的笔管那样的人物来呢?
对所谓的思想性,也不必理解过窄。广义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意”,写文章要“意在笔先”,做剪纸也要“意在剪先”。有的剪纸作品,思想性虽然并不强烈,但富有生活哲理。凡上乘之作,往往能抓住生活场景的一瞬,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人心中所有而又他人剪下所无的意象,令人忍俊不禁,油然而生笑意。相反,太过政治宣传色彩的作品,往往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向后看还是向前看?”——关于剪纸艺术的发展道路问题
中国剪纸界关于自身发展道路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往往弄得烽烟四起,而且持续多年。对立两派,一派持继承说,以为要从学习民间原生态剪纸做起,否则就是偏离了方向,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另一派则主张大力发展现当代剪纸。两派明里暗中斗争十分激烈,自然影响到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不加以廓清,有些人就会无所适从。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社会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冒出来,不过具体内容和提法有所变化罢了。当年鲁迅在探讨新兴美术的发展道路时,就明确地给出了“一个宗旨两条道路”的解答:“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鲁迅《木刻纪程·小引》)道理很清楚,不论文学还是艺术,没有继承,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根底;抱残守缺,便只有陈陈相因,重复以往,没有发展。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是惟一可行的道路。假如不断地重复传统的题材命意、剪纸图案、语言符号,那是没有出息的,中国剪纸艺术就只好在原地打转转了;假如“创新”到尽是洋的内容形式,把传统一股脑儿丢了,那就是虚无的“无厘头”。两种倾向都是没有出路的。艺术发展是渐进的,我相信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仍需要为市场(包括收藏家)制作或复制传统产品,甚至需要保留一些“活化石”品类,但主要的人员和精力无疑要转到创作新品上来。
道理很简单,对于剪纸艺术而言,社会生活素材是创作之母,作者的思想情感追求是创作之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作品的内容必然要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形式也要跟着发生变化。但民族艺术的基本形式是具有传承性的,万变不离其宗,即民族文化的基因不能变。所有变化都是在原有民族或地方风格的基础上升华,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一种辉煌的艺术来。
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一种内蕴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体现于作品,令人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感。不信,你可以观察那些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尽管他们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多种艺术,但风骨依然是民族的。比如,鲁迅曾说苏联版画家毕珂夫的木刻《拜拜诺娃画像》刻画出了“一种新的、以前没有过的女性姿态;同时刻者的刀触,全黑全白,也是大胆的独创。”(鲁迅《对史沫特莱的谈话》)同时,鲁迅对英国版画家格斯金的木刻《大雪》非常欣赏,说“他早懂得立体的黑色之浓淡关系,这幅《大雪》的凄凉和小屋底景致是很动人的。雪景可以这样比其他种种方法更有力地表现,这是木刻艺术的新发见。”(鲁迅《近代木刻选集(二)·附记》)
我们以上述几点意见向各位同仁艺友请教。除此以外,还有一点余文。
束论:时代呼唤中国剪纸创作和评论两大家
剪纸创作和剪纸评论是一对“双胞胎”,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高明的剪纸评论家就没有高端的剪纸艺术家。1950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陈志农的剪纸做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称许他的“造诣达到一大艺术家的程度”,“希望他可能将来成一新型的曹雪芹!”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徐悲鸿就没有陈志农。
剪纸创作与剪纸评论则互为左右腿。单腿独行,行而不远。这是多年以来中国剪纸界的痼疾之一。中国剪纸界自从1947年出版陈叔亮编的剪纸作品集《窗花——民间剪纸艺术》以来,作品集屡有出版,研究和评论文集却并不多见。1984年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成立以后,业内各项工作虽均有进展,但研究评论方面可圈可点之处不多。即使近年来各地举办的全国剪纸大展大赛上有高峰论坛,还有三部剪纸史(王伯敏、王树村、陈竟三人各出版一部)出版,但站在新时代的视角看问题,拿出对策的也不多见。中国剪纸界之期待新形势下的研究和评论,犹如久旱之望云霓。
中国剪纸事业不仅呼唤着艺术大家,而且呼唤着评论大家。中国剪纸艺术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是在思想和理念跃升之后实现的,没有思想的突破,难有大的发展。剪纸大展活动所能达到的高度和社会影响力,不仅以作品的艺术水准来标示,还要会以论文的理论水准来标志,只有两轨并行,火车才能飞驰起来。所以,凡是见识高远的组织者,无不把剪纸理论研究评论放在重要位置。论坛的理论高度,应该代表着当今中国剪纸界理论的最高旗标。(来自网络,张怀远文章略有删节)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9
儿童现代剪纸贴画创作辅导的研究
撰写人:陈勇
一、课题的提出
(一)剪纸在全国各地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为现在的孩子学习文化中的美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而现代社会科技、艺术日益狂变,人们对民间的艺术尤其的关注,作为现代的小学生更有这个责任了解民间的一些文化现象,去继承它、研究并发展它的艺术特点。
(二)现代剪纸贴画教学辅导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美术发展的需要,它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剪纸保留下来的剪刻技法和可操作的行为模式,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美术学习需要,满足孩子造型能力向写实性发展的需要,能恰当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因素。其次学校在2005年已经承担了教学研究课题《传统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发展和研究》的研究,通过课题的实施已经为学生的剪纸贴画创作辅导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学生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的美术文化形式-剪纸的艺术魅力,通过剪纸形象内容、剪纸艺术形式、材料变化、展示平台四个方面更加深入全面的掌握了剪纸的艺术语言。
(三)综观现代的儿童艺术作品,现代的儿童美术作品呈现一种趋向成人,缺少儿童应有的特色。表现形式和手段上都比较集中在几个方面,束缚了学生对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缺乏对其中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儿童更需要一种适合他们的形式和环境来满足他们的美术学习。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课题组通过多种渠道深入调研,网络收集发现对于同类课题在全国范围的研究和实践状况作了较为完整的对比分析后认为,目前全过很多的地区都在做民间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其重点在于对剪纸艺术形态的保护性措施,如温州教科院做了《构建小学剪纸的校本课程研究》,很多的地方也是类似的把剪纸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在开发和研究。但并没有站在儿童美术专业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剪纸这种艺术形态的内涵和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点在何处以及剪纸形态在儿童美术作品中的研究。其重要的论著、观点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郭宪的《剪纸艺术教学研究》、《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8日第4版《剪纸遭遇“现代化陷阱》、上海《现代儿童剪纸艺术教学研究》、湖州德清乾元镇中心小学的《小学剪纸校本课程的研究》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课题组把研究的重点定在儿童现代剪纸贴画创作辅导上的实验研究,一方面着力于民间剪纸的语言分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美术作品的丰富性,丰富表现手段,让儿童美术作品更具美感。
三、课题的界说
(一)什么是现代剪纸贴画?现代剪纸贴画则是一种特殊的画形式,不用笔和颜色,和纯绘画不一样,是用各种纸张材料将剪出的图形(包括正负形)、纹样剪贴、拼摆出各种形态的造型艺术。它融入现代写实、变化元素,通过材质、色彩的不同,创造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形式。创作过程中可以对它们进行任意组合,像儿童积木一样,变化多端。通过独特的剪、刻技艺,巧妙地利用材料和性能,充分展示了材料的美感和儿童想表达的观点,提高美术学习的乐趣,使整个画面具有浓浓的装饰风味。由于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变化多样等特点,是一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美术项目。
(二)剪纸贴画辅导的相关思考。剪纸贴画创作的研究帮助中高段的学生不仅继承了剪纸这个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还解决了形体的概括、提炼能力,引导学生对事物整体观察研究,得出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质感、肌理、组合等美术语言概念,帮助学生从想象到概括物体的过度,更全面的满足儿童作品创作的需要。
(三)儿童剪纸贴画创作的意义。剪纸贴画辅导的取材比较丰富,从大街小项的宣传单到家家户户门口的挂历都是素材,通过剪刀这中简单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高段学生上美术课嫌材料过多而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想法。通过纸张材料上的肌理等不同,让学生体会纹理、色调等专业性的美术知识。同时满足了一些特殊地区孩子的美术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学生方面:
1.通过现代剪纸贴画的创作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和学习智慧,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2.通过儿童剪纸贴画创作的研究培养学生在概括物体外形的平面造型处理能力、作品的细节处理能力和形象的组合造型处理能力的发展,使之成为低段的想象向中高段学生写实概括过度的中介,并发展学生的提炼能力为后期的意念性表达做好铺垫。
3.在剪纸贴画创作的辅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构成作品的元素的再认识、理解、运用能力,能采用各种材质的纸张进行创作,表现更大胆。使学生形成新的儿童美术作品观。
(二)教师方面:
形成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新策略。
(三)师生共同部分:
1.通过研究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素材,为教师的提供一些感性的经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
2.通过现代儿童剪纸贴画的研究,形成一本可供儿童阅读的剪纸贴画作品读本。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形成儿童剪纸贴画创作辅导的模式
(二)研究剪纸贴画的形式、手段和表现风格,探究儿童美术辅导的新形式观、作品观,帮助教师建立新的儿童美术辅导指导策略。
(三)研究剪纸贴画的内容、材料、表现技巧上的变化而引起的作品效果变化。
(四)研究儿童在剪纸贴画创作过程中异类组合、主体附加的创造能力和手法的运用。
(五)剪纸贴画创作的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支架式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带入问题,进行独立研究、探索和实践。逐步帮助学生形成以剪纸贴画为主的儿童画教学辅导模式。通过行动研究和实践,辅以文献研究法、科学的经验总结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周期
(一)实验以学校中高段年级的学生为对象。
(二)实验的周期是2年内(2007年10月-----2009年11月)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1.成立课题组成员,确定个人分工和任务。
2.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一次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学习,通过调查报告来收集学生关于剪纸贴画的调查资料,明确学生在这个领域的“最近发展区”。并制定相关的活动过程和课堂教学计划。
3.制定学期的活动开展计划如:学生方面:剪纸贴画的比赛、展览和学习;教师方面:学习《现代剪纸语言的变异》理论,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安排。
(二)实施阶段(2008年2月—2009年6月)
1.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制定安排活动安排,组织一次《科幻意象-剪纸贴画比赛》,落实剪纸贴画在课外的实践情况,并进行评比。通过湖州美术教育网站、艺术博客、学校校园网等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展览和汇报。
2.剪纸贴画创作辅导在造型表现领域的研究
(1)首先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选择内容编排,通过表格和具体化的课例,探索儿童剪纸贴画在影象轮廓方面的平面造型处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按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工作,认真做好各类活动、个案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3)初步将实施表现题材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从一刀刻到多刀结合的变化,并逐步形成和完善具象类的影象轮廓教学安排。记录剪纸贴画教学对学生影象造型能力的发展,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4)在教学的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系列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
(5)完成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和部分作品的整理收集工作,形成“电子杂志”版本的读本。
(6)做好一份中期的统计表格。了解学生对剪纸贴画的认识、兴趣点以及能坚持研究的程度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7)根据调查报告调整实施的内容
3.剪纸贴画创作辅导在设计.运用领域中的研究
(1)探索剪纸内贴画内容上的时空处理能力, 根据各种影象轮廓的造型,采用造型游戏、组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表现儿童的美术体验、联想和情趣,寻找最适合剪纸贴画表现的题材并创作出艺术作品。
(2)根据同形异构、同形异色、同形异质等形式对剪纸贴画创作的练习,帮助建立形、色材料的变化关系。
(3)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或根据大型的活动主题进行联想,进行课堂内和课堂外的美术创作。
(4)探索剪纸贴画的贴的方法、技巧、拼摆移动中美的构成,逐步形成教师在学生创作中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策略。学习马缔斯晚年的剪纸贴画的构成形式、风格,帮助学生建立非写实性意念的贴画作品。
(5)学生自主命题,进行同年级的交流创作和评价。形成命题一栏表。
4.剪纸贴画创作辅导在综合、探索领域的研究
(1) 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在剪纸贴画中的运用,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和学习材料的对比与和谐、均衡效果运用法则。
(2)探索剪纸贴画中纸张色彩的搭配,帮助学生形成“高级色“的处理能力
(三)、总结评价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
1.按照分工整理各阶段、各块面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交流。完成课题的总结性报告。
2.整理教师的上课案例、教案、论文和相关的影象资料。
3.初步形成学生的作品读本和教师的上课参考案例读本。
4.收集研究成果中的评价。
九、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研究条件分析
(一)课题成员
1.课题组长:
陈 勇   现为市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区教改小组组长、学校教科室副主任,担任市规划课题、区教学研究课题2次,撰写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市一、二等奖和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
2.课题组成员:
叶春春  学校美术骨干教师,参与很多的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市、区一二等奖,获得区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考核最高分,有教深的写作和文学水平。
金忆艰  学校美术骨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多次,能认真做好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写的论文在省获得二等奖。
(二)条件分析
1.领导重视。我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氛围浓郁,先后承担了1个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10多个市级课题研究,学校一直以来重视科研。对教科研的开展有明确的相关规定予以支持与保障。这对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保证。并由本校教科室直接参与课题的研究指导和技术支持。
2.专家指导。本课题组聘请富有教科研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湖州市教研室美术教研员陈千红老师、省教坛新秀、区美术教研员叶丽慧为课题指导老师,他们将给课题的研究以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3. 课题开展之前,课题组就课题的一些想法已与有关专家以及一线教师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成效也得到了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这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如
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09
中国民间剪纸与现代设计
(来源:纸艺网  )  
    在今天,传统艺术的发展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中国艺术设计界,几乎可以说现今设计人员都是在西方“包豪斯”几何结构造型的理论下熏陶出来的,而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确无人问津。拿中央美术学院吕胜中教授的话说“越是深入民间艺术,越是觉得今天的浮躁与浅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更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回归”。从诸多次世界性的设计大赛中得以证明,大多数评委对中国的设计水平持批评态度,统一的观点除了不成熟外,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自我特色。其实拿我们的话讲,就是没有根。于是我们开始重视传统艺术并且积极加以运用,欣慰地认为找到了根。但是中国的设计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然而症状却由日本平面设计师永井一正一语道破了。他在中国考察艺术设计时,曾经对这种状况表示过担心,并坦诚地对中国同行们说:“当我观看中国的现代设计时,我觉得你们对于传统艺术过于珍惜,以至于直接将图案用于设计。”他把中国设计师不加考虑地照搬传统图案于设计作品中客气地说成是“对传统艺术过于珍惜”,实际上他是看到了我们对于艺术设计传统的不理解或对于现代设计中如何处理传统的东西缺少经验。
    日本设计师在对传统艺术的运用上成功我们是有目共睹的。永井一正认为,日本的成功曾经受到中国宗教绘画图案及动物纹样的影响,但日本设计师是通过加入装饰变化及象征性的价值“将其提炼到既成熟又具美感的程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在日本现代设计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既“努力将中国文化提炼而成的日本美感与嘉桑德尔的海报,包豪斯的理论以及后期美国广告与编辑设计的技巧结合起来,”形成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础面貌。即将传统的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选择与消化,融于现代设计之中。这里文化传统或作为传统文化表征的具体纹样、图案、符号及图形,既是有形的,可识的,又是无形的、隐喻的、内蕴的,即是结构性的、精神性的东西。他认为中国设计师“需要进一步的理解与消化其传统艺术,因为其中的文化根源扎于深处,要刨根问底并注入一种新的设计艺术养分使之再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深具意义和价值的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视觉传递语言”在设计中重现生机。把握传统艺术中的本原特质、精神内涵,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来,应是我们每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所追求的。
    日本设计师在对传统艺术的运用上成功我们是有目共睹的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不仅有大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也有小传统艺术的深邃博大。然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由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所构成的多元形式。我们想要挖掘,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想一口吃个胖子,那会贪多嚼不烂,问题又会重新回到起点。在陕西,出于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中国已把陕西安塞传统剪纸艺术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不仅在安塞,陕西多个地区都有着精彩绝妙的剪纸作品。因为黄土高坡文化孕育了这种神奇的民间艺术形式,她的根基如此牢固,她的语言如此深厚,他的音韵天长地久。但是剪纸作为民间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众多研究只停留在艺术特色的表面研究,而没有对她的整体形式、文化内涵、造形构造进行纵深的挖掘,以至于我们对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对我们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无法进行精确的诊释,所以我们必须要以一个成熟的心态重新来认识我们伟大的传统民间艺术。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10
剪纸在现代生活中的发展趋势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在它美丽了一、二千年的今天,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演变模式与它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它的适应能力是分不开的。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生活中剪纸艺术的发展轨迹了。
传统剪纸艺术的理论研究与保护
    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有着不同的人文特点和历史的烙印。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历史教科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博物馆、民俗馆、档案馆、艺术馆、研究所等场所,看到原汁原味的传统剪纸。我们还可以从在世的老辈艺人手中搜集整理、学习传承一些纯粹的民间民俗剪纸。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必须尽快地、全面地、抢救性地挖掘和保存传统剪纸艺术,让史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们加以研究、探讨,将一份丰厚而又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留给后人。政府必须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予以相应的扶持与保护,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剪纸艺术的适应性
    现代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大肆冲击,使剪纸艺术的内涵和载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首先我们延续了它的装饰、喜庆功能,如窗花、门笺、喜花等,虽然人们从窑洞搬到楼房,从乡村搬到城市,从单一装饰到相对的点缀,从低档手工纸到高档时尚材料,我们还是保存了它的基本面貌和基本功能。而祭祀、求神和一些现行政策相悖(如多子多福的观念),还有一些不符合卫生(如糖人、面花等)的剪纸渐渐消失,而另一些过去实用的剪纸,如鞋花、衣饰花、坑围花、礼品花逐步淡出,出现了新兴的类型,如报刊刊头、插图、影视片饰、舞台背景、请柬、广告、邮票、商标、藏书票、挂历、壁挂、场景布置等。剪纸图案从原来的蓝印花布、皮影的使用发展到更为广阔的门类,如陶瓷、木雕、建筑、漆画、铁艺、现代材料、电脑刻绘图案装饰等;剪纸本身也从单一画面发展成套画、组画、连环画剪纸、动画、儿童图画等。
    剪纸的装饰框画大量使用已成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一个有机部分。由于剪纸不易张贴、保存和清洁,我们把剪纸制成精美的装饰框画,用不同的风格营造高档、雅致的文化环境,主要用于商场、宾馆、酒店、茶馆、民俗文化村、文化娱乐场所、家庭住宅等。住宅还分成客厅、卧室、书房、楼梯等不同部位的装饰。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协调,不同的场所饰以不同的风格、不同流派的剪纸,如古典的、现代的、民俗的、欧式的、抽象的,等等。
    礼品剪纸目前使用比较普遍,按照使用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分成婚庆、贺寿、乔迁、交往等不同的内容。礼品剪纸的包装也显得重要,一般有单幅、册页包装、书本装帧、框画包装等,其特点高档、漂亮和易于携带。
    剪纸有较强的表演性。由于剪纸艺术具有吉祥、喜庆、热闹等特点,所以它在制作过程中就显得极具民俗表演性。在一些喜庆、典礼活动中,常出现现场剪纸表演,剪纸的展览也很受大家的关注和欢迎。
    剪纸作为中国一个古老民间艺术品种,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外国友人看到我国民间艺人的表演和作品,他们都认为不可思议,盛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美。
    由于古老民间工艺的逐步稀少,手工制作越来越珍贵,加之剪纸材质的缘故,好的剪纸保存下来的不是很多。因此,精品剪纸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我们把剪纸比作“软黄金”,不少国内外艺术藏馆和个人都会加以收藏。
追求剪纸艺术的高、精、尖
    在信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村”离我们越来越近,这就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各区域、各流派之间剪纸艺术的交流与互补;另一方面,现代鉴析艺术水准大大提高,人们的欣赏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对各种媒体,如电视、报纸、电脑网络等,能很快了解到最新、最好的艺术作品。人们追求高雅的题材,精美的制作,顶级的品相,在客厅、书房挂上高档、别致的精品剪纸,会尽显主人的品味与档次,同时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重要目标。
剪纸制作形式的大效果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心情容易感到压抑、烦燥,因而在剪纸作品上追求大效果和形式美,即:优美的意境,愉悦的趣味、轻松的效果,拒绝一些说教的东西。人们喜欢的风格,则根据各地的人文背景确定,但主要是张扬个性,适应环境。
学校剪纸课程的设立
    抢救民间工艺是当今社会的历史使命,加强青少年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最基本的措施;而剪纸的制作又有助于锻炼青少年手脑的灵活性。将青少年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把绘画能力和认知能力相结合,对开发青少年的智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会把剪纸列入手工制作和美术课程,建立起小组,这对培养学生专注、耐心、认真的性格,提高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剪纸艺术家也积极参与到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中去,为民间艺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商业剪纸的专业化
    计划经济时期的商业剪纸有它一套经营体系,当时有工艺美术研究所设计,剪纸生产基地制作工艺美术大楼和外贸部门进行销售。而各部门之间几乎脱节,关联不紧。而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计 划经济解体,原先的经营体制业已消失,一些加工人员直接面对市场低价抛售,恶意竞争,从而引起了市场的混乱。他们的剪纸没有创作、没有版权、没有质量检验,是一些低劣的商品剪纸。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剪纸会出现新的设计、制作、销售体系,逐步形成商业剪纸专业化。商品剪纸可分为旅游纪念品、礼品和高档家饰框画三大部分,一些剪纸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也会介入到商业圈中,出现不菲的价位,剪纸也会同其它高档工艺品一样进入到商业精品区。
纯民俗剪纸的生存空间
    现代社会中纯民俗剪纸有它生存的一席之地,它适应人们返璞归真,以及大俗大雅的欣赏需求。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剪纸纯朴、敦厚,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适应一部分知识群体的需要。纯民间剪纸以及刻意模仿村妇的思维与手法的民俗剪纸,有它一定的市场。另外一些民俗剪纸在扎根民间的基础上向外拓展,形成新的民俗剪纸风格。
原创剪纸作品的前景及其发展
    剪纸作品的创作耗费作者大量的心血,他们仅被用于报刊发表、展览,而较为规范的剪纸销售市场却极大地挫伤了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却给人轻而易举地复制、剽窃,千万原创剪纸发展较慢。但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完善,版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剪纸原创将会得到人们的尊重,让大家有一个共识:别人的剪纸你不能去做,不能去卖。我们必须坚持原则,创作出反映现代社会风貌、具有时代烙印、时尚前卫的剪纸新作品。现如今,“土”已不是欣赏剪纸的惟一标准了,新的创作剪纸必将成为剪纸艺术的重要部分。
剪纸制作手法的多样性
    现代剪纸已经不是一个“剪”与“纸”的狭义概念,它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一段时间内,因为剪、刻制作手段的优劣,人们争论得不可开交,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地域广阔,剪纸手法和风格多样;二是剪纸方法的不同则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与风格。我们没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而且“剪”、“刻”只是一个手法、一个技巧、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剪纸作品的本身。你能简单的判定剪好,还是刻好?!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和制作手段会不断发生变化,使用电脑和现代设备设计制作剪纸将不会太遥远;剪纸材料也会不断出新。我们摒弃、更正剪纸易掉色、易损坏、不易裱贴、色彩单调的缺点,用不同的制作手段、表现手法来丰富剪纸的内容和形式。比如,立体剪纸、各种材料的非纸剪纸(玻璃、纲材等)、抽象剪纸、雕塑剪纸、彩色喷绘剪纸、壁画剪纸等,当然手工剪纸会显得最为珍贵。
突出剪纸的表演性,淡化竞技性,增加社会宽容性
    在现代社会中,剪纸制作作为一项民间绝活表演,一张红张,二剪三剪便成了一幅精美的工艺品,这个过程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兴奋振作。而且随着民间艺人的越来越少,就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倡导、鼓励学习剪纸,让民间艺术更好地得以传承,这就需要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不能把人吓退、吓跑,搞得灰溜溜的。各地区、各风格、各流派之间多增加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适当淡化剪纸的竞技性,我们可以分出剪纸艺人的档次,但不必搞成“中国第一剪”、“某地第一剪”或“某地第一刀”、“某地正宗中国剪纸”等。我们先不说这有无科学依据(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特长,每个地方都有它的风格,每件作品都有它的特色)。我们认为,评出个别“尖子”有时会挫伤一大批人的创作热情。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转载网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10
现代剪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之一,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历史之悠久,流传面之广,样式之多,数量之大,基础之深,比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更加突出,她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化形象,托物寄语,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待,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企盼。
传统意义上的剪纸,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表现手法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抽象,功能也不够宽泛,无外乎装饰、喜庆、祭祀等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传统剪纸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现代剪纸应运而生,现代艺术已走出了农家小院,走入了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沿着现代生活的轨迹茁壮发展,
    一、现代剪纸的艺术内涵和载体
    提起剪纸,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可能仅限于结婚时的双喜、过春节时的窗花、挂门笺以及农村婶子大娘手中的鞋花、炕围花等等,但现代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与世界文化的大肆冲击,早已使剪纸艺术的内涵和载体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虽然现代剪纸基本上延续了传统剪纸的装饰、喜庆功能,象喜花、寿花、挂门笺等,但已经不在局限于此。首先,有些过去实用的剪纸如祭祀、求神和一些与现行政策相悖的东西,现在已逐渐湮没在历史的河流中;其次,过去农村常见的一些鞋花、炕围花、衣饰花、礼品花等也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虽然还有所保留,其功能也由原来的装饰和实用为主变为以收藏为主;第三,在一些传统剪纸被渐渐淡化、湮没的同时,又出现了新兴的类型,如请柬、商标、挂历、广告、室内装潢、服装设计、邮票设计、报刊题花、产品包装设计、舞台场景布置、影视片饰、插图、连环画、动画、书籍装帧、壁挂等,这些方面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了剪纸的倩影。
二、现代剪纸的特点
1、剪纸题材的多样化
随着人们对剪纸使用目的的不同,剪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象婚庆、贺寿、乔迁、交往等。主要用于家庭住宅、宾馆、酒店、茶馆、商场、文化娱乐场所等的装饰。且不同的场所饰以不同的风格、不同流派的剪纸,有古典的、现代的、民俗的、欧式的、抽象的等不一而足。以营造高档、雅致的文化环境,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任何图案都有被做成剪纸的可能。剪纸本身也从单一画面发展成套画、组画、连环画剪纸等,立体感也越来越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肖像剪纸有了一定的发展,且形势喜人。人们借助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把自己喜爱的肖像照片或风景照片进行处理,然后做成剪纸,或装饰,或收藏,市场前景颇为广阔,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
2、制作形式的大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伴而生的是巨大的精神压力,心情烦燥、压抑,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剪纸作为一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所以现代剪纸追求大效果和形式美,即优美的意境,愉悦的趣味、轻松的效果,拒绝一些说教的东西,且主张个性张扬,适应环境。喜欢的风格则根据各地的人文背景确定。
正因如此,包装,已成为现代剪纸制作工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剪纸不易张贴、保存和清洁,人们把剪纸用精美的画框或古典画轴装裱,剪纸的框画装饰和轴裱装饰的大量使用已成为现代家庭装饰的一个有机部分。尤其是作为礼品剪纸,包装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有单幅轴裱、册页包装、书本装帧、框画包装等,其特点是高档、精美、适合装饰、易于携带。
3、剪纸的商业化和专业化
在工业极其发达的今天,剪纸艺术不再仅是农家婶子大娘手中的窗花,而是与传统窗花有了根本的区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剪纸出现新的设计、制作、销售体系,逐步形成剪纸商业化和专业化。一些剪纸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也会介入到商业圈中,大量精品剪纸出现不菲的价格,剪纸也和其它高档工艺品一样进入到商业精品区
三、现代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
1、现代剪纸往精致、细腻、高档发展
在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生活发展迅速,信息发达,各流派、区域的剪纸艺术相互交流互补,大大提高了艺术水准。另一方面,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等,人们能很快了解到最新、最好的艺术作品,这也使人们的欣赏水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雅的题材、精美的制作,顶级的品相,在客厅、书房挂上高档、别致的精品剪纸,会尽显主人的品味和档次。所以剪纸艺术家们为适应人们的要求,制作的剪纸作品越来越精致,剪纸手法越来越细腻,表达的主题也更直接、更充分,选用的剪纸材料也越来越高档,这些精美的剪纸也成为人们竞相收藏的重要目标。
2、手工传统剪纸正在被手工刻纸所代替
传统的手工剪纸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次只能剪五六张抑或更少,且难度相对较大,而刻纸一次能剪二十至四十张,甚至更多,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图案,用刻刀刻出来的要比剪刀剪出来更便于操作,也更精致、更细腻,且内容表达得更丰富、更充分。在劳动力价值日益上涨的今天,人们自然而然的要选择刻纸。但是,由于刻纸技术性要求不是很高,刻纸业日趋发达,而古老民间工艺逐步稀少,用剪刀剪出来的手工剪纸精品越来越珍贵,收藏价值也相对较高。
3、机器剪纸正在发展
手工剪纸费时费力,产量不高,于是剪纸机器应运而生,激光刻纸机的刻纸的速度与手工剪纸的速度根本无法相比,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低廉,图案也比较精美,特别是喜花类的
剪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但是机器剪纸图案相对简单、呆板,手工剪纸则更具有随意性,更有韵味和灵性,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四、剪纸艺术的研究与保护
现代剪纸在不断地发展,是不是说纯民俗剪纸就该退出历史舞台?恰恰相反,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剪纸仍有其生存之地,且以她的纯朴、敦厚、稚拙,更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如今,人们崇尚返璞归真,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俗剪纸的纯朴、稚拙正好契合了人们大俗大雅的欣赏需求,特别是能够满足一部分知识群体的需要。纯民俗的剪纸作为中国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在民风、民俗研究方面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所瞩目。
然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打击显而易见。目前,剪纸市场极不规范,剪纸创作耗费了剪纸创作者的大量心血,仅被用于报刊发表,展览,并且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一经面世,却被人轻而易举地复制、剽窃,极大地挫伤了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尽快地、全面地、抢救性地挖掘和保护传统剪纸艺术,不断完善法制,保护剪纸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传统剪纸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相信,在广大剪纸艺人和史学家、民俗学家们的辛勤努力下,他们必将一份丰厚而又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留给后人,剪纸这门古老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现代剪纸和传统剪纸必会相得益彰,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转载网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11
象征艺术推动中国民间剪纸发展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寓意某种特殊意义。在剪纸创作中,以人们往往通过运用与主题有关联的事物并予以间接的暗示,显示出较之本身更为丰富的内涵。原始形态的象征是以简单的比附形式被运用于作品中,如用自然界中的物体象征某种超自然的神灵,以此来解释对自然的了解。古典形态的象征克服了原始象征的粗糙性,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突出了主体意识,加重了社会实践的色彩,多以寓言形式表现出来。如以狐狸象征狡猾,雄狮象征强大威武等。而现代意义的象征是建立在主、客观高度统一和主观意识被空前强化的基础上,为此作者往往通过对寓意对象的变形夸张,使之最大限度地显示出主体意识。剪纸艺术经历了从原始到现代的兑变演化,象征可以说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其发展的动力。
剪纸作品为什么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为什么能够被民众接受和广为流传,为什么说象征是剪纸发展的原动力,关于这一命题,我认为还是应该从思维上来找源头。
潘鲁生先生认为:“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象征造型与民间美术创作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其造型图式和创作技法深受这种意向性思维的制约和引导,这种思维方式是凭借意向进行联想、比附、推导的思维活动。”潘鲁生先生阐述了这种意向性思维与民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剪纸艺术尽管是在工艺美术发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产生的民间艺术,但是,剪纸艺术的发生之初却延续了工艺美术发生的思维方式,从这一点上来讲,中国原始先人的“互渗思维”对剪纸艺术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对颜色的认识,人们通过对自然界颜色的概括认识,从自然界获得了五种“正色”,即黑、赤、青、白、黄,随着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人们将五色与五行(水、活、木、金、土),五方(北、南、东、西、中),五时(冬、夏、春、秋、长夏)无性(智、礼、仁、义、信)等成为一个可以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这种视觉认知转换系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当工艺美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工艺美术被加入了政治色彩和等级观念,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更加微观,这种相互比附的互渗思维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削弱,但是却在民间工艺美术中完好地保存下来。所以说,象征在相互比附的互渗思维系统中是一种比较简洁有效表现手段,因此在剪纸图案大全艺术中象征的运用较为普及,同时,由于剪纸所运用的材料和工艺限制,导致了剪纸表现的局限性,所以说象征的表达弥补了这一缺陷。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剪纸能够发展流传到今天并创造了民间艺术的辉煌,也是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们能够很好地解决材料的局限并且变劣势为优势,比如说民间艺人将材料的单一(纸张)以及表现手段的单调(剪、刻、染)通过象征内涵的完美表达从而表现了民间百姓的内心宿愿,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象征是剪纸艺术的本质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原动力。(网络文章)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3 16:11
解读民俗剪纸中的符号化纹样
作者: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梁惠娥、刘姣姣
1民俗剪纸的符号化纹样概述
符号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形式简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而符号化纹样是指使用艺术手段所提炼出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情感的图案。剪纸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存在一套确定的符号化纹样,每个纹样都包含了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寓意,如表1中部分符号化纹样。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部份,即能指与所指。在民俗剪纸中,能指是符号的形式即表1中第二列内容,即剪纸纹样的形体;所指为符号内容,即纹样的思想,是纹样想要表达的意义,某种纹样代表了具体特定的涵义即表1中“释义”这部分。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的形式符号语言。那么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以符号为中心的文化表现,而且始终延续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剪纸艺人组合运用不同纹样,向人们传达生命繁衍、祈福纳祥的愿望。
剪纸以民间美术自身特有的文化基因、心理结构、审美情趣为基础,并以程式化的符号化纹样世代相传。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 反映着人类本源的东西, 它承载着文字所无法传载的文化原形。民俗剪纸的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从具体的实物演变为平面的艺术形象,离不开其他门类艺术的启迪。在其产生之前,在艺术特点上有与相似的母胎形式如原始岩画、原始彩陶直接给予启发和影响。剪纸本身从原始艺术脱胎而来,所以作品中存在许多与原始艺术原形相似的纹样,或是相同的表现形式。
原始岩画是人类原始时代进行宗教活动和生产活动时自我表达的艺术形式,画中有大量的抽象符号,如⊙形纹、╬形纹、╳形纹、◎形纹、+字纹都是太阳的象征符号,十字纹在民俗剪纸中仍在运用,也象征太阳和生命,常用于装饰纹样。原始岩画是一种表意的象征艺术,有许多抽象符号本身就是一定意义象征的体现。内蒙古阴山有幅岩画,在母牛的身体里刻了一只小牛,象征繁衍生殖的意思。在民俗剪纸中也发现了同类型题材的纹样,如图1为吉林灯花上的纹样,母鸡身体里刻有三只小鸡,也寓意着生命繁殖。
原始彩陶是一种含有丰富意蕴的装饰艺术器具,其表面的具象图形不仅有装饰意味而且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众多的鱼、蛙、鹿、鸟、人、日月等具象图形多是用简括的线条描绘物象的基本外形轮廓和内部结构,并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物象的主要特征。图2左是彩陶中鸟的具象图影,右是剪纸中鸟的纹样,依图可以看出民俗剪纸继承了彩陶表现平面基本形影像的特征,并在内部结构中融合了自身特有的装饰纹样。彩陶表面还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抽象线纹符号,常见的有曲线结构的月牙纹、树叶纹、花瓣纹、海贝纹;旋线结构的旋涡纹、风车纹等;折线结构的三角纹、连山纹、锯齿纹;圆线结构的圆孔纹、太阳纹等;交线结构的十字纹、万字纹、变体万字纹、渔网纹等,这些抽象的线纹都是从自然具象中提炼概况而成的,一部分在剪纸中已成为表意的抽象纹样,例如十字纹、万字纹、锯齿纹、太阳纹等等。
2民俗剪纸符号化纹样的表现形式与制作工艺
剪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刻画形象重写意,依据剪纸纹样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这些纹样都具有符号化特征。
具象纹样是对自然形象的真实再现,以民俗事象为主题的多是具象纹样。每个具象纹样有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也可以这么说,某些特定的意义也必须通过特定的符号来表达。同一地域的纹样存在差异性。当表达祝寿主题时,通常会运用松树、仙鹤、寿桃、老寿星等具象纹样,祝福新婚时少不了龙凤嬉戏、蝶恋花等纹样,还会以瓜果具象纹样祝福多子多孙,家族兴旺。图3中观者能清晰明了的看到莲花、金鱼、蜻蜓这些具象纹样,象征了多子多孙之福。
抽象纹样是对自然形象的抽象概况,一般用在具象纹样的内部,起到装饰作用。相对于识别性较强的具象纹样,只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才能眼辨认出抽象纹样的具体文化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简化而成的,人们不断创造着各式各样的吉祥纹样,同时各种纹样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一种纹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作者的作品里可能体现出差别,但这不影响纹样传递的深层文化内涵。例如太阳纹的主体是旋状纹样,线条数目在不同地域会稍有差别,但是其旋状主体并没有改变。太阳纹一般装饰在动物、人物衣物上,河北剪纸用在牛身上,山东刻在猫身上,陕西则用在狮子身上,运用的动物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的崇拜。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折剪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另外剪纸特有刀法也可以塑造一些富含特定寓意的符号化纹样。剪纸作品基本是由这些符号化纹样组合而成,所要表达的主题人们都能读的懂,看的明白。
折剪,就是将纸先折叠多次,然后在折好的单元上剪出连续对称的图形纹样或文字、符号。用二分法折纸,以合口折边为对称轴线,从对称轴线向旁边剪出不同形态的线条,展开即形成各种纹样,如云头纹、十字纹、城砖纹;用四分法折纸,剪去纹样以外的部分,可以形成方胜纹、盘长纹等;用八分法折纸,可以剪成孔钱纹、绣球纹、太阳纹等。还有一部分由于剪纸特殊的刀法而形成的像月牙纹、锯齿纹、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的装饰纹样。民俗剪纸剪纸的刀法形式有“锯齿”和“月牙儿”等,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不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巳成为剪纸艺人喜爱一种装饰纹样。
3剪纸符号化纹样的特征
3. 1 剪纸符号化纹样的民俗性
符号化纹样是民俗活动的物化载体,具有民俗性。年节剪胜,元宵挂纸灯、清明烧纸钱、端午除五毒等等民俗活动都离不开剪纸,从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祭祀礼仪到吃、穿、住等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而形成各自相应的习俗,正是这形形色色、五色斑斓的民俗事象催生了各式各样的符号化纹样。首先,它依附着这民俗活动而生存和发展。其次,民间美术也为民俗活动增添了剪纸丰富的形象载体, 它伴随着民俗活动而产生、发展、完善。
原始宗教文化是民间民俗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是符号化剪纸纹样形成的基因。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地微,科学落后,原始人将种种神秘关系都看作是天命鬼神的互渗现象,予以膜拜、祭祀、祈求神灵的保护,他们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每遇重要的事件都要祭拜。
民俗剪纸中有象征生育神的女娲纹样,有保护婴儿的保生神纹样,每当祈求生子,都会去祭祀生育神,新生儿诞生后要去祭祀保生神。云南傣族信仰佛教,在佛寺庙内外悬挂佛灯、佛幡和各种敬佛的器具,都是用剪纸来装饰。萨满教信奉天神、地神、动物神、植物神等等,在满族民俗剪纸中仍能见到传承下来的象征各种神灵的符号化纹样
3.2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共建的统一体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民间剪纸纹样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与中国农村稳定的文化圈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乡村文化环境,文化的传承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民间剪纸纹样是集体传承,通过“口传耳闻手教”的方式,许多剪纸世代相传,找不到明确的作者。民间剪纸离不开这一群体的审美意识而独立存在,表达的自然不是单个农民的审美意识,而必然是民间群众的共同审美意识。集体意识是一种承传久远的集体的智慧意识,蝙蝠象征福运、聚宝盆象征财富、松鹤象征长寿等等这些已逐渐固化为观念的替代物,它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成为民俗剪纸中特定的符号化纹样。
集体意识所建立的符号,并不是最终成为艺术形象的符号。一方面缺乏个性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观念载体并不是由主体当下建构的表现形式。个体有着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感情寄托,导致不同地域剪纸的符号纹样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支配剪纸创作的观念是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统一。创作时面临的都是一些具体的、不同于其他创作者的现实问题。剪纸艺人对于剪纸形式程式化的灵活处理,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随意灵活的增减和再创造。可能因为一不小心剪错了,顺势将错就错而造成纹样的小变动,也可能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动纹样的细节,但并不会影响纹样的主体结构。于是在作品中常有“既相似,大不同”的风格, 甚至还有观念完全不同的变异。艺人个性化的感受、需求、兴趣和情感,必然要使作品披上个性色彩。当个体产生表现要求时,他既要对符号所指的意义加以主观的排列组合,又要对符号化纹样的形态进行能动的选择综合。扬州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聚集,清代形成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置身于此的剪纸艺人张永寿深受影响,他擅长花卉,尤爱菊花,其创作的百菊图更是出神入化的细腻而富有灵气。还有各地形态不同的城砖纹,有的呈现“⊥”纹样,也有呈现“上”纹样,都受到剪纸艺人个体意识的影响,这都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体意识。
结语
民俗剪纸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对其文化内涵不断地挖掘,才能使其不被时代所运用。通过本文对剪纸符号化纹样的探索,希望能对剪纸艺术新领域的开创有所裨益,使民俗剪纸以独特的形式美编织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象。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